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過年發紅包發多少合適
過年發紅包只是討個好的彩頭,至於紅包的大小這個都無所謂的,畢竟不能靠紅包來發家致富。
傳統意義上的紅包也叫壓歲錢,是過農歷春節時長輩給小孩兒用紅紙包裹的錢。據傳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裹。現在泛指包著錢的紅紙包;用於喜慶時饋贈禮金。也指獎金、賄賂他人的錢。在中國粵語區紅包被稱為利市(俗作利是、利事、勵事),是將金錢放置紅色封套內做成的一種禮品。
在春節期間由長輩派給小朋友的紅包稱作壓歲錢,是表示把祝福和好運帶給他們。每年春節期間有發紅包的習俗,部份地區是已婚者發給未結婚的親友。發紅包的習慣一般只存在於比較親近的親戚朋友之間。也有部分地區,新年發紅包的范圍比較廣泛,例如鄰居家的小朋友、普通交情的同事之間都有可能發紅包,但這種紅包內的金額往往比較小,紅包里放上10元、20元等。
所以,總的來說,過年發紅包有這個形式就可以了並不在意紅包的多少和大小,很多人關注的就是這份心意罷了!
② 春節給紅包的來源
春節給紅包其實就是壓歲,是圖個吉利!
紅包也叫壓歲錢!
壓歲錢也叫紅包。我們小時候,收到的壓歲錢通常很小兒科,只一塊兩塊的,一般還未捂熱都上交給父母,他們拜年時再轉送給其他親友的孩子,如此循環運用,倒也「環保」。不過,外公外婆給的壓歲錢,就可平安落袋,數目通常是五十元,在那個時代,對孩子屬於一筆「巨款」,紅封袋上,長輩們通常會用毛筆給我和哥哥寫上幾句勉勵之話,至今猶記得「事忙勿慌,事閑勿荒,取象於幣,外圓內方」十六個字,每次外公總是要我和哥哥將這十六個字先朗讀一遍。遺憾的是,少小時只注重紅封袋的鈔票而忽略外公一番苦心良意。成年後才知道,此十六個字為老中國銀行的行訓,細細回味,可圈可點!
傳統習俗,只要一日不成家,就篤定可收壓歲錢。此俗可能源自農業社會,家庭模式為幾世同堂吃大鍋飯的家長制,未成家者沒有當家權,自然也無分配錢財的權力,故不用派壓歲錢。農業社會無什麼消遣娛樂,唯過年才可開下禁;放炮仗、賭牌九、聽戲、飲酒,壓歲錢是可以自己支配的零用錢,小輩可以拿去作娛樂消遣,從中反映出傳統家庭網路中長輩照顧後輩的心意。
紅封袋相傳在唐朝出現,款式多樣,小的約4.1厘米×2.7厘米,因從前多使銀元,故紅封袋以銀元大小為標准,大的有50厘米×19厘米,常見於婚嫁中用,稱為「榮封」,放錢之外,另有寫著吉祥賀詞的紅紙,猶如今天的賀卡。
晚清時期,紅封袋面上諸多如「大吉大利」、「花開富貴」、「萬事勝意」等祝福語的手書以印刷代替,有些因沾上金粉還爍爍發光,很有喜氣。因操作復雜,只有富貴人家或達官顯貴才用得起,一般百姓還是以手書為多。
1904年的光緒卅年的印有「一品當朝」的撒金紅封袋在香港曾拍到13萬港幣。那時大部分紅封袋都是沒有設計,實用為上。後來隨著印刷工業的發達,紅封袋除了印有吉祥喜慶賀詞,聰明的商人將廣告宣傳功能加上去,不少商家會在過大年前免費向客戶派發紅封袋,上面印有自己商家的嘜頭地址以做廣告。
當時的同事友人間還流傳一種十分特別的紅封袋,以紅緞製成一般紅封袋大小,內裝白米,意謂「有米」。猶如今天互送賀卡———大家腳碰腳都是打工人,何苦壓歲錢送來送去,無謂破費,不如就送「米」意思意思,互相祝賀。這倒不乏為很綠色的習俗。
過年派壓歲錢,在華人世界已廣為流傳,並與當地民俗相融。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韓國等,都有此俗。
說到底,紅包的意義不在內里錢鈔的數目,而在其傳承了古人重視天道人和的處世哲理。
派"紅包"是華人新年的一種習俗,華人喜愛紅色,因為紅色象徵活力、愉快與好運。 派發紅包給未成年的晚輩(根據華人的觀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願和好運帶給他們。紅包里的錢,只是要讓孩子們開心,其主要意義是在紅紙,因為它象徵好運。因此,在分派紅包的長輩面前打開紅包,是不禮貌的做法。
春節拜年時,長輩要將事先准備好的壓歲錢分給晚輩,據說壓歲錢可以壓住邪祟,因為"歲"與"祟"諧音,晚輩得到壓歲錢就可以平平安安度過一歲。壓歲錢有兩種,一種是以彩繩穿線編作龍形,置於床腳,此記載見於《燕京歲時記》;另一種是最常見的,即由家長用紅紙包裹分給孩子的錢。壓歲錢可在晚輩拜年後當眾賞給,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著時,由家長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頭底下。 民間認為分壓歲錢給孩子,當惡鬼妖魔或"年"去傷害孩子時,孩子可以用這些錢賄賂它們而化凶為吉。清人吳曼雲《壓歲錢》的詩中雲:"百十錢穿綵線長,分來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談簫價,添得嬌兒一夜忙"。由此看來,壓歲錢牽系著一顆顆童心,而孩子的壓歲錢主要用來買鞭炮、玩具和糖果等節日所需的東西。 現在長輩為晚輩分送壓歲錢的習俗仍然盛行,壓歲餞的數額從幾十到幾百不等,這些壓歲錢多被孩子們用來購買圖書和學慣用品,新的時尚為壓歲錢賦
予了新的內容。
而關於紅包壓歲,是緣於一個傳說和慢慢的延續。
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
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新年快樂!~O(∩_∩)O~
③ 一般過年發多少紅包為好
我們這里100到200,如果關系不親或者手頭沒錢就50或者不給
④ 一般過年小紅包發多少
看你有多少錢吧。一般准備大小兩種吧。。。兩百的。和50元兩張的。讓對方自己去摸。這樣也可以增加喜慶氣氛。也可以減少自己壓力。今年我考慮使用狗年紀念幣解決問題。就兩個就行。成本也就是20元。省錢了😁
⑤ 過年包紅包一般多少錢
關於紅包這個事情有很多種說法,每個地區都不同。有的風俗所限,規定有數目,沒有的可以隨意,但現在很多人好面子,送的紅包都不小,從而產生了一連串不好的連鎖。比如像人人都交口稱贊的廣東地區,人們發紅白就五塊,十塊,二十塊的樣子,不是很多,純屬於討個彩頭。而且別人包了一兩百的紅包給他們的話他們基本也會返回去。但這種風氣往北卻興盛不起來,攀比風太重
⑥ 過年給紅包多少合適
過年給紅包就是討個喜慶,是一種心情,所以沒有什麼多少,不宜太多,但也不可太少,紅包應該在50--500元之間比較合適,一般100元為佳,僅供參考。
⑦ 印尼的消費水平怎麼樣
出差多次到印尼,感覺雅加達吃飯很貴,商場里的普通餐館,人均50人民幣吃不到什麼東西。食閣(food court,類似國內的大食代)50k本地幣(合人民幣24塊)的一餐,分量是國內的一半,我有一次吃了三個菜才吃飽。本地的面館bakmi GM,35k(人民幣17)裡面有50g碎雞肉。上周末吃個牛舌燒烤自助,兩個人吃了300多人民幣,上海也就這個水平吧。今天下午又愁吃什麼,網上看的菜單,貴得沒道理。下圖這個雞翅飯,人民幣50多,如果選牛小排,翻倍。人均100在國內可以點菜了,這里就吃個這啥玩意兒。
⑧ 每個國家過春節的習俗
1.韓國
韓國雖然在春節期間也貼春聯,但是韓國的春聯不同於我國的紅底黑字而是白底黑字的,而且中國一般在臘月二十八,二十九那天貼春聯,而韓國在立春那天貼春聯;
除夕夜裡守歲,有別於中國用鞭炮震懾年獸的故事,韓國則是為防一種名為夜光鬼的怪獸,傳說這種怪獸喜歡偷走住戶的鞋子,一旦他的鞋子被偷走,那麼新的一年他的好運也被偷走了。但夜光鬼喜歡數數,所以他們會在自家院子里放上竹簍等眼多的物品來保護 「鞋子」;
韓國春節也會祭祀祖先,包壓歲錢等,但是不同中國統一紅色的紅包,韓國的紅包五顏六色,其中最常見的是白色;
韓國春節會穿上傳統的韓服,喝年糕湯和辣白菜象徵新的一年團團圓圓。
⑨ 過年包多少紅包
100元以下,針對意思一下或者關系比較遠的朋友、同事結婚了,包點小紅包,那麼我們包紅包的時候只需要記住,帶整數的,因為不是整數的聽起來就不好聽了,平時像帶6的帶8的,60、80、100這樣都是可以的,在這些數字裡面,有一個數字就是四,千萬不要包,40,44等四的數字就可以了。如果是包100元以上的,同樣也有一個規則,那就是一定要好事成雙,所以包紅包要包雙數,當然,在這些雙數裡面,包括六、八是最好聽的,而四是不要包的,四這個不吉利的數字,平時也可以包100或者500。
⑩ 不同地區,過年紅包的金額能差多少
相信很多小朋友都很期盼過年,因為過年就能夠收到很多的壓歲錢,能夠填飽自己的小錢包了。但是南北過年紅包的差異還是蠻大的。就說我小時候,我是四川的,小時候收到的最大的紅包至今記憶深刻,好像是10塊錢。好像是2003年的時候,那個時候才7歲左右好像。但是後來我跟著父母到了外地,我聽那邊的小朋友說他們過年收的紅包都是100左右,那個時候我好羨慕,他們過年都收了好幾百的紅包,零花錢足足的。其實現在各地過年給紅包差不多都是幾百左右的給,比我們那個時候要多多了,我從小到大收到的紅包可以說是屈指可數了,之前我們家都不興給紅包的,現在條件好了,親戚之間也難得見個面,所以過年給紅包也就是那麼個意思,表達一下對小輩的愛護。但是不管給多給少,都是一番心意啦,大家也不要對比了,否則越比越傷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