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北馬魯古省塔里阿布島在印度的哪個位置
應該是印度尼西亞 不是印度啦。在西柏裏海和馬魯古海交匯的地方。在萬鴨老東北400公里。
Ⅱ 印尼緯達貝到中國長治有多少公里
打開北斗導航,從印尼導航到中國長治,導航會告訴你有多少公里路程,
Ⅲ 澳大利亞達爾文市距印度尼西亞有多遠
到印尼南部城市馬卡莎有700多公里
Ⅳ 中國到澳大利亞的距離是多少
最遠的距離:哈爾濱至墨爾本約為12000多公里(飛機時間為15個多小時),途經菲律賓海、巴布亞紐幾內亞,到達墨爾本。
拓展資料:
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聯邦(英語: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簡稱「澳大利亞」(Australia)。其領土面積7692024平方公里,四面環海,是世界上唯一國土覆蓋一整個大陸的國家,因此也稱「澳洲」。擁有很多獨特的動植物和自然景觀的澳大利亞,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
澳大利亞(Australia)一詞,原意為「南方的大陸」,由拉丁文terraaustralis (南方的土地)變化而來。歐洲人在17世紀發現這塊大陸時,誤以為是一塊直通南極的陸地,故取名「澳大利亞」。
澳大利亞原為澳大利亞土著居住地。17世紀初,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殖民者先後抵此。1770年淪為英國殖民地,1901年組成澳大利亞聯邦,成為英國的自治領。1931年成為英聯邦內的獨立國家
。 澳大利亞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首都為堪培拉。作為南半球經濟最發達的國家和全球第12大經濟體、全球第四大農產品出口國,其也是多種礦產出口量全球第一的國家, 因此被稱作「坐在礦車上的國家」。
同時,澳大利亞也是世界上放養綿羊數量和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也被稱為「騎在羊背的國家」。澳大利亞人口高度都市化,近一半國民居住在悉尼和墨爾本兩大城市,全國多個城市曾被評為世界上最適宜居住的地方之一。其也是一個體育強國,常年舉辦全球多項體育盛事。
澳大利亞積極參與國際事務,是亞太經合組織的創始成員,也是聯合國、20國集團、英聯邦、太平洋安全保障條約、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及太平洋島國論壇的成員。
澳大利亞(Australia)位於南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由澳大利亞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等島嶼和海外領土組成。它東瀕太平洋的珊瑚海和塔斯曼海,西、北、南三面臨印度洋及其邊緣海。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佔一個大陸的國家。
澳大利亞東部隔塔斯曼海與紐西蘭相望,東北隔珊瑚海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和索羅門群島相望,北部隔著阿拉弗拉海和帝汶海與印度尼西亞和東帝汶相望。
Ⅳ 圖阿爾地區在印尼的南馬魯古省還是北馬魯古省
圖阿爾地區位於馬魯古省,相對於北馬魯古省,也可以將馬魯古省稱為南馬魯古省。但印尼正式的行政區劃中沒有「南馬魯古省」這一稱呼
北馬魯古省地圖參考下圖
馬魯古省地圖在下邊一點。可惜網路只能上傳一張圖片,我傳不上去
其實你可以在網路中以「網路馬魯古省」「網路北馬魯古省」為關鍵詞搜索,找到其中的維基網路頁面瀏覽即可,有介紹,有地圖
Ⅵ 求有關達爾文的資料!
達爾文,C.R.
Charles Robert Darwin (1809~1882)
Image:SWDaer01.jpg 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09年 2月12 日生於英國什魯斯伯里,1882年4月19日卒於肯特郡。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同年12月27日參加英國海軍貝格爾艦環繞世界的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
回國後,他在多病的情況下堅持整理了考察中收集的大量資料,陸續發表了有關生物學及地質學的考察報告,其中包括《貝格爾艦所經各國的地質及博物調查日記》(1839)、《貝格爾艦航行動物志》(1840~1843)、以及三冊有關珊瑚礁、火山島的地質報告(1842~1846)。他在地質學論著中,提出環礁是因海底下沉、珊瑚向上堆生而成的著名論斷。這 5年的旅行考察更促使他思索物種起源的問題。他研究了各方面的大量證據,逐漸認識到,形形色色的物種實際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他通過植物栽培和家畜馴養的事例,感到進化的原因可能是大自然對生物採取了類似的選擇方式——去劣存優。他還注意到,生物界中普遍存在著個體差異;適應環境的物種可以孳生繁衍,不適應的則可能滅絕。他又從T.R.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得到啟示:每一物種均有巨大的繁殖力,但存活者只佔極少數,這說明自然界中存在著劇烈的生存競爭,這種競爭造成大量死亡,從而維持了種群數目的相對穩定。經過多年的探索,他逐漸形成了一個系統的進化思想:生物界本來就存在著個體差異,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下,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物種所保留的有利性狀在世代傳遞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過性狀分異和中間類型消失便形成新種。1842~1844年間,他寫過短文論述這些思想,但只給少數朋友看過。1846年以後,他研究了藤壺化石種及現存種的分類問題,對物種變異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並於1851~1854年先後發表了4篇論述蔓足類的專著。此後他又不斷與友人探討,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他的進化思想。1858年6月18日,他接到博物學家A.R.華萊士的一篇文章,其中表述了與他相同的進化論見解。這時他才在朋友的敦促下寫出了自己的進化觀點,與華萊士的文章同於7月1日的倫敦林奈學會上發表。他們的文章當時沒有引起普遍的注意。1859年11月24日出版了他的《物種起源》,書中詳細介紹了他20年來收集到的豐富證據,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書出版後迅即售完,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進化論的出現使生物界的種種現象都得到一個統一的解釋:生物的一致性可以用共同祖先來說明;物種的多樣性則完全是進化適應的結果。進化論的出現在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也產生極大影響;它猛烈沖擊了當時支配思想領域的神學觀念。
此後,達爾文的著作大都是對進化學說的進一步闡釋和發展。例如1868年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論述了人工選擇問題;1871年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則把進化學說推廣到人類。此外,還有一系列著作探討了植物界中的許多適應現象,如1862年的《蘭花誘蟲授粉的種種策略》、1865年的《攀緣植物的運動及習性》、1875年的《食蟲植物》以及1877年的《植物界中異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效果》等。1872年發表的《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可算是最早的一部行為學著作;而1881年的《蚯蚓對園田土壤形成的作用》則是土壤生態學的先驅。他還研究了植物的向光和向地運動,根據實驗斷定在植物體中存在著某種能傳遞信息的物質;預見了後來發現的生長素。
--------------------------------------------------------------------------------
達爾文
George Howard Darwin (1845~1912)
英國天文學家,數學家。著名生物學家C.R.達爾文的次子。1845年7月9日生於肯特郡,1912年12月7日卒於劍橋。G.H.達爾文就學於劍橋大學三一學院。187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1883年受聘為劍橋大學天文學和經驗哲學教授,終身保留此職。1899年當選為英國皇家天文學會會長。達爾文對限制性三體問題的周期軌道,對一團粘滯流體達到平衡時的形狀等許多數學性很強的問題作過深入探討。他最主要的貢獻是研究潮汐和潮汐摩擦對天體演化的影響。他最先全面分析了由於陸障和洋底摩擦的影響而導致潮汐的各種不規則性,進而提出:潮汐摩擦使地球自轉變慢,從而角動量不斷減小;又因為地月系統角動量守恆,所以月球的角動量必然不斷增大,也就是使月球逐漸遠離地球。他由此認為,地球自轉過去比現在快得多,月球離地球也近得多。而最初,月球就是由於太陽潮的共振作用,從急速自轉的地球分裂出去的,地球也因此而喪失了一小部分角動量。這還可以解釋月球的密度比地球小,以及地球上大陸的不連續性。除了地月系統外,他還將這種研究推廣到雙星系統、行星系統和其他衛星系統。達爾文的著作有《潮汐和太陽系中的同種現象》和五卷本《科學論文集》。
--------------------------------------------------------------------------------
達爾文(Darwin,Charles Robert)(1809~1882)英國生物學家。進化論的主要奠基人。1809 年2月12日生於英國什魯斯伯里,1882 年4月19日卒於肯特郡。1831年畢業於劍橋大學,同年12月27日參加英國海軍貝格爾艦環繞世界的考察航行,先在南美洲東海岸的巴西、阿根廷等地和西海岸及相鄰的島嶼上考察,然後跨太平洋至大洋洲,繼而越過印度洋到達南非,再繞好望角經大西洋回到巴西,最後於1836年10月2日返抵英國。
達爾文回國後,整理了考察中收集的大量資料,陸續發表了有關生物學及地質學的考察報告,其中包括《貝格爾艦所經各國的地質及博物調查日記 》、 《 貝格爾艦航行動物志》,以及三冊有關珊瑚礁、火山島的地質報告。他在地質學論著中,提出環礁是因海底下沉、珊瑚向上堆生而成的著名論斷。5 年的旅行考察更促使他思索物種起源的問題。他研究了各方面的大量證據,逐漸認識到,形形色色的物種實際都是由共同祖先進化而來的。他通過植物栽培和家畜馴養的事例,感到進化的原因可能是大自然對生物採取了類似的選擇方式——去劣存優。他還注意到,生物界中普遍存在著個體差異;適應環境的物種可以孳生繁衍,不適應的則可能滅絕。他又從T.R.馬爾薩斯的《人口論》中得到啟示:每一物種均有巨大的繁殖力,但存活者只佔極少數,這說明自然界中存在著劇烈的生存競爭,這種競爭造成大量物種死亡 ,從而維持了種群數目的相對穩定。經過多年的探索,他逐漸形成了一個系統的進化思想:生物界本來就存在著個體差異,在生存競爭的壓力下,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物種所保留的有利性狀在世代傳遞過程中逐漸積累,經過性狀分異和中間類型消失便形成新種。1851~1854年先後發表了4 篇論述蔓足類的專著。此後他又不斷與友人探討,進一步充實和發展了他的進化思想。1858年6月18日 ,他接到博物學家 A.R.華萊士的一篇文章,其中表述了與他相同的進化論見解 。這時他才在朋友的敦促下寫出了自己的進化觀點,與華萊士的文章同於7月1日的倫敦林奈學會上發表。他們的文章當時沒有引起普遍的注意。1859年11月24日《物種起源》出版 ,書中詳細介紹了他20年來收集到的豐富證據,充分論證了生物的進化,並明確提出自然選擇學說來說明進化機理。書出版後在社會上引起極大反響。進化論的出現使生物界的種種現象都得到一個統一的解釋:生物的一致性可以用共同祖先來說明;物種的多樣性則完全是進化適應的結果。進化論的出現在哲學和社會科學領域中也產生極大影響;它猛烈沖擊了當時支配思想領域的神學觀念。
達爾文《物種起源》中譯本扉頁
此後,達爾文的著作大都是對進化學說的進一步闡釋和發展。例如,1868年的《動物和植物在家養下的變異》論述了人工選擇問題;1871年的《人類的由來及性選擇》則把進化學說推廣到人類。此外,還有一系列著作探討了植物界中的許多適應現象 ,如 1862 年的《 蘭 花 誘 蟲 授 粉的 種 種策略 》 、1865 年 的《 攀緣植物的運動及習性 》、1875 年的《食蟲植物》以及1877年的《植物界中異花授粉和自花授粉的效果》等。1872年發表《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可算是最早的一部行為學著作 ;而 1881 年的《蚯蚓對園田土壤形成的作用》則是土壤生態學的先驅。他還研究了植物的向光和向地運動,根據實驗斷定在植物體中存在著某種能傳遞信息的物質;預見了後來發現的生長素。
--------------------------------------------------------------------------------
達爾文可以指: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英國的生物學家,進化論奠基人。
達爾文港,位於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城市。
這是一個消歧義頁——使用相同標題或近似標題的條目列表。
如果您是通過某個內部鏈接而轉到本頁,希望您能將該內部鏈接指向正確的主條目中。
[編輯]補充
Darwin, Australia
達爾文市是澳大利亞北部地區首府和主要港口,位於帝汶海達爾文港東北入口處的北部頂端,1959年設市,有北方門戶之稱。因1839年英國著名博物學家達爾文曾到此考察而得名。
歷史
達爾文原為土著居民聚居的荒蕪之地,位於澳大利亞西北海岸的城市,澳大利亞北領地的首府,人口10萬8千人(2003年),屬於熱帶氣候,經常受到雷暴和龍卷風的侵襲,最早有記錄的龍卷風發生在1867年,1974年聖誕節的龍卷風(台風翠思)幾乎毀滅了整個城市,當時導致50人死亡,70%的城市建築被毀,有3萬人被空運撤離。市區的大型建築物幾乎毀於一旦,唯屋頂呈七角形的政府辦公樓獨存。以後城市幾乎全部重建。
達爾文也是唯一經受過戰爭洗禮的澳大利亞城市,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里曾為盟軍重要的軍事基地,1942年2月19日242架日本飛機對達爾文進行了兩次轟炸,此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達爾文港一共經受了63次轟炸。
達爾文是澳大利亞土著居民最集中的城市,還有很大一部分居民是從東南亞和東亞移居的移民,所以達爾文被稱為「澳大利亞多元文化的首府」,由於它距離亞洲最近,所以是重要的出口港口,主要出口活牲畜(牛、羊)和礦物。達爾文也是澳大利亞重要的軍事基地和北部海岸巡邏艇的基地。
1880年金礦的發現使達爾文迅速繁榮起來,1911年澳大利亞設立北領地,正式把城市定名為達爾文市。
地理
達爾文距離三個其他國家的首都要比距離澳大利亞首都還近。達爾文距離首都堪培拉3144公里,距離巴布亞紐幾內亞首都莫爾茲比港1818公里,距離東帝汶首都帝力只有656公里,距離印度尼西亞首都雅加達2735公里。即使距離菲律賓首都馬尼拉也只有3206公里,距離新加坡3360公里。
2003年9月17日,貫穿阿德雷德至達爾文的鐵路完工通車,打通了澳大利亞南北的鐵路交通,使國民除了飛機以外多了一項廉價的交通選擇。
氣候
達爾文市屬於赤道海洋性氣候,一年之中只分為雨季和旱季,旱季為5月至9月,6月和7月是最涼的月份,氣溫為15 到35℃,雨季時常有熱帶風暴,降水最多的是12月至3月期間,這段期間濕度超過70%,常發生雷暴。
市內的居民有土著人、希臘人,義大利人、華人等。華人於19世紀50年代到達這里,市內有中國寺廟列聖宮。這里的居民喜歡飲啤酒,按平均人口計算,啤酒消費量僅次於德國慕尼黑,居世界第二位。
市區的中心設在達爾文港口北邊的狹長島上,市郊沿港口擴展,主要大道史密斯街長約20公里,街道兩旁棕櫚樹、桔紅色蝴蝶花樹和白色素馨花樹蔽日成蔭,景色秀麗。郊區的范尼灣,原為流放囚犯之地,建有監獄,現在成為居民區和消暑休憩之處。
市區東、西、北面有海濱環繞,碧波金沙,為釣魚和游泳者的樂園。市內植物園佔地34公頃,園內有許多當地特有的熱帶奇花異草。在北距市中心21公里的亞羅奧加公園里有鱷魚、野牛和澳洲特有的野狗等動物等。在市東南32公里處有霍華德溫泉和自然奇觀白蟻冢,冢高3米,似小山屹立,冢頂狀似匕首林立,坐南朝北,以便日光照射,故稱磁性蟻冢。據說每座蟻冢可容納螞蟻200萬只左右。
經濟
2005年達爾文的經濟支柱主要是采礦業和旅遊業,采礦業每年產值為28億美元,主要礦產為黃金、鋁土、錳,海中的油氣田和海底鈾礦。8%的達爾文居民從事旅遊業,旅遊業還有很好的擴展前景。駐軍和軍事設施也僱傭許多達爾文居民並促使經濟增長,為了維護東帝汶治安,澳大利亞在達爾文的駐軍在2001年已經達到11000人,縱貫南北的鐵路也增加了和亞洲之間的貿易,使得達爾文港的港口地位越來越重要。
這里還產銅、金、鉛、錳、鐵和鈾。為澳北部礦物輸出港及貿易中心,同時也是澳、亞、歐洲之間的航空轉運站。
達爾文是一個文化薈萃的迷人之地,它有許多城市觀光景點,從可以喂魚的Doctors Gully到賭場草坪上的黃昏爵士音樂會(Sunset jazz),都使人激賞不已。從達爾文慢慢向外探索,北領地所逐步顯示出的原野熱帶景色,更是美不勝收。
文化
1986年 達爾文市街景達爾文是「通往亞洲的大門」,是多元文化的典型,全市人口包括有75個民族,1/4人口是土著族居民,米凱爾路是夜總會和餐館集中的街,有許多露天餐館。
每年舉辦「達爾文節」,包括戲劇、音樂、電影等;每年8月舉辦「啤酒罐船比賽」,用啤酒罐做的船劃船比賽,還有達爾文杯賽馬也在8月舉行。
有一個大型水族館的「印度洋和澳大利亞珍珠業展覽館」也座落在達爾文市。
教育
根據2001年的統計資料,全市有35所小學12所中學,小學在學生為6441人,中學在學生為3943人(其中公立學校2825人,私立學校1118人)。
主要的大學是達爾文大學,在澳北區各地有許多分校,中心校區在達爾文市郊區,有19000學生。
友好城市
希臘的卡里姆諾斯
美國阿拉斯加州的安科雷季
印度尼西亞的安汶(安波那)
中國的海口
東帝汶的帝力
---*---*---*---*---*---*---*---*---*---*---*---*---*---*---*---*---*---*---*---*---*
同名人物:
英國博物學家、進化論的倡導者達爾文,詳見以下詞條: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1809.02.12-1882.04.19)
取自"http://www.wiki.cn/wiki/%E8%BE%BE%E5%B0%94%E6%96%87"
Ⅶ 印尼塔島面積及風景 新聞
印尼北馬魯古省塔里阿布島,我們習慣稱之為「塔島」。該島東西長約80公里,寬約20公里,面積約1800平方公里。 塔島,一個真正的熱帶荒島 風景雖然美麗 卻沒有碼頭、沒有公路、沒有通信、沒有電力、沒有基本生活供給……
Ⅷ obi島在印度尼西亞哪裡
obi島在印度尼西亞魯古群島的哈馬黑拉島以南。
奧比島Obira,是在印度尼西亞馬魯古群島的哈馬黑拉島以南一個小島嶼。位於南緯1°30′,東經127°45′,東西長84公里(52哩),南北寬47公里(28哩),面積2542平方公里。
最高點海拔1611米(5285呎),有自給自足農業和漁業,出口木材,椰干,可可豆,森林面積130平方公里。
發展水平
OBI島與澳大利亞達爾文的直線距離大概只有1000公里左右,奧比島是印度尼西亞的小型島嶼,為奧比群島主島,屬於摩鹿加群島的一部分。北面有面積較大的哈馬黑拉島,岸邊有幾個居民的聚居點,行政方面由北馬魯古省南哈馬黑拉縣管轄。
當地的發展水平確實有待提高,定時到集市上采購一些生活用品,說是集市,其實就是一個小村莊有幾家商店,主要是賣一些當地的食品、生活用品,咖啡和巧克力是其中的明星產品,而且非常便宜。
當地的集市上也有各種蔬菜、水果、干貨、各式各樣的海鮮,集市靠近海邊,海水很清澈,是真的可以見底的海水,沙灘也很柔軟。
Ⅸ 澳大利亞的達爾文到墨爾本多少公里
一、澳大利亞的北領地達爾文到維多利亞省墨爾本的距離約是3753公里,如圖所示:
、
Ⅹ 馬魯古海離印尼萬隆有多少公里
馬魯古海 位於印尼 蘇拉威西島的東北部,與西邊萬隆的直線距離約 2000 公里;如果是乘船向東航行,通過爪哇海到達班達海後北上到達馬魯古海,距離約 230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