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尼西亞有什麼美食
印尼菜餚喜歡放各種香料,調色亦調味,辣中帶酸,酸中有甜。印尼沙爹肉串、印尼炒飯、巴厘島臟鴨餐以及巴東牛肉等都是典型地道的印尼美食。
沙嗲串燒
沙嗲串燒是一種在東南亞很是流行的烤肉串。沙嗲的食材可能是切片或切塊的雞肉、羊肉、牛肉、豬肉、魚等,通常肉以醬汁先腌過再烤。沙嗲雖然經常使用竹簽串肉,但比較正統的是以椰子樹葉的梗串肉。沙嗲通常以木材或木炭烤,然後吃時可以再加上各種辛辣的沙嗲醬調味。
推薦餐廳:海鮮世界酒樓/蟹蟹大家
② 扁魚是什麼魚
扁魚指銀鯧,地方名平魚、白鯧、長林、車片魚、鯧魚、鏡魚、草鯧、白侖、烏倫,
體形側偏,呈卵圓形,銀灰色,頭小,吻圓,頭胸相連明顯,口、眼都很小,兩頜各有一行細牙,食道側囊內具有乳頭狀突起,嘴舌不能伸縮;
頭後側感覺管從不延長,呈尖形,脊椎骨40~41。背鰭與臀鰭同形,稍長,呈鐮狀,成魚腹鰭消失,鰭刺很短,尾鰭叉形,下葉長於上葉;體披細小的圓鱗,顏色銀白,故稱銀鯧。
為近海暖溫性中下層魚類,平時分散棲息於潮流緩慢,水深5米~110米的水域,早晨及黃錯時在水中上層活動,不甚活躍。喜歡在陰影處成群,小潮時魚群更為集中。
銀鯧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包括波斯灣、伊朗、巴基斯坦、印度、斯里蘭卡、孟加拉、泰國、越南、馬來 西亞、緬甸、日本、中國、韓國、台灣、柬埔寨、菲律賓、印尼等海域。
東海銀鯧,春季從台灣海域北部北上到東海北部,每年5月上旬以後,魚群就北移進入淺水區生殖,喜歡在淺海岩礁、沙灘水深10米~20米一帶河口處產卵,卵浮性,產卵量8萬~35萬粒。
鯧魚的食料以小魚小蝦及浮游生物為主。由於它的游泳能力緩慢,嘴巴又小,所以常以水母、硅藻和橈足類足類充飢。銀鯧是名貴的海產魚類,是近洋機動漁船捕撈的對象,產量較高。
③ 這是什麼海魚
須鰻鰕虎魚,外形有點像泥鰍。它全身通紅、半透明,頸腹部有像漏斗或喇叭狀的半透明紅色鰭。雙眼退化,像針眼幾乎看不到。須鰻蝦虎魚以小魚、小蝦為主,雖然長得像外星生物,很有侵略性,但它本身並不那麼暴力,會偶爾咬人,有微毒。
④ 有個朋友從印尼帶回了點干海鮮,像狗大便一樣的,墨黑色 誰知道是什麼海鮮啊
那個應該是海參,印尼人喜歡的海鮮之一。如果是新鮮的好像長了刺,有的已經把刺去掉,乾的海參一般都是長條狀,黑色。營養價值高,價格也有點貴,印尼人家常不吃,一般遇到生辰,請客等才准備。
⑤ 什麼叫印尼剝皮魚
又稱耗兒魚
起源:老鼠的基因轉到魚身上一種海魚,形似老鼠
⑥ 海魚有哪些最貴的是哪種
東星斑
東星斑是石斑魚的一種,是一種高檔魚類,味道鮮美,具有滋腎延年的功效。生長在100米深海以下的東星魚,營養價值極高,所以也很稀有,是餐桌上珍貴的美味。
豹星斑
豹星斑因其霸氣的魚身,所以有著皇帝斑之譽,這種斑魚分布在從日本南部到澳大利亞的海域,體長70厘米。它的身體和頭部是橄欖色和紅褐色的,它奇怪的鰭和頭部覆蓋著微小的藍色斑點,非常顯眼。
海杉斑
海杉斑是一種生長在北極,海底200米的物種,富含膠原蛋白和骨骼中的高鈣。它的圓鰭雞蛋在丹麥菜餚中很常見,通常與烚蛋或其他海鮮一起食用。
油縋
油縋的外觀和鰻魚很像,都像蛇。油縋價格比較高,50多塊錢一斤,但是口感評價褒貶不一。
老鼠斑
老鼠斑得名於它看起來像一隻老鼠。它的頭很長,嘴很尖,身體扁平,全身是白色的,但布滿了黑點。除了造型獨特,肉質也很嫩,是高級宴會的常客。
西星斑
西星斑和東星斑同屬石斑魚,是溫潤珍貴的魚類,肉質鮮嫩,西星斑的價格一般在幾十到一百多不等,而東斑魚的價格在三百元左右。
黃皮老虎斑
野生的黃皮老虎斑生活在印尼海域,被許多人視為一級美味。為了保證其味道鮮美,通常有生魚片和蒸兩種方法。吃過一次的人都說永遠不會忘記。
赤點石斑魚
赤點石斑魚的身體是紅色的,在中國人眼裡很喜慶。人們總是喜歡紅色的食物,所以赤點石斑魚成了餐桌上的常客。在中國東南沿海地區,紅點石斑魚在高檔餐廳非常常見。在日本關西的夏天,赤點石斑魚非常有名,可以和冬天的河豚相提並論,是一種超高級魚類。
金錢龍躉
龍躉是石斑魚中最大的魚類,即使在海里,野生龍躉也非常罕見。很多漁民用繩鉤和拖網捕撈,特別是150千斤以上的。它是全世界正在探索的頂級食物,目前貨源緊缺,價格相當貴。
藍瓜子斑
藍瓜子魚比紅瓜子魚少見。這種魚來自東南亞,它的皮又厚又油,又嫩又有彈性,藍瓜子斑比較大,一條魚重七磅,渾身是寶,它的頭和魚胗可以用來蒸,魚可以油炸吃,魚骨可以做湯。
⑦ 老頭魚有幾種印尼海域俗稱老頭魚應該是什麼魚
你好,老頭魚,又名蛤蟆魚、鮟鱇魚、丑婆等。魚綱,鮟鱇目,鮟鱇科,體柔軟,無鱗,頭和體的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體前半部平扁,圓盤形,尾部細小。體長50厘米以上。背紫褐色,腹面淡色。頭大,口寬,牙尖銳,口內有黑白斑紋。胸鰭寬大,臂狀。背鰭最前3鰭棘分離,第一棘頂端有皮瓣(也叫皮質穗),瓣內寄生著一些發光的細菌,像一隻懸掛明燈的釣魚桿。此外,老頭魚也是鱸形目,塘鱧科的葛氏鱸塘鱧的俗稱。鮟鱇魚別名編輯簡介
[圖片]生活在溫帶海洋中50米到100米深的海底的海域的海魚,屬硬骨魚類,鮟鱇目,鮟鱇科,為世界性魚類,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都有分布,體柔軟,無鱗,頭和體的邊緣有許多皮質突起。鮟鱇魚是一種深海魚,屬於一個不大不小的家族。學名為鮟鱇魚,俗名蛤蟆魚、老頭魚、結巴魚、海哈蟆、丑婆、海鬼魚等。不過,它還有一個更貼切動聽的名稱,叫琵琶魚。這是因為它體前半部平扁,呈盤狀,向後逐漸尖細,全身猶如一把琵琶撥樂器。鮟鱇魚為中型底棲魚類,平時潛伏海底,不善游泳。有時藉助於胸鰭在海灘塗上緩慢滑行,每移動一步哼哼,發出酷似老頭咳嗽的聲音。所以,在我國北方沿海又稱它「老頭魚」。[1] 種類
種類多樣:大者可達1—1.5米。我國只有兩種,一種叫黃鮟鱇,另一種是黑鮟鱇。前者下頜齒多2行。口內白色,臂鰭條 8~11根;後者下頜齒多3行,口內有黑白圓形斑紋,臂鰭條6~7根。黃鮟鱇分布於黃渤海及東海北部,黑鮟鱇多見於東海和南海。[1]
⑧ 請問這是什麼海魚
如圖 , 鸚嘴魚 、 鸚哥魚 學名
鸚哥魚科 (鸚嘴魚科) Scaridae 鸚嘴魚屬Scarus 魚類
下圖為 刺鸚嘴魚 Scarus spinus (刺鸚哥魚), 俗稱 公主鸚嘴魚
分布於太平洋海域,包括台灣、澳洲、聖誕島、斐濟、印尼、日本、馬來西亞、越南、馬紹爾群島、密克羅尼西亞、帛琉、新喀里多尼亞、菲律賓、薩摩亞等海域,棲息深度2米~25米,體長可達30厘米,棲息在珊瑚礁、潟湖,成小群活動,以藻類為食。
⑨ 海鮮王吉子魚又名什麼魚
根據網上搜索的圖片 , 黃鯽、黃吉子、黃尖子魚 學名
分布於印度、緬甸、泰國、越南、印度尼西亞、朝鮮以及中國沿海等,一般生活於近海生活,體長可達22厘米,可做為食用魚。
⑩ 這是什麼魚
石斑魚 (動物) 編輯
黑貓魚即石斑魚,沿海當地居民俗稱。生活在海邊石頭縫隙,有海中鯉魚之稱,實際上食用價值和味道高於鯉魚。比常見魚類價格偏貴。
石斑魚,屬鱸形目,體長橢圓形稍側扁。口大,具輔上頜骨,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體被小櫛鱗,有時常埋於皮下。背鰭和臀鰭棘發達,尾鰭圓形或凹形,體色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條紋和斑點,為暖水性的大中型海產魚類。
石斑魚營養豐富,肉質細嫩潔白,類似雞肉,素有「海雞肉」之稱。石斑魚又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大名魚之一。[1]
中文學名 石斑魚 拉丁學名 Epinephelussp 別 稱 石斑、鱠魚 界 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 綱輻鰭亞綱 目鱸形目 亞 目鱸亞科 科鮨科 亞 科 石斑魚 屬 石斑魚屬、喙鱸屬 亞 種 石斑魚 分布區域 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
目錄
1 外形特徵
2 棲息環境
3 生活習性
4 繁殖方式
5 種群現狀
6 保護級別
7 物種分類
8 主要價值
▪ 經濟價值
▪ 營養價值
▪ 食療價值
外形特徵編輯
石斑魚體形特徵,大同小異,一般體中長,側扁,色彩艷麗,變異甚多,常呈褐色或紅色,並具有條紋和斑點,口大,牙細尖,有的擴大成犬牙,背鰭和臀鰭硬棘,很是發達,赤點石斑魚和雲紋石斑魚,青石斑魚因體色為青褐色,故又稱青斑,是福建產量較多的一種。石斑魚體橢圓形,側扁,頭大,吻短而鈍圓,口大,有發達的鋪上骨,體披細小櫛鱗,背鰭強大,體色可隨環境變化而改變。成魚體長通常在20~30厘米。
棲息環境編輯
石斑魚多棲息於熱帶及溫帶海洋,喜棲息在沿岸島嶼附近的岩礁、砂礫、珊瑚礁底質的海區,一般不成群。棲息水層隨水溫變化而升降。春夏季分布於水深10~30米處,盛夏季節也會在水深2~3米處出現;秋冬季當水溫下降時,則游向40~80米較深水域。適溫范圍為15~34℃,最適水溫為22~28℃。適鹽范圍廣,可在鹽度10‰以上海域生存。
生活習性編輯
石斑魚為肉食性兇猛魚類,以突襲方式捕食底棲甲殼類、各種小型魚類和頭足類。石斑魚喜靜怕浪,喜暖怕冷,喜清怕濁。在10~15米深的海底,尤其在多岩礁洞穴和珊瑚地帶,經常多見。個體小的,活躍在淺水域,好動,易釣。個體大的,喜靜卧,深居簡出,經常呆在洞穴里或深水域。[2]
繁殖方式編輯
石斑魚
石斑魚(2張)
石斑魚為雌雄同體,具有性別轉換特徵。首次性成熟時全系雌性,次年再轉換成雄性,因此,雄性明顯少於雌性。
鮭點石斑魚是屬於分批產卵類型。在同一個卵巢中具有不同時相的卵母細胞。即使在已成熟、產卵Ⅴ期的卵巢中也存在較多第3~4時相的卵母細胞,且未呈現退化跡象,說明卵母細胞的發育是非同步性的。當環境條件適宜時,卵母細胞仍能發育至成熟,在一個繁殖周期內,卵子能分批成熟產出。赤點石斑魚是屬於一次產卵類型,但在生殖季節,個體的性成熟和生殖則有先後之分,先成熟的個體早生殖,後成熟的個體晚生殖。然而,觀察到赤點石斑魚整個產卵周期可持續2~3個月,分為前期、中期和後期三個階段,每期都進行連續多次產卵,中期為產卵盛期,所產之卵占總卵數的一半以上。石斑魚個體總產卵量在7萬~100多萬粒不等,大型種類有1000萬粒。
種群現狀編輯
香港大學的研究報告顯示,各種石斑魚類均遭到持續的濫捕,多種石斑魚類面對絕種危機。
單是2009年,全球就有超過27.5萬噸的石斑魚被人吃掉。以平均每條3公斤推算,數量相當於9000萬條。香港大學更指出,實際數量可能更多。因為香港和印尼的數據顯示,大部分被出售的石斑魚,重量只有1公斤。
根據報告,過度的捕撈、缺乏監管和欠佳的保育工作,是石斑魚瀕臨滅絕的主要原因。據悉,每年全球的石斑魚銷售總金額,高達10億美元。漁民不分大小的捕撈,一方面杜絕了成年的雄魚,另一方面令小魚無法生存至成年,扼殺石斑魚的繁殖機會。
所有石斑魚,包括常見的紅斑、星斑、鼠斑和龍躉,它們出生的時候都是雌性,成年後才會轉為雄性。然而,石斑魚要10年才到成年,許多幼魚未及成長即被人捕獲,令成功繁殖的機會銳減,魚的數量大幅下跌。
由於數量下跌,需求卻不斷上升,漁民不惜使用稀釋的山埃捕魚,雖然能捕捉一定數量的大小石斑,卻把魚苗(俗稱魚毛)毒殺。一些品種被趕盡殺絕,再沒有魚苗聚集。另外,即使是人工養殖業,也會補撈魚苗。
在亞洲,包括但不僅限於中國,由於人口眾多,客人又願意付款,即使價格上升,他們仍會點選石斑菜式。另外,亞洲區餐館把活魚養在魚缸的招客手法,成功的吸引大量客人。由於運費及關稅等問題,進一步推高石斑魚在中國的售價,許多中國遊客專程到香港的餐館用膳。全球的石斑漁獲,有8成在亞洲水域捕獲。
研究海洋和淡水生物的學者薛綺雯(Yvonne Sadovy)指出,香港與中國大陸為鄰,是環球石斑貿易的一個主要中心,在管理海產進口和銷售方面的條例已經過時,因此未能遵守國際公約和協定。從事漁業的香港人士指出,香港紅斑(Hong Kong Grouper)原本常見於福建沿岸,但因中國需求大,在近20年遭到過度捕撈,十之八九已被人捕獲。
有香港食家得知石斑魚面臨絕種,表示會考慮不再吃,又稱還有許多海鮮可以代替石斑,而且同樣好吃。
2015年7月,美國的山姆·格爾森(Sam Gerson)與同伴們在美國佛羅里達州卡納維拉爾角出海時捕獲一隻重達300磅(約136千克)的巨大石斑魚,合照留念後將其放生。[3]
2016年1月1日上午,海南省瓊海博鰲鎮一漁民在博鰲港捕獲一條260多斤龍膽石斑魚,當地一家飲食連鎖企業以26000元高價采購到店。[4]
保護級別編輯
在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的「瀕危物種紅色名錄」上,163種石斑魚類,有20種面臨滅絕,另有5種屬瀕危水平。
物種分類編輯
石斑魚
石斑魚
石斑魚可分為很多種類:
海紅斑,東星斑,西星斑,泰星斑,豹星斑,老鼠斑,老虎斑,青斑,麻斑,金錢斑,杉斑,蘇鼠斑、紅瓜子斑。
(1)點帶石斑魚吻短鈍,背鰭8~11根棘,基底無黑斑,體側有5條不明顯橫帶,體側及各鰭上分散著斑點。為熱帶中、下層魚類,喜棲息於岩礁底質海區,為南海名貴魚類。性兇猛,肉食為主,喜食魚、蝦、蟹,飢餓時自相殘殺。可生活在鹽度11~41‰水域,最適水溫22~28℃,18℃以下食慾減退,15℃以下魚體失去平衡。可進行網箱養殖。分布於我國東海、南海等海域。
(2)赤點石斑魚背鰭Ⅺ,16條,背鰭基底具一黑斑,體棕褐色,頭、體、奇鰭有許多橙黃色斑(浸制標本變白色)。暖溫性中、下層魚類。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性先成熟,大部分3齡性成熟,體長231~295毫米時,從雌性轉變為雄性。大部分6齡魚(個別為5齡魚)體長340~400毫米,絕對生殖力為10萬~25萬粒,產卵期為5~9月,盛期為5~6月。肉鮮美,可供出口,是名貴魚類,現已進行人工繁殖,是網箱及淺海養殖對象。分布於我國台灣,東海、南海,以及印度和日本。
(3)青石斑魚體下部具若干橙紅色斑點,體側具6條深褐色垂直條紋,第3與第4帶間隔最寬;僅尾鰭具斑點。暖水性中、下層魚類。仔稚魚攝食浮游生物,成魚攝食魚、蝦、蟹。雌、雄同體,雌魚先性成熟,體長250~400毫米時性逆轉,雄魚6齡(個別5齡)全部性成熟。絕對生殖力為8萬~25萬粒,產卵期為5月下旬至7月,20℃開始產卵,22~24℃盛期,產浮性卵。水溫22~25℃,需23~30小時孵出仔魚。肉味鮮美,為名貴魚類,活魚大量銷往香港及澳門。為中國及東南亞淺海養殖對象,可以用網箱養殖。分布於我國台灣,東海、南海,以及日本。
石斑魚
石斑魚
(4)斜帶石斑魚身體延長,在頭和身體的背部呈棕褐色,腹部底紋呈白色;無數橙褐色或是紅褐色的小點分布於頭、身體和鰭條的中部;身體上有5大不規則的、間斷的、向腹部分叉的黑斑;第一個黑斑在前背鰭棘的下方,最後的黑斑在尾柄上;2個黑斑在中鰓蓋,而另外的1~2個在次鰓蓋和中鰓蓋的邊接處。當暴露於空氣中時橙色的點變為褐色,而在防腐劑中則變得模糊。
斜帶石斑魚常棲息於大陸沿岸和大島嶼,但在河口、離岸100米深的水域中也可發現。主要的繁殖期在3~6月。雌魚全長25~30厘米時成熟(2或3年齡魚),而性轉化常發生於55~75厘米體長。生殖力在1尾35厘米的魚估計為85萬粒,而62厘米的魚約為2萬粒。
主要價值編輯
經濟價值
石斑魚屬於鮨科、石斑魚屬,是暖水性近海底層名貴魚類。肉質肥美鮮嫩,營養豐富,深受人們的贊譽,活魚運銷港澳市場,被奉為上等佳餚,供不應求。其價格昂貴,經濟價值高。
營養價值
石斑魚蛋白質的含量高,而脂肪含量低,除含人體代謝所必須的氨基酸外,還富含多種無機鹽和鐵、鈣、磷以及各種維生素。
魚皮膠質的營養成分,對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有重要作用,被稱為美容護膚之魚。尤其適合婦女產後食用。
石斑魚營養價值很高,富含蛋白質、維生素A、維生素D、鈣、磷、鉀等營養成分,是一種低脂肪、高蛋白的上等食用魚,被港澳地區推為中國四名魚之一。
食療價值
清蒸翡翠石斑魚
清蒸翡翠石斑魚
石斑魚具有健脾、益氣的葯用價值。
因為石斑魚經常捕食魚、蝦、蟹,就會同時攝取蝦、蟹所富含的蝦青素,對人類來說,石斑魚就成為了含蝦青素的食物。
蝦青素(英文名Astaxanthin,在日本和港澳地區也稱蝦紅素)是1938年從龍蝦中首次被分離出來的一種超強的天然胞外抗氧化劑。也是唯一能達到延緩器官和組織衰老功能的抗氧化劑。石斑魚也含蝦青素的,石斑魚的魚皮膠質增強上皮組織的完整生長和促進膠原細胞的合成的營養成分的重要物質叫二甲基碸(MSM);而「膠原蛋白」是高脂的極易被氧化,所以要配合抗氧化劑使用才能達到美容護膚的效果。因為石斑魚是同時具備了二甲基碸(MSM)和蝦青素的,所以才有「美容護膚之魚」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