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貴為全球第四人口大國,印尼為什麼就始終發展不起來
印尼這個國家位於南亞那邊,而且它還是由很多群島組成的,因此國家的島很多所以還有一個「千島之國」的稱號。由於島嶼眾多,加上海洋的隔離,我們可以知道各個島嶼之間的交通交流必定不如陸上交通方便快捷,彼此間聯系比較困難,反應到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很難形成相互間的交流融合,整合難度非常之大。
印尼作為一個統一國家的歷史遠沒有宗教史長,距今1200多年前,爪哇人建立起獨特國家,其范圍尚不及全爪哇,還沒等建立一統全境的國家,西方勢力來了。先是葡萄牙人登陸馬魯古群島。1602年,荷蘭成立東印度公司,開啟當地殖民化進程,1910年,荷蘭勢力占據了除東帝汶以外的印尼全境。殖民經歷改變了當地土邦林立、宗族繁多的政治社會生態,帶給印尼一個統一的國家。
Ⅱ 為什麼輪船不能繞開馬六甲海峽航行
馬六甲海峽之所以非常之重要,並非是由於中國的原因,在中國經濟發展之前亞歐的貿易量主要是通過地中海-印度洋-馬六甲-新加坡,新加坡是亞歐線的中轉港,是大部分船公司的主港,而蘇門達臘南部是有個水道可以進入爪哇海抵達新加坡,但是哪裡航道異常復雜,海盜出沒,缺乏管理,對船舶安全產生極大威脅,所以很少有船願意走這條航線,並且距離也要比原來的遠上很多,在今日油價如此高位的情況下,多走就意味著成本的增加.
在今日馬六甲依然是世界最繁忙的航路,是東亞各國尤其是中國和日本的命脈之道.
Ⅲ 經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為何喜歡停靠新加坡,不喜歡停靠印尼
首先跟新加坡的地理位置有關系,要知道新加坡處在馬六甲海峽的必經航道上面,並且對於來往的船隻而言,他們靠近新加坡可以省更多的時間,反觀印尼就離馬六甲海峽必經的航道遠一點,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對於那些過路的船隻來說他們自然而然就會選擇停靠新加坡。
然後就導致新加坡發展得越來越好,慢慢的成為了這個地區最受歡迎的貿易港。除此之外就是新加坡這個港口是完完全全的自由港,就是你想什麼時候停靠就什麼停靠,基本上沒有什麼時間限制,反觀印尼那邊就不是這樣。
Ⅳ 馬六甲海峽的權利是屬於哪個國家的,為什麼很多海上航運都要通過此海峽,難道沒有別的航道嗎
馬六甲海峽沿岸三個國家是: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由以上三國負責海峽的交通導航。上述三國享有海峽主權,但是由於地理位置極其重要,其政治敏感性很重,美國、日本、印度一直企圖染指海峽的巡邏和管理,最近被上述三國拒絕,上述三國邀請附近的泰國加入海峽巡邏,請邀請中國對海峽巡邏提供幫助,但明確拒絕了美國和日本加入巡邏的要求,只允許對方提供技術裝備和技術指導!
馬六甲海峽長800多公里,除海峽沿岸國兩岸享有12海里領海和海峽內小島至少也享有12海里領海外,其餘為專屬經濟區;海峽沿岸國對海峽領海水域享有主權,對海峽專屬經濟區水域享有主權。馬六甲是亞洲聯系歐洲和中東洲地區的重要海運通道,控制著全球四分之一的海運貿易。按照統計,每年都有5萬艘商船經此到達新加坡,全球每年近一半的油輪都途經馬六甲海峽。
海盜「天堂」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為首的一批華盛頓官員曾於2004年6月與部分亞洲國家高層就馬六甲海峽局勢展開對策商討,准備把海軍陸戰隊送到海峽內。
依照美國和新加坡的一份監測研究報告,在每年經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中,大約有5萬艘商業船隻沒有能力抵禦來自恐怖分子和海盜的聯合攻擊。
自19世紀初,馬六甲885公里狹長的海域就成為海盜的天堂。僅去年一年,馬六甲海盜就成功作案189起,佔全球海盜事件的40%,使這里成為全球海盜事件的中心。
大國爭奪目標
馬六甲海峽由於其戰略地位的重要,一直是國際勢力競爭的焦點。目前,馬六甲海峽為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三國共管。但美國、日本,甚至印度都在試圖控制這一重要海上通道。
按照美國的全球戰略,馬六甲海峽作為連接其在東北亞和西南亞兩個重要戰略地區的中心環節,是必須控制的全球16個海上咽喉之一。如果掌握了馬六甲海峽,就可以影響和控制有關國家的海上運輸航道,確保美國在國際競爭和潛在的國際沖突中的優勢地位。
日本每年從非洲和中東地區進口的大量原料,特別是其90%的石油都要經馬六甲海峽,因此馬六甲海峽被日本視為「海上生命線」。
印度對馬六甲海峽的神往主要源於地理位置的緣故。印度一旦獲得馬六甲海峽的控制權,就能構築起一道海上安全屏障。
日本想掌控馬六甲海峽
據印尼媒體報道,日本「非常關心」馬六甲海峽的安全。
馬六甲海峽是東南亞戰略要地,是連通印度洋與南中國海的主要航道。它承擔著全球1/3貨運量和約50%的石油運輸量,也是中日韓三國海上石油進口的重要通道。近年來,海盜在馬六甲海峽的活動日益猖獗。
早在2000年,日本海岸警備隊就在靠近馬六甲海峽的海域參加了一次反海盜聯合演習。另據報道,日本開發出了一種叫「虎之門」的系統,可以在海盜登船之前觸發警報器;「海上劫持警報與船舶追蹤系統」更為先進,它每天6次發送信號,報告船隻所處位置等情況;若船隻被劫,海盜開始干擾或破壞這套系統,它會通過電子郵件和行動電話及時發出警示。這種對付海盜的技術,引起了東南亞國家的興趣。專家認為,日本正是通過這種無形和有形的影響,慢慢向馬六甲海峽「進發」。
馬六甲海峽堪稱日本的「石油運輸命脈」,日本90%的原油運輸都要從這里經過。1999年,日本一艘運載價值13億日元鋁塊的貨船在馬六甲海峽被劫持,17名船員全部被綁。日本的商船幾乎從未受過海盜的襲擊,但就是這一次,日本找到了借口,多次要求派武裝艦只赴東南亞打擊海盜,想要日本自衛隊踏到東南亞。與此同時,日本還以打擊海盜為借口,要將軍事打擊力量覆蓋到馬六甲。今年,它通過了「有事法制」七法案,假設了「周邊地區出現的緊急事態」。這個「周邊」不僅包括台灣海峽,也包括馬六甲海峽。分析人士指出,日本是想借防海盜之名發展軍力。
專家指出,日本的最終目的只有兩個:一是控制馬六甲海峽,保護日本的石油運輸線路。二是通過控制馬六甲海峽,推動日本的軍事擴張。香港《信報》曾發表一篇文章,題為《警惕日本軍國主義借海盜之屍還魂》。文章說,日本借打擊海盜,擴充軍力、復活軍國主義等,不是一種偶然行為,它是日本對外擴張戰略的一部分。
馬六甲海峽與中國
自1996年中國成為石油凈進口國以來,石油安全問題逐漸引起人們關注。美國蘭德公司《中國尋求能源安全》研究報告所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中國石油安全與否仍依賴於美國海軍庇護的馬六甲海峽。而馬六甲海峽又實在是太「擁擠」了,也的確是太不安全了。日本、韓國及我國台灣省每年約需進口的近4.5億噸原油,都要途經馬六甲海峽。巴西、澳大利亞的鐵礦石、煤等大宗礦產品運往東亞市場,也要走馬六甲海峽。
馬六甲海峽也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重要通道,中國的石油進口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地區,進口原油運輸有80%左右要通過馬六甲海峽。據測算,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近6成是中國船隻。
Ⅳ 為什麼航運非要走馬六甲海峽,難道沒有別的航道可以選擇了么,如果戰爭,馬六甲被封鎖怎麼辦
當然,也可以不走馬六甲海峽,不過花費的費用肯定更多。由於在印尼群島附近暗礁較多,航運不安全,假如開拓新航道,將會承受巨大的費用,因此航運必走馬六甲。 當然,封鎖馬六甲相當於切斷東亞與阿拉伯世界的航運通道。不過中國政府在2000年左右就開始解決這個問題。主要方案是走陸路。相當於在緬甸與雲南之間建立發達的陸路交通,中國今年在緬甸的投資主要是在這個方向。這樣,可以略微降低對馬六甲海峽的依賴。
Ⅵ 印尼的國土面積和地理位置相當不錯吧,怎麼沒發展起來
如果從紙面數據來看,印度尼西亞完全是個小巨人般的存在——人口接近3億、世界排名第4;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雖然只排世界第15位,但海洋領土面積令人艷羨:雖然這方面並無准確排名數據,但作為參照,中國這樣的一等世界大國,所主張的海洋領土也不過300萬平方公里(這還包括南海、東海、黃海等地區的爭議海域);而印尼的海洋面積卻是多達316.6萬平方千米——還不包括專屬經濟區。
有著如此豐厚的家底,再加上控制馬六甲海峽這個巨大的區位優勢,印尼就算比不上中美俄這樣的土豪,但與印度、巴西並肩,一個准大國的資格,應該還是比較穩當的。
但在現實中,印尼的國際地位卻與它紙面上的基本數據全不相符:經濟上,印尼2014年GDP總量剛剛過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16位。如今印尼號稱全球第十大經濟體,中國是印尼的第一大貿易夥伴,美國第二。東南亞最大經濟體。
政治上更是慘淡。在國際政治舞台中比不過中美俄也就罷了,連印度、巴西也都比它受人矚目的多;甚至就是東盟內部,印尼最多也就是仗著體量優勢,在開會爭吵時嗓門大些而已,完全無法駕馭局勢。
為什麼有著准一流的身子的印尼,始終只能在二流國家中徘徊?我們不妨從其地理上制約說起。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全境由17508個島嶼組成,號稱「千島之國」。
在海洋文明時代,群島國家的一大好處,就是不愁沒海岸線和港口——這是發展外貿的最重要條件;但壞處也很明顯——地緣結構的完整性被破壞。
由於海洋的隔離作用,眾多島嶼之間的交通聯系會受到極大影響,反應在經濟層面,則是各板塊自成一體,經濟上的整合難度較大。
當然,也並不是所有群島國家都如此,比如英國和日本就整合的很成功。
不過英國雖號稱群島,但大不列顛島本部面積已佔據國土面積的80%以上;日本本土雖分為本州、九州、四國、北海道四大島嶼,但島嶼間的海峽都十分狹窄(本州與四國之間的瀨戶內海,最狹窄處僅寬10公里左右,本州與九州之間的關門海峽,最狹窄處甚至1公里不到)。這點子距離,即便是在農耕時代,其地緣阻斷作用都十分勉強;到人類進入工業時代,則基本上不存在任何阻礙,隨便一座跨海大橋,便可將諸島連接在一起。
但印尼則不一樣。印尼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之間僅直線距離就長達5000餘公里;本部五大主島(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過於遙遠的海上距離,極大的限制了各主島之間的交通往來,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可以通過修建跨海大橋,將二者用公路、鐵路連接到一起外;其餘各島之間,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航空雖則便捷,但費用高昂,只適合高價值貨物運輸;海運雖則量大且費用低廉。但速度過慢,且貨物上下船的裝卸程序復雜,不適合做小批量運輸。這一交通運輸的先天劣勢,決定了印尼很難在全國范圍內打造一個完整高效的內部經濟圈——你不可能指望加里曼丹的小配件商,能夠隨時滿足爪哇工廠多少不等的貨量需求。
而帶狀的國土分布,同樣也限制了其經濟實力的發揮。相對於相同面積的塊狀國土,印尼帶狀國土邊緣地區與中部核心地帶的距離過長,即便是在公路、鐵路相連接的情況下,從蘇門答臘西北部向爪哇運輸貨物距離也實在過長,導致了成本的拉高,各邊緣地區彼此間的溝通更是不便。至於其他主島,與爪哇核心區的溝通更是受到極大限制。
除了地緣上的支離破碎,印尼陸地的地緣結構也比較糟糕。除了核心主島爪哇外,其餘四島更是山林密布,尤其是巴布亞島,其內陸幾乎全是高山雨林。
就整體而言,印尼的森林覆蓋率達到67.8%的恐怖水平,足以證明其多山的地貌特徵——在一個降雨和日照均十分豐沛的地方,人類通常是不會放過任何一塊平原上的森林的。
大片的低地平原,是大規模發展工農業的最基本條件。印尼雖然領土面積不小,但平原較少。而就是這為數不多的平原,還分布在五大主島,以及數以千計的零散小島上。
出於降低成本的考慮,現代工業通常大規模的集中在某一特定區域。這種特徵決定了,印尼那些支離破碎的小平原,基本上很難形成大規模產業鏈。而唯一以低地平原為主的核心主島爪哇,面積不過區區13萬平方公里——僅憑這點子地盤,顯然不足以將擁有準大國體量的印尼帶入現代化。
而最後,印尼的氣候也限制了其工業的發展。印尼國土位於赤道南北兩側,終年受赤道低壓控制,境內絕大部分地區屬於熱帶雨林氣候。這種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對於農作物生長來說或許是個福音,但對於現代工業製造,則是個大大的麻煩。
高溫氣候條件下,人類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效率,其效率都會大大降低——印尼在農耕時代未能形成較發達的文明國家,其原因便在於此。
進入現代社會後,隨著空調等降溫機器的發明,腦力勞動者的困境得以緩解。
不過人類對腦力勞動者的需求終究是有限的。新加坡這樣的百萬人口級小國,或許可以將國民都塞進有冷氣的寫字樓里;但對印尼這樣擁有2.48億人口的大國,無論它是否想實現現代化,體力勞動都是絕大部分國民的唯一選擇。
室外的體力勞動,高溫無法避免。而室內體力勞動,即便一些大工廠可以提供冷氣設備,但長時間的使用,也會導致其生產成本的大幅增加;而各種散落分布的中小型工廠,更是不可能承擔這種超高費用——何況,印尼也沒有充足的電力資源以確保供應。
而雨季的的存在也同樣影響工業發展——每年多達三個月之久的雨季,會影響貨物運輸效率,影響室外勞動的開展,甚至影響到工人白領的上下班通勤。這一切影響,最終都會轉化為生產成本,體現在工業品的價格方面,對印尼的工業製造形成打壓。
糟糕的地緣結構,和高溫多雨的氣候條件,極大的限制了印尼的地緣經濟實力,使其空有準大國的資本,但這個是一個制約因素,但這個覺不是一個關鍵的原因,重要的原因,這只能說明印尼的基礎建設落後,必定還多發達地區也是在熱帶,越難,香港,新加坡等,都在熱帶地區,只能說印尼要發展,打造自己的基礎建設很關鍵,交通順暢,起碼的船運,可印尼自身有沒有像樣的造船廠,架橋,修路,建設像樣的辦公樓,飛機場,這一切需要的是資金,沒有資金,就沒有好的投資環境,沒有好的投資環境,就沒有企業願意來,沒有企業就沒有經濟發展,沒有收入,那就沒有錢來投資基礎建設,這個成了一個死循環,那我們看看可能印尼的基礎建設現在的情況如何。
Ⅶ 印度洋新航道是歐洲人發現並開辟的,還是我們亞洲人呢
是15世紀之後,歐洲人冒著生命危險,費盡千辛萬苦發現了新航線,並從此將文明的種子播撒到了世界各處。
如果不是歐洲人的恩賜,我們現在還處於明清時代呢!
但隨著網路的發展,人們得到的信息越來越多,這種謊言隨著信息的透明化而不攻自破。你若不信,請您看完以下證據,就知道歐洲人的謊言有多幼稚了。
而歐洲人後來居然恬不廉恥地說自己開辟了新航線,是傳遞文明的使者。
Ⅷ 馬六甲海峽南面不也是印度洋,為什麼不能航行呢
馬六甲海峽之外,印尼的巽他海峽、龍目海峽,靠近東帝汶的翁拜海峽都是溝通印度洋-太平洋的交通要道,傳統認為馬六甲海峽是我們的必經之路,只不過是進入印度洋通往我們南海最近的道路,可以省時省力。
海岸線的形成、與被侵蝕,存在多種形態,很多時候反而會形成曲折的海岸線,不利於出行。對於大部分船隻來說,最安全最經濟的路線是通過馬六甲海峽,沿著安達曼群島直達斯里蘭卡,然後繞進紅海,走蘇伊士運河(也是中歐貿易非常重要的航道)。繞過馬六甲海峽直達好望角的船很少。
馬六甲好歹還是三國共管,而巽他海峽直接是一家所有,哪個風險大大家心知肚明。
Ⅸ 海洋大國印尼為什麼不能成為海洋強國
這個跟他的綜合國力有關,印尼的國力不可能支撐一個龐大的海洋艦隊,畢竟龐大的艦隊需要很大的軍費支出單,世界范圍內又有幾個國家能有那麼大的投入呢!現在各國都是用經濟發展為主,成為海洋強國並不能給國家的國力帶來增強的效果
Ⅹ 印尼的交通狀況如何
印尼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相對滯後,是制約印尼經濟增長和投資環境改善的一個主要瓶頸。與此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保證印尼經濟能夠 年均增長6%的重要因素。印尼是群島國家,與鄰國直接接壤較少,外界互聯互通主要通過海路、航空等方式。
陸路運輸比較發達的地區是爪哇、蘇門答臘、蘇拉威西、巴厘島等。 全國公路網在1989-1993年期間已經形成。印尼公路全長34萬千米(2014年),但公路質量不髙,髙速公路建設停滯不前。截至2013年底,高速公路總里程不到1000千米。印尼將把高速公路建設列為重點工程之一,計劃以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為主,在全國建成總里程5405千米的高速路網。
印尼鐵路所有權為國家所有,由印尼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經營,大規模運輸任務都由鐵路承擔。印尼全國鐵路總長6458千米,窄軌鐵路長5961千米,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鐵路運輸比較發達,其中爪哇島鐵路長4684 千米,佔全國鐵路總長的73.6%。根據規劃,印尼將在爪哇地區發展南部鐵路以及貫通南北的鐵路線,並逐漸建設雙向鐵軌,在加里曼丹和蘇拉威西地區將進行鐵路運輸的調研及准備工作,在雅加達、泗水、錫江和萬鴉佬地區考慮建設城市軌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