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珍珠鳥怕不怕苦瓜的苦
珍珠鳥不怕苦瓜的苦。
珍珠鳥會以苦瓜為食,苦瓜富含多種營養,珍珠鳥愛吃。
3、苦瓜中的有效成分可以抑制正常細胞的癌變和促進突變細胞的復原,具有一定的抗癌作用。
4、苦瓜中的苦瓜素被譽為「脂肪殺手」,能使攝取脂肪和多糖減少。苦瓜還能清熱祛心火,解毒,明目,補氣益精,止渴消暑。
5、苦瓜含有皂甙,具有降血糖、降血脂、抗腫瘤、預防骨質疏鬆、調節內分泌、抗氧化、抗菌以及提高人體免疫力等葯用和保健功能。
6、苦瓜能滋潤乾燥的皮膚,還有美白和保濕的作用。
2. 有關鳥的資料
鳥鳥綱在生物分類學上是脊椎動物亞門下的一個綱.鳥的主要特徵是: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覆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骨多孔隙,內充氣體;心臟有兩心房和兩心室。體溫恆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卵生。鳥是兩足、恆溫、卵生的脊椎動物,身披羽毛,前肢演化成翼,有堅硬的喙。 鳥的體型大小不一,既有很小的蜂鳥也有巨大的鴕鳥和鴯鶓(產於澳洲的一種體型大而不會飛的鳥)。鳥類種類繁多,分布全球,生態多樣,現在鳥類可分為三個總目。平胸總目,包括一類善走而不能飛的鳥,如鴕鳥。企鵝總目,包括一類善游泳和潛水而不能飛的鳥,如企鵝。突胸總目,包括兩翼發達能飛的鳥,絕大多數鳥類屬於這個總目。目前全世界為人所知的鳥類一共有9,000多種,光中國就記錄有1,300多種,其中不乏中國特有鳥種(參見中國特有鳥種列表)。大約有120-130種鳥已絕種,與其他陸生脊椎動物相比,鳥是一個擁有很多獨特生理特點的種類。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大多數鳥類都會飛行,少數平胸類鳥不會飛,特別是生活在島上的鳥,基本上也失去了飛行的能力。不能飛的鳥包括企鵝、鴕鳥、幾維(一種紐西蘭產的無翼鳥)、以及絕種的渡渡鳥。 當人類或其他的哺乳動物侵入到他們的棲息地時,這些不能飛的鳥類將更容易遭受滅絕,例如大的海雀,和紐西蘭的恐鳥。《鳥》(公元前414)也是阿里斯托芬的傑作之一,是現存的唯一以神話幻想為題材的喜劇。劇中有兩個雅典人和一群鳥一起在天和地之間建立了一個「雲中鵓鴣國」。這個國家是一個理想的社會,其中沒有貧富之分,沒有剝削,勞動是生存的唯一條件。這部喜劇諷刺雅典城市中的寄生生活,是歐洲文學史上最早描寫理想社會的作品。在藝術性方面,《鳥》無疑是阿里斯托芬最優秀的作品。劇中情節豐富多彩,由合唱隊扮演的飛鳥出入林間,五色繽紛。全劇富於幻想,抒情氣氛濃厚。在阿里斯托芬的劇作中,這部喜劇的結構最完整。在自然界,鳥是所有脊椎動物中外形最美麗,聲音最悅耳,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動物。從冰天雪地的兩極,到世界屋脊,從波濤洶勇的海洋,到茂密的叢林,從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煙稠密的城市,幾乎都有鳥類的蹤跡。鳥是一類適應在空中飛行的高等脊椎動物,是由爬行動物的一支進化來的。現在已知最早的鳥是始祖鳥,1861年在德國南部發現了第一個始祖鳥化石。始祖鳥既有鳥類的特徵又與爬行動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它是鳥類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鳥的全身都生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型,前肢變成翅膀,後肢形成支持體重的雙腳,除極少數種類外都能飛翔。鳥的嘴叫喙,由於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狹長尖細,口中沒有牙齒。鳥是恆溫動物,體溫較高,通常為42℃。鳥類的胸骨上有發達的龍骨突,骨骼中空充氣,這是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骨骼結構特徵。鳥類種類很多,在脊椎動物中僅次於魚類。現在世界上已知的鳥類9000餘種,中國有1186種。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這么多的鳥類中,最大的要數駝鳥,它是鳥中的"巨人"。非洲駝鳥體高2.75米,最重的可達165.5千克。 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鳥,體長只有50毫米,體重也就同一枚硬幣一樣重。鳥能飛翔,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飛起來。比如駝鳥雙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不能飛翔。企鵝是特化了的海鳥,雙翅變成鰭狀,失去了飛翔能力。有的鳥雖然可以飛行但飛行的距離很短,如家雞由於雙翅短小,不能高飛。大多數的鳥都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在會飛的鳥中,飛行最高的要算禿鷲了,飛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飛行最快的是蒼鷹,短距離飛行最快時速可達600多千米。飛行距離最長的則是燕鷗,可從南極飛到遙遠的北極,行程約1.76萬千米。鳥類新陳代謝旺盛,消化力強,所以鳥類的食量相當大,例如蜂鳥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於體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鳥類每天的食物量相當於體重的10%~30%。大多數鳥類是雜食的,並不太挑挑揀揀。每年春天和秋天,鳥類都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飛行,這種在不同季節要更換棲息地區,或是從營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從越冬地返回營巢地的季節性現象稱為鳥類遷徙。每年大地回春,鳥類就開始進行求愛、生殖、營巢、孵卵和育雛等一連串的活動。世界鳥類之最跑得最快的鳥:鴕鳥,72千米/小時。游水最快的鳥:巴布亞企鵝,27.4千米/小時。最小的鳥和最小的鳥卵:許多人都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十分准確,因為全世界的蜂鳥有315種左右,分布於 從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以及其間的眾多島嶼上。它們的體形差異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鳥體長達21.5厘米,當然不能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鳥 了。而產於古巴的吸蜜蜂鳥的體長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約佔一半,體重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這樣的蜂鳥才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鳥類,它的 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鳥卵,比一個句號大不了多少。蜂鳥的羽毛大多十分鮮艷,並且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它們的飛行本領高超,可以倒退飛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動 的頻率很快,每秒鍾可達50~70次,所以有"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稱呼。我國近幾年有很多地方都聲稱發現了蜂鳥,其實都是誤傳。體形最大的鳥: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非洲鴕鳥,它的身高達2~3米,體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75千克。但它不能飛翔。它的卵重約1.5千克,長17.8厘米,大約等於30-40個雞蛋的總重量,是現今最大的鳥卵。翼展最寬的鳥:漂泊信天翁,3.63米。最大的飛鳥:生活在非洲東南部的柯利鳥,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鳥中體重最大者。最重的飛鳥:大鴇,雄性的體重18千克。最小的猛禽:婆羅洲隼,體長15厘米,體重35克。羽毛最多的鳥:天鵝,超過25000根。羽毛最少的鳥:蜂鳥,不足1000根。羽毛最長的鳥:天堂大麗鵑,尾羽是體長的2倍多。壽命最長的鳥: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如大型海鳥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為50~60年,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國利物浦有一隻名叫"詹米"的亞馬遜鸚鵡,生於1870年12月3日,卒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不愧為鳥中的「老壽星」。壽命最長的環志海鳥:王信天翁,60餘年。壽命最長的籠養鳥:葵花鳳頭鸚鵡,80餘年。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沖刺速度最快的鳥:游隼,在俯沖抓獵物是能達到180千米/小時。水平飛行最快的鳥:歐絨鴨,76千米/小時。飛得最慢的鳥:小丘鷸,8千米/小時。振翅頻率最高的鳥:角蜂鳥,90次/秒。振翅頻率最慢的鳥:大禿鷲,滑翔數小時不拍翅。一次飛行時間最長的鳥:北美金鴴,以9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35小時,越過2000多公里的海面。飛行最高的鳥類:大天鵝和高山兀鷲是飛得最高的鳥類,都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飛行最遠的鳥類:北極燕鷗是飛得最遠的鳥類。它是體形中等的鳥類,習慣於過白晝生活,所以被人們稱為"白晝鳥"。當南極 黑夜降臨的時候,便飛往遙遠的北極,由於南北極的白晝和黑夜正好相反,這時北極正好是白晝。每年6月在北極地區"生兒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領"兒女"向 南方遷徙,飛行路線縱貫地球,於12月到達南極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極燕鷗每年往返於兩極之間,飛行距離達4萬多公里。因為它總是 生活在太陽不落的地方,人們又稱它「白晝鳥」。最兇猛的鳥: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懸崖絕壁之間的安第斯兀鷹,體長可達1.2米,兩翅展開達3米。它有一個堅強而鉤曲的"鐵嘴"和尖銳的利爪,專吃活的動物,不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動物,甚至還捕食美洲獅等大型獸類,因此又有"吃獅之鳥"和"百鳥之王"的稱呼。尾羽最長的鳥類:日本用人工雜交培育成的長尾雞,尾羽的長度十分驚人,一般長達6~7米長,最長的記錄為1974年培育出的一隻,為12.5米。如果讓它站在四層樓房的陽台上,它的尾羽則可以一直拖到底樓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鳥類羽毛。雄鳥和雌鳥體重相差最大的鳥類: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大鴇在鳥類中雄鳥和雌鳥體重差別最大,雄鳥體重為11~12千克,而雌鳥只有5~6千克。嘴峰最長的鳥類: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嘴鳥是嘴峰最長的鳥類,它的嘴峰的長度為1米左右,十分奇特。最長鳥喙:澳洲鵜鶘,長47厘米。最寬鳥喙:鯨頭鸛,寬12厘米。學話最多的鳥:非洲灰鸚鵡,學會800多個單詞。最擅長效鳴的鳥:濕地葦鶯,模仿60多種鳥鳴。最復雜的鳥巢:非洲織布鳥的巢,它同時也是最大的公共巢,有300多個巢室。最大的鳥巢:白頭海雕的巢,長6米,寬2.9米。最小的巢:吸蜜蜂鳥的巢,只有頂針大小。產卵最少的鳥類:信天翁每年只產一枚卵,是產卵最少的鳥。窩卵數最多的鳥:灰山鶉,每窩15~19枚。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信天翁也是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一般需要75~82天。最晚性成熟的鳥類:信天翁雛鳥達到性成熟的過程也是鳥類中最長的,需要9~12年。最大的鳥卵化石:17世紀中葉以前,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生活著一種象鳥,現在已經絕跡。象鳥的卵化石的長徑為35.6厘米,相當於148個雞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鳥卵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是隆鳥的化石,估計它的身高達5米左右,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在公元7世紀時滅絕。鳥的起源鳥類起源的研究,經過了主要這樣的一些階段。1868年,赫胥黎提出了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假說。赫胥黎是英國著名的一個生物學家,也是達爾文進化論的堅定支持者,同時他也是首先提出鳥類起源於恐龍學說的一位學者。到了1927,丹麥古生物學家海爾曼在他1927年發表了一本非常經典的著作《鳥類的起源》書中提出,鳥和恐龍雖然十分相似,但恐龍因為已經十分特化,所以鳥類可能不會從恐龍直接起源,而是和恐龍有一種共同的祖先,這就是槽齒類。所謂槽齒類,就是說比恐龍更加原始的一種化石類群,這個類群被認為是產生了恐龍、鳥類、鱷魚等現代一些主要的脊椎動物大的類群,它出現的時代可能會更早一點,比侏羅紀、白堊紀還要早的三疊紀出現。這種學說從提出來以後,一直盛行了大概有半個世紀。從1973年到1985年,恐龍起源說再次復興。學者在研究脊椎動物化石的時候,發現有一塊被鑒定成翼龍的化石具有羽毛,進而找到了另外一件始祖鳥化石。正中這種偶然的發現,是學者將鳥類和恐龍的關系連接到了一起。1986年一直到現在,恐龍起源學說不斷盛行,越來越多的化石證據支持了這樣的一種假說。來自於我國的帶毛的恐龍,如中華龍鳥是第一個身上保存真正的分叉羽毛的恐龍化石。該化石的發現,引起了國際古生物學界很大的轟動,被認為是鳥類起源於恐龍的學說最重要最新的證據。甚至有學者提出恐龍沒有絕滅,我們所見到的現生的鳥類都是恐龍,生活在南美的蜂鳥當然就自然而然成為最小的恐龍。鳥類的起源是復雜的問題,當更多證據被發現後,或許還有其他的解讀。在自然界,鳥是所有脊椎動物中外形最美麗,聲音最悅耳,深受人們喜愛的一種動物。從冰天雪地的兩極,到世界屋脊,從波濤洶勇的海洋,到茂密的叢林,從寸草不生的沙漠,到人煙稠密的城市,幾乎都有鳥類的蹤跡。鳥是一類適應在空中飛行的高等脊椎動物,是由爬行動物的一支進化來的。現在已知最早的鳥是始祖鳥,1861年在德國南部發現了第一個始祖鳥化石。始祖鳥既有鳥類的特徵又與爬行動物有某些相似之處,所以它是鳥類由爬行類進化而來的一個強有力的證據。鳥的全身都生有羽毛,身體呈流線型,前肢變成翅膀,後肢形成支持體重的雙腳,除極少數種類外都能飛翔。鳥的嘴叫喙,由於用喙在土壤中取食,喙一般狹長尖細,口中沒有牙齒。鳥是恆溫動物,體溫較高,通常為42℃。鳥類的胸骨上有發達的龍骨突,骨骼中空充氣,這是鳥類適應飛行生活的骨骼結構特徵。鳥類種類很多,在脊椎動物中僅次於魚類。現在世界上已知的鳥類9000餘種,中國有1186種。這些鳥在體積、形狀、顏色以及生活習性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這么多的鳥類中,最大的要數駝鳥,它是鳥中的"巨人"。非洲駝鳥體高2.75米,最重的可達165.5千克。 最小的是南美洲的蜂鳥,體長只有50毫米,體重也就同一枚硬幣一樣重。鳥能飛翔,但並不是所有的鳥都可以飛起來。比如駝鳥雙翅已退化,胸骨小而扁平,沒有龍骨突起,不能飛翔。企鵝是特化了的海鳥,雙翅變成鰭狀,失去了飛翔能力。有的鳥雖然可以飛行但飛行的距離很短,如家雞由於雙翅短小,不能高飛。大多數的鳥都具有很強的飛行能力。在會飛的鳥中,飛行最高的要算禿鷲了,飛行高度可在9000米以上。飛行最快的是蒼鷹,短距離飛行最快時速可達600多千米。飛行距離最長的則是燕鷗,可從南極飛到遙遠的北極,行程約1.76萬千米。鳥類新陳代謝旺盛,消化力強,所以鳥類的食量相當大,例如蜂鳥一天吸食的花蜜量等於體重的一倍。一些小型鳥類每天的食物量相當於體重的10%~30%。大多數鳥類是雜食的,並不太挑挑揀揀。每年春天和秋天,鳥類都成群結隊,遮天蔽日地在天空中飛行,這種在不同季節要更換棲息地區,或是從營巢地移至越冬地,或是從越冬地返回營巢地的季節性現象稱為鳥類遷徙。每年大地回春,鳥類就開始進行求愛、生殖、營巢、孵卵和育雛等一連串的活動。世界鳥類跑得最快的鳥跑得最快的鳥:鴕鳥,72千米/小時。其他世界鳥類之最游水最快的鳥:巴布亞企鵝,27.4千米/小時。最小的鳥和最小的鳥卵:許多人都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十分准確,因為全世界的蜂鳥有315種左右,分布於 從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以及其間的眾多島嶼上。它們的體形差異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鳥體長達21.5厘米,當然不能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鳥 了。而產於古巴的吸蜜蜂鳥的體長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約佔一半,體重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這樣的蜂鳥才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鳥類,它的 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鳥卵,比一個句號大不了多少。蜂鳥的羽毛大多十分鮮艷,並且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它們的飛行本領高超,可以倒退飛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動 的頻率很快,每秒鍾可達50~70次,所以有"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稱呼。我國近幾年有很多地方都聲稱發現了蜂鳥,其實都是誤傳。體形最大的鳥: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非洲鴕鳥,它的身高達2~3米,體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75千克。但它不能飛翔。它的卵重約1.5千克,長17.8厘米,大約等於30-40個雞蛋的總重量,是現今最大的鳥卵。翼展最寬的鳥:漂泊信天翁,3.63米。最大的飛鳥:生活在非洲東南部的柯利鳥,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鳥中體重最大者。最重的飛鳥:大鴇,雄性的體重18千克。最小的猛禽:婆羅洲隼,體長15厘米,體重35克。羽毛最多的鳥:天鵝,超過25000根。羽毛最少的鳥:蜂鳥,不足1000根。羽毛最長的鳥:天堂大麗鵑,尾羽是體長的2倍多。壽命最長的鳥: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如大型海鳥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為50~60年,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國利物浦有一隻名叫"詹米"的亞馬遜鸚鵡,生於1870年12月3日,卒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不愧為鳥?quot;老壽星"。壽命最長的環志海鳥:王信天翁,60餘年。壽命最長的籠養鳥:葵花鳳頭鸚鵡,80餘年。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沖刺速度最快的鳥:游隼,在俯沖抓獵物是能達到180千米/小時。水平飛行最快的鳥:歐絨鴨,76千米/小時。飛得最慢的鳥:小丘鷸,8千米/小時。振翅頻率最高的鳥:角蜂鳥,90次/秒。振翅頻率最慢的鳥:大禿鷲,滑翔數小時不拍翅。一次飛行時間最長的鳥:北美金鴴,以9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35小時,越過2000多公里的海面。飛行最高的鳥類:大天鵝和高山兀鷲是飛得最高的鳥類,都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飛行最遠的鳥類:北極燕鷗是飛得最遠的鳥類。它是體形中等的鳥類,習慣於過白晝生活,所以被人們稱為"白晝鳥"。當南極 黑夜降臨的時候,便飛往遙遠的北極,由於南北極的白晝和黑夜正好相反,這時北極正好是白晝。每年6月在北極地區"生兒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領"兒女"向 南方遷徙,飛行路線縱貫地球,於12月到達南極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極燕鷗每年往返於兩極之間,飛行距離達4萬多公里。因為它總是 生活在太陽不落的地方,人們又稱它「白晝鳥」。最兇猛的鳥: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懸崖絕壁之間的安第斯兀鷹,體長可達1.2米,兩翅展開達3米。它有一個堅強而鉤曲的"鐵嘴"和尖銳的利爪,專吃活的動物,不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動物,甚至還捕食美洲獅等大型獸類,因此又有"吃獅之鳥"和"百鳥之王"的稱呼。尾羽最長的鳥類:日本用人工雜交培育成的長尾雞,尾羽的長度十分驚人,一般長達6~7米長,最長的記錄為1974年培育出的一隻,為12.5米。如果讓它站在四層樓房的陽台上,它的尾羽則可以一直拖到底樓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鳥類羽毛。雄鳥和雌鳥體重相差最大的鳥類: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大鴇在鳥類中雄鳥和雌鳥體重差別最大,雄鳥體重為11~12千克,而雌鳥只有5~6千克。嘴峰最長的鳥類: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嘴鳥是嘴峰最長的鳥類,它的嘴峰的長度為1米左右,十分奇特。最長鳥喙:澳洲鵜鶘,長47厘米。最寬鳥喙:鯨頭鸛,寬12厘米。學話最多的鳥:非洲灰鸚鵡,學會800多個單詞。最擅長效鳴的鳥:濕地葦鶯,模仿60多種鳥鳴。最復雜的鳥巢:非洲織布鳥的巢,它同時也是最大的公共巢,有300多個巢室。最大的鳥巢:白頭海雕的巢,長6米,寬2.9米。最小的巢:吸蜜蜂鳥的巢,只有頂針大小。產卵最少的鳥類:信天翁每年只產一枚卵,是產卵最少的鳥。窩卵數最多的鳥:灰山鶉,每窩15~19枚。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信天翁也是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一般需要75~82天。最晚性成熟的鳥類:信天翁雛鳥達到性成熟的過程也是鳥類中最長的,需要9~12年。最大的鳥卵化石:17世紀中葉以前,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生活著一種象鳥,現在已經絕跡。象鳥的卵化石的長徑為35.6厘米,相當於148個雞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鳥卵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是隆鳥的化石,估計它的身高達5米左右,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在公元7世紀時絕滅。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跑得最快的鳥:鴕鳥,72千米/小時。其他世界鳥類之最游水最快的鳥:巴布亞企鵝,27.4千米/小時。最小的鳥和最小的鳥卵:許多人都知道蜂鳥是世界上最小的鳥類,其實這種說法並不十分准確,因為全世界的蜂鳥有315種左右,分布於 從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麥哲倫海峽,以及其間的眾多島嶼上。它們的體形差異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鳥體長達21.5厘米,當然不能說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鳥 了。而產於古巴的吸蜜蜂鳥的體長只有5.6厘米,其中喙和尾部約佔一半,體重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這樣的蜂鳥才是世界上體形最小的鳥類,它的 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鳥卵,比一個句號大不了多少。蜂鳥的羽毛大多十分鮮艷,並且閃耀著金屬的光澤。它們的飛行本領高超,可以倒退飛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動 的頻率很快,每秒鍾可達50~70次,所以有"神鳥"、"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稱呼。我國近幾年有很多地方都聲稱發現了蜂鳥,其實都是誤傳。體形最大的鳥:世界上體形最大的現生鳥類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區的非洲鴕鳥,它的身高達2~3米,體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達75千克。但它不能飛翔。它的卵重約1.5千克,長17.8厘米,大約等於30-40個雞蛋的總重量,是現今最大的鳥卵。翼展最寬的鳥:漂泊信天翁,3.63米。最大的飛鳥:生活在非洲東南部的柯利鳥,翅長2.56米,體重達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飛行的鳥中體重最大者。最重的飛鳥:大鴇,雄性的體重18千克。最小的猛禽:婆羅洲隼,體長150厘米,體重35克。羽毛最多的鳥:天鵝,超過25000根。羽毛最少的鳥:蜂鳥,不足1000根。羽毛最長的鳥:天堂大麗鵑,尾羽是體長的2倍多。壽命最長的鳥:鳥類中的長壽者不少,如大型海鳥信天翁的平均壽命為50~60年,大型鸚鵡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國利物浦有一隻名叫"詹米"的亞馬遜鸚鵡,生於1870年12月3日,卒於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歲,不愧為鳥?quot;老壽星"。壽命最長的環志海鳥:王信天翁,60餘年。壽命最長的籠養鳥:葵花鳳頭鸚鵡,80餘年。飛行速度最快的鳥:尖尾雨燕平時飛行的速度為170千米/小時,最快時可達352.5千米/小時,堪稱飛得最快的鳥。沖刺速度最快的鳥:游隼,在俯沖抓獵物是能達到180千米/小時。水平飛行最快的鳥:歐絨鴨,76千米/小時。飛得最慢的鳥:小丘鷸,8千米/小時。振翅頻率最高的鳥:角蜂鳥,90次/秒。振翅頻率最慢的鳥:大禿鷲,滑翔數小時不拍翅。一次飛行時間最長的鳥:北美金鴴,以90公里/小時的速度飛35小時,越過2000多公里的海面。飛行最高的鳥類:大天鵝和高山兀鷲是飛得最高的鳥類,都能飛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瑪峰,飛行高度達9000米以上,否則就可能會撞在陡峭的冰崖上喪生。飛行最遠的鳥類:北極燕鷗是飛得最遠的鳥類。它是體形中等的鳥類,習慣於過白晝生活,所以被人們稱為"白晝鳥"。當南極 黑夜降臨的時候,便飛往遙遠的北極,由於南北極的白晝和黑夜正好相反,這時北極正好是白晝。每年6月在北極地區"生兒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領"兒女"向 南方遷徙,飛行路線縱貫地球,於12月到達南極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極燕鷗每年往返於兩極之間,飛行距離達4萬多公里。因為它總是 生活在太陽不落的地方,人們又稱它「白晝鳥」。最兇猛的鳥: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脈的懸崖絕壁之間的安第斯兀鷹,體長可達1.2米,兩翅展開達3米。它有一個堅強而鉤曲的"鐵嘴"和尖銳的利爪,專吃活的動物,不僅吃鹿、羊、兔等中小型動物,甚至還捕食美洲獅等大型獸類,因此又有"吃獅之鳥"和"百鳥之王"的稱呼。尾羽最長的鳥類:日本用人工雜交培育成的長尾雞,尾羽的長度十分驚人,一般長達6~7米長,最長的記錄為1974年培育出的一隻,為12.5米。如果讓它站在四層樓房的陽台上,它的尾羽則可以一直拖到底樓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長的鳥類羽毛。雄鳥和雌鳥體重相差最大的鳥類:生活在歐亞大陸北部的大鴇在鳥類中雄鳥和雌鳥體重差別最大,雄鳥體重為11~12千克,而雌鳥只有5~6千克。嘴峰最長的鳥類:生活在南美洲的巨嘴鳥是嘴峰最長的鳥類,它的嘴峰的長度為1米左右,十分奇特。最長鳥喙:澳洲鵜鶘,長47厘米。最寬鳥喙:鯨頭鸛,寬12厘米。學話最多的鳥:非洲灰鸚鵡,學會800多個單詞。最擅長效鳴的鳥:濕地葦鶯,模仿60多種鳥鳴。最復雜的鳥巢:非洲織布鳥的巢,它同時也是最大的公共巢,有300多個巢室。最大的鳥巢:白頭海雕的巢,長6米,寬2.9米。最小的巢:吸蜜蜂鳥的巢,只有頂針大小。產卵最少的鳥類:信天翁每年只產一枚卵,是產卵最少的鳥。窩卵數最多的鳥:灰山鶉,每窩15~19枚。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信天翁也是孵化期最長的鳥類,一般需要75~82天。最晚性成熟的鳥類:信天翁雛鳥達到性成熟的過程也是鳥類中最長的,需要9~12年。最大的鳥卵化石:17世紀中葉以前,在馬達加斯加島南部生活著一種象鳥,現在已經絕跡。象鳥的卵化石的長徑為35.6厘米,相當於148個雞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發現的最大鳥卵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最大的鳥類化石是隆鳥的化石,估計它的身高達5米左右,原來生活在馬達加斯加島上,在公元7世紀時絕滅。
3. 珍珠鳥的生活習性是什麼。
1、多成對或集群活動
特別是旱季,常在近水域的地方聚集成千萬只以上的龐大鳥群。
2、棲息於乾燥的稀疏林帶
珍珠鳥棲息於乾燥的稀疏林帶、灌叢、開闊的農田、草地、鹽沼、種植園、公園、庭院等。
3、鳴叫頻繁
珍珠鳥的雄鳥鳴叫較為頻繁,鳴聲有單音或單音快速連鳴,連鳴時急促,鳴聲不太悅耳動聽,但也不使人感到煩躁不安,鳴聲不高,鳴叫時鳥頭、尾高翹,呈「u」字形,再配上艷麗的羽色,很有觀賞價值。雌鳥一般很少鳴唱。
4、雌雄鳥形影不離
成年雌雄鳥,經常形影不離,相互理羽,接吻,點頭,大有夫唱婦隨之濃厚情誼。
5、珍珠鳥對飲水和水浴等均不太嚴格
它還可以長時間不飲水,也可以從食物中獲得生理活動必需的水分。喝水的時候,有點像鴿子一樣地吮吸。對水浴的要求也不高,水浴時只要稍濕羽毛,以後雌雄鳥相互整羽即可。
6、珍珠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
如植物種子、嫩葉、嫩芽,多在地面上覓食,有時在空中飛捕一些小型昆蟲。
(3)印尼黃杜鳥以什麼為食擴展閱讀:
成年的珍珠鳥,每年在春、夏季繁殖,它們原分布於印度尼西亞和澳大利亞等地,均是在南半球地區,當地的春、夏季在北半球卻是秋、冬季,故珍珠鳥在中國沒有明顯的繁殖季節,全年均可繁殖,但要避開夏季炎熱和冬季嚴寒。
若人工繁殖珍珠鳥,可用金絲雀的繁殖鳥籠,或用箱籠繁殖還要用深色籠衣將繁殖鳥籠嚴蓋,在繁殖鳥籠或箱籠的右上方,安裝草壺或人工巢箱,並供給乾燥、清潔、消毒後的巢材。
4. 路邊撿到一隻小鳥這是什麼鳥
這是珍珠鳥是金山珍珠的別名,學名叫斑胸草雀(學名為Poephila guttata 英文名為Zebra Finch),也叫脅草雀、錦花鳥、錦華鳥、小珍珠、錦花雀等。斑胸草雀隸屬雀形目、梅花鳥科、草雀屬,原分布於澳洲東部和印尼東部熱帶森林中。中國大約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澳大利亞引進,現已繁殖培育出駱駝色、白色、花色等多個品種。這種鳥羽色艷麗,體形嬌小玲瓏,叫聲細柔,給人以美的享受,是馳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鳥。在國內有些養鳥專著將金山珍珠另立一種,實質上金山珍珠與斑胸草雀是同種異名。珍珠鳥棲息於乾燥的稀疏林帶、灌叢、開闊的農田、草地、鹽沼、種植園、公園、庭院等。多成對或集群活動,特別是旱季,常在近水域的地方聚集成千萬只以上的龐大鳥群。珍珠鳥的雄鳥鳴叫較為頻繁,鳴聲有單音或單音快速連鳴,連鳴時急促,鳴聲不太悅耳動聽,但也不使人感到煩噪不安,鳴聲不高,鳴叫時鳥頭、尾高翹,呈「u」字形,再配上艷麗的羽色,很有觀賞價值。雌鳥一般很少鳴唱。成年雌雄鳥,經常形影不離,相互理羽,接吻,點頭,大有夫唱婦隨之濃厚情誼。珍珠鳥對飲水和水浴等均不太嚴格,它還可以長時間不飲水,也可以從食物中獲得生理活動必需的水分。喝水的時候,有點像鴿子一樣地吮吸。對水浴的要求也不高,水浴時只要稍濕羽毛,以後雌雄鳥相互整羽即可。珍珠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食,如植物種子、嫩葉、嫩芽,多在地面上覓食,有時在空中飛捕一些小型昆蟲。
5. 麻煩問一下這個是什麼鳥🐦
。這是
太平鳥(學名:)為鳥綱太平鳥科的鳥類。體長18厘米,翼展34-35厘米,體重40-64克,壽命13年。屬小型鳴禽,全身基本上呈葡萄灰褐色,頭部色深呈栗褐色,頭頂有一細長呈簇狀的羽冠,一條黑色貫眼紋從嘴基經眼到後枕,位於羽冠兩側,在栗褐色的頭部極為醒目。頦、喉黑色。翅具白色翼斑,次級飛羽羽干末端具紅色滴狀斑。尾具黑色次端斑和黃色端斑。 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楊樺林中。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有時甚至集成近百隻的大群。主要以油松、樺木、薔薇、忍冬、衛茅、鼠李等植物果實、種子、嫩芽等植物性食物為食。體態優美、鳴聲清柔,為冬季園林內的觀賞鳥類。 分布於歐洲北部、亞洲北部和中部及東部、加拿大西部和美國西北部。
中文學名太平鳥別名十二黃、連雀、大太平鳥外文名Bohemian Waxwing界動物界門脊索動物門
主要棲息於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楊樺林中,秋冬季非繁殖期多出現於楊樺次生闊葉林、人工松樹林、針闊葉混交林和林緣地帶,有時甚至出現在果園、城市公園等人類居住環境的樹上。
[2]
生活習性
遷徙
太平鳥在中國多數地區見於冬季和春、秋遷徙季節,屬於冬候鳥和旅鳥。
習性
除繁殖期成對活動外,其他時候多成群活動,有時甚至集成近百隻的大群。通常活動在樹木頂端和樹冠層,常在枝頭跳來跳去、飛上飛下,有時也到林邊灌木上或路上覓食。飛行時鼓動兩翅急速直飛,除繁殖期外,沒有固定的活動區,常到處游盪。越冬棲息地以針葉林及高大闊葉樹為主。主要集聚均為槐林和針葉林。
食性
在繁殖期主要以昆蟲為食,秋後則以漿果為主食,也吃花揪、酸果蔓、野薔薇、山楂、鼠李的果實以及落葉松的球果。[3]
6. 杜鵲怎樣育兒
杜鵑鳥是杜鵑科鳥類的通稱,常見的有大杜鵑、三聲杜鵑和四聲杜鵑。大杜鵑叫聲似「布穀、布穀」,所以又叫布穀鳥;三聲杜鵑叫聲似「米貴陽」,所以有些地方就叫它米貴陽;四聲杜鵑又稱子規鳥叫聲似「快快割麥」、「割麥割谷」。杜鵑以昆蟲為食,是著名的森林益鳥。如像松毛蟲、毒蛾等其它鳥類都不敢吃,對杜鵑來說卻是美味佳餚。多數居住在熱帶和溫帶地區的樹林中。大約三分之二的杜鵑,包括所有北美的種類,會築巢且哺育自己的幼鳥;只有約三分之一的杜鵑以寄生的方式養育幼鳥。巢寄生是一種鳥類將卵產在其它鳥的鳥巢中,由義親代為孵化和育雛的一種特殊的繁殖行為。照片中所示的草地鷚(Anthus pratensis)餵食大杜鵑,就是一種種間巢寄生類型。大杜鵑是現有巢寄生鳥類80多種中最典型的一種鳥,它可把卵寄生在125種其它鳥類的巢中。 巢寄生行為表現在:宿主的選擇,大杜鵑在繁殖期尋找與孵化期和育雛期相似、雛鳥食性基本相同、卵形與顏色易仿的宿主,多為雀形目鳥類。寄生時間上,大杜鵑多在宿主開始孵卵之前,乘宿主離巢外出時快速寄生產卵。春末夏初,便向北飛。它自己不會做窩,也不孵卵,平均每年產蛋2-10個,卻把產的蛋放在畫眉、葦蔦的巢窩里,讓這些鳥替自己精心孵化。而且它每飛到一個巢窩里只產一個. 巢寄生的協同進化,表現在宿主卵的形態特徵上。寄生者的卵在顏色、大小存有不顯差異。同時宿主對卵的分辨模糊也是一個方面。對宿主繁殖影晌,大杜鵑常表現在產卵前把宿主一枚卵移走,或全部推出巢外,迫使宿主重新產卵。而一旦巢寄生的雛鳥孵 出,它又將義親的雛鳥推出巢外的習性,從而獨享 義親撫育,這樣對宿主繁殖成功率將降低。
7. 請問這是什麼鳥
溫馨提示:保護野生動物,杜絕野味,它們不屬於餐桌。
絲光椋鳥(學名:Sturnus sericeus):體型大小和其他椋鳥相似,體長20-23厘米。嘴朱紅色,腳橙黃色。雄鳥頭、頸絲光白色或棕白色,背深灰色,胸灰色,往後均變淡,兩翅和尾黑色。雌鳥頭頂前部棕白色,後部暗灰色,上體灰褐色,下體淺灰褐色,其他同雄鳥。特徵均甚明顯,野外不難識別。
多棲息於開闊平原、農作區和叢林間以及營巢於牆洞或樹洞中。在中國主要分布於華南、自陝西、河南、安徽、江蘇至廣東、海南、西至四川、雲南等地。也見於日本和越南。
中文學名
絲光椋鳥
拉丁學名
Sturnus sericeus
別稱
牛屎八哥、絲毛椋鳥
食性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其喜食地老虎、甲蟲、蝗蟲等農林業害蟲, 也吃桑葚、榕果等植物果實與種子。
8. 有哪些我們常見的益蟲和益鳥,它們的本領是什麼
1、灰喜鵲
本領:雜食性,但以動物性食物為主,主要吃半翅目的蝽象,鞘翅目的昆蟲及幼蟲,兼食一些植物果實及種子。
灰喜鵲:屬雀形目、鴉科的中型鳥類。外形酷似喜鵲,但稍小。體長33-40厘米。嘴、腳黑色,額至後頸黑色,背灰色,兩翅和尾灰藍色,初級飛羽外翈端部白色。尾長、呈凸狀具白色端斑,下體灰白色。外側尾羽較短不及中央尾羽之半。
9. 動物資料
狗是人類最早馴化的家畜之一,屬於哺乳綱,肉食目,犬科。生物學家研究認為,狗最早是由狼、狐和胡狼自然雜交而產生的。經過各民族採用不同方法進行長時間的馴化逐漸形成了現在繁多的品種。據聯合國統計,現在全世界約有5億條狗,我國大約有1億條。
從古至今狗始終是人類的朋友和得力的助手。從邊境巡邏、緝毒、偵破案件、救護傷員到為盲人引路、與主人作伴,處處都有它們矯健的身影。正因如此,狗幾乎在世界各國都受到寵愛和保護。各種各樣的狗協會遍及世界各地,在西方發達國家還有很多專門為狗設立的服務性機構。以前,為了控制狂犬病對人的威脅,我國曾實行滅狗的政策。隨著經濟的發展和醫學的進步,通過接種疫苗已經能很好地控制狂犬病。所以近年來各大城市也逐步改變了過去那種一味滅狗的非人道做法,並針對養狗制定了一系列比較客觀、合理的規章制度,使我國的養狗事業正逐步走向科學化、法制化。
犬在動物分類學上屬於肉食目。犬的祖先以捕食小動物為主,偶爾也用塊莖類植物充飢。犬被人類訓養後,食性發生了變化,變成以肉食為主的雜食動物,但素食也可以維持生命。即使如此,可它們現在仍保持以肉食為主這樣一個消化特性,如犬的牙齒,上下頒各有一對尖銳的犬齒,體現了肉食動物善於撕咬獵物的特點,犬的臼齒也比較尖銳、強健,能切斷食物,啃咬骨頭時,上下齒之間的壓力可達165千克,但不善咀嚼。因此,犬吃東西時真是"狼吞虎咽",很少咀嚼。犬的食管壁上有豐富的橫紋肌,嘔吐中樞發達。當吃進毒物後能引起強烈的嘔吐反射,把吞入胃內的毒物排出,是一種比較獨特的防禦本領。犬的唾液腺發達,能分泌大量唾液,濕潤口腔和飼料,便於咀嚼和吞咽。唾液中還含有溶菌酶,具有殺菌作用。在炎熱的季節,依靠唾液中水分的蒸發散熱,藉以調節體溫。因此,在夏天我們常可以看到犬張開大嘴,伸出長長的舌頭就是為了代替發汗散熱。犬胃呈不正梨形,胃液中鹽酸的含量為 0.4~0.6%,在家畜中居首位。鹽酸能使蛋白質膨脹變性,便於分解消化。因此,犬對蛋白質的消化能力很強,這是其肉食習性的基礎。犬在食後5~7小時就可將胃中的食物全部排空,要比其他草食或雜食動物快許多。犬的腸管較短,一般只有體長的3~4倍,而同樣是單胃的馬和兔的腸管為體長的12倍。犬的腸壁厚,吸收能力強,這些都是典型的肉食特徵。犬的肝臟比較大,相當於體重的3%左右,分泌的膽汁有利於脂肪的吸收。犬的排糞中樞不發達,不能像其他家畜那樣在行進狀態下排糞。
犬對蛋白質和脂肪能很好地消化吸收,但因咀嚼不充分和腸管短,不具發酵能力,故對粗纖維的消化能力差。因此,給犬喂蔬菜時應切碎、煮熟,不宜整塊、整棵地喂。
犬的品種很多,其體格大小差異可在20倍以上。犬體最高的可超過1米,最矮的只有20厘米;最重的犬有一130千克, 最輕的犬只有1.5千克。犬的體格雖然差異較大,但解剖構造基本相同。犬有225~230塊骨頭,這些骨頭不但構成了犬體 堅固的支撐系統,對內臟器官具有保護作用,而且是能夠疾速賓士的基礎。犬的肌肉發達、強壯,使它不但能快速奔跑,而且耐久性好。據報道,犬100米的紀錄是5.925秒,是由一隻荷 蘭灰犬在1971年創造的。這個速度遠比人類快得多,而且與賽馬的100米速度5.17秒很接近,就是一般的家養中型犬,其100米速度也不超過10秒,非常靈活。犬的耐力聞名於世,能連續奔跑幾十公里。如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傳令犬,僅用50分鍾就跑完了21.7公里的路程。最著名的是在北極附近舉行的雪撬拉力賽,十幾條犬拉著幾百千克重的物品,在攝氏零下40多度,寒風刺骨的雪地上賓士,而每天只有短短數小時的休息。據記載,一隻犬在雪地上可拉動100千克重的物品。
犬的後肢骨路強壯,肌肉發達,因此,犬也是跳高能手,最高可跳過5米的障礙物。
參考資料:http://tech.163.com/06/0123/12/285BC08U00091544.html
10. 哪種鳥以美麗的尾巴而得名
1、紅腹錦雞。紅腹錦雞,又叫金雞,是中國的特有物種,也是馳名中外的觀賞鳥類。它棲息在河南、湖北、雲南、甘肅等地的森林裡,奔走敏捷,但飛翔能力較差。繁殖季節的雄鳥會賣弄多彩的羽毛向雌鳥求愛。雄鳥之間常常會激烈爭斗。
2、褐馬雞。褐馬雞是中國特有的珍禽,僅分布在山西、北京、河北等幾處海拔1300米以上的地點。古人稱褐馬雞為「鶡(hé)雞」,認為其猛氣好鬥。從西漢開始武官已有佩戴「鶡冠」的制度。「鶡冠」即插有褐馬雞尾羽的武士冠。
3、白冠長尾雉。白冠長尾雉是中國特有的珍禽,雄鳥的體型較大,雌鳥的體型僅是雄鳥的一半。它善於鳴叫,叫聲婉轉悅耳。白冠長尾雉曾在中國分部廣泛,但其數量逐年減少,僅分布在甘肅、四川、湖北、河南等地的森林裡,總數不足5000隻。
4、巴拉望孔雀雉。巴拉望孔雀雉是一種中型雉類,主要分布在菲律賓西南部一個名為巴拉望的狹長的島嶼上。巴拉望孔雀雉的尾羽能夠像孔雀一般展開,上面有許多銀藍色的斑點。
5、綠孔雀。綠孔雀在中國主要分布於雲南、西藏。它不善遠距離飛行,善於奔走,夜晚棲息於樹上,清晨傍晚時常站立在樹木上發出高亢的叫聲。由於賴以生存的雨林環境遭到破壞,綠孔雀的分布區正在迅速消失和退縮。目前雲南地區數量現存不足1000隻,西藏地區數量不足百隻。
6、藍孔雀。藍孔雀原產於印度、斯里蘭卡等國,主要生活在開闊草原或灌木叢地帶。它性情機警,叫聲洪亮,不善長距離飛行,一般以草籽、果實、昆蟲、小型爬行動物等為食。
7、大眼斑雉。大眼斑雉主要分布在馬來西亞、印尼等國的熱帶雨林中,被譽為東南亞最美麗的鳥類。它的翅膀下端長有多個藍色斑點,好像一雙雙明亮的大眼睛,大眼斑雉也由此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