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對譯 印尼語翻譯成英語 千字價格 以及原文與譯文大致字數比例
印尼語翻譯成英語=印尼語200字=30美元;
千字=150美元;
譯文(英語) 多少個字不理; 與印尼語比較,英語大慨少20%.
❷ 卧薪嘗膽原文和翻譯
《卧薪嘗膽》原文:
勾踐之圍會稽也,嚼然嘆曰:「各終於此乎?」種曰:「湯系夏台,文王囚麥里,晉重斗奔翟,齊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速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志會稽之恥邪?」
身白操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賓客,贓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譯文:
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中,他長嘆道:「我在這里完了嗎?」文種說:「商場曾被關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晉文公重斗(曾遭攙言)出奔翟國,齊桓公小白避亂到苔國,他們最終建立了霸業,由此看來,(憂患)為什麼就不能轉化為福呢?」
天王赦免越王後,越王勾踐返回國土,於是親身經歷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膽放在座位旁,坐處卧處抬頭就看到苦膽,吃飯也嘗苦膽,常自語:「你忘了會稽失敗的恥辱了嗎?」
他親自去耕種,他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放肉,不穿有兩種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禮待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窮的人家,慰問死者的家人,與百姓一樣勞苦。
「卧薪嘗膽」的歷史考證
1、《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2、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
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
3、《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
"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卧薪"則是"目卧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❸ 越王問於大夫文種曰 翻譯
一、譯文:越王向大夫文種詢問道:「我想攻打吳國,行嗎?」文種回答說:「行。我們的賞賜優厚而守信,懲罰嚴厲而堅決。您想了解清楚,為什麼不用焚燒宮室來做個試驗?」於是就縱火燒了宮室,沒有人去救它。越王就下令說:「為救火而死的,和戰場犧牲同賞;救了火而沒死的,和戰勝敵人同賞;不救火的人,和投降敗北同罪。」
人們用泥土塗身、披上濕衣而奔赴火場的,左面三千人進去,右面三千人出來。由此知道伐吳已成必勝之勢。
二、原文:戰國 韓非《韓非子·內儲說上》
越王問於大夫文種曰:「吾欲伐吳,可乎?」對曰:「可矣,吾賞厚而信,罰嚴而必。君欲知之,何不試焚宮室?」於是遂焚宮室,人莫救之。乃下令曰:「人之救火死者,比死敵之賞;救火而不死者,比勝敵之賞;不救火者,比降北之罪。」人之塗其體,被濡衣而赴火者,左三千人,右三千人,此知必勝之勢也。
(3)印尼譯文文種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一、相關成語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解釋〗在豐厚賞賜的刺激之下,一定會有勇敢的人接受任務(挑戰)。舊指用大量金錢、財物作鼓勵手段,可誘導人為之效力。
〖出處〗元·王實甫《西廂記》:「重賞之下,必有勇夫;賞罰若明,其計必成。」
〖譯文〗在豐厚賞賜的刺激之下,一定會有勇敢的人接受任務(挑戰)。賞與罰如果是分分明明,清清楚楚的,這些計策就一定會成功。
二、人物簡介
1、越王,中國古代王爵封號之一。春秋時期越國君主允常稱王,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越王。而最出名的越王是允常的兒子勾踐。
2、文種(?—公元前472年),也作文仲,字會、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後定居越國。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勸告,收到范蠡留下的信後,請假未去上朝。爾後,為勾踐所不容,最後被勾踐賜死。
❹ 《勾踐滅吳》中大夫文種對越王勾踐說的話有那兩層意思
1、一是做事要未雨綢繆,要有憂患意識,防患於未然。
二是指責勾踐,不早早尋求謀士,現在已來不及。
2、《勾踐滅吳》概述:
《勾踐滅吳》記述的是春秋末期吳越爭戰的著名歷史事件。越王勾踐在與吳王夫差的戰爭中被擊敗後,以各種屈辱的條件向吳國求和。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忠告,卻聽信了被越國賄賂的太宰豁的讒言,准許了越國的求和,使勾踐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在經過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准備之後,率領軍隊進攻吳國,吳國因此而亡。
3、故事出處:《國語•越語》
4、《國語》簡介:
《國語》的作者,舊說是魯國史官左丘明,其根據是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說過:「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後人據此認為《國語》和《左傳》同出左丘明之手。然而《國語》所記內容又多與《左傳》重復、抵觸,因此「兩書同出一人之手」的說法難以令人信服。近人認為是戰國時人把各國的史料匯編而成。
《國語》是我國最早的國別體史書,共二十一卷,全書按周、魯、齊、晉、鄭、楚、吳、越八國分國編次,記載了從周穆王到周貞定王(公元前990年-公元前453年)前後共五百餘年的史事,反映了從兩周到春秋時期廣諸侯各國的交往、爭戰等情況。
全書以記言為主,與《左傳》重記事不同。文章說理嚴密,刻劃人物也比較形象生動,對後代散文有很大影響,在我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4)印尼譯文文種是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勾踐滅吳》記述的是春秋末期吳越爭戰的著名歷史事件。越王勾踐在與吳王夫差的戰爭中被擊敗後,以各種屈辱的條件向吳國求和。夫差沒有聽從伍子胥的忠告,卻聽信了被越國賄賂的太宰豁的讒言,准許了越國的求和,使勾踐獲得了喘息的機會。
勾踐卧薪嘗膽,勵精圖治,在經過了「十年生聚、十年教訓」的長期准備之後,率領軍隊進攻吳國,吳國因此而亡 。
文章一落筆直寫勾踐。勾踐失敗後,正率五千殘兵退守於會稽山上。這時的他,是一位失敗後痛定思痛、盼望雪恥復國的君主。全文分三部分,緊緊圍繞勾踐誓雪國恥這一主要的性格特徵展開描寫。首先寫勾踐同吳國求和,突出了他痛下決心、希望東山再起的一面。
其次,寫勾踐為打敗吳國所進行的多方面的准備。最後,寫勾踐出征滅吳,一舉獲勝。作者雖從請戰開始,但重點依然落到勾踐雪恥復仇這一點上。
❺ 文種為勾踐滅吳制定的「伐吳七術」的白話翻譯
東漢會稽人袁康等編纂的《越絕書》說文種向勾踐進伐吳九術:「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幣,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槁,以空其邦;四曰遺之好美,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疆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明代馮夢龍的《東周列國志》則說文種破吳是七術:「一曰捐貨幣以悅其君臣;二曰貴糴粟囊,以虛其積聚;三曰遺美女,以惑其心志;四曰遺之巧工良材,使作宮室以罄其財;五曰遺之諛臣以亂其謀;六曰疆其諫臣使自殺以弱其輔;七曰積財練兵,以承其弊。」
大概因史記中勾踐賜死文種時說「子教寡人,伐吳七術」,馮夢龍以為《越絕書》史實性不及《史記》,故刪「尊天地,事鬼神」和「邦家富而備器」,九術成為七術
❻ 文種的故事
文種(?—前467),字會、少禽,一作子禽,春秋末期楚之郢(今湖北江陵附近)人,後定居越國。
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自覺功高,不聽從范蠡勸告繼續留下為臣,卻被勾踐不容,受賜劍自刎而死。
勾踐三年(前494),越王勾踐兵敗於吳時,奉勾踐之命赴吳議和。
勾踐夫婦偕大夫范蠡質於吳,文種主持國政,群臣於浙江之上臨水祖道,種之祝詞曰:「前沉後揚。禍為德根,憂為福堂。威人者滅,服從者昌。」句踐歸國,日以報吳,舉國政屬之種。吳增封越國,縱橫八百餘里。種索葛布十萬、甘蜜九黨、文笥七枚、狐皮五雙、晉竹十艘,以復封禮。
言其治國之道為「愛民」二字:利之無害,成之無敗,生之無殺,與之無奪,樂之無苦,喜之無怒。種總結商周以來征伐經驗,提出伐吳九術。其九術為:一曰尊天地,事鬼神;二曰重財帛,以遺其君;三曰貴糴粟縞,以空其邦;四曰遺之美好,以為勞其志;五曰遺之巧匠,使起宮室高台,盡其財,疲其力;六曰遺其諛臣,使之易伐;七曰強其諫臣,使之自殺;八曰邦家富而備器;九曰堅厲甲兵,以承其弊。
勾踐十三年,赴吳請糴粟萬石,兩年後,揀擇精粟而蒸,還於吳。
吳既滅,范蠡引退,致信種曰:「高鳥散,良弓藏,狡兔盡,走狗烹。」種得范蠡書後稱病不朝,人或讒種且作亂。越王乃賜種屬鏤之劍曰:「子有陰謀兵法,頃敵取國。九術之策,今用三已破強吳,其六尚在子所,願幸以余術為孤前王於地下謀吳之前人。」種遂伏劍。死後葬於越都西山之上,改名西山為「種山」,即現在紹興城內卧龍山。墓在卧龍山望海亭之下。
春秋末期著名的謀略家。越王勾踐的謀臣,和范蠡一起為勾踐最終打敗吳王夫差立下赫赫功勞。滅吳後,范蠡逃跑,並留下信給文種,勸他逃跑。文種看了之後,稱病不朝。於是有人進讒言說文種要造反作亂,勾踐聽信讒言,賜給文種一把名為屬縷的劍,說:「你當初給我出了9條對付吳國的策略,我只用3條便打敗了吳國,剩下6條在你那裡,你用這6條去地下試試能否幫助吳王夫差吧!」於是文種自殺。
文種原為楚人,他受楚王指派,出任使者入越都時,正值越國宮廷動盪,楚越交好的盟約危在旦夕!文種以超常的智慧與沉實的外交風格,穩住了處於搖擺狀態的老越王允常,卻因陰謀,他被捲入越國的宮廷之變中,險些被害!
文種找來朋友范蠡,助勾踐平息了宮廷內亂,文種獲救,並被勾踐拜為上大夫。從此文種成為傳頌千古的謀臣、干臣和鐵骨錚錚的諫臣。
一開始,文種的治國理想是見縫插針,爭取短暫的和平建設之期。因為他深知,戰爭是要靠殷實的「家底」來支撐的。當他的戰略見解與越王發生分歧時,文種以「為國吊喪」、「寡婦三哭」的極端手法而諫,不僅招致越王的震怒,更令主戰的將領們強烈反感,力主殺他而穩定軍心。
文種再次被下大獄,這位忠耿的大夫竟以絕食之法而迫使勾踐見他。此時,越軍戰敗,他不顧個人性命及形勢險惡,自請為說客,又深陷囹圄!
越王入吳為奴後,文種受勾踐重託而以相國身份守國。文種一面與民生息、療補戰爭創痕;一面積極游說吳臣,力救身囚吳地的越王,殫精竭慮,鞠躬盡瘁。
勾踐歸國後,文種謀劃出驚世的「滅吳七術」獻與朝廷。為國家大計的順利實施,瞞天過海、移花接木、鬥智斗策,以非凡的舌辯之功,贏得了夫差對越王的信任和放心,更為越國爭取了寶貴的時間。
越國一舉滅吳後,文種不聽范蠡的勸告,仍滯留於越國為相。在要和平還是要成霸的戰略方針上,主張養民的文種與勾踐又發生了最為強烈的沖突!當勾踐以夫差賜死伍子胥的同樣方法賜文種死時,文種仍「執迷不悟」。他只怨勾踐無情無義,卻不知自己的心境與識見,已與越王相去甚遠。某種程度上說,文種之死無可避免!是「王者之道」與人本性不可共存的必然結果。
而且,當時已身為霸主的勾踐是不能被以前的事拖累的,也不想讓人知道他有做過奴隸的事和他在吳國的經過一些不好的事,因此便「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了。
伍子胥簡介
伍子胥(?~公元前484)
春秋末期吳國大夫,軍事家、謀略家。名員,字子胥。春秋時楚國人。屬今監利縣人,縣城大車站外有其雕像。封於申地,故又稱申胥。伍子胥的父親叫伍奢,伍員的哥哥叫伍尚。他的祖先叫伍舉,因為侍奉楚莊王時剛直諫諍而顯貴,所以他的後代子孫在楚國很有名氣。
伍子胥本為楚國人。性剛強,青少年時,即好文習武,勇而多謀。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費無忌陷害,父、兄為楚平王所殺,被迫出逃吳國,發誓必傾覆楚國,以報殺親之仇。入吳後,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殺吳王僚,奪取王位,得進用為「行人」(掌朝覲聘問之官),與謀國政。輔佐吳王闔閭修法制以任賢能,獎農商以實倉廩,治城郭以設守備。又舉薦深通兵學的孫武為將,選練兵士,整軍經武,使吳成為東南地區一強國。根據吳與周邊各國的強弱形勢及利害關系,與孫武等制定先西破強楚,以解除對吳之最大威脅,繼南服越國以除心腹之患的爭霸方略。周敬王八年(前512),針對楚國執政者眾而不和,且互相推諉的弱點,提出分吳軍為三部輪番擊楚,以誘楚全軍出戰,彼出則歸,彼歸則出,「亟肆以罷(疲)之,多方以誤之」(《左傳·昭公三十年》),待楚軍疲敝,再大舉進攻。此後數年間,吳軍連年擾楚,迫楚軍被動應戰,疲於奔命,實力大為削弱。隨即展開大舉攻楚的准備,爭取與楚有矛盾的蔡、唐兩國作為吳的盟國,使楚北方門戶洞開,為爾後避開楚軍防守正面實施突襲創造了條件。又出兵攻越,給楚造成吳不會大舉攻楚的假象,並施反間於楚,使楚不用知兵善戰的子期,而用貪鄙無能的子常為帥。十四年,與孫武等佐闔閭統領大軍沿淮水西進,由楚防備薄弱的東北部實施大縱深戰略突襲,直搗楚腹地,以靈活機動的戰法,擊敗楚軍主力於柏舉(今湖北麻城東北,一說今漢川北),並展開追擊,長驅攻入楚都郢(今荊沙江陵西北),終成破楚之功(見柏舉之戰)。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闔閭死後,繼事吳王夫差。二十六年,吳、越夫椒之戰,越慘敗幾於亡國,夫差急於圖霸中原圖霸中原,欲允越求和之時,伍子胥預見到兩國不能共存之勢,又洞察越王句(勾)踐圖謀東山再起之心,力諫不可養癰遺患,而應乘勢滅越。夫差不納,坐視越國自大。三十六年,及見夫差欲率大軍攻齊,越王句踐率眾朝賀,再度勸夫差暫不攻齊而先滅越,以除心腹之患,又遭夫差拒絕。知夫差昧於大勢而不可諫,吳國必為越國所破滅,為避禍而托子於齊國鮑氏,反遭太宰伯嚭誣陷,被逼自殺。死後僅十年,越滅吳,終應其言。春秋末期吳國興亡,伍子胥舉足輕重。其治國用兵,以務實為旨,遠見卓識,謀略不凡。《漢書·藝文志》著錄兵書《五子胥》十篇、圖一卷,雖已亡失,當證伍子胥生前有其軍事著作。
註:由於懷有強烈的個人復仇願望,在楚未能安撫民心,激起楚國上下反對,致使吳軍難以立足
其原因應該是:他本是楚國人,攻破楚都後,楚昭王逃跑了,子胥沒能抓到他,於是把仇人楚平王的屍體挖出來並用鞭子抽了300下才罷手``````````
及吳兵入郢,伍子胥求昭王。既不得,乃掘楚平王墓,出其屍,鞭之三百,以泄仇恨。最終卻被吳王夫差疏遠,以致被迫自殺。
-------------------------------------------------
楚平王有個太子叫建,楚平王派伍奢做他的太傅。費無極做他的少傅。費無極對太子建不忠心。平王派無極到秦國為大子建娶親。因為秦女長的姣美,無極就急忙趕回來報告平王說:「這是個絕代美女,大王可以自己娶了他,再給太子另外娶個媳婦。」平王就自己娶了秦女,極度地寵愛她,生了個兒子叫軫,另外給太子建娶了媳婦。
費無忌用秦國美女向楚平王獻媚以後,就趁機離開了太子去侍奉平王。又擔心有一天平王死了,太子建繼位殺了自己,竟因此詆毀太子建。太子建的母親,是蔡國人,楚平王不寵愛她。平王也越來越疏遠太子建,派太子建駐守城父,防守邊疆。
不久,無忌又沒日沒夜地在平王面前說太子建的壞話,他說:「太子因為秦女的原因,不會沒有怨恨情緒,希望大王自己稍微防備著點。自從太子駐守城父以後,統率著軍隊,對外和諸侯交往,將要進入都城作亂了。」楚平王就把他的太傅伍奢召回來審問。伍奢知道無忌在平王面前說了太子的壞話,因此說:「大王怎麼能僅僅憑撥弄事非的小人之臣的壞話,就疏遠骨肉至親呢?」無忌說:「大王現在不制止,他們的陰謀就要得逞,大王將要被逮捕了!」於是平王發怒,把伍奢囚禁起來,同時命令城父司馬奮揚去殺太子建。還沒走到,奮揚派人提前告訴太子:「太子趕快離開,要不然,將被殺死。」於是太子建逃到宋國去了。
無忌對平王說:「伍奢有兩個兒子,都很賢能,不殺掉他們,將成為楚國的禍害。可以用他父親作人質,把他們召來,不這樣將成為楚國的後患。」平王就派使臣對伍奢說:「能把你兩個兒子叫來,就能活命,不叫來,就處死。」伍奢說:「伍尚為人寬厚仁慈,叫他,一定能來;伍員人桀驁不訓,忍辱負重,能成就大事,他知道來了一塊被擒,勢必不來。」平王不聽,派人召伍奢兩個兒子,說:「來,我使你父親活命;不來,現在就殺死伍奢。」伍尚打算前往,伍員說:「楚王召我們兄弟,並不打算讓我們父親活命,擔心我們逃跑,產生後患,所以,用父親作人質,欺騙我們。我們一到,就要和父親一塊處死。對父親的死有什麼好處呢?去了,就叫我們報不成仇了。不如逃到別的國家去,藉助別國的力量洗雪父親的恥辱。一塊去死,沒有意義呀。」伍尚說:「我知道去了最後也不能保全父親的性命。可是只恨父親召我們是為了求得生存,要不去,以後又不能洗雪恥辱,終會被天下人恥笑。」對伍員說:「你可以逃走,你能報殺父之仇,我將要就身去死。」伍尚接受逮捕後,使臣又要逮捕伍子胥,伍子胥拉滿了弓,箭對准使者,使者不敢上前,伍子胥就逃跑了。他聽說太子建在宋國,就前去追隨他。伍奢聽說子胥逃跑了,說:「楚國君臣將要苦於戰火了。」伍尚來到楚都,楚平王就把伍尚和伍奢一塊殺害了。
伍子胥到宋國以後,正好遇上宋國華氏作亂,就和太子建一同逃到鄭國去。鄭國君臣對他們很友好。太子建又前往晉國,晉頃公說:「太子既然跟鄭國的關系友好,鄭國信任太子,太子要能給我們作內應,我們從外面進攻,一定能滅掉鄭國,滅掉鄭國,就把它分封給太子。」於是太子回到鄭國。舉事的時機還沒成熟,正趕上太子因為個人私事打算殺掉一個跟隨他的人,這個人知道太子的計劃,就把它告訴鄭國。鄭定公和子產殺死了太子建。建有個兒子叫勝。伍子胥害怕了,就和勝一同逃奔吳國。到了昭關,昭關的官兵要捉拿他們,於是,伍子胥和勝各自隻身徒步逃跑,差一點不能脫身。追兵在後。到江邊,江上有一個漁翁乘著船,知伍子胥很危急,就渡伍子胥過江。伍子胥過江後,解下隨身帶的寶劍說:「這把劍價值百金,把它送給你老人家。」漁翁說:「按照楚國的法令,抓到伍子胥的人,賞給糧食五萬石,封給執珪的爵位,難道是僅僅值百金的寶劍嗎?」不肯接受。伍子胥還沒逃到吳國京城,就得了病,在中途停下來,討飯吃。到達吳都,吳王僚剛剛當權執政,公子光做將軍。伍子胥就通過公子光的關系求見吳王。
過了很久,楚平王因為楚國邊邑鍾離和吳國邊邑卑梁氏都養蠶,兩地的女子為爭採桑葉相互撕打,就大發雷霆,以致於兩國起兵相互攻打。吳國派公子光攻打楚國,攻克了楚國的鍾離、居巢就回去了。伍子胥勸說吳王僚說:「楚國是可以打敗的,希望再派公子去。」公子光對吳王說:「那伍子胥的父兄被楚國殺死,勸大王攻打楚國,是為了報他的私仇。攻打楚國未必可以打敗它呀。」伍子胥知道公子光在國內有野心,想殺死吳王僚而自立為君,不可以用對外的軍事行動勸說他,就向公子光推薦了專諸,離開朝廷,和太子建的兒子勝到鄉下種地去了。
五年以後,楚平王死了。當初,平王從太子建那兒奪來的秦國美女生了一個兒子叫軫,等平王一死,軫竟然繼平王即位,這就是昭王。吳王僚趁著楚國辦喪事,派燭庸、蓋餘二公子領兵襲擊楚國。楚國出兵切斷了吳國軍隊的後路,使吳軍不能回國。吳國國內空虛,公子光就命令專諸暗殺了吳王僚,自立為王,這就是吳王闔閭。闔閭自立以後,願望實現了,就召回伍員,官拜為行人,和他共同策劃國事。
楚國殺了它的大臣嚭宛、伯州犁,伯州犁的孫子伯嚭逃到吳國,吳國也用伯嚭做了大夫。先前,吳王僚派遣攻打楚國的兩位公子,後路被切斷不能回國,後來聽說闔閭殺死吳王僚自立為王的消息,於是帶領著軍隊,投降了楚國,楚國把舒地封給了他們。闔閭自立為王的第三年,就發動軍隊和伍子胥、伯嚭攻打楚國,佔領了舒地,捉住了原來背叛吳國的兩個將軍。因而闔閭想乘勝進兵郢都,將軍孫武說:「百姓太疲憊了,不可以,暫切等待吧。」就收兵回國了。
闔閭四年(前511),吳國攻打楚國,奪取了六地和灊(qián,潛)地。闔閭五年,攻打越國,並戰敗了它。闔閭六年,楚昭王派公子囊瓦領兵攻打吳國。吳國派伍子胥迎戰,在豫章打敗了楚國的軍隊,奪取了楚國的居巢。
闔閭九年(前506),吳王闔閭對子胥、孫武說:「當初你們說郢都不可攻入,現在的情形怎麼樣呢?」子胥、孫武回答說:「楚國將軍囊瓦貪財,唐國和蔡國都怨恨他。大王一定要大規模地進攻楚國,必須先要得到唐國和蔡國的幫助才行。」闔閭聽從了他們的意見,出動了全部軍隊和唐國、蔡國共同攻打楚國,和楚國軍隊在漢水兩岸列兵對陣。吳王的弟弟夫概帶領著軍隊請求相隨出征,吳王不答應,夫概就用自己屬下五千人攻擊楚將子常,子常戰敗逃跑,直奔宋國。於是,吳軍乘勝挺進,經過五次戰役,就打到了郢都。己卯日,楚昭王出逃。第二天,吳王進入郢都。
楚昭王出逃,進入雲楚大澤;昭王遭到強盜的襲擊,昭王又逃到鄖地。鄖公的弟弟懷說:「平王殺死了我們的父親,我們殺死他的兒子,不也可以嗎?」鄖公擔心他的弟弟殺死昭王,就和昭王一塊逃到隨地。吳兵包圍了隨地,對隨地人說:「在漢水流域的周朝子孫,被楚國全部消滅了。」隨人要殺昭王,王子綦把他藏起來,自己冒沖昭王來搪塞他們。隨人算了一卦,卦象表明把昭王交給吳軍,不吉利,就謝絕吳國,不交昭王。
當初,伍子胥和申包胥是至交的朋友,伍子胥逃跑時,對包胥說:「我一定要顛覆楚國。」包胥說:「我一定要保存楚國。」等到吳兵攻進郢都,伍子胥搜尋昭王,沒有找到,就挖開楚平王的墳,拖出他的屍體,鞭打了三百下才停手。申包胥逃到山裡,派人去對伍子胥說:「您這樣報仇,太過分了!我聽說:『人多可以勝天,天公降怒也能毀滅人。』您原來是平王的臣子,親自稱臣侍奉過他,如今弄到侮辱死人的地步,這難道不是喪天害理到極點了嗎!」伍子胥對來人說:「你替我告訴申包胥說:『我就像太陽落山的時候,路途還很遙遠。所以,我要逆情背理地行動。』」於是申包胥跑到秦國去報告危急情況,向秦國求救,秦國不答應。申包胥站在秦國的朝廷上,日夜不停地痛哭,他的哭聲七天七夜沒有中斷。秦哀公同情他,說:「楚王雖然是無道昏君,有這樣的臣子,能不保存楚國嗎?」就派遣了五百輛戰車拯救楚國,攻打吳國。六月間,在稷地打敗吳國的軍隊。正趕上吳王長時間地留在楚國尋找楚昭王,闔閭的弟弟夫概逃回國內,自立為王。闔閭聽到這個消息,就棄楚國趕回去,攻打他的弟弟夫概。夫概兵敗,跑到楚國。楚昭王見吳國內部發生變亂,又打回郢都,把堂溪封給夫概,叫做堂溪氏。楚國再次和吳軍作戰,打敗吳軍,吳王就回國了。
又過了兩年,闔閭派太子夫差領兵攻打楚國,奪取番地。楚國害怕吳國軍隊再次大規模地進攻,就離開郢城,遷都鄀邑。在這個時候,吳國用伍子胥、孫武的戰略,向西打敗了強大的楚國,向北威鎮齊國、晉國,向南降服了越國。
夫差攻楚取番以後四年,孔子出任魯國國相。
又過了五年,吳軍攻打越國。越王勾踐率兵迎戰,在姑蘇打敗吳軍,擊傷了吳王闔閭的腳趾,吳軍退卻。闔閭創傷發作,很嚴重,快要死的時候對太子夫差說:「你能忘掉勾踐殺你父親嗎?」夫差回答說:「不敢忘記。」當天晚上,闔閭就死了。夫差繼位吳王以後,任用伯嚭做太宰,操練士兵。二年後攻打越國,在夫湫打敗越國的軍隊,越王勾路就帶關殘兵敗將棲息在會稽山上,派大夫文種用重禮贈送太宰嚭請求媾和,把國家政權託付給吳國,甘心做吳國的奴僕。吳王將要答應越國的請求,伍子胥規勸說:「越王勾踐為人能含辛茹苦,如今,大王要不一舉殲滅他,今後一定會後悔。」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而採納了太宰嚭的計策,和越國議和。
和越國議和以後五年,吳王聽說齊景公死了,大臣們爭權奪利,新立的國君軟弱,就出動軍隊向北攻打齊國。伍子胥規勸說:「勾踐一餐沒有兩味葷菜,哀悼死去的、慰問有病的,將打算有所作為。這個人不死,一定是吳國的禍患。現在吳國有越國在身邊,就像得了心腹疾病。大王不先鏟除越國卻一心致力攻打齊國,不是很荒謬的嗎?」吳王不聽伍子胥的規勸,攻打齊國。在艾陵把齊國軍隊打得大敗,於是懾服了鄒國和魯國的國君而回國。從此,就越來越少地聽從伍子胥的計謀了。
此後四年,吳王將要北上攻打齊國,越王勾踐採用子貢的計謀,就帶領著他的人馬幫助吳國作戰,把貴重的寶物敬獻給太宰伯嚭。太宰嚭多次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就特殊地喜歡並信任越國,沒日沒夜地在吳王面前替越國說好話。吳王總是相信和採納太宰嚭的計謀。伍子胥規勸吳王說:「越國,是心腹大患,現在相信那虛飾浮誇狡詐欺騙之詞,貪圖齊國。攻克齊國,好比佔領了一塊石田,絲毫沒有用處。況且《盤庚之誥》上說:『有破壞禮法,不恭王命的就要徹底割除滅絕他們,使他們不能夠傳宗接代,不要讓他們在這個城邑里把好人影響壞了。』這就是商朝興盛的原因。希望大王放棄齊國,先攻打越國;如不這樣,今後悔恨也來不及了。」吳王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卻派他出使齊國。子胥臨行,對他兒子說:「我屢次規勸大王,大王不聽。我現在看到吳國的末日了,你和吳國一毀滅,沒有好處。」就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牧,而返回吳國向吳王報告。
吳國太宰嚭和伍子胥在感情上產生裂痕以後,就趁機在吳王面前說他的壞說:「子胥為人強硬凶惡,沒有情義,猜忌狠毒,他的怨恨恐怕要釀成深重的災難。前次大王要攻打齊國,子胥認為不可以,大王終於發兵並且取得了重大的勝利,子胥因自己計謀沒被採用感到羞恥,反而產生了怨恨情緒。如今大王又要再次攻打齊國,伍子胥又獨斷固執,強行諫阻,敗壞、詆毀大王的事業,只希望吳國戰敗來證明自己的計謀高明。現在大王親自出征,出動全國的武裝力量攻打齊國,而伍子胥的勸諫不被採納,因此就中止上朝,假裝有病不隨大王出征。大王不可不戒備,這是很容易引起禍端的。況且我派人暗中探查,他出使齊國,就把他的兒子託付給齊國的鮑氏。做人臣子,在國內不得意,就在外依靠諸侯,自己認為是先王的謀臣,現在不被信用,時常鬱郁不樂,產生怨恨情緒。希望大王對這件事早日想辦法。」吳王說:「沒有你這番話,我也懷疑他了。」就派使臣把屬鏤寶劍賜給伍子胥,說:「你用這把寶劍自殺。」伍子胥仰望天空嘆息說:「唉!讒言小人伯嚭要作亂,大王反來殺我。我使你父親稱霸。你還沒確定為王位繼承人時,公子們爭著立為太子,我在先王面前冒死相爭,幾乎不能得到太子的位職。你立為太子後,還答應把吳國分一部分給我,我卻不存在你報答的希望,可現在你竟聽信諂媚小人的壞話來殺害長輩。」於是告訴他親近的門客說:「你們一定要在我的墳墓上種植梓樹,讓它長大能夠做棺材。挖出我的眼珠懸掛在吳國都城的東門樓上,來觀看越寇怎樣進入都城,滅掉吳國。」於是自刎而死,吳王聽到這番話,大發雷霆,就把伍子胥的屍體裝進皮革袋子里,漂浮在江中。吳國人同情他,在江邊給他修建了祠堂,因此,把這個地方命名叫胥山。
吳王殺了伍子胥後,就攻打齊國。齊國鮑氏殺了他們的國君悼公輔佐陽生作國君。吳王打算討伐鮑氏,可是,沒有取得勝利,就撤兵回去了。此後二年,吳王召集魯國、衛國的國君在橐皋會盟。第二年,就勢北上,在黃池大會諸侯,來號令周天子。這時,越王勾踐襲擊吳國,殺死吳太子,打敗吳國軍隊。吳王聽到這個消息,就回國了,派出使者用豐厚貴重的禮物和越國媾和。過後九年,越王勾踐終於滅掉吳國,殺死吳王夫差,又殺了太宰嚭,因為他不忠於他的國君,接受外國的貴重賄賂,私下親近越國。
當初,跟隨伍子胥一塊逃亡在楚國原來的太子建的兒子勝,在吳國。吳王夫差在位時,楚惠王要召勝回到楚國。葉公規勸說:「勝愛好勇武而暗中尋訪敢死的勇士,大概有私心!」惠王不聽他的進諫,終於把勝召回來,讓他居住在楚國的邊邑鄢。號稱白公。白公回楚三年而吳王殺了伍子胥。
白公勝回楚國不久,怨恨鄭國殺死他的父親,於是暗地裡收養敢死的勇士向鄭國報仇。回到楚國五年,請求楚王攻打鄭國,楚國令尹子西答應了他的要求。可是,還沒發兵而晉國已經出兵攻打鄭國,鄭國派人到楚國請求救援,楚王派子西前往救鄭,和鄭國訂立了盟約才回國。白公勝發怒說:「我的仇敵不是鄭國,我的仇敵是子西!」白公勝親自磨礪寶劍,有人問他:「用它干什麼?」白公勝回答說:「要用它殺死子西。」子西聽到這件事,笑著說:「白公勝如同鳥蛋,能有什麼作為呢?」
此後四年,白公勝和石乞在朝廷上突然刺殺了令尹子西及司馬子綦。石乞說:「不殺掉楚惠王,不行。」於是,把楚惠王劫持到高府。石乞的隨從屈固背負著楚惠王逃到昭夫人住的宮室。葉公聽說白公勝作亂,帶領著他封地的人攻打白公勝。白公勝一夥人戰敗,白公勝逃到山裡自殺了。石乞被俘,審問他白公勝的屍首在哪裡,不說出來就要把他煮死。石乞說:「事情成功了就做卿相,不成功就被煮死,本來是應盡的職分。」最終不肯說出白公勝屍首在什麼地方。於是,把石乞煮死了。找回楚惠王,再立他為國君。
太史公說:怨毒對於人類來說實在是太厲害了!國君尚且不能和臣子結下怨毒,何況地位相同的人呢!假使伍子胥追隨他的父親伍奢一起死去,和螻蟻又有什麼區別。放棄小義,洗雪重大的恥辱,讓名聲流傳後世。可悲啊!當伍子胥在江邊困窘危急的時候,在路上沿途乞討的時候,他的心志難道曾經有片刻忘掉郢都的仇恨嗎?所以,剋制忍耐,成就功名,不是剛正有氣性的男子,誰能達到這種地步呢!白公如果不自立為王,他的功業和謀略恐怕是說也說不完啊!
附:伍子胥鞭屍報仇簡介http://wuhubbs.com/thread-24466-1-1.html
在吳縣市胥口鎮百伍相國詞內。伍於胥(?一前484),名員,春秋時楚國人。其父、兄為楚平王所殺,他逃至吳國,助吳王閻間築城練兵,發憤圖強,任相國。夫差時勸王拒絕越國求和並停止伐齊。不諧,吳王賜劍自殺。
墓封土高約1米多,加以麻石砌成,墓前碑書「吳相國伍公之墓」。原有吳相國伍公齡夷藏處碑和重建骨山詞記碑等,今均無存。近處還有二妃墓、拜將台等古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