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民國時期,為什麼會有數十萬哈薩克人,從蘇聯來到中國
1932-1933年,數十萬哈薩克人沖破蘇聯設置的重重阻攔,從蘇聯來到了中國。這是為什麼呢?
蘇聯成立後,哈薩克是加盟共和國之一。
按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指導思想,斯大林試圖徹底改變蘇聯,這不僅包括它的社會,而且還包括它的經濟。前蘇聯「一五計劃」的目標之一就是趕超西方資本主義國家,並迅速實現工業化。為此,前蘇聯政權開始對其農業部門採取收緊政策。作為「一五計劃」的一部分,市民被劃歸集體農場,需要定期向國家輸送肉類和糧食。
1926年,哈薩克有25%的人從事農業;38.5%的人從事牧業;32.2%的人農牧兼從;10%的人過著游牧生活。即三分之二的人從事牧業,換句話說:大部分哈薩克人牧業為生。
蘇聯中央自建立之初就說,牧業與社會進步相抵觸。1929年,蘇共中央召開會議,做出了加快集體化進程,由游牧轉為定居的決議,要求哈薩克農業部子1932起完成每年上繳160萬噸糧食的任務。為實現這一根本不可能實現的任務,「積極分子」們幹了起來,1925-1933年負責哈薩克蘇共省委的菲利普·高羅新科(猶太族)就是積極分子之首,他們認為在哈薩克完成集體化的唯一途徑是:就是讓所有牧民定居。1930年哈薩克蘇共中央不知廉恥的宣布:第一個五年計劃後(至1933年)哈薩克的56.6萬戶牧民家庭中至少要有54.5萬戶實現定居。
哈薩克人逃到中國後,中國接納了這些難民,進行了妥善的安置。
乾隆平新疆之後,北疆是沒有哈薩克人的,不管是伊犁還是塔城,都是漢人、滿人和蒙古人。後來,這些哈薩克難民進入後,大多住在了北疆。
不少中國哈薩克家族至今還流傳著這樣的故事,比方說父母臨死前讓孩子往東跑,說只要跑過邊境線到中國了,你們就安全了。孩子掙扎著一路逃亡,在快餓死的時候遇到中國邊防軍人終於獲救。
❷ 是不是同起一源,印尼人的面貌和中國人差不多是何緣故
印尼是畜生種族,馬來劣等長相,凸嘴凸眼黑臉低鼻樑,性格陰暗兇殘,跟中國華夏長相沒有一點相似之處!
❸ 印尼華人的歷史
在15世紀前中國與現在的印度尼西亞很少有直接的聯系。中國和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貿易掌握在印度尼西亞人手裡。中國商船的標准名稱,junk,來源於爪哇語,jong[有爭議]。jong在爪哇語中用來描述那些從中國南部長途跋涉到東南亞的商船。中國的史料中有僧人法顯在5世紀經過這一地區去印度的記載。唐朝時也一度與印度尼西亞王國有頻繁的聯系。
有諷刺意味的是,中國人是爪哇最早的伊斯蘭傳教士,但是現在的大多數印尼華人卻不是穆斯林。有一種理論認為,在15世紀的時候,是鄭和等中國商船將伊斯蘭教帶入印尼。另外一種理論認為,是印度人將伊斯蘭教帶到了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群島。 荷蘭人的寵愛
最早的華人移民潮發生在荷蘭殖民的早中期,大多數都是尋找商機的商販。
華人與印尼原住民的關系直到今天都還是問題重重。一些評論者認為這可以追溯到荷蘭殖民時期。當時荷蘭人的殖民政策偏愛華人,因此華人在這一地區建立了經濟上的主導地位。
荷蘭人建立的社會等級制度使得華人很難與當地原住民融合。因為華人和阿拉伯裔是社會的第二等級,土著是社會的最底層,歐洲人位於社會的最高等級。荷蘭人是選擇性的優待某個少數民族或宗教而達到其破壞原有社會體制策略的發明者。華人成為他們殖民統治的道具,成為緩沖其與原住民矛盾的緩沖器。(法國人和英國人後來採用了同樣的策略,他們利用當地的天主教信徒和猶太人來統治阿拉伯世界)。
由於華人被荷蘭人認為聰明,勤奮,有能力管理大農場而受優待,許多華人成了殖民統治的支持者。事實上,在荷蘭殖民早期,華人積極支持荷蘭人在這片地區建立其統治地位。例如,17世紀時萬丹省的「中國船長」Souw Beng Kong(宋八公)在他管理雅加達的時期大量組織華人移民到印尼,這極大的動搖了這一地區的經濟,使得荷蘭人更容易征服伊斯蘭萬丹王國。
作為獎勵,在1619年Souw Beng Kong(宋八公)成為第一個Kapitein der Chinezen。並獎勵給他的繼承人封地,授予世襲的Sia稱號。這些貴族化的峇峇娘惹掌握了爪哇島上從原住民貴族手中沒收來的大量土地和財富。通過這種手法,他們統治了雅加達的峇峇娘惹和華人。這種體系後來延伸到了爪哇在內的其他的島嶼上。
那些被剝奪了土地的原住民貴族,由於缺乏建立領地的經濟基礎。於是尋求用武力方式奪回原本屬於他們的土地。
荷蘭人和華人參與了上千爪哇奴隸的貿易活動。爪哇人被認為容易出問題,於是將他們運到了在蘇門答臘的華人農場。 荷蘭人常常並不友好的看待華人。在18世紀早期,由於華人從雅加達建成伊始就在經濟上佔主導地位,這在某種方式上導致他們之間的關系越來越緊張。
大量華工建造雅加達城,並且耕作附近的土地,中國商人的數量也不斷增加,造成荷蘭東印度公司(VOC)對華人的依賴越來越大。
由於東印度公司的利潤大多數來自於在亞洲國家間的貿易,並不運回荷蘭,雅加達的華人很自然的成了聯系中國的最好方式。
荷蘭人和華人在經濟上相互依賴,理論上應該有很好的關系,但是由於華人的社會地位實際上與荷蘭人平等,而經濟上又是對手。這一因素造成荷蘭人對於華人與日俱增的憎恨。
引起這些憎恨最終爆發的不僅是華人的商幫,還有華人在爪哇各個經濟領域的活動:富有的華人從中國引入窮人當苦力來開展農業生產。這些苦力成了最重要的經濟領域----甘蔗種植園----的主要勞動力。
越來越多的苦力被引入,導致快到1740年的時候,華人人口佔了荷蘭東印度公司統治地區一半。1690年殖民當局嚴令禁止再從中國引入苦力。但這沒能阻止從中國引入苦力的浪潮,僱主通過向官員行賄的方式繼續引入。
1720年,歐洲市場逐漸飽和,蔗糖市場面臨越來越深的危機。爪哇的甘蔗農場面臨來自更便宜的巴西蔗糖的激烈競爭。許多農場主破產,殖民當局沒有採取措施緩解越來越嚴重的失業問題,一些絕望的失業者成為了暴民。
最後,殖民當局宣布將加里曼丹的苦力運到荷蘭在錫蘭南部加勒的種植園。無法知道是不是荷蘭人的真正意圖,謠言開始流傳說荷蘭人想把這些苦力運到海里扔掉。苦力拒絕登船,叛亂爆發。叛亂者不僅在農村地區搶劫,甚至要攻擊雅加達。
雖然沒有證據,雅加達的荷蘭人懷疑城內的5000華人計劃加入叛亂的苦力。1740年10月9日,荷蘭人命令搜查所有在雅加達的華人居民的住處。這最終演變成三天全方位的大屠殺----所有的華人都被屠殺在自己家裡,先前抓獲的也在監獄和醫院里立即處死。
一個傳教士煽風點火說殺華人是「神的旨意」,殖民政府據說按人頭懸賞。這次屠殺的受害者人數估計有5000至10000。紅溪(Kali Angke)這個名字據說來源於那次屠殺造成的「血流成河」。
在這之後,殖民政府宣布「恢復持續」。在雅加達等其他荷蘭統治的城市裡華人被指定住在特定的區域。雅加達華人被指定住在Glodok區,現在還有許多華人生活在那裡。
大屠殺後,荷蘭總督Adriaan Valckenier被逮捕並要求向Heeren XVII (十七世殿下, 荷蘭東印度公司董事)說明。他死在監獄里,但是對他的指控宣布「免於死刑」。
這件事在後來還常常被提起,特別是在形勢緊張的時候。
繼續移民並分化為三個分支
甚至這樣的血腥事件都沒能阻止華人繼續向印度尼西亞群島移民,在中國找不到的經濟機會的吸引力超過歧視和被壓迫的危險。
在這一時期的早期華人移民與中國大陸有更緊密的聯系,這表現在他們強烈的回家意識而把這兒當成他們臨時的處所。
由於18世紀中期,乾隆皇帝認為這些流亡海外的人是變節者,會對中國造成威脅,移民對回家的態度開始有了改變。雖然乾隆皇帝採取閉關自守的政策,但是沒有證據表明這些海外流亡者被禁止回到他們的家鄉。
然而許多流亡者發現印度尼西亞群島對他們更有吸引力。滿清政府的敵意和壓迫導致更多的人從中國遷出。被舒適的生活所引誘,一些人不再將自己與中國大陸聯系起來,他們被稱為峇峇娘惹。一些峇峇娘惹與當地原住民通婚,但一般來說都是苦力的女兒。
很多華人認為他們是荷蘭人,信仰天主教,不僅通常受到良好的教育,有較高社會地位,而且效仿西方的生活方式,認為自己更優等。他們被叫做僑生。19世紀晚期,大多數享有Sia稱號的貴族家庭都迅速西化。到了20世紀早期,他們中的許多人----尤其是雅加達附近的----甚至「比荷蘭人更荷蘭人」。 這些Sia貴族結果成了殖民統治的最強有力的支持者。
這些與中國大陸仍然維持關系的華人,仍然維持華人信仰及風俗,認為峇峇娘惹和僑生是不孝子,因為峇峇娘惹和僑生盡量避開中國傳統,這些仍然「純」的華人被叫做新客。
這三個印尼華人群體有完全不同的民族觀。
僑生更傾向荷蘭,峇峇娘惹更傾向印度尼西亞群島原住民,新客更傾向中國。
荷蘭改變政策後Sia貴族開始衰敗
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長期把持經濟的Sia貴族被他們支持的荷蘭殖民政府系統性的摧毀。在Wilhelmina女皇在荷蘭議會的演講中強調自己對東印度群島欠下「道德債」之後,殖民政府實行了所謂的「社會政策」。這個政策的目標就是要結束爪哇的封建制度和打破峇峇娘惹貴族。
結果是華人Sia貴族,而不是原住民貴族,在這個政策中遭受損失。原住民貴族的土地在殖民早期的時候就被荷蘭人沒收了,而且還把Majapahit王國分成了四塊。荷蘭人為了補救這不受歡迎的而且實際上是種族主義的政策,發起一個將這些中上層半貴族家族招募為公務員的計劃,這些人被稱為priyayi。
荷蘭政府強迫獲取峇峇娘惹貴族的封地,破壞了很多華人地主家族。雖然他們很多成功轉入商界,但是大多數以前的Sia貴族(這個頭銜在二十世紀四十年代被廢除)被新客取代。後者現在仍然是印尼經濟實力最強大的族群。
伴隨封建Sia貴族的衰敗,印尼華人經歷了一個現代化的過程,他們建立了西式社會和政治制度。他們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在泗水建立了爪哇第一個非西式的學校。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很多中文學校在大城市中建立了起來。第一個中文報紙和政黨也在這一時期建立了起來。這些政黨有的認為他們是印尼民族運動的一部分,有的仍然認為印尼華人是中國國民。印尼華人是否是中國國民這個問題花了數十年都沒能解決。
❹ 我去印尼出差,為什麼看到那兒的人長得像中國人一樣
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佔14%;馬都拉族(Mara),佔7.5%,這幾個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及附近的馬都拉島上。其他較大的民族還有蘇門答臘島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達克族(Batak)、亞齊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尼亞斯族(Nias)、門達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島上的達雅族(Dayak)、班查爾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蘇拉威西島上的望加錫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納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島上的巴厘族(Bali),龍目島上的薩薩克族(Sasak),馬魯古群島商的馬魯古族(Maluku)。馬來族(melayu)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分布最廣泛,在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加里曼丹島沿海以及兩島之間的海上各島都有馬來族居住。
除新幾內亞島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並將維達人排擠到深山內地。現代蘇門答臘的巴達克族、加里曼丹的達雅族和蘇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馬來人的後裔。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又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徵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後,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後代。
❺ 為什麼印度人可以那麼早的就來到中國
佛教傳入中國漢地年代,學術界尚無定論。古代漢文史籍中,有秦始皇時沙門室利防等18人到中國的記載。據《善見律毗婆沙》記述,在阿育王時代,佛教第三次結集後,曾派大德摩訶勒棄多至臾那世界(原註:漢地);派末世摩至雪山邊國。西藏多羅那他《印度佛教史》稱達摩阿育王時,高僧善見至大支那弘法。南璺佛教史書則稱派末世摩至支那。以上這些布教活動因無譯述遺跡傳世,無法證實。
佛教的傳入和發展大約在兩漢之際,佛教開始傳入漢地(約在公元紀元前後)。據文獻記載,佛像可能與此同時傳入。但在中國西部的新疆地區(古代稱之為西域),佛教和佛教藝術的傳人則更要早一些。印度的佛教藝術,經過中國的藝術家和民間工匠的吸收、融合和再創造,形成了更具中國特點的佛教藝術,從而更容易在中國社會流傳和發展。形形式式的佛像,主要是作為佛教徒供奉和禮拜的對象,因此佛像藝術的發展和流行,基本上是伴隨著中國佛教的興衰而興衰,兩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是顯而易見的。
❻ 印尼是從什麼時候跟中國有文化交流的
印尼很早就回中國有文化交流,最早可以延續到漢朝,當然最有名的還是宋朝時繁盛的海上絲綢之路,宋朝海貿發達,和印尼交流也變得非常平凡,明朝時更是達到鼎盛時期,鄭和下西洋就經過印尼,甚至有印尼地區朝拜者來明朝定居是事情,進入清代近代後,印尼也成為下南洋的選地之一,如今印中兩國也進行著深度的文化交流。
❼ 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
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三次人口遷徙是:下南洋、走西口、闖關東。
一、中國近代史是從第一次鴉片戰爭1840年到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
二、下南洋。
真正意義上的下南洋是從明末清初開始的,到清朝末年達到高潮。到1905年,海外華僑總數已達700萬人。直至近代幾次革命低潮時期,都有逃避政治迫害的中國人移居東南亞。
下南洋的流民,來自全國大部分省區,但福建、廣東人佔95%以上。這與自然、人文因素極有關系。閩、粵兩省海岸曲折,人民與海相習,這是內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兩省距離南洋較近,往返方便,路近費省。
據統計,印尼兩億人口中,約一千萬是華人;馬來西亞兩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六百萬;泰國六千五百萬人口,華人約二千萬,佔了將近三分之一;新加坡三百多萬人,華人多達90%,是海外華人占所在國人口比例最高的一個國家。
三、走西口。
走西口的時間,大概是在明代的中期開始,那麼截止時間大概到清朝末年,其中的高潮應該是在明末清初,這個時候數量是最大。走西口有兩種情況:
1、是由於山西當時人口比較多,所以生活比較困難。
2、另一部分人就是由於在內蒙這一帶,當時的邊防需要,所以晉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時候,內蒙邊防的需要發展起來的。那麼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為了適應這種要求,到口外去發展商業,發展貿易,以至於到後來的票號。
四、闖關東。
「闖關東」是中國近代向東北移民的略稱,闖關的以山東、河北、河南、山西、陝西人為多,而其中又以山東人為最。山東又以膠東最多,幾乎村村、家家都有「闖關東」的,甚至村裡青年人不去關東闖一闖就被鄉人視為沒出息。
1、因為隨著日、俄勢力進入東北,滿清對東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虛設。
2、還因為隨著日、俄對東北的開發,需要大量的勞動力;
2、內地曾發生了光緒3年、民國18年、民國31年三次大災荒,內地居民扶老攜幼,結隊成群,逃荒到東北,以投靠親友,並可開種荒地。
民國時期歷年進入關東地區的人數多寡不一,但至少也在20萬人以上,而超過百萬人的年份有4年。清代、民國時期累計各超過1,000萬。可以說,今天東北超過8成人的祖先,都是那個時期的移民。
(7)民國時期印尼人為什麼來到中國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時期河南人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大移民,也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人口遷徙,它是由三大歷史事件造成的:
一、1937年「七七「事變後,日本開始大規模侵華,群眾往西安等大後方逃亡。
二、國民政府「以水代兵」, 1938年扒開黃河花園口。一瀉千里的的黃河水淹豫、皖、蘇3省44縣市,1250 萬人受災,死亡89萬餘人。
三、 1942年的中原大飢荒再一次激起了中原災民大規模的西遷浪潮,1942年(民國31年)河南省發生了近百年來罕見的慘絕人寰的特大災荒,米珠薪桂,餓殍載道。而當年的關中平原,則風調雨順,獲得了大豐收。
當時河南省有3000萬人口,1942年——1943年因災荒而死亡者,據官方統計竟達300萬之多。多災多難的中原人民輾轉洛陽,或扒火車,或步行,沿隴海路的方向前往西北「大後方」的。
據估計,豫、皖、蘇三省共有390萬人,其中以河南人占絕大多數,背井離鄉,他們一路乞討,遠的一直逃到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省,從中原到西北,漫延著一幅長長的餓殍圖。
即使到現在,沿隴海鐵路的西北城鎮,河南人都佔了很大比例,渭南、西安、咸陽佔三分之一,寶雞、天水甚至超過二分之一,以致西寧、蘭州都有很多河南人,新疆每6個人中,就有一個河南人。
❽ 印尼為何招見中國大史
印尼與中國的關系,歷史悠久源遠流長,他召見
中國大使
,肯定有他的道理,他可能有什麼重要的事情需要和中國大使去商量
❾ 中國歷史上有幾次人口大遷徙
中國歷史上有四次人口大遷徙,分別是:闖關東、走西口、蹚古道、下南洋。
1.闖關東
闖關東,是指在清朝後期以及民國時期,大批中原、江北的老百姓由於自然災害,清政府號召移民實邊等原因,被迫或主動跨過山海關以及渡過渤海,到東北地區闖盪,墾荒和定居的過程。故,在民間有「邊里人」、「邊外人」的說法。
闖關東」有廣義的與狹義的兩個概念。 有史以來 山海關以內地區的民眾出關謀生,皆可謂之「闖關東」,此為廣義。狹義的「闖關東」僅是指從 清朝 順治年間到 中華民國這個歷史時期內, 山東、 河北、 山西、 河南及皖北、蘇北等地的百姓去關東謀生的歷史。我們通常所說的「闖關東」是狹義的。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四次人口遷徙」事件之一,從明朝中期至民國初年四百餘年的歷史長河中,無數山西人、陝西人、河北人背井離鄉,打通了中原腹地與蒙古草原的經濟和文化通道,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繁榮和發展。
西口,狹義的西口指長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殺虎口;陝西府谷口;河北獨石口,即晉北人、陝北人以及河北人走西口的交匯點。西口是晉商、陝商出關與內蒙外蒙貿易的地方,所以走西口的主力人群包括晉北人,陝北人,河北人。後西口泛指在長城以北的內外蒙古從事農業、商品交易的地方,包括陝西北部的神木口,河北北部的張家口以及歸化城(今呼和浩特市)。
3.蹚古道
「蹚古道」:陝西商人有三大歷史貢獻,一是「絲綢之路」,與中外商人開辟通往世界的商業大道;二是陝康藏定茶馬古道之行,民間稱為「蹚古道」;三是去蒙古做生意稱為「走西口」。促進了民族間經濟、文化的交流、融合,對穩定和開發邊疆意義重大。關陝商賈「蹚古道」的歷史無人提起,幾至擠進歷史的夾縫被人們淡忘,慶幸的是近年來引進了學術界的重視。
陝商通過「秦蜀古道」走向巴蜀(主要是康定,有的商人走向新疆等西北地區,還有的走向印度和東南亞。在康定分成2條路線,一條向西經昌都、拉薩走向國外,一條經大理、騰沖走向國外。),因是在古道間反復行走,稱為「趟古道」,而「趟」的異體字是「蹚」,「蹚」還有踩山踩水路,試探、隨大家一起之意,所以書面上寫成「蹚古道」。我們不得不佩服古人用詞的巧妙。
4.下南洋
南洋指東南亞較深區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為主的區域,也包括斯里蘭卡等等。阿拉伯海以東的屬於南洋(中東和東非屬西洋)。中國人去南洋區域活動(官事、經商、打工、遷徙),歷史上稱為「下南洋」或走南洋。鄭和下西洋(前期是下南洋)之前,官員和老百姓走南洋是小規模活動。元朝時期有過元爪戰爭。
歐洲列強統治南洋各區域時期希望引華人去開發,加之中國幾次大亂,討生活的移民出現了洪流。明末、清朝和民國時期,中國人去東南亞經商(海上絲綢之路)、打工、乃至遷徙到東南亞(起初的主要動因是建立和統治印尼的荷蘭當局來華南招工),規模巨大,納土納群島就是華人建國的。
《漢書》里說:「安土重遷,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願也。」然而,縱觀兩千餘年的歷史,幾乎在各朝各代,中國人都有過規模相當大的遷徙。
中國人口的遷徙,在近代以前,其大方向主要是由北至南。北人一次次南遷,造就了南方文化與經濟的繁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客家人。
❿ 印尼人為什麼恨中國人:華人不敢承認身份
其實印尼人並沒有恨中國人,幾次事件都有其他因素/目的,華人也沒有不敢承認其華人身份,目前店面/商鋪也越來越多使用中文名字,很多時候都是媒體渲染導致我們有錯誤的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