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怎麼樣變成軟泥

印尼怎麼樣變成軟泥

發布時間:2022-07-24 14:45:30

1. 多金屬軟泥是怎樣分布的

全世界約有1億平方千米的海底分布著軟泥狀的熱液礦床,而且它們還是活礦床。據估計,它們以每4年增長5毫米的速度發展著。在這1億平方千米的海底,金屬軟泥中所含的礦物質,僅銅一項每年可凈增5萬噸。

然而,這種軟泥不像多金屬結核那樣普遍存在,而是只局限於紅海中部深度大約2000米的底部和東太平洋海嶺中部某些凹陷區,以及印尼外海布努維西海底火山區。在軟泥層之上還覆蓋著高溫高鹽的海水。以紅海多金屬軟泥最為典型。紅海的多金屬軟泥分布在紅海地塹中央地谷帶的數個海淵中,阿特蘭提斯Ⅱ海淵最具代表性。

2. 海底多金屬軟泥資源是怎樣開發的

多金屬軟泥是深海底的一種富含鐵、錳、鉛、鋅、銀、金等多種金屬的未固化泥質沉積物。金屬在泥中多以硫化物和碳酸鹽形式存在。把這種軟泥經過提煉後就可得到所需金屬。這種軟泥不像多金屬結核那樣普遍存在,而是只局限於紅海中部深度大約2000米的底部和東太平洋海嶺中部某些凹陷區,以及印尼外海布努維西海底火山區。在軟泥層之上還覆蓋著高溫高鹽的海水。目前發現,全世界約有1億平方千米的海底分布有重金屬軟泥,而且它也是活礦床。據估計,它們以5毫米/千年速率增長。在1億平方千米的面積上,僅銅一項1000年可凈增5000萬噸。目前已知的海底重金屬軟泥礦已有11處。德國已研製成功了一種開采多金屬軟泥的設備:即在采礦船下拖曳一根2000米長的鋼管,管底端裝一抽吸裝置。該吸礦管把含有海底重金屬軟泥的海水吸到采礦船上,經過去水處理,最後可得含32%鋅、5%銅、0.074%銀的濃縮金屬混合物。

3. 印尼粉色沙灘形成的氣候原因

印尼粉色沙灘來自於印尼的國寶——紅珊瑚。海底大量的紅色珊瑚被海水沖碎後變成細小的粉末,與岸上細白的沙子融為一體後,便形成了這浪漫的粉紅色沙灘。它們在生長的時候能夠自我分泌鈣質形成保護殼,而當它們死後這些帶有粉紅色的外殼,就被海水沖刷到了岸上形成了粉色的沙灘。

粉色沙灘

4. 印尼怎麼做的

呃,你問的是印泥吧
一、原料:菜籽油、硃砂、黃蠟、白蠟、艾葉。
二、製作方法:
1、取純正菜籽油200克,石蠟(或蠟燭)45克、黃蠟5克,放入陶罐內用文火熬制。以保持溶液在罐內輕微沸騰為宜,並隨時將表面的油沫除去,直至無油沫浮出時將陶罐從火上取下,待油涼後用濾網將油過濾於瓷盤中。油中不得有沉澱物,如有,必須棄之不用。
2、將艾葉去粗梗,洗凈曬干並搓軟後,放入葯碾中碾壓,然後去掉黑皮及葉莖。將處理好的艾葉用布袋裝好放入水鍋內蒸煮。煮好後取出放入清水中浸泡。次日取出曬干,用手揉搓並去除雜物,所得物即為細長潔白似棉紗的艾葉纖維。;
3、用酒精洗凈硃砂並晾乾,再放入葯碾中碾細,越細越好。硃砂應選用顏色略帶紫黑色的。
4、將碾細的硃砂加入熬制好的油中研磨(比例為1:4),至"油不浮,硃砂不沉"為宜。最後將艾葉纖維分次加入,攪拌均勻成軟泥狀即成硃砂印泥。最後,將硃砂印泥分裝入塑料盒或瓷盤中壓平加蓋,即可使用或出售
5、也可在油中加入金粉或銀粉,製成個性化的印泥

.

5. 印尼村民發現臭屍百合,這種植物的生長環境是怎樣的

臭屍百合也叫大王花,這種植物一般生長於熱帶雨林。不久之前,印度尼西亞國內一處名為朋古魯的港口,有人於自家院子里偶然發現了一株長相奇特的植物。後經由辨認,這株植物是臭屍百合,也就是大王花。臭屍百合這種植物通常生長於四季不分明的熱帶雨林地區,而氣候特徵恰好符合這一點的印尼也就成為了臭屍百合的主要生長地之一。

臭屍百合這種植物為雌雄異株,其中雌花在成功進行授粉之後結果。從成功授粉到果實形成,臭屍百合大概要花七個月左右的時間。臭屍百合的果實一般為15厘米左右的球形,呈半腐敗狀態,裡面含有種子。臭屍百合的種子是非常細小的,單純靠肉眼很難辨認。因為細小,所以一顆果實之中常常含有上千粒種子。這些種子在果實成熟之際會掉落至地上,然後或因風吹,或因動物活動而被帶至不同地方發芽,生長。

集中生長於熱帶雨林的臭屍百合,不管什麼時候都可以發芽生長,其中五至十月份是它們的主要生長期。臭屍百合剛剛冒芽的時候就只有乒乓球大小,然後在後續長達幾個月的生長中它會逐漸變大。待其花瓣張開之後,一株花徑將近1米的大王花就長成了。

6. 地形和堆積物

(一)崩塌地形及崩積物

崩塌地形和崩積物,是陡峭山坡上部岩石在劇烈的風化、剝蝕、地震和構造運動以及河水或海水掏蝕岸坡等因素影響下,使岩體本身的穩定性失去平衡,在重力作用下快速向下墜落,所形成的地形和堆積物。

崩塌作用一般在高山或高原邊緣地區和河谷地區較為發育。其規模不一,有時可以達到很大的規模。例如,在1911年帕米爾的巴爾坦格河谷發生了一次大山崩,崩塌下來的物質總體積約有3.6—4.8Gm3。在幾秒鍾的時間里,岩體從600m的高處崩落下來,堵塞了河流,形成了長約75km、寬1.5km、深262m的大湖。又如本溪市的本溪湖附近1956年發生的一次山崩,將黃旗溝口的半個山塊崩落了下來。崩落時發出了震天的巨響。這次山崩是由於山的底部石灰岩中喀斯特溶洞和地下河的發展以及大量的石灰岩的開采,使山塊上部的岩層失去了支持所造成的。

在崩塌作用下,沿斜坡崩落的石塊和碎屑,在坡度平緩的坡麓地帶,堆積成為半圓錐形體,稱為倒石錐(堆)。錐的規模一般都不大,面積不超過幾百平方米。倒石錐的表面坡度決定於崩落下來的碎屑物體的自然坡度。錐的平面形狀是扇形或三角形。有時幾個倒石錐連接在一起形成倒石裾(圖3-1)。

倒石錐的坡度除與安息角(休止角)有關外,還與下伏地形的起伏有很大關系。在一般情況下,當自然坡度小於30°左右時,岩石的重力作用不能克服碎石間的阻力,倒石錐便處於相對靜止狀態。

圖3-1倒石堆及倒石裾

組成倒石錐的岩性與斜坡上部的岩石基本是一致的。其岩性比較單一,由帶稜角的碎塊組成。它們的顆粒大小混雜,排列不規則。在山坡變陡的情況下,崩塌作用會變劇烈,崩積物在垂直剖面上,會呈現自下而上顆粒變細的現象,倒石堆向山前擴大。當斜坡坡度逐漸變緩時,崩塌作用也逐漸變弱,崩落物的粒度也逐步變小,崩積物在垂直剖面上,呈現下部顆粒較粗,向上逐漸變細,倒石堆向山中倒退。

(二)地滑地形和堆積物

位於斜坡上的岩石或鬆散堆積物,沿著一個不連續的剪力面向斜坡下部移動的一種塊體運動,叫做地滑作用(Landslide)。由地滑作用形成的地形和堆積物,叫做地滑地形和地滑堆積物。

1.地滑的發生和發展地滑由滑動的岩體和滑面兩個基本要素組成。地滑地形和堆積物發生的基本條件是:(1)可以引起重力滑動的斜坡;(2)鬆散堆積物或具有裂隙和孔隙的岩石;(3)水的參加。

地滑之所以發生是滑體本身的重量所產生的沿滑面方向的切線分力,克服了滑體與母體間的內聚力以及滑體與滑面以下岩層之間的摩擦力的結果。如在圖3-2中,斜坡角為α,滑體重量為Q,則沿滑面的切線分力為F=Q·sinα,摩擦力為滑體所產生的垂直於滑面的分力N=Q·cosα乘以摩擦系數f,即摩擦力T=N·f=Q·cosα·f。

如岩體內聚力為C,則只有當F>Q·cosα·f+C時,滑動才可能發生。

滑動可以在坡度角為10°左右的斜坡上發生;坡度角越大,越有利於滑坡的發生;但發生滑坡的斜坡坡度角一般不大於30°,因為在大於30°的斜體上,一般不發生滑動,而發生崩塌。

圖3-2地滑發生機制示意圖

鬆散堆積物和岩石的裂隙度及孔隙度,與透水性和含水性呈正比,與岩石內聚力呈反比。水的進入,一方面增大了滑體的重量,另一方面,也減小了岩石的內聚力,降低了岩石的強度,增大了塑性。此外,水作為一種滑潤劑,也減小了滑體與下伏岩層之間的摩擦力,特別是水在滑面集中時,尤其如此。當構成滑體的鬆散堆積物或硬結岩層的裂隙度和孔隙度大,滑面以下伏有相對不透水層時,有利於水在滑面集中。我國西北部黃土地區,具有這種條件。黃土是一種孔隙度和裂隙度很高的鬆散堆積物。黃土之下的紅土或硬結的基岩,一般都較黃土緻密,透水度較黃土小。在這種地區,如遇暴雨,特別容易發生水在黃土層之下集中,引起地滑。

在新構造運動劇烈上升的山嶽和高原地區,河流劇烈下切的谷坡上,特別有利於地滑發生。火山爆發和地震,時常伴隨著地滑。在這些場合下,或則引起斜坡的高度變大,斜坡的坡度增大,斜坡上部的岩石和鬆散堆積物的孔度和裂隙度被增大;或則地下水的循環變得流暢;而火山爆發和地震還能夠改變地下水的循環,增大地下水量或使地下水局部集中。這些都能夠促進地滑的發生和發展。

地滑的速度通常是較緩慢的,但暴雨季節,地滑的速度也可以很大。地滑的上部,常伴有崩塌;在鬆散堆積物區,地滑的下部常與泥流伴生。地滑的規模可以由數立方米至數立方公里。

2.地滑的堆積地形地滑的基本地形是滑體與母體岩層分裂所形成的地滑崖和由滑體所構成的地滑堆積地形(圖3-3)。地滑體平面輪廓可以呈舌形、斑塊形、長條形、圍場形(圖3-4)。由於滑體各部分滑動速度不一致,可以產生裂隙。在地滑的前部受阻或速度減緩時,後來滑動下來的物質所形成的壓力,可以產生地滑隆起、褶皺、甚至上沖斷層。在隆起之間伴生封閉的地滑堆積窿地。地滑前部滑動速度大,後部滑動速度小,以致使前部與後部裂開,並在二者之間形成階梯地形——地滑階地。地滑階地也可以由於幾次間歇的地滑過程形成。

地滑堆積物是由斜坡上部移動下來的,它的岩石礦物成分與斜坡上部是一致的。在地滑過程中,構成滑體的硬結岩層或鬆散堆積物的結構和構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被擾動,但由於是一種沿滑面的塊體運動。所以,其結構和構造的基本特點仍然是在不同程度上被保留下來的。

圖3-3地滑結構示意剖面圖

(三)流動地形和堆積物

未固結的岩石碎屑可以如同粘土流那樣,在重力作用下發生流動。根據流動物質的類型、水飽和程度和速度可再進行細分。流動物質多數為水所飽和,其流動速度較蠕動要大,由不可目見以至非常迅速。這種流有時可侵蝕形成谷地。為水所飽和的泥流和含泥的河流是過渡的。

圖3-4地滑平面示意圖

泥流(Solifluction)是指碎屑物質為水所飽和,在重力影響下向斜坡下方的移動現象。泥流的原意沒有任何氣候內涵。但由於多用於研究寒冷氣候的地形和堆積物,而常常不確切地被認為是一種寒冷氣候的作用。為加以區別,Washburn 1967年提出凍土泥流(gelifluction)一詞來表示與凍土有關的泥流。

在高緯區夏季,由於融解可形成厚lm左右的活動層,其中含有苔原泥炭、岩屑及其它風化物質,可沿極緩的斜坡向下流動。由於冰融水不能穿過下伏的凍土層而下滲,凍土層便成為相對隔水層。便在活動層匯集起來,飽和並沖淡了活動層,使其沿斜坡向下流動。在流的尾部或下游,由於水的流失和後續泥流的堆積,形成弧形脊和槽谷。在緩坡上,泥流速度常常緩慢,每年很少超過100mm,但夏季在坡度角10°以下的斜坡上卻可達10mm/日。

泥流不限於冰凍地區。在水不能由一種飽和的鬆散堆積物表面流走而滲入其中,並在一個相對不透水層表面集中時,便可以使其飽和而發生泥流。土壤中的粘土層或不透水的基岩層都可以起到類似於凍結層的作用,在其表面集中了上覆堆積物滲透下來的水,並使堆積物飽和而發生流動。熱帶緩坡風化產物也常發生泥流。

泥流在斜坡的下部,形成泥流裾。幾次間歇性的泥流過程,可以形成幾個層狀排列的階狀的地形,稱為泥流階地(圖3-5)。在乾旱帶或熱帶地區,由於暴雨,在斜坡上部碎屑物質形成的泥流,呈舌狀向下流動,形成泥流舌。

泥流堆積物一般都是由較細粒的物質構成的,但也可以含有粗粒物質。當其流動時,細粒物質含水多,流動較快;較粗粒的物質,流速較慢,沉積於斜坡的上部。所以,在一個斜坡上發生的泥流堆積物中,沿斜坡向下,物質的粒度,陸續變小。但這並不是沉積岩學中嚴格意義上的分選。泥流堆積物不具層理,其成分與斜坡上部鬆散堆積物的岩石礦物成分是一致的。所以,可以根據泥流堆積物中的礦砂去找尋斜坡上部的礦產(圖3-6)。

碎屑物流、土流、軟泥流(Debrisflow earthflow、mudflow)這些術語與泥流(Solifluction)很接近。區別是它們的流動速度較快,並且常沿河谷流動;而泥流則呈片狀或舌狀沿著整個斜坡流動。這三個術語形成一個含水量依次增多的系列,但卻常常交互使用。碎屑流中較砂粒粗的顆粒佔20—80%,而土流和軟泥流中80%以上為軟泥和砂。軟泥流是該系統的端元含有更多的液體。

圖3-5泥流階地

土流(圖3-7)經常由於暴雨產生,在其形成中,過飽和是一個基本條件。它們可以形成於一個面狀斜坡之上或形成於一個大的地滑的末端,但更多的是形成於一些小溝的源頭部分。那裡地表徑流集中。地表徑流中的水一部分滲入細粒物質使其過飽和並發生土流。在一些小溝的源頭分布著厚層細粒殘積物的地方,土流易於發生。人工坡麓挖掘,植被破壞也是產生土流的一個主要原因。在地震區,地震伴生的水可使土狀細粒物質過飽和並產生土流。伴隨土流還常常發生崩塌現象。

鬆散粘土的土流地形像珍珠或瓶頸形,在原始崩裂處形成一個窄狹的頸。當每一個土流崩落被液化並落入鄰接低地時,新的崩落中心形成。土流擴大呈碗形進入河谷變成軟泥流。土流規模可達直徑數公里,深達100m。土流底部不平坦,包括原始地形的凹凸和它自己形成的起伏。

半乾旱和乾旱地區,暴雨急流的水中含大量泥沙,當到達山麓時,洪流擴散變成軟泥流。

圖3-6含礦砂泥流剖面、平面示意圖

1—緩坡;2—中坡;3—陡坡

圖3-7滑動土流示意圖

火山泥流(Lahar,印尼語),是形成於火山錐坡的一種碎屑物流。暴雨及火山碎屑噴發,使復雜火山錐斜坡上的不穩定火山灰飽和並發生泥流。火山湖水、融雪水、決堤水也可成泥流水源。火山泥流可以是熱的和冷的。暴雨、火山伴生水、火山錐陡坡、細粒的火山噴發物,是形成火山泥流的基本條件。

(四)蠕動地形和堆積物

蠕動是一種不可目見的非加速的斜坡運動,這種運動常發生於斜坡的風化岩石碎屑中。但該術語同樣也用於其它節理發育的岩石塊中,主要是岩塊的蠕動和主要是細粒岩屑的蠕動,分別叫做岩石蠕動和土壤蠕動。沿斜坡向下蠕動的物質堆積下來,叫做蠕動堆積物。

雖然蠕動速度緩慢,但多年累積結果卻影響頗大。大部分山坡上的岩壁和道路都顯示出由於張裂隙向斜坡下部扭動或可見錯動的向斜坡下部運動,或可以看到斜坡上的樹木向斜坡上部斜曲(圖3-8)。所有這些現象,都是由於蠕動的紋層形成的。蠕動的物質形成許多紋層,每一紋層都被其下伏紋層攜帶向斜坡下方移動。上部層累積運動速度大,向下部去遞減以至變為零。蠕動面(下限)的深度,隨岩石和鬆散堆積物中裂隙發育程度而不同。在蠕動層中,岩層和鬆散堆積物變薄並被沿斜坡向下拉長,但一般沒有明顯的斷裂。

圖3-8蠕動示意圖塊

蠕動的研究有助於礦產勘探,如煤或礦石碎屑出現於蠕動層中,便可證明其埋藏層位於斜坡上部某一部位。

由於速度慢,植物可生長於蠕動層中。熱帶森林帶內的蠕動速度最大時可達4mm/a。

土狀物質蠕動是由於加熱和冷卻、凍結和融解、變濕和變干使土壤膨脹和收縮形成的。體積膨脹使物質的一些顆粒向上錯動,或垂直於地表錯動。收縮時,顆粒卻不能回到它從前的位置,而是受到重力的影響垂直地沉積下來,從而使顆粒向斜坡下方移動了一個距離。只有少數內聚力強的粘土可使顆粒回到原來位置不向斜坡下部運動。土狀物質的蠕動發生在緩坡上。

在砂岩和頁岩構成的懸壁中,砂岩的壓力使頁岩變薄,引起砂岩蠕動,並可進一步發生墜落。

岩石蠕動產生壓力釋放節理或層狀節理,平行於懸壁面或峽谷壁。快速的侵蝕作用使應力分布不平衡,引起岩石向峽谷擴張。當張節理形成時,風化作用破壞了支持,岩體由懸壁上墜落下來,發生崩塌地形和堆積物。

7. 印尼國內有300多個民族,什麼是造成印尼民族眾多的原因

有兩個原因:原因一是印尼之前長期被殖民統治,就有不同民族融化在一起、原因二是島嶼眾多,大家都是分散生活,容易產生多民族,這兩個原因才是造成印尼多民族的原因,也可以說是歷史遺留下來的。

大家可以想一下,就算印尼最要城市已經恢復正常,那麼政府也一時間管不到全國,久而久之上一個統治者留下的人就接著生活在印尼,成為印尼的一部分,加上他們都是獨立的島嶼,風俗更加難以改變。

8. 印尼為什麼要向中國提出納土納群島問題

1992年,中國將納土納群島納入專屬經濟區,1993年出版的一份地圖還把納土納群島列入中國版圖,這些情況立即引起印尼強烈不滿,一度要求中國政府作出澄清。

隨後數年,印尼與中國不斷就納土納群島的主權問題進行交涉,1995年更表示「與中國沒有海上邊界問題,納土納群島主權無需談論」。

近年來,中國不斷對納土納群島區域宣示主權,同時派出漁政船到該區域護航。2012年6月,印尼、菲律賓、越南和汶萊四國海軍已經研究將在納土納群島附近海域實施聯合巡邏。

此舉不但含有監視中國漁船的「非法捕魚」等行為,還將合力抗衡中國宣稱擁有該海域的部分所有權。

雖然中國和印尼尚未就納土納群島隸屬形成爭端,但雙方存在海洋經濟專屬區劃界的問題:印尼一直擔心該群島周圍部分水域與中國主張的「南中國海九段線」主張有重合。

印尼軍方承認,一直在評估納土納群島面臨的風險,但強調印尼在南中國海地區主權爭端中繼續保持中立立場。

(8)印尼怎麼樣變成軟泥擴展閱讀:

印度尼西亞納土納群島位於馬來半島和婆羅洲島之間的中國南海,由272個島嶼組成,總面積2110平方公里,人口約9萬。最高點在大納土納島,海拔約959米全年高溫,雨量多,富熱帶森林。

盛產木材、椰子、可可、大米和玉米,主要城鎮在主島南北岸的帕納里克和直落武圖。

明朝末年廣東潮州人張傑緒,在安波那島(納土納島)建立沒有特定名號的王國,自任國王。19世紀初張傑緒的末位繼承人逝世,內部發生紛爭,王國瓦解,被荷蘭殖民,後歸印度尼西亞管轄。

參考資料來源:

網路-納土納群島

9. 印尼植物藤怎麼會變咖啡色

出現這種顏色,主要是因為一些水肥管理不到位,或者是土壤中含有一些特殊物質,都會有這種情況發生。

10. 印尼的一火山噴出藍色岩漿怎麼原因藍色岩漿的溫度是多少度

閱讀全文

與印尼怎麼樣變成軟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第一條超級公路在哪裡 瀏覽:232
中國姓李的演員有哪些 瀏覽:805
中國一流哲學家有哪些 瀏覽:986
怎麼炒黑胡椒義大利面 瀏覽:809
為什麼印尼的快餐有腳臭味 瀏覽:832
義大利古代建築有哪些 瀏覽:253
印度首富對嚴重疫情幫助多少錢 瀏覽:180
騎馬怎麼下中國戰場 瀏覽:92
印度一瓶卵磷脂多少毫升 瀏覽:473
義大利知名女裝品牌有哪些 瀏覽:374
印尼什麼手串最好 瀏覽:342
英國商科讀研怎麼畢業 瀏覽:491
中國的重汽豪沃怎麼樣 瀏覽:950
英國藍短貓可以干什麼 瀏覽:912
在英國凡士林是什麼 瀏覽:401
伊朗為什麼用拖車 瀏覽:419
中國功夫運動員有哪些 瀏覽:298
伊朗的後院叫什麼 瀏覽:881
英國扣船會怎麼樣 瀏覽:534
硫磺島在中國的哪個位置 瀏覽: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