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尼華僑為什麼不回國
上世紀50-60年代曾經有回國熱潮,但是大部分歸僑們過得怎麼樣我們都知道,很多歸僑有迫不得已返回印尼或去了香港。
66年後,回國潮就沒了。
就目前的情況,絕大部分印尼華裔已加入印尼籍,跟中國的聯系也非常有限了。而且他們的產業或工作都在印尼,也難拋下。
再有就是坦白的說,印尼華裔現在在印尼生活的也不錯,沒傳聞中的那麼悲慘;普通中國人的生也不強,沒描述的那麼好,所以他們當然不會回國了。
❷ 1965年,20萬華僑在印尼被屠戮,100多人被挖心,是真的么
是真的,確實有20多萬人被殺,是當時的軍人有意團體發動政變所致。而且不止這一次,1998年還有一次很大的反華浪潮。期間死亡的華僑太多了,可政府卻毫無作為,只是無力的抗議。你說咱要是華僑的話會有多寒心。抗日戰爭爆發時,華僑怎麼做的,可同胞有難了,GD怎麼做的。
❸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家印尼華人有怎樣的歷史
印度尼西亞是萬島之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是華人華僑最多的國家之一。印尼華僑遷居於此多發生於清朝末年。
華僑在印尼憑借其智慧與刻苦的精神不斷努力在印尼很多領域做出了突出的貢獻,為其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清朝期間,荷蘭殖民者就在印尼發動了大規模殺害華僑的紅溪事件。但是華僑為印尼的發展做出了貢獻,也受到了本地居民應有的尊重。
總之,印尼是一個人口種類多樣的國家,文化有很強的多樣性,華僑在印尼生活的都很好,權益也得到了保護。
❹ 1960年——1968年印尼華僑遇到什麼困難
60年代支持大陸的被支持台灣的敗類和印尼人一起迫害。好多華僑回國,你可以查下華僑農場。90年代這些當年敗類又被印尼人翻臉。大陸警告被他們高密,派飛機嫌棄不是台灣。當年大陸可是只要你願意就給護照的,而且90年代沒有一個持護照的被害
❺ 九七年印尼盾大屠殺華人
這個你想知道的是完整的事件經過么?
起因:
第一,華人在印尼是少數族群,但是因為華人的勤勞所以掌握了印尼大部分財富,但又因為華人不參與政治的傳統,造成了華人在社會輿論和政治方面話語權的缺失,這一點造成了當地華人手裡有錢卻沒有能保護自己的力量,印尼土著政客通過輿論引導,造成了土著對華人的仇視。
第二,美國不願華人在東南亞擁有太大影響力,所以派出特工煽動了這一事件,這是大屠殺的直接導火線(策劃本次屠殺的美國特工已經被大陸方面暗殺,具體資料知道上發不出來,有興趣可以網路一下)
過程:
大陸方面在屠殺之間已經警覺,所以派出船隻撤僑,當時印尼華人分兩派,一派親大陸,一派親台灣。屠殺開始前,親大陸華人已經被大陸的撤僑船隻安全撤回大陸,這一點,即使到今天,潮汕還生活著不少當年撤回來的華僑。親台灣的華人就比較慘,因為台灣方面被美國欺騙,再加上政治上要跟大陸對抗的立場,在大陸撤僑的時候,台灣一直宣稱印尼是安全的,號召在印尼華僑安心生活,所以親台灣華僑統統留在了印尼,沒有上大陸的撤僑船隻,然後就在屠殺中損失慘重。
結果:
印尼華人在印尼數量銳減三分之一以上,大量財富被搶奪,傷亡人口超過百萬。
事後反應:
台灣方面抗議了事。
大陸方面一方面暗殺了策劃此次屠殺的相關美國特工和印尼官員。
另一方面大陸強烈支持本被印尼統治的東帝汶獨立建國,硬是將東帝汶從印尼國土中分割出來。
❻ 東方主戰場中的印尼歸國華僑,25歲犧牲的是誰
李林(1915.11.15-1940.4.26),原名李秀若,女,福建龍溪縣人。李林幼年僑居荷屬爪哇,1929年回國就讀集美中學,1933年就讀上海愛國女中,積極參加學生抗日救亡運動。1936年參加革命,參與創建雁北革命根據地,抗擊日軍。1940年4月26日犧牲於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平魯區為紀念李林烈士,成立「李林中學」。2009年被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之一。
❼ 西方首次叫中國「China」是什麼時候
由於在英文中,中國和陶瓷都是同一個詞彙(china),因此,很多人認為西方文字中,「中國」這個詞就是來源於「陶瓷」。這種說法很普遍,幾乎成為不假思索的定論。有人還考證說,當年景德鎮的古名就叫昌南,就是類似「china」的發音,所以,這個地名成為陶瓷的代名詞,進一步成為中國的代名詞。我只能說,這是一個願望良好的誤會。 西方對中國的了解,很長時間里,就像中國對西方的了解一樣,都是非常模糊的。在有文字記載的早期歷史中,西方對中國的稱呼都與絲綢有關,而與陶瓷無關。希臘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大帝東征時,甚至還不知道中國的存在。當時他們知道在很遠的東方,有一個生產「絲綢」的國家,當時被稱為「塞里斯國」(seres)。亞歷山大大帝到達阿富汗後,面對向東而去的萬重雪山,終於失去了勇氣,掉頭南下,前往印度。東西方在那個時候,失去了一次可能的直接交流機會,雙方都只存在於各自的想像之中。
有一點是確定的,西方對中國最初的了解完全來自絲綢,西方關於「塞里斯國」的所有描述,都與絲綢有關。但是,當時西方對於「塞里斯國」的絲綢描述也都是錯誤的。公元前37年,羅馬著名的詩人維吉爾在《農事詩》中,提到了生產絲綢的「塞里斯國」,他認為絲綢的絲是產於一種長著柔軟絨毛的樹。羅馬另一位著名的詩人賀拉斯也歌頌了絲綢的柔軟和精細。在那個模糊不清的年代,西方對於絲綢的故鄉,有很多道聽途說、以訛傳訛的想像,例如,認為「塞里斯國」的人可以活到140歲,200歲,甚至還有人說壽命長達300歲。他們只知道「塞里斯國」是在比印度更遠的東方。
現在西方對中國所用的「支那」這個稱呼,最早出現在公元1世紀以後。公元1世紀中葉,一本用希臘文寫成的《厄利垂亞海航行記》首次提到了「支那」這個名字。這本書的作者不詳。在這本書里,專門提到了「支那人」(thinae),並且明確說到,絲綢就是從這里來的。所謂「厄利垂亞海」大致是指今天的印度洋。這本書中所介紹的「支那」與西方以前的介紹不同,它是第一次記述從海路到達「支那」,而以前的介紹都是從陸地前往「塞里斯國」。
但是,不管是從陸地還是從海路,最終的目的地都是絲綢的故鄉。《厄利垂亞海航行記》一書的作者描繪的這條到達「支那」的航線時,並不十分詳細,因此,研究者認為,作者很可能是從別人那裡聽來的,而非自己真實的航海經歷。這個西方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支那」,與瓷器毫無關系,只與絲綢有關。
曾經有人對「新浪」的英文名字「sina」提出批評,認為這個詞代表「支那」,是一個侮辱性的詞彙。這種意見說對了一部分,「sina」的確代表「支那」,但是在這個詞彙產生的時候,以及在產生以後的很長時間里,絲毫沒有侮辱的色彩。「sina」這個稱呼產生於公元2世紀,當時西方世界「地心說」的創始人托勒密,繪制了一份世界地圖。在這份地圖上,就有「支那」,寫為「sina」或「thina」。
托勒密的這份地圖造成一個很有意思的局面,從那以後,西方長期以來都認為有兩個「中國」,一個是陸地可以到達的「塞里斯國」,另一個是海路才能到達的「支那」,雖然這兩個地方都出產絲綢,但是,在當時西方的地理觀念里,無法想像這兩個地方都在同一塊歐亞大陸上。元朝的時候,馬可波羅來到中國,他也認為自己到達的是「支那」,而非「塞里斯國」。
這個誤會一直到利瑪竇來中國以後才消除。 那麼,公元2世紀時,托勒密地圖上的「支那」是否與陶瓷有關呢?應該說是沒有關系的。首先,托勒密的「sina」是出產絲綢的地方,我們甚至可以從發音上找到痕跡。其次,公元2世紀時,中國的歷史處於東漢時期。專家認為,那個時候,瓷器在中國剛剛誕生,在此之前都屬於陶器,現在中國能夠發現的漢代瓷器也不很多。因此,即使那時有人從海外來到中國,被吸引的應該是絲綢,而不會是陶瓷。第三,托勒密關於「sina」的描述應該是藉助更早以前的歷史紀錄,而不會是公元2世紀的現實經歷。第四,關於中國陶瓷正式形成的年代,在中國也有不同的意見,《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甚至認為中國的瓷器誕生於晉代。總而言之,西方文字中最早出現的「支那」與陶瓷沒什麼關系。
至於現在英文中的「china」一詞,產生很晚。由於英文是從拉丁文演化出來的,因此,英文「china」這個詞源頭應該是「sina」,而非英文自己的創造詞彙。嚴格來說,「支那」這個稱呼早於陶瓷的出現,先有「支那」,後有陶瓷,因此,如果說這兩個詞後來變成同一個詞,那也是「陶瓷」靠向了「支那」,而非「支那」因陶瓷而得名。「支那」這個名字更合適的解釋,應該是來自絲綢。
❽ 印尼華僑是如何反抗荷蘭殖民者的
1740年,在印度尼西亞爆發了華僑與印尼人民的聯合抗荷斗爭。荷蘭佔領雅加達初期,為了解決勞動力的不足,竭力擄掠華民從事手工業和農業生產。
1706年,雅加達的華僑已超過1萬人,1720年增至6萬人。華僑人數的增多和經濟勢力的加強,使荷蘭殖民者日益不安。
於是,荷蘭東印度公司轉而採取排斥、打擊以至迫害華僑的政策。
1706年,荷蘭殖民者頒布限制華僑入境的命令。
1727年,公司下令將無居留許可證的華僑遣送回中國,或押解到班達島。斯里蘭卡及好望角做苦工。
1740年7月25日,荷蘭殖民總督命令貧苦華僑登記,以便送往斯里蘭卡。
10月9日,荷蘭殖民當局又以搜查華僑窩藏武器為借口,唆使荷蘭士兵和暴徒瘋狂屠殺華僑,搶劫和焚毀華僑住宅。暴行延續達7天之久,計有600多處華僑住宅被焚毀,l萬多華僑被殺害。
廣大華僑義憤填膺,掀起了轟轟烈烈的反對荷蘭殖民者的起義。起義隊伍在雅加達苦戰7天7夜,終因力量較弱而轉移。華僑的鮮血把雅加達的溪流都染紅了,歷史上稱之為「紅溪之役」。
起義華僑聯合印尼人民共同反荷殖民者的武裝斗爭,一直堅持到1743年,在華僑和印尼人民反荷斗爭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