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介紹一下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發展狀況及潛力
1.自然資源
印度尼西亞礦物資源豐富, 石油和錫在世界上占重要地位, 天然氣、鈾、鎳、錳、銅、鉻、鋁土礦、金剛石儲量也較豐富。石油探明儲量總計13億多噸, 是目前東南亞石油儲量最多的國家。另外, 據估計, 印尼沿海海底石油蘊藏量要比陸上石油多3-5 倍,以三馬林達近海的阿塔卡油田為最大。印尼天然氣儲量也很可觀, 約73萬億立方米。印尼的錫礦儲量也很大, 是繼馬亞西亞之後的世界最大錫生產國, 鎳礦儲量562萬噸, 居世界前列。 伊里安查亞還有豐富的鈾礦。廖內群島的賓坦島有鋁土礦。日惹附近產錳。金剛石推測儲量約150萬克拉, 居亞洲之首,主要分布在加里曼丹。
在農林產品方面,印尼的胡椒、金雞納霜、木棉和藤的產量均居世界首位。天然橡膠、椰子產量居世界第二。印尼的熱帶雨林面積僅次於巴西亞馬孫地區。加里曼丹和蘇門答臘的鐵木、努沙登加拉 的檀木、蘇拉威西的烏木、爪哇的柚木都是馳名於世的珍貴木材。印尼海域水產資源豐富, 種類繁多。蘇門答臘東海岸的巴眼亞比等地附近為著名漁場。勿里洞沿海產海 參, 馬魯古群島沿海產珍珠,馬都拉島沿海產海鹽。
2.經濟簡史
自1945年獨立以來, 印尼致力於推行初級產品出口發展戰略和由石油產業支持的進口替代發展戰略, 同時對外國資本進入印尼加以限制,以保護印尼民族經濟的發展。自 1967年蘇哈托政府執政以後的前十五年裡,印尼通過開發豐富的石油和其它資源, 實現 了糧食自給和生產自立。國家收入主要來自石油出口,1982年石油出口收入占國家收入的80%。在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 石油出口景氣, 印尼經濟一度出現了較快的增長, 1973年到1981年, 國內生產總值年均增長率達7-8%。從1982年起,國際市場石油價格和其它初級產品價格開始趨向疲軟, 印尼經濟受到很大沖擊, 經濟增長速度明顯放慢, 進入八十年代中期, 世界石油價格暴跌, 印尼經濟出現了衰退。
1982-83年度, 出口和政府收入下降, 財政赤字和經濟項目逆差擴大。自八十年代初以來, 印尼經常項目赤字連年不斷, 外債償付額高達27.6億美元(1988年外債總額為530 億美元), 支付石油和天然氣服務費用為26億美元。另外印尼在對外貿易的運輸費用上也支付了大量的外匯(印尼用於對外貿易的船隊不足), 同時直接投資收入又用於再投資, 不能為支付平衡起作用。 印尼雖有巨額外債, 但印尼嚴格履行金融契約, 因而能得到國際組織的友好資助。印尼的旅遊業發展比較快, 1990年相當興旺, 遊客達211萬人次,外匯收入為18億美元。
3.經濟概況
自1968年以來特別是80年代調整經濟結構和產品結構後,印尼經濟發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在第一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內國民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6%,通貨膨脹控制在10% 以內。1994年4月印尼進入第二個25年長期建設計劃即經濟起飛階段。政府採取了進一步簡化進出口手續、降低關稅、放寬投資政策等措施,把大力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旅遊、增加出口作為經濟建設中的主要任務,使印尼經濟繼續保持了強勁的增長勢頭。 1995年5月起,印尼政府頒布了放寬經濟限制的一攬子計劃,開放投資領域,減少對產 業部門經營和發展的限制,鼓勵私營企業在新興工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促進農業生產。1995年、1996年分別吸引外資399億和299億美元。1996年批准外資項目959個,比 1995年上升23%。但由於外資投入猛增、人口和東西部發展不平衡等因素將制約經濟的發展。
4.行業概況
(1).農業概況
全國擁有可耕地1980萬公頃。1995年,農業總產值616370億盾,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 17.2%。農業人口約占勞動力人數的50.6%。農業以種植業為主, 主要種植糧食作物和經濟作物. 糧食作物在農業中占重要地位, 主要由小農分散經營。 糧食作物主要是稻穀, 其次是玉米、木薯、甘薯、大豆等, 大米是印尼人民的主要食糧。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熱帶經濟作物生產國之一, 經濟作物大都在種植園種植, 是外匯 收入的重要來源, 主要有橡膠, 咖啡, 棕櫚油, 椰子, 甘蔗, 胡椒, 奎寧, 木棉, 茶 葉等。橡膠是主要的經濟作物之一, 大部分在民間小膠園內種植, 產量僅次於馬來西亞, 居世界第二位, 主要供出口。咖啡也是主要的經濟作物, 約90%的產量供出口, 椰 子是傳統的出口作物。
農產品產量統計
(2).工業概況
印尼工業發展的方向是加強外向型的製造業。1995年製造業、采礦業產值各為919290 和351450億盾,分別占國民生產總值的24.3%和8.4%。主要部門有製造、采礦、紡織、輕工、裝配業等。1994年、1995年製造業增長率分別為12.5%、11.1%。工業品出口額已超過293億美元,占出口總額的64.5%。1995年工業產值比上年增長10%。煤炭生產約 3830萬噸,其中出口3160萬噸,成為僅次於澳大利亞和南非的世界第三大煤炭出口國。
工業行業產值統計
5.主要經濟指標
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1903億美元
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995年):1023美元
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8.07%
匯率(1998年5月1日):1美元=8025.00盾
通貨膨脹率(1996年):6.47%
經濟增長率(1996年):7.8%
2. 印尼的基本國情
印尼是東盟最大的經濟體。農業、工業和服務業均在國民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80年代中期製造業迅速崛起。90年代服務業發展迅速,2001年佔GDP比重近40%,吸納近三分之一就業人口。經濟在建國初期發展緩慢,1950年至1965年GDP年均增長僅2%。60年代後期調整經濟結構,經濟開始提速,1970年至1996年間GDP年均增長6%,躋身中等收入國家。1997年受亞洲金融危機重創,經濟嚴重衰退,貨幣大幅貶值。1999年底開始緩慢復甦,GDP年均增長3%-4%。2003年底按計劃結束國際貨幣組織(IMF)的經濟監管。
蘇希洛政府重視吸引外來投資、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增加就業機會、消除貧困、加強法制建設和反腐工作。2008年印尼國內生產總值4503億美元,同比增長6.1%,進出口總額2655億美元,人均收入2271.2美元,通貨膨脹率11.06%,外匯儲備516億美元,外債1290.7億美元。失業人數939萬人,失業率8.39%(2008年8月)。
【資 源】 富含石油、天然氣以及煤、錫、鋁礬土、鎳、銅、金、銀等礦產。截至2003年,石油探明儲量47.2億桶,潛在儲量50.24億桶。2006年日產石油量為92.3萬桶;天然氣探明儲量94.75萬億立方尺,潛在儲量75.56萬億立方尺。煤探明儲量70億噸。2007年油氣資源出口額221億美元。
【工 業】 工業發展方向是強化外向型製造業。近幾年製造業增長速度均超過經濟增長速度,2006年佔GDP比重為27.8%,就業人口1106.6萬。主要部門有采礦、紡織、輕工等。錫、煤、鎳、金、銀等礦產產量居世界前列,2005年產錫6.94萬噸,煤1.2億噸,鎳370.7萬噸,金103.3噸,銀262.6噸;2006年紡織品出口額95.97億美元;2006年國內汽車銷售量31萬輛,同比下降40.2%。
3. 1940-1950年印度尼西亞文學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有哪些發展
1942—1945年,日本帝國主義佔領期間,印度尼西亞資產階級作家大多創作「雙刃文學」,即把為「大東亞戰爭」效勞的一刃和為民族主義的一刃結合起來。這時,作家的創造受到了一定的限制。1945年印度尼西亞獨立後,其文學也進入了現代時期。除普拉姆迪亞以外,烏杜依·達唐·宋達尼(1920—1979)也比較著名。他創作的劇本有《笛子》(1948)、《飯店之花》(1948)、《阿瓦爾和米拉》(1952)等,內容多寫對前途懷有希望的小人物的悲慘命運,揭露社會上的種種不合理現象。他的長篇歷史小說《丹貝拉》(1949)是當時的的優秀之作,描寫的是16世紀末至17世紀初班達人民反抗荷蘭東印度公司推行殖民主義政策的斗爭。1950年「人民文化協會」成立後,許多新老作家,如普拉姆迪亞、烏杜依等,都寫出了不少反映人民生活和斗爭的作品。「人民文化協會」中有影響的詩人是班達哈羅·哈拉哈普(1921—)。他早期的詩集《沙麗娜與我》(1939)具有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1956年發表的詩集《來自飢餓和愛情降臨的地方》,以鏗鏘有力的詩句表達了革命人民堅強的斗爭意志,具有強烈的時代精神。在人民文化協會以外,代表民族主義者的詩人西托爾·西杜莫朗(1924—)和代表「最新一代」的詩人、作家阿伊普·羅迪等,在50年代也頗有影響。
4. 印度尼西亞的成立時間是哪年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吧 1945年8月17日
5. 印尼進入新石器時代後有了哪些方面的發展
大約距今7000年到4000年,印尼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畜牧業和鋤耕農業,交通有了發展,與馬來西亞、印度、中國南方開始文化交流。由於農業、畜業、手工業發展,男子在生產中的地位越發重要,這樣母系社會自然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
6. 印尼由於什麼的發展導致母系社會自然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
大約距今7000年到4000年,印尼進入新石器時代,出現了畜牧業和鋤耕農業,交通有了發展,與馬來西亞、印度、中國南方開始文化交流。由於農業、畜業、手工業發展,男子在生產中的地位越發重要,這樣母系社會自然過渡到父系氏族社會。
這一時期,圖騰制有了發展,它起源於對自然的崇拜,狩獵族以動物為圖騰,農耕族以畜牧和植物為圖騰。隨著社會的進步,又出現祖先崇拜,印尼不少村莊在村口豎立一個象徵祖先的木雕像,這種祖先崇拜習俗起源於印尼的新石器時代。
7. 印尼最近幾年也一直在迅速崛起,為何西方國家卻對其關注並不多
主要是因為印尼他的發展存在著非常多的先天性不足。比如說他的領土處於非常分散的狀態。這主要是因為印尼是一個多島嶼的國家。所以這也造成了印尼的基礎設施非常的落後。而且印尼各地的交流也並不完善,使得印尼各地區的語言非常的差異巨大。更重要的是因為印尼處於在一個熱帶地區。一旦氣候炎熱,就會使得人們工作非常的懶散,這也對於經濟發展造成了非常大的威脅。
最重要的還是由於印尼是一個內部矛盾,民族紛爭非常嚴重的國家。雖然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種族的國家,但是他們並沒有產生一個民族自豪感以及向心力的存在。所以印尼這個國家雖然明面上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是內部卻是四分五裂,而且經常發生一些暴力沖突事件。所以這也使得其他國家對於印尼的投資在逐年的減少。
8. 1990年代始,印尼經濟快速發展,但環境問題隨之凸顯,其中又以空氣污染最為嚴重。自90年代末期迄今,空氣
小題1:B 小題2:D 9. 印尼是從什麼時候跟中國有文化交流的 印尼很早就回中國有文化交流,最早可以延續到漢朝,當然最有名的還是宋朝時繁盛的海上絲綢之路,宋朝海貿發達,和印尼交流也變得非常平凡,明朝時更是達到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就經過印尼,甚至有印尼地區朝拜者來明朝定居是事情,進入清代近代後,印尼也成為下南洋的選地之一,如今印中兩國也進行著深度的文化交流。 10. 有誰知道印尼國家的歷史
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一詞源出於希臘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島),意為印度各島。印度古籍稱之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為大洋之間的島嶼。至今仍有人稱印尼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獻中,有時也泛稱印度尼西亞群島為爪哇;歐洲 旅行家和探險家則稱群島為大爪哇和小爪哇;當地人稱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居民為爪哇人,稱東邊的小群島為小爪哇。荷蘭人入侵群島後,印尼被稱為荷屬東印度或東印度。19世紀中葉,西歐學者最先將「印尼」用為地理名稱。20世紀初,隨著民族運動的發展,民族主義者開始考慮政治用語。初期使用「東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學生在荷蘭成立「印尼協會」,「印尼」首次成為政治用語。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為民族和國家的名稱之後,「印尼」便被廣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為國名。 與印尼什麼時候開始發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度的體育是什麼
瀏覽:381
印度做餅哪裡最好吃
瀏覽:226
為什麼伊朗做不了商檢
瀏覽:869
中國畫煙多少錢
瀏覽:980
500塊錢可以換多少印尼盾
瀏覽:845
印尼瑪瑙怎麼辨別真假
瀏覽:649
去英國考研多少錢
瀏覽:517
為什麼印度人不喜歡泰姬陵
瀏覽:625
印度的速度是什麼意思
瀏覽:693
武漢哪裡有賣義大利面
瀏覽:143
伊朗為什麼信仰宗教關系
瀏覽:1002
中國吉他製造在貴州哪裡
瀏覽:55
越南擺攤一般多少錢
瀏覽:515
越南人說中國話是什麼語言
瀏覽:317
印尼海嘯怎麼死這么多人
瀏覽:130
中國機專是什麼專業
瀏覽:821
義大利特產有哪些最貴
瀏覽:474
印度苦行僧吃什麼最好
瀏覽:467
印度的電影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700
英國老師怎麼管理班級
瀏覽:84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