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歌王哈里是什麼人

印尼歌王哈里是什麼人

發布時間:2022-08-03 07:19:55

❶ 印尼的望加錫怎麼樣

望加錫(印尼語:Kota Makassar)為印度尼西亞南蘇拉威西省的首府,亦是蘇拉威西島上最大的城市。望加錫坐落於蘇拉威西島的西南部,濱臨望加錫海峽。在1971至1999年間,這個城市曾稱作烏戎潘當(印尼語:Ujung Pandang)。城市的面積為175.77平方公里,人口約125萬
16世紀初,望加錫是印度尼西亞東部最大的貿易中心,後來更變成東南亞各島嶼中最大的城市。其時的望加錫國王維持著自由貿易的政策,讓到來的商人都能夠進行貿易,並阻止荷蘭在此壟斷貿易的企圖。此外,基於宗教寬容的政策,這使得不同宗教背景的商人也可以自由貿易,逐漸地令望加錫成為整個東南亞的貿易中心,貿易遠至阿拉伯及歐洲等地。 隨著荷蘭人控制了印度尼西亞後,望加錫的重要性開始下跌。1667年,布吉人聯合荷蘭人佔領望加錫,直至1848年,才恢復其自由港的身份。
蘇門答臘的古名為suvara dvīpa(梵文:「金島」),中國文獻中也稱為「金洲」,馬來語稱為Pulaw Emas ,也指金洲,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山區出產黃金。16世紀時「金洲」之名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尋金
蘇門答臘的古名為suvara dvīpa(梵文:「金島」),中國文獻中也稱為「金洲」,馬來語稱為Pulaw Emas ,也指金洲,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山區出產黃金。16世紀中葉時「金洲」之名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尋金。 世界第六大島,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島嶼,僅次於加里曼丹島(婆羅洲),為世界最大群島——馬來群島所屬的大巽他群島島嶼之一,經濟地位僅次於爪哇島。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海和爪哇島東南與爪哇島遙接,。南北長1790千米,東西最寬處435千米。面積43.4萬平方千米,包括屬島約47.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4。中部有赤道穿過,西半部山地縱貫,有90餘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東半部為平原,南寬北窄,最寬處約100千米以上。常年高溫多雨,各地溫差不大,降雨則有明顯差異。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區可達4500~6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300~31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當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熱帶雨林廣大,覆蓋率60%。有石油、煤、鐵、金、銅、鈣等礦藏。農產品以稻米、咖啡、橡膠、茶葉、油棕、煙草、椰子等為主。工業有煉油、采礦、機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蘭、巴東、巨港等。

❷ 瑪塔哈麗是誰啊,有什麼事跡

美女間諜 一、瑪塔·哈里出生地:荷蘭(也說印度南部馬拉巴爾角)效忠國:德國她是一戰期間最著名的女間諜之一。她的名字已成為間諜小說中以美貌勾引男子、刺探軍事秘密的女間諜的代名詞。1903年,一位專門跳印度婆羅門神婆舞蹈的舞娘瑪塔·哈里出現在巴黎,在這個歐洲享樂天堂中引起不小轟動。「瑪塔·哈里」在爪哇語中意為「清晨的明眸」。這位東方舞娘的身世很離奇:她出生在印度南部馬拉巴爾角,是一位印度活佛與神廟中的舞娘所生。一出生,母親就死了,她被幾名神廟祭司收養。從會走路起,就被強迫學習祭祀神舞。瑪塔·哈里身世富有東方傳奇色彩,而且舞姿性感、撩人,這一切使她在巴黎迅速走紅。同時,憑借獨到的奉承男人的本領,她很快成為巴黎社交界紅得發紫的高級交際花。姣好的容貌,機敏的頭腦,無數男人都拜倒在瑪塔·哈里的石榴裙下。事實上,瑪塔·哈里不是什麼印度活佛與神廟中的舞娘的女兒,她出生於默默無聞的荷蘭北部呂伐登小城,父親是一家帽子店老闆,她本名叫瑪格麗特·格特魯德·范澤勒。這個未來名震歐洲的交際花直到15歲之前,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15歲的瑪格麗特嫁給了里奧德,從此走入了地獄般的婚姻。1896年她隨丈夫來到印尼爪哇島的一個小村駐防。一天晚上,瑪格麗特隨丈夫參加了爪哇島的一次節日聚會。聚會上,一名印度舞娘扭動著身體跳舞,妖嬈的舞姿令她目瞪口呆。私下開始秘密學習那種令她著迷的印度神婆舞蹈。1902年8月,她與丈夫正式離婚,隻身獨闖巴黎,並化名「瑪塔·哈里」。1915年,瑪塔·哈里正式成為德國情報機關的間諜。她與社會名流們打得火熱,有關西班牙各方面的情報被源源不斷發往柏林。可是不久,瑪塔·哈里在西班牙的行動被英國情報部門的密探跟蹤,她與德國間諜機構的聯系被英國情報部門通報給法國反間諜機構。後被處死在法國。瑪塔·哈里的頭在她死後被保存在巴黎阿納托密博物館,經過特殊的技術處理她的頭仍保持了她生前的紅唇秀發,像活著一樣。2000年瑪塔·哈里的頭顱不翼而飛,估計是被她的崇拜者盜走了。今年瑪塔·哈里基金會決定在她的故鄉呂伐登為她建造一座博物館,裡面展示大量實物,包括瑪塔·哈里充滿激情的情書、絢麗多彩的舞台服裝,光彩耀目的珠寶首飾,姿態各異的裸體照片和她被捕後寫的一份自述。盡管引起爭議,但現在博物館還是建成了。

❸ 影業帝國的創始人是誰

華納四兄弟,哈里·華納、艾伯特·華納、薩姆·華納和傑克·華納在1917年創立了西海岸電影廠,1923年成立了華納兄弟影業公司,當時總部設在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並於1925年上市。1925年吞並維太格拉夫公司,並投資其子公司維泰豐公司與西方電氣公司合作開發的音響技術。

1927年10月6日,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推出了世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歌舞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1928年7月,又推出了電影史上第一部全部有聲片《紐約之光》。第一部有聲片《爵士歌手》耗盡了薩姆·華納的心血,他於同年去世。華納兄弟公司於50年代轉向電視片生產。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C.魯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年)、《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年)、《邦妮和克萊德》(1967年)等。

傑克·華納於1892年8月2日出生於加拿大的一個鞋匠家庭里,父親本·華納是波蘭猶太人,在19世紀末的移民潮中來到加拿大。傑克出生兩年後,本·華納舉家遷居到美國俄亥俄州的揚斯頓。後因為一個銀行家的幫助,全家放棄經營了一輩子的修鞋業轉而開拓肉製品業務。

7歲那年,傑克被送進了學校。他每天上學前3小時就要起床給顧客送肉,但這樣的半工半讀式的學習生涯也沒有能維持多久。由於家裡缺少勞動人手,傑克在12歲的時候就不得不輟學開始在商店裡幫忙。但傑克很快就厭倦了這樣的生活,為了擺脫這種乏味的生活,傑克在人家舉行婚禮或生日聚會時就跑去表演節目。不久他離家出走,到俄亥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各地巡迴演出,並給自己起了一個「童聲歌星萊昂·朱亞多」的藝名。

傑克的哥哥薩姆勸傑克不要去做演員夢,建議他選擇與電影院有關的職業,如電影售票員或經紀人。因為電影行業是一門新興的行業,不僅能賺錢,而且有無限的前途。傑克採納了哥哥的意見。於是,兄弟倆拿出來了各自的積蓄並把家裡拉車送肉的老馬作為抵押買了一部電影放映機。這樣,12歲的傑克·華納和他的哥哥薩姆闖入了一個他們一無所知的行業,試圖在這一新興的領域發大財。傑克·華納兄弟闖人電影行業時,這一行業才不過10年的歷史。華納兄弟初闖電影業就身手不凡。他們公開放映的第一部影片是埃德溫·S·波特拍攝的《火車大劫案》。這部片子雖然只放映12分鍾便結束了,但是由於它是最早的有完整故事情節的片子,因此成為世界電影史上的一個里程碑。在開始的時候,華納兄弟沒有自己固定的電影院,只是帶著放映設備四處巡迴放映。有時在室內,有時就在公園這樣的地方露天放映,但他們的收入也非常可觀,第一個星期的門票收入就有300多美元,比他們的父親在肉製品店一個月掙的錢還多。不久,華納兄弟有了自己的第一家電影院,他們給電影院取了一個金錢味十足的名字——寶石。寶石電影院設在賓夕法尼亞州的紐斯宇市。1912年,華納兄弟開始自己生產影片,開拓影片發行業務。到1922年,華納兄弟已經在無聲電影時代的電影業中平穩地立住了腳。

20年代中期,他們在好萊塢林蔭道建立了自己的攝影棚。20年代,有聲電影中存在的一些問題能通過擴音器的電氣錄音和「三級真空管」的音響放大辦法而獲得解決。於是製造無線電器材的大電氣公司成了有聲電影專利權的所有者。當時,這些專利權主要壟斷在美國的通用電氣公司、西方電氣公司集團和德國的A.E.G、托比斯公司、克蘭影片公司的手裡。西方電氣公司曾建議那些同樣受摩根財團控制的美國大電影公司採用它的錄音技術。但是這些大電影公司卻滿足於無聲電影的現有成就,認為這一新技術是洪水猛獸,一旦採用,必會危害好萊塢的霸權,沒有人敢冒險成為第一個吃螃蟹的人。於是西方電氣公司選中了華納兄弟作為合作者,因為傑克·華納和哥哥薩姆·華納不僅富於開拓精神,而且對於在電影院里用擴音器代替管弦樂隊的方法非常感興趣。此時,華納兄弟的小影片公司已經收買了維太格拉夫這家古老的公司和一個由15家影院組成的小放映網。然而華納兄弟公司如果採用這一技術就將會因為資金用於擴大經營規模而財政吃緊。華納兄弟決定只將最後的資本用於拍攝著名歌手阿爾·喬遜主演的歌劇《唐璜》,結果獲得了巨大的成功,票房收入達350萬美元。《唐璜》的成功顯示出了有聲電影的無窮魅力和潛在的巨大市場。1927年,華納兄弟又拍成了被公認為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的《爵士歌王》,這部片子仍由阿爾·喬遜主演。這部片子很大程度上是傑克·華納的自傳體或可以說是他少年時代歌星夢的重溫。《爵士歌王》的上映取得了比《唐璜》更大的成功,票房收入達500萬美元。不僅這樣,這部片子還在好萊塢颳起了有聲電影的一股颶風,好萊塢的電影公司看到有聲電影的巨大優勢,紛紛進軍有聲電影領域。《爵士歌王》的成功,宣告了有聲電影時代的到來。華納兄弟電影公司也因此而一路成為影業巨頭之一。

30年代,盡管美國經濟處於大蕭條時期,但是華納兄弟公司仍有了長足的發展,和米高梅公司、派拉蒙公司一起成為當時的三大影片公司。在這一時期,華納兄弟公司推出了一系列以大城市強盜歹徒為題材的影片,如愛德華·S·魯賓遜主演的仙、愷撒》等,這些片子給影壇帶來了一股警匪片的旋風。除此之外,華納兄弟公司還生產其他一些片子,多是取材於現實生活,用寫實的手法刻畫社會問題。與競爭者的影片公司相比,華納兄弟公司製作的影片更加切合時代。1940年,華納兄弟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擁有上千名員工、每年推出50多部影片的影業帝國。在二戰期間,傑克用電影與法西斯進行斗爭,支援世界反法西斯的正義事業。他不僅從財力物力上支持拍攝軍事影片以用來快速培訓戰爭所急需的軍事人才,而且還拍攝了根據在美國破獲的一個德國間諜網的真實事件而寫的《一個納粹間諜的自白》等等。為此,他一度受到了納粹的恐嚇,以致他不得不在貝弗利山自己的住宅周圍布置警衛。但是作為猶太人的傑克沒有被嚇倒,反而動員整個好萊塢起來同納粹進行斗爭。

戰後,受到行業內部的壓力,華納兄弟公司電影業巨頭的地位開始動搖,政府也開始干預電影市場,勒令電影製片公司關閉自營的電影院。同時電視的迅速普及直接擠佔了電影業的市場。電影業大有走向衰落的勢頭,許多製片公司一籌莫展。然而傑克堅信電影業自有一片天地,不是電視業能夠全面占據的。因此傑克迎難而上,拍出了《馬德雷山的寶藏》和《無故的反叛》等幾部具有開創性意義的影片。傑克的努力表明,在電視業的挑戰面前,電影業不是無所作為的,只要緊跟時代的步伐,電影業就會重新贏得觀眾,再現其特有的魅力。傑克給戰後暮氣沉沉的美國電影業注入了新的活力。

傑克·華納從來都不是美國報酬最高的人。他和他哥哥哈里一起經營的製片廠主要拍攝成本低廉的影片,這與米高梅影片公司的大投入形成強烈對比。

有一個故事是這樣說的:有一天,女演員安·謝里登了帶一位男演員參觀華納兄弟公司,他們發現一個上年紀的紳士一邊起地板上的釘子,一邊把它們放到嘴裡。那位男演員問道:「那人是誰?他在做什麼?」謝里登回答說:「他叫哈里·華納,就是這個公司的老闆。」

雖然華納兄弟的投資成本低,但他們還是為電影歷史做出了一個重要貢獻——他們推出了《爵士歌手》第一部正片長度的有聲電影,如果算上《卡薩布蘭卡》就是兩個貢獻。

❹ 威廉三人肩並肩引回憶,凱特眼淚擦不停,怎麼回事呢

哈里王子從英國皇室退休,帶著妻子和孩子搬到了洛杉磯,一年後回到英國,但只是在菲利普親王的葬禮上。

穿上皇室日常服裝哈利,彷彿永不放棄英國王室,或者是「愚蠢的」繪畫風格真是太懷舊老哈利,他和他的哥哥和嫂子威廉凱特並排行走的畫面是一波又一波的記憶,好像沒有梅根,完全可以由三個人看起來遠離神。

當鑽石黑絲帶著全黑的外觀,堅硬的皮革面料可以是甜的或鹹的,只需要融入一種金屬色,你就可以得到時尚感十足的穿著標志是黑絲的獨特風格。

除了黑色絲綢,白色絲綢的偏重洛麗塔是甜蜜的,搭配可愛的小連衣裙,或瑪麗鞋是美麗的白色絲綢和性感的黑色絲綢是完全不同的。

威廉王子和他的弟弟是絕配。當哈里王子第二年回到王室時,他並沒有因為參加葬禮而感到不安

❺ 好萊塢八大影業公司的華納兄弟

一、簡介
1923年4月由哈里·華納、阿爾伯特·華納、山姆·華納和傑克·華納四兄弟創建。當時總部設在美國紐約,製片廠設在好萊塢附近的伯班克。華納兄弟1917年開始在紐約從事電影的發行放映業務,建立華納公司攝制影片是業務的擴展。1925年接管維泰葛拉夫製片公司,並於1927年攝制、發行電影史上第一部有聲影片《爵士歌手》,從而使華納公司於30年代初進入了好萊塢8大電影公司的行列。
二、歷史
不像米高梅,華納兄弟可沒有大公司的架子。因為四兄弟原本是貧窮的波蘭移民的後代,不知財大氣粗是什麼意思。實際上,他們兄弟姐妹總共有12個,但投身電影業的只有上面四個。1903年,修鞋匠老華納召開家庭會議,決定在一門新興的生意上押寶,會議的結果是買下了一部電影放映機,在賓夕法尼亞州和俄亥俄州的小市鎮上巡迴放映電影。就在這一年,華納兄弟租下了一個雜貨鋪,開設了他們的第一家電影院,如今,這家電影院經過整修,恢復了當年的模樣,成為了紐卡斯特爾市的一個景點。一年後,華納兄弟又開始涉足發行業務。但直到1912年,他們才能夠雇得起一個員工。華納兄弟進入製片業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他們第一部叫座的影片是公映於1918年的《我在德國的四年》,影片改編自前美國駐德大使凱澤爾·威爾赫姆的暢銷自傳,影片票房達到了驚人的150萬美元,華納兄弟於是斥資25000美元,買下好萊塢的日落大道5842號的地皮,華納兄弟電影製片廠就此開張了。四兄弟是這樣分工的,老大哈里·華納和阿爾伯特·華納在紐約負責影片的發行,以及籌措資金,而擅長技術的山姆·華納和對製片情有獨鍾的傑克·華納留在好萊塢經營製片業務。到了1923年4月4日,他們開始正式使用華納兄弟電影公司這個名稱。
華納兄弟早期並沒有多少叫得響的影片,幫助他們在好萊塢站住腳的,是一隻叫「零丁丁」的狗,這位狗明星是一個參加過一戰的美國士兵從法國帶回來的。第一部「零丁丁」電影是公映於1924年的《從地獄河來的人》,當華納兄弟發現「零丁丁」大受歡迎時,就又拍攝了25部「零丁丁」電影,直到它干不動為止,而與這套集數超多的系列電影相比,只拍七部的《哈利·波特》電影就不免相形見絀了。
除了「長著四條腿的超級明星零丁丁」,華納兄弟早期的台柱子還有擅長拍攝性喜劇的德國導演劉別謙,明星約翰·巴里摩爾。
因為經營得有聲有色,華納兄弟得到了華爾街的支持,1924年,華納兄弟買下了維塔格拉夫公司,得到了一個全國性的影片發行系統,他們還趁勢在幾個大城市建立了廣播電台,此外,華納兄弟還開始建造豪華的電影宮,這樣一來,他們也成為一家真正的大公司了。
不過,在派拉蒙和哥倫比亞這樣的競爭對手面前,華納兄弟還是顯得有些弱小,因為他們手中的電影院太少,此時,開發有聲電影就成了他們的秘密武器。早在1925年5月,山姆·華納就第一次在紐約的貝爾實驗室里第一次見識了有聲電影技術,他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獨一無二的機會。1927年10月6日,華納兄弟發行了世界上第一部有聲電影《爵士歌王》,影片的成功是轟動性的,很多電影院都人滿為患,以至於只能賣站票,令人感到遺憾的是,推動有聲電影普及的山姆·華納在《爵士歌王》首映前就病逝了。
1928年,華納兄弟用《爵士歌王》賺來的錢買下了斯坦利公司,充實了公司在放映業方面的實力,因為斯坦利公司擁有一個規模很大的連鎖影院。此時,華納兄弟引發的有聲電影熱潮仍在繼續,他們在這一年還製作發行 了第一部完全有聲電影《紐約之光》,到了1929年,好萊塢的大製片廠已經完全停止製作默片了,一個時代結束了。這一年,華納兄弟還推出第一部彩色有聲電影,歌舞片《On With the Show》,接下來的《百老匯掘金女郎》則成了當年最賣座的電影之一,這部電影如此成功,以至於一直放映到1939年。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歌舞片成了明日黃花,但華納兄弟又找到了新的金礦,那就是黑幫片。憑借詹姆斯·卡格尼和愛德華·羅賓遜這些明星的賣力表演,華納兄弟成為好萊塢產量最高,利潤也最可觀的大公司。不過,黑幫片雖然大有市場,卻是那些手握大權的電影審查官的眼中釘,他們認為這些影片格調下流,為了緩和這種局面,華納兄弟也拍攝一些歷史片。
整個四十年代,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華納兄弟保持著每年出品40部電影的高產量,擁有《馬爾他之鷹》、《約克軍曹》、《卡薩布蘭卡》和《碧血黃沙》這些賣座片。接下來的五十年代,華納兄弟依舊卓有成績,先後推出《慾望號街車》和《搜索者》這樣的名作,已經詹姆斯·迪恩的三部作品:《伊甸園之東》、《無因的反叛》和《巨人》。
1967年,傑克·華納把公司賣給了七藝,公司名搖身一變,成了華納七藝。1969年11月,史蒂夫·羅斯在買下了華納七藝之後,公司再次換名,新名稱是華納兄弟傳播公司,而且開始涉足電視節目製作。
七十年代,華納兄弟的代表作品有《伍德斯托克》、《骯臟的哈利》、《花街殺人王》、《發條橙》和《驅魔人》、《閃亮的馬鞍》,成績相當可觀。之後公司則進入羅伯特達利和特里·塞繆爾時代,不光繼續與斯坦利·庫布里克《全金屬外套》和馬丁·斯科塞斯《好傢伙》這樣的名導演合作,開發《蝙蝠俠》和《黑客帝國》這樣的賣座系列電影。
其他方面,華納兄弟開始在海外建造電影院,並在澳大利亞建造了電影主題公園,此外還製作出《六人行》和《急診室的春天》這樣的很受歡迎的電視劇。1990年,傳媒業巨頭時代公司並購了華納兄弟。2000年以後,華納兄弟的新掌門人巴里·梅耶上台,公司保持一貫特色,不僅擁有《哈利·波特》和《十一羅漢》這樣的系列電影,而且復活了《超人》和《蝙蝠俠》這兩套系列電影。
最窮時,四兄弟兜里不到一塊錢,全靠賣明星----一條名叫「零丁丁」的狗的照片,來給大家開工資。他們用錢摳摳唆唆,像個二流的公司。一次傑克.華納很生氣,因為劇組跑出去拍外景:「我們花了那麼多錢在片場建了一個公園,還要出去,難道別人的草地都比我們的綠嗎?」
掌管公司的華納兄弟,希望他們投入的每一分錢都能獲得最大的利潤。他們做電影和做事的方法都很直接。當有聲片只存在與別人的想像中的時候,他們已經付諸行動。為按時完成《爵士歌王》的製作,以便能及時參加1927年10月6日在紐約舉行的首映式,他們沒日沒夜工作,在即將首映的時候,山姆.華納突然腦溢血被送往洛杉磯醫院。傑克.華納和哥哥們租了專列,帶了兩名專家趕回來,但仍然晚了,39歲的山姆在華納兄弟即將取得巨大勝利的前夜病逝了。《爵士歌王》簡直是一夜之間轟動了世界,華納兄弟以自己家庭的悲劇成功結束原本由派拉蒙和米高梅電影公司統治的朝代,站到了電影行業的最前沿。
華納兄弟是粗人,他們喜歡葷笑話,最鍾情的產品是生猛的強盜片和黑色片,他們尋找電影素材的方式,是翻看報紙的司法版。所以在這個造夢的行業里,華納是離社會現實最近的電影公司,他們的電影具有凶險性又特別突出下層社會生活,如現實主義風格強烈的《小愷撒》和《慾海情魔》都是如此。
華納兄弟之間也窩里斗,最後是最小的弟弟傑克.華納掌控了實權。有趣的是很多華納公司的明星身上都有老闆傑克.華納的影子,從外形到個性都是,比如亨弗萊.鮑嘉和保羅.穆尼,都是個子不太高,脾氣急躁,好鬥但討厭是非。尤其是蓓蒂.戴維斯這樣的「一姐」,外在條件不佳,完全憑的是精湛演技和個人奮鬥成為兩屆奧斯卡影後,那個性真是任性刁蠻極了。她在第二次獲獎的《紅衫淚痕》中演一個倔強的南方美女,因為人性失去男友,後來又想盡辦法將已成有婦之夫的他搶回來,簡直就是她本人性格的真實寫照。不過華納有邁克爾.柯蒂斯這樣的王牌導演在,以速度快,講實效和多面手著稱,而且還能管住這些難處和桀驁不遜的明星。
一無所有出身的華納兄弟常常冒險去做不太有把握的事情,這使得華納最具革命性的公司:它出品了世界第一部有聲片,推出影響一代人的青春偶像詹姆斯.迪恩,還在1967年同意拍攝《邦妮與克萊德》,結束了舊好萊塢時代。
華納公司在30年代以拍攝強盜片、歌舞片和傳記片著稱,尤以E.G.?nbsp| 賓遜、J.賈克奈、H.鮑嘉等人主演的強盜片最有觀眾。傳記片中也有不少受歡迎的作品,如P.茂尼主演的《左拉傳》(1937)等。華納的影片一般都比較樸素、緊湊,成本也較低,其主題都或多或少與30年代初發生的美國經濟危機有聯系。50年代美國電影蕭條時期,華納把財力轉向製作電視系列片。60年代開始,越來越多地採用向獨立製片人投資的製片方式。它成功地拍攝了《窈窕淑女》(1964)、《誰害伯弗吉尼亞.沃爾夫》(1966)、《邦妮和克萊德》(1967)等。1967年加拿大發行電視片的七藝公司買下了華納公司,改名為華納—七藝公司。兩年後,華納—七藝公司又轉讓到一個大企業集團金尼全國服務公司手中,改組為華納交流公司。這個公司經營的業務范圍甚廣,製片和發行影片僅是其中的一個項目。
1990年,傳媒業巨頭時代公司並購了華納兄弟,華納兄弟現屬於時代華納公司。
三、代表作品
2008 蝙蝠俠:黑暗騎士 哈利波特與混血王子
2007 哈利波特與鳳凰社
2006 超人歸來
2005 哈利波特與火焰杯 康斯坦丁:地獄神探 蝙蝠俠:開戰時刻 毀滅戰士
2004 極地快遞 百萬寶貝 飛行者 12羅漢 哈利波特3之阿茲卡班的囚徒
2003 黑客帝國3:矩陣革命 最後的武士 黑客帝國2:重裝上陣火柴男人
2002 間接傷害 向左走向右走哈利波特與消失的密室 訓練日
2001 劍魚行動 哈利·波特之魔法石 人工智慧
2000 致命羅密歐 完美風暴
1999 綠色奇跡 挑戰星期天 黑客帝國
四、華納兄弟公司作品
美味關系 No Reservations2007
哈利波特5:鳳凰社 Harry Potter and the Order of the Phoenix2007
結婚執照 License to Wed2007
少女妙探 Nancy Drew2007
十三羅漢 Ocean's Thirteen2007
幸運牌手 Lucky You2007
女人領地 In the Land of Women2007
報應 The Reaping2007
忍者神龜 Teenage Mutant Ninja Turtles2007
300斯巴達勇士 3002007
農民宇航員 The Astronaut Farmer2007
共譜戀曲/K歌情人 Music and Lyrics2007
潘神的迷宮 Pan's Labyrinth2006
同球敵愾 We Are Marshall2006
血鑽 Blood Diamond2006
兔八哥 Bugs Bunny 1940

❻ hari 在美國人眼裡是什麼意思

Hari
[人名] 哈里;
Hari,韓國女歌手,音譯鄭聖京,1990年生,出道3年。2013年3月,因《可愛頌》的小情歌急速爆紅。

❼ 求全世界所有著名音樂家,作曲家==的名字。資料先不要了,不全不給分。

亨德爾George Frideric Handel(1685-1759) 著名的英籍德國作曲家。生於德國哈勒,師從管風琴家查豪學習作曲,後在教堂內任管風琴師及藝術指導。因愛世俗音樂,乃於1703年遷居漢堡 ——當時唯一有民族歌劇的德國城市,開始從事歌劇的創作。1704年在漢堡作了第一出歌劇歐米亞(Almira),獲得巨大成功.1706年游歷至義大利,在義大利寫了不少歌劇、清唱劇、康塔塔(Cantata)包括著名的歌劇阿格利批拿(Agrippina)。 1710年亨德爾移居倫敦,在漢堡及倫敦兩地進行創作,不久成為英國的音樂權威人士。1711年的歌劇作品利努度(Rinoldo)獲得巨大成功。在川度斯(Chandos)公爵的資助下寫了清唱劇艾斯特(Esther)和11首川度斯聖歌。1717年定居英國,1719年得到國王的支持,開始在皇家音樂學院演出他的歌劇。這個時期有他最出色的歌劇作品利達米士圖、驕里奧.些薩(Giulio Cesare)、泰米拉露(Tamerlano)、路得連達(Rodelinda)。1726年加入英國籍。在十八世紀三十年代,亨德爾作了大量英語清唱劇和為清唱劇而作的樂器音樂,其中包括不少偉大的協奏曲,一生共創作了《阿爾西那》、《奧蘭多》等四十六部歌劇,除五部外,其餘均在倫敦創作。後因反對勢力迫害,作品遭禁演,劇院被迫倒閉。從三十年代末開始,從事於沒有舞台表演的清唱劇創作。共寫了三十二部清唱劇,其中絕大部分是在英國創作的,對於英國的音樂發生深遠的影響。他的代表作有管弦樂曲 《水上音樂》,《焰火音樂》,清唱劇《彌賽亞》等,《彌賽亞》中的《哈里路亞》流傳最為廣泛。1742年彌塞亞(Messiah)首演。繼後以大概每年兩首的速度創作清唱劇,一直持續到1751年,因為那時他的視力太差了而不得不放棄。1742-1751年這段時間的著名作品有森遜(Samson)、所羅門(Solomon),1759年病逝於倫敦。雖然亨德爾寫了非常多的音樂作品,但是在整過作麴生涯中他都沒有使用巴赫的對位法。亨德爾的藝術特徵表現為戲劇性和抒情性,而他留下給後世的最大藝術遺產是他的清唱劇作品。 主要作品 水上音樂 皇家焰火音樂 <彌賽亞>
沃爾夫岡·阿瑪多伊斯·莫扎特
(Wolfgang Amadeus Mozart,1756-1791)

莫扎特是一位傑出的奧地利作曲家,出生於薩爾茲堡一個宮廷樂師家裡。他從少年時代就展現出傑出的音樂才能,一生作品極其豐富。他創作的最重要領域是歌劇,共22部,另一重要創作部分是交響樂,共45部。他的音樂創作即繼承和發展了海頓等前輩的成果,又對後來的貝多芬等人的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

莫扎特也許不是最偉大的作曲家,但他絕對是公認的最偉大的音樂天才。就連一生狂妄不羈的柴可夫斯基都把他稱作是音樂的基督。曾有人這么說:「在音樂史上有一個光明的時刻,所有的對立者都和解了,所有的緊張都消除了,那光明的時刻便是莫扎特。」

1756 年,沃爾夫岡·莫扎特(Wolfgang Amadeus Mozart)出生於薩爾茲堡,自幼他便展現出那無與倫比的音樂天賦:3歲開始彈琴,6歲開始作曲,8 歲寫下了第一部交響樂,11歲便完成了他的第一部歌劇,14歲是指揮樂隊演出了該歌劇。可以這么說,莫扎特是為音樂而生的,從他出生的那一刻開始,他就和音樂熔為一體了。

16歲時的莫扎特被任命為薩爾茲堡宮廷的管風琴師。雖然在這段時間,莫扎特創作了大量的優秀作品,但他無法忍受薩爾茲堡大主教的頤指氣使,任意欺凌。在那裡,莫扎特只是一個會彈琴的傭人,他曾向他的父親這樣描述他在宮廷晚餐上的同伴:兩名男僕,管家,點心師父,兩名廚師,男僕坐在上座,莫扎特位列廚師之上。終於在1781年,莫扎特脫離了對大主教的依附,成為了歷史上第一位自由作曲家,並來到了維也納發展。在維也納,莫扎特靠教私人學生,舉行音樂會演出和出版作品為生。在這段時間,莫扎特接觸到了巴赫、亨得爾的作品,並結識了海頓,從而豐富了他的音樂理念。

在維也納,莫扎特的音樂成就是令人驚嘆的,他曾這樣來描述他的音樂創作:「無論多長的作品都在我的腦中完成。我從記憶中取出早已儲存好的東西。因此,寫到紙上的速度就相當快了,因為一切都已完備,它在紙上的模樣跟我想像的幾乎毫無二致。所以在工作中我不怕被打擾,無論發生什麼,我甚至可以邊寫邊說話。」可憐就是這樣一位天才,在他正當壯年的時候卻因為感染風寒而去世了,死時年僅35歲。在他生命的最後一天(1971年12月9 日),他仍在創作,可惜天嫉英才,莫扎特留下了他那未完成的《安魂曲》,而撒手人間,成為了音樂史上最大的遺憾之一。

盡管莫扎特的一生充滿坎坷和艱辛,但他的音樂始終給人帶來的是真正的純美。著名的音樂評論家羅曼·羅蘭為莫扎特作出了如下的評價:「他的音樂是生活的畫像,但那是美化了的生活。旋律盡管是精神的反映, 但它必須取悅於精神,而不傷及肉體或損害聽覺。所以,在莫扎特那裡,音樂是生活和諧的表達。不僅他的歌劇,而且他所有的作品都是如此。他的音樂,無論看起來如何,總是指向心靈而非智力,並且始終在表達情感或激情,但絕無令人不快或唐突的激情。」

當然,想要完整的評論莫扎特的音樂,絕非這區區近千字能夠表達的。 而想要真正地體會莫扎特,最主要地還是去聽他的作品,而他的千餘部作品,幾乎每一部都是超凡脫俗的經典之作。

主要作品:
歌劇 《費加羅的婚禮》
《唐.璜》
《魔笛》
交響樂 《 降E調第39號交響曲》〈帝王〉
《G小調第40號交響曲》
《C大調第41號交響曲》〈丘比特〉
協奏曲 《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四號 》
《降B大調小提琴協奏曲第五號》
《C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1號 》
《A大調鋼琴協奏曲第23號 》
其它 《弦樂四重奏〈狩獵〉》

弗朗茲·約瑟夫·海頓 (Franz Joseph Haydn,1732-1809)

著名的奧地利作曲家,維也納古典樂派的最早期代表。自幼在很艱苦的條件下學習音樂。1761年在埃斯特哈齊公爵家裡當樂長,工作極繁重,地位卻很低下。但他在艱苦的環境中創作了大量作品,至九十年代初,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音樂家。後兩次去倫敦旅行,寫了十二部《倫敦交響樂》,是他一生中最優秀的作品,從此名震全歐。他的創作涉及面很廣,其中以交響樂和弦樂四重奏最為傑出。他把交響樂固定為四個樂章的形式,並在配器上形成一套完整的交響樂隊編制,為現代交響樂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他的音樂旋律豐富,經常流露出純朴開朗的鄉間氣息。在四重奏創作中,常用「說話的原則」,即把各部的主題彼此象交談般地呼應,既有清晰的旋律,又有復調的美。此外,他在樂曲的發展中常用「主題活用的原則」,這直接啟示著貝多芬「動機發展」的靈感。海頓還是現德國國歌的作者。
主要作品:
交響曲 《驚愕交響曲》
羅西尼(GioacchinoRossini,1792~1868)

十九世紀上半葉義大利歌劇三傑之一。生於義大利貝薩洛。十歲從蒂塞學和聲,後在波倫亞音樂學院從馬太學對位。受作為歌劇演員的母親影響,十四歲起習作歌劇。十年後所作《塞維爾的理發帥》,集義大利喜劇的精華,是語言生動、形式自由、充滿幻想的義大利喜歌劇代表作。他的創作繼承了義大利注重旋律及美聲唱法的傳統,音樂充滿炫技的裝飾和幽默、喜悅的精神,且吸收了同時代作曲家貝多芬的手法,使用管弦樂來取代和豐富原來僅作音高提示的古鋼琴伴奏。1829年的擱筆之作《威廉·退爾》,反映了民族自主的願望,且推進了大歌劇體裁的形成。此後近四十年不事歌劇。在近四十部歌劇中影響較大的還有《灰姑娘》、《偷東西的喜鵲》及正歌劇《奧賽羅》、《摩西》等。

代表作品:
歌劇《塞維爾的理發師》、《威廉·退爾》
樂聖:貝多芬(LudwigVanBeethovon,1770~1827)

近代最偉大的音樂家之一。出身於德國波恩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是教會合唱團的歌手。由於很早顯露了音樂上的才能,父親不分白天黑夜地逼他練琴。八歲開始登台演出,同時挑起負擔家庭生活的重擔。1792年到維也納深造,藝術上進步飛快。信仰共和,崇尚英雄。作有大量具有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愛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一生坎坷,沒有建立家庭。二十六歲開始耳聾,晚年全聾,只能通過談話冊與人交談。但孤寂的生活並沒有使他沉默和隱退,在一切進步思想都遭禁止的封建復辟年代裡,依然堅守「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通過言論和作品,為共和理想奮臂吶喊,寫下不朽名作《第九交響曲》。其作品具有鮮明的個性,較前人有很大的發展,幾乎涉及當時所有的音樂體裁;大大提高了鋼琴的表現力,使之獲得交響性的戲劇效果;又使交響曲成為直接反映社會變革的重要音樂形式。他集中了古典音樂的精華,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道路。

貝多芬信仰共和,崇尚英雄,創作了大量充滿時代氣息的優秀作品,如:交響曲《英雄》、《命運》;序曲《哀格蒙特》;鋼琴奏鳴曲《悲愴》、《月光》、《暴風雨》、《熱情》等等。貝多芬集古典音樂的大成,同時開辟了浪漫時期音樂的先河,對世界音樂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被尊稱為「樂聖」。
門德爾松(F.Mendelssohn,1809-1847)

德國作曲家。生於銀行家家庭。1822年起,先後赴瑞士、法國巴黎、英國倫敦、義大利羅馬等地進行創作和演出活動。
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蘇格蘭交響曲》、《義大利交響曲》等五部交響曲;管弦樂序曲《仲夏夜之夢》、《芬格爾山洞》、《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鋼琴曲《無詞歌》四十八首以及多種題材和體裁的器樂和聲樂作品。
門德爾松的作品風格優美生動,結構完整嚴謹,配器精巧。他在1829年指揮演出了巴赫的《馬太受難樂》,使巴赫這部名作得以在樂壇占據重要地位。他還協助舒曼創立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

舒伯特(F.Schubert,1797——1828)

奧地利作曲家。出生在維也納教師家庭。1805年開始隨父兄學習提琴和鋼琴。1808年入帝國神學院學習。1812年隨薩里埃里學習作曲。

舒伯特共寫了十四部歌劇、九部交響曲、一百多首合唱曲、五百多首歌曲。其中最著名的有:《未完成交響曲》與《C大調交響曲》、《死神與少女》四重奏、《鱒魚》五重奏、聲樂套曲《美麗的磨坊姑娘》、《冬日的旅程》及《天鵝之歌》等。

舒伯特是歐洲音樂史中浪漫主義新型音樂體裁——藝術歌曲的開創者。在歌曲結構、旋律、和聲以及鋼琴伴奏諸方面,舒伯特都卓有貢獻。

威爾第(GiuseppeVerdi,1813~1901)

偉大的義大利作曲家。出生於帕馬省布塞托城。1832年投考米蘭音樂院,未被錄取,後隨拉維尼亞學習音樂。1842年,創作了他的第二部歌劇《那布科王》,演出異常成功,一躍而成義大利第一流作曲家。當時義大利正處於擺脫奧地利統治的革命浪潮之中,他以自己的歌劇作品《倫巴底人》(1848)、《厄爾南尼》(18744)、《阿爾濟拉》(1846)、《列尼亞諾戰役》(1849)以及革命歌曲等鼓舞人民起來斗爭,因之獲得「義大利革命的音樂大師」之稱。

五十年代是他創作的高峰時期,寫了《弄臣》(1851)、《游吟詩人》(1853)、《茶花女》(1853)、《假面舞會》(1859)等七部歌劇,奠定了歌劇大師的地位。1871~1872年應埃及總督之請,為蘇伊士運河通航典禮創作了《阿伊達》。晚年又根據莎士比亞的劇本創作了《奧賽羅》(1887)及《法爾斯塔夫》(1893)。1901年逝世於米蘭。一生創作了二十六部歌劇,善用義大利民間音調,管弦樂的效果也很豐富,尤其能繪聲繪色地刻劃劇中人的慾望、性格、內心世界,因之具有強烈的感人力量,使他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歌劇作曲家之一。

「鋼琴詩人」肖邦(F.F.Chopin 1810—1849)

波蘭作曲家、鋼琴家肖邦1810年3月1日生於華沙近郊,父親是法國人,僑居華沙任中學法文教員,母親是波蘭人。肖邦從小就表現出非凡的藝術天賦,六歲開始學習音樂。1830年11月華沙起義前夕,肖邦離開祖國經維也納到法國巴黎定居。

在維也納,肖邦結識了西歐文藝界許多重要人物,包括德國詩人海涅,匈牙利音樂家李斯特等,特別與法國女作家喬治.桑的關系,對肖邦的思想、生活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從30年代初到40年代中期,肖邦的思想和藝術高度成熟,創作上獲得極其豐碩的成果。肖邦的創作可分四個時期。

由於40年代波蘭民族運動的幾次挫折,給肖邦精神上帶來沉重的打擊;遠離故鄉;親人和摯友相繼逝世;都給他身心帶來深深的創傷。1836年他開始患肺結核,症兆日益加重。1848年,衰弱的肖邦去英國短期教學和演奏,他為流亡國外的波蘭同胞開了最一次演奏會。回巴黎後,他的健康急劇惡化,終於1849年10月17日病逝巴黎。臨終前他要求親人把他的心臟運回祖國波蘭。

弗朗索瓦·古諾(Charles Francois Gounod,1818-1893)

法國作曲家,生於巴黎,在巴黎音樂學院從師於阿列維。1839年在羅馬悉心研究宗教音樂,並反映在創作中。他是梵蒂岡國歌《教皇進行曲》(1846)的作者。歸國後,曾擔任過合唱團指揮,並創辦「古諾合唱團」。

在歌劇《浮士德》中可以顯示出他合唱寫作的特長。《浮士德》作於1859年,取材於古典名著,音樂朴實平易,配器豐富巧妙,是十九世紀下半葉德國抒情歌劇的代表。此外,尚作有《羅密歐與朱麗葉》等十餘部歌劇、三部交響樂及大量宗教歌曲等。他以巴赫的《C大調前奏曲》為伴奏所作《聖母頌》流傳極廣,是跨年代合作的典範。

舒曼(RobertSchumann,1810~1856)

德國著名音樂家。自幼顯露出音樂、詩歌、戲劇等多方面的才華。父早死,從母意在萊比錫海得堡學法律,但仍孜孜不倦地學音樂,以至成為當地首屈一指的鋼琴家。1830年取得母親的諒解,開始了音樂家的生涯,求師於著名鋼琴家維克。由於急於求成,把手指練壞,轉而從事音樂創作和評論。生性熱情敏感,並且有民主主義思想。1834年創辦《新音樂雜志》,對改變當時陳腐的音樂空氣,促進浪漫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的作用。作有許多新穎獨特的鋼琴名曲,如《蝴蝶》、《狂歡節》、《交響練習曲》、《幻想集》等,促進了浪漫主義音樂風格的發展。與妻子克拉拉的結合,一直被人傳為美談,並促使其創作熱情空前高漲。1840年寫了一百三十八首歌曲,被稱為「歌曲文萃」。最著名的有:歌曲集《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後又寫下了四部交響曲,及《a小調鋼琴協奏曲》、《曼弗雷德序曲》等傑出的作品。由於長期過勞,1856年在波恩附近的精神病院中去世。

舒曼的主要作品有:《第一交響曲》;《a小調鋼琴協奏曲》;鋼琴套曲《狂歡節》、《大衛同盟盟友》、《兒童情景》及《交響練習曲》、《蝴蝶》、《帕格尼尼主題練習曲十二首》以及歌曲集《桃金娘》、《詩人之戀》、《婦人的愛情和生活》等。
比才(GeorgesBizet,1838-1875)

法國作曲家。是繼法國作曲家古諾之後,打破義大利歌劇對法國的影響,使法國歌劇從淺薄、浮華中解放出來的傑出人物。

比才最為出色的歌劇《卡門》是目前世界上少有的幾個最為人門喜愛的歌劇之一。著名的《卡門序曲》和其中的兒童合唱、《哈巴涅拉舞曲》已成為膾炙人口的優秀作品。可是比才在歌劇創作中獨特的探討之路卻充滿了艱辛。他曾創作了不少歌劇,均在他的時代不受歡迎,《卡門》的首演也遭到了失敗,因當代人對他的作品中「大膽的現實主義和赤裸的情感感到震驚和受到冒犯」。據說他曾為此整夜痛苦的在巴黎的街道上徘徊。而且只是因為被評論界攻擊和嘲罵,《卡門》才連續上演了幾個月。比才在《卡門》上演的同年去世才活了37歲,生前沒有享受到他的卓越藝術帶來的榮譽。但是這部歌劇卻受到了國外音樂家的賞識和贊揚,預言「十年之後,《卡門》將成為世界上最受歡迎的一部歌劇」。其實不到十年,五年之後《卡門》再度在巴黎上演時獲得了極大成功。

比才的音樂之路是頗給人啟示的,當他在重復前人走過的路時,以他的才華,19歲就獲得了羅馬大獎和奧勞巴斯一等獎,當他為法國歌劇開辟新路的時候,卻一再承受失敗。可見任何創新之路都不可避免要經受坎坷和考驗。但歷史最後總是公正的。比才留給人們的珍品還有為都德的話劇《阿萊成姑娘》寫的音樂,後來編成組曲,經常在音樂會上演出。

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

生於距奧地利邊境不遠的匈牙利賴丁小鎮。1821年舉家遷居維也納,從車爾尼學習鋼琴,向薩列里學習作曲。從11歲便開始了輝煌的鋼琴演奏生涯。在巴黎他受法國革命思潮和文學浪漫主義運動的影響。吸收肖邦、柏遼茲和帕格尼尼等人的成就。1848年以前,他在歐洲各地演出,受到狂熱的歡迎,成為一代具有超凡技藝的鋼琴巨人。這一時期主要創作鋼琴作品。1848—1861年期間,任德國魏瑪宮廷樂隊指揮與音樂總監,大力扶植進步的作曲家,演奏他們的最新作品。1854年組織了「新魏瑪協會」,幾年後進而組織「全德音樂協會」,使魏瑪成為當時音樂文化中心地之一。此期間還創作了他的大部分交響樂作品。由於與塞恩—魏特根斯坦公主的婚姻受挫,在一次關於歌劇演出的爭議之後,遷居羅馬。接受了低級的聖職,但仍為慈善事業演奏,奔波於羅馬、魏馬、布達佩斯,從事創作、教學工作。教授出一批鋼琴名家。去維羅特探望女兒科西瑪時去世。

李斯特是19世紀最輝煌的鋼琴演奏家。他受義大利小提琴演奏名家帕格尼尼的啟發,決心在鋼琴上創造出同樣的奇跡。他的演奏風格繼承了克列門蒂、貝多芬的動力性鋼琴音樂傳統,發展了一種19世紀音樂會的炫技性演奏風格。另一方面他把鋼琴視為萬能的樂器之王,追求宏偉的交響性音響。他的演奏和鋼琴音樂創作大大推進了鋼琴藝術的發展。

主要鋼琴作品有:《12首高級技巧練習曲》、《6首帕格尼尼練習曲》、《旅行歲月》鋼琴曲集和《19首匈牙利狂想曲》實際上是依據匈牙利境內的吉卜賽音樂創作的。《D小調奏鳴曲》雖然是單樂章,但其內容表現的幅度廣闊,表現手法顯示出李斯特的獨創個性。兩首鋼琴協奏曲《bE大調第一》和《A大調第二》接近於他的樂隊作品。李斯特還有大量的19世紀歌劇詠嘆調和交響曲的鋼琴改編曲。在聆聽音樂機會缺乏的19世紀,李斯特這些改編曲在浪漫主義音樂的推廣與普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

作為一位作曲家李斯特對19世紀的標題音樂作出了重要貢獻。他在柏遼茲的標題交響曲之後,首創出「交響詩」的音樂體裁。這種浪漫主義更為理想的交響樂形式,來源於貝多芬、威柏、門德勒的序曲。李斯特13首交響詩的標題,明示出它們與文學、繪畫、戲劇的密切聯系。如《匈奴戰役》與繪畫相關,《瑪捷帕》以雨果同名詩歌為據,《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亞戲劇的主要角色,《普羅米修斯》則與德爾的詩篇有聯系。與柏遼茲不同,李斯特不注重用音樂去描繪場景、事件,他也從不陷入瑣細的音樂解說,而追求對作品的內容或藝術形象進行哲理性的概括。他的交響詩更近於貝多芬《交響曲》的傳統。李斯特的交響詩是單樂章,保留了奏鳴曲式的一些特徵,各段落速度的變化與對比又似把交響曲套曲濃縮在一起,以主導動機貫穿變化達到音樂的統一和戲劇的發展。他的交響詩還有《塔索》、《山嶽》、《理想》、《匈牙利》等,其中最常演奏的是《前奏曲》。體現了他的熾熱、誇張的音樂情感特點。李斯特還寫有《浮士德交響曲》和《但丁交響曲》。他的交響詩在19世紀下半葉被各國音樂家廣泛採用,成為最重要的浪漫主義樂隊體裁。
柴科夫斯基(Pyotr Tchaikovsky,1840—1893)

生於沃特金斯克。早年學習法律,後在司法部任職,23歲入新成立的聖彼得堡音樂學院,從安東·魯賓斯坦學習作曲,畢業後在莫斯科音樂學院任教。1877年一次失敗的婚姻使他身心處於嚴重崩潰的邊緣。喜愛柴科夫斯基音樂的富孀梅克夫人的慷慨資助,使他得以赴義大利、巴黎和維也納旅遊,並放棄教學專事作曲,他與梅克夫人約定永不見面,他們留下的上千封通信成為研究柴科夫斯基的珍貴資料,19世紀80年代他已達到事業的高峰,作品在整個歐洲上演,然而憂郁情緒日漸。1893年在彼得堡指揮他的《第六交響曲》首演,數日後突然逝世。

在同時代俄國作曲家中,柴科夫斯基是涉獵西方音樂體裁最廣泛的,並且吸取了許多西方的音樂形式語言傳統經驗。雖然他有時也採用俄羅斯民歌音調,但是在作品題材和音樂風格上,並未刻意追求民族化和民間性,因而被認為是與五人團的民族主義相對立的世界主義者。但是作為一個俄羅斯人,他的音樂充溢著自然流露出來的俄羅斯民族氣質。

柴科夫斯基在五人團影響下寫了一批標題性管弦樂作品:幻想序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交響幻想曲《暴風雨》、《里米尼的弗蘭切斯卡》、《1812序曲》、《曼弗雷德交響曲》等。柴科夫斯基像門德爾松所做的那樣,堅持在古典奏鳴曲式快板的呈示、發展、重述的三部結構中表述他的音樂思想。他的音樂語言不是描繪性的,在《羅米歐與朱麗葉》中,他是以高貴的勞倫斯神父、兩家族的世仇和兩位青年的愛情三個方面來概括出這部莎士比亞戲劇的。

柴科夫斯基最出色的創作體裁是交響曲。他在第四、五、六交響曲中確立了自己浪漫主義交響曲風格。他以這種宏大的器樂形式哲理性地表達普通人的精神歷程,命運的重壓、痛苦、歡樂、憧憬,難以排解的憂郁,一系列情緒對照構成心理的戲劇。這些既顯露出作者個人的生活體驗,且不失人類精神的典型意義。音樂中熱情、坦誠和濃重的憂郁感人至深。語調般明顯起伏的親切旋律,高旋低回的摸進,從細致入微的樂句到壯麗高潮的磅礴戲劇性氣勢和精彩的配器都是其音樂魅力所在。

柴科夫斯基的歌劇《奧涅金》和《黑桃皇後》以細致刻劃人物內心見長,旋律具有俄羅斯抒情浪漫曲的特徵,樂隊以交響手法烘托戲劇高潮。其他主要作品還有芭蕾舞劇《天鵝湖》、《睡美人》、《胡桃夾子》、《bB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洛可可主題變奏曲》和鋼琴套曲《四季》及一百多首藝術歌曲。

❽ 古今中外著名音樂家、

1、莫扎特

出生於神聖羅馬帝國時期的薩爾茲堡,歐洲古典主義音樂作曲家。1760年,開始學習作曲。

閱讀全文

與印尼歌王哈里是什麼人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伊朗靠近伊拉克城市叫什麼 瀏覽:449
中國最火的河是什麼河 瀏覽:556
英國有多少人打新冠疫苗 瀏覽:857
為什麼印度人叫印度三哥 瀏覽:94
人民幣五千可以換多少越南幣 瀏覽:873
中國有哪些疾病和災難 瀏覽:453
中國代工的耐克如何 瀏覽:854
義大利的餐館在哪裡用英語怎麼說 瀏覽:240
肯塔里在印尼什麼省 瀏覽:118
印尼買房子需要多少錢 瀏覽:519
在越南出國工作如何 瀏覽:801
越南網站看延喜攻略網址是什麼 瀏覽:307
越南紅雞一斤多少錢 瀏覽:429
義大利進口電腦裁床有什麼牌子 瀏覽:849
20歲以下的中國人有多少人 瀏覽:284
在哪裡有批發便宜的越南泡沫拖鞋 瀏覽:414
佩奇義大利面視頻怎麼做 瀏覽:952
伊朗藏紅花什麼人不能吃 瀏覽:730
藝術鑒賞常識中國畫如何欣賞 瀏覽:206
印度和主要流經哪個平原 瀏覽: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