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尼最殘忍部落,親人去世後女人需要切掉手指來祭奠,這種「愛的方式」是否太過度
印度尼西亞的達尼部門,其曾經存在的親人去世後女人需要切掉手指來祭奠行為是很霸道且過分的,簡直是侮辱女性的地位。還好這個不人道的風俗已經被當地相關部門所廢除,當地的女性不再需要面對如此變態的習俗,可以安心地生活下來,用最簡單的方式懷念親人。
達尼部落的「切手指」習俗確實很過分,還好終究被取消,當地女性也不用擔心再次遇到。
『貳』 印尼最殘忍部落,親人去世後女人需要切掉手指來祭奠,為何時至今日這種習俗仍舊沒有被廢除
印度尼西亞的達尼部落以親人去世後女人需要切掉手指來祭奠聞名,這種獨特的風俗其實已經被當地相關部分廢除了,現在不再允許切掉手指了。不得不說,在這個獨特的達尼部落裡面女性是安全沒有地位的,甚至過得辛苦而且飽受傳統變態習俗的影響,還好相關的制度都被取消。
歸根到底還是男強女弱的生活模式,導致當地女性完全沒有地位甚至經歷著非人道主義的習俗生活。
『叄』 請問祭祀時用的「刑鹽」「藁魚」「韭菹」「菁菹」「菜菔」「芹菹」「筍菹」分別是什麼東西
刑鹽:特製成虎形的鹽,供祭祀用
藁魚:野生植物,一種喂魚用的草飼料.一般生長在河堤上
韭菹:以醯醬腌漬的韭菜
菜菔:就是蘿卜
芹菹:以醯醬腌漬的芹菜
筍菹:以醯醬腌漬的竹筍
『肆』 外國人是如何祭奠去世的親人
外國葬禮屬於嚴肅氣氛,你當然不能穿著花花綠綠去了,黑白灰屬於冷色系,比較適合氣氛。外國人認為參加葬禮的時候,死者的靈魂會回來,一般大家穿著黑西裝打著黑色的雨傘去墓地祭奠親人。
『伍』 曾經生活在印度河流域的土著,為何要用活人去祭神
南亞的一些土著人用活人來進行祭祀。在原始部落種群中,如亞洲非洲歐洲澳洲等有用活人祭祀的風俗。在南亞的一些部落中,這個風俗一直延續至今。搭起一個像屋頂一樣的祭台,將人或者牲畜捆綁起來,放在祭台上面,在周圍氣燃起火堆,用燒紅的烙鐵來驅趕人獸,在祭台上掙扎,滾下來再上去,直到力竭而死,第二日,將人或者獸的肉被割下來。但是對於部落的人們來說,他們認為有新生物的誕生就會有舊事物的滅亡。他們認為新生和死亡是相輔相成的,所以有了用活人來祭祀土地女神的風俗。
『陸』 印尼有什麼忌諱的事情
1、在印尼人家裡,當你看到長相可愛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頭,如果你撫摸他的頭,對方一定反臉相向。
2、在印尼,進行裸體太陽浴是非法的,和他們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
3、和別人談話或進別人家裡都要摘下太陽鏡。
4、拜訪印尼商人時要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
5、進入聖地特別是進入清真寺,一定要脫鞋。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
6、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進入寺廟必須在腰間束腰帶。
7、印尼人忌諱夜間吹口哨,認為它會招來游盪的幽靈和挨打。
8、印尼人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他們。
9、忌諱吃豬肉食品,忌飲烈性酒,不愛吃海參,也不吃帶骨帶汁的菜和魚肚等。
(6)印尼祭祀用什麼擴展閱讀:
印尼的美食習慣:
印尼地處熱帶、不產小麥,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類,尤其是大米更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歡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稱為「克杜巴」。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面條、麵包等。
印尼是一個盛產香料的國家,印尼製作菜餚喜歡放各種香料,以及辣椒、蔥、姜、蒜等。因此印尼的特點,一般是辛辣味香。印尼人喜歡吃「沙爹」、「登登」、「咖喱」等。「沙爹」是牛羊肉串。
印尼盛產魚蝦,吃魚蝦也很講究。除了煎、炸之外,有的魚開膛後,在魚肚裡塗上香料和辣醬,然後烤熟吃。吃蝦時,把活蝦放在玻璃鍋內,倒上酒精、點上火,蓋鍋蓋,片刻便把活蝦煮熟,然後蘸辣醬吃。
印尼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魚肉丸、炒米飯及各種烤制糕點。印尼人還喜歡吃涼拌什錦菜和什錦黃飯。印尼人視黃色為吉祥的象徵,故黃米飯成為禮飯,在婚禮和祭祀上必不可少。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
『柒』 印尼的銅鐵器時代的標志是什麼
大約公元3千年到公元二三世紀,是印尼的銅鐵器時代。其代表就是銅鉞(古代兵器)和銅鼓的出現。這2個物件不僅是祭祀儀具,而且還是氏族領袖的權力象徵和團結部族的號召。
銅鉞的形狀各種各樣,其中比較突出的是有羽冠盛飾的人形假面。據民族學者報道:在美拉尼西亞有些島上居民(新愛爾蘭島)在跳著假面舞時就戴著各種羽毛裝飾起來的盛冠。羅蒂島地處印度尼西亞的東部,那裡的居民有更多美拉尼西亞人的遺風和習俗,盛飾的羽冠人形假面同美拉尼西亞人假面舞蹈形象有聯系。有人因之認為羅蒂島上的銅鎖的藝術風格是表現了亞洲的東山文化同巴布亞、美拉尼西亞的原始藝術的結合。而這一藝術以此為起點一直可以探索到大洋洲以至於美洲。
『捌』 印尼的銅鐵器時代是在什麼時期有哪些代表性物品
大約公元3千年到公元二三世紀,是印尼的銅鐵器時代。其代表就是銅鉞(古代兵器)和銅鼓的出現。這2個物件不僅是祭祀儀具,而且還是氏族領袖的權力象徵和團結部族的號召。
『玖』 印尼的節假日
印度由於宗教多,民族多,加上地方大,所以節日多達上千個。全國性的較大的節日有(印度節日多充滿宗教色彩,但日期多以印歷計算,有別於公歷,故無法確定其公歷日期,以下月份均以公歷計算):
元旦:1月1日。
印度共和日:1月26日,即國慶日,個邦首府均有慶祝省會及巡行,而以首都新德里的循行最壯觀。
甘地逝世紀念日:1月30日,是日在首都的甘地陵有誦經文、祈福活動。
濕婆神節:濕婆神節也叫濕婆神之夜節,在印度教寺廟慶祝,時間在公歷2-3月(印歷12月黑半月第四天)舉行。節日時期,不分男女老幼、高低貴賤都要齋戒。
灑紅節:灑紅節就是波水節,是印度教紀念黑天的節日,源於古時的豐收祭儀,在每年的2-3月(印歷為12月望日)舉行。節日期間,成群結隊的印度教徒,載歌載舞,在篝火旁盡情地跳躍,慶祝春天來臨,並互相波水,向路人撒紅粉或紅水。
拉瑪節:3-4月,印度教徒慶祝毗濕奴的化身拉瑪的生辰。
馬哈維那節:耆那教徒慶祝其祖師馬哈維那(大雄)壽辰之日(3-4月)。過節時,數以方針的教徒聚集在當地耆那教聖人的大石像前舉行祭典和參拜活動。
復活節:4月,紀念耶穌基督被釘在十字架後第三日的復活。
佛誕節:紀念佛祖釋迦牟尼誕生,公歷在5-6月。每年的此日,各國的佛寺及僧眾都要舉行誦經法會,並根據「佛生時,龍噴香雨浴佛身」的傳說,用香水灑洗佛身。同時,崇佛之家還要以花獻佛,,祭拜佛祖,施捨僧人。
獨立節:8月15日,是印度的全國性節日。1947年8月15日,印度擺脫了殖民主義統治,獲得了獨立。獨立節這一天,印度總理要在德里的紅堡上升起山色國旗,發表講話,總統要向全國人民支辭祝賀獨立節。
十勝節:是印度教最盛大的節目,又叫凱旋節。儀式共舉行10天,慶祝拉瑪戰勝邪魔。時間在9-10月。
燈節:燈節是印度教徒四大節日之一,在公歷10-11月舉行。燈節這一天,全國各地的印度教神廟顯得格外熱鬧,人山人海。婦女們虔誠地手棒擺滿祭品的盤子,緩步朝廟堂走去。祭祀儀式開始時,人們雙手合十,閉合雙眼,對著神靈,默默禱告。祈禱結束之後,祭司在教徒的前額上點白灰、硃砂等,然後給教徒一點神賜的聖水和祭物。慶祝燈節匯使人的身心得到凈化,逢凶化吉,同時表示光明戰勝黑暗,善良戰勝邪戀。
『拾』 少數民族祭祀神靈的器物應該叫什麼
少數民族祭祀天神的風俗祭祀天神在民族地區十分普遍。天神崇拜是自然崇拜的最高形式。人生於天地間,生命源於父母,天如父,地如母,五穀百物滋養生命,生命結束,遺體入土,靈魂升天與祖先團聚,這就是祭天文化的人生內涵。這種觀念自古以來就貫穿於少數民族的民族意識之中,成為倫理道德的基石。隨著社會歷史的變遷,古代祭天的民俗事象在廣大漢族地區已經淡化甚至消失,可是在民族地區,祭天卻還可見到昔日的風采。雲南佤族是聚居在祖國西南邊陲的少數民族,至民國時期,仍然處於原始社會末期狀態。他們信奉祭祀的天神稱為「木依吉」。在佤族的傳統宗教信仰中,木依吉不僅是創造神,而且是祖先神,他支配著自然界的風、雨、雷、電,掌管著人類的生、老、病、死。他既可以造福人類,也會給人類帶來災禍,故必須向木依吉頂禮膜拜,虔誠獻祭,祈求其不要降下災禍而賜福人類。歷史上雲南西盟縣的佤族有獵人頭血祭木依吉天神和穀神(即古代之稷社,屬地祗之列),以求風調雨順,人壽年豐的古老風俗。獵頭祭是佤族宗教中最隆重的祭祀活動,活動圍繞木鼓(木鼓為通天神物,是天神和穀神的象徵符號)進行,具有復雜而又嚴格的祭典程式,包括獵頭、接頭、祭頭和送頭等一套儀式。由巫師代表全部落民眾向人頭祈禱,求神靈保佑全寨人畜平安,莊稼豐收。隨著佤族社會的發展,獵頭血祭逐漸發生變化。上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在當地政府的教育引導下,佤族人民已經逐漸放棄了這種舊俗,而保留用剽牛血祭天神、穀神,祈求安居樂業、吉祥如意、幸福安康的的祭祀風俗。牛是佤族的吉祥物,祭牛頭則表示對神靈的虔誠。
許多少數民族的天神信仰和祭祀儀式,表達了對天神的感念之恩。雲南景頗族的「目腦縱歌」是由祭祀太陽神的祀神歌舞發展而來,其文化淵源是天神、太陽神崇拜。「目腦」,意為盛大祭典;「目腦縱歌」,意為大家來祭祀、來唱歌跳舞。祭天大典的祭場是選在開闊的山谷荒原平地,祭場中央豎立高大宏偉的神牌和擎天柱、天神柱,四周立有多個圖騰木樁。整個目腦祭典均以神牌為核心進行,由景頗族最高級別的祭天官「齋瓦」(大祭司)主持大典。首先舉行祭天儀式,包括向天神請示、念誦祭文、敬獻犧牲(即殺豬、宰羊、剽牛)。當「齋瓦」念誦的祭天神祭詞告一段落後,眾多祭司和領舞者「腦雙」舉行開跳儀式,然後,成千上萬的景頗族人逐步踩著鼓點緩緩有序進入舞場,在領舞者的率領下,組成蜿蜒、規整的舞蹈隊列,按目腦柱上的雲紋線路載歌載舞,先由北朝南行進,重蹈祖先由北方(即甘青高原)往南方遷徙的艱辛之路,然後再由南向北行進,象徵返回祖先來源地,以求在心理上與祖先「匯合」。此時「目腦縱歌」正式開始,通宵達旦不停息,一直歌舞三天三夜才結束。「目腦縱歌」的舞蹈動作象徵性地向眾神靈(主要是天神、太陽神)鞠躬朝拜,歌舞娛神,意即用音樂舞蹈祭祀神靈,祈禱人畜興旺、五穀豐登、平安無災等。
生活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納西族,普遍信仰傳統宗教東巴教。《東巴經》講述了東巴教的天神、地鬼、人世的三種境界,認為天神保佑人類,鬼怪作祟,人只有依靠天神才能求福免禍。因此,納西族自古以來就極重視祭祀天神(稱為「美布」),認為不參加祭天就不被承認是納西族,祭天成為民族認同的標志。他們自認是「天的兒子」,是祭天的子民(「納西祭天人」)。納西族祭天的宗教儀式,無論是群體還是獨戶祭祀,都要請東巴教祭司(祭天官)來主持。所崇拜的偶像,用兩棵黃栗木代表天神和天妻,中間一棵柏樹代表先祖崇仁麗恩。納西族的「祭天」,其實是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相結合的宗教祭祀風俗。東北地區的滿族祭天稱「祭桿子」,或稱「祭神桿」,這是其最具特色的「立桿祭天」古俗。天神稱為「阿布卡恩都里」。立神桿、設祭壇、立鍋灶、擺祭品,由薩滿主持祭祀。參祭族人下跪恭聽「神諭」,之後將犧牲敬獻天神,把牲血抹在神桿頂上,行血祭天神禮。將牲畜的生殖器纏在神桿上,象徵人畜生殖力旺盛,這是遠古先民生殖崇拜的遺風。
http://www.douban.com/note/394792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