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二戰中消耗石油大概多少噸啊!!!!!
請參考以下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石油是武器裝備的動力源泉
隨著軍隊現代化建設推進和機械化水平的提高,武器裝備對石油的依賴性越來越大。
首先,石油是武器裝備機動力的來源。武器裝備的機動能都是由石油的化學能轉化而來。沒有石油,飛機上不了天,艦艇出不了海,坦克、汽車無法行駛。其次,石油是武器裝備操作力和控制力的來源。裝備操作與控制需要能量,而這種能量大都源自石油。因此,可以說石油已成了武器裝備戰鬥力的重要構成因素。換句話說,離開了石油,武器裝備的戰鬥力將無法發揮,甚至成為一堆廢鐵。1942年,英軍嚴密封鎖北非德軍的油料供應線,造成德軍500餘輛坦克因斷油、不能機動而被殲。1944年至1945年,蘇聯紅軍和同盟國軍對德國80幾個煉油廠和石油供應線進行了大規模戰略轟炸,使德軍油料供應嚴重不足,大批飛機、坦克不能作戰。石油是戰爭的「血液」當人類戰爭進入機械化、摩托化乃至信息化時代,之所以大批先進的飛機、艦艇、坦克、戰車、自行火炮馳騁在陸、海、空立體戰場上,發揮著強大威力,一次次贏得戰爭勝利時,正是由於不停地給裝備注入新鮮的「血液」,也正是石油這種特殊的「血液」在戰場上流淌的結果。第一次世界大戰,石油消耗僅為3600萬噸左右,而第二次世界大戰,石油消耗已達3億多噸,占各類作戰物資消耗總量的38%。近幾次局部戰爭中,石油的重要性體現得更為充分。1982年的馬島戰爭,英軍消耗石油達60萬噸,占作戰物資消耗總量的60%;42天的海灣戰爭,美軍消耗石油625萬噸,占物資消耗總量的70%以上。
石油是影響戰爭進程和結局的重要因素
戰爭特別是在現代戰爭中,石油絕不僅是簡單的後勤保障問題,它已成為軍隊戰鬥力的主要構成要素,保障程度如何直接影響戰爭的進程和結局。近代戰爭史上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二戰時美英盟軍諾曼底登陸後,正當巴頓將軍率領的第三集團軍橫穿法國腹地,准備全殲德軍主力時,油料供應突然中斷,機械化部隊無法行進,使德軍死裡逃生。1945年8月,在蘇軍對日本關東軍發動的遠東戰役中,由於戰役准備階段石油儲備不足,加上缺乏運輸車輛和儲油容器,擔任主要突擊任務的坦克集團軍在戰役第三天就幾乎耗盡油料,其他機械化部隊也嚴重缺油,使部隊行動嚴重遲緩,直至日軍宣布投降,蘇軍地面部隊仍未到達預定位置。
石油是許多戰爭的起因和戰爭打擊的目標
石油是重要的戰略物資,因此石油往往還成為戰爭的起因和一些國家發動戰爭的目的,也成了戰爭打擊與破壞的主要目標之一。1940年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主要目的就是為了獲取石油和控制石油資源。20世紀的四次中東戰爭,基本都是以石油為背景,為控制和奪取石油資源而發生的。海灣戰爭是因伊拉克與科威特的石油資源之爭而引起,而美、英等國的軍事介入,主要動機就是為了控制海灣豐富的石油資源,以保證其經濟利益。美國以反恐的名義積極發動阿富汗戰爭,除了打擊以本·拉丹為首的恐怖主義、推進全球戰略部署外,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看準了中亞地區存在的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想借反恐之機在中亞地區建立軍事存在,以達到控制全球和控制中亞地區石油資源的目的。
此外,現代戰爭中,作為戰爭重要潛力的石油,已成為敵對雙方打擊與破壞的重要目
標。1980年的兩伊戰爭中,石油及其設施成了打擊破壞的重點目標。雙方都將對方的油田、油管、煉油廠、石油裝運站及其他石油設施作為首要打擊目標,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就伊朗而言,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為伊朗提煉2/3原油的煉油廠被夷為平地;152個儲油罐全部被摧毀或損壞;石油日產量由戰前的600萬桶銳減到50萬桶,直接經濟損失達50多億美元。伊拉克8個煉油中心一半遭受襲擊;出口石油的兩個主要港口被嚴重破壞,無法運營;境內的所有油庫及油田均遭襲擊,破壞嚴重;石油日產量由350萬桶減到100萬桶,出口全部陷於停頓,直接經濟損失達40多億美元。科索沃戰爭中,北約為消除南聯盟的戰爭潛力,對其油料生產、儲存設施和交通運輸系統進行了精確打擊。僅4月13日一天,就轟炸了南聯盟的7個油庫。空襲結束時,南聯盟的煉油能力全部喪失,炸毀或嚴重破壞了南聯盟41%的軍用油庫和57%的民用油庫,連接前後方的所有油料補給線被切斷,南聯盟的油料供應量減少了70%。
有人說,石油是黑色金子,是軟黃金;還有人說,石油是大地之血,勝利之血;我認為,石油既是和平的血脈也是戰爭的血脈。
❷ 二戰日本佔領了印尼油田及東南亞豐富的礦藏資源,為何還是缺油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以前,日本軍方曾計劃在兩年以內從東印度——被稱為「南方戰區」——取得足夠的石油,以彌補缺額。因為日本是在其石油儲備足以維持兩年的情況下投入戰爭的——或者說日本的決策者是這樣設想的,所以兩年之後,日本就必須依賴東印度的石油。其實這一目標已超額完成。戰前的1940年,南方戰區的石油產量為六千五百一十萬桶。1942年,日本人只能生產二千五百九十萬桶,但至1943年,他們使產量回升到四千九百六十萬桶——1940年產量的75%。正如他們所計劃的那樣,日本人能夠利用被佔領的東印度來增加石油儲備。
但這個計劃有一個明確的弱點,日本的石油航運易受潛艇攻擊。令人奇怪的是,日本的軍事決策者幾乎沒有考慮到那種危險。他們低估了美國的潛艇及艇上的官兵。日本人認為美國人吃不起苦,貪圖享受,無法忍受海底生活和作戰的艱辛。事實上,美國潛艇在戰爭中表現得最為出色。一旦配備著改良的魚雷,它們就是一種致命的武器,能夠削弱乃至切斷日本南方戰區與本土各島之間的重要航線。按照日本人對所有商船的稱呼,這次時間拉得很長的沖突,被稱為「丸之戰」。但直至1943年末,日本人才開始認真注意保護其航運免受潛艇的攻擊,包括建立護航隊。他們的努力既不充分又不全面。
總的說來,其結果是毀滅性的。在日本戰時的所有貨運輪船中,大約有86%在交戰中被擊沉,另有9 %則受重創,直到戰爭結束時仍未能投入運行。這一戰役——實際上是一種不斷加劇的禁運和消耗戰——的成功,被一批日本經濟學家稱之為「對日本戰時經濟的致命打擊」。而且油船是潛艇特別喜愛攻擊的目標。從1943年起,被擊沉的油船數目驟增。到1944年,被擊沉的油船遠遠超過新造的油船。到1945年第一季度,南方戰區向日本本土的石油已完全停止。
❸ 二戰時期,日本發動戰爭的資源都是哪來的
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貧瘠的島國,主要的戰爭資源石油、鋼鐵、橡膠、煤炭、稀土、銅礦、黃金乃至於民生息息相關的糧食日本都比較稀缺,那麼日本是如何獲得龐大的戰爭資源使他的戰爭車輪保持轉動的呢?
石油資源
先說石油,石油是戰爭中最最重要的戰略資源,沒有石油,天上飛的、地上跑的、海里航行的全都趴窩。甚至可以說太平洋戰爭的導火索就是源於美國對日本的石油禁運。
而日本是著名的貧油國家,日本國內石油生產只佔石油消耗的7%,那日本二戰中的石油是那來的呢?
先看一組數據:
1940年日本進口:石油2205萬桶,成品油1511萬桶
1940年底剩餘石油儲備:石油2086萬桶,成品油2804萬桶
1941年日本進口:石油313萬桶,成品油524.2萬桶
1941年底剩餘石油儲備:石油1235萬桶,成品油2588萬桶
1942年日本進口:石油814.6萬桶,成品油237.8萬桶
1942年底日本剩餘儲備:石油684萬桶,成品油1849萬桶
1943年日本進口:石油984.8萬桶,成品油465.2萬桶
1943年底日本剩餘儲備:石油235萬桶,成品油1146萬桶
1944年日本進口:石油164.1萬桶,成品油333.4萬桶
1944年底日本剩餘儲備:石油20萬桶,成品油475萬桶
(1)1941年美國禁運前的石油來源
從數據表中我們可以看出1940年的石油進口和石油儲備是日本的巔峰,而這些石油進口大部分來自美國(美國提供了80%),另外一部分來源於荷屬東印度群島。所以在美國禁運日本前,日本的石油是主要來自於進口和日本之前的石油儲備。
(2)1941年美國禁運後日本進口斷崖式下跌
1941年6月日本佔領越南後,美國宣布對日本禁運,英國和荷蘭效仿,切斷了對日石油供應,因此日本在1941年石油進口出現了斷崖式的下降只有313萬桶,只佔1940年14.2%。
所以禁運後的日本石油儲備急劇減少,不得不做出了偷襲珍珠港冒險的抉擇。
日本還大肆掠奪東南亞的特產橡膠和錫錠
❹ 二戰時,東南亞的石油儲量到底有多少,夠日本用嗎現在東南亞的
2戰前日本還不大敢觸及歐洲和美國等列強在東南亞的利益,所以基本是從2戰開始,日本提出南進計劃,目的奪取東南各島群的重要戰略物資,當時美國已經對日本實行經濟制裁,包括鋼材、石油、橡膠等等,如果日本不打下東南亞富油地區,以日本當時的石油儲備僅夠1年半之用。太平洋戰爭始於1941年12月8日,也就是偷襲珍珠港,幾乎同時日本陸軍和海軍分兵多路,在不到半年內,侵佔了香港、馬來亞、菲律賓、關島、新加坡、緬甸、印度尼西亞等地,徹底摧垮英國遠東艦隊,艦隊司令戰敗隨艦同沉。美國方面,麥大叔被業余劇作家本間雅晴從菲律賓轟到澳大利亞,日本在菲律賓製造了震驚世界的巴丹死亡行軍。詳細戰役不講了哈,都能查到。1942年6月,美國在中途島海戰獲勝,取得海上主動權。美軍經過三年苦戰,奪回太平洋上日軍佔領各島。1945年8月,蘇聯出兵中國東北,8月6日和9日,美國對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了一顆原子彈。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投降使節在東京灣密蘇里號戰列艦上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太平洋戰爭結束。太平洋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主戰場之一,參戰國家多達三十七個,涉及人口超過十五億,交戰雙方動員兵力在六千萬以上,歷時三年零幾個月,傷亡和損失難以統計。太平洋戰爭的失敗等同於日本全面戰敗。理由顯而易見,島國在海戰失勢就等於完全戰敗。如果拋開自身能力那就沒什麼好講了,物資的差異決定了戰爭的走向,戰爭期間,每個美國大兵身後是1噸的物資補給,日美造艦能力是1:4,造機能力是1:10。山本五十六曾經說過「我們最多是體面的戰敗,沒有第2個結果」,可惜日本的決策層和大部分將領幾乎沒有這種冷靜,珍珠港把他們刺激瘋了,戰術戰略上最大的失敗也就是這種盲目的自大。其實道理很簡單,一條森蚺可以吞掉一隻鱷魚,然後消化1個月,但是當它想吞掉一頭大象的時候就要考慮是否會被大象踩死的問題,它最多是讓大象感覺到疼痛可疼痛過後的反擊是它所不能承受的。
❺ 現在東南亞國家陸地上有哪些大的油田它們的產量大嗎二戰時的產量如何
印尼石油探明儲量43億桶,石油輸出國組織給印尼規定的石油生產配額是日產145萬桶,印尼目前石油日產量110萬桶,日消費量120萬桶,仍需進口少量石油。印尼石油管理部門出台了一系列優惠政策,准備引進更多的資金和設備,開發邊際油田,如印尼政府免去了石油勘探生產設備的進口稅。
馬來西亞石油探明儲量30億桶,大部分油田分布在馬來半島沿海地區。由於馬來西亞石油開采迅猛而勘探相對滯後,近年馬來西亞石油儲量呈下降趨勢。為開拓海外石油市場,馬來西亞國營石油天然氣公司已在23個國家涉足石油天然氣勘探開發,在海外29國石油業均有投資。
菲律賓石油產量不高,目前日產石油2.3萬桶,產自深海油田。菲律賓石油日消費量33.6萬桶,國產石油只能滿足7%的需求。為防止石油產品價格暴漲,菲律賓政府對國內市場油品價格實行調控;為保護國內煉油企業,菲律賓對原油和成品油徵收2%—3%的進口稅。
越南探明石油儲量6億桶,近來石油日產量40萬桶,日消耗石油33萬桶。由於煉油能力有限,越南在出口原油的同時,進口成品油。越南已投產的油田有9個,現正在勇決建一座日加工原油14萬桶的煉油廠,耗資將達25億美元;在越南北部將建一座日加工原油15萬桶的煉油廠,計劃2010年開工;越南南方也在規劃建一座新煉油廠
二戰時期
印度尼西亞的石油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斯蘭等島和巴布亞。幾乎全部賦存在第三紀地層中。較大的油田有中蘇門答臘的Minas, Duri, 和Bangko油田,蘇門答臘 Rama, 油田、東加里曼丹的Bunyu,Handi 和 Bakapai油田,
另外提示你,
在日本對中國發動戰爭時期,當局曾派出大量專家在中國東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地質調查,在尋找其他礦產資源的同時,也曾進行過油田的找礦工作。之所以沒能找到大慶油田,「是因為戰前日本鑽探的深度只達到大約八百米。不知道是否還有更深的鑽探技術,總之是越深越困難,聽說實際上並沒有鑽探。而且,大慶油田最淺的油層也有一千米深,還差不足兩百米」。
實際上,標志大慶油田發現的第一口油井——松基三井,恰恰是開鑽到1357-1382米之間的油層才出油的,這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這種說法。
❻ 什麼是「日本侵華戰爭時期的石油是從那裡來的
在珍珠港事變以前,日本的石油有三個來源:
從荷蘭殖民地印度尼西亞進口,從美國、墨西哥進口,在中國東北的撫順利用油頁岩礦提煉人造石油(產量不多)。
當年正是因為美國、英、荷聯合對日本石油禁運,迫使日本孤注一擲,發動太平洋戰爭。所以有人說,如果當年日本發現了大慶油田,就不會有珍珠港事變了。
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從美國、墨西哥的石油來源斷絕,但日本控制了印尼蘇門答臘的油田。
❼ 二戰時東南亞的石油儲量到底有多少
東南亞是世界主要產油區之一。現已探明儲量近20億噸,約佔世界總儲量的2%;年產量1億噸左右,約佔世界總產量的3%以上。是亞洲太平洋地區重要產油區
二戰前夕,全區曾年產油1000萬噸,為東方首屈一指的石油產地
尤其是印尼,被稱為浮在石油上
❽ 日本本土不產石油,二戰時日本的石油是從哪裡來的
第一次石油危機爆發使得1973年日本的工業生產下降了20%以上,GDP增長率同比下降了10%。日本一旦沒有了石油進口,其國內經濟就很快崩潰了,在1970年代兩次石油危機(1973年和1979年)之後,日本做出了努力,使能源資源多樣化,以提高安全性。日本的國內石油消費量略有下降,從1980年代後期的每日約510萬桶降至1990年的每天490萬桶。盡管該國的石油使用量有所下降,但天然氣使用卻大幅上升。日本的一些行業,例如電力公司和鋼鐵製造商,日本從石油到煤炭和天燃氣其中大部分是進口的。
❾ 二戰日本南下後,東南亞過得多慘
1939年夏天,在中國邊境一個叫「諾門坎」的地方,日本關東軍和蘇聯軍隊發生了一場激戰。當時世界被戰爭陰雲籠罩著,很少有人會關注遠東地區的一場小戰役。但是諾門坎之戰被認為是二戰的轉折點之一,在中國橫行的日軍在於戰中被蘇聯打敗,「北進」無望的日軍只能南下,開始了侵略東南亞的序幕。
日本侵略東南亞始於1941年12月,此戰是太平洋戰爭的一部分。日本在中國深陷戰爭泥潭,和數倍於己的中國軍隊在漫長的戰線上對峙,還遭到敵後抗日武裝的襲擾,國力已經接近透支。但此時日本執行「以戰養戰」的國策,不僅在中國掠奪資源,還將目光投向了西方人佔領的東南亞。
四、失敗前夜,日本卻留下獨立的種子
1942年到1945年這三年間,東南亞國家被日軍瘋狂壓榨,當初「解放」的虛偽面紗已經摘下,東南亞人已經到了反抗的邊緣。日本敗相已顯,這時他們開始扶持東南亞的獨立運動,支持民族運動領袖,給錢給槍,讓他們跟宗主國對抗。1945年敗退前夜,日本幾乎讓整個東南亞全部獨立,堅決不把這頭「奶牛」再交給西方。
❿ 二戰日本打太平洋戰爭,每天要消耗多少噸石油
二戰時期消耗的室友真不多,以前的時候開開彩的不行,然後開發的不行,然後設備也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