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請問蝦喜歡生長在哪些地方
你好
蝦是近岸淺海蝦類,常棲息於泥沙質或半泥沙質底海區。據教授介紹,基圍蝦學名為刀額新對蝦,國內的產地主要是在長江以南,最主要的就是廣東和福建兩省。主要分布於日本東海岸,在中國廣泛分布於山東半島以南沿岸水域。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及澳大利亞一帶也有分布。我國沿海5~8月為產卵盛期。
B. 請問市面上賣的印尼蝦 是什麼蝦 ,吃這種蝦對身體有哪些好處
印尼賣的主要是白蝦跟紅蝦,超市買的當然安全,但是如果是傳統菜場買的話就看賣家了,很多賣家會放防腐劑。最好的還是直接從漁民買的,當然那是如果你住的是靠海的城市。
C. 海洋小知識
海洋的形成
海洋是怎樣形成的?海水是從哪裡來的?
對這個問題目前科學還不能作出最後的答案,這是因為,它們與另一個具有普遍性的、同樣未徹底解決的太陽系起源問題相聯系著。
現在的研究證明,大約在50億年前,從太陽星雲中分離出一些大大小小的星雲團塊。它們一邊繞太陽旋轉,一邊自轉。在運動過程中,互相碰撞,有些團塊彼此結合,由小變大,逐漸成為原始的地球。星雲團塊碰撞過程中,在引力作用下急劇收縮,加之內部放射性元素蛻變,使原始地球不斷受到加熱增溫;當內部溫度達到足夠高時,地內的物質包括鐵、鎳等開始熔解。在重力作用下,重的下沉並趨向地心集中,形成地核;輕者上浮,形成地殼和地幔。在高溫下,內部的水分汽化與氣體一起沖出來,飛升入空中。但是由於地心的引力,它們不會跑掉,只在地球周圍,成為氣水合一的圈層。
位於地表的一層地殼,在冷卻凝結過程中,不斷地受到地球內部劇烈運動的沖擊和擠壓,因而變得褶皺不平,有時還會被擠破,形成地震與火山爆發,噴出岩漿與熱氣。開始,這種情況發生頻繁,後來漸漸變少,慢慢穩定下來。這種輕重物質分化,產生大動盪、大改組的過程,大概是在45億年前完成了。
地殼經過冷卻定形之後,地球就像個久放而風幹了的蘋果,表面皺紋密布,凹凸不平。高山、平原、河床、海盆,各種地形一應俱全了。
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天空中水氣與大氣共存於一體;濃雲密布。天昏地暗,隨著地殼逐漸冷卻,大氣的溫度也慢慢地降低,水氣以塵埃與火山灰為凝結核,變成水滴,越積越多。由於冷卻不均,空氣對流劇烈,形成雷電狂風,暴雨濁流,雨越下越大,一直下了很久很久。滔滔的洪水,通過千川萬壑,匯集成巨大的水體,這就是原始的海洋。
原始的海洋,海水不是鹹的,而是帶酸性、又是缺氧的。水分不斷蒸發,反復地形雲致雨,重又落回地面,把陸地和海底岩石中的鹽分溶解,不斷地匯集於海水中。經過億萬年的積累融合,才變成了大體勻的鹹水。同時,由於大氣中當時沒有氧氣,也沒有臭氧層,紫外線可以直達地面,靠海水的保護,生物首先在海洋里誕生。大約在38億年前,即在海洋里產生了有機物,先有低等的單細胞生物。在6億年前的古生代,有了海藻類,在陽光下進行光合作用,產生了氧氣,慢慢積累的結果,形成了臭氧層。此時,生物才開始登上陸地。
總之,經過水量和鹽分的逐漸增加,及地質歷史上的滄桑巨變,原始海洋逐漸演變成今天的海洋。
洋流的產生
海里的水總是依照有規律的明確形式流動,循環不息,稱為洋流。其中比較有名的是墨西哥灣流,最狹窄處也寬達50哩,流動時速可達4里,沿北美洲海岸北上,橫過北大西洋,調節北歐的氣候。北太平洋海流是一道類似的暖流,從熱帶向北流,提高北美洲西岸的氣溫。
盛行風是使海流運動不息的主要力量。海水密度不同,也是海流成因之一。冷水的密度比暖水高,因此冷水下沉,暖水上升。基於同樣原理,兩極附近的冷水也下沉,在海面以下向赤道流去。抵達赤道時,這股水流便上升,代替隨著表面海流流向兩極的暖水。
島嶼與大陸的海岸,對海流也有影響,不是使海流轉向,就是把海流分成支流。不過一般來說,主要的海流都是沿著各個海洋盆地四周環流的。由於地球自轉影響,北半球的海流以順時針方向流動,南半球的則相反。
海水的鹽分
海水所含的鹽分各處不同,平均約為百分之三點五。這些溶解在海水中的無機鹽,最常見的是氯化鈉,即日用的食鹽。
有些鹽來自海底的火山,但大部分來自地殼的岩石。岩石受風化而崩解,釋出鹽類,再由河水帶到海里去。在海水汽化後再凝結成水的循環過程中,海水蒸發後,鹽留下來,逐漸積聚到現有的濃度。
海洋所含的鹽極多,可以在全球陸地上鋪成約厚500呎的鹽層。
波浪
波浪不斷在海上翻滾,有時波平如鏡,有時卻巨浪滔天。除了那些由地震或火山爆發造成的波浪外,波浪多半由吹過海面的風引起,遠處暴風雨所攪起的波浪,可能移動數百哩才抵達岸邊。
浪與浪之間由波峰至槽底的高度,多半不超過10呎。不過在暴風雨中,波浪可能高得驚人;1933年,在太平洋錄得的最大波浪高達112呎。
大陸架
少數像火山島之類的陸塊,邊緣會陡峭地落入海中。但在大陸周圍,大多數是覆蓋著淺淺海水的架形陸塊,是大陸的延伸部分,稱為大陸架。大陸架通常徐徐向下斜伸至海面下約650呎,然後陡峭地落下到海底。大陸架的陡邊稱為大陸斜坡。大多數大陸架延伸至離岸約50哩處;有些狹窄得多;不過,西伯利亞北岸的大陸架卻寬達800哩,遠伸入北極海內。世界大部分漁獲,都是來自大陸架上豐饒的水域;各國更聲稱擁有其海岸以外大陸架的主權,把其中的石油、礦藏和其他貨源據為己有。
海島
有一位老航海家曾經說過:「海洋里的島嶼,像天上的星星,誰也數不清。」這句話形容了世界海島多之,到目前為止,全世界海洋中島嶼究竟有多少,很難說出一個准確數目來。有人說20萬左右,有人說10萬左右。哪一種說法更接近呢?這要看你用什麼方法和標准去計算。
在海洋里,有些地方在水面上露出一塊幾平方米的礁石;有些地方的珊瑚礁像一串串珍珠,撒布在海面,潮水退下時,便露出一排排的礁石,海水漲上來時,有貝淹沒在水下。如果把這些只要露出海面的礁灘,都算作是島嶼的話,那麼,說世界上有20多萬個島嶼,可能有一定道理。
如果根據世界各國出版的地圖書中發表的海島數目統計,世界上有10萬個左右的海島的說法,是有一定根據的。但是,世界各國統計計算的標准、方法也不完全一樣:有的把10平方米以上,或100平方米以上的礁石就算做海島;有的把500平方米,甚至1平方公里以上海洋中的小塊陸地才算島嶼。顯然,標准方法不同,所統計的數目也就不同。如印度尼西亞,它是世界上海島最多的國家,印尼政府有關部門統計為13000多個,而印尼海軍統計為17000個。一個國家不同部門統計的海島數目就相差約4000個。
全世界島嶼的面積共約977萬平方公里,占陸地總面積的1/15。
對海洋的探索
研究海洋的科學是海洋學。
早在史前人類就已經在海洋上旅行,從海洋中捕魚,以海洋為生,對海洋進行探索。在航空發展之前,航海是人類跨大陸運輸和旅行的主要方式。
對深海海底的探索一直到20世紀中才真正開始。雖然今天人類對海洋用潛水球、潛水艇深海還所知甚少。
海洋與氣候的關系
海洋是地球上決定氣候發展的最主要的因素之一。海洋本身是地球表面最大的儲熱體。海流是地球表面最大的熱能傳送帶。海洋與空氣之間的氣體交換(其中最主要的有水汽、二氧化碳和甲烷)對氣候的變化和發展有極大的影響。
海洋生態
海洋是許多動植物的生活環境。海洋中的綠藻是大氣層氧氣的主要生產者之一。熱帶珊瑚礁是地球上物種最豐富的生態系統(甚至比熱帶雨林還豐富)。人類對於深海生物的了解至今仍知之甚少。
海洋擁有許多陸地上沒有的動、植物,且種類比陸地繁多。
豐富的海洋生物資源
隨著人口的增加和工業的發展,人均耕地面積正在逐漸縮小。全世界都在關心地球如何養活 人類的問題,其著眼點不能只局限於進一步發展陸地上的農牧業,也要積極開發利用廣闊的 海洋。海洋中蘊藏著豐富的生物資源,不僅可以建立海上農牧場進行海水養殖,而且還有許 多有待於我們去開發的用途。
海上農牧場 海上農牧廠自80年代起受到各國的重視。日本最早提出建設海上農牧場,1980 年起便開始實施一項為期9年「海洋騰飛計劃」,大力發展海水養殖業,80年代末養殖產量 已超過200萬噸,居世界首位。美國在80年代也投資10多億美元建立了一個10萬畝的海洋農 牧場。前蘇聯雖以遠洋漁業為主,但也不放鬆海水養殖業,在裏海和亞速海投放鱘魚幼體, 長大後將其回捕,還在遠東沿海建立牡蠣、扇貝等養殖場。其他國家在此期間也掀起發展海 水養殖業熱。我國近來也注意實施海水養殖,並已成為世界養蝦大國。
80年代以來世界海水養殖產量以每年10%的速度增長,到80年代末養殖產量估計已超過800萬 噸。但從整個海洋漁業看,世界海水養殖的比重還比較小,不到10%,因此還有巨大潛力待 開發。
現在正把許多高技術用於魚類品種的改良上。例如利用遺傳基因工程技術,培育、改良魚蝦 貝藻的種苗和幼仔,使其成長快、生命力強、肉質好。
1984年美國通過基因重組技術,使貝 類、鮑魚的養殖產量提高了25%。根據所發現的幾種魚類的生長激素其因,進行了基因分離 和轉移實驗,1986年成功地將虹鱒魚生長激素基因轉移到鯰魚中,使鯰魚養殖周期縮短一半 以上。從南極魚類中分離抗凍基因,將其轉移到大西洋鮭魚中,增加了鮭魚的抗寒能力,擴 大了其養殖地區。利用細胞工程進行魚類性別控制研究,培養出全雌性鮭魚和對蝦、全雄性 羅非魚等,這對於進行大量人工育種有重大意義。目前正在研究通過控制遺傳基因使具有洄 游習性的某種魚,能對聲波和光線作出反應,以便對其進行科學管理。
除了進行品種改良外,還把高技術用於建設海洋農牧場中。建立人工魚礁便是一例。它是為 魚類建立舒適的家,以吸引更多魚類到這里來棲息繁衍。人工魚礁就是把石塊、水泥塊、廢 舊車輛、廢舊輪胎等以各種方式堆放在海底,以造成海洋生物喜歡的環境,微小的海洋生物 和海藻會附著它上面,為魚類提供豐富的餌料。另外,突出於海底的人工魚礁,會使海水從 底部流向上層,把海底營養豐富的海水帶上來增加其肥性,以吸引魚兒的到來。
據估算,在不破壞平衡的條件下,海洋每年可向人類提供30億噸水產品,以2000年時全球人 口達到63億計算,每人每年平均可得476千克,每月39千克。單從蛋白質產量看,海洋每年 能生產蛋白質約4億噸,約為目前人類對蛋白質需要量的7倍。由此可見,海洋對解決人類的 吃飯問題能起何等大的作用。當然,要實現這個目標不是短期內能一蹴而就的。
科學有趣的魚類分類
地球上的魚類大約有2萬多種,如何將它們分門別類地區別開來,這既是一個包含生物分類科學的嚴謹工作,又是一個引人入勝的話題。
我們知道,現代分類學上(包括對魚的分類)採用的等級主要有門、綱、目、科、屬、種,必要時還可以補充一些等級,如亞門、總綱、亞綱、總目、亞目、總科、亞科、亞屬等。某種生物作為物種是真實存在的,並不是人為地分類劃分。自然界有形形色色的各種生物,在大多數情況下,物種之間有明確的界線,而且物種是以種群的形式存在,異種之間存在著生殖隔離。
一般說來,生物進化的具體途徑有三:一是由一個類群分化為兩個差別不大的類群;二是向某一個體特定方向特化,從而引起形態結構上某些方面較大的變化;三是由低等到高等,由簡單到復雜,所謂「復化進化」。需要特別指出的是生物的進化彼此間是相互交錯的,同時還包括特化與退化兩個方面。因此在分類上通常第一個途徑用亞種、種、屬表示,而部分屬、科、目則與第二個途徑相符,部分目、綱、門則與第三個途徑相符,在對生物分類時。要根據自然的情況。排列合乎實際的自然系統。
對魚的分類方法有兩種,一是按魚的外部形態及習性等方面的一個或幾個特徵作為分類標准,並不涉及親緣關系,不考慮魚的基本結構及演化關系,這是依靠人的主觀見解來劃分的。另一種是依靠魚的形態、生態、生理、發生、化石演化關系等知識來分類,這是自然分類法。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分類學方面還出現了一些新的方法。如細胞分類法、化學分類法、分子分類法等。
1844年繆勒第一次將魚類列為脊椎動物的一個綱,以下分為6個亞綱,14個目。此後,雷根、古德里奇、瓊丹又先後用自己的方法對魚類進行了分類。1955年貝爾格在《現代和化石魚形動物及魚類分類學》一書中,將現生和古生魚類分為12個綱,119個目,每一個綱、目、科都有特徵描述,1966年格林伍德、羅遜等人依據胚胎發育、稚魚是否變態、內部形態解剖,將真骨魚分成3大類,8個總目,30個目和82個亞目。1971年拉斯將魚類分為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1994年納爾遜又對魚類進行了更為系統的分類,他在《世界魚類》一書中,根據骨骼學、系統發育學、胚胎學、形態學、比較解剖學、古生物學及比較生物化學的原理,較為完整地對魚類進行了分類。
目前,世界海洋魚類分為頭索動物亞門和脊推動物亞門。在頭索動物亞門中的魚種,脊索和神經管縱貫全身,終生保留,無頭顱,無脊椎。無軟骨和硬骨,心臟為一能跳動的腹血管。無紅血球:具有肝盲囊,肌肉分節:表皮由單層細胞組成。鰓孔眾多,開口於圍鰓腔。原腎管分節排列,元共同管道,分別開口,具有內柱,無真正的腦,但具兩對腦葉及神經,脊髓神經的上下枝不相連接。生殖腺分節排列,並且還沒有化石記錄。具有這些特徵的魚可在頭索動物亞門序列下命名。
目前僅文昌魚屬於該亞門。脊椎動物亞門的魚類分為:無頜總綱、盲鰻綱、頭甲形綱;有頜總綱、軟骨魚綱、全頭魚綱、板鰓魚亞綱、肉鰭魚綱、腔棘魚亞綱、孔鱗魚類與肺魚亞綱、輻鰭魚綱、軟骨硬鱗魚亞綱、新鰭魚亞綱等。屬於無頜總綱里的魚最大特點是口無頜,全世界現存2科,12屬,84種;有頜總綱類的海洋魚類最早是出現於早志留世的棘魚類。還包括軟骨魚綱(分為2個亞綱,13目,45種,170屬,約846種)、肉鰭魚綱、輻鰭魚綱(2個亞綱,4個亞組,9個總目,42個目,431科,4075屬,23681種)。
當你發現某一物種,在歷史上尚沒有人記載時,就可定為新種,但在定為新種之前,你要查考《動物學記錄》(ZoologicalRecord)。由此書找出某一類群的文獻題目,再找原文核對鑒定。當你確定新種時,同時要選擇模式標本,即新種描述所確定的標本。這種模式標本一般有正模標本(holotype)、副模標本(paratype)、綜模標本(syntrpe)、選模標本(lectotype)、補模標本(neotype)等。當你提出發現新種報告的時候,一定要註明模式標本保存的地點、模式的種類,以便核對。新種定名要在種名之後附上sp.nov或n.sp,意為新種。
定種人是按照優先律,誰先創立就用誰的名字,如鯉魚為林奈所鑒定,則標明Cyprinus Carpio Linnaeus。如果新種命名的發現者誤將某新種列為另一屬,或是某一屬後來又分成若干屬,甚至把該種移入另一屬,這種原定名仍保留,但要將原建種人的名字放在括弧內。例如梭魚ugil haematocheila Temminck et Schlegel改為Liza haematocheila(Temminck et Schlegel)。在書寫時,門、綱、目、科、屬之第一個字母用大寫,種名第一個字母用小寫。定種人第一個字母用大寫,如果兩個人合定一種,則在兩個人的名字之間寫一個et或&表示「和」的意思。
世界四大洋
地球上的陸地廣布四方、彼此隔開,而海水則是四通八達、連成一體,這一連片不斷的水體便構成了世界海洋。世界海洋是以大洋為主體,與圍繞它所附屬的大海共同組成。全世界共有四大洋: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主要的大海共有54個之多,如地中海、加勒比海、波羅的海、紅海、南海等等。現在,就讓我們對世界的四大洋作一番巡視吧!
太平洋
太平洋是世界海洋中面積最闊、深度最大、邊緣海和島嶼最多的大洋。據較多資料介紹,最早是由西班牙探險家巴斯科發現並命名的,「太平」一詞即「和平」之意。16世紀,西班牙的航海學家麥哲倫從大西洋經麥哲倫海峽進入太平洋並到達菲律賓,航行其間,天氣晴朗,風平浪靜,於是也把這一海域不約而同地取名為「太平洋」。太平洋位於亞洲、大洋洲、美洲和南極洲之間,北端的白令海海峽與北冰洋相連,南至南極洲,並與大西洋和印度洋連成環繞南極大陸的水域。太平洋南北的最大長度約15900千米,東西最大寬度約為109900千米。總面積17868萬平方千米,佔地球表面積的三分之一,是世界海洋面積的二分之一。平均深度3957米,最大深度11034米。全世界有6條萬米以上的海溝全部集中在太平洋。太平洋海水容量為70710萬立方千米,均居世界大洋之首。太平洋中蘊藏著非常豐富的資源,尤其是漁業水產和礦產資源。其漁獲量,以及多金屬結核的儲量和品位均居世界各大洋之首。
大西洋
大西洋是世界第二大洋。位於南、北美洲和歐洲、非洲、南極洲之間,呈南北走向,似「s」形的洋帶。南北長大約1.5萬千米,東西窄,其最大寬度為2800千米。總面積約為9166萬平方千米,比太平洋面積的一半稍多一點。平均深度3626米,最深處達9219米,位於波多黎各海溝處。海洋資源豐富,盛產魚類,捕獲量約佔世界的五分之一以上。大西洋的海運特別發達,東、西分別經蘇伊士運河和巴拿馬運河溝通印度洋和太平洋,其貨運量約佔世界貨運總量的三分之二以上。
印度洋
印度洋是世界第三大洋。位於亞洲、大洋洲、非洲和南極洲之間。面積約為7617萬平方千米,平均深度3397米,最大深度的爪哇海溝達7450米。洋底中部有大致呈南北向的海嶺。大部處於熱帶,水面平均溫度20℃一27℃。其邊緣海紅海是世界上含鹽量最高的海域。
海洋資源以石油最豐富,波斯灣是世界海底石油最大的產區。印度洋是世界最早的航海中心,其航道是世界上最早被發現和開發的,是連接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重要通道。海洋貨運量約佔世界的10%以上,其中石油運輸居於首位。
北冰洋
北冰洋位於地球的最北面,大致以此北極為中心,介於亞洲、歐洲和北美洲北岸之間,是四大洋中面積和體積最小、深度最淺的大洋。面積約為1479萬平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面積3.6%;體積1698萬立方千米,僅佔世界大洋體積的1.2%;平均深度1300米,僅為世界大洋平均深度的三分之一,最大深度也只有5449米。北冰洋又是四大洋中溫度最低的寒帶洋,終年積雪,千里冰封,覆蓋於洋面的堅實冰層足有3~4米厚。每當這里的海水向南流進大西洋時,隨時隨處可見一簇簇巨大的冰山隨波飄浮,逐流而去,就像是一些可怕的龐然怪物,給人類的航運事業帶來了一定的威脅。而且,北冰洋還有兩大奇觀。第一大奇觀:就是那裡一年中幾乎一半的時間,連續暗無天日,恰如漫漫長夜難見陽光;而另一半日子,則多為陽光普照,只有白晝而無黑夜。由於這樣,北冰洋上的一晝一夜,彷彿是一天而不是一年。此外,置身大洋中,常常可見北極天空的極光現象,飄忽不定、變幻無窮、五彩繽紛,甚是艷麗。這是北冰洋上第二大奇觀。
D. 漁業經濟對環境的影響
海洋漁業是中國海洋經濟中發展較早的傳統產業之一,也是最傳統的基礎產業,居重要地位。近年來,隨著政策上的支持,科技上的進步,加之人們對海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我國海洋漁業得到迅猛發展,我國漁業產量已連續十多年位居世界首位。然而,在海洋漁業不斷發展壯大的同時,對環境造成的影響也日益突出。大量物種瀕臨滅絕,赤潮、水母災害不斷,破壞海洋漁業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是人類從事的漁業活動所引發的環境問題。
1過度捕撈對環境的影響
1.1海洋生態系統退化
2017年9月的一則新聞曾引發人們的評論——14.8萬!50多厘米長4.9公斤的大黃魚賣出一輛轎車價格。然而,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載:「石首魚出水能鳴」「每歲四月,來自海洋,綿亘數里,其聲如雷,害人以竹筒探水底,聞其聲乃下網截之」。據統計資料顯示,1974年我國大黃魚捕撈產量為19.72萬噸,為歷史上的最高產量,其後產量逐年降低。1986年僅有1.72萬噸,僅為12年前的8.7%。短短二三十年,東海大黃魚就被捕殺殆盡,令人驚愕。當初在我國產量極高的大黃魚,曾經作為我國近海的「四大海產」之一——大黃魚,如今,滄海桑田,銷聲匿跡了。大黃魚的消失,可能讓整個海洋生態系統面臨崩潰的壓力。美國《科學》雜志在2003年曾公布:過度捕撈導致大西洋海域鯊魚的數量銳減。最近幾年,從黃海海域到日本海水域的水母數量大幅提升,海洋魚類被過度捕撈就是原因之一。水母的暴發式增長,會影響到浮游動物種群數量的變化,而且還影響到植食性橈足類數量減少,導致以硅藻為主的二次水華的發生,這無疑給生態系統造成重大威脅。世華財訊中國海洋發展報告稱,長期過度捕撈已經導致了海洋漁業生態系統嚴重退化,並且難以逆轉。目前87%的世界魚類被認為處於過度或完全開發狀態。據聯合國環境署2010年報告,如全世界繼續以目前的速度捕撈,所有魚類都可能在2050年前滅絕海洋近岸水母暴發的原因和影響。據文獻統計,在全球中有1/5左右的海洋哺乳動物正瀕臨滅絕。由於食物鏈、食物網之間環環相扣,一種生物數量的銳減甚至生物的滅絕,必將導致該物種所在食物鏈上的某一環節斷裂,又必然會導致與之相關的生物面臨生存威脅,進而導致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銳減,最終將破壞海洋生態系統結構、功能的穩定性。2018年3月1日起,廣西將施行史上最嚴珠江禁漁制度;賀州最嚴「禁漁令」,非法捕撈重可入刑;6月31日前,韶關三江水面禁止所有捕撈作業……等等一系列新聞報道,都充分說明了政府加大對捕撈的控制力度,旨在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英國海洋生物學家保羅說:「大魚,包括劍魚和鯰魚,正在消失。如果不加制止,我們將會看到一個充滿了沒有人想吃,可怕的小東西的海洋。我們最終得到的可能是一個充滿浮游生物的垃圾場。」
1.2「海洋垃圾帶」的形成
在捕撈過程中,必然會產生很多垃圾,而大多數垃圾都被排放到海洋中。從事海洋漁業活動所產生的海洋塑料垃圾成為破壞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自然》雜志子刊《自然-通訊》發表的一項統計顯示,全球每年通過河流排入海洋的塑料垃圾有115-241萬噸,亞洲佔全球總污染量的67%。污染最嚴重的20條河流大部分位於亞洲,超過90%的海洋塑料垃圾來自污染最嚴重的122條河流,其中有103條也位於亞洲。受東亞季風影響,每年74%的垃圾在5月到10月間經由河流入海。據英國《鏡報》3月6日報道,英國45歲的前機械設計工程師理查德•霍納在美麗的印尼藍夢島海岸附近游泳時發現,水裡全是瓶子、包裝紙和袋子。昔日風景如畫的巴厘島如今海洋污染如此嚴重。
2近海養殖對環境的影響
2.1水體資源富營養化以及海洋災害頻發
近海養殖產生的殘餌和排泄物進入水體,殘餌、糞便中所含的N、P營養物質以及懸浮顆粒物和有機物會成為水體富營養化的污染源。水體富營養化,藻類開始加速生長,形成了適宜的環境,為赤潮、水華等災害提供了便宜條件。以赤潮為例,自2008年到2012年間,平均每年發生赤潮災害66.6次,赤潮災害面積約10556km2。
2.2破壞生物多樣性及沿岸生態系統
在近海養殖對生態系統有很大的影響,養蝦業對紅樹林有明顯的影響。然而,紅樹林在大陸-沿岸水體交換過程中充當十分重要的緩沖劑。如深圳福田的紅樹林被破壞後,棲息和覓食鳥類的種類,數量都會減少,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的平衡受到破壞。害蟲特別是鱗翅目的昆蟲缺少天敵,蟲害大量發生,甚至降低了水體的pH值,對多數水生生物都有著毒害作用,由此產生了很多環境的變化。可見,不合理的海洋漁業活動所產生的影響,不僅僅導致海洋中生物多樣性的下降,棲息地收到破壞,而且正在直接或間接地影響陸地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科學的證據是無法駁斥的:地球的氣候正在變化,整個地球上一直發生著奇奇怪怪的事情——珊瑚礁死亡、大型泥石流、不尋常的傾天大雨、一些地區的持續乾旱……可以說,海洋生態系統參與了整個生物圈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對全球的氣候、水體、環境等都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產品的需求越來越多,海洋漁業也得到迅猛的發展,稱為我國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在一味的追求經濟利益的同時,忽視了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致使海洋漁業對環境產生了嚴重影響。海洋生態系統退化、海洋垃圾泛濫、水體富營養化嚴重、海洋災害頻發、生物多樣性下降、沿岸生態系統被破壞……等等一系列的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果在收獲經濟效益的同時顧及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相信我國的海洋經濟將會產生一個質的飛躍。
E. 印尼這個國家有什麼特產
印尼地處熱帶、不產小麥,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類,尤其是大米更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歡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稱為「克杜巴」。不過,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面條、麵包等。
由於印尼人絕大部分信仰伊斯蘭教,所以絕大部分居民不吃豬肉,而是吃牛羊肉和魚蝦之類。印尼是一個盛產香料的國家,印尼製作菜餚喜歡放各種香料,以及辣椒、蔥、姜、蒜等。因此印尼的特點,一般是辛辣味香。印尼人喜歡吃「沙爹」、「登登」、「咖喱」等。「沙爹」是牛羊肉串,製作方式講究,先把鮮嫩的牛羊肉切成小塊,然後浸泡在香料等的調料里,再用細竹條串起來,用碳火烤,邊烤邊用調料汁在串肉上撒滴,使串肉散發出陣陣的香味,烤熟後蘸辣椒花生醬一起吃,味道鮮美可口。「登登」是牛肉乾,製作方式也很考究,先把鮮嫩的牛肉切成薄片,再塗上伴有香料的醬油、略放些糖,然後曬干。吃的時候,用油炸,味道也很美。
印尼盛產魚蝦,吃魚蝦也很講究。除了煎、炸之外,有的魚開膛後,在魚肚裡塗上香料和辣醬,然後烤熟吃。吃蝦時,把活蝦放在玻璃鍋內,倒上酒精、點上火,蓋鍋蓋,片刻便把活蝦煮熟,然後蘸辣醬吃。 印尼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魚肉丸、炒米飯及各種烤制糕點。印尼人還喜歡吃涼拌什錦菜和什錦黃飯。什錦菜的做法是:先將喜歡吃的蔬菜洗凈,切好後用各種佐料拌在一起,佐料以花生醬為主,這是印尼的大眾菜。什錦黃飯的做法是:把姜黃洗凈,然後在礤床上搓成末,對水榨出濃汁,加上椰汁、香茅草和小桔葉。將大米洗凈,然後放入上述汁葉煮熟,出鍋後即成黃米飯。吃時,飯上蓋以肉絲、雞蛋絲、炸黃豆和炸紅蔥等。印尼人視黃色為吉祥的象徵,故黃米飯成為禮飯,在婚禮和祭祀上必不可少。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喜歡手抓飯的人,覺得這樣吃很開胃。
由於印尼盛產咖啡,各種熱帶水果,尤其是香蕉品種多達幾十種。根據香蕉的品種,吃法也不同。有生吃的、有煮吃的、有用油炸的、有用碳火烤的。用油炸的,一般是先將香蕉去皮、切成兩半,用稀面裹上,再用油炸。用火烤的,一般是先把帶皮的香蕉壓偏,然後在碳火上烤熟、吃的時蘸糖醬一起吃。
資料來源:http://ke..com/view/2680.htm?from_id=11192216&type=syn&fromtitle=%E5%8D%B0%E5%B0%BC&fr=aladdin#11_2
F. 印尼醫生蝦和斯里蘭卡醫生蝦有什麼區別
腳的顏色不一樣
印尼醫生蝦就是清潔蝦,也叫印度洋白紋清潔蝦,紅清潔蝦。醫生蝦喜歡鉗食魚身上的寄生蟲和皮屑而得名,在水族箱中清潔蝦是一種飼養非常普遍的蝦類。這種蝦子是最受魚友歡迎的,性格活潑,可以群養,顏色艷麗。
斯里蘭卡醫生蝦可以在缸內整群飼養,以清潔出名,能幫助清除魚類或其他生物身上的一些寄生蟲或是一些有機污物。
G. 印尼有什麼忌諱的事情
1、在印尼人家裡,當你看到長相可愛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頭,如果你撫摸他的頭,對方一定反臉相向。
2、在印尼,進行裸體太陽浴是非法的,和他們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
3、和別人談話或進別人家裡都要摘下太陽鏡。
4、拜訪印尼商人時要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
5、進入聖地特別是進入清真寺,一定要脫鞋。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
6、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進入寺廟必須在腰間束腰帶。
7、印尼人忌諱夜間吹口哨,認為它會招來游盪的幽靈和挨打。
8、印尼人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他們。
9、忌諱吃豬肉食品,忌飲烈性酒,不愛吃海參,也不吃帶骨帶汁的菜和魚肚等。
(7)為什麼去印尼養蝦擴展閱讀:
印尼的美食習慣:
印尼地處熱帶、不產小麥,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類,尤其是大米更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歡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稱為「克杜巴」。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面條、麵包等。
印尼是一個盛產香料的國家,印尼製作菜餚喜歡放各種香料,以及辣椒、蔥、姜、蒜等。因此印尼的特點,一般是辛辣味香。印尼人喜歡吃「沙爹」、「登登」、「咖喱」等。「沙爹」是牛羊肉串。
印尼盛產魚蝦,吃魚蝦也很講究。除了煎、炸之外,有的魚開膛後,在魚肚裡塗上香料和辣醬,然後烤熟吃。吃蝦時,把活蝦放在玻璃鍋內,倒上酒精、點上火,蓋鍋蓋,片刻便把活蝦煮熟,然後蘸辣醬吃。
印尼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魚肉丸、炒米飯及各種烤制糕點。印尼人還喜歡吃涼拌什錦菜和什錦黃飯。印尼人視黃色為吉祥的象徵,故黃米飯成為禮飯,在婚禮和祭祀上必不可少。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
H. 「越南蝦王」在中國泛濫,中國能解決這次危機么
生物入侵這件事情並不是只有在電影中才會出,現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可以看到這樣的事情,尤其是在生態系統中,這樣的事情可以說是層出不窮。還記得以前我們常說的澳大利亞為了解決糞便的問題將屎殼郎這種動物運到了自己的國家,但是這種動物雖然是解決了糞便問題,同時他們也泛濫成災。
所以越南蝦王在中國的出現可以說並不算是一個危機,也許對蝦來說才是一個危險!
I. 【圖】藍魔蝦怎麼養藍魔蝦能吃嗎
「藍魔蝦」,屬於淡水龍蝦類。最初的時候,它指的是原產於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種外殼呈鮮亮藍色的淡水龍蝦,其在國外俗稱為「Florida
crayfish」,即「佛羅里達龍蝦」,進口商引進此品種時,將之稱為「藍魔蝦」,這也是「藍魔蝦」這個詞彙最初的由來。Florida
crayfish最初由美國出口到德國,作為觀賞蝦類。
藍魔蝦能吃嗎
這個見仁見智吧,捨得吃么?
現國內基本上都是印尼或者國內玩家自己繁育的,分為人工和原生兩種,其中以人工提純繁育的天空藍魔蝦以其體色純正備受水族愛好者喜愛。因其有著如天空般藍色的體色,再配上碩大帶有雲紋的鰲鉗,
極具觀賞價值,在當下人們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也在追求的精神上的愉悅,所以越來越多的水族愛好者,把這種容易飼養,體色鮮艷的天空藍魔蝦做為了入門的首選。尤其在中央電視台報道了這種寵物蝦以後,國內玩家自行繁殖的蝦苗供不應求,前景一片廣闊。
藍魔蝦怎麼養
1、水溫
適宜生存水溫4~32℃,適宜生長水溫15~30℃,
最適生長水溫20~28℃,短期內可以忍受的最低溫度為1~4℃。溶氧量達到2毫克/升以上時可以正常生長。最大個體可達500克。不過人工水族一般75-200克。水溫偏低影響蝦的生長,水溫偏高容易導致藍魔蝦蛻殼時失敗死亡,最佳水溫是根據養蝦者不斷嘗試得出的結論,最佳水溫有助於蝦的蛻皮和生長。
2、飼料
藍魔蝦食性較雜,可以吃鮮嫩草根、腐殖質、水生浮游生物及人工配合飼料!僅靠肥水和定期向水中沉放一些鮮草嫩草或種植部分水草也可以.雖然耐低氧,但是當水體溶氧達到4毫克/升以上時,更有利於提高生長速度。
3、水質
藍魔蝦在pH值6.5~9的環境中都能正常生存,但最好是在偏鹼性水體中養殖,因為酸性水質不利於蝦的蛻殼生長。水質過酸,不利於蛻殼,還會促使形成軟殼,給蝦的正常生活帶來危害,所以pH值應控制在7.2~8之間。水的硬度控制在17-25之間最佳,硬度過低易使蝦殼變軟,硬度過高容易造成蝦殼過硬導致蛻皮失敗。
藍魔蝦價格
藍魔蝦的價格一般都是按尺寸決定的
人工天空藍魔蝦,純人工天空苗,尺寸1.5-2厘米,售價20元。
人工天空藍魔蝦,尺寸2.5厘米,售價29元。
藍魔蝦壽命
天空藍的壽命為15年,但由於飼養的環境,水質與原產地不同,所以壽命不到15年。天空喜弱鹼性水質,所以建議底砂鋪黑工砂配珊瑚砂。因為珊瑚砂能鹼性水質,黑工砂能讓天空受到環境的反射,變的更藍。天空在水溫24°生長最為迅速。繁殖水溫為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