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與印度尼西亞是什麼關系
印度與印度尼西亞沒有關系,是兩個獨立的國家。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約佔全國總人口的46.3%。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簡稱印尼。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相接。印度尼西亞國土面積1913578.68平方公里,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面積較大的島嶼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⑵ 巴基斯坦和印度到底有什麼關系,有何恩怨情仇
拜神不同,印巴先分家再火並
二戰結束以後,世界各地民族解放運動風起雲涌,英國迫於壓力將其英屬殖民地分而治之, 就是現代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從此後印巴關系時緊時緩,成為南亞的熱點。表面上看印巴對立是老牌殖民國家統治遺留問題,而更進一步地探究就會發現,如此僵化機械的自治方案是以宗教---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為基礎的,遺憾的是,理論上的宗教信仰分割和現實中教徒的地理分布並不是完美同步,由此,分治導致了兩大宗教教眾倉促之間的逃亡和遷徙,短時間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加劇了兩大宗教的敵對,這對之後的印巴關系都有著深刻影響。從中也能體會到政教分離、宗教世俗化的必要性。
印巴雙方沖突的核心在克什米爾地區,該地區確定不了歸屬,就是因為王公高層是印度教,而普通民眾大部分是伊斯蘭教,意向無法統一,最後只能劃一條實際控制線,一邊歸印度,一邊歸巴基斯坦。自分治以來,印巴雙方已經打過兩次仗,期間小規模沖突更是無數。雙方的主權領土之爭的背後,宗教、民族都在推波助瀾,但是還有不可忽略的因素就是資源之爭。
水利資源:觸動利益比觸動靈魂還難
就比如2019年2月初印度遭自殺式恐怖襲擊後,除了軍事報復,還截斷了幾條河的水流來制裁下游的巴基斯坦,水是生命之源,它影響著當地的政治經濟文化,水資源成為雙方沖突的另一誘因。印度在殖民時代就很重視水資源的控制,這大概是作為一個農業大國出自本能地需求吧,獨立之後,在尼赫魯領導之下,大興水利工程。現任總理莫迪同樣重視水資源管理,投資900億美元在河流貫通項目(river-linking project)上,這個項目是莫迪上任之前就有的,也就是說印度在水資源管理方面,歷界政府態度是高度統一的。
與此同時,巴基斯坦水資源很緊張,是世界上最缺水的國家之一,印巴雙方在世界銀行的調停之下1960年簽了IWT(Ins Waters Treaty),然而國家有界河流無界,這個協議就如同分治方案一樣,在實際執行的時候,不但引發印巴國際沖突,還引發印度國內的沖突。具體到克什米爾地區,河水在流向巴基斯坦的時候,經過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所以主權問題與水資源磋商交錯在一起,問題更復雜,而雙方水資源的摩擦愈來愈多,大有超越主權領土爭端之勢,成為印巴沖突面臨的頭號課題。
印巴矛盾是綜合、長期性的,已滲透兩國的方方面面。和平安穩的生活誰不嚮往?然而長達半個多世紀的印巴爭端,好像一句話可以概括,那就是「走得太遠,就忘記了為什麼出發。」
若只如初見:曾經「印巴的一家親」
著名清代詞人納蘭性德曾有詞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悲風秋畫扇。這既是戀人之間的表白,用於兩國也不顯突兀,但在地緣政治中,歷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印巴歷史的變遷也可以以此形容。「打扮」歷史的過程中,兩國從政府到學界到民眾,各方訴求表現背後的心理變化意味深長。就比如說古印度和印度共和國在地理意義上,並不是等同的,古印度包括現代的印度的一部分外加現在的巴基斯坦、尼泊爾還有孟加拉瓜。巴基斯坦的歷史教科書里,「古印度」是要被屏弊的,巴基斯坦不願意用古印度這個說法。在向後人灌輸國家歷史的時候,會有意識地根據現在的民族訴求相應地增刪,與其說它是在記錄歷史不如說是在製造(making)歷史。
現代的印度,即印度共和國,因為在名稱上和古印度保持一致,聽起來它更像是和古印度一脈相承的。而巴基斯坦雖然是從古印度中獨立出來的一部分,卻對「印度」敬而遠之,個中微妙心理和民族宗教情緒挺耐人尋味,隨著兩國關系的惡化,巴方更是只認「印度(India)」是現代的印度共和國,對於曾經屬於古印度這一史實放任其被印巴對立所激起的排斥心理覆蓋,誰這么認為彷彿是一種政治不正確,巴方把自己的歷史重新定義,就是要撇清和現代印度的關系。然而官方口徑和普通民眾的心理認同畢竟還是有距離,要沖突還是融洽,要戰爭還是要和平,這難道不是最簡單的選擇題?
但是從世界范圍來看,學術界的「印度歷史」,指的是整個南亞地區,當然包括巴基斯坦在內。普通人的概念里,古印度(Ancient India)也是現代的獨立的印度共和國的前身,二者是等同的,英國把科依諾爾鑽石(Kohinoor diamond,世界最大鑽石之一,原重191克拉)歸還給印度很好地證明了這一點。在這件事上,巴基斯擔、孟加拉國完全靠邊站。
巴基斯坦對自己的過去也不是說要完全割裂,承認可以,問題的核心在於如何命名如何解讀。只不過巴方對待歷史的態度就算改變了,也很難在國際社會的語境里讓大家覺得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和現代的印度三者加總起來差不多等同於「古印度」。
伊斯蘭教改良者Sir Syed Ahmed Khan為穆斯林爭取權利同時也說過:「印度(Hinstan)比作新娘的話,印度教徒和穆斯林就像新娘的一雙眼睛,無論哪個削弱了,都有損新娘的美麗」,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如何和諧相處,需要智慧、需要時間、更需要胸懷。
⑶ 巴基斯坦和印度有什麼關系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南部,與中國、緬甸、阿富汗、伊朗等國相鄰,長期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分治,分別成立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獨立,曾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
1947年8月印巴分治後始終不睦,並於1948年、1965年和1971年三次爆發全面戰爭,因印度策動和支持東巴(今孟加拉國)獨立,印巴兩國1971年12月斷交,1976年7月復交。
1998年,印巴相繼進行核試驗,展開核軍備競賽,兩國關系急劇緊張。1999年2月,印總理瓦傑帕伊與巴總理謝里夫簽署了《拉合爾宣言》,雙邊一度緩和。但4月印巴試射導彈,5月兩國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卡吉爾發生激烈沖突,印巴關系再次由緩和趨向惡化。
12月,一架印民航班被劫持,印外長指責巴與此事有牽連。2000年,印巴關系處於僵持狀態,年底氣氛有所緩和。2001年,印巴關系以「9·11」事件為界線呈前緩後緊之勢。2002年,印巴關系仍處於緊張對峙狀態。
(3)印尼印度巴基斯坦有什麼關系擴展閱讀
巴基斯坦入出境須知:
須持有效護照及簽證從巴開放口岸入境,護照有效期應在半年以上。入境時應填好入境卡,持有效護照和簽證,經邊檢、海關檢驗後方可入境。入境後若需延長停留時間,可在巴內政部護照簽證處辦理簽證延期手續。
巴基斯坦在5、6、7、8、9月天氣炎熱,來巴中國公民應注意防暑降溫,可攜帶一些清涼油、風油精等葯品。在夏天,建議攜帶醫治腸胃疾病的葯品,預防因飲食不潔引發的腸胃疾病。巴基斯坦城市都有國立醫院和私人診所,能夠保證一般常見病的治療。但在農村、邊遠山區基本上無醫無葯,衛生條件較差。巴是肝炎疾病的高發區,其他傳染疾病主要有霍亂和瘧疾。
⑷ 印度與巴基斯坦是什麼關系以前1個國家么
印度和巴基斯坦原來是一個國家,位於亞洲南部,與中國、緬甸、阿富汗、伊朗等國相鄰,長期為英國殖民地,1947年分治,分別成立印度共和國和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⑸ 印尼和印度是什麼關系
印度是南亞國家,和東南亞國家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沒有什麼關系。
印度共和國,簡稱「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印度是英語系國家對印度的稱謂,在印度其中一個官方語言印地語中,印度實際上對自己的國家稱為「Bharat」,而不是「India」,譯名為「婆羅多國」,這非常接近中國古代音譯的梵文的名稱。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簡稱印尼是東南亞國家,首都為雅加達,與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帝汶和馬來西亞等國家接壤。印度尼西亞國土面積1913578.68平方公里,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是全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疆域橫跨亞洲及大洋洲,也是多火山多地震的國家。面積較大的島嶼有加里曼丹島、蘇門答臘島、伊里安島、蘇拉威西島和爪哇島。
⑹ 巴基斯坦與印度的歷史關系是怎樣的
摘要 莫卧兒帝國的疆域中,印度和巴基斯坦的疆域是核心區域,海岸線也很長。所以,英國對印度進行殖民統治後,為了便於統治,將英屬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印度轄區內主要居住印度教徒,而巴基斯坦則居住穆斯林教徒。英國的這種殖民統治,讓兩地人為的割裂起來。
⑺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巴基斯坦與印度原來是一家人,印度原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
1857年莫卧兒帝國(包括今印度和巴基斯坦)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6月英國頒布了《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宣布獨立,成為巴基斯坦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為英聯邦成員國,1971年東部地區脫離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印巴分治
獨立後的印度共和國面臨著一系列嚴重問題,尤其是印巴分治所帶來的後遺症。獨立後第一年印度與巴基斯坦就由於克什米爾爭端而爆發軍事沖突。
尼赫魯執政時代,印度傾向於社會主義,並仿照蘇聯制定了經濟發展的五年計劃。
印度在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大獲全勝,但也付出了倒向蘇聯的政治代價。印度於1975年吞並錫金王國,將原錫金王國設為所謂的錫金邦。21世紀初的印度,已成為世界新興經濟體之一。
⑻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歷史淵源是什麼
巴基斯坦與印度原來是一家人,印度原來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以及孟加拉國。
1857年莫卧兒帝國(包括今印度和巴基斯坦)淪為英國殖民地,成為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6月英國頒布了《蒙巴頓方案》,實行印巴分治。同年8月14日宣布獨立,成為巴基斯坦自治領。1956年3月23日,成立巴基斯坦伊斯蘭共和國,為英聯邦成員國,1971年東部地區脫離巴基斯坦,成立孟加拉人民共和國。
印度位於南亞,是南亞次大陸最大的國家。東北部同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和中國接壤, 東部與緬甸為鄰,東南與斯里蘭卡隔海相望,西北與巴基斯坦交界。東臨孟加拉灣,西瀕阿拉伯海,海岸線長5560公里。也是一個由100多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印度斯坦族。
巴基斯坦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華人民共和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海岸線長980公里。南部屬熱帶氣候,其餘屬亞熱帶氣候。首都伊斯蘭堡,前首都卡拉奇是最大城市。
⑼ 印度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及歷史恩怨
關系:
①歷史
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本是同根生。在十幾個世紀中,生活在南亞次大陸的印度教徒與穆斯林共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1947年6月3日,英國最後一任印度總督蒙巴頓公布印巴分治的「蒙巴頓方案」,由此種下了印巴兩個國家持續半個多世紀沖突的禍根。
②宗教
按照蒙巴頓分治方案,巴基斯坦由東、西兩部分組成,分別稱為東巴和西巴。東、西巴被印度隔開,相距約2000公里。東巴人絕大部分屬孟加拉族,操孟加拉語;西巴人分屬信德、旁遮普、俾路支和巴丹等幾個民族。兩地居民的文化和民族都不盡相同。東、西巴合為一體的基礎僅僅是伊斯蘭教。這種地理上的相互隔絕,民族、文化和語言的巨大差異,極易為內部分裂和外來干涉勢力所利用(東巴也就是現在的孟加拉)。
恩怨
像這樣根據宗教原則劃分兩個國家是史無前例的。印度和巴基斯坦許多是同一個民族,就是由於宗教信仰不同而互相仇視。而且由於各種原因,許多信仰印度教的留在了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遺留的最難解決的問題就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的統治者信仰印度教,而許多群眾信仰穆斯林。根據統治者的意志克什米爾加入了印度,但是當地許多人要求加入巴基斯坦。印度和巴基斯坦剛剛獨立的時候就因為克什米爾問題爆發戰爭。以後又進行了兩次,問題始終沒有解決。
1971年,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巴基斯坦國土分成東西兩部分的歷史正式結束。
印度簡介
【簡 況】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創立了婆羅門教。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統治時期達到鼎盛,把佛教定為國教。公元4世紀笈多王朝建立,形成中央集權大國,統治200多年。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398年,突厥化的蒙古族人由中亞侵入印度。1526年建立莫卧兒帝國,成為當時世界強國之一。1600年英國開始入侵印度。1757年印度淪為英殖民地,1849年全境被英佔領。1947年6月,英國通過「蒙巴頓方案」,將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同年8月15日,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憲法正式生效,印度成立共和國,同時仍為英聯邦成員。
【政 治】 印度獨立後長期由國大黨統治,反對黨曾在1977年至1979年、1989年至1991年兩次短暫執政。1996年後印度政局不穩,到1999年先後舉行3次大選,產生了5屆政府。1999年至2004年,印度人民黨為首的全國民主聯盟上台執政,瓦傑帕伊任總理。2004年至2014年,國大黨領導的團結進步聯盟執政,曼莫漢·辛格任總理。2014年4月7日至5月12日,印度舉行第16屆人民院選舉,印度人民黨贏得人民院過半數席位,成為第一大黨,在中央單獨執政,納倫德拉·莫迪出任總理。
【憲法】 憲法於1950年1月26日生效。規定印度為聯邦制國家,是主權的、社會主義的、世俗的民主共和國,採取英國式的議會民主制。公民不分種族、性別、出身、宗教信仰和出生地點,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⑽ 印度尼西國家與巴基斯坦國家原先是否是一個國家
你好,
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
你的問題是
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原先是否是一個國家,
當然不是呀。
印度印度尼西亞是東南亞國家,
巴基斯坦是南亞國家。
最早巴基斯坦和印度是一個國家。
二戰以後脫離英國,
他們就分裂成兩個國家了。
之後這兩個國家打了一場仗,
巴基斯坦又變成兩個國家,
一個叫巴基斯坦,
一個叫孟加拉國。
所以最早英國統治下的印度並成了三個國家,
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國,
你肯定是把印度和印度尼西亞搞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