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葬禮有什麼過程啊
要看你是辦葬禮還是參加葬禮了
參加葬禮么,先去殯儀館哀悼,然後等屍體火化完畢後,吃豆腐飯,結束
要是辦的話,要先租個廳,出死亡證明,買骨灰盒……很多事啦
B. 印度尼西亞的主要宗教是什麼
印尼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尼憲法規定宗教信仰自由,其建國指導思想「潘查希拉(pancasila)」五基原則第一條就是「信仰神道」,所以印尼政府承認人民選擇不同信仰的自由,並支持正常的宗教活動,每年都撥專款用於扶助建設清真寺,教堂,宗教學校,發行宗教經書和開展各種宗教活動。
目前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穆斯林國家,伊斯蘭教徒的人數在世界上居首位。伊斯蘭教對印尼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以至風俗習慣都有極其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伊斯蘭教徒很講究禮節,熟人相見,除互致問候外,還念誦祝辭「願真主保佑你」,而「請」、「謝謝」、「對不起」等禮貌用語更是時常掛在嘴上。文雅、謙恭 、和藹是穆斯林公認的美德。宗教在穆斯林生活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虔誠的教徒每天要到清真寺做5次跪拜,跪拜前要脫鞋,然後沐浴凈身,一般清真寺內都保持安靜、肅穆的氣氛。
(2)印尼主要的喪禮是什麼擴展閱讀
印度尼西亞無國教,但規定一定要信仰宗教(潘查希拉,印度尼西亞建國五項基本原則,第一條),不然將被視為共產黨(在印度尼西亞,共產主義等相關行為,是非法的)。
雖然印度尼西亞憲法明定宗教自由,但政府僅承認6種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新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及儒教。印度尼西亞雖然不是伊斯蘭國家,但為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雖然印度教及佛教為少數宗教,但皆影響印度尼西亞的文化。由於穆斯林商人的影響,伊斯蘭教最初於13世紀採行於北蘇門答臘,至16世紀成為各地區的優勢宗教。
天主教則由早期葡萄牙殖民者及傳教士傳入;而新教則於荷蘭殖民時期由荷蘭加爾文主義及信義宗傳教士於殖民期間傳入。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所信仰的宗教,如爪哇阿邦安伊斯蘭教、巴厘印度教及達雅克基督教,一般較少注重宗教正統性,而具有本土化特色。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印度尼西亞人
C. 世界上有哪些恐怖,怪異的傳統和習俗
1、日本「熊祭」
阿伊努人是日本最初的居民,以前曾經是一個受壓迫的少數民族。阿伊努人原先主要靠漁獵為生,漸漸開始農耕定居,後來與本州居民通商。阿伊努人有自己的節日和祭祀活動,最有名的是「熊祭」。他們相信「萬物有靈論」,對自然非常崇拜,因此便有了「熊祭」。
2、印尼卡洛西人的特殊葬禮
印尼卡洛西人(Torajan),是印尼中部蘇拉威西島的少數民族。他們的葬禮非常特殊,在親人死後,家人要與已故親人同住幾個月後再埋葬。因為他們把葬看得非常重,在親人死後的這幾個月里,其家人會想方設法籌備足夠多的錢來舉行一場重要的葬禮。死者被用衣物包著放在家裡,其家人相信死者的靈魂在未舉行葬禮前一直與他們同在。葬禮舉行的那一天,要把水牛殺掉作為祭品,殺的牛越多,表明死者的身份就越重要。而死者的棺材放置在山洞裡面,洞口放置死者的假人雕像。
3、肯亞馬塞族人的吐口水特殊禮儀
這里的吐口水跟我們日常所見的意義完全是兩回事。肯亞馬塞族人用往對方身上吐口水的方式打招呼。不僅如此,小孩出生時他們也要往小孩身上吐口水,並說一些壞話。他們相信只有說壞話,才能夠養活這個小孩。當跟年齡比自己大的人握手之前,要先往手上吐口手以示對前輩的尊敬。
4、古羅馬人與死人一起吃飯,並給死者餵食
最近,研究者挖掘梵蒂岡古羅馬人的墓地後,得知了一項不為人知的傳統:古羅馬人會與死人一起吃飯,並給死者餵食。研究者在墓地周圍和墓地里發現了不少曾在英國古羅馬人的墓地也曾經被發現過的管子。研究者認為,古羅馬人用這些管子給死者餵食酒、蜂蜜和其它食物。古羅馬人喜歡在親人的墓地野餐,他們相信死者的靈魂也可以跟他們共享食物。
5、委內瑞拉亞諾馬莫人的「滅屍」傳統
委內瑞拉亞諾馬莫人(Yanomamo)長期遠離現代文明,因此很多古老的傳統都得以保存下來。亞諾馬莫人將死者屍體燃燒,然後將骨灰分發給家人吃掉。亞諾馬莫相信當受到巫師或其它部落的人詛咒時人就會死,因此經常跟其它部落的人發生武裝沖突。
6、菲律賓——掛棺材習俗
菲律賓薩加達周圍的石灰岩洞穴是很多死亡者的家園。這里有一個傳統習俗,通常富裕的成年人的棺材放在洞穴里,而小孩或窮人的棺材掛在懸崖上。
7、印度——高空扔孩子活動
每年在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的Solapur,都會舉行一項很特別的活動,父母從50英尺高塔上將自己的孩子往下扔。但下面有人用床單接住。父母認為,這種做法可使他們的孩子一生健康。這種活動一般由穆斯林舉行,但一些印度教的家庭也會參與這項活動。政府是反對搞高空仍孩子活動的,所以地方當局會做好維持治安秩序的工作。
8、印度——印度教成員Aghori同類相食
Aghori是印度教的成員,他們崇拜濕婆,因為他們認為濕婆創造了一切,並認為濕婆創造的一切沒有什麼不好的。為此他們毫無節制地喝酒、吸毒、吃肉,沒有禁忌。但是,他們有一項怪誕的習俗,他們會穿死人的衣服,並把死者屍體放在寺廟里火葬。最令人震驚的就是Aghori同類相食。他們會將漂浮在河面上的屍體撈上來,分解四肢,然後生吃。
D. 印尼人有哪些主要的習俗
印尼人喜歡客人到他們的家中做客訪問,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個時間去拜訪他們,都是受歡迎的。在印尼人家中做客,你可以看到,家家戶戶,即使不是十分富裕的家庭,其客廳的擺設布置也是很講究的。到印尼人家中做客,可增加感情的交流。已成為與印尼人交往的一個訣竅。
印尼人很懂禮貌,他們絕對不講別人的壞話,自然也不喜歡那些講別人壞話的人,與印尼人見面可以握手,也可以點點頭。
東南亞諸國的人民,一般說來都平易近人,和印尼人相處之道是不可愁眉苦臉,不要提起黛比夫人(日本有名的交際花,後嫁原總統蘇加諾)。印尼人最喜歡笑,心情舒坦就笑,順利完成某件事就笑,笑是他們的另一種語言。他們也喜歡開玩笑,他們甚至認為「笑口常開」是社交上的一種禮貌。
與印尼人同座時,有打招呼的習慣,印尼人搭火車旅行碰到陌生人同坐,他一定向對方打個招呼:「我們一起來,如何?」對方就回答:「謝謝您,請用吧」。印尼人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他們習慣用右手而忌用左手或雙手去接食物及其他物品。
印尼人的習俗各異,爪哇人具有神秘的信仰,忌談誕辰。巴厘女子愛赤膊露背,以表示聖潔。客人走進羌族的居民區,必須大叫大喊,否則被認為來意不善。
E. 各國的葬禮風俗!
在印尼巴厘島,葬禮成為多彩的慶祝活動,死者的遺體在華麗的公牛雕像造型石棺內進行火化。
圖為伊朗的寂默塔(Tower of Silence)。曾有拜火教教徒(Zoroastrians)的遺體被裹在白色棉布中,然後留在這里的山頂環形建築內供禿鷲啄食的習俗,這種方式被認為能使人通過生物重返自然。
在香港,人們會給死者焚燒紙質祭品,包括紙衣服、紙錢、紙電視和紙手機等。過去人們認為,點燃以後,這些物品會被送往冥間供祖先享用。
圖為迦納一個奇特的棺木。在迦納,人們死後可以葬在任何造型的棺木內──從巨型可口可樂瓶、縮小版賓士車到龐大的魚或者雞。
圖為墨西哥集市上的糖果骷髏頭。在亡靈節(Day of the Dead)期間,祭壇上會高高堆起這些祭品以及食品、飲料和樹脂香薰,引導游盪的亡靈歸家。
圖為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內的一幅法尤姆木乃伊肖像。在埃及科普特時期,人們把死者的肖像畫在一塊木板上,然後把木板插入包裹木乃伊的亞麻布內。
F. 印尼有怎樣的風俗習慣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歷史上受中國、印度、中東、西方國家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島嶼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中國企業和人員要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種民風民俗,做到入鄉隨俗,按照當地的禮儀標准開展社會交往活動。
民族、語言和宗教
民族:根據印尼政府公布的數字,印尼有3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總數的45%,巽他族佔14%,馬都拉族佔7.5%,馬來族佔7.5%,華人約占人口總數的5%,超過1000萬人。華人在印尼商貿和工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語言:印尼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官方語言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約8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大多數是遜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餘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習俗禮儀
【服飾禮儀】印尼人在衣著上總體比較保守,在公開場合人們服裝普遍十分得體。男性在辦公時通常穿著統一工裝或穿長褲、白襯衫並打領帶。長袖蠟染衫(當地稱「巴迪衫」)為印尼國服,在多數正式場合都可以穿著。婦女在辦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並避免色彩過於鮮艷。如果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比較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島,進入寺廟要在腰間束腰帶。
【儀態禮儀】在印尼,當人們坐下來時,兩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這樣做,要把一條腿的膝蓋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面。在巴厘島,坐下時兩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將嘴遮住,否則是不禮貌;不要嘲笑別人的錯誤,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動作,否則會傷害他們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時吃東西,也不要用左手與人握手、觸摸別人;與人談話或進入別人家,都要摘下太陽鏡。
【相見禮儀】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在作正式介紹時,對稱謂要多加註意,多數中間階層的印尼人有兩個名字,而許多下層人民只有一個。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長的姓和名,通常只選用一個短名和首字母縮寫名。在稱呼人時,只能使用他們的第一個姓,不能使用第二個。
【餐飲禮儀】印尼人飲食習慣上以大米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魚、蝦、牛肉等,伊斯蘭教徒忌食豬肉。印尼人習慣吃西餐。由於受當地華人的影響,他們普遍喜歡中餐。除在官方場合有時使用刀叉外,一般都習慣用右手抓飯。他們在用餐時,有邊吃邊喝涼開水的習慣,也愛喝葡萄酒、礦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務禮儀】印尼人特別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歡平和的聲調、不擺架子的姿態和尋求一致的良好願望,與他們談判應態度謙遜些並放低聲音。拜訪印尼商人時最好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對別人送的禮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當面打開包裝。印尼商人喜歡宴請,作為客人,在回國前應以相同標准回報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那會被認為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忌諱老鼠和烏龜;與印尼人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
G. 印尼孔教總會的主要工作和活動
組織教徒定期以禮堂為主從事宗教祈禱、唱聖歌和學習經書等活動,傳統節日、孔誕日的祭孔儀式,家庭互助、小孩教育、新人結婚公證和舉辦婚禮,老人故去的喪禮舉辦,慈善、賑災等活動。
經費主要由教徒自願捐獻,社會捐款,政府少量的財政撥款。
出版了各種資料(幾乎全是印尼文)和用具,包括《四書五經》、《孝經》、《孔教章程會規》、《二十四孝》、《孔子聖跡故事》、《孔教聖歌》、《禮儀手冊》、《中國文化》等大量書籍,以及襯衣、外套、掛歷、像章、會標、鑰匙扣、聖歌CD、龍和麒麟圖案等各種用具和紀念品,非常齊備和完善。
H. 國外的喪葬要講究哪些禮儀
各國喪葬活動不盡相同,許多國家的喪葬活動還帶有宗教色彩。在國外,人去世後,其家屬或治喪機構要盡快發布訃告,將逝者去世的消息盡早通知逝者的 親友、同事和商業上的合作者,並說明葬禮將於何時何地舉行。訃告可以以信函的方式發出,也 可以用電話電報傳遞;如需要通知更多的人也可登報。訃告所用的信箋、信封,往往帶有黑色的 邊框。接到訃告的親友熟人,可以寫唁函、發唁電給逝者的家屬,以示哀悼。在許多國家都有為殯 葬服務的殯儀館、喪葬服務社等,承辦喪葬的有關事宜,根據逝者親屬的要求,協助安排後事。西方國家,葬禮一般在教堂舉行。葬禮前,靈柩停放在教堂中,由親友輪流守靈。舉行葬禮 時,參加葬禮人員在教堂入座,通常是至親好友在前面,一般親友在後面。葬禮程序包括禱告、 頌贊美詩和牧師致辭等。葬禮畢,人們向遺體告別,然後用靈車將遺體送去墓地安葬。去墓地 一般只是主要送葬者出席,他們還象徵性地為墓穴掩土。
非宗教性的葬禮,常常就在公墓的禮 堂或墓地舉行。葬禮應始終保持庄嚴肅穆的氣氛。人們深思默禱,向逝者沉痛致哀。在西方參 加葬禮一般不嚎啕大哭。參加葬禮,不要穿色彩鮮艷的服裝,應穿深色或其他顏色暗淡的衣服。 男子系無花黑領帶,左臂可戴黑紗(也可不戴)。女子的飾物應當簡朴。每人胸前可戴一朵 白花。給葬禮送花,可在葬禮舉行前通過葬禮承辦人或花店辦理。如訃告上寫明「敬辭鮮花」,則 應當遵從,不必送花。送花時,應附上寫有悼唁字句或「獻給XXX」字樣的飄帶,並附有贈花 者的姓名。外國人習慣不用紙花。也有的人寫輓聯、詩或文章以紀念逝者。很親近的親友可以 登門弔唁,並幫助家屬治喪。但如逝者的親人哀傷不已,不願接見親友,則應當為他(她)著想, 不去登門弔唁。
I. 世界上的葬禮都有哪些
藏族地區普遍盛行的喪葬方式有:天葬、水葬、火葬和土葬 4 種。此外,塔葬也是在藏區較為普遍的一種葬俗。
當病危的人將咽氣時,家屬應迅速通知還在遠方的家庭成員回家,並向本氏族的各個親屬訃告,使他們趕來吊喪、同時請一名本地區有聲望的活佛前來念「超度經」,日夜陪伴身旁。死者屍體尚未僵硬前,由有經驗的幾位男人,將屍體用繩捆縛,使膝嘴相連、兩手交叉於腿中,再用白布裹好,或將屍體綁成蹲坐式,用棉花蘸上事先泡好的香柏枝水,輕輕擦洗死者全身,然後把嘴巴和眼睛輕輕合攏,使之緊閉不得張開。死者若是男性要剃凈頭發(一般在幾天前就剃好),若是女性,則要重梳發辮,最後用白布裹足不前之,置放屋角。聽從前來念經的和尚指點入殮,或只將屍體放在室內或帳篷內,前來為死者誦經的和尚上可多至幾十人,少則幾人,根據家境經濟狀況而定。
念經期間及死後的 49 天內,死者家的經堂里不但是和尚念經的地方,並在長條木神桌上點大小不一的佛燈,祭奠神靈。在家停屍,一般是 3 至 7 天,不能停放雙日出殯,熱天只停 3 天,冷天富有人家請和尚誦念七七四十九天經,屍體也停放同樣天數。
和尚進行誦經祭奠時,家庭成員及親友要跟在靈柩前叩頭、念真經,祭奠期間,不掛輓聯,不寫靈牌位,也不披麻戴孝,不穿戴華麗的服飾。祭奠死者的儀式到後期,由活佛主持,把全村人聚在一起,為死者念八字真經(系本波教的真經,音為嗡嗎直門葉三來鄧)或六字真言(系格魯派「黃教」真經,音為嗡嗎呢白嘜眸),死者家屬要進行布施,如煮米肉飯,藏語稱「土巴」或散發糖果之類,意在代替死者積德行善。
在活佛的主持下,其他和尚高誦經文並各執其樂器,如嗩喇、鑼、缽等,誦經奏樂同時進行,氣氛庄嚴、悲哀。在此儀式上。布施的錢財越多越好,說明家屬對死者盡了孝心,對確經和尚不僅給優厚的酬金,還要食宿款待。在死者家裡,祭奠儀式完畢,由活佛占卦確定送殯時間、地點、及用何種葬法,家族就准備送葬事宜。
天 葬:通行於牧區,是將屍喂鷹、由活佛或喇嘛卜卦確定送葬時間後,由死者親人或家族人員背屍或用牛馱到天葬場,送葬隊伍前要點香引路。到了天葬場,首先由前去的喇嘛煨桑、念經,天葬師將屍體仰鋪於地,由喇嘛口中念念有詞,在死者的腹部或背部劃上象徵性的幾刀,然後才由天葬師將屍分割成塊,投以喂鷹。天葬場上,直接親屬一般不來參加解屍分骨事宜,來的人也不多,多至十幾人,少則幾人。對於盛行天葬的牧區、人們特別重視保護天葬場周圍的鷹鷲,因為這種鷹除吃人屍外,不吃任何小動物。
火 葬:在藏區具有悠久的歷史,在葬儀中也是最為考究的葬法。它的主要對象是活佛、大堪布以及高貴的著名人士,一般平民不得使用。但農區一帶,對患傳染病死亡、凶死、上吊等非正常死亡也實行火葬。
每個村寨或部落都有一二個火葬場,活佛和非正常死亡的火葬場不同;活佛的一般卜卦測定為聖潔的高地,而非正常死亡的在地勢較低的所謂不凈之地。屬正常死亡的男、女葬場也有區別,男的多在上坎,而女的多為下坎。送殯時間由活佛事先卜卦確定,確定火葬,村寨男性提前一二天在火葬場用土坯或草皮壘成四方形平台,一般高1 米左右,下有通風口,把砍來的易燃木柴,有規律地重疊架放於平台上。
送殯一般在早晨 5 、 6 時,將屍體棺材由一人背或 2 至 4 人抬至火葬場,因棺材兩邊捆有兩根長桿。路上由一位喇嘛開路,送葬者要護送至火葬場。到了火葬場即解開死者繩索,將棺木放在已架好的柴堆上,面向西方並在屍體、棺木上澆上酥油。火化儀式一開始,幾個和尚盤坐旁邊高誦經文,送葬者也要高念真經,並把抬棺的木桿及其他用具燒掉。火化到屍骨成灰,如火趁風威,越燃越旺,屍體化凈被認為吉兆;若火忽明忽暗,時間拖長則認為不吉利。
火化完後將骨灰收起,或到高山順風拋撒、或到江邊、橋頭拋於水中,或裝在罐內埋在地下。火化的人們回來,受到死者家屬的盛情款待,大家飲酒用餐,以表示感謝和慰勞。請來的和尚頭幾天晝夜念經,葬儀完畢只是白天念經。對活佛圓寂,和尚們無報酬地念誦經多日,以示懷念和敬重之情。對非正常的死亡者,家屬特別重視念經超度。
在實行火葬的地區,人們認為火葬後有一種邪氣,第二天會落雨。
土 葬:一種流行於州內鄰近漢族農區的葬式。草地牧民,一般只有患麻風病而死、凶死、弔死等非正常死亡才實行土葬,對土葬懷有懼怕心理。而農區則受漢文化影響,以土葬為主,只有患傳染病死、小兒病死和非正常死亡的人,才實行火葬和水葬。
土葬前,先將裹好的屍體放進棺材,裝牢、防止搖晃。棺材分坐、卧兩種,坐棺較為普遍。它是把捆綁成一砣的屍體裝棺,因此較小,二人可輕輕抬走。棺材用紙和墨,裝飾一番,富裕人家要請來能工巧匠,繪刻細致精巧的圖案,塗上彩漆,有的在棺木上塗上黑漆或墨汁;有的剪好各色金箔紙圖案,對稱地貼在棺木上面。
棺材用事先准備好的兩根長木樁,拴在兩邊,形似棺轎,四人抬行。經活佛卜卦,在指定地點掘好墓穴,到送殯時間,親朋好友到死者家中為死者送行。村寨里男人和親戚也來送,埋進掘好的墓穴,蓋土埋好,用泥土堆成圓錐形土包,上插一桿印有經文的幡旗,將家裡帶來的各種供品,拋撒四周。完後,送殯人回到死者家熏身、洗手、接受款待。
塔 葬:塔葬是將火化後的大活佛之骨灰,裝在精製的罐或木箱里,建造塔閣,深藏塔中、有的地方待大活佛圓寂後,使其屍體盤坐,並用葯粉、香料等塗在接受凈洗的屍體上,讓屍風干,保存下來放於靈塔內,作為供奉和永久紀念。大活佛的葬儀隆重非常,參加者不僅有全寺僧人,下屬
各分寺的全體僧侶,還有四周同教信徒參加,並舉行一系列繁瑣而庄嚴的儀式活動。
塔葬分金靈塔(即塔外金箔包裹)、銀靈塔、銅靈塔、木靈塔、泥石靈塔及現代的三合混泥土建造的靈塔。靈塔的規模是根據活佛的地位高低而定,現較常見的是那種大小不一,四棱或六棱形的水石泥結構的靈塔。
水 葬:主要為居住在江河邊的藏民所實行,一般藏區只有兒童死後才實行,還有一些乞丐及經濟地位十分低下者也使用水葬。
水葬時,將屍曲膝圈身裝入木匣,抬到江河急流處,打碎木匣將屍投入。有的將屍節節肢解,投入洪流中,還有的用白布裹屍,將整屍拋進江中,這是較為省事的葬法。水葬畢,要在岸邊插一桿印有經文的幡旗,以示對死者的祭奠。
不管使用何種葬法,舉行喪葬儀式後,要買來白、黃、紅布上印有各種使死者的靈魂超度,為家裡避邪擋鬼的經文幡旗。這種經幡寬 20 ~ 35 厘米,長3 米左右。在其邊角上縫一長繩拴在長木桿上,插於死者家的房前屋後和葬地周圍,以示祭奠和超度。
對為死者念經的和尚,根據時間長短,給予報酬;為使死者亡魂早日升天,還要向大小寺院活佛進去喪禮,大至牛、馬、金銀首飾,小至一般常禮。富有人家辦事,至少花費三五百銀元。現在牧區富有者也要花去二三千元。
如死者絕嗣或長期生活在寺內,其全部財產經當地族長或親戚出面商議,所得款全捐給寺院,由寺院給死者念經並為其辦理喪事。
每年到了親屬去逝的周年日,家屬要為其念幾次大經,尤其對父母更為莊重,表示懷恩不忘。
在我國古代,人死之後,由於地域的不同,喪葬習俗也不一,有「三葬」、「四葬」之說。《大唐西域記》卷二稱:「送終殯葬,其儀有三:一曰火葬,積薪焚燎;二曰水葬,沉流飄散;三曰野葬,棄林飼獸。」《中國歷代葬禮》雲:「遠古時期,葬法葬式的形成或選擇往往與人們生活環境關系密切。實行樹葬的,多為生活於森林中的民族,如我國古契丹人,將屍體懸掛於樹上,三年後才焚燒屍骨;水居民族,如獨龍族對非正常死亡者,扔屍體於江河中,任其飄流;中國西北的氐羌民族,因生活在高寒地區,火於生活的重要性特別突出,喪葬便盛行火葬。以火為媒介,讓死者的靈魂隨著冉冉上升的煙霧飄入天堂。」(萬建忠著,北京圖書館出版社1998年第1版)
由於歷史、地理和民族的原因,古代宕昌、參狼、白馬和鄧至羌氐民族聚居的今甘肅隴南地區,普遍存在著火葬、石棺葬、石棚葬和懸棺葬的葬式、葬法習俗,並且沿襲到近現代。現分述於後:
一、石棺葬。以石頭為原料製作葬具,歷史悠久且流行廣泛,我國西南、西北、東北、東南地區都有發現。《華陽國志·蜀志》中有這樣的記載:「周失綱紀,蜀先
稱王。有蜀侯蠶叢,其縱目,始稱王;死,作石棺石槨,國人從之,故俗以石棺槨為縱目人冢也。」今日,在白龍江、白水江中上游的宕昌、舟曲、武都、文縣與岷江上游的四川松潘、茂汶、平武等地同屬古代羌民族「石文化圈」。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的文物普查中,發現今舟曲和宕昌等地馬家窯文化和寺窪文化遺址中,大都存在土坑石棺葬墓。即四周和上下皆用大身岩板或麻岩片覆裹的葬式。它與岷江上游早期氐羌人石棺槨的石棺葬文化屬同一時期、同一類型。從墓葬中採集到的陪葬品,有板岩石刀、磨谷器、刮削器、砍砸器等,其質地堅硬,形制規整,磨製精細。可見,古代羌人石制技藝之高精。
二、石棚葬,又稱石桌墳。是在地面上豎立四塊石板,上面再覆蓋一塊石板而製成的墓室。盛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和銅器時代,歐洲西部分布較多,考古發現在我國東北遼東半島等地也有這種墓葬。據考古研究認為石棚距今已有9000 年的歷史。
在今宕昌縣南陽地區至上世紀七年代尚存此葬法。初步考證,擬為隋唐時期從遼東遷徙西來的,曾統治過的時為宕州的吐谷渾部族從老家帶來的一種葬式,後被羌人後裔接受並傳承於後世。
三、火葬。即用火焚化死人遺體,將骨灰放入容器,然後埋葬或保存的一種葬式。中國真正的火葬可上溯到原始社會,近年考古工作者已提供了大量的中國火葬習俗源於原始社會的證據。甘肅考古工作者在發掘甘肅臨洮縣寺窪山史前文化遺址時,發現了一個盛著人類骨灰的陶罐。寺窪文化層屬於原始社會晚期的一種青銅文化。這就充分證明了我國火葬之俗可遠溯到原始社會晚期。
查考我國古代文獻,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有火葬習俗。如我國西部的甘肅、青海等地區的少數民族。這在《列子·湯問》、《呂氏春秋·義賞》、《荀子·大略》等篇均有記載。《墨子·節葬下》記載道:「秦之西有儀渠之國者,其新戚死,聚柴薪而焚之」,儀渠在今甘肅慶陽一帶,這說明最晚在先秦時代,西北地區已有
火葬,並且很流行。
黃河流域上游地區的寺窪山遺址屬氐羌族原始文化層帶,而今隴南地區的土著文化皆屬寺窪文化范疇。故在上世紀出土的許多古墓葬中,發現了成堆的人骨焚燒遺存,證明了《太平御覽·四夷部》引《莊子》曰:「羌人死,燔而揚其灰」的火葬習俗之記載。此一習俗在武都、宕昌和舟曲的藏族(本屬羌族後裔)中仍沿用至今,不過其方法較過去進步文明多了。
四、懸棺葬,又名「風葬」。此一葬俗,筆者曾於上世紀70年代初,在宕昌縣境內的岷江(古羌水)沿岸發現過多處。因初來乍到,頗感奇特,問及當地人,都叫它「架干葬」,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後來在偶讀郭沫若《讀『隨園詩話』札記》:「石棺與虹橋」條時方解開了多年來的心頭之謎。
原來,這「架干葬」就是「懸棺葬」,又名「風葬」,實質上是一種洗骨葬,換言之就是實行二次葬的每一次葬法。其方法與步驟是:將新死未腐之屍體放在用整塊木頭刳成的「獨木舟式」「船棺」中,懸掛於高山絕壁之上,任憑風吹雨打,讓屍體的皮膚、肌肉、毛發等很快腐化分解而只剩下骨骼,然後取出,再放入特製木匣或陶罐中,藏到天然或人工鑿成的岩洞內,並在洞旁鑿一石龕,放入死者的木雕偶像,穿以生前所著衣服,稱之曰「鬼堂」或叫「享堂」,並有欄桿或窗檑門檻之類為圍護之用。這種葬式在我國南方少數民族中,與「欄桿式」住宅建築風格一樣,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因素,而且二者通常多半「共生」。這種葬式,曾廣泛地分布在我國四川、雲南、廣西、湖北、湖南、江西等地,其北沿甚至伸展到陝西渭水、甘肅羌水、河南洛水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