❶ 蝦有哪幾種
龍蝦,又稱克氏螯蝦,學名克氏原螯蝦,英名RedSwamp Crayfish或Red Swamp Crawfish,學名Pro-cambarusClarkii(Cirard),龍蝦在分類上屆甲殼綱Cmstacea,十足目OrderDecapoda,爬行亞目Reptantia。
全世界共有龍蝦400多種,北美洲是龍蝦分布最多的大陸,分布在北美洲的有兩個科(蟹蝦科,螯蝦科),12個屬,300多種。在300多種龍蝦中多數經濟價值較低,其中Cambarellus屬的種類個體最小,個體重量很少超過lg;個體較大(每尾可達到50-80g)和具有重要經濟價值的龍蝦有原螯蝦屬Procambams,螯蝦屬Cambarus,太平洋螯蝦屬Pacifastacus和叉肢螯蝦屬Orconectes的種類,其中克氏原螯蝦占整個龍蝦產量的70-80%。
我國是龍蝦分布最少的國家之一,僅有四個種,克氏原螯蝦,東北螯蝦Cambaroides dauricus,史氏擬螯蝦C.schrenkii和朝鮮螯蝦C.Similis,後三種僅分布於我國東北三省、朝鮮和日本。
2、形態特徵
(1)外形
龍蝦體表披一層光滑的堅硬外殼,體色呈淡青色、淡紅色。身體分頭胸部和腹部,頭胸部稍大,背腹略扁平,頭胸部與腹部均勻連接。
龍蝦的頭胸甲背面前部有4條脊突,居中兩條比較長和粗,從額角向後伸延;另兩條較短小,從眼後棘向後延伸。這4條脊突是該蝦與淡水螯蝦區別的顯著特徵。
(2)附肢
龍蝦頭部有觸須3對,觸須近頭部粗大,尖端小而尖。在頭部外緣的一對觸須特別粗長,一般比體長長1/3;在一對長觸須中間為兩對短觸須,長度約為體長的一半。棲息和正常爬行時6條觸須均向前伸出,若受驚嚇或受攻擊時,兩條長觸須彎向尾部,以防尾部受攻擊。
胸部有步足5對,第1-3對步足末端呈鉗狀,第4-5對步足末端呈爪狀。第2對步足特別發達而成為很大的螯,雄性的螯比雌性的更發達,並且雄性龍蝦的前外緣有一鮮紅的薄膜,十分顯眼。雌性則沒有此紅色薄膜,因而這成為雄雌區別的重要特徵。
尾部有5片強大酌尾扇,母蝦在抱卵期和孵化期,尾扇均向內彎曲,爬行或受敵時,以保護受精卵或稚蝦免受損害。
(3)棲息習性
①底棲
龍蝦喜棲息於水草、樹枝、石隙等隱蔽物中。該蝦晝伏夜出,不喜強光。在正常條件下,白天多隱藏在水中較深處或隱蔽物中,很少活動,傍晚太陽下山後開始活動,多聚集在淺水邊爬行覓食或尋偶。若受驚嚇,迅速逃回深水中。該蝦多喜爬行,不喜游泳,覓食和活動時向前爬行,受驚或遇敵時迅速向後,彈跳躲避。
②趨水
龍蝦有很強的趨水流性,喜新水活水,逆水上溯,且喜集群生活。在養殖池中常成群聚集在進水口周圍。下大雨天,該蝦可逆向水流上岸邊作短暫停留或逃逸,水中環境不適時也會爬上岸邊棲息,因此養殖場地要有防逃的圍欄設施。
③好鬥
龍蝦生性好鬥,在飼料不足或爭棲息洞穴時,往往出現凌強欺弱、欺小怕大現象。
幼體的再生能力強,損失部分在第2次蛻皮時再生一部分,幾次蛻皮後就會恢復,不過新生的部分比原先的要短小。這種自切與再生行為是一種保護性的適應。
(4)掘洞習性
龍蝦喜歡掘洞,並且善於掘洞。
①掘洞深度與速度 龍蝦掘洞的深度是決定其危害程度的關鍵因素。據我們對35例龍蝦洞穴的實地測量,大多數洞穴的深度在50-80厘米,約占測量洞穴的70%左右,部分洞穴的深度超過1米,我們測量到最長的一處洞穴達2.1米。通常,橫向平面走向的龍蝦洞穴才有超過1米以上深度的可能,而垂直縱深向下的洞穴一般都比較淺。龍蝦的掘洞速度很快,尤其在放入一個新的生活環境中尤為明顯。大豐龍蝦試驗池甲,放入龍蝦經一夜後觀察,在砂質土壤條件下,大部分龍蝦所掘的新洞深度超過30厘米。
②龍蝦洞穴的位置 龍蝦掘洞的洞口位置通常選擇在水平面處,但這種選擇常因水位的變化而使洞口高出或低於水平面,故而一般在水面上下20厘米處,龍蝦洞口最多。但龍蝦掘洞的位置選擇並不很嚴格,在我們試驗基地,在水上池埂,水中斜坡,及淺水區的池底部都有龍蝦洞穴,較集中於水草茂盛處。
③生存環境對龍蝦掘洞的影響 水體底質條件對龍蝦掘洞的影響較為明顯,在底質有機質缺乏的砂質土,龍蝦打洞現象較多,而硬質土打洞較少。在水質較肥,底層淤泥較多,有機質豐富的條件下,龍蝦洞穴明顯減少。但是,無論在何種生存環境中,在繁殖季節龍蝦打洞的數量都明顯增多。
(5)適應性
①環境要求龍蝦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很強,各種水體都能生存,無論是湖泊、河流、池塘、河溝、水田均能生存,甚至在一些魚類難以生存的水體也能存活。龍蝦耐低氧能力較強,在水體缺氧的環境下它可以爬上岸進行鰓呼吸以維持生存。水質的PH值在5.8-9范圍內,溶氧低於1.5mg/L時仍能正常生存。正常生長要求溶解氧在3ml/L以上。
②水溫
龍蝦生長適宜水溫為24℃-30℃,當溫度低於20℃或高於32℃時,生長率下降,水溫15℃以下時幼體成活率極低。飼養水域晝夜溫差不能過大,仔蝦幼蝦晝夜溫差不要超過3℃,成蝦不要超過5℃,否則會造成重大損失。
在珠江三角洲及華南沿岸地區,一般均能自然越冬,為防較大寒潮襲擊,可將越冬成蝦放在較深的養殖池中,並在養殖池西北角搭擋風牆或防寒棚。胚胎發育適宜水溫為22℃-32℃,若保持28℃-30℃,孵化時間可大為縮短。
③PH值
龍蝦適宜PH值范圍為5.8-9,但在繁殖孵化期要求PH值為7.0左右,溶氧量3mg/L以上。但它的抗逆力很強,能生活在一些生活污水、輕度工業廢水中,在農葯施用地區的田溝、渠道中也有分布。
(三)食性與生長
1、食性
龍蝦是偏動物性的雜食性動物,但食性在不同的發育階段稍有差異。剛孵出的幼體以其自身存留的卵黃為營養,之後不久便攝食輪蟲等小浮游動物,隨著個體不斷增大,攝食較大的浮游動物、底棲動物和植物碎屑,成蝦兼食動植物,主食植物碎屑、動物屍體,也攝食水蚯蚓、搖蚊幼蟲、小型甲殼類及一些水生昆蟲。在人工養殖情況下,幼體可投喂豐年蟲無節幼體、螺旋藻粉等,成蝦可投喂人工配合飼料,或以人工配合飼料為主,輔以動、植物碎屑。
2、蛻殼與生長
龍蝦是通過蛻殼實現生長的,蛻殼後的新體殼於12-24小時後硬化。在水溫25℃-30℃條件下,飼養6-8個月,體重可達60-150克。龍蝦生長總的趨勢是:從孵化後到體重20克這一階段內,生長速率是加速度的增長;在達到50-100克的階段,其生長的速率保持在相對穩定的水平,超過這個階段,生長速率便呈下降的趨勢。因而形成一個倒u字形的生長曲線。蛻皮分長蛻皮和生殖蛻皮兩種,幼蝦脫離母體後,很快進入第1次蛻皮,換上柔軟多皺的新皮,並迅速吸水增長,此乃生長蛻皮,由幼體到成體共蛻皮11次。雌蝦性成熟後便開始生殖蛻皮,以後每次交配產卵前都要進行生殖蛻皮。
(四)繁殖習性
1、雌雄鑒別
龍蝦雌雄有所區別,主要可通過以下方法鑒別:
1)同齡親蝦個體,雌蝦比雄蝦大;
2)體長相近的親蝦,雄性的大螯比雌性的粗大,且雄性大螯腕節和掌節上的棘突長而明顯;
3)雌蝦的第1腹肢退化,很細小,第2腹肢正常,雄蝦第1、2腹肢變成管狀,較長,為淡紅色,第3、4、5腹肢為白色,這是雌雄之間在外形上最明顯的鑒別性特徵。
2、性成熟
龍蝦在天然環境中6-12個月齡達性成熟,已達性成熟的個體體重一般為30-100克。在人工飼養條件下,一般6個月可達性成熟。同齡親蝦,一般是雄蝦個體比雌蝦稍大。同池塘飼養的龍蝦群體,雌雄性比接近1:1。
3、繁殖
龍蝦9-12月齡成熟,交配季節一般在4月下旬-7月,群體交配的高峰期在5月。交配時雌蝦仰卧水面,雄蝦位其上以龍足鉗住雌蝦前足,步足抱住雌蝦將交接器插入雌體,交配時間10-30分鍾。交配後3-10小時,雌蝦開始產卵,為一次性產卵,產出的卵粘附在腹足的剛毛上。抱卵量約500-1500粒,隨個體大小而異。胚胎發育長短與水溫高低密切相關,水溫較高孵化時間短,水溫較低則孵化時間延長。孵化出的稚蝦仍附於親蝦的游泳足上,在母體的保護下生長一段時間。在母體的腹部泳足上都附有生長到不同階段的龍蝦幼蝦,最大的龍蝦幼體體長達1.0-1.1厘米。從第一年初秋龍蝦稚蝦孵出後,龍蝦幼體的生長、發育和越冬過程都是附生於母體腹部,到第二年春季才離開母體生活。龍蝦這種繁育後代的方式,保證了後代很高的成活率。
4、產卵
龍蝦屬一年多次產卵類型。水溫升至20℃以上時,親蝦便開始產卵,產卵季節在粵東地區可持續6個月之久,一年可產卵3-4次。產卵量隨個體大小和性腺發育程度而異,一般每次產卵300-1000粒。個體較大的雌蝦懷卵量多些。
5、胚胎發育
龍蝦受精卵粘附於雌體腹肢進行胚胎發育,5-8周後孵化出幼體。受精卵發育速度與水溫高低有關,溫度高孵化時間短。受精卵初始卵徑達2毫米,隨著胚胎發育進展,受精卵在不同發育時期顏色呈現有規律的變化,從初產時的淡乳白色依次變為深褐色,出現黑色眼點,最後變為橘紅色,此時幼體即將孵出。在32℃水溫下,受精卵發育過程中的上述顏色出現時期依次為:淡乳白色1-5天;深褐色12-14天;眼點出現20-33天;橘紅色28-35天;破膜而脫離母體35-40天。
6、幼體發育
剛孵出的龍蝦幼體體形構造與成體基本相同,平均體長約9.5毫米,仍繼續攀附於雌蝦腹肢上1-2周,在此期間幼體也會偶爾離開母體活動。剛孵出幼體依靠卵黃囊營養,直到孵化3周後完全獨立生活為止。在適宜的條件下,50-60天後幼體經5-8次蛻殼,體重長至0.5- 2克,便可放人池塘進行成蝦養殖。
❷ 基圍蝦與龍蝦有什麼區別啊
基圍蝦與龍蝦區別為:分布不同、形態特徵不同、生活習性不同。
一、分布不同
1、基圍蝦:基圍蝦原產中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澳大利亞一帶,主要分布於日本東海岸,中國東海與南海,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澳大利亞一帶。在我國廣泛分布於山東半島以南沿岸水域。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澳大利亞一帶也有分布。
2、龍蝦:龍蝦原產地在中、南美洲和墨西哥東北部地區,現分布於世界各大洲。
二、形態特徵不同
1、基圍蝦:基圍蝦蝦體淡棕色,額角上緣6~9齒,下緣無齒。無中央溝,第一觸角上鞭約為頭胸甲技的1/2,腹部第l~6節背面具縱脊,尾節無側刺。第一對步足具座節刺,末對步足不具外肢。
三、生活習性不同
1、基圍蝦:基圍蝦廣泛棲息於沙底、沙泥底、泥底的海區,在沿海50米等深淺范圍內均有分布,而以10米內數量較多。基圍蝦水溫適應范圍很廣,在海區8~29°C均有分布,養殖水溫以18-25°C為宜。
2、龍蝦:龍蝦的適應能力很強,無論湖泊、河流、池塘、水渠、水田均能生存,甚至在一些魚類難以存活的水體也能存活。龍蝦對水體溶氧的適應能力很強,在水體缺氧的環境下它不但可以爬上岸來,而且可以藉助水中的飄浮植物或水草將身體側卧於水面,利用身體一側的鰓呼吸以維持生存。
❸ 海虎蝦是海蝦嗎
黑虎蝦屬於海蝦。黑虎蝦也叫斑節蝦,為當前世界上養殖最普遍的品種,除了和普通蝦一樣外,其蝦青素的含量較普通蝦大約高20%,因此在春節期間的價格比較高。黑虎蝦分布區域甚廣,由日本南部、南朝鮮、我國沿海、菲律賓、印尼、澳大利亞、泰國、印度至非洲東部沿岸均有分布。我國沿海每年有2~4月份和8~11月份兩個產卵期。形態特徵·個大斑紋艷黑虎蝦體由暗綠、深棕和淺黃橫斑相間排列,構成腹部鮮艷的斑紋。額角上喙7~8齒,下喙2~3齒。額角側溝相當深,伸至目上刺後方,但額角側脊較低且鈍,額角後脊中央溝明顯。有明顯的肝脊,無額胃脊。生命力強,肉味鮮美,個體大,是對蝦屬中最大的一種,最大的雌蝦長達33cm,體重超過500g。
❹ 印尼紅龍跟新加坡紅龍有什麼不同
新加坡是號半 印尼是1號紅龍 兩個檔次
❺ 什麼動物是紅色的
1、大紅鸛
大紅鸛(學名:Phoenicopterus roseus)又名大火烈鳥。體長130厘米,體大而甚高,是一種體羽偏粉色的水鳥。嘴粉紅而端黑,嘴形似靴,頸甚長,腿長,紅色,兩翼偏紅。亞成鳥淺褐色,嘴灰色。棲息於人跡罕至的寬闊淺水域。常結成數十至上百隻的大群一起生活,飛行時頸伸直。
多立於鹹水湖泊,嘴往兩邊甩動以尋找食物。在淺灘用蘆葦、雜草、泥灰營造圓錐形巢穴。性機警、溫和,善游泳,但很少到深水域,飛行慢而平穩。以水中甲殼類、軟體動物、魚、水生昆蟲等為食。
2、紅衣鳳頭鳥
紅衣鳳頭鳥即北美紅雀, 一種北美鳴鳥(紅雀科 紅雀屬),體長8.3~9英吋。它頭上有一個有特色的羽冠,雄鳥喙周圍有黑色羽毛而雌鳥喙周圍有灰色羽毛。這類鳥是同種異形,區分顯示在它們的羽毛顏色,雄鳥是耀眼的紅色,而雌鳥則是淡紅褐色。
3、美洲紅䴉
美洲紅䴉,羽色鮮紅,它們總是成群的在沙灘、鹹水湖、紅樹林和沼澤里覓食,並一起在沼澤中的大樹上過夜,因此十分顯眼。它們的喙細長彎曲,以泥潭中的蟹類、軟體動物和沼澤地中的小魚、蛙和昆蟲等小動物為食。它們的叫聲高昂而憂傷。飛行時,身影如同一團團跳躍的火焰,鮮紅而熱烈,除了長喙呈灰黑色外,渾身上下包括腿和腳趾都呈鮮紅色 ,這就是世界上顏色最紅的鳥類。
4、小龍蝦
小龍蝦(學名:Procambarus clarkii),甲殼綱螯蝦科水生動物,也稱克氏原螯蝦、紅螯蝦和淡水小龍蝦。形似蝦而甲殼堅硬。成體長約5.6~11.9厘米,暗紅色,甲殼部分近黑色,腹部背面有一楔形條紋。幼蝦體為均勻的灰色,有時具黑色波紋。螯狹長。甲殼中部不被網眼狀空隙分隔,甲殼上明顯具顆粒。額劍具側棘或額劍端部具刻痕。
5、紅色吸蜜鸚鵡
紅色吸蜜鸚鵡(學名:Eos bornea)有2個亞種,羽色鮮艷,頭部和頸部完全紅色,飛羽為黑色和藍色,耳羽有時覆蓋藍色,虹膜褐色。主要以花粉、花蜜與果實為食物,也吃昆蟲。
鳥喙比一般鸚鵡的長、更特別的是細長的舌頭上有刷狀的毛,稱為刷狀舌,方便該鸚鵡深入花朵中取得食物。活動於潮濕的原始森林、紅樹林沼澤區、近海岸的林地和椰子種植園。成對或集小群活動,偶爾聚集50隻以上的大群。分布於印尼諸島和布魯島。
❻ 都有什麼龍蝦都有什麼龍蝦
☆花龍蝦又名錦帶龍,殼上有美麗花紋,大的有六七斤重,肉質甜美。
☆青龍蝦,本地龍蝦,中國龍蝦,粵西湛江一帶出產,青綠色深淺不一,食味好,首選,但價貴。
☆珍珠龍蝦,海南島出產,又名珠龍,全身瘀紅,頭部略為窄小,殼較薄,有星星斑點。
☆海南島龍蝦,又叫背龍蝦,盛產於中國海,海南島一帶,生長於30米至300米沙泥海底中,身平扁,頭胸甲背每一殼甲均呈梭形,腹瘀紅有污黑感覺,觸須筆直,不能隨意彎曲,紅色外殼較厚,但肉較薄,身平頭大,肉較少較削而淡口,為龍蝦中之劣品,且壽命短而難養。
☆杉龍,甲殼有明顯黑白顏色相間,爪亦然,分布東南亞、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台灣、南中國,因空運故較貴。食味佳但較遜於青龍,卻勝加拿大及澳洲,可供刺身生吃。
☆波士頓龍蝦,有一對大鉗,產於大西洋北部,緬因州盛產,以波士頓為集散地故名,最大的有43磅,肉質鮮美。
☆歐洲龍螯蝦,亦有大鉗,質素與波士頓龍蝦相差無幾。
☆澳洲龍蝦,此種龍蝦未熟已呈深紅色,食味遜於本地龍蝦,因價錢較平,故廣為食店採用。
☆紐西蘭龍蝦,又名火山龍蝦,與澳洲龍蝦相差不遠。
☆葡萄牙龍蝦又名玫瑰龍,色澤粉紅,殼頗軟。
☆南非龍蝦,頭大肉少,價錢平。
☆美洲龍蝦,全身嫣紅,頭上有兩只尖角,肉雖豐厚,但味淡,頭細肉厚,殼薄,耐養。
❼ 小龍蝦的種類
1
波紋龍蝦(青龍,青殼仔,沙龍)
全身呈青綠色,很易分辨,市場常見的多為本地龍,其餘也有來自斯里蘭卡、南亞海域及其它地方。主要產於香港大鵬灣、西貢、東平洲一帶、斯里蘭卡、南亞海域。全年供應,農歷六七月當造。青龍賣相美觀,時尚高級餐廳必備食材,深得總廚青睞。因為蝦母特別多膏,出品時最適合做蒜茸蒸,也可出品芝士局和刺身,肉質鮮嫩無比。
2,錦綉龍蝦
花龍一般歲晚年頭價格偏高,因有說吃花龍過年會生意興隆,龍精虎猛。主要產於浙江舟山群島一帶,食用季節是十月到三月。它是龍蝦屬中體型最大者,最大體長可達60厘米,通常為20至35厘米。一般市場價在幾百元一斤,花龍的肉質鮮甜軟滑,非常適合用來做刺身。
3,黑白紋龍蝦(杉龍)
全身深綠,間以黑白間紋,又稱杉龍。肉質雪白晶瑩,清甜而爽脆,食味甚佳。主要產於東南亞、台灣海峽及南中國一帶,全年供應,農歷六七月當造。雖比不上青龍,但不遜於花龍,故切片作刺身最原味,簡單以上湯焗也不錯。可豉椒龍蝦頭,肉身油泡龍蝦球,尾部再煮龍蝦湯。
4,澳大利亞岩龍蝦(澳龍 )
澳洲龍蝦肉質滑中帶爽,體重可以達到六七斤,以三四斤大小的最美味,肉汁豐盈。澳洲龍蝦有極強的耐活力,便於長途運輸。肉質較實,爽彈清甜,味道雖不及本地龍,但價格更為便宜。無論中式的上湯,芝士焗 。
5,美國紅龍
主要產於美國西海岸,食用季節為7-10月,美國紅龍與澳龍相似,是龍蝦中常見的品種,蝦肉略帶紅色。長須,無鉗,腿上有亮紅色條紋。肉質滑嫩細致,營養豐富,是名貴的海產品。
6,墨西哥紅龍
主要產於北美洲墨西哥,紅龍蝦體大肉多,是龍蝦屬中體型較大者,與美國龍蝦相似,身體呈粉紅色或紅色,肉質鮮美,營養豐富生命力強,是名貴的水產品,也是世界各地高檔海鮮餐廳的寵兒。
7,紐西蘭龍蝦
主要產於紐西蘭和南極之間海域,與澳洲龍蝦同屬岩龍蝦,全年均可食用。一般烹飪方法是白灼、乾酪焗,也可以用鮮活的龍蝦做刺身。
8,挪威螯龍蝦
廣泛分布於大西洋東北部和地中海,從北非到挪威和冰島的洋底。它們的尾部有強力的肌能,肉質豐富,因此成為受歡迎的海鮮美食。
9,歐洲藍龍
法國菜里,藍龍蝦和鵝肝、松露、魚子醬合稱為四大天王。主要產於愛爾蘭、英國、紐西蘭、法國。稀有珍貴,生長期較長,蝦齡對肉質沒有多大影響,不論大小,都是嫩滑柔膩、味濃爽甜,一入口就能感受到濃郁甘美的龍蝦味及隱隱的海洋咸香,因此身價不凡。
❽ 蠣蝦和其它蝦的區別
蠣蝦與其他蝦的區別對比如下:
一、蠣蝦
1、學名:鷹爪蝦
2、俗稱:雞爪蝦,紅蝦,沙蝦,厚殼蝦
3、形態:個頭不大,很少有超過10公分的,但味道奇鮮。
4、產地:它的野生產量很高,尤其在膠東半島的煙青威水域出產的最為著名。
5、價值:這種蝦除了食用外,最主要的作用是製作海米。用鷹爪蝦製作的海米被稱為「金鉤海米」,以威海榮成的「龍須金鉤」和青島沙子口的「沙子口金鉤」質量最好。
❾ 小朋友問我為什麼印度尼西亞、巴布亞紐幾內亞的小龍蝦非常大非常便宜,如何回答
巴布亞紐幾內亞(全稱巴布亞紐幾內亞獨立國,英語:)是位於太平洋西南部的一個島嶼國家,主要涵蓋新幾內亞島東半部,西鄰印度尼西亞的巴布亞省,南部和東部分別與澳大利亞和索羅門群島隔海相望。地理:巴布亞紐幾內亞為赤道多雨氣候區,氣候炎熱之餘降雨量大,形成一個個熱帶雨林,其國土多被山和熱帶雨林覆蓋。因巴布亞紐幾內亞因是熱帶雨林為主,所以在生物上亦相當豐富。植物方面都主要是一些高達數十米的闊葉樹木,而動物方面則主要以鳥類和靈長類動物為主。經濟:巴布亞紐幾內亞為一個落後國家,人民所得約為1200美元。巴布亞紐幾內亞主要是以農業為主,據2003年資料顯示,農業占巴布亞紐幾內亞經濟34%。主要出口有礦產和農產咖啡、可可、椰干、棕油、橡膠、木材及海產等。人口方面,據2004年資料顯示,巴布亞紐幾內亞有542萬人,出生率相當高(30.52%),死亡率則達7.5%,其中嬰兒死亡率更高達53.15%。教育:國家教授語言為英語,但巴布亞紐幾內亞有大約850種不同的方言。巴布亞紐幾內亞大學位於首都莫爾茲比港。交通:因其多山崎嶇地形,國內陸路交通十分不便。首都莫爾茲比港並無公路通往任何國內城市。公路也僅有少數由外國捐贈的公共交通車輛行駛。空運乃國內最重要運輸方式,全國有578座機場。
❿ 龍蝦主要品種
1、波士頓龍蝦
波士頓龍蝦生活於加拿大東海岸和美國東海岸海域,全身黑綠的波士頓龍蝦特點為一對大龍蝦鉗,鉗因活動過多而肉質較粗,相比之下蝦身沒有膏,但肉較嫩滑細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