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出國去印尼打工熱不熱
比較熱,因為印尼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無四季分別。北部受北半球季風影響,7-9月降水量豐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風影響,12月、1月、2月降水量豐富,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
濕度一般而言相當高,平均約80%;年溫差小,雅加達日均溫介於26至30℃。熱帶雨林氣候分布於赤道附近地區。
(1)印尼太陽為什麼熱擴展閱讀:
熱帶雨林氣候特徵:全年高溫多雨。太陽輻射年變化小,並由於太陽在一年內的春分、秋分前後兩次通過天頂,所以氣象要素的年變化都具有雙峰型的特點。
一年內各月平均氣溫在24-28℃之間變化,年溫差一般不超過5℃,尤其是大洋上,通常不超過1℃。氣溫日變化比年變化大,日較差可達10-15℃。但日最高氣溫很少超過35℃,日最低氣溫很少低於20℃。
② 印尼氣候是怎麼樣的!
印度尼西亞的氣候類型為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又稱赤道多雨氣候。
印度的緯度位置處於北赤道暖流附近,北赤道暖流在赤道北側,由於該暖流是受東北信風的影響而形成的自東向西推進的洋流,因而屬於風海流,這也給印度尼西亞帶來了源源不斷的暖濕氣流。
③ 印度尼西亞天氣熱嗎
一個感覺,濕熱.
印度尼西亞的什麼地方?印尼很大的哦!首都雅加達的一般氣溫是24-33度,旱季一般幾個月都沒有下雨,可有些城市旱季時也會經常下雨的。雨季幾乎天天都下雨,只是這時候就要小心淹水了。:)
應該是熱帶雨林氣候。
早上天空晴朗,隨著太陽升高,天空積雲就越積越後,到了午後,積雨雲勢如山積,暴雨傾盆下注,常伴隨雷電,降於雨往往延至黃昏停歇,密雲暴雨後,天氣稍涼,但是第二天日出後又復悶熱.一年中平均有75到150天有雷陣雨,個別地方如爪哇的茂物,每年雷雨超過320天.
④ 天氣為什麼這么熱
應該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來源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秘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秘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秘魯漁場成為世界三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秘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范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 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了解:太平洋的中央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秘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涌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 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濕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濕。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地震,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周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1997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 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198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由於科技的發展和世界各國的重視,科學家們對厄爾尼諾現象通過採取一系列預報模型,海洋觀測和衛星偵察,海洋大氣偶合等科研活動,深化了對這種氣候異常現象的認識。首先認識到厄爾尼諾現象出現的物理過程是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的結果,即海洋溫度的變化與大氣相關聯。所以在80年代後,科學家們把厄爾尼諾現象稱之為「安索」(enso)現象。其次是熱帶海洋的增溫不僅發生在南美智利海域,而且也發生在東太平洋和西太平洋。它無論發生在哪時,都會迅速地導致全球氣候的明顯異常,它是氣候變異的最強信號,會導致全球許多地區出現嚴重的乾旱和水災等自然災害。
厄爾尼諾(ELNINO)在西班牙語中是「孩子」之意,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洲西海岸冷洋流區的海水表層溫度在聖誕節前後異常升高的現象,它就象一口「暖池」,通過表層溫度的變化對大氣加熱場產生變化進而給各地的天氣帶來變化,使原來乾旱少雨的地方產生洪澇,而通常多雨的地方易出現長時間的乾旱少雨。
從我國6-8月主要雨帶位置來看,在75%的厄爾尼諾年內,夏季雨帶位置在江、淮流域。形象一點說,熱帶地區大氣環流的低頻振盪可比作是熱帶地區的心臟跳動,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就好象是熱帶地區得了一個心臟病,使得規律性的低頻振盪出現了異常現象。
當上述厄爾尼諾現象發生時,遍及整個中、東以及太平洋海域,表面水溫正距平高達3℃以上,海溫的強烈上升造成水中浮游生物大量減少,秘魯的漁業生產受到打擊,同時造成厄瓜多等赤道太平洋地區發生洪澇或乾旱災害,這樣的厄爾尼諾現象稱為厄爾尼諾事件。一般認為海溫連續三個月正距平在 0.5℃以上,即可認為是一次厄爾尼諾事件。相反,如果南美沿岸海溫連續三個月負距平在 0.5℃以上,則認為是反厄爾尼諾事件,又稱拉尼娜事件。當前據氣象學家的研究普遍認為: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對全球不少地區的氣候災害有預兆意義,所以對它的監測已成為氣候監測中一項重要的內容。
據歷史記載,自1950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1997年發生的並且持續之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泛濫.....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
根據對近百年來太陽活動變化規律與厄爾尼諾關系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減少期到谷值期是厄爾尼諾的多發期,並有2至3次厄爾尼諾發生。
⑤ 太陽為什麼會發熱
太陽內部有許多的可轉換的氫原子,它們聚變成氦原子,在聚變過程中會釋放出許多能量並通過太陽的各種活動揮發出去。(簡單來說就是核聚變動)
我還看過是因為太陽中的粒子速度十分快
在太陽內部,4個氫原子發生氫核聚變縮合成一個氦原子,放出巨大能量,這能量就是光和熱。
太陽是利用核聚變發光發熱的,當兩種很輕的原子核在高溫下相遇時(比如氦和氫),會合成新的原子核,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
因為它時刻都在進行核聚變
這是人們一直在探索的重要問題。但是由於受到科技研究手段的局限,雖然各種各樣的有關太陽能源的猜測相繼提出,卻總是找不出足夠的科學依據。大約一百年前,德國和英國的科學家們根據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提出太陽中的分子在引力的作用下會向中心坍縮。在著坍縮過程中,分子的動能會變成熱能。所以太陽維持著它極高的溫度,輻射出光和熱。
本世紀三十年代起,隨著原子核結構研究的深入,人們逐漸地認識到當很輕的原子核在極高的溫度下非常靠近時,會發生聚變,形成新的原子核,並且放出巨大的能量。這為解釋太陽的巨大能源的來源提供了新的理論。
美國物理學家貝特把聚變的理論推廣到太陽。他認為太陽內部高達2000萬度的高溫下氫原子聚變為氦原子,同時釋放出巨大的能量。根據這些核聚變計算出的太陽能量釋放值與觀察值相當吻合。
⑥ 為什麼這么熱
一方面是到了夏天了,氣溫自然會高另一方面主要是環境的破壞吧,引起氣候反常。科學上應該是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所以溫度在這兩種因素下就會變高、所以會變熱、這還是得怪我們自己啊、誰教我們不保護環境、自作自受!
⑦ 為什麼天要這么熱啊!
一年分為春夏秋冬四季,四季的成因,地球距太陽遠近,對於氣候冷熱的關系甚微。四季的生成,主要系因赤道與黃道(在地球上所見太陽行經的路)為斜交。地球運轉時,其轉軸在空間的方向不變。冬季時,太陽光線斜射於地面,地面上每單位面積受熱少,加之日間又短,每日受日光的時間短,亦即受熱的時間短,再因地球外圍的大氣層,吸收一部分光熱,光線照射時,經過大氣層愈厚,吸收愈多,因此造成冬季寒冷。夏季則反是,太陽直射地面,晝又長,光線經過大氣層又薄,因此氣候熱。春秋雨季的情形,則居於冬夏之間,故氣候溫和。是因為在冬天,太陽的高度角小了,太陽光是斜著的照耀著大地,太陽能到達地球的能量密度小了,地球從太陽那裡獲得的能量少了,所以冬天冷;而在夏天,太陽的高度角大,太陽光幾乎是直射大地,太陽能到達地球的能量密度很大,地球從太陽那裡獲得的能量多了,所以夏天熱。
因為地球繞太陽公轉是一個橢圓形,冬天,我們地球離太陽的距離較近;夏天,我們地球離太陽的距離較遠。
其實這個問題分為兩個方面:
1.入射角問題.氣溫的高低不是太陽把空氣曬熱而是太陽把地面曬熱之後地面把空氣烤熱的.當太陽垂直照在地上之時,單位面積的地面吸收的熱量為1的話,那麼當太陽以60度的入射角照在地面上的時候,單位面積的地面吸收的熱量就是0.5了,這也是為什麼中午會比早晚熱的原因.
2.距離問題.一年之中,地球與太陽的距離的變化很小,有一個比喻是這樣的.如果太陽是一個火爐的話,而地球是你,那麼你距離這個火爐有十米遠,這個時候,如果你與火爐之間的距離變化一毫米的話,你會不會有感覺呢?
地球與太陽之間的距離變化就是這個數量級的
⑧ 太陽為什麼那麼熱
太陽是自己發光發熱的熾熱的氣體星球。它表面的溫度約6000攝氏度,中心溫度高達1500萬攝氏度。太陽的半徑約為696000公里,約是地球半徑的109倍。它的質量為1.989×1027噸,約是地球的332000倍。太陽的平均密度為1.4克每立方厘米,約為地球密度的1/4。太陽與我們地球的平均距離約1.5億公里。
太陽的結構從里向外主要分為:中心為熱核反應區,核心之外是輻射層,輻射層外為對流層,對流層之外是太陽大氣層。
從核物理學理論推知,太陽中心是熱核反應區。太陽中心區占整個太陽半徑的1/4,約為整個太陽質量的一半以上。這表明太陽中心區的物質密度非常高。每立方厘米可達160克。太陽在自身強大重力吸引下,太陽中心區處於高密度、高溫和高壓狀態。是太陽巨大能量的發祥地。
太陽中心區產生的能量的傳遞主要靠輻射形式。太陽中心區之外就是輻射層,輻射層的范圍是從熱核中心區頂部的0.25個太陽半徑向外到0.86個太陽半徑,這里的溫度、密度和壓力都是從內向外遞減。從體積來說,輻射層占整個太陽體積的絕大部分。
太陽通過熱核聚變,靠燃燒集中於它核心處的大量氫氣而發光,平均每秒鍾要消耗掉600
萬噸氫氣。就這樣再燃燒50億年以後,太陽將耗盡它的氫氣儲備,然後核區收縮,核反應將擴展發生到外部,那時它的溫度可高達1
億多度,導致氦聚變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