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奧巴馬的身世
第一任 美國的國父:喬治·華盛頓 (George Washington) 任期:1789年-1797年 開國總統 所屬政黨:聯邦主義者
第二任 白宮的第一個主人 :約翰·亞當斯 (John Adams) 任期:1797年-1801年 人稱「老亞當斯」,兒子是第6任美國總統,和兒子是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對父子檔總統。所屬政黨:美國聯邦黨
第三任 《獨立宣言》的起草者:托瑪斯·傑弗遜 (Thomas Jefferson) 任期:1801年-1809年 民主共和黨
第四任 美國憲法的奠基人:詹姆斯·麥迪遜 (James Madison) 任期:1809年-1817年 民主共和黨
第五任 「 門羅主義」的創始人:詹姆斯·門羅 (James Monroe) 任期:1817年-1825年 民主共和黨
第六任 能乾的外交官:約翰·昆西·亞當斯 (John Quincy Adams) 任期:1825年-1829年 人稱「小亞當斯」,父親是第二任美國總統,和父親是為美國歷史上第一對父子檔總統。民主共和黨
第七任 第一位平民出身的總統:安德魯·傑克遜 (Adrew Jackson) 任期:1829年-1837年 民主黨
第八任 第一個立國後出生的總統:馬丁·范布倫 (Martin Van Buren) 任期:1837年-1841年 民主黨
第九任 任職期最短的總統:威廉·亨利·哈里森 (William Henry Harrison) 任期:1841年 上任一個月後便死在任期內,其孫為第23任美國總統。 輝格黨
第十任 第一個由副總統接任的總統,也是第一個和中國簽訂不平等條約的總統:約翰·泰勒 (John Tyler) 任期: 1841年-1845年 輝格黨
第十一任 第一位「黑馬」總統:詹姆斯·諾克斯·波爾克 (James Knox Polk) 任期:1845年-1849年 民主黨
第十二任 第一位職業軍人出身的總統:扎卡里·泰勒 (Zachary Taylor) 任期:1849年-1850年 死於任內 輝格黨
第十三任 在奴隸制問題上不得人心的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 (Millard Fillmore) 任期:1850年-1853年 輝格黨
第十四任 聲望很低的總統:福蘭克林·皮爾斯 (Franklin Pierce) 任期: 1853年-1857年 民主黨
第十五任 獨身的總統:詹姆斯·布坎南 (James Buchanan) 1857年-1861年 民主黨
第十六任 偉大的民主主義者:亞伯拉罕·林肯 (Abraham Lincoln) 共和黨 1861年-1865年 在任內被暗殺致死
第十七任 險遭彈劾的總統:安德魯·約翰遜 (Andrew Johnson) 民主黨 1865年-1869年 任內曾遭國會的彈劾動議,以一票之差沒有通過
第十八任 第一個西點軍校畢業的軍人總統:尤里西斯·辛普森·格蘭特 (Ulysses Simpson Grant) 共和黨 1869年-1877年
第十九任 通過幕後交易上台的總統:拉瑟福德·B·海斯 (Rutherford B. Hays) 共和黨 1877年-1881年
第二十任 第二位被暗殺的總統:詹姆斯·加菲爾德 (James Garfield) 共和黨 1881年 上任半年後被暗殺,死於任內
第二十一任 上台前資歷最淺的總統:切斯特·A·阿瑟 (Chester A. Arthur) 共和黨 1881年-1885年
第二十二任 唯一兩次任期不相連的總統:格羅弗·克利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黨 1885年-1889年
第二十三任 首屈一指的演說家:本傑明·哈里森 (Benjamin Harrison) 共和黨 1889年-1893年 祖父是第9任美國總統
第二十四任 格羅弗·克利夫蘭 (Stephen Grover Cleveland) 民主黨 1893年-1897年 曾經擔任第22任美國總統,落選一屆後再度競選成功
第二十五任 推廣擴張主義的急先鋒:威廉·麥金萊 (William McKinley) 共和黨 1897年-1901年 任內遇刺身亡
第二十六任 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西奧多·羅斯福 (Theodore Roosevelt) 共和黨 1901年-1909年
第二十七任 「金元外交」的推行者:威廉·霍華德·塔夫脫 (William Howard Taft) 共和黨 1909年-1913年
第二十八任 唯一獲得政治博士學位的總統:伍德羅·威爾遜 (Woodrow Wilson) 民主黨 1913年-1921年
第二十九任 被後人稱為「最糟糕」的總統:沃倫·G·哈定 (Warren G. Harding) 共和黨 1921年-1923年 在任內過世
第三十任 信仰"無為而治"的總統:卡爾文·柯立芝 (Calvin Coolidge) 共和黨 1923年-1929年
第三十一任 陷入大蕭條困境的總統:赫伯特·胡佛 (Herbert Hoover) 共和黨 1929年-1933年
第三十二任 唯一四次連任的總統:富蘭克林·德拉諾·羅斯福 (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 民主黨 1933年-1945年 任期最長的美國總統,連任四屆,最後於任內過世
第三十三任 下令使用原子彈的總統:哈利·S·杜魯門 (Harry S. Truman) 民主黨 1945年-1953年
第三十四任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軍功彪炳的總統:德懷特·D·艾森豪威爾 (Dwight D. Eisenhower) 共和黨 1953年-1961年
第三十五任 被刺留下迷團的總統:約翰·F·肯尼迪 (John F. Kennedy) 民主黨 1961年-1963年 任內被暗殺
第三十六任 在飛機上宣誓就職的總統:林登·約翰遜 (Lyndon Johnson) 民主黨 1963年-1969年
第三十七任 第一位辭職的總統:理查德·尼克松 (Richard Nixon) 共和黨 1969年-1974年 任內因水門事件而辭職
第三十八任 未經選舉程序進入白宮的總統:傑拉爾德·福特 (Gerald Ford) 共和黨 1974年-1977年 唯一一名未經選舉就接任副總統,然後接任總統的人
第三十九任 自稱為「善良老百姓」的總統:吉米·卡特 (Jimmy Carter) 民主黨 1977年-1981年
第四十任 從影壇步入政界的總統:羅納德·里根 (Ronald Reagan) 共和黨 1981年-1989年
第四十一任 喬治·H·W·布希 (George H.W. Bush) 共和黨 1989年-1993年 其長子是第43任美國總統
第四十二任 任內有丑聞的總統:比爾·柯林頓 (Bill Clinton) 民主黨 1993年-2001年 任內國會曾提起彈劾動議,但未獲通過
第四十三任 喬治·沃克·布希 (George W. Bush) 共和黨 2001年-2009年 父親是第41任美國總統
第四十四任 第一位非白人總統:巴拉克·奧巴馬(Barack Obama)民主黨 2009年 - -.
http://www.aobamacn.com/viewthread.php?tid=555&extra=page%3D1&frombbs=1
2. 印尼將在4月9號大選,這期間去印尼會有什麼影響
如果去雅加達、坤甸等政治較敏感的地方,個人認為會有點亂。
3. 印尼總統大選對去那裡務工的中國人有影響嗎
不要擔心的,目前印尼的時局很穩定。新總統佐科威是草根出身,親民務實,對中國和印尼華人友好,他參選總統前是首都雅加達特別行政區省長,他的副省長排檔是華人鍾萬學,他參選總統後,鍾萬學成了雅加達省長。目前,印尼與中國的關系處於歷史上最好的蜜月期,印尼身為東盟老大,與中國無領土爭端,包括南海爭端。其在中國與東盟各國關系,起重要的協調作用。
4. 2019年印尼大選什麼時候結束
印尼總統大選在2019年4月17日舉行,全國統一早上7點至下午1點鍾結束。而之後為統計時間至當天的晚上0點之前,但後來延長到第二日的中午12點。
5. 誰知道奧巴馬傳奇身世呢
巴拉克·奧巴馬,全名:巴拉克·海珊·奧巴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
北京時間2008年11月5日,根據美國總統大選計票結果,奧巴馬正式當選為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從而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全國大選階段的黑人候選人、並且成功當選的第一位黑人總統。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奧巴馬1961年8月4日生於美國夏威夷,父親是來自肯亞的黑人,母親是堪薩斯州的白人。198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1985年到芝加哥參加社會工作。1991年畢業於哈佛法學院,是第一個擔任哈佛法學評論主編的非洲裔美國人,並在此期間獲得了全國范圍的認可。1996年,奧巴馬從芝加哥當選為伊利諾伊州國會參議員並在之後的3年中連任;2000年,在競選美國眾議院議員席位失敗後,奧巴馬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諾伊州的參議工作中。
奧巴馬演講
2004年7月,美國民主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奧巴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調演講」。(所謂「基調演講」,就是民主黨人闡述本黨的綱領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黨極有前途的政治新星來發表,1988年做「基調演講」的人就是時任阿肯色州州長的柯林頓。)奧巴馬不負眾望,他親自撰寫演講稿,並發表了題為「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慷慨激昂的演講。在演說中他提出消除黨派分歧和種族分歧、實現「一個美國」的夢想。該演講後,奧巴馬成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同年11月,奧巴馬順利的以高達70%的選票當選聯邦參議員。
2007年2月10日,奧巴馬在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市正式宣布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並提出了重點在「完結伊拉克戰爭以及實施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的競選綱領。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黨初選大會上,奧巴馬贏得了38%的支持率,領先於知名度高於自己的約翰·愛德華茲以及希拉里·柯林頓,在民主黨諸位候選人中領跑。2008年6月3日,奧巴馬票數領先於希拉里·柯林頓,被定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奧巴馬被正式提名,從而成為了美國歷史上首個非洲裔總統大選候選人。
2008年11月5日,奧巴馬擊敗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正式當選為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
編輯本段家庭背景
奧巴馬的父親老奧巴馬是肯亞人,母親安·鄧納姆是美國一名白人女教師。兩人婚姻沒有維持多久,只生下奧巴馬一個孩子。後來奧巴馬隨母親與繼父在印度尼西亞生活4年。
兒時的奧巴馬與母親Ann鄧納姆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後來隨父母移居夏威夷。在夏威夷,鄧納姆與肯亞留學生巴拉克·奧巴馬(老奧巴馬)相遇並結婚,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巴里,即如今的參議員奧巴馬。這一段婚姻沒有維持多久,隨著老奧巴馬離家前往哈佛大學深造告終。鄧納姆後來與印尼留學生羅羅·素托羅結婚,並於1967年來到印尼,也把6歲的巴里帶到印尼。
奧巴馬10歲時回到夏威夷,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鄧納姆帶著她與素托羅生的女兒瑪亞又回到印尼。鄧納姆熱衷於印尼民間婦女工藝品的製作,比如織布、編筐,成為個中能手。瑪亞現在是夏威夷大學一名教授。蘇爾亞庫素瑪回憶說:「我們都是母親,我們一起談論,對於一個母親來說,與孩子分離有多麼難過,但她(鄧納姆)更關心對巴里(奧巴馬)的教育。」
奧巴馬青年時到印尼看望母親,蘇爾亞庫素瑪初次見到這名未來參議員。她說:「鄧納姆為他驕傲。我記得,當奧巴馬成為《哈佛法律評論》月刊歷史上首位黑人主編時,鄧納姆充滿驕傲。」
奧巴馬的父母離婚後,在聽說父親1982年在肯亞死於車禍前,奧巴馬只見過父親一次。盡管與父親相處時間不長,但遺傳自父親的膚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為一面旗幟。他的回憶錄1995年首次出版,名為《父親的夢想》。從政後,奧巴馬借用了父親的名字(巴拉克),在每天別人對他的稱呼中,感受父親留下的烙印。
老奧巴馬出生在肯亞西部一個貧窮的小村莊,當過放牛娃,後來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去美國讀書,與鄧納姆相遇,生下奧巴馬。奧巴馬的祖母和許多親戚如今仍住在那個小村莊,老奧巴馬1982年因車禍去世後也埋在村內。1992年時,奧巴馬初訪家鄉,把未婚妻領進門。老奧巴馬的生平比較復雜。他在肯亞時就娶了第一個妻子柯齊亞,並育有兩個孩子,兒子羅伊和女兒奧瑪。
按照奧巴馬的說法,父親從沒真正離開柯齊亞。但鄧納姆說,老奧巴馬確實與柯齊亞分開,但「由於結婚時是一個鄉村婚禮,所以也沒有文件證明離婚」。老奧巴馬和鄧納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許也沒有適當的文件證明。奧巴馬在回憶錄中說:「這段婚姻如何開始和何時開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細節我永遠沒勇氣弄清。」老奧巴馬離開鄧納姆和兩歲的兒子去哈佛讀書後,後來帶著另一名美國女人露絲回到了非洲。露絲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亞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死於車禍。但是,老奧巴馬還經常探望柯齊亞。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卻心懷著自己的「美國夢」,一步步走向成功…
編輯本段成長之路
奧巴馬身世復雜、經歷坎坷,但長大後,在芝加哥市組織慈善事業,逐漸積累名聲。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就讀期間,成為《哈佛法律評論》首位黑人主編——這個位置通常被視為法律專業學生畢業後進入美國最高法院當法官秘書、進而步步高升的敲門磚,但奧巴馬畢業後,卻選擇了芝加哥一家專門受理民權訴訟的小型律師事務所。
奧巴馬之後選擇從政,連任3屆伊利諾伊州州參議員,2004年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脫穎而出,將知名度擴大到全美。當年,他贏得國會參議員選舉,成為美國歷史上第5位黑人聯邦參議員。蘇爾亞庫素瑪說:「你知道,擁有一個白人母親、一個黑人父親,還到過印尼,這使他和他的母親一樣,容易對各種人產生認同感。」一些美國社團把奧巴馬當作一種證明,融合可以超越種族。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公眾政策研究人員威廉·高爾斯頓說:「我認為,美國選民已經准備支持具體表現美國夢的領袖。」
弗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拉里·薩瓦托認為,奧巴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選民,無論存在何種爭議。薩瓦托說:「美國人喜歡成功的故事。」蘇爾亞庫素瑪說,她可以想像到奧巴馬母親的「熱烈表現」,「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競選美國總統,她會有多麼驕傲」。
編輯本段參選歷程
200多年前的美國總統大選,亞伯拉罕·林肯只能坐著馬車來巡迴演講;七八十年前,為了獲得勝利,富蘭克林·羅斯福已可以拿著廣播喇叭進行宣傳;到了肯尼迪時代,在電視上面對萬千觀眾發表演說成為了常態。
奧巴馬競選網站首頁
2008年美國大選,不管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希拉里,抑或共和黨的麥凱恩,都爭先恐後開設個人網站,宣傳政治綱領、播放競選廣告,發布即時動態,同時也收集民意民聲。矽谷的一位資深專家評論:「能夠利用網路全部潛力的競選者,將在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紐約日報》也認可這一點:「2008年,決定總統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誰更懂政治,而是誰更懂網路。」
互聯網,這種最開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參與到選舉的政治事務中。奧巴馬,47歲的黑人偶像,憑借著平民出身、經歷復雜的優勢,打出「革新」、「夢想」的旗號,在一臉陽光的帥氣中,成為了最會利用互聯網工具的人。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公布的資料顯示,奧巴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萬美元捐款中,有2800萬美元是通過互聯網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單筆金額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傳統的通過競選集會,以及舉行募款餐會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奧巴馬得到的這些小額捐款,多半是自發的網上轉賬。這應該被看作一個信號。美國國會規定,每個人向總統候選人捐助選資金,不得超過2300美元。因此,美國總統候選人必須爭取盡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籌款額上壓倒其他對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選時期,他小試牛刀,被人稱為「菜鳥」的他「一鳴驚人」:通過互聯網,獲得了10萬人的捐款,人數是希拉里的兩倍!捐款數額也超過了希拉里。從那時開始,奧巴馬就擁有一個「網路提款機」。《時代周刊》評論:「奧巴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來自數千位不計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帳面上無法看到的數據,將在未來的選票數量上體現,人們期待著這樣的驚喜。」
在奧巴馬的個人競選網站(http://www.barackobama.com)上,粉絲們在網站上輸入自己的郵政編碼,就能得到所在地區為奧巴馬進行助選活動所具有的信息列表,並據此加入支持奧巴馬的團體。戈倫博格說:「這些集會吸引了社區人群的極大興趣。人們一回家就上網捐款。而這些人以前從沒捲入過競選活動。」相形之下,奧巴馬的黨內對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設置了類似的「郵編定位」功能,以聚攏和發展支持者,但效果遠遜於奧巴馬。原因是,奧巴馬進入了互聯網的WEB2.0時代。「這是互聯網時代,奧巴馬知道經常上網和有時間在網上發表言論的人都不是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大都沒那麼多時間,也不會自降身份與窮人一起爭論」,一位奧巴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數作為評判,奧巴馬無疑將獲勝。」
編輯本段「奧巴馬現象」
所謂「奧巴馬現象」,就是2008年總統大選初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掀起的政治旋風。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參選總統的黑人,奧巴馬將「希望」和「變化」作為自己的競選口號,一次次突破人們的預期,不斷刷新美國政治史新紀錄,形成了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一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對傳統的選舉格局構成了真正的挑戰。奧巴馬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就已在政壇造成一股旋風,甚至有人把「奧巴馬現象」拿來與前總統肯尼迪1960年挾帶強大人氣進軍白宮來相提並論。
如今「奧巴馬」這個名字在美國已成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並且「奧巴馬」這個名字已經改變了英語,美國社會出現了一批以「奧巴馬」為詞頭的新名詞,如「奧巴馬女孩」、「奧巴馬風暴」、「奧巴馬搖滾」、「奧巴馬十月」等等。《華爾街日報》甚至驚呼:面對「奧巴馬大潮」,希拉里還沒有被淹死本身就足以說明她是一位多麼出色的政治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在《當魔術消失的時候》文章中,認為「奧巴馬狂熱」已經變成「奧巴馬失落變態癥候」。現在,「O.C.S.」已經變成一個英文新字,出現在美國政治議論之中。就是在這種「奧巴馬狂熱」現象下,眾多選民被迷得神魂顛倒,助他寫下一系列連勝的戰績。
「奧巴馬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奧巴馬代表著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選民求變的心理。這種變分為幾種:面對美國內外交困,選民需要變革,需要一個能帶領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選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個給美國帶來新方向的領導人;美國面臨一個「戰後嬰兒潮」到「後嬰兒潮」的世代交替的變化,選民需要一個清新的、超越黨派利益彌合分裂的「後嬰兒潮」領導人。總之,奧巴馬成為變革的代言人。選民需要一個領導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共和黨執政七年來,經濟不振,財政巨額虧空,美元貶值,物價飛漲,還有次貸危機,使人民生活日趨艱難,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已經高達5000萬。二戰嬰兒潮的一代人,即將達到退休年齡,將來有可能面臨政府無力支付社會保險基金的困境。
對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戰越陷越深,盟國離心離德,外交乏善可陳,國際影響日益削弱。盡管國力依然強大,科技領先,但內外決策失誤已經給美國利益帶來了很大損失,影響到了選民的利益。此時不改,更待何時。在這種情況下,人心思變,對於白白耗費財政資源,過度干預國外事務,以及國會陷於兩黨爭議,為了支付戰爭費用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的做法,招致強烈不滿。盡管奧巴馬沒有開出如何變革與施政的清單(施政綱領要在黨代會上產生),但「變革」的主題思想卻是說到了選民的心坎上,成為他產生巨大影響力與號召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選民需要一位給與美國新希望和信心的領導人。
美國精神的深處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這些理想和信念能讓美國人不論是在繁榮時還是在逆境時,都能始終保持一種集體良心而不失望,並能讓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階層、不同黨派的美國人共同努力。近年來,特別是「911」以後,美國的這些共同的理想、價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斷萎縮,美國開始日益走上分化。奧巴馬承諾,如果他成為美國總統,他將使整個美國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團結起來,使美國的歷史翻過近年來政治四分五裂、願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頁。同時,依循美國政治的慣例,奧巴馬還要讓大家知道這種新美國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國夢。於是在競選中他不斷重復「改變」、「希望」和「相信」這幾個關鍵詞,使他成功地把自己變成了肯尼迪的接班人、新美國的象徵。
正如希拉里的一位顧問所說,希拉里能打敗任何對手,但奧巴馬不是一位參選人――他代表了一種運動。他不是在推銷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銷一種願景;他展示的是對一種信念的忠誠,對人們實現信念的力量的忠誠。而這種信念就是變革,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並不關心其政策細節的原因:夢想本身就已經足夠。
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邁克爾·巴龍認為,美國的選民結構每隔16年會有重大改變,而經過世代交替的選民比較願意冒險選擇新人。所以16年之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聞周刊》的專欄記者艾特指出,其實選民求變的情況在1992年柯林頓擊敗老布希當選總統就已有先例。柯林頓46歲時當選總統,是第一位「戰後嬰兒潮」時代入主白宮。今年46歲的奧巴馬是「後嬰兒潮」的時代人。
其實這可以從歷史來尋找根源,比如從二戰結束一直到老布希,美國總統基本上都是二戰老兵,從將軍到上校,然後到中尉,開始是艾森豪威爾將軍,肯尼迪是校級軍官,老布希是尉級軍官,到了柯林頓時代,二戰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來就是「戰後嬰兒潮」這一批,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柯林頓和小布希。到目前為止,他們正好執政16年,從美國世代交替的角度來說,這批人也開始淡出政治舞台,「後嬰兒潮」的人要起來了。奧巴馬今年46歲,正好代表了「後嬰兒潮」這批人,所以,這也是奧巴馬給很多人以希望的一個原因。
「奧巴馬現象」產生的一個更大的背景是,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民權運動方面的確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生了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其主要內容就是美國黑人反對種族隔離和歧視,爭取民主權利的運動。經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美國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障礙,現在美國政壇上活躍著很多黑人領導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希政府中也有鮑威爾、賴斯。顯然,通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後,相當的一部分黑人精英進入了美國的主流社會,而且幫助美國在解決種族問題上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這是「奧巴馬現象」產生的最大背景。沒有這一背景,「奧巴馬現象」就沒有存在的理由。
「奧巴馬現象」產生與媒體追求轟動效應也不無關系。媒體首要任務就是收視率,這是媒體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轟動效應也就成為媒體的應有之意,這自然形成了選民從中和跟風的心理。
媒體的追求轟動效應。奧巴馬的接連取勝,不僅增加了奧巴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對選民、特別是那批本來就在希拉里和奧巴馬之間晃盪的中間選民也產生很大的影響,產生從眾心理也是一種必然。至於希拉里所抱怨的「美國媒體對她不夠友善」問題,並且,媒體喜歡炒作,一般不會一邊倒地傾向奧巴馬或者希拉里,但是奧巴馬最近連勝,媒體對他的贊譽之詞會更多一點。因為媒體靠收視率為生的。
另外,奧巴馬受到更多媒體青睞,還在於奧巴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聞點可以發掘。還有,奧巴馬畢竟是年輕人,如前一段落所述,奧巴馬對網路等新興媒體也更重視,也更容易和這些人合作和交流。媒體對於他「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等大張旗鼓的報道,對他人氣的聚集和籌資都很有利。
編輯本段政治觀點
一、經濟
奧巴馬:反對布希政府對年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上富裕階層的減稅政策。
麥凱恩:支持延續布希政府的減少收入稅政策,並打算將企業稅的稅率從35%減至25%。
二、貿易
奧巴馬:敦促就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重新談判,以加強有關勞工和環境方面的條款;支持與秘魯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
麥凱恩:支持與哥倫比亞、韓國和巴拿馬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並與27個歐盟成員國展開有關新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反對改變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支持開放新貿易市場。
三、伊拉克戰爭
奧巴馬:一直反對伊拉克戰爭,並在競選中承諾,如果當選總統,會在上任後16個月內從伊撤出美軍作戰部隊。
麥凱恩:在參議院投票支持對伊開戰,反對在戰爭撥款議案中附加撤軍時間表。他最近表示,如果當選總統,會在2013年實現在伊拉克設定的目標,並撤離駐伊美軍作戰部隊。
四、健康保險
奧巴馬:支持延續目前以僱主支付為主的健康保險制度;支持聯邦政府強制推行兒童全民健康保險計劃;設立國家健康保險項目。
麥凱恩:反對聯邦政府強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險計劃,支持將目前以僱主支付為主的健康保險制度轉變為自由市場體系,並給低收入階層提供一定的稅務減免。
五、外交
奧巴馬:強調談判比軍事行動更重要,表示會與伊朗、敘利亞、朝鮮和委內瑞拉等國領導人談判。
麥凱恩:呼籲美國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發揮更積極有力的作用,承諾會推動重建美國與盟國之間的關系。
六、氣候變化
奧巴馬:承諾在2020年前將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減至1990年時的水平。
麥凱恩:支持在2050年前將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0%;呼籲通過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和使用可替代能源實現這一目標。
編輯本段成功當選
奧巴馬與拜恩在獲勝後
2008年11月4日,美國各大電視網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伊利諾伊州國會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在4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對手、亞利桑那州國會參議員麥凱恩,當選第56屆美國總統已成定局。據初步統計結果,奧巴馬已獲得297張選舉人票,超過當選總統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麥凱恩僅獲得145張選舉人票。
成功當選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後的奧巴馬在芝加哥發表講話,表示「這是屬於大家的勝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國即將開始改變(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同時,他還感謝了自己的家庭和團隊,並且向對手麥凱恩表示敬意。麥凱恩也在隨後致電奧巴馬表示祝賀,奧巴馬也表示非常期待麥凱恩能夠加入未來的美國政府一起共事。
編輯本段著作
在踏入政壇之前,奧巴馬出版了其青年及早期事業的回憶錄《我父親的夢想》。該書於1995年出版,並於2004年重印,新版本加入了新版前言和他在2004年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演講稿。該書的音頻版本獲得了2006年格萊美獎的最佳誦讀專輯。
2004年12月,奧巴馬與三本書簽約,合約價值190萬美元[58]。第一本書《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在2006年10月出版 , 論述了奧巴馬的政治理念。該書自出版後在紐約時報圖書排行榜一直名列前茅[60]。第二本書由於出版合約仍未公開,該書是奧巴馬和妻子、兩個女兒合著的兒童書,其利潤將贈予慈善機構。而第三本書的內容現在也尚未公開。
美國蘭多姆出版公司旗下的ThreeRivers出版公司表示,奧巴馬新書《我們相信的變革:貝拉克‧奧巴馬重續美國承諾的計劃》,將在2008年9月8日推出音頻和電子版本,然後於9月9日正式上市。這本書由奧巴馬親自作序,介紹自己的政策立場和這次總統選舉的重要意義。他的競選團隊成員也撰寫了一些章節,介紹奧巴馬在醫療保險、能源和國防安全等重要問題上的觀點。此外,該書還囊括了奧巴馬在競選期間發表的7次演講原文,包括他在宣布競選總統和出訪德國時的演講。
目前中國大陸已經引進奧巴馬《無畏的希望》。
同名書籍《巴拉克·奧巴馬》
同名書籍《巴拉克·奧巴馬》同名書籍《巴拉克·奧巴馬》
出版社:清華大學出版社
頁碼:208 頁碼
出版日:2008年
ISBN:7302181209/9787302181200
內容簡介
2004年7月,巴拉克·奧巴馬在民主黨全國會議上一鳴驚人,而後閃耀政壇。時隔三年,這位來自伊利諾伊州的年輕國會參議員更以排山倒海之勢加入到美國總統寶座的有力爭奪當中,一段傳奇正在上演。正如他自己說的那樣:政治家也有自己的美國夢。
巴拉克·奧巴馬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州的肯亞人家庭,2歲那年的父母離異使其輾轉夏威夷和印度尼西亞。長大後,他曾經參加社區組織工作,服務選民,幫助社會下層民眾,逐步進入政界。憑借在2008年總統預選中的優異表現,奧巴馬讓越來越多的人相信,所謂夢想並非遙不可及。
作者簡介
希瑟·萊爾·瓦格納(Heather Lehr Wagner)在社會政治領域出版過30餘部著作,主要關注成功人士的生活經歷。她在杜克大學獲政治學學士,並在威廉與瑪麗學院獲政府學碩士學位,現與家人生活在美國賓夕法尼亞。
6. 印尼到中國的船票是怎麼買的
摘要 貨輪有,客運班輪沒有,游輪現在也木有了
7. 關於巴拉克·奧巴馬
巴拉克·奧巴馬,全名:巴拉克·海珊·奧巴馬二世(Barack Hussein Obama II)。性別:男 ,非洲裔
北京時間2008年11月5日,根據美國總統大選計票結果,奧巴馬正式當選為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從而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進入全國大選階段的黑人候選人、並且成功當選的第一位黑人總統。
編輯本段個人簡介
奧巴馬1961年8月4日生於美國夏威夷,父親是來自肯亞的黑人,母親是堪薩斯州的白人。1983年畢業於哥倫比亞大學,1985年到芝加哥參加社會工作。1991年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獲得法學博士學位,是第一個擔任哈佛法學評論主編的非洲裔美國人,並在此期間獲得了全國范圍的認可。1996年,奧巴馬從芝加哥當選為伊利諾伊州國會參議員並在之後的3年中連任;2000年,在競選美國眾議院議員席位失敗後,奧巴馬將主要精力投入到伊利諾伊州的參議工作中。
奧巴馬演講
2004年7月,美國民主黨召開全國代表大會,奧巴馬被指定在第二天做「基調演講」。(所謂「基調演講」,就是民主黨人闡述本黨的綱領和政策宣言,通常由本黨極有前途的政治新星來發表,1988年做「基調演講」的人就是時任阿肯色州州長的柯林頓。)奧巴馬不負眾望,他親自撰寫演講稿,並發表了題為「無畏的希望」(The Audacity of Hope)慷慨激昂的演講。在演說中他提出消除黨派分歧和種族分歧、實現「一個美國」的夢想。該演講後,奧巴馬成為全美知名的政界人物。同年11月,奧巴馬順利的以高達70%的選票當選聯邦參議員。
2007年2月10日,奧巴馬在伊利諾伊州斯普林菲爾德市正式宣布參加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並提出了重點在「完結伊拉克戰爭以及實施全民醫療保險制度」的競選綱領。2008年1月4日,在俄亥俄州民主黨初選大會上,奧巴馬贏得了38%的支持率,領先於知名度高於自己的約翰·愛德華茲以及希拉里·柯林頓,在民主黨諸位候選人中領跑。2008年6月3日,奧巴馬票數領先於希拉里·柯林頓,被定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同年8月23日,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奧巴馬被正式提名,從而成為了美國歷史上首個非洲裔總統大選候選人。
2008年11月5日,奧巴馬擊敗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正式當選為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
編輯本段家庭背景
奧巴馬的父親老奧巴馬是肯亞人,母親安·鄧納姆是美國一名白人女教師。兩人婚姻沒有維持多久,只生下奧巴馬一個孩子。後來奧巴馬隨母親與繼父在印度尼西亞生活4年。
兒時的奧巴馬與母親Ann鄧納姆出生在美國堪薩斯州威奇托,後來隨父母移居夏威夷。在夏威夷,鄧納姆與肯亞留學生巴拉克·奧巴馬(老奧巴馬)相遇並結婚,生下一個兒子,取名巴里,即如今的參議員奧巴馬。這一段婚姻沒有維持多久,隨著老奧巴馬離家前往哈佛大學深造告終。鄧納姆後來與印尼留學生羅羅·素托羅結婚,並於1967年來到印尼,也把6歲的巴里帶到印尼。
奧巴馬10歲時回到夏威夷,與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鄧納姆帶著她與素托羅生的女兒瑪亞又回到印尼。鄧納姆熱衷於印尼民間婦女工藝品的製作,比如織布、編筐,成為個中能手。瑪亞現在是夏威夷大學一名教授。蘇爾亞庫素瑪回憶說:「我們都是母親,我們一起談論,對於一個母親來說,與孩子分離有多麼難過,但她(鄧納姆)更關心對巴里(奧巴馬)的教育。」
奧巴馬青年時到印尼看望母親,蘇爾亞庫素瑪初次見到這名未來參議員。她說:「鄧納姆為他驕傲。我記得,當奧巴馬成為《哈佛法律評論》月刊歷史上首位黑人主編時,鄧納姆充滿驕傲。」
奧巴馬的父母離婚後,在聽說父親1982年在肯亞死於車禍前,奧巴馬只見過父親一次。盡管與父親相處時間不長,但遺傳自父親的膚色,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成為一面旗幟。他的回憶錄1995年首次出版,名為《父親的夢想》。從政後,奧巴馬借用了父親的名字(巴拉克),在每天別人對他的稱呼中,感受父親留下的烙印。
老奧巴馬出生在肯亞西部一個貧窮的小村莊,當過放牛娃,後來因為一個很偶然的機會去美國讀書,與鄧納姆相遇,生下奧巴馬。奧巴馬的祖母和許多親戚如今仍住在那個小村莊,老奧巴馬1982年因車禍去世後也埋在村內。1992年時,奧巴馬初訪家鄉,把未婚妻領進門。老奧巴馬的生平比較復雜。他在肯亞時就娶了第一個妻子柯齊亞,並育有兩個孩子,兒子羅伊和女兒奧瑪。
按照奧巴馬的說法,父親從沒真正離開柯齊亞。但鄧納姆說,老奧巴馬確實與柯齊亞分開,但「由於結婚時是一個鄉村婚禮,所以也沒有文件證明離婚」。老奧巴馬和鄧納姆在夏威夷的婚姻也許也沒有適當的文件證明。奧巴馬在回憶錄中說:「這段婚姻如何開始和何時開始依然弄不清,有些細節我永遠沒勇氣弄清。」老奧巴馬離開鄧納姆和兩歲的兒子去哈佛讀書後,後來帶著另一名美國女人露絲回到了非洲。露絲成為他的第三任妻子,在肯亞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兒子死於車禍。但是,老奧巴馬還經常探望柯齊亞。
然而,就是在這樣一個家庭中成長起來的孩子,卻心懷著自己的「美國夢」,一步步走向成功…
編輯本段成長之路
奧巴馬身世復雜、經歷坎坷,但長大後,在芝加哥市組織慈善事業,逐漸積累名聲。在哈佛大學法學院就讀期間,成為《哈佛法律評論》首位黑人主編——這個位置通常被視為法律專業學生畢業後進入美國最高法院當法官秘書、進而步步高升的敲門磚,但奧巴馬畢業後,卻選擇了芝加哥一家專門受理民權訴訟的小型律師事務所。
奧巴馬之後選擇從政,連任3屆伊利諾伊州州參議員,2004年在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脫穎而出,將知名度擴大到全美。當年,他贏得國會參議員選舉,成為美國歷史上第5位黑人聯邦參議員。蘇爾亞庫素瑪說:「你知道,擁有一個白人母親、一個黑人父親,還到過印尼,這使他和他的母親一樣,容易對各種人產生認同感。」一些美國社團把奧巴馬當作一種證明,融合可以超越種族。美國布魯金斯學會的公眾政策研究人員威廉·高爾斯頓說:「我認為,美國選民已經准備支持具體表現美國夢的領袖。」
弗吉尼亞大學政治學教授拉里·薩瓦托認為,奧巴馬公布自己身世可以吸引選民,無論存在何種爭議。薩瓦托說:「美國人喜歡成功的故事。」蘇爾亞庫素瑪說,她可以想像到奧巴馬母親的「熱烈表現」,「如果她知道巴里,她的孩子在競選美國總統,她會有多麼驕傲」。
編輯本段參選歷程
200多年前的美國總統大選,亞伯拉罕·林肯只能坐著馬車來巡迴演講;七八十年前,為了獲得勝利,富蘭克林·羅斯福已可以拿著廣播喇叭進行宣傳;到了肯尼迪時代,在電視上面對萬千觀眾發表演說成為了常態。
奧巴馬競選網站首頁
2008年美國大選,不管是民主黨的奧巴馬、希拉里,抑或共和黨的麥凱恩,都爭先恐後開設個人網站,宣傳政治綱領、播放競選廣告,發布即時動態,同時也收集民意民聲。矽谷的一位資深專家評論:「能夠利用網路全部潛力的競選者,將在總統大選中脫穎而出。」《紐約日報》也認可這一點:「2008年,決定總統大選結果的關鍵因素不是誰更懂政治,而是誰更懂網路。」
互聯網,這種最開放、最民主的媒介形式,已深度參與到選舉的政治事務中。奧巴馬,47歲的黑人偶像,憑借著平民出身、經歷復雜的優勢,打出「革新」、「夢想」的旗號,在一臉陽光的帥氣中,成為了最會利用互聯網工具的人。美國聯邦選舉委員會公布的資料顯示,奧巴馬在今年1月份收到的3600萬美元捐款中,有2800萬美元是通過互聯網募集到的,而且,其中90%的捐款,單筆金額都在100美元以下。
和傳統的通過競選集會,以及舉行募款餐會的模式大不相同的是,奧巴馬得到的這些小額捐款,多半是自發的網上轉賬。這應該被看作一個信號。美國國會規定,每個人向總統候選人捐助選資金,不得超過2300美元。因此,美國總統候選人必須爭取盡可能多的捐款者,才能在籌款額上壓倒其他對手。
早在2007年第一季度初選時期,他小試牛刀,被人稱為「菜鳥」的他「一鳴驚人」:通過互聯網,獲得了10萬人的捐款,人數是希拉里的兩倍!捐款數額也超過了希拉里。從那時開始,奧巴馬就擁有一個「網路提款機」。《時代周刊》評論:「奧巴馬所得的100美元募款,可能來自數千位不計名的普通支持者,但帳面上無法看到的數據,將在未來的選票數量上體現,人們期待著這樣的驚喜。」
在奧巴馬的個人競選網站(http://www.barackobama.com)上,粉絲們在網站上輸入自己的郵政編碼,就能得到所在地區為奧巴馬進行助選活動所具有的信息列表,並據此加入支持奧巴馬的團體。戈倫博格說:「這些集會吸引了社區人群的極大興趣。人們一回家就上網捐款。而這些人以前從沒捲入過競選活動。」相形之下,奧巴馬的黨內對手——希拉里,也在自己的官方網站上設置了類似的「郵編定位」功能,以聚攏和發展支持者,但效果遠遜於奧巴馬。原因是,奧巴馬進入了互聯網的WEB2.0時代。「這是互聯網時代,奧巴馬知道經常上網和有時間在網上發表言論的人都不是有錢人,因為有錢人大都沒那麼多時間,也不會自降身份與窮人一起爭論」,一位奧巴馬的支持者表示,「如果以支持人數作為評判,奧巴馬無疑將獲勝。」
編輯本段「奧巴馬現象」
所謂「奧巴馬現象」,就是2008年總統大選初選中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掀起的政治旋風。作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參選總統的黑人,奧巴馬將「希望」和「變化」作為自己的競選口號,一次次突破人們的預期,不斷刷新美國政治史新紀錄,形成了2008年美國總統大選中一股巨大的政治能量,對傳統的選舉格局構成了真正的挑戰。奧巴馬在短短兩年多的時間里就已在政壇造成一股旋風,甚至有人把「奧巴馬現象」拿來與前總統肯尼迪1960年挾帶強大人氣進軍白宮來相提並論。
如今「奧巴馬」這個名字在美國已成為首屈一指的政治品牌。並且「奧巴馬」這個名字已經改變了英語,美國社會出現了一批以「奧巴馬」為詞頭的新名詞,如「奧巴馬女孩」、「奧巴馬風暴」、「奧巴馬搖滾」、「奧巴馬十月」等等。《華爾街日報》甚至驚呼:面對「奧巴馬大潮」,希拉里還沒有被淹死本身就足以說明她是一位多麼出色的政治家。《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布魯克斯在《當魔術消失的時候》文章中,認為「奧巴馬狂熱」已經變成「奧巴馬失落變態癥候」。現在,「O.C.S.」已經變成一個英文新字,出現在美國政治議論之中。就是在這種「奧巴馬狂熱」現象下,眾多選民被迷得神魂顛倒,助他寫下一系列連勝的戰績。
「奧巴馬現象」的根本原因是奧巴馬代表著希望和信心,迎合了選民求變的心理。這種變分為幾種:面對美國內外交困,選民需要變革,需要一個能帶領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選民需要希望和信心,需要一個給美國帶來新方向的領導人;美國面臨一個「戰後嬰兒潮」到「後嬰兒潮」的世代交替的變化,選民需要一個清新的、超越黨派利益彌合分裂的「後嬰兒潮」領導人。總之,奧巴馬成為變革的代言人。選民需要一個領導美國走出困境的領導人。共和黨執政七年來,經濟不振,財政巨額虧空,美元貶值,物價飛漲,還有次貸危機,使人民生活日趨艱難,沒有醫療保險的人數已經高達5000萬。二戰嬰兒潮的一代人,即將達到退休年齡,將來有可能面臨政府無力支付社會保險基金的困境。
對外方面,反恐越反越恐,伊戰越陷越深,盟國離心離德,外交乏善可陳,國際影響日益削弱。盡管國力依然強大,科技領先,但內外決策失誤已經給美國利益帶來了很大損失,影響到了選民的利益。此時不改,更待何時。在這種情況下,人心思變,對於白白耗費財政資源,過度干預國外事務,以及國會陷於兩黨爭議,為了支付戰爭費用而削減社會福利開支的做法,招致強烈不滿。盡管奧巴馬沒有開出如何變革與施政的清單(施政綱領要在黨代會上產生),但「變革」的主題思想卻是說到了選民的心坎上,成為他產生巨大影響力與號召力的一個重要因素。選民需要一位給與美國新希望和信心的領導人。
美國精神的深處存在著一些共同的理想和信念,這些理想和信念能讓美國人不論是在繁榮時還是在逆境時,都能始終保持一種集體良心而不失望,並能讓不同膚色、不同信仰、不同階層、不同黨派的美國人共同努力。近年來,特別是「911」以後,美國的這些共同的理想、價值理念和希望在不斷萎縮,美國開始日益走上分化。奧巴馬承諾,如果他成為美國總統,他將使整個美國在共同使命感的感召下團結起來,使美國的歷史翻過近年來政治四分五裂、願望一再落空的灰色一頁。同時,依循美國政治的慣例,奧巴馬還要讓大家知道這種新美國人的根源――最原始的美國夢。於是在競選中他不斷重復「改變」、「希望」和「相信」這幾個關鍵詞,使他成功地把自己變成了肯尼迪的接班人、新美國的象徵。
正如希拉里的一位顧問所說,希拉里能打敗任何對手,但奧巴馬不是一位參選人――他代表了一種運動。他不是在推銷某一套政策,他是在推銷一種願景;他展示的是對一種信念的忠誠,對人們實現信念的力量的忠誠。而這種信念就是變革,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並不關心其政策細節的原因:夢想本身就已經足夠。
美國企業研究所學者邁克爾·巴龍認為,美國的選民結構每隔16年會有重大改變,而經過世代交替的選民比較願意冒險選擇新人。所以16年之癢起到了重要作用。《新聞周刊》的專欄記者艾特指出,其實選民求變的情況在1992年柯林頓擊敗老布希當選總統就已有先例。柯林頓46歲時當選總統,是第一位「戰後嬰兒潮」時代入主白宮。今年46歲的奧巴馬是「後嬰兒潮」的時代人。
其實這可以從歷史來尋找根源,比如從二戰結束一直到老布希,美國總統基本上都是二戰老兵,從將軍到上校,然後到中尉,開始是艾森豪威爾將軍,肯尼迪是校級軍官,老布希是尉級軍官,到了柯林頓時代,二戰老兵基本上就淡出了政治舞台,接下來就是「戰後嬰兒潮」這一批,他們的代表人物就是柯林頓和小布希。到目前為止,他們正好執政16年,從美國世代交替的角度來說,這批人也開始淡出政治舞台,「後嬰兒潮」的人要起來了。奧巴馬今年46歲,正好代表了「後嬰兒潮」這批人,所以,這也是奧巴馬給很多人以希望的一個原因。
「奧巴馬現象」產生的一個更大的背景是,美國自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民權運動方面的確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
20世紀60年代美國發生了轟轟烈烈的民權運動,其主要內容就是美國黑人反對種族隔離和歧視,爭取民主權利的運動。經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美國打破了一些很有能力的黑人人才進入美國主流社會的障礙,現在美國政壇上活躍著很多黑人領導人和政治家,包括小布希政府中也有鮑威爾、賴斯。顯然,通過60年代的民權運動以後,相當的一部分黑人精英進入了美國的主流社會,而且幫助美國在解決種族問題上取得了相當大的進展。這是「奧巴馬現象」產生的最大背景。沒有這一背景,「奧巴馬現象」就沒有存在的理由。
「奧巴馬現象」產生與媒體追求轟動效應也不無關系。媒體首要任務就是收視率,這是媒體存在的利益根本,所以追求轟動效應也就成為媒體的應有之意,這自然形成了選民從中和跟風的心理。
媒體的追求轟動效應。奧巴馬的接連取勝,不僅增加了奧巴馬本身的自信和凝聚力,對選民、特別是那批本來就在希拉里和奧巴馬之間晃盪的中間選民也產生很大的影響,產生從眾心理也是一種必然。至於希拉里所抱怨的「美國媒體對她不夠友善」問題,並且,媒體喜歡炒作,一般不會一邊倒地傾向奧巴馬或者希拉里,但是奧巴馬最近連勝,媒體對他的贊譽之詞會更多一點。因為媒體靠收視率為生的。
另外,奧巴馬受到更多媒體青睞,還在於奧巴馬是新人,身上有更多的新聞點可以發掘。還有,奧巴馬畢竟是年輕人,如前一段落所述,奧巴馬對網路等新興媒體也更重視,也更容易和這些人合作和交流。媒體對於他「開辟了一個新時代」等大張旗鼓的報道,對他人氣的聚集和籌資都很有利。
編輯本段政治觀點
一、經濟
奧巴馬:反對布希政府對年收入在25萬美元以上富裕階層的減稅政策。
麥凱恩:支持延續布希政府的減少收入稅政策,並打算將企業稅的稅率從35%減至25%。
二、貿易
奧巴馬:敦促就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重新談判,以加強有關勞工和環境方面的條款;支持與秘魯之間達成自由貿易協定。
麥凱恩:支持與哥倫比亞、韓國和巴拿馬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並與27個歐盟成員國展開有關新自由貿易協定的談判;反對改變北美自由貿易區協定;支持開放新貿易市場。
三、伊拉克戰爭
奧巴馬:一直反對伊拉克戰爭,並在競選中承諾,如果當選總統,會在上任後16個月內從伊撤出美軍作戰部隊。
麥凱恩:在參議院投票支持對伊開戰,反對在戰爭撥款議案中附加撤軍時間表。他最近表示,如果當選總統,會在2013年實現在伊拉克設定的目標,並撤離駐伊美軍作戰部隊。
四、健康保險
奧巴馬:支持延續目前以僱主支付為主的健康保險制度;支持聯邦政府強制推行兒童全民健康保險計劃;設立國家健康保險項目。
麥凱恩:反對聯邦政府強制推行全民健康保險計劃,支持將目前以僱主支付為主的健康保險制度轉變為自由市場體系,並給低收入階層提供一定的稅務減免。
五、外交
奧巴馬:強調談判比軍事行動更重要,表示會與伊朗、敘利亞、朝鮮和委內瑞拉等國領導人談判。
麥凱恩:呼籲美國在國際外交舞台上發揮更積極有力的作用,承諾會推動重建美國與盟國之間的關系。
六、氣候變化
奧巴馬:承諾在2020年前將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減至1990年時的水平。
麥凱恩:支持在2050年前將美國二氧化碳排放量減少30%;呼籲通過發展清潔能源技術和使用可替代能源實現這一目標。
編輯本段成功當選
奧巴馬與拜恩在獲勝後
2008年11月4日,美國各大電視網公布的初步統計結果顯示,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伊利諾伊州國會參議員巴拉克·奧巴馬在4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擊敗共和黨對手、亞利桑那州國會參議員麥凱恩,當選第56屆美國總統已成定局。據初步統計結果,奧巴馬已獲得297張選舉人票,超過當選總統所需的270張選舉人票;麥凱恩僅獲得145張選舉人票。
成功當選美國第四十四任總統後的奧巴馬在芝加哥發表講話,表示「這是屬於大家的勝利(this is your victory),美國即將開始改變(change has come to America)」。同時,他還感謝了自己的家庭和團隊,並且向對手麥凱恩表示敬意。麥凱恩也在隨後致電奧巴馬表示祝賀,奧巴馬也表示非常期待麥凱恩能夠加入未來的美國政府一起共事。
8. 跪求2009年八月時事政治
韓國前總統金大中8月18日病逝,享年85歲。隨著這位韓國政壇傳奇人物的離去,2009年之內韓國已經失去兩位前總統,舉國上下又陷入了一片悲痛。政界人士、民眾紛紛前往金大中病逝的塞弗倫斯醫院弔唁,表達對這位前總統的哀悼。韓國總統李明博當天說:「我們失去了一位偉大的政治領袖,金大中前總統為追求民主化與民族和解建立了不朽的功績,國民將永遠銘記於心。希望我們秉承金大中生前的願望,繼續開展南北和解與國民團結的工作。」金大中於1963年當選韓國國會議員,真正邁入政治舞台,此後他便一直堅持反對獨裁、爭取民主的斗爭,但也因此經歷了綁架、流亡、入獄、軟禁等各種困難。由於反對韓國朴正熙軍政府的獨裁,金大中於1973年在日本的旅館里被韓國情報部門綁架,險些遇害,後在美國情報部門的幫助下才成功逃脫。經過幾十年的努力,他終於在1997年當選總統,1998年正式就任。金大中上台之後,提出並實行「陽光政策」,進一步緩和朝鮮半島局勢,並推動南北首腦對話。2000年6月,金大中親赴朝鮮平壤與朝鮮最高領導人金正日舉行首腦會談,並簽署了《南北共同宣言》,這一會談成果不僅結束了韓朝之間長達50年的軍事對峙,也為兩國的經濟合作與民間交流奠定了基礎。為此,金大中本人也在當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成為有史以來首位獲得該獎項的韓國人。
2. 印度尼西亞大選委員會8月18日正式宣布,代表民主黨及其聯盟的現任總統蘇西洛和競選搭檔布迪約諾在今年7月8日舉行的總統選舉中獲勝。印尼大選委員會7月25日公布了總統選舉的投票結果,蘇西洛和布迪約諾組合獲得了60.8%的選票。但是,另外兩對候選人都未在計票結果上簽字,並且聲稱選舉中出現作弊和違規行為,要求在部分地區重新舉行選舉。8月12日,印尼憲法法院經過14天的調查處理之後,駁回了這兩組候選人的重選要求。
3. 日本第四十五屆眾議院選舉公告8月18日發布,為期12天的大選競選活動正式拉開序幕。執政的自民黨和最大在野黨民主黨將圍繞政權歸屬展開激烈爭奪。各政黨及無黨派候選人將在30日的大選投票中爭奪眾議院的480個議席。. 國際環保組織「世界農林復合系統中心」8月24日說,盡管人們常常把全球農業,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的農業,與大規模的森林砍伐聯系在一起,但該中心研究人員發現,全球近一半農田都有一定程度的林木覆蓋。當天在內羅畢開幕的第二屆世界農林復合系統大會上,「世界農林復合系統中心」發表報告指出,全球有超過10億公頃農田的林木覆蓋率超過10%,這些農田約佔世界農田總面積的46%。「世界農林復合系統中心」主任丹尼斯·加里蒂說,這表明世界各地的農民正在自發地保護和種植樹木。
2. 1609年8月25日,義大利科學家伽利略·伽利萊首次使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這一舉動在人類科學史上引發了一場革命,深刻影響了科學的發展乃至整個人類社會的進步,改變了人類的宇宙觀。為紀念伽利略首次使用望遠鏡進行天文觀測400周年,2007年12月20日聯合國通過了將2009年定為國際天文年的決議。今年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共同發起在全球各地開展天文觀測和科普活動。2009國際天文年的主題是「探索我們的宇宙」。主辦方希望通過在世界各地開展科普性的天文觀測活動,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他們在宇宙中的位置,從而激發個人的探索發現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