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唐家旋訪問印尼說了什麼

唐家旋訪問印尼說了什麼

發布時間:2022-07-15 08:39:14

A. 誰了解當年印尼的事件為什麼不了了之

  1. 1998年5月13日到16日,印度尼西亞(主要是:棉蘭、巨港、楠榜、雅加達、梭羅和泗水)穆斯林發動的一系列針對華人的暴動,亦稱為「黑色五月暴動」。印尼這起嚴重的暴力事件,受到國際社會同聲譴責。同時,在華人世界裡成為對印尼觀感惡化的一個主要因素。在中國大陸,也因為此事,印尼一般被列入最讓民眾反感的國家之一。

  2. 時隔一個多月後,外交部對此事件表示了關注;7月28日,外交部長唐家璇又表示「強烈關注和不安」。就在國際輿論紛紛用「野蠻」、「慘無人道」來描述這一事件時,8月3日遲到的《人民日報》評論員卻只敢說「掠人財產、奸人妻女」,彷彿是個別道德品行不良的流氓所為似的。

B. 勁雨煦風怎麼樣

存史、資政、育人 ——唐家璇《勁雨煦風》淺讀 唐家璇同志的《勁雨煦風》,在書店看到時就想買下,後當當網新書快評送了我一本,如獲至寶,每晚睡前翻看,不忍放下,感觸良多。 單說封面就很吸引我。該書落落大方,大16開的尺寸,紙張質感十足,色彩設計的朴實無華,讓人有一種嫻靜釋然之感,不顯得招搖。書名幾個行草大字又筆力雄健,氣勢不凡,把書法的美感和書特有的質感完美結合。 唐家璇在【寫在前面的話】中就說到,「寫這本書是將我所經歷的一些重大外交事件整理出版,以發揮「存史、資政、育人」的作用。有的同志還特別強調,這也是我對國家、對外交事業、對歷史應盡的一份責任和義務。」 存史本書選取唐家璇擔任中國外交部長時所經歷的11件外交大事,包括:中日關系轉圜、新任外長首次出訪——印尼之行、四赴紐約——2003年伊拉克戰爭前的外交斗爭、中俄黑瞎子島問題談判、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被炸事件、世紀之交拉美行、中越陸地邊界和北部灣海洋劃界談判、中美南海「撞機事件」、步入而立之年的中歐關系、印巴核試驗和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等。通過鮮活的實例,精彩的議論,將理論性與實踐性的有機統一,以點帶面,娓娓道來。真實記錄了唐家璇同志多年外交生涯中的點點滴滴,體現了他睿智的外交能力及靈活的談判水平,也充分展現了中國與多國之間的國際較量,外交方針及治國處世策略。把我國新時期外交史上的大事悉數記錄,起到了「存史」的作用。 資政通過這些實例的真實展現,我們能了解中國在當今世界中扮演的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在國際事務中越來越顯示出大國所具有的魅力。 在沒有通讀這部作品前,開始一直對中國的外交政策不理解,感覺面對外國的挑釁或有損於我國的一些行為中國總是表現的太「羸弱」,只會表示「強烈譴責」,「表示嚴正交涉」, 「強烈抗議」等,但讀之後,深刻感受到中國領導人,中國的外交家們總是以大局出發,把國家利益擺在首位,而不能以意氣出發,只能通過講究方式方法,用中庸的外交政策,積極倡導多邊主義和樹立以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世界觀來維護國家的利益和民族尊嚴。從而與世界各國建設一個持久和平與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做出自己的努力和貢獻。 育人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可見樹人是一種漫長而艱巨的任務。而通過唐家璇《勁雨煦風》,讓我們了解到了那一代外交人廣博的學識,開闊的視眼,機智的外交語言,嚴謹的外交辭令,一切以國家利益出發,以促進國家繁榮昌盛,建立強大社會主義為己任的拳拳愛國心和無私奉獻精神,而所有的這些都是通過自身不斷的學習和實踐得來的。從而來激勵新一代的外交人不斷奮進,努力拚搏,能後浪推前浪,把我國的外交事業推向前進,讓我國在國際上地位更牢固,威望更高,參與國際事務的處理上更具發言權。所以該書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現實教育意義。對於讀者來說不但能了解我國的某些外交事務的處理內幕,還能在今後的工作學習生活中增進交流,提高修養,優化知識架構,提高工作能力,提升生活質量,開闊視眼起到積極作用。

C. 中國第七任外交官是誰

新中國歷任外交部長:
· 周恩來
· 陳 毅
· 姬鵬飛
· 喬冠華
· 黃 華
· 吳學謙
· 錢其琛
· 唐家璇
· 李肇星
· 楊潔篪

第七任外交部長:錢其琛(Qian Qichen 1928.1.5~ )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1993.3~2003.3 ),外交部長(1988.4~1998.3)。上海嘉定人。194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從事地下黨學運,任上海地下黨中學區委委員、區學委書記。1945年~1949年在上海《大公報》任職員。1949年~1953年任上海徐匯、長寧、楊浦區黨委委員、共青團區委書記。1953年~1954年任共青團中央辦公廳研究員。1954年赴蘇聯中央團校學習。1955年後歷任駐蘇聯使館二等秘書、高等教育部留學生司處長、對外司副司長,駐蘇聯使館參贊(1972.4~1974.4),駐幾內亞大使(1974.8~1976.11)兼駐幾內亞比索大使(1974.9~1975.10),外交部新聞司司長(1976.11~1982.4),外交部副部長(1982.4~1988.4),外交部長(1988.4~1998.3),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1991.4~1993.3),副總理兼外交部長(1993.3~1998.3),中共十二、十三、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十四、十五屆中央政治局委員。擔任外長後訪問了一百多個國家。1982年~1987年作為中國政府特使進行了11輪中蘇副外長級磋商,討論兩國關系正常化問題。1987年2月和8月,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團長同蘇聯進行了兩輪邊界談判。1988年12月和1989年2月與蘇聯外長互訪,為中蘇進行高級會晤、實現關系正常化進行會談。1991年5月,與蘇聯外長在莫斯科簽署了《中蘇國界東段協定》。1992年至1997年以外長身份四次正式訪問俄羅斯。1994年9月,在莫斯科與俄外長簽署了《中俄國界西段協定》。90年代,多次與美國國務卿會晤,就中美關系及重大國際問題進行會談。1990年11月、1994年10月和1997年4月分別對美國進行正式訪問。1989年後,率團或陪同國家主要領導人訪問德國、法國、英國、日本等12國以及歐共體,使中國與西方國家關系在經歷一段曲折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1991年,出訪波蘭、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三超越」原則,即超越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價值觀念的差異,在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幹涉內政等原則基礎上發展正常的國家關系。曾率團出席的主要國際會議有:第43屆至52屆聯合國大會、聯合國安理會部長級會議、第24屆至第28屆東盟外長會議、東盟地區論壇首次會議、亞太經合組織部長級會議(第3屆至第9屆)、不結盟國家首腦會議及聯合國禁止化學武器會議。1996年,2月至3月先後出席了亞歐會議亞洲成員國外長會議和首屆亞歐首腦會議。3月底至4月訪問日本等六國。同年7月代表中國首次以東盟對話國的身份出席東盟對話國會議和第三屆東盟地區論壇會議。在本屆東盟外長會上,東盟正式接納中國為其全面對話國。同年9月,率團訪問加拿大。1997年先後訪問法國、埃及、以色列、巴勒斯坦和南非等14國。同年2月出席亞歐外長會議,7月出席東盟地區論壇外長會議及東盟與對話國會議。1998年1月~7月訪問摩洛哥、古巴等10國。代表中國政府簽署的重要外交文件有:中國同印尼復交公報、同沙烏地阿拉伯、新加坡、汶萊、以色列、韓國和南非建交公報,中國同挪威相互設立總領館協定、同海地互設商代處協議,及中國政府和蘇聯政府關於在中蘇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和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指導原則的協定、柬埔寨和平協定、聯合國關於禁止化學武器公約等。1993年7月任全國人大常務委員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主任。1996年1月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為貫徹落實「一國兩制」的方針和「港人治港」、高度自治創造條件,打好基礎,先後主持召開了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委會八次全體會議。1997年作為中國政府代表團成員、國務院副總理兼外長赴香港出席香港回歸政權交接儀式。1998年4月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澳門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主任委員。

D. 急求中日關系解讀專家聯絡方式!!!!!!!

最佳答案中日經貿關系的現狀與問題
中日經貿合作是中日兩國利益的最大交匯點,是密切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經貿關系向著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總體上保持了良好態勢.促進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努力實現中日經貿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是兩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推進同各國發展經濟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擁有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是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和我國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居於重要的地位。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活躍的商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又是日本經濟發展所特別借重的。近年來日本對我國出口大幅上升,中國已成為日本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雙邊貿易總額繼2002年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後,2004年達到了1600多億美元。中日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兩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在科技、教育、旅遊等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但是近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日本在歷史等一系列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因此,社會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貨」,這在感情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這樣做是完全不妥的。在國際經濟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下,盲目抵制日貨,就會損害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既不利於雙方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也不利於我們很好地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最終會損害我國的整體利益,影響我國的發展大局。我們應當立足於維護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戰略高度出發,積極促進中日兩國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有利於促進中日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互惠互利的經貿合作是發展兩國政治關系的重要基礎,而穩定健康的政治關系又是推進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條件。在新的形勢下,中日經貿合作優勢互補的特點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中日兩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利益交匯點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對於發展長期穩定的中日友好合作關系,今天比過去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在歷史、台灣等問題上的一些做法違背了自己的承諾,背離了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使當前中日關系陷入困難局面。如果這種不和諧的政治關系持續下去,必然有傷於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日本應當以嚴肅慎重的態度處理好影響中日關系順利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將自己的承諾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為促進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營造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氛圍。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符合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時代潮流。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明顯加快,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在經濟領域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日益加深。中日經貿合作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達到了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的程度。21世紀的亞太地區又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區,隨著亞太各國經濟快速發展,建立經濟共同體的呼聲日益高漲。中日兩國作為世界和亞洲的兩個重要國家,應當深刻認識加強兩國經貿合作的重大意義,努力協調和解決相互間的矛盾和問題,為區域經濟合作的實現,為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應有的努力。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日經貿關系的良好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和精心維護。中日兩國都應該登高望遠,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從維護中日友好、維護亞洲的穩定和發展大局出發,採取切實措施,盡快扭轉目前中日關系面臨的困難局面,積極推進中日兩國的經貿合作與交流,努力促進中日兩國關系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

關於中日關系的現狀:
【2008年】
1月5日至6日,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1月27日至28日,新一屆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雙方委員圍繞落實福田首相訪華成果、確保胡錦濤主席訪日成功這一主題廣泛深入交換了意見。
2月19日,全國人大與日本參議院定期交流機制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吳邦國委員長會見來華出席會議的日參議院代表團,就中日關系等交換意見。
2月20 日至24日,國務委員唐家璇應邀訪問日本。期間,分別會見福田康夫首相、外相高村正彥、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參議院議長江田五月、前首相安倍晉三以及各政黨黨首等,出席日本各界人士招待會。結束東京日程後,國務委員唐家璇赴大阪和奈良參觀訪問。
2月26日至3月1日,日本自衛隊聯合參謀長齋藤隆訪華。
3月15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方開幕式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主席出席開幕系列活動,與兩國青少年進行了交流。
3月31日,中日第八次防務部門安全磋商舉行。
4月15日至16日,日本執政兩黨幹事長伊吹文明和北側一雄訪華,胡錦濤主席會見。
4月17日至20日,楊潔篪外長訪日,為胡主席訪日做最後階段的政治准備。
5月6日至10日,胡錦濤主席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被稱為「暖春之旅」。訪問取得豐碩成果。雙方發表《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這是中日第四個政治文件。雙方還發表了《中日兩國政府關於加強交流與合作的聯合新聞公報》,確定了當前落實聯合聲明的70項具體舉措。雙方就增進政治互信,促進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共同致力於振興亞洲及應對全球性挑戰達成廣泛共識。
5月8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開幕式在東京舉行,胡錦濤主席、福田首相出席。
二、 經貿關系
(一)中日貿易
日本是中國主要貿易夥伴。截至2003年,日本連續11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04年被歐盟、美國超過,退居第三。
2007年中日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為236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9%。其中我對日出口1020.7億美元,同比增長11.4%;我自日進口1339.5億美元,同比增長15.8%。中方逆差318.8億美元。
(二) 日本對華投資
日本是我第二大外資來源地。2007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為1914個,同比下降20.6%,實際到位金額35.9億美元,同比下降20.8%。截至2007年底,日本對華投資累計項目數為39628個,實際到位金額617.2億美元。
(三) 日本對華資金合作
1、日元貸款
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始於1979年,雙方商定2008年前結束對華日元貸款。2007年12月,兩國外長簽署日本對華最後一批日元貸款換文,至此,日本政府累計向中國政府承諾提供日元貸款約33164.86億日元(約合33 0億美元)。截至2007年9月,我實際利用日元貸款約25207.33億日元,用於255個項目的建設。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占我國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的50%左右。
2、無償援助
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接受日本無償援助累計1398.25億日元,用於141個項目的建設,涉及環保、教育、扶貧、醫療等領域。2008年5月雙方簽署2008年援助協議,日方將於本年度內向中方提供5.77億日元援助。
3、「黑字還流」貸款
1988年和1994年日本進出口銀行兩次向中方提供「黑字還流」貸款,共計1400億日元。
三、文化交流與合作
新中國成立後,中日兩國一直保持民間文化交流。主要形式有文藝演出、藝術和文物展覽、學術和人員往來等。其中,1972年上海舞劇院訪日演出等一系列重要文化交流活動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1979年12月,兩國簽署《中日文化交流協定》,確定了發展兩國文化、教育、學術、體育等方面交流的目標。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文化交流與合作全面發展,呈現出官民並舉和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其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活動之頻繁、內容之豐富,在與中國有文化交流的國家當中處於領先地位。中日文化交流呈現以下特點: 一、共同文化淵源深厚,文物、書法、詩歌、水墨畫、戲劇(京劇、歌舞伎)等傳統東方文化的交流獨樹一幟。 二、民間交流占據主體。據統計,目前民間文化交流約占文化交流總量的95%以上。
近年來,雙方在商業展演、音樂影視、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蓬勃發展。目前,日本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貿易夥伴之一。
近年來,中日兩國舉辦了眾多大型文化交流活動。1999年我在日本舉辦「99東瀛行」活動,日方在華舉辦「日中文化友好年」活動;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際,中日兩國共同舉辦了「中日文化年」活動。2007年為「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全年共舉辦300多場活動,取得良好社會效果。2008年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2008年5月,雙方簽署中日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協定。
四、科技交流與合作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雙方於1980年簽署《中日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建立起政府間科技合作關系。此後,兩國的科技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官民並舉的局面。特別是在應用技術合作方面成績顯著,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現在中日政府間的科技合作主要包括:根據《中日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開展的合作,在政府科技合作協定框架下兩國政府部門的對口合作(包括部門間簽署的合作協議等),通過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渠道的技術合作以及《中日核能合作協定》等。此外,雙方許多部門、地方、研究院所、大學都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對促進兩國科研人員的交流、開展合作研究等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近年來,伴隨中國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雙方節能環保領域技術合作發展迅速。2007年底福田康夫首相訪華時雙方簽署了《中日兩國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科學技術合作的聯合聲明》。
五、軍事交流與合作
中日兩國於1974年互設武官處,70年代末開始軍事交流,關系發展良好。1989年後兩國軍事交流一度中斷。1995年日本防衛廳參聯會主席西元徹也訪華,中日軍方高層交往得以恢復。1998年實現國防部長互訪。2000年實現兩軍總參謀長互訪。2007年8月,國防部長曹剛川訪日。11月,中國軍艦在二戰後首次訪日。1997年至2008年,中日防務部門舉行了8次安全磋商。中日雙方還在防衛醫學、院校和學術研究等領域開展交流。2008年5月胡錦濤主席訪日時,雙方同意加強防務交流,日防衛大臣將於年內訪華。

中日關系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現在中日關系總的來說還是冷的 , 雖然近來兩國高層交流不斷,,但是在一些敏感問題上還是有很大分歧的 ,組最典型的 釣魚島 問題 ,另外還有台海問題,歷史遺留問題等等。 在以後的發展中,中日還會有更多的問題,,日本是島國,資源全部依賴進口,與實施運輸 就是大問題,而日本運輸船都是從台灣海峽通過 ,日本怕中國統一台灣以後會切斷他們的海路,素以他們會百般阻撓, 所以預計 2020年中日還將一戰。。。

中日關系的歷史,現狀,及未來發展
歷史上中日之間從未同時強盛,所以兩國誰強盛,另一個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壓迫。
現在兩國同時強盛,必然出現對立與分歧,可能要互相僵持數十年以上。
未來我想大家都會明白和則兩利,戰則皆亡的道理兩國的關系可能像英國和法國,總的來說都屬於同一個東亞聯盟之中,然後在內部會在理性的規則中爭奪聯盟主導權,這一聯盟應包括東亞,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一些國家,這一聯盟的首領之爭中,統一後的朝鮮,印尼,越南以及澳大利亞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力。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一、要善於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如果說「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系歷史,僅僅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好」的關鍵是什麼,「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麼,今人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好」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歷史中,中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信守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利。「五十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在「五十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發展快於和強於中國,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有恃無恐,野心膨脹,向外擴張,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先而不稱霸,強盛而不擴張;領先不忘睦鄰,強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於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正處於關鍵的敏感時期,處理不當,就會對大局造成不利影響。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最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把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國際事務和國家關系的根本標准。何為大局?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發展就是我們的國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關系中的共同利益。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的神聖使命。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關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局。中日關系既是重要的雙邊關系,又是重要的國際關系,既影響著雙方,又影響著世界,必須慎重處理。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都進入重要的歷史時期。日本經過二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二戰原因,日本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現在正積極推動從經濟強國向政治經濟強國的轉變;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正在實現從傳統的政治大國向經濟政治大國的轉變。中日兩個國家都處於向更高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國際角色轉變過程中,兩國的經濟總和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中日兩國都處於亞洲,又是近鄰,又有歷史遺留問題,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如果對兩國摩擦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勢必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成為世界和平發展大局中的消極因素。中日兩國應從世界和平發展大局出發,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國在向重要的國際角色、國際地位轉變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為了使中日關系處理中具有大局意識,至少有兩點需要重點加以解決:一是正確認識世界大國應當承擔和履行的國際責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國,主觀和客觀上都在向綜合性世界強國邁進,但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這個心理准備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局有深刻認識,對歷史問題有深刻反思,願意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對日本來講,首先就是對歷史上給世界和平發展造成的破壞進行真正反省,對其侵略行徑對亞洲各國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和道歉,並用其和平發展道路及對世界,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的睦鄰富鄰實踐,取得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來講,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系中的摩擦,不以暫時的關系緊張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的不和諧影響兩國的全面關系。多作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擴大緊張的舉動,是中日兩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也是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兩個世界大國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過程中,必須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屬亞洲,又都處於東北亞,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中不可能沒有競爭關系,不可能不產生摩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競爭關系及摩擦。從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看,區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既有以美國為單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以法德為雙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還有多核心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中日兩國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北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亞洲一體化,特別是東北亞一體化過程中,中日應當成為雙發動機,共同推動包括東北亞在內的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在21世紀的大局及國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周邊環境,是當前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是保持國內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和平的環境,什麼都談不上。中日關系是周邊環境和周邊關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國內穩定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人民和諧生活的保證,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周邊關系摩擦會影響國內穩定,國內人們情緒不穩更會威脅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利益。「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後列。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前列,發展對於中國的重要性遠遠比對日本更重要。發展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就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日本與美國、歐盟一起成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國,經濟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關系直接關繫到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須清醒,處處必須理性,一切愛國情感和行為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有利於大局和國家利益的感情和行為,就是愛國,否則就會走向愛國的反面。
三、要善於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其中「以史為鑒」是前提,是基礎,「面向未來」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對亞洲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作出貢獻。必須以未來目標和未來要求引導過程行為、制約過程行為。對於中國來講,從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就顯得極端重要。
未來的世界應當是和平發展的世界,未來的國際秩序應當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國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應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貢獻。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關系和國家爭端,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實踐。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理應從亞洲開始,東北亞新秩序的建立定將首當其沖。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處理東北亞國家關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著考驗。不以現在代表未來,不以當前犧牲長遠,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對抗犧牲合作,就是我們應當具備的正確態度。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應當理解、支持國家和政府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決不能因為一時沖動作出的過激行為使我國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為他國誤解和攻擊的理由。
一體化是亞洲,也是東北亞未來的基本走向,東亞各國在這個問題上存有共識,並且在作著各種努力和實踐。中國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亞洲一體化,東北亞一體化符合中國、符合地區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和日本是亞洲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兩國關系直接關繫到亞洲未來一體化,東北亞未來一體化的建設。中國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員,都是未來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主體國家,都是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日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的進程。從亞洲未來和東北亞的未來著眼,中國和日本應當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在一體化進程中發展,在一體化進程中強大。區域一體化對中國更為重要,它既可以保證中國和平的周邊環境,又可以改變世界不合理的經濟政治格局;既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又有利於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更有利於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基於此,我國應當妥善看待和處理當前的中日關系,善於用大智慧看待問題,善於用大勇氣處理問題。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區和平穩定、地區一體化的未來大勢巧妙解決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種消極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都依賴於從現在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任何鬆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擾,都將嚴重影響或阻礙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的實現。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除非發生了大規模的外來入侵,否則我們都應當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不放。現在,實現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講,我們曾經喪失過大的機遇,現在再也不能失去機遇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們沒有抓住,日本則抓住了,當我們「噩夢」醒來的時候,我國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日本則在戰爭廢墟之上,發展成了世界經濟強國。21世紀初,世界又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中國來講,真是千載難逢,只能抓住,不能放棄,也不能受干擾。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未來民族核心利益的關鍵時期,任何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因素都要關注和重視,決不能使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未來中國核心的實現。「小不忍則亂大謀」。中日關系雖然復雜,雖然責任在於日方,但處理不好,對中國影響更大。我們要善於從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從暫時看,問題很大、麻煩很多,但從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關系必須妥善處理,從戰略高度,即從歷史、大局和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當是理性選擇和最佳方式。

E. 哪個國家獨立2小時就與中國建交,拒絕日本人入境

要說起與中國國家關系“最鐵”的國家,可能大家第一時間都會想起“巴鐵”。其實在歷史的不同時期,中國有不同的“鐵哥們”,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絕大多數“鐵哥們”都會出些問題的。比如早在明朝的時候,中國周邊的許多國家都是中國的“鐵哥們”,但是到了清朝卻一個個都不怎麼鐵了。畢竟關於國家友誼,丘吉爾說得最到位:

“世上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對於國家來說,虛無縹緲的“友誼”當然是不可琢磨的,而實實在在的利益才是最為至關重要的。所以絕大多數國家在決定自己的外交關系時,往往第一出發點都不是友誼,而是利益。比如曾經有一個非常年輕的國家就跟中國非常“鐵”,獨立2小時就宣布與我國建交,拒絕日本人入境,但是如今卻就有所不同了。

實際上東帝汶也只是選擇了最適合他們的利益的選擇而已,雖然有些短視——中國跟他們是有一定的血緣關系的,這種幫助是無私的。但是仍然不失為國際活動當中最好的攫取自己國家利益的方式,因此我們也應該適應這種“唯利是圖”的環境,以保護自己的國家利益為最高標准,而不是單純的看“鐵”與“不鐵”。

F. 黑色五月暴動的各方態度

1998年7月14日,中國大陸首次表態,中國外交部在例行記者會上稱:中方對於印尼華人在騷亂中的遭遇表示關注和同情,作為印尼的友好鄰邦,中國政府希望印尼政府採取有效措施,使得包括華人在內的印尼各族人民在內的印尼各族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1998年7月29日,《人民日報》在第四版刊登外交部答記者問,還發表《唐家璇會見印尼外交部長》。此後,眾多國內媒體紛紛跟進。 1998年8月8日上午,在華盛頓的印度尼西亞駐美使館門前,3000多名美國華人、華僑舉行示威集會,「立即停止排華暴行」、「嚴懲兇犯」、「我們要正義」憤怒的口號聲此聲彼伏,抗議印尼暴徒1998年5月在騷亂中對華人犯下的滔天罪行。
10時30分,抗議活動的組織者之一、「聲援印尼華人權」召集人王楚以沉痛的心情宣布,為印尼暴亂中的受害同胞默哀一分鍾。霎時,印尼使館周圍一片沉寂,只有凄涼而悲憤的小號聲,像是為死難同胞送行的安魂曲,在空中回響。
中午12時,示威者的代表將一封由數百人簽署的抗議信遞交給印尼使館的工作人員。抗議信在列舉了1998年5月印尼暴亂分子對華人施暴的大量事實後說,歷史正在進入21世紀,但印尼卻發生了類似二次世界大戰中大屠殺的殘暴行為。抗議信向印尼政府發出呼籲:嚴懲犯罪分子;徹底公正地調查所有犯罪活動;教育所有印尼人要與各個少數民族和諧平等相處。 1998年5月~1998年7月,人權志願組織報告指出,6個城市至少有168名華裔婦女遭到強奸,同時發現2244具被殺或被燒的屍體。 依據印尼官方調查機構「聯合實情調查團」的調查報告顯示,當時印尼華人共有1250人死亡,24人受傷,85名婦女遭到強奸、輪奸和性騷擾。但這一數字受到了廣泛質疑,依據一些人權組織的估計,遭到強奸的華裔婦女應在千人以上。
「五月暴亂」發生後,世界輿論一片嘩然,尤其是《紐約時報》的連續報道對印尼構成強大壓力。由印尼武裝部隊總司令等組成的「聯合小組」提交報告認為,暴行包含一系列的破壞、搶劫、焚燒、性暴力、虐殺、綁架和恐怖威脅。騷亂是故意挑動的,軍隊也介入了騷亂等。但國際社會認為,該報告內容明顯存在「淡化」和「遮掩」的痕跡。
1998年6月4日,據新加坡聯合早報報道,根據印尼全國人權委員會發表的書面聲明指出,暴亂造成1188人死亡,傷亡總數近萬。這項數字超過印尼官方所公布的一倍。
1998年11月3日,印尼政府公布了一個騷亂調查報告:報告證實五月騷亂確是一場經人策劃的騷亂,以華人為主要襲擊目標,但只承認發生了76起強奸華人婦女事件,且強調沒有證據表明強奸是有組織的,聲稱強奸人數也被媒體誇大。印尼軍方更是否認參與事件。
1998年11月25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社論《評印尼5月騷亂調查報告》。

G. 東帝汶事件具體情況。

簡要歷史
東帝汶位於東南亞努沙登加拉群島最東端,島國。包括帝汶島東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歐庫西地區以及附近的阿陶羅島和東端的雅庫島。西部與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長735公里。境內多山,沿海有平原和谷地,大部地區屬熱帶雨林氣候,平原、谷地屬熱帶草原氣候,年平均氣溫26℃,年平均濕度為70%~80%。年平均降水量1200~1500毫米,但地區差異較大:北部沿海地區每年5月至11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5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500~1500毫米;南部沿海地區6月至12月為旱季,12月至翌年2月及5至6月為雨季,年降水量為1500-2000毫米;中部山區年降水量為2500~3000毫米。
16世紀前,帝汶島曾先後由以蘇門達臘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和以爪哇為中心的麻喏巴歇(滿者伯夷)王國統治。16世紀初,葡萄牙殖民者入侵帝汶島。1613年,荷蘭勢力侵入,於1618年在西帝汶建立基地,排擠葡勢力至東部地區。18世紀,英國殖民者曾短暫控制西帝汶。1816年,荷蘭恢復對帝汶島的殖民地位。1859年,葡、荷簽訂條約,重新瓜分帝汶島。帝汶島東部及歐庫西歸葡,西部並入荷屬東印度(今印尼)。1942年日本佔領東帝汶。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澳大利亞曾一度負責管理東帝汶,不久後葡恢復對東帝汶的殖民統治,1951年將東帝汶改為葡海外省。1960年,第15屆聯合國大會通過1542號決議,宣布東帝汶島及附屬地為"非自治領土",由葡萄牙管理。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爆發「武裝部隊運動」推翻了獨裁政權,葡開始民主化和非殖民化進程。1975年葡政府允許東帝汶舉行公民投票,實行民族自決。主張獨立的東帝汶獨立革命陣線(簡稱革陣)、主張同葡維持關系的民主聯盟(簡稱民盟)、主張同印尼合並的帝汶人民民主協會(簡稱民協)三方之間因政見不同引發內戰。革陣於1975年11月28日單方面宣布東帝汶獨立,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同年12月,印尼出兵東帝汶,1976年宣布東為印尼第27個省。1975年12月聯合國大會通過決議,要求印尼撤軍,呼籲各國尊重東帝汶的領土完整和人民自決權利。此後聯合國大會多次審議東帝汶問題。1982年聯大表決通過支持東帝汶人民自決的決議。從1983年至199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斡旋下,葡萄牙與印尼政府就東帝汶問題進行了十幾輪談判。
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1998年印尼蘇哈托政權下台。1999年1月,印尼總統哈比比同意東帝汶通過全民公決選擇自治或脫離印尼。5月5日,印尼、葡萄牙和聯合國三方就東帝汶舉行全民公決簽署協議。6月1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成立聯合國駐東帝汶特派團(UNAMET),於8月30日主持東帝汶全民公決。東45萬登記選民中,約44萬人參加了投票,其中78.5%贊成獨立。哈比比總統當日表示接受投票結果。投票後東親印尼派與獨立派發生流血沖突,東帝汶局勢惡化,聯合國特派團被迫撤出,約20多萬難民逃至西帝汶。9月,哈比比總統宣布同意多國部隊進駐東帝汶。安理會通過決議授權成立由澳大利亞為首、約8000人組成的多國部隊,並於9月20日正式進駐東帝汶,與印尼駐軍進行權力移交。10月,印尼人民協商會議通過決議正式批准東帝汶脫離印尼。同月,安理會通過第1272號決議,決定成立聯合國東帝汶過渡行政當局(UNTAET,簡稱聯東當局),全面接管東帝汶內外事務。
1999年11月,東帝汶成立具有準內閣、准立法機構性質的全國協商委員會(NCC),2000年7月成立首屆過渡內閣,2001年8月舉行制憲議會選舉,9月15日成立制憲議會和第二屆過渡內閣,2002年4月舉行總統選舉,東獨立運動領袖夏納納·古斯芒當選。2002年5月20日,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正式成立。東帝汶民主共和國是本世紀第一個新生國家。
聯合國繼續向東帝汶派駐由軍隊,民警和文職官員組成的支助團(UNMISET),協助東帝汶政府工作,任期至 2005年5月。2005年5月20日,聯合國在東設立為期一年的後續特派團,即聯合國東帝汶辦事處(UNOTIL),繼續為東政府重建工作提供協助。2006年8月24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向東派遣任期為六個月的聯合國綜合特派團(UNMIT),以協助保持東局勢穩定,幫助東舉行2007年總統和議會大選。2007年2月22日,聯合國安理會決定將特派團任期延長一年,確保東社會治安和大選順利進行。
2007年5月9日,奧爾塔當選東帝汶總統,古斯芒被任命為總理。
[編輯本段]政治
東帝汶獨立以來,局勢總體穩定。東政府加強行政、司法和警務建設,致力於推進經濟重建和社會發展。2004年,東頒布了政黨法,一批涉及行政、司法、商業、投資的法案提交議會討論;地方政權建設基本完成,政府管理深入到基層。
但東經濟基礎薄弱,政府缺乏執政經驗,失業和貧困問題較為突出,民眾不滿情緒時有浮現。2006年初以來,600名被開除士兵鬧事,引發大規模社會騷亂,30多人死亡,60多人受傷,20多萬人逃亡。6月27日,東總理阿爾卡蒂里辭職,獨立人士、前國務兼外長與合作部長(外長)、前國防部長奧爾塔接任政府總理。新政府於2006年7月14日成立,任期至2007年大選前。
【行政區劃】 全國分為13個地區(Districts):阿伊萊烏、阿伊納羅、包考、博博納羅、帝力、埃爾梅拉、勞滕、利基卡、馬納圖托、馬努法伊、歐庫西、蘇艾和維韋克;區以下有65個縣(Sub-Districts),443個鄉(「蘇古」,Sucos),2236個村(Aldeias)。

【經濟】經濟處於重建階段。1999年脫離印尼以來,經濟主要依靠外國援助和國際機構拉動當地消費,2001年GDP增長18%,達3.87億美元。但隨著國際職員大批撤離,服務業急劇萎縮,加上旱澇災害造成農業歉收,經濟增長大幅滑坡,2003年、2004年GDP分別為3.41和3.53億美元。
2005年,東石油收入有較快增長,農業收成較好,但國內消費市場仍處於蕭條之中,非石油業增長緩慢。2005年非石油領域國內生產總值3.499億美元,增長2.3%;人均國內生產總值364美元。2006年因發生社會騷亂,東經濟受到嚴重影響。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2006年東經濟將出現1.6%的負增長,通貨膨脹率由05年的0.9%上升至5.7%。
為擴大油氣收入,東2005年7月設立石油基金,至2006年底已達10億美元。
東通用美元,發行有與美元等值的本國硬幣。
(資料來源:2005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統計報告和2006年世界銀行統計資料)
【資源】 主要礦藏有金、錳、鉻、錫、銅等,帝汶海有儲量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帝汶海有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
【工業】2003年工業產值7435萬美元,占國內生產總值21.8%。以印刷、肥皂、手帕、紡織業為主。
【礦業】 以石油、天然氣為主。2004財政年度油氣收入4100萬美元,2005年油氣收入2.65億美元。
【農業】 農業人口占總人口90%,農業產值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26%。主要農產品有玉米、稻穀、薯類等。糧食不能自給。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椰子等,咖啡是主要出口產品。2005年農、林、漁業產值1.113億美元。農業是其經濟支柱。農業在經濟中占重要地位,許多地區的居民基本上還處於自然經濟狀態中。主產玉米、稻穀、薯類等。經濟作物有咖啡、橡膠、可可和椰子等。飼養馬、牛、羊等牲畜,帝汶種小馬頗有名氣。工業基礎薄弱,僅帝力及附近有小型的加工業。主要出口咖啡、椰子、紫檀木、橡膠;主要進口食品、紡織品、車輛及其它工業品。交通不發達,有2 000多千米的土公路,僅旱季能通行。 帝力是唯一深水港,近郊有兩個小機場,包考鎮有一個國際機場。
【旅遊業】 多山、湖、泉、海灘,具有一定旅遊潛力,但旅遊資源尚待開發。除帝力外,其它地區幾無旅館,國際航班很少。1989至1995年,每年赴東旅遊的外國遊客約1500人。
【氣候】高溫多雨,無寒暑季節變化。
【交通運輸】 基礎設施差,交通不便。公路總長3800公里,許多道路只能在旱季通車。帝力港為深水港,另有COM海港、HERA漁港等。帝力機場為東唯一國際機場,另有3個一級機場、5個二級機場。
【財政金融】2006/2007財政年度總預算為3.15億美元。截至2004年底,商業銀行存款達8400萬美元。現有葡萄牙國民海外銀行(BNU)、澳新銀行(ANZ)、印尼曼迪利銀行(Mandiri)等外資銀行。
【對外貿易】 積極發展外貿,努力擴大出口。主要出口產品為咖啡、檀香木、橡膠和椰子等經濟作物,其中咖啡約占總出口額的90%。2005年貨物貿易進口1.02億美元,減少10.46%;出口809.3萬美元,增長16%。印尼是東最大進口國,占進口總額47%;美國是東最大出口國,占出口總額49%。
【外國資本】 投資環境有所改善,外資投入增加。截止2007年2月,共吸引外資1.63億美元。
【外國援助】1999年底,世行首次召開東帝汶捐助國會議(2003年6月改名為"東帝汶與發展夥伴會議"),此後會議每半年召開一次,討論東財政預算和國家發展戰略,並設立兩個基金,即由聯合國經管的統一信託基金(CFET)和世行經管的東帝汶信託基金(TFET),作為對東捐助渠道。截至2005年4月,美國承諾對東援助約1億美元,約70%已落實。日本約2億美元,已基本執行完畢,2005年財政年度將再向東提供2000萬美元援助。歐盟共承諾約7億歐元,其中6億已撥付。亞洲開發銀行已提供930萬美元援助。澳大利亞每年提供約4000萬澳元,葡萄牙每年提供約2000萬美元。
人民生活 2002年被聯合國列為全球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全國有4座醫院,縣一級設有衛生中心,僅能向60%有人口提供醫療衛生服務。生育率7.8%,為世界最高。平均預期壽命55.5歲,50%的兒童營養不良,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8%。全國41%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以下, 2/3人口無飲用水。全國失業率8.5%,城市失業率為40%。
2005年人口增長5.4%,高於經濟增速,導致貧困和失業加劇。2006年因爆發社會騷亂,難民人數激增。截至2006年底,難民總數約2.3萬,主要集中在首都帝力市。
【軍事】 東帝汶國防軍2001年2月成立,原為東帝汶民族解放軍,司令部位於帝力市。總司令塔烏爾·馬坦·魯瓦克准將(Taur Matan RUAK)。2005財年東國防預算約600萬美元。東警察部隊截至2004年底已完成部署約3000人。
東帝汶獨立過渡期間,由聯合國維和部隊擔負防務工作,總軍力最多時達8950人。東帝汶建國後,防務工作逐步向東國防軍轉移,聯合國維和部隊人數一度削減。2006年4月,600名印尼國防軍因待遇不滿,舉行抗議示威而被開除。此事引發東社會大規模騷亂,軍警系統全部陷於癱瘓。國際維和部隊進駐後,東政府開始重建軍隊和警察部隊。
【文化教育】共有小學700所,初中100所,科技院校10所。東帝汶國立大學於2000年11月重新開辦,在校生500人。全國文盲率約48%,其中農村文盲率達80%左右,入學律66%。
【新聞出版】主要報紙有:《帝汶郵報》(Timor Post),2002年11月8日創辦的葡萄牙語報,日發行量約2000份。《東帝汶之聲》(Suara Timor Lorosae),德頓語、印尼語和葡語報,日發行量約2000份。尚未成立通訊社,主要葡語新聞來源於葡萄牙盧薩社(LUSA,又名葡通社)。
【電台和電視台有】東帝汶國家電台(RNTL),節目覆蓋率9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電視台(TVTL),節目覆蓋率30%,用葡語和德頓語播出;東帝汶民族解放軍電台--希望之聲(RADIO FALINTIL-VOZ DA ESPERANCA),用德頓語和葡語廣播。
[編輯本段]外交
【對外關系】 奉行務實平衡、睦鄰友好的外交政策。首先重視聯合國等國際組織的作用,其次重視發展與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亞、美國以及亞洲國家的關系,廣泛尋求國際援助。截止2006年2月已與100多個國家建交,包括中國在內的15個國家在帝力設立了大使館(或代表處),並派遣了常駐大使或代表。阿根廷等30多個國家向東派駐了非常任大使或代表。東在中國、葡萄牙、馬來西亞、印尼、澳大利亞(兼駐紐西蘭)、美國、比利時和莫三比克等國建立了大使館,在紐約設立了常駐聯合國代表處(常駐代表兼駐美大使),向布魯塞爾派出了常駐歐盟代表(兼駐比利時大使),在悉尼設立了總領館,在印尼巴厘島和古邦設立了領事館。
【同國際組織關系】 重視同聯合國等國際組織關系。截至2005年7月已加入22個國際組織,其中2002年8月加入葡語國家共同體(第8個成員國),9月27日加入聯合國(第191個會員國)及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國難民事務高級專員公署、聯合國人權事務高級專員辦事處、聯合國婦女發展基金會、聯合國人口基金、世界糧食計劃署、世界衛生組織,同年還加入了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亞洲開發銀行、國際刑事法院、國際刑事警察組織;有17個國際組織在帝力設立了辦事處。3月,夏納納總統參加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第60屆人權會議。4月,東政府與世界銀行在帝力舉辦「東帝汶與發展夥伴會議」。9月,東總理奧爾塔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UNDP)代表簽署了由UNDP向東提供2007年總統和議會大選技術和後勤支助的協議。
【同中國的關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時任外長唐家璇率中國政府代表團出席東帝汶獨立慶典,並與奧爾塔外長簽署兩國建交聯合公報。2006年兩國關系進展順利。1月,東農業、林業和漁業部長埃斯塔尼斯勞·席爾瓦來京出席由中國政府、世界銀行和歐盟共同舉辦的禽流感防控國際籌資大會。2月,東國防部長羅德里格斯訪華。3月,東衛生部長阿勞若訪問澳門,希與澳門在傳染病監控領域進行合作。4月,我新任駐東大使蘇建向夏納納總統遞交國書。9月,中國-葡語國家經貿合作論壇第二屆部長機會議在澳門舉行,中東兩國政府簽署包括經濟技術合作協定在內的多項文件。
中國駐東帝汶大使:蘇健
東帝汶駐中國大使:布蘭科(Olimpio Maria Alves Gomes Miranda BRANCO)
【同美國的關系】 2002年5月20日建交。同年8月,兩國簽署關於美軍免於引渡到國際刑事法院進行審判的豁免協議以及美軍在東「軍事地位」協議。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1月,美眾議院民主援助委員會代表團訪東。3月,美「千年挑戰賬戶」代表團訪東。8月,美海軍醫療船「仁慈」號抵東,開展對東的人道主義和民事援助工作。
【同印尼的關系】 2002年7月建交,此前印尼總統梅加瓦蒂應邀出席了東帝汶獨立慶典。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改善。2月,夏納納總統在巴厘島與印尼總統蘇希洛會晤,就東向聯合國提交東人權調查報告事達成諒解。4月,東外長奧爾塔對印尼進行工作訪問,與蘇希洛、外長哈桑會晤並表示支持印尼成為2007/08年度聯合國安理會非常任理事國。6月,蘇希洛總統與夏納納總統再次在巴厘島會晤。7月,奧爾塔再次訪問印尼,是其就任總理後的首次出訪。蘇希洛在會談後表示,將大力支持東帝汶加入東盟。12月,夏納納總統出訪印尼,並與蘇希洛等印尼領導人會面。
兩國間遺留問題的解決取得積極進展。至2006年12月,東與印尼陸地邊境劃分基本完成,只有1%尚未確定。
【同澳大利亞的關系】 澳一直積極推進東獨立進程,東獨立運動組織曾長期在澳設有辦事處。據澳方2001年統計,出生在澳的東帝汶人有9386名,在澳居住的有15375名。2002年5月20日兩國建交。
2006年雙邊關系發展迅速。1月,澳東政府簽署《帝汶海協定》,就帝汶海油氣資源收益分配達成一致。2月,兩國政府完成在聯合石油開發區實施的新石油開采條例和石油產量分配合同的程序。5月,澳外長唐納短暫訪東,與東總統、總理和外長會晤,雙方就解決東危機、派遣國際警察部隊來東維和進行討論。6月,澳總理霍華德對東進行訪問,成為東新政府成立後首位訪東外國政要。9月,澳東簽署《聯合國石油開發區安全問題備忘錄》,以保護聯合石油開發區內石油生產設施。10月,東總理奧爾塔赴澳訪問。12月,東總統夏納納訪澳。
【同葡語國家的關系】 東帝汶將自身定位為地處亞洲的葡語國家,同葡語國家共同體及其成員國關系是東外交重點之一。與原宗主國葡萄牙關系密切,2002年5月20日建交。2006年兩國關系發展順利。2月,東總理阿爾卡蒂里對葡萄牙進行工作訪問。同月,應夏納納總統邀請,葡萄牙總統桑帕約訪問東帝汶。3月,夏納納總統前往葡萄牙出席葡總統席爾瓦的就職典禮。同月,葡勞工部長席爾瓦訪東。9月,葡內政部長科斯塔訪東。12月,葡萄牙議會代表團訪東。
2006年東與其他葡語國家關系也有一定發展。4月,東議會代表團赴安哥拉參加的五屆葡語國家議會論壇。7月,葡語國家共同體代表團抵達帝力,評估如何幫助東穩定局勢,恢復和平。
【同日本的關系】 日本是東帝汶主要捐助國之一,1999年以來向東提供援助達2.2億美元。 2006年兩國關系進一步發展。3月,東總理阿爾卡蒂里訪問日本,重申支持日本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9月,東帝汶首任駐日本大使就職。
【同東盟國家關系】 已與東盟10國建交。2006年雙方關系進一步密切。2006年4月,東外長奧爾塔對菲律賓進行工作訪問,參加反恐專家會議並發表主旨演講。7月,東總理奧爾塔前往馬來西亞出席東盟會議,正式提交東加入東盟的申請。8月,東總理奧爾塔赴雅加達參加東盟百名領導人論壇。9月,東與緬甸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2月,東政府與泰國KYTBW公司簽署一項利用生物氣化發電的合資協議,總額達8000萬美元,是外國公司在石油領域之外在東投資的最大項目。
【同歐盟及歐洲國家的關系】 2006年1月,瑞典議會文化事務委員會代表團訪東。9月,東總理奧爾塔訪問挪威,與挪威總理及外長等會晤。10月,東總理奧爾塔訪問梵蒂岡。11月,歐洲議會代表團訪東。
【同其他國家的關系】2006年8月,東時任總理奧爾塔訪問科威特。
[編輯本段]行政區域
東帝汶有十三個省:
阿伊萊烏省(Aileu)
阿伊納羅省(Ainaro)
包考省(Baucau)
博博納羅省(Bobonaro)
Cova-Lima
帝利省(Dili)
埃爾梅拉省(Ermera)
勞滕省(Lautem)
利基卡省(Liquica)
馬納圖托省(Manatuto)
馬努法伊省(Manufahi)
歐庫西省(Oecussi-Ambeno)
維韋克省(Viqueque)

H. 經濟論文達人進——中日貿易關系的現狀問題及對策

中日經貿關系的現狀與問題
中日經貿合作是中日兩國利益的最大交匯點,是密切中日關系的重要因素。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來,兩國經貿關系向著互惠互利的方向發展,總體上保持了良好態勢.促進了兩國關系的全面發展。實踐證明,努力實現中日經貿的互利合作、共同發展,是符合兩國根本利益的唯一正確選擇。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是兩國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客觀需要。當今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對外開放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要加快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發展,必須保持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推進同各國發展經濟等方面的友好合作。日本是當今世界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強國,擁有資金、技術等方面的優勢,是我國第三大貿易夥伴國、第三大外資來源地和我國引進技術的主要來源地,在我國對外開放格局中居於重要的地位。中國巨大的市場和活躍的商機、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又是日本經濟發展所特別借重的。近年來日本對我國出口大幅上升,中國已成為日本增長最快的出口市場。雙邊貿易總額繼2002年首次突破千億美元大關後,2004年達到了1600多億美元。中日經貿關系的快速發展,拉動了兩國經濟的增長,促進了在科技、教育、旅遊等各個領域的廣泛合作。但是近一段時間以來,由於日本在歷史等一系列問題上的錯誤言行,傷害了中國人民的感情,引起了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因此,社會上有人提出「抵制日貨」,這在感情上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如果這樣做是完全不妥的。在國際經濟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況下,盲目抵制日貨,就會損害雙方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利益,既不利於雙方取長補短、優勢互補,也不利於我們很好地實施「引進來」、「走出去」的對外開放戰略,最終會損害我國的整體利益,影響我國的發展大局。我們應當立足於維護我國人民的根本利益,從推進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的戰略高度出發,積極促進中日兩國經貿關系的健康發展。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有利於促進中日兩國關系的健康發展。互惠互利的經貿合作是發展兩國政治關系的重要基礎,而穩定健康的政治關系又是推進兩國經貿合作的重要條件。在新的形勢下,中日經貿合作優勢互補的特點不僅沒有削弱,反而更加突出;中日兩國在地區和國際事務中的利益交匯點不僅沒有減少,反而越來越多。加強中日經貿合作,對於發展長期穩定的中日友好合作關系,今天比過去更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但令人遺憾的是,日本在歷史、台灣等問題上的一些做法違背了自己的承諾,背離了中日關系的政治基礎,使當前中日關系陷入困難局面。如果這種不和諧的政治關系持續下去,必然有傷於兩國經貿合作的發展。日本應當以嚴肅慎重的態度處理好影響中日關系順利發展的矛盾和問題,將自己的承諾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為促進雙邊經貿關系的發展營造必要的條件和良好的氛圍。
加強中日經貿合作,符合經濟全球化和區域經濟合作的時代潮流。當前,經濟全球化的步伐明顯加快,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之間在經濟領域的相互影響、相互依賴日益加深。中日經貿合作已逐步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達到了彼此利益交融密不可分的程度。21世紀的亞太地區又是世界上最有活力的地區,隨著亞太各國經濟快速發展,建立經濟共同體的呼聲日益高漲。中日兩國作為世界和亞洲的兩個重要國家,應當深刻認識加強兩國經貿合作的重大意義,努力協調和解決相互間的矛盾和問題,為區域經濟合作的實現,為世界經濟的繁榮發展作出應有的努力。
「風物長宜放眼量」。中日經貿關系的良好局面來之不易,值得倍加珍惜和精心維護。中日兩國都應該登高望遠,本著對歷史、對人民、對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從維護中日友好、維護亞洲的穩定和發展大局出發,採取切實措施,盡快扭轉目前中日關系面臨的困難局面,積極推進中日兩國的經貿合作與交流,努力促進中日兩國關系穩定健康地向前發展

關於中日關系的現狀:
【2008年】
1月5日至6日,中日共同歷史研究第三次全體會議在北京舉行。
1月27日至28日,新一屆中日友好21世紀委員會第七次會議在北京舉行。雙方委員圍繞落實福田首相訪華成果、確保胡錦濤主席訪日成功這一主題廣泛深入交換了意見。
2月19日,全國人大與日本參議院定期交流機制第二次會議在北京舉行。吳邦國委員長會見來華出席會議的日參議院代表團,就中日關系等交換意見。
2月20 日至24日,國務委員唐家璇應邀訪問日本。期間,分別會見福田康夫首相、外相高村正彥、眾議院議長河野洋平、參議院議長江田五月、前首相安倍晉三以及各政黨黨首等,出席日本各界人士招待會。結束東京日程後,國務委員唐家璇赴大阪和奈良參觀訪問。
2月26日至3月1日,日本自衛隊聯合參謀長齋藤隆訪華。
3月15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中方開幕式在北京舉行,胡錦濤主席出席開幕系列活動,與兩國青少年進行了交流。
3月31日,中日第八次防務部門安全磋商舉行。
4月15日至16日,日本執政兩黨幹事長伊吹文明和北側一雄訪華,胡錦濤主席會見。
4月17日至20日,楊潔篪外長訪日,為胡主席訪日做最後階段的政治准備。
5月6日至10日,胡錦濤主席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被稱為「暖春之旅」。訪問取得豐碩成果。雙方發表《中日關於全面推進戰略互惠關系的聯合聲明》,這是中日第四個政治文件。雙方還發表了《中日兩國政府關於加強交流與合作的聯合新聞公報》,確定了當前落實聯合聲明的70項具體舉措。雙方就增進政治互信,促進人文交流,深化互利合作,共同致力於振興亞洲及應對全球性挑戰達成廣泛共識。
5月8日,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日方開幕式在東京舉行,胡錦濤主席、福田首相出席。
二、 經貿關系
(一)中日貿易
日本是中國主要貿易夥伴。截至2003年,日本連續11年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2004年被歐盟、美國超過,退居第三。
2007年中日貿易保持較快增長勢頭,進出口總額為2360.2億美元,同比增長13.9%。其中我對日出口1020.7億美元,同比增長11.4%;我自日進口1339.5億美元,同比增長15.8%。中方逆差318.8億美元。
(二) 日本對華投資
日本是我第二大外資來源地。2007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項目數為1914個,同比下降20.6%,實際到位金額35.9億美元,同比下降20.8%。截至2007年底,日本對華投資累計項目數為39628個,實際到位金額617.2億美元。
(三) 日本對華資金合作
1、日元貸款
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始於1979年,雙方商定2008年前結束對華日元貸款。2007年12月,兩國外長簽署日本對華最後一批日元貸款換文,至此,日本政府累計向中國政府承諾提供日元貸款約33164.86億日元(約合33 0億美元)。截至2007年9月,我實際利用日元貸款約25207.33億日元,用於255個項目的建設。日本對華日元貸款占我國利用外國政府貸款的50%左右。
2、無償援助
截至2007年底,中國共接受日本無償援助累計1398.25億日元,用於141個項目的建設,涉及環保、教育、扶貧、醫療等領域。2008年5月雙方簽署2008年援助協議,日方將於本年度內向中方提供5.77億日元援助。
3、「黑字還流」貸款
1988年和1994年日本進出口銀行兩次向中方提供「黑字還流」貸款,共計1400億日元。
三、文化交流與合作
新中國成立後,中日兩國一直保持民間文化交流。主要形式有文藝演出、藝術和文物展覽、學術和人員往來等。其中,1972年上海舞劇院訪日演出等一系列重要文化交流活動為中日邦交正常化做出了積極貢獻。
1979年12月,兩國簽署《中日文化交流協定》,確定了發展兩國文化、教育、學術、體育等方面交流的目標。在雙方共同努力下,中日文化交流與合作全面發展,呈現出官民並舉和多渠道、多形式的新局面,其范圍之廣、規模之大、數量之多、活動之頻繁、內容之豐富,在與中國有文化交流的國家當中處於領先地位。中日文化交流呈現以下特點: 一、共同文化淵源深厚,文物、書法、詩歌、水墨畫、戲劇(京劇、歌舞伎)等傳統東方文化的交流獨樹一幟。 二、民間交流占據主體。據統計,目前民間文化交流約占文化交流總量的95%以上。
近年來,雙方在商業展演、音樂影視、動漫遊戲等新興文化產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蓬勃發展。目前,日本已成為中國最重要的文化貿易夥伴之一。
近年來,中日兩國舉辦了眾多大型文化交流活動。1999年我在日本舉辦「99東瀛行」活動,日方在華舉辦「日中文化友好年」活動;200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之際,中日兩國共同舉辦了「中日文化年」活動。2007年為「中日文化體育交流年」,全年共舉辦300多場活動,取得良好社會效果。2008年為中日青少年友好交流年。2008年5月,雙方簽署中日關於互設文化中心的協定。
四、科技交流與合作
中日邦交正常化以後,雙方於1980年簽署《中日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建立起政府間科技合作關系。此後,兩國的科技交流與合作發展迅速,規模不斷擴大,形成了多形式、多渠道、官民並舉的局面。特別是在應用技術合作方面成績顯著,為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科技進步起到了積極作用。
現在中日政府間的科技合作主要包括:根據《中日政府間科技合作協定》開展的合作,在政府科技合作協定框架下兩國政府部門的對口合作(包括部門間簽署的合作協議等),通過日本國際協力機構(JICA)渠道的技術合作以及《中日核能合作協定》等。此外,雙方許多部門、地方、研究院所、大學都開展各種形式的交流與合作,對促進兩國科研人員的交流、開展合作研究等發揮了很好的作用。
近年來,伴隨中國建設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社會,雙方節能環保領域技術合作發展迅速。2007年底福田康夫首相訪華時雙方簽署了《中日兩國政府關於進一步加強氣候變化科學技術合作的聯合聲明》。
五、軍事交流與合作
中日兩國於1974年互設武官處,70年代末開始軍事交流,關系發展良好。1989年後兩國軍事交流一度中斷。1995年日本防衛廳參聯會主席西元徹也訪華,中日軍方高層交往得以恢復。1998年實現國防部長互訪。2000年實現兩軍總參謀長互訪。2007年8月,國防部長曹剛川訪日。11月,中國軍艦在二戰後首次訪日。1997年至2008年,中日防務部門舉行了8次安全磋商。中日雙方還在防衛醫學、院校和學術研究等領域開展交流。2008年5月胡錦濤主席訪日時,雙方同意加強防務交流,日防衛大臣將於年內訪華。

中日關系現狀及未來發展趨勢?
現在中日關系總的來說還是冷的 , 雖然近來兩國高層交流不斷,,但是在一些敏感問題上還是有很大分歧的 ,組最典型的 釣魚島 問題 ,另外還有台海問題,歷史遺留問題等等。 在以後的發展中,中日還會有更多的問題,,日本是島國,資源全部依賴進口,與實施運輸 就是大問題,而日本運輸船都是從台灣海峽通過 ,日本怕中國統一台灣以後會切斷他們的海路,素以他們會百般阻撓, 所以預計 2020年中日還將一戰。。。

中日關系的歷史,現狀,及未來發展
歷史上中日之間從未同時強盛,所以兩國誰強盛,另一個就是附庸或者被侵略,被壓迫。
現在兩國同時強盛,必然出現對立與分歧,可能要互相僵持數十年以上。
未來我想大家都會明白和則兩利,戰則皆亡的道理兩國的關系可能像英國和法國,總的來說都屬於同一個東亞聯盟之中,然後在內部會在理性的規則中爭奪聯盟主導權,這一聯盟應包括東亞,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一些國家,這一聯盟的首領之爭中,統一後的朝鮮,印尼,越南以及澳大利亞都會有一定的影響力。
中日關系集中體現和濃縮了國家關系的復雜性,它既是鄰國關系,又是大國關系;既是「東西」關系,又是「南北」關系;既有歷史上和平與對立的雙重關系,又有現實中依存和競爭的雙重關系。中日關系正處於歷史上的關鍵時期,正確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兩國人民,特別是兩國政治家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是唯一正確的選擇。從戰略角度看待和處理問題,主要就是從歷史、全局、未來角度思考問題和處理問題。
一、要善於從歷史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鏡,可知興衰」。中日關系的現狀很大程度上與中日關系的歷史相關,「以史為鑒」就成為處理中日關系的基礎和前提。在中日邦交正常化的時候,中國就把「以史為鑒,面向未來」作為指導中日關系的基本原則。「以史為鑒」的「史」,即中日關系的歷史,如何理解和看待中日關系史,並從中找到可供借鑒的經驗教訓,將是兩國人民必須完成的歷史課題和現實任務。
提到中日關系史,歷史上的中日甲午戰爭和日本侵華戰爭就歷歷在目,它給中國人民造成的傷害刻骨銘心。難怪人們在中日關繫上一提到「以史為鑒」,就會自然想到這一段歷史,並把這一段歷史上升到民族尊嚴和國家榮辱的戰略高度。這樣理解中日關系史並不算錯,但不能算全面和正確。周恩來總理當年曾用十個字說明中日關系歷史,即「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這是中日關系歷史最全面最准確的說明和表達。中日關系,從歷史的角度講,友好是長期的,對立是短暫的;友好是歷史主流,對立是歷史主流中的「艱難和辛酸」的一頁。只看見「五十年對立」而無視「兩千年友好」,或只看見「兩千年友好」而無視「五十年對立」都是不全面的,都會得出錯誤,甚至有害的結論。
「兩千年友好」使中日長期和平,並共同發展。中日兩國的交往,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唐朝是兩國文化交流的高峰期,既有日本使者雲集長安,又有鑒真和尚東渡日本。在漫長的交往過程中,中國的文化得以傳播,日本的文化得以迅速發展。在一衣帶水的地理關繫上,慢慢地形成了具有許多相同因素的東方文化觀念和社會結構。就是到了近代,兩國也不約而同地開始了推動社會發展的「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充分說明了兩國在社會自身發展周期和韻律上的「近似性」。「兩千年友好」,使兩國人民長期享受和平邦交環境,長期享受彼此文化營養,長期享受社會文明成果。就是中日甲午戰爭後,仍然有孫中山、魯迅、郭沫若、周恩來等人為了革命及兩國友誼的需要,來往於中日之間。「兩千年友好」的歷史證明,「和則兩利」,和處才能共生,和諧就會共贏。
「五十年對立」使中日關系破裂,社會停滯不前。日本「明治維新」後,在其迅速強大的國力支持下,忘記了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擴張野心膨脹,悍然挑起了「中日甲午戰爭」,使中國人民蒙受恥辱。幾十年後的侵華戰爭,在中國人民未愈的傷口上,日本軍國主義又犯下滔天罪行。兩場戰爭在半個世紀中發生,使兩國人民祖祖輩輩辛辛苦苦創造的財富瞬間破壞殆盡,使兩國「兩千年友好」的歷史傳統突然斷裂,使兩國人民失去了和平穩定,飽受著戰爭的煎熬和戰爭創傷的折磨。兩場戰爭使中國社會倒退、國家分裂,使日本的繁榮瞬間變成廢墟,國家主權受到限制。「五十年對立」的歷史證明,「斗則兩傷」,對立必然同輸,戰爭一定同敗。
如果說「兩千年友好,五十年對立」的中日關系歷史,僅僅證明了「和則兩利,斗則兩傷」的文明智慧顯然是不全面的。「兩千年友好」的關鍵是什麼,「五十年對立」的關鍵是什麼,今人必須認真總結。「兩千年友好」的關鍵在中國。在「兩千年友好」歷史中,中國一直處於領先地位,但中國並沒有利用領先地位向日本擴張,更沒有發動戰爭,而是信守睦鄰友好的民族傳統,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利。「五十年對立」的關鍵在日本,在「五十年對立」歷史前後,日本發展快於和強於中國,日本在發展領先後有恃無恐,野心膨脹,向外擴張,結果於己於人都有害。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領先地位,如何看待和對待自己的大國地位,正確的做法是:領先而不稱霸,強盛而不擴張;領先不忘睦鄰,強盛更要友邦。
二、要善於從大局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中日關系正處於關鍵的敏感時期,處理不當,就會對大局造成不利影響。從大局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最為重要。中共中央十六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指出,要把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作為判斷國際事務和國家關系的根本標准。何為大局?國家利益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大局。和平和發展就是我們的國家利益,就是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是中日關系中的共同利益。顧全大局,維護國家利益和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利益就成為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社會成員的神聖使命。
和平和發展是當今時代的主題,也是當今世界的大局。在飽受20世紀前半期的戰爭蹂躪和中期的冷戰恐嚇後的21世紀,人類最需要的就是和平與發展。和平與發展是大勢所趨,人心所向。在此大背景下,中日關系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和平與發展的世界大局。中日關系既是重要的雙邊關系,又是重要的國際關系,既影響著雙方,又影響著世界,必須慎重處理。
進入21世紀後,中日兩國都進入重要的歷史時期。日本經過二戰後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經濟上已經成為世界強國,由於二戰原因,日本的政治軍事國際地位受到限制,現在正積極推動從經濟強國向政治經濟強國的轉變;中國經過20多年的改革開放,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不斷增強,正在實現從傳統的政治大國向經濟政治大國的轉變。中日兩個國家都處於向更高的國際地位、更重要的國際角色轉變過程中,兩國的經濟總和對世界經濟影響很大。中日兩國都處於亞洲,又是近鄰,又有歷史遺留問題,必然產生各種各樣的摩擦。如果對兩國摩擦不能正確對待和處理,勢必對世界和平與發展構成威脅,成為世界和平發展大局中的消極因素。中日兩國應從世界和平發展大局出發,正確對待和處理兩國在向重要的國際角色、國際地位轉變過程中產生的摩擦。
為了使中日關系處理中具有大局意識,至少有兩點需要重點加以解決:一是正確認識世界大國應當承擔和履行的國際責任。中日都是世界性大國,主觀和客觀上都在向綜合性世界強國邁進,但在成為世界強國之前,必須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備。這個心理准備就是對世界和平發展大局有深刻認識,對歷史問題有深刻反思,願意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貢獻。對日本來講,首先就是對歷史上給世界和平發展造成的破壞進行真正反省,對其侵略行徑對亞洲各國造成的傷害進行懺悔和道歉,並用其和平發展道路及對世界,特別是對周邊國家的睦鄰富鄰實踐,取得相關國家和人民的信任,真正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是世界和平發展的推動者和建設者。對中國來講,首先要以世界和中日大局為重,正確認識和處理中日關系中的摩擦,不以暫時的關系緊張而犧牲未來,不以局部的不和諧影響兩國的全面關系。多作有利於和平發展的努力,不作激化矛盾擴大緊張的舉動,是中日兩國必須履行的國際義務,也是大國形象的基本要求。二是中日兩個世界大國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過程中,必須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中日同屬亞洲,又都處於東北亞,在各自向世界強國轉變中不可能沒有競爭關系,不可能不產生摩擦,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處理這種競爭關系及摩擦。從世界格局演變的歷史看,區域發展和區域一體化,既有以美國為單一核心的北美自由貿易區,也有以法德為雙核心的歐洲國家聯盟,還有多核心的東南亞國家聯盟。中日兩國在亞洲,特別是在東北亞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在未來的亞洲一體化,特別是東北亞一體化過程中,中日應當成為雙發動機,共同推動包括東北亞在內的亞洲,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中國在21世紀的大局及國家利益很清楚,那就是維護和平的國際環境,保持國家穩定,促進社會發展。和平的國際環境,特別是和平的周邊環境,是當前中國的重要國家利益,這是因為和平的國際環境和周邊環境,是保持國內穩定和促進社會發展的基本條件和前提。沒有和平的環境,什麼都談不上。中日關系是周邊環境和周邊關系的重要因素。保持國內穩定是當代中國的根本利益,社會穩定是社會發展的基礎,又是人民和諧生活的保證,更是社會文明的重要體現。周邊關系摩擦會影響國內穩定,國內人們情緒不穩更會威脅穩定。促進社會發展是當今中國的核心利益。「發展才是硬道理」,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後列。日本是一個發達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位於世界前列,發展對於中國的重要性遠遠比對日本更重要。發展問題解決不好,中國就不能真正屹立於世界強國之林。
經過20多年的發展,中國已成為日本最大的貿易國,日本與美國、歐盟一起成為中國的前三大貿易國,經濟利益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存在著巨大的共同利益。中日關系直接關繫到維護和平國際環境、保持國內穩定、促進社會發展的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在此大局面前,人人必須清醒,處處必須理性,一切愛國情感和行為必須服從和服務於國家大局和國家利益。有利於大局和國家利益的感情和行為,就是愛國,否則就會走向愛國的反面。
三、要善於從未來的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
「以史為鑒,面向未來」,其中「以史為鑒」是前提,是基礎,「面向未來」是目的,是根本。中日作為亞洲乃至世界上的兩個大國,應該對亞洲的未來和世界的未來作出貢獻。必須以未來目標和未來要求引導過程行為、制約過程行為。對於中國來講,從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就顯得極端重要。
未來的世界應當是和平發展的世界,未來的國際秩序應當是公正合理的新秩序。中國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倡導者和推動者,應當為建立國際新秩序作出努力、作出貢獻。用理性和和平方式解決國際關系和國家爭端,是建立國際新秩序的重要實踐。亞洲,特別是東亞的持續發展,必將在未來國際秩序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發揮重要的作用。中國建立國際新秩序的努力理應從亞洲開始,東北亞新秩序的建立定將首當其沖。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在處理東北亞國家關系和新秩序建立中接受著考驗。不以現在代表未來,不以當前犧牲長遠,不以情感代替理智,不以對抗犧牲合作,就是我們應當具備的正確態度。社會各界,特別是青年學生,應當理解、支持國家和政府在建立國際新秩序、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方面所作的任何努力,決不能因為一時沖動作出的過激行為使我國建立國際新秩序和樹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努力遭受挫折,甚至成為他國誤解和攻擊的理由。
一體化是亞洲,也是東北亞未來的基本走向,東亞各國在這個問題上存有共識,並且在作著各種努力和實踐。中國是其中的積極參與者和推動者,亞洲一體化,東北亞一體化符合中國、符合地區各國的根本利益。中國和日本是亞洲有重要影響的大國,是東北亞的核心國家,兩國關系直接關繫到亞洲未來一體化,東北亞未來一體化的建設。中國和日本都是「10+3」的成員,都是未來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主體國家,都是自由貿易區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中日關系如何,直接影響到這一地區自由貿易區的建設和一體化的進程。從亞洲未來和東北亞的未來著眼,中國和日本應當徹底解決歷史問題,放下包袱,共同融入區域一體化進程中,在一體化進程中發展,在一體化進程中強大。區域一體化對中國更為重要,它既可以保證中國和平的周邊環境,又可以改變世界不合理的經濟政治格局;既可以促進中國的發展,又有利於中國負責任大國形象的樹立,更有利於國際新秩序的建立。基於此,我國應當妥善看待和處理當前的中日關系,善於用大智慧看待問題,善於用大勇氣處理問題。大智大勇的核心就是以地區和平穩定、地區一體化的未來大勢巧妙解決中日摩擦和化解各種消極因素。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現代化,實現民族的偉大復興,這些都是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這些未來核心利益的實現,都依賴於從現在起「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任何鬆懈、怠慢或者被其他因素干擾,都將嚴重影響或阻礙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的實現。鄧小平曾明確指出,除非發生了大規模的外來入侵,否則我們都應當牢牢抓住發展生產力不放。現在,實現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恰遇重要的戰略機遇期,抓住機遇,促進發展就是我們的當務之急。鄧小平講,我們曾經喪失過大的機遇,現在再也不能失去機遇了。20世紀50年代以後,世界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我們沒有抓住,日本則抓住了,當我們「噩夢」醒來的時候,我國經濟幾乎到了崩潰的邊緣,而日本則在戰爭廢墟之上,發展成了世界經濟強國。21世紀初,世界又出現了有利於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對於中國來講,真是千載難逢,只能抓住,不能放棄,也不能受干擾。當前中國正處於實現未來民族核心利益的關鍵時期,任何局部的暫時的不和諧因素都要關注和重視,決不能使不和諧因素影響到未來中國核心的實現。「小不忍則亂大謀」。中日關系雖然復雜,雖然責任在於日方,但處理不好,對中國影響更大。我們要善於從未來中國的核心利益出發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從暫時看,問題很大、麻煩很多,但從未來中國核心利益看,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
中日關系必須妥善處理,從戰略高度,即從歷史、大局和未來角度看待和處理中日關系當是理性選擇和最佳方式。

閱讀全文

與唐家旋訪問印尼說了什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有多少對列車 瀏覽:204
中國最漂亮山是什麼山 瀏覽:410
義大利面怎麼做造型 瀏覽:530
出差印尼買些什麼 瀏覽:895
韓國在中國的衣服品牌有哪些品牌 瀏覽:810
義大利哪個國家確診人數最多 瀏覽:984
中國被割了多少地 瀏覽:971
義大利進口男鞋有哪些品牌 瀏覽:488
印尼的天空在哪裡 瀏覽:60
伊朗拐點是什麼意思 瀏覽:521
義大利拉瓦洗車機哪裡生產的 瀏覽:257
印尼虎內蒙怎麼引起 瀏覽:553
伊朗閃電戰斗機用什麼發動機 瀏覽:106
英國貿易銀元價格如何 瀏覽:131
伊朗國旗為什麼是紅色 瀏覽:858
英國補辦長期護照要多久 瀏覽:875
中國和印度之間發生什麼 瀏覽:124
義大利語下載什麼軟體 瀏覽:25
法國義大利哪個給的時間長 瀏覽:965
中國到智利有多少公里 瀏覽:4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