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印尼是一個宗教信仰色彩比較嚴重的國家,首次去印尼需要注意些什麼
入鄉隨俗,剛到一個國家,了解其文化和風俗習慣顯得尤為重要。伴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選擇去印度尼西亞工作、度假旅遊、休閑度假或休息。那樣,你真的掌握印尼的一些禁忌和風俗習慣嗎?
印尼是一個宗教信仰色彩比較嚴重的國家,並沒有國教,但規定一定要信仰宗教。全國約87%的人都信仰伊斯蘭,也就是說起穆斯林人口總數是世界最多的國家。約有6.1%的人信仰基督新教,其次3.6%的人信仰天主教,最後剩下的人大多數信仰印度教、佛家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尼位於亞熱帶、不產小麥,因此住戶的主食是稻米、苞米或甘薯,特別是稻米更加廣泛。稻米除煮開外,印尼人愛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稻米或檽米,裹成棱形煮熟而吃、稱之為「克杜巴」。但是,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各樣鮮面條、吐司麵包等。
印尼人吃飯無需木筷,除在官方場所有時候應用餐刀外,一般都習慣用左手抓飯。抓飯時,直接把白米飯盛在盤里,用右手指將飯揉成小包團,送至口中一口一口地吃。餐桌旁邊需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時常拿手沾沾冷水,以防使白米飯沾粘在手上。有的人也愛喝葡萄酒、純凈水等,一般不喝烈酒。
在農村地區,有嚼佬葉、檳郎的習慣,如主人家送上檳郎盤,顧客最好是嘗一嘗,以感謝主人的盛情款待。
印尼人特別注重送個人名片。初次相識,顧客應自己把個人名片贈給主人家,個人名片文本用英文。印尼人愛平和的音調、不趾高氣昂的姿態和尋找一致的良好心願,與他們商談應心態謙虛些並調低響聲。拜會印尼生意人時最好攜帶禮品,接受禮品即代表著承擔了某類義務;對別人給的禮物要毫不在意,但不要當眾開啟外包裝。印尼生意人喜愛設宴,做為顧客,在歸國前要以同樣規范收益別人一次。
規矩這么多,看了是不是有一種在印尼難以生存的感覺?但規矩是規矩,只要不觸碰一些忌諱,平常多注意,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貳』 印尼有什麼忌諱的事情
1、在印尼人家裡,當你看到長相可愛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頭,如果你撫摸他的頭,對方一定反臉相向。
2、在印尼,進行裸體太陽浴是非法的,和他們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
3、和別人談話或進別人家裡都要摘下太陽鏡。
4、拜訪印尼商人時要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
5、進入聖地特別是進入清真寺,一定要脫鞋。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
6、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進入寺廟必須在腰間束腰帶。
7、印尼人忌諱夜間吹口哨,認為它會招來游盪的幽靈和挨打。
8、印尼人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他們。
9、忌諱吃豬肉食品,忌飲烈性酒,不愛吃海參,也不吃帶骨帶汁的菜和魚肚等。
(2)印尼額頭放米什麼意思擴展閱讀:
印尼的美食習慣:
印尼地處熱帶、不產小麥,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類,尤其是大米更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歡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稱為「克杜巴」。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面條、麵包等。
印尼是一個盛產香料的國家,印尼製作菜餚喜歡放各種香料,以及辣椒、蔥、姜、蒜等。因此印尼的特點,一般是辛辣味香。印尼人喜歡吃「沙爹」、「登登」、「咖喱」等。「沙爹」是牛羊肉串。
印尼盛產魚蝦,吃魚蝦也很講究。除了煎、炸之外,有的魚開膛後,在魚肚裡塗上香料和辣醬,然後烤熟吃。吃蝦時,把活蝦放在玻璃鍋內,倒上酒精、點上火,蓋鍋蓋,片刻便把活蝦煮熟,然後蘸辣醬吃。
印尼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魚肉丸、炒米飯及各種烤制糕點。印尼人還喜歡吃涼拌什錦菜和什錦黃飯。印尼人視黃色為吉祥的象徵,故黃米飯成為禮飯,在婚禮和祭祀上必不可少。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
『叄』 小孩如果被驚嚇,用什麼方法
寶寶受驚嚇小偏方 我們就是幫他叫叫,男孩就在左耳朵女孩子在右耳朵邊,一定要是夜深人靜的時候,再他耳朵邊,媽媽一口氣喊七聲寶寶的名字,就好拉. 我們寶寶每次都是這樣的. 很靈的 有些事是沒有科學依據的 一開始我也不信,可是試了之後還挺靈的 這是耀耀媽的原話,昨天我女兒又被狗嚇哭了,我照此方法做了後,女兒果然睡得很好.萬分感謝耀耀媽和提供其它方法的媽媽們. 這個這是我們這里的一個偏方'說起來沒道理'可是我今天試了試'真的很好用'寶寶安靜下來了'應該也有很多媽媽碰到和我一樣的問題吧'給大家試試 寶寶受驚嚇後'總是突然大哭'吃了驚風散也沒用. 土偏方:將雞蛋煮熟後'把蛋黃取掉'把硬幣大小的老白銀塞進蛋白里'然後用紗布包著雞蛋'乘熱從孩子的頭到腳磨一磨. 奇怪的是'如果孩子受了驚嚇'一會拿出來的白銀是綠黑色的'如果孩子火氣大'拿出來的白銀是紅色的. 方法真的很有用,我小時候父母用過。我的小侄女也用過。老白銀,就是足銀啦。比如說以前的銀戒指、銀幣什麼的! 晚上孩子睡熟後,關燈. 點一根香,叫著他的名字,說回來吧,回來吧,多叫幾遍,等香燃盡後再開燈. 試試看,很靈---- 以下內容完全是自已平時積累所寫,若有錯和不信的媽媽繞過,也別罵我,我發此文完全是應一些媽媽的要求而發。 時間過的真快,轉眼我家寶寶已快十個月了,這期間寶寶不知嚇過多少回,我用過很多種「叫」的方式,自認為效果還不錯,想與信的媽媽分享。 寶寶要是嚇到了我總結有如下表現: 一、是看寶寶的眼睫毛,睫毛散亂向上翹,眼睛無神沒有精神,當然是在睡寶的情況下體現。 二、是寶寶睡覺不安穩,一驚一驚的,還有我家寶寶要是嚇到了一會醒一會醒的,一醒來還哭,給奶也不吃非要抱起來才行; 三、是寶寶大拇指下方的手掌處有個筋會變青; 以上是我總結的看寶寶是否嚇著的方法,聽說耳朵也能看出來但我不會看。 當寶寶嚇到了個人總結了如下方法,並且在寶寶身上試了無數次哦,個人認為還挺有效還無害。 第一種方法,這種方法我基本上每天晚上都會順手做做的。 每天晚上在我家佳佳睡覺前我都個用手拍拍寶寶睡覺的床沿和床頭,邊拍邊叫寶寶的名字,叫她回來睡覺覺,一般叫三聲以上,多叫幾聲沒什麼關系的,寶寶醒時可以大聲叫,睡著後小聲叫就好。這種方法只能針對輕微嚇到或玩的太瘋的情況,要是嚇的太厲害就不大管用了。 第一種方法是用針叫,方法很簡單,就是找一根縫衣針,沒銹的哦,把它放在碗里(邊放時邊叫寶寶的名字叫他回來睡覺覺),然後往碗里放上清水,水只要沒過針就好。然後將碗放在寶寶床頭離寶寶頭頂最近處(邊放時邊叫寶寶的名字叫他回來睡覺覺),要放好哦,不要打翻了或讓寶寶抓了。離寶寶太遠離大人太近也可能叫的是大人,而寶寶沒叫上。第二天早上看針有沒有銹,如銹就是叫成功了,第二天晚上接著叫,連叫三天就好了。這是我最常用的方法。有人告訴我說將碗放在灶上或放在爐子上也行,這個我沒試過不知管不管用。 第二種方法是用郵票,那種用過的郵票,這種方法我用過一次,那次寶寶在我自個家中嚇的,回娘家叫的,用針怎麼都叫不過來,怎麼都不銹,後來老媽找來一三張用過的郵票,將郵票燒著邊燒邊叫寶寶回來睡覺,要叫名字哦,然後將燒的灰放在上面第一種方法的有針的碗里,按第一種方法叫。連叫三天,那次就是這樣叫過來的,那次在家裡是突然的門聲把寶寶嚇哭了,我家寶寶膽小的。 第三種方法是針對很重的驚嚇,用米叫,我也用過一次,方法也有點煩 我們是驚嚇很厲害時,吃珍珠粉效果不好時,用雞蛋一個連殼煮熟,切開、取一半去蛋黃,在蛋黃的位置放燈心草7小節、銀戒指一個,包肚擠上,早上取下,效果很好。 我家寶寶如果被嚇到的話,爺爺就用三根筷子對著嘴哈一口氣,然後對著寶寶臉轉三圈,再用碗裝一點水,把筷子放在水中(是豎起放,不過我從來就沒讓筷子站起來過,不知爺爺是怎麼使它站起來的),等到筷子倒了,就一手拿碗一手拿筷子在大門口喊寶寶回家,寶寶回家一邊喊一邊往寶寶身邊走,然後對著寶寶哈一口氣說:"寶寶回來啦?"奶奶就答:"回來啦."這樣還沒完呢,還要把筷子放在桌子上用碗倒過來放在筷子上這樣才結束. 我女兒在月子里被"嚇"過一次,不過也不能稱為"嚇",而應該是被"纏"到! 因為婆婆回老家了,而公公在幾年前去世的...婆婆回老家回來直接進來看女兒,結果女兒從那天起愛哭鬧,也不睡覺,一天24小時下來,她也睡不到三四個小時...我感覺到是遭遇"纏"了,就跟媽媽說,媽媽想著怕婆婆生氣沒有說,想過天再看看,結果第二天女兒更是鬧得慌了,一天只睡了兩個多小時...我給婆婆說了,結果婆婆沒當回事,還說不可能是被嚇到...汗! 我打電話給媽媽,媽媽問了鄰居有年紀的大娘,求得一個法子...媽媽找來7顆黑豆粒,找來一根朝向東南方向的桃枝.打開房門,要婆婆拿桃枝對著寶寶說一些讓他離開的話,就說孩子小你親不得等等之類的.然後拿桃枝忽拉著走出門去.在門外面燒點紙錢...然後媽媽把黑豆粒用紅布包上,放在女兒的枕頭底下.那會就看到女兒伸了一個大懶腰,而且顯得特別疲憊不堪.然後就呼呼地睡著了,一覺睡了四個多小時才醒呢!!! 後來女兒就好了,再也沒出現過那兩天哭鬧不睡覺的樣子! 雖然我不迷信,但是對於小孩子來說,這樣的事情自然是有說法的,要不然這些法子也不會流傳自今!這樣的法子本身對寶寶又沒害處,如果寶寶因此好了,豈不是皆大歡喜嘛!!! 寶寶受驚嚇後的收驚的各種土方法(老方法) 我們家老人教我的是另一種方法,我哥哥的孩子試過很多次都說有效,我也用過一兩次的:晚上等寶寶睡著的時候,用一個小袋子裝上茶葉和米,媽媽抱著寶寶,把小袋子放在寶寶身上,走到家門口(有些是抱到路口的),媽媽一隻腳在門里,一隻腳在門外,然後輕輕的叫:XX(寶寶)快回來哦~叫個幾遍,然後把寶寶放到床上,把裝有茶葉和米的小袋子用寶寶穿過的衣服裹上放在寶寶的枕頭邊。 待寶貝睡著後就讓外婆用盛米的量杯整了滿滿一杯米,然後用手絹包住,在囡囡的頭頂部位轉了幾圈(一邊轉一邊言語:床公床婆保佑蓓蓓不讓蓓蓓受驚,蓓蓓不怕的)再放置在枕頭下面,這樣囡囡就能一夜安枕了。結果蓓蓓確實一晚睡得都很好,早上醒來後外婆打開手絹,杯角上米淺了一點下去,外婆說這就代表有效果,媽媽覺得辦法不錯就記錄一下,網上要是有寶貝受驚不防也試試,效果還不錯的。 碗里放滿米,在米里放上金戒指(可以避邪的),然後用寶寶平時穿的小內衣什麼的把整個碗覆在裡面扎緊,晚上等寶寶睡著後把碗拿在手上在寶寶頭上轉幾圈,邊轉邊輕輕說:貓驚驚,狗驚驚寶寶不驚,貓貓狗狗全拿走!這是我家女兒兩個月晚上老是被驚醒後哭,然後我媽教我的,可能是心理作用,也可能真的管用,之後幾天睡的都比較塌實. 我們那裡的咒語是:不管東南西北嚇去都收到米中央。第二天解開把米燒了吃,把衣服放在寶寶的身上或者床頭。注意:收的時候手一定要洗干凈,必須是女兒穿的衣服。 我們那時候是7片茶葉,7粒米,放在碗里,碗里還要放滿水,還有要放一把剪刀,然後放在寶寶的床頭下面.蠻靈的.可以試試 我家寶貝也有段時間半夜哭醒,原本都是一睡到天亮的。後來他太奶奶用米+念經收了兩次之後就好了。不知道是湊巧還是有用。不過那次收的時候,原本一碗滿滿的米,收過後這碗米都會陷個角下去,第二次收得再把這個角補滿,結果又陷下去了 ,這個方法得會念經的老太太用。還有一種我同事用過,得媽媽親自折騰,在寶寶的床邊(不能放在地上,保證一晚不能碰到),放寶寶的大臉盆,然後裡面再放個寶寶平時吃的碗,碗里加滿水(不能是衛生間的水),然後拿三根筷子沾水在寶寶的臉上點一下
『肆』 額頭上長米米
看你這種描述,應該是封閉性粉刺,形成原因可能是所用的化妝品太多,營養過剩,如果是這種,那就將所有的護膚都停用,只用洗面奶洗臉,3天之後就好了。還有一種情況是用了卸妝油之類的油性產品,這就需要停用卸妝油了。
其實樓主,提這種皮膚問題,你首先應該說明自己的皮膚狀態,油性啊,還是乾性啊,還是混合什麼的,另外你平時都用什麼保養,這也可能是引起封閉性粉刺的原因,所以,你不說清楚你的皮膚狀態,我們沒辦法綜合的分析哦。
『伍』 額頭塗雞血,房間四角撒米,床底插把刀什麼意思
這些是驅邪的,你睡了一天,媽媽擔心你是不是中了邪氣,所以這樣做,平時形容一個人亢奮積極活力無限,就說跟打了雞血一樣,你媽媽希望你活潑一些,不要一天睡懶覺,看在媽媽的份上,望採納#^_^#
『陸』 印尼人最忌諱什麼中國人去印尼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風俗習慣
1、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他們把左手視為骯臟、0之手,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
2、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和污辱人的舉止。
3、印度尼西亞巴杜伊人衣著色彩除了他們只崇尚的白色、藍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連談論都不允許。
4、爪哇島上的人最忌諱有人吹口哨,認為這是一種下流舉止,並會招來幽靈。
5、印尼人對烏龜特別忌諱,認為烏龜是一種令人厭惡的低級動物,它給人以「醜陋」、「1」、「性」、「污辱」等極壞的印象。
6、他們忌諱老鼠,認為老鼠是一種害人的動物,給人以 「瘟疫」和「災難」的印象。
7、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大多數人不飲酒。印尼人不喜歡吃帶骨刺的菜餚。
8、指人或物時用大拇指,而不要用食指;在正式場合忌翹二郎腿或兩腳交叉等。
9、在與印尼人談話時,最好避開與當地政治、社會和國外對他們的援助等方面的話題。
10、印尼人對來訪的客人並不一定要求非送禮不可。但出於禮節,可以送給主人一束鮮花,或最好說上幾句感謝的話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印度尼西亞的風俗和信仰
『柒』 印尼等於多少米
1印尼盧比=0.0004436人民幣,1人民幣 ≈ 2,254.0874印尼盧比。
盧比兌換成美金匯率US$1:約Rp.12175;盧比與人民幣的匯率在2000:1上下,購物時標價直接去掉三個零再除以2,就能看出和國內相比是否劃算。在印尼當地中美元應用很普遍。一般住宿、包車、旅行社游覽項目多以美元報價,而購物、吃飯、付小費則多使用印尼盧比。註:匯率常有變動,以上僅供參考。高級酒店、餐廳、大型商店都可以刷卡,但國內銀行發行的人民幣單幣種信用卡不能使用。各大市鎮中 ATM 提款機很普遍,但銀聯卡同樣無法使用,信用卡提款則要支付額外費用,所以還是帶足現金為好。(注意該地區信用卡盜刷風險高)在巴厘島貨幣兌換不容易直接兌換,且匯率很差。最好在國內換好美元,到當地再兌換印尼盾。機場、酒店、銀行都可兌換,市鎮街頭也有不少兌換點。
『捌』 藏傳佛教活佛同弟子額頭碰額頭是什麼意思
這是加持,是碰頭禮。表示智慧相通,同修或者是師生長輩與晚輩直接的一種禮節性傳授。
摸頂是一種通用的宗教加持行為
無論是在天主教、基督教、道教等各種宗教,如法師、牧師、神父、道長等等神職人員都會用上這個加持的動作,讓你虔誠的合十,他用手摸著你的頭,然後念上一段禱告經文、咒語,然後很多人可能就開始幻想頭上有光、有一股很溫暖的力量注入腦海!各式各樣的宗教意涵有不同的詮釋,當然,這是心誠則靈的行為,也是宗教徒常見的心靈慰藉,而在佛教本身也有這樣的行為,只是在藏傳佛教豐富了類似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