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為什麼拜關公

印尼為什麼拜關公

發布時間:2022-07-27 18:38:52

㈠ 為什麼要拜關公

拜關公是因為關公最講「忠、義、信、智、仁、勇」,而這幾個字正是生意人所需要的生財之道。忠,就是忠誠;義,就是講義氣;信,就是守信用;智,就是有智慧;仁,就是仁義;勇,就是勇敢。河南洛陽關林廟供奉的關公就是以關公這六個字為核心內容的,也正是有了這六個字,關雲長所以才能所向披靡,也正是這六個字,關公才贏得後世的敬仰。

㈡ 三國時期的哪位人物,在印度尼西亞最受歡迎

進入本世紀以來,隨著三國文化熱潮在印尼的興起,以及各種現代化渠道的傳播,關羽的形象已經在當地深入民心,關羽崇拜也成了當地的一種固有文化,越來越多的印尼人也加入到了關羽崇拜的行列。比如在印尼萬隆市的靈光寺,每年都會舉辦盛大的關公誕辰法會,該會歷時三天,大小節目十多個。屆時參與法會的人員,不僅有當地華裔,而且,還有來自印尼各地的不同階層和不同領域的民眾聚集於此,共同慶祝關公誕辰。

㈢ 為什麼人們會拜關公關公是人么,並不是神

不是神,拜關公是對忠義和正氣的崇拜。

㈣ 「拜關公」的用意是什麼是代表什麼意思

拜關公是一種傳統民間信仰。在中國,供奉文聖孔子的文宣王廟有很多,過去在各個城邑都有這類建築。而武聖關公廟在海內外數量及規模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關公是一種精神。關公本名關羽,字雲長,出生於公元160年,卒於公元219年。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群雄,輔佐劉備完成鼎立三分大業,譜寫出一曲令人感慨萬端的人生壯歌,被後人推舉為「忠」「信」「義」「勇」集於一身的道德楷模,並成了中國封建社會後期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農工商廣泛頂禮膜拜的神聖偶像。

擴展閱讀:

關羽是蜀漢名將,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其由將而侯而王而帝而聖的1800多年,就是關公故事精神流傳-信仰風俗出現-關公文化形成的過程。

這個過程中,官方和民間共同締造了廟宇文化——建築、雕刻、楹聯、雕塑、繪畫等等內涵豐富;締造了祭祀文化,程式規整而嚴密的祭祀儀式、全球信徒的朝拜現象;締造了廟會文化和戲曲文化——物質和文化的交流,戲曲與雜劇的展演;締造了商神文化,關公因他的忠義而被社會方面面的人群當作求平安、求財、求學、求進的神祇。

關公文化中最根本的理念文化——關公的忠義仁勇和誠信精神。待事以忠,待人以仁,以義取利,以勇精進,這種精神如今已然成為民族精神和大義,成為社會發展與和諧的根本;衍生了關公產業文化,各地官方民間舉辦的的關公文化旅遊節,相關的文化產業鏈的形成。

參考資料:關公文化

㈤ 為什麼人們會拜關公

傳說,關公麥城戰死後,冤魂不散,滿懷一腔冤氣,提著腦袋,四處鳴冤。一天,路遇佛祖釋迦牟尼(道教說遇見太上老君),關公向佛祖傾訴滿腔冤屈之後,佛祖開導他:你說死得太冤,可是,你生前斬顏良、殊文丑、過五關斬六將,難道被你所殺的人還少嗎?難道他們都該殺,人家都死的不冤?關公一聽,頓時大徹大悟。詢問佛祖,如何才能消除冤氣,斷除六根?佛祖勸他,趕快皈依佛門,才能心底坦盪,祛邪扶正。關公聽了佛祖規勸,決心皈依佛門(道教說「從道養身」)。後被佛教封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天尊關帝聖君」(道教稱「伏魔大仙關帝聖君」)鎮壇護法,威鎮山門。現四川梁平縣的明代建築「雙桂堂」,一進廟門,見到的是關公的殿堂。只見關公帶領關平、周倉,扶佑佛殿神聖。其來源即出於上述典故。

由於關公一身正氣,神勇無敵。在民間驅儺習俗中,奉為壇神或戲神。酉陽陽戲、梓潼陽戲、提陽戲都敬關公為主神。開戲,必設關公聖像、先祈關公後開正戲。在梓潼縣還有「關公掃盪」的習俗。每年春節或關公生日,均要從廟里抬出關公像,在田野、村寨中遊走(掃盪),以借關公之威,驅邪納吉,保一方平安。屆時,當地群眾,在村頭庄尾,設壇迎送,氣氛熱烈隆重,可謂一大宗教民俗景觀。

亦稱「關聖帝君」,簡稱「關帝」,本為道教的護法四帥之一,如今道教主要將他作為財神來供奉。關於其來歷,前面已有介紹,其職能除了「治病除災,驅耶辟惡,誅罰叛逆,巡察冥司」,還有「司命祿,庇護商賈,招財進寶」,又因其忠義,故被奉之為財神。因為商人認為有三,一是說關公生前十分善於理財,長於會計業務,曾設筆記法,發明日清簿,這種計算方法設有原、收、出、存四項,非常詳明清楚,後世商人公認為會計專才,所以奉為商業神,二因商人談生意作買賣,最重義氣和信用,關公信義俱全,故尊奉之,三因傳說關公逝後真神常回助戰,取得勝利,商人就是希望有朝一日生意受挫,能像關公一樣,來日東山再起,爭取最後成功。這種信仰在清代,被各行各業所接受,對其頂禮膜拜尤盛。近代江湖上的哥老會、青紅幫特別敬祀關帝,且江湖上結義弟兄,亦必於關帝前頂禮膜拜,焚表立誓,以守信義。

當代,關公在台灣還有一個封號——玄靈高上帝。此是清以來,百姓受顛沛流離之苦和內憂外患之辱,更祈求於忠勇信義的關公保護。江南一些城市的百姓在慘遭清兵和外國侵略軍的屠殺時,曾抬出關公的神像聚集民眾以抗外辱。民眾在遇天災、人禍、疾病、爭執時,則向關帝求雨、求葯,求他驅災陣魔、求他正直決斷,皇室求關公保國安民,地方求關公除暴安良。近世自於內憂外患,一些民眾在逃往台灣時,將關公這一信仰也帶到了台灣,並流傳了下來。當代商賈興盛,關帝又被尊為武財神,保護工商業的興隆。台灣道教組織於1993年5月在台北泰山鄉加封關公為第十八代上帝,號為「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玄靈高上帝」之號標志著關公信仰在台灣道教中的升級。關公的忠義勇武仁信等品質集中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體現了民眾的社會願望和理想人格,因此,他千百年來得到了世人的擁戴,被歷代加封,宋代封為「顯靈王」,宋徽宗時封為「義勇武安王」。明神宗時將其神位晉級為「協天護國忠義帝」、「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清代順治皇帝加封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佑贊宣德關聖大帝」。

各朝皇帝都以關羽為忠義的化身成為教育忠君愛國信念的材料,其「侯而王,王而帝,帝而聖,聖而天」的過程請參考下表:

朝代 皇帝 時間 封號
北宋 宋徽宗 崇寧元年(1102年) 忠惠公
北宋 宋徽宗 崇寧三年(1104年) 崇寧真君
北宋 宋徽宗 大觀二年(1107年) 武安王
北宋 宋徽宗 宣和五年(1123年) 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高宗 建炎二年(1128年) 壯繆義勇武安王
南宋 宋孝宗 淳熙十四年(1187年) 壯繆義勇武安英濟王
元 泰定帝 天歷八年(1335年) 顯靈義勇武安英濟王
明 明神宗 萬曆四十二年(1613年)單刀伏魔、神威遠鎮天尊關聖帝君
明 明思宗 崇禎三年(1630年) 真元顯應昭明翼漢天尊
清 清世祖 順治九年(1652年) 忠義神武關聖大帝
清 清世宗 雍正三年(1725年) 三代公爵、聖曾祖、光昭公、聖祖、裕昌公、聖考、成忠公
清 清高宗 乾隆元年(1736年) 山西關夫子
清 清高宗 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 靈佑二字
清 清仁宗 嘉慶十八年(1813年) 仁勇二字
清 清宣宗 道光八年(1828年) 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

手持青龍偃月刀的關羽神像、關羽的祠廟遍布各地,為中國神明中最多祠廟的一位。古代祭祀的戰神本是「兵主」蚩尤。就官方的祭祀言,唐初開始便有武廟,但主祀的是周朝名將姜子牙,而關羽則為從祀。至遲宋朝末年,民間供奉關羽的廟宇已經「郡國州縣、鄉邑間井皆有」(郝經《陵川集》)。元代朝廷雖崇信喇嘛教,但未箝制人民信仰,因此民間對關羽的崇信有增無減,元朝皇帝且曾遣使致祭。明清以降,供奉關羽的廟宇不僅遍布中國內地,且延伸至蒙古、西藏、朝鮮半島乃至海外。今日僅在老北京城裡,就有一百多座專供關公或兼供關公的廟宇。

因為關羽不僅受到儒家的崇祀,同時又受到道家、佛家的膜拜,所以關羽是橫貫儒、道、佛三大中國教派的神只。但其中以儒家的關羽體現更多關羽的本色。

隨著關羽地位變得顯赫,關羽更被尊稱為「武王」、「武聖人」,與孔子並肩而立。也正因為關羽如此顯赫,除了軍人、武師奉他為行業神崇拜外,就連描金業、煙業、香燭業、教育業、命相家等等不相乾的行業也推祟關羽,所以也將他變成武財神,又是五文昌之一。

㈥ 為什麼很多人拜關公寓意何在

古一將關羽「頭枕洛陽,身卧湖北當陽,魂歸故山西,」,這位河東解州的千古名將,年輕時就急公好義,因殺死侮辱民女的當地惡霸而亡命天涯,從而「桃園三結義」與劉備、張飛傑一起事,關羽生前只被封為漢壽亭侯,僅是一個鄉鎮級待遇賜封,死後的名聲鵲起,朝代每更替一次,關羽就官升一級直至清代登峰造極山西老百姓賦予關公萬能之神,皇帝拜他,因為他是頂天立地之神,皇家拜他可江山穩固,社稷千秋。公員拜他,只要關公一點頭,保你官運亨通,平步青雲,官兒越做越大,商人拜他,關公掛印封金,不取不義之財,又神威無比,不僅可以剪除不義之徒,保證平安發財,武士拜他,因為關公是「華夏第一奇勇」「威震天下」不僅是武人之楷模,又可以使你武藝超群,戰無不勝,文人拜他,因為關公是聖人,識文知書,又深知耕讀艱辛,且寬厚仁慈,大義參天,不枉埋天才,保你得官得財,農家拜他,因為關公是神,又是天上的龍,能興雲布雨,且又有人間經歷,知道農家諸事,體諒農家疾苦,一求則靈。現在人際關系日漸復雜,難以 預料的因素也日趨增多,現代人對此深感恐懼焦慮,急需尋找一種穩定的力量來安慰動盪不定的心境,而關公是當前民俗信仰的綜合象徵,正能滿足現代社會的各種需求,在泰國法庭開庭之前,全體人員要起立向關公宣誓,表示對關公忠誠,之後方可開始有關程序。據美國新聞媒介透漏,里根夫人南希為丈夫競選,曾專程趕到舊金山向關公像乞靈,求其神力保佑丈夫競選成功,在擁有2040萬人的台灣 ,關公信徒達800萬人,關帝廟達3000多座,而真正的關帝廟在山西運城解州市全國最大的一座關帝廟,號稱武廟之冠。

㈦ 歷史上真有關羽這人嗎

有的,但是正史人物和名著人物還是有很大不同。

㈧ 為什麼拜關公

歷代封建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把關羽當做「忠義」的化身,關羽的地位被抬得越來越高,「由侯而王」,「旋而進帝」,最後被尊為「武聖人」。陳隋間,佛都徒假託關羽顯靈,在當陽首建關廟。唐建中三年(782年),關羽被列為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放進武廟,配享姜太公。宋代以後,關羽便被戴上「武聖」的桂冠。默默無聞了800年的關羽(如果沒死就被對手敬佩,死後就開始作為武將的榜樣算默默無聞的話),被宋徽宗連升三級:先封「忠惠公」,再封「崇寧真君」,又封「昭烈武安王」和「義勇武安王」。元文宗封關羽為「壯繆義勇武安顯靈英濟王」,明神宗封之為「三界伏魔大帝神威遠震天尊關聖帝君」,又把關羽廟長格為「武廟」,與文廟—孔廟並列。清代皇帝標榜關羽為「萬世人極」,封之為「忠義神武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綏靖翊贊宣德關聖大帝」(《清史稿·禮樂志》),在北京修建了關帝廟,還通令全國,普建關廟,按時奉祀香火。武聖關公廟數量之多,遠遠超過了文聖孔廟。清代一朝,僅北京一地,關廟就有116座。而且,有些關廟的建築規模也遠遠超過了孔子的文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文化;也有人說,關公是一種精神。不然,在中國以至海外為何有這樣多的關公廟?
千百年來,經過歷代統治者的封謚,和戲曲、文學的演義描述,一個「對國以忠、待人以仁、處事以智、交友以義、作戰以勇」,代表著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完美的關公形象出現在世人面前。他由「萬世人傑」上升到「神中之神」,成為戰神,財神,文神,農神,是全方位的萬能之神,為歷代統治者和百姓萬民,華夏神州與東瀛海外,中外同奉,上下共仰。 歷代封建統治者尊崇關羽自不必說,就是李自成、張獻忠、洪秀全等農民起義領袖,也把關羽奉為膜拜的英雄。 不僅如此,除了在華夏大地,在日本、東南亞以及海外華僑中,對關羽的膜拜之風也歷歷不衰。 在擁有二千餘萬人口的台灣,關公信徒多達800萬眾,幾乎各家各戶都為關公設香案,立牌位,掛聖像。台灣的關公畫像年銷售量,遠遠超過了他們最崇奉的神祗媽祖。 美國的「龍崗總會」是一個以拜關公為祖的民間組織,各地分會有140多個,遍布華人居住的世界各地。 東南亞各國競相立廟拜求關公,最盛者當數泰國。 在日本,早在清代就有關帝廟;前些年還新建了一座關廟,據稱是海外建築規模最大的關廟。 美國聖地亞哥加州大學人類學系教授、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Davidk jordan(漢名焦大衛)先生曾說過一段很有意思的話;「我尊敬你們的這一位大神,他應該得到所有人的尊敬。他的仁、義、智、勇直到現在仍有意義,仁就是愛心,義就是信譽,智就是文化,勇就是不怕困難。上帝的子民如果都像你們的關公一樣,我們的世界就會變得更加美好。」這位美國學者的話是頗有見地的。 凝聚在關羽身上而為萬世共仰的忠、義、信、智、仁、勇,蘊涵著中國傳統文化的倫理、道德、理想,滲透著儒學的春秋精義,並為釋教、道教教義所趨同的人生價值觀念,實質上就是彪炳日月、大氣浩然的華夏魂。

㈨ 為什麼要拜關公,他有什麼事跡

關羽(162?-220),漢族。生於東漢桓帝延熹年間,字雲長,本字長生,河東解良人(今山西運城市)。三國時期蜀漢著名將領,前將軍,漢壽亭侯,軍事家。死後受民間推崇,又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聖帝君,佛教稱為伽藍菩薩,尊稱為「關公」。三國時期蜀國名將。被後來的統治者崇為「武聖」,與號為「文聖」的孔子齊名。後人有詩稱贊關羽:三國時期蜀國傑出的軍事家和戰略家。此外,關羽還被台灣同胞視為恩主神。
詳細參閱下面吧

閱讀全文

與印尼為什麼拜關公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如何在中國區使用美區兌換碼 瀏覽:162
越南的錢能掙多少 瀏覽:592
越南魚多少錢一隻 瀏覽:115
有哪些印度的紀錄片 瀏覽:194
為什麼印度沒有形成政教合一 瀏覽:432
印尼人釣魚用什麼 瀏覽:330
中國石油行業哪個不釆油 瀏覽:59
在中國的茶葉里哪些是紅茶 瀏覽:912
英國有些什麼手機 瀏覽:220
上中國際部怎麼樣 瀏覽:476
伊朗跟中俄關系怎麼樣 瀏覽:842
伊朗和中國哪個國家強盛 瀏覽:928
成年英國鬥牛怎麼打理 瀏覽:145
印度人問候午飯怎麼說 瀏覽:265
為什麼印度訂單還在增加 瀏覽:435
義大利tec喇叭哪裡做的 瀏覽:300
英國授課型怎麼讀 瀏覽:441
印度高鐵哪裡造 瀏覽:555
500萬印尼盾英文怎麼說 瀏覽:794
越南清真寺有多少 瀏覽: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