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張家港到印尼有多遠,j是海運距離,急求!
直線距離是5000多公里,通常上海港出發的話,一般海運時間是15天左右。
B. 印尼離中國哪個港口近鄰
印尼在中國南海的南部,當然是距離中國最南部的大型港口(軍港除外)是廣東的【湛江港】,此外分別有廣西的【北海港】和【防城港】。
C. 印尼至越南多少海里謝謝!
從印尼雅加達港到越南胡志明港(西貢)的海運里程為:1026海里。
從印尼雅加達港到越南金蘭(灣)的海運里程是:1095海里。
從印尼雅加達港到越南茅庄港的海運里程是:1117海里。
從印尼雅加達港到越南峴港的海運里程是:1388海里。
從印尼雅加達港到越南歸仁港的海運里程是:1214 海里。
D. 青島港到印尼多少海里
2500海里
E. 關於地理的知識威海!!
中國北方軍港,清朝北洋水師基地。位於今山東半島東北端威海市,瀕臨黃海,西連煙(台)蓬(萊),北隔渤海海峽,與遼東半島旅順口勢成犄角,共為渤海鎖鑰,拱衛京津海上門戶。威海衛原為濱海漁村,漢稱石落。
名稱由來
漢初時,威海叫「石落村」,是一個偏僻的小村,又來又稱為「落柑村」,據後人推測,之所以改為這個名字可能是因為這里遍地布滿了柑橘樹的緣故,至於是否如此,無從考證。到了元代,改為「清泉夼」。改名原因,無從知曉,但從字面看「清泉」是清清的泉水的意思,作為威海這樣一個沿海而多薄山的地方來說可以想見水的重要,「夼」是窪地的意思,可能也有因衛城在北棉花山南佛頂山西古山環繞之下而得名,依這樣理解這個名字是依地勢而取的名字。現在環翠樓公園東門北側還有一個立有「寶泉普濟」碑牌的泉水井,每天都有很多人前來打水。另據《威海衛志》(清乾隆本)記載:「在環翠樓東南石窟中,泉潔而甘,大旱弗匱。邑人咸取以釀,號『小惠泉』」,不知這「小惠泉」對於這個名字有無歷史淵源?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為防倭寇侵擾,設立威海衛,取威震海疆之意,威海之名即由此而來。
1945年,設威海衛市,建國後改成威海市。
歷史沿革
元朝稱清泉夼。明朝洪武三十一年(1398),為防倭寇襲擾設衛,稱威海衛。以威鎮海疆之意命名。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裁威海衛,復歸文登縣。清光緒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中日甲午戰爭後,被日本佔領。清光緒二十四年(公元1898年)被英國強租。民國十九年(公元1930年)十月,由中國政府收回。設威海衛行政區,直隸行政院。1938年3月又淪為日軍殖民地。1945年收復,設立威海市,屬膠東行署。1948年屬東海專署。1950年撤市設衛海縣。1951年改縣為衛海市,屬文登專區。1958年屬煙台專區。1987年升為地級市。轄環翠區、榮城市、文登市、乳山縣。
清光緒元年(1875)始建炮台,十四年,設水師提督署,駐水雷營,置製造所和水師學堂等,於海灣南北兩岸和劉公島、日島、黃島等地新築炮台多座,成為海防要塞和北洋海軍基地。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北洋水師提督署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日軍因威海衛地勢險要、設防強固,決定避開從港口正面進攻,集結軍艦25艘,陸軍 2.5萬餘人,由榮成灣之龍須島登陸,迂迴側後攻佔南岸炮台,海陸夾攻威海港。
北洋艦隊腹背受敵,全軍覆沒,威海失陷(見威海衛之戰)。1898年被英國強行租占,1930年收回。抗日戰爭中,日軍於1938年再次侵佔威海,1945年8月日本投降,為中國收復。1945年設威海市,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基地。
地理
威海衛為不凍良港,三面環山,口門向東,劉公島扼其前,形成向東、向北兩條航道和進出口,日島、黃島、牙石等島羅列劉公島兩側,構成港域天然屏障,形勢險固。
經濟貿易
威海衛的進出口貿易免收關稅,這種自由貿易港的地位吸引了不少外地人前來經商。商埠區鼎盛時期商號雲集,一派繁榮的景象。漁業也因海產品的暢銷而興盛起來,出現了許多漁行。
早在19世紀30年代,中國就開始了全國范圍的禁煙運動,但殖民政府在高額利潤的驅使下,繼續在威海衛推行鴉片專賣制,允許商人通過招投標在威海經營鴉片,同時,還在租借地建有鴉片種植園。雖然當時殖民政府也頒發了禁煙令,但是「禁暗不禁明」,使煙館成為一種合法行業。
教育衛生
由中華聖公會傳教士布朗創建了當時教學質量最高的學校「安立甘堂」;殖民當局創辦的唯一官辦學校「皇仁學堂」;有威海衛第一所女子學校——「淑德女校」;也有當地民眾創辦的第一所中學——「齊東中學」。
隨著入境西方人士的增多,威海衛的醫療衛生條件也有所改善,殖民當局開設了三所華人醫院,透過歷史老照片,可以清晰地看到商埠區內的大英民醫院。全城設施最好、醫術最高的醫療機構當屬劉公島皇家海軍療養院,但那裡只為洋人服務,華人患者一律止步。
發展現狀
威海市位於山東半島東端,地處北緯36°41′~37°35′,東經121°11′~122°42′。北東南三面瀕臨黃海,北與遼東半島相對,東及東南與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隔海相望,西與煙台市接壤。 東西最大橫距135公里,南北最大縱距81公里,總面積 5435平方公里,其中市區面積731平方公里。 海岸線長985.9公里。轄榮成、文登、 乳山3市和環翠區。
訂租威海衛專條
博物館再現英殖民在威海衛的生活蠟像條約簡介:
19世紀末帝國主義在遠東的爭奪中,英、俄是主要的對手。1898年,沙俄通過強租旅順口和大連灣,使東北淪為它的勢力范圍,在華勢力大有擴張,引起英國的強烈不滿。在中俄就旅大租借問題談判時,英國就極力反對。看到沙俄租借旅大已勢不可免,英國政府決定強占威海衛,作為「補償」,來與沙俄抗衡。1898年(光緒二十四年)3月27日,中俄《旅大租地條約》正式簽訂。次日,英國政府即電令駐華公使竇納樂,並照會清政府,正式提出英國租借威海衛。為了達到這一侵略目的,英國與其他帝國主義國家進行了一系列骯臟的交易。由於當時威海衛還在日軍的佔領之下,英國首先向日本試探。雙方互換了秘密照會,日本表示支持英國佔有威海衛。英德進行秘密交涉,英國保證「無意侵犯或爭奪德國在山東省的權益」,德國認可了英國對威海衛的要求。
在爭取日、德支持的同時,英國積極與清政府進行交涉。清政府不敢拒絕,只是軟弱無力地表示,租借一事須待日軍撤出威海衛後才能商議。但英國政府迫不及待,竟揚言要派海軍去煙台。在英國的軍事恫嚇下,總理衙門照會竇納樂,同意將威海衛租借給英國,但租期必須與俄國租借旅大的期限相同;中國仍可使用威海衛港停泊兵輪;英國以後不得再向中國提出領土要求。竇納樂對前兩點表示同意,對第三點卻斷然拒絕。他蠻橫地宣稱,英國租借威海衛是專為在北方抵制沙俄的勢力,如果法國在南方佔有口岸,英國還將「另索一處抵之」。這為日後的勒索埋下了伏筆。清政府雖然幾次提出異議,但最後還是在英國的訛詐與威脅下屈從。1898年7月1日,由慶親王奕?和總理衙門大臣、刑部尚書廖壽恆代表清政府,與英國公使竇納樂在北京簽訂了《訂租威海衛專條》 。
《訂租威海衛專條》的主要內容有:1.中國將威海衛及附近海面(包括劉公島、威海灣內島嶼及海灣沿岸10英里地方)租與英國,租期與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2.所租之地均歸英國管轄,但中國兵輪可在威海灣停泊。3.英國可在租地范圍內沿海一帶修築炮台,駐扎兵丁,或另設應行防護之法。
專條的這些規定,使英國輕而易舉地獲取了中國北方的一個重要軍事基地。威海衛和旅順曾是北洋海軍根據地,它們分踞渤海灣的南北入口,隔海相望,是保衛北京和華北的門戶。現在分別落到了俄、英手中,成為兩國的海軍基地。專條的簽訂,使華北門戶渤海灣的控制權完全落到了帝國主義的控制之下,這對北京形成了嚴重的威脅。
條約原文:
一八九八年七月一日,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北京。
今議定中國政府將山東省之威海衛及附近之海面租與英國政府,以為英國在華北得有水師合宜之處,並為多能保護英商在北洋之貿易;租期應按照俄國駐守旅順之期相同。所租之地系劉公島,並在威海灣之群島,及威海全灣沿岸以內之十英里地方。以上所租之地,專歸英國管轄。以外,在格林尼址東經一百二十一度四十分之東沿海暨附近沿海地方,均可擇地建築炮台、駐扎兵丁,或另設應行防護之法;又在該界內,均可以公平價值擇用地段,鑿井開泉、修築道路、建設醫院,以期適用。以上界內,所有中國管轄治理此地,英國並不幹預,惟除中、英兩國兵丁之外,不準他國兵丁擅入。又議定,現在威海城內駐扎之中國官員,仍可在城內各司其事,惟不得與保衛租地之武備有所妨礙。又議定,所租與英國之水面,中國兵船無論在局內局外,仍可享用。又議定,在以上所提地方內,不可將居民迫令遷移、產業入官,若應修建衙署、築造炮台等,官工須用地段,皆應從公給價。此約應由畫押之日起開辦施行。其批准文據,應在英國京城速行互換。為此,兩國大臣將此專條畫押蓋印,以昭信守。
大清國管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和碩慶親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刑部尚書廖
大英國欽差駐扎中華便宜行事大臣竇
光緒二十四年五月十三日
西歷一千八百九十八年七月初一日
相關介紹
聞一多詩詞
威海衛陷落,被日軍佔領.七子之歌--威海衛
【聞一多】
再讓我看守著中華最古的海,
這邊岸上原有聖人的丘陵在。
母親,莫忘了我是防海的健將,
我有一座劉公島作我的盾牌。
快救我回來呀,時期已經到了。
我背後葬的盡是聖人的遺骸!
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甲午戰爭中的威海衛
威海衛舊照片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在山東半島抗擊日本陸海軍侵犯威海衛(今山東威海)的戰役。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1月下旬,日軍侵佔旅順(今屬遼寧大連)後,其大本營鑒於渤海灣即將進入冰封期,不便於登陸作戰,遂決定暫緩執行直隸(約今河北)平原作戰計劃,而將戰略進攻方向轉至山東半島,海陸配合攻佔威海衛,企圖殲滅北洋海軍。為此,陸軍在其第2集團軍基礎上組成「山東作戰軍」,下轄第3、第4旅和原屬第6師的第11旅,共計2.5萬餘人。清廷因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錯誤,集重兵於奉天(今沈陽)、遼陽和京津一帶,山東半島防禦薄弱。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遙對旅順、大連,建有拱衛渤海門戶的北洋海軍基地。北洋海軍各艦艇於旅順失陷前即撤返威海港,尚有大小艦艇27艘;港區陸上築有炮台23座,安炮160餘門,守軍19營;煙台、酒館(今牟平東)、榮成(今舊榮成)等處另有駐軍41營。此時慈禧太後起用恭親王奕欣,令其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共籌和議。當得知日軍企圖後,始作迎戰准備。李鴻章令北洋艦隊水陸相依,陸軍固守大小炮台,艦船依託岸上炮台進行防禦。
威海衛之戰示意圖日軍為避開從威海港正面進攻,決定在榮成登陸,由陸路抄襲威海衛之背。1月20日晨,日「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送和支持下,於榮成灣龍須島登陸,占榮成。21~23日,清廷命北洋海軍乘間出擊,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守港待援,未予執行。25日,日軍分兵兩路進攻威海衛。26日,總兵孫萬齡率部2000餘人阻擊南路日軍於橋頭以東,但北路日軍已進至鮑家村、崮山後。28日,山東巡撫李秉衡令戴宗騫率所部北岸炮台守軍協同孫部夾擊北路日軍,戴軍未進,孫部孤軍力戰後退卻。南路日軍占橋頭,逼近溫泉,於30日晨同北路日軍夾攻南岸炮台。守軍奮勇抗擊,丁汝昌率「靖遠」等5艦在港內以艦炮火力支援。日軍多有死傷,少將旅長大寺安純被擊斃。戰至13時,南岸炮台失守。2月1日,日軍向威海衛以西迂迴攻擊孫萬齡部,孫率部抗擊,但因部將閻得勝臨陣脫逃,被迫撤退酒館。日軍遂占威海衛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隊登北岸破毀炮台,以免資敵。2日凌晨,日軍佔北岸炮台。坐困威海港的北洋艦隊遂陷於日軍海陸包圍之中。從4日起,南岸炮台日軍和聯合艦隊連日轟擊北洋艦隊各艦及日島、劉公島炮台;並在夜間以魚雷艇小隊連續突入港內實施襲擊,裝甲艦「定遠」,巡洋艦「來遠」、「靖遠」,練習艦「威遠」,布雷船「寶筏」等,先後被擊沉、擊毀。7日,北洋海軍魚雷艇11艘擅自從北口突圍逃跑,遭日艦追擊,或擱淺,或被擄。洋員瑞乃爾等勸逼丁汝昌投降,丁嚴正拒絕,仍堅持戰至船沒人盡。9~11日,右翼總兵劉步蟾、提督丁汝昌、護理左翼總兵楊用霖等先後自殺殉職。陸將戴宗騫、張文宣亦自盡。洋員馬格祿等慫恿威海營務處候選道牛昶昞於12日假丁汝昌名義向日聯合艦隊投降。17日,日軍佔領劉公島,威海衛海軍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此役,日軍從側後登陸,成功地對威海衛實施水陸夾擊。清軍由於兵力單薄,陸海軍缺乏協同,北洋艦隊困守港內,終遭全殲。
英租威海衛期間
英租威海衛歷史博物館在英租威海衛期間,英方先後派出了7任行政長官,其中任職時間最長的
是駱克哈特,他於1902年出任威海衛首任文職行政長官,正是在他的主持下,殖民政府逐步實現了一套高度集權的殖民統治體制。英租威海衛初期對農村採取的是不幹預政策,這樣就不利於殖民政府對農村的管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1906年推行了總董制,實現了殖民政府對農村的全面控制。
英方租占威海衛後,確立了將它建成皇家海軍訓練和療養基地的方針。利用劉公島和大陸沿岸的軍事設施進行艦隊演習、炮術訓練和步兵射擊訓練,並利用威海衛適宜的氣候和優美的環境興建了避暑療養場所。每年入夏以後,人滿島內外,商號的生意也隨之興隆起來。這時的威海衛,已經成為英國遠東艦隊的「後花園」。
中國收回威海衛
1930年10月1日 中國收回英租界威海衛
1930年10月1日,中國外交次長,接收威海衛專員王家楨與英國駐威長官莊士敦在威海衛英國威海衛行政長官署前,舉行中英交收威海衛典禮。被英人強行租借32年的中國海港威海衛,終於回歸中國。
1898年,英國通過《中英議租威海衛專約》,威海衛淪為其殖民地。
1921年12月,中國政府代表在華盛頓會議上提出歸還各國在華租借地的要求。此後中國政府便就威海衛租界問題與英國政府開始了長達8年的交涉。
1924年6月曾訂立《交收威海衛專約》29條,後曹錕倒台,英國政府借機將此案擱置。直到1930年6月雙方才重開談判。
之戰
威海衛之戰中日甲午戰爭中,清軍在山東半島抗擊日本陸海軍侵犯威海衛(今山東威海)的戰役。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11月下旬,日軍侵佔旅順(今屬遼寧大連)後,其大本營鑒於渤海灣即將進入冰封期,不便於登陸作戰,遂決定暫緩執行直隸(約今河北)平原作戰計劃,而將戰略進攻方向轉至山東半島,海陸配合攻佔威海衛,企圖殲滅北洋海軍。為此,陸軍在其第2集團軍基礎上組成"山東作戰軍",下轄第3、第4旅和原屬第6師的第11旅,共計2.5萬餘人。清廷因對日軍主攻方向判斷錯誤,集重兵於奉天(今沈陽)、遼陽和京津一帶,山東半島防禦薄弱。
威海衛位於山東半島東北部,遙對旅順、大連,建有拱衛渤海門戶的北洋海軍基地。北洋海軍各艦艇於旅順失陷前即撤返威海港,尚有大小艦艇27艘;港區陸上築有炮台23座,安炮160餘門,守軍19營;煙台、酒館(今牟平東)、榮成(今舊榮成)等處另有駐軍41營。此時慈禧太後起用恭親王奕欣,令其與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共籌和議。當得知日軍企圖後,始作迎戰准備。李鴻章令北洋艦隊水陸相依,陸軍固守大小炮台,艦船依託岸上炮台進行防禦。
日軍為避開從威海港正面進攻,決定在榮成登陸,由陸路抄襲威海衛之背。1月20日晨,日"山東作戰軍"在聯合艦隊護送和支持下,於榮成灣龍須島登陸,占榮成。21~23日,清廷命北洋海軍乘間出擊,北洋海軍提督丁汝昌守港待援,未予執行。25日,日軍分兵兩路進攻威海衛。26日,總兵孫萬齡率部2000餘人阻擊南路日軍於橋頭以東,但北路日軍已進至鮑家村、崮山後。28日,山東巡撫李秉衡令戴宗騫率所部北岸炮台守軍協同孫部夾擊北路日軍,戴軍未進,孫部孤軍力戰後退卻。南路日軍占橋頭,逼近溫泉,於30日晨同北路日軍夾攻南岸炮台。守軍奮勇抗擊,丁汝昌率"靖遠"等5艦在港內以艦炮火力支援。日軍多有死傷,少將旅長大寺安純被擊斃。戰至13時,南岸炮台失守。2月1日,日軍向威海衛以西迂迴攻擊孫萬齡部,孫率部抗擊,但因部將閻得勝臨陣脫逃,被迫撤退酒館。日軍遂占威海衛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隊登北岸破毀炮台,以免資敵。2日凌晨,日軍佔北岸炮台。坐困威海港的北洋艦隊遂陷於日軍海陸包圍之中。從4日起,南岸炮台日軍和聯合艦隊連日轟擊北洋艦隊各艦及日島、劉公島炮台;並在夜間以魚雷艇小隊連續突入港內實施襲擊,裝甲艦"定遠",巡洋艦"來遠"、"靖遠",練習艦"威遠",布雷船"寶筏"等,先後被擊沉、擊毀。7日,北洋海軍魚雷艇11艘擅自從北口突圍逃跑,遭日艦追擊,或擱淺,或被擄。洋員瑞乃爾等勸逼丁汝昌投降,丁嚴正拒絕,仍堅持戰至船沒人盡。9~11日,右翼總兵劉步蟾、提督丁汝昌、護理左翼總兵楊用霖等先後自殺殉職。陸將戴宗騫、張文宣亦自盡。洋員馬格祿等慫恿威海營務處候選道牛昶昞於12日假丁汝昌名義向日聯合艦隊投降。17日,日軍佔領劉公島,威海衛海軍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此役,日軍從側後登陸,成功地對威海衛實施水陸夾擊。清軍由於兵力單薄,陸海軍缺乏協同,北洋艦隊困守港內,終遭全殲。
F. 威海離什麼國家近
威海最多的是韓國人,大約有兩萬韓國人常年住在威海。基本路名、站牌、商店招牌多有漢文。威海港每周都有開往韓國的輪船,在威海的韓國企業也非常多。威海是最靠近韓國的地方!
G. 亞洲全部港口名稱
亞洲港口表
西太平洋
白令海
俄羅斯 阿爾納德
俄羅斯 堪察加彼得巴甫洛夫斯克
鄂霍次克海
俄羅斯 馬加丹
日本海
俄羅斯 海參崴港
朝鮮 羅津港
朝鮮 清津港
朝鮮 興南港
朝鮮 元山港
韓國 江陵港
韓國 釜山港
韓國 蔚山港
日本 福岡港(博多港)
日本 新潟港
瀨戶內海
日本 大阪港
日本 神戶港
日本 廣島港
日本 北九州港
黃海
韓國 木浦港
韓國 群山港
韓國 Haenam
韓國 仁川港
朝鮮 南浦港
朝鮮 新義州港
中國大陸 遼寧省丹東港
中國大陸 遼寧省大連港
中國大陸 山東省煙台港
中國大陸 山東省威海港
中國大陸 山東省青島港
中國大陸 山東省黃島油港
中國大陸 山東省日照港
中國大陸 江蘇省連雲港
渤海
中國大陸 遼寧省旅順港
中國大陸 遼寧省錦州港
中國大陸 遼寧省營口港
中國大陸 河北省秦皇島港
中國大陸 天津港
中國大陸 山東省東營港
東中國海
中國大陸 浙江省寧波舟山港
中國大陸 浙江省台州港
中國大陸 浙江省溫州港
台灣 基隆港
日本 那霸港
日本 熊本港
日本 長崎港
長江
中國大陸 上海港
中國大陸 江蘇省蘇州港
中國大陸 江蘇省南京港
中國大陸 江西省九江港
中國大陸 湖北省武漢港
中國大陸 湖北省宜昌港
中國大陸 重慶港
台灣海峽
中國大陸 福建省福州港
中國大陸 福建省廈門港
台灣 高雄港(輔助港安平港)
台灣 基隆港(輔助港台北港)
台灣 台中港
台灣 花蓮港(輔助港蘇澳港)
珠江
中國大陸 廣東省廣州港
南中國海
中國大陸 廣東省潮州港
中國大陸 廣東省深圳港
中國大陸 廣東省深圳鹽田港
中國大陸 廣東省珠海港
中國大陸 廣東省湛江港
中國大陸 廣西壯族自治區北海港
中國大陸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港
中國大陸 廣西壯族自治區防城港
中國大陸 海南省海口港
中國大陸 海南省三亞港
香港 維多利亞港
香港 屯門港
香港 葵涌貨櫃碼頭
澳門 九澳港
越南 海防港
越南 峴港
越南 金蘭港
越南 胡志明港(西貢港)
越南 Van Phong
泰國 曼谷港
泰國 Laem Chabang
馬來西亞 登嘉樓Kemaman Port
馬來西亞 彭亨關丹港
馬來西亞 沙巴亞庇港
馬來西亞 納閩港
馬來西亞 砂勞越古晉港
汶萊 Muara Port
菲律賓 宿霧港
菲律賓 馬尼拉港
菲律賓 Port of Subic
西太平洋直接
日本 仙台港
日本 橫濱港
日本 名古屋港
菲律賓 Legazpi City, Albay
愛琴海
土耳其 Bodrum
土耳其 伊茲密爾
土耳其 Kuşadası
亞速海
俄羅斯 Azov
烏克蘭 Berdiansk
烏克蘭 Mariupol
俄羅斯 Taganrog
俄羅斯 Yeysk
黑海
俄羅斯 Novorossiysk
羅馬尼亞 Port of Constanţa
羅馬尼亞 Mangalia
羅馬尼亞Midia, Năvodari
保加利亞 布爾加斯
保加利亞 瓦爾納
烏克蘭 敖德薩
喬治亞 巴統
土耳其 Port of Erdemir
土耳其 Samsun
土耳其 特拉布宗
烏克蘭 Sevastopol
喬治亞 蘇呼米
馬摩拉海
土耳其 伊斯坦布爾
土耳其 伊茲密特
土耳其 Tekirdağ
地中海
土耳其 Adana
土耳其 Antalya
以色列 Port of Ashdod
利比亞 Bardia
土耳其 Datca
土耳其 Fethiye
土耳其 Iskenderun
以色列 海法
塞普勒斯 Larnaca
敘利亞 Latakia
塞普勒斯 Limassol
土耳其 Marmaris
埃及 Mersa Matruh
土耳其 Mersin
黎巴嫩 Sidon
摩洛哥 丹吉爾
以色列 特拉維夫
希臘 Thessaloniki
摩洛哥 Tétouan
利比亞 的黎波里
黎巴嫩 Tripoli
[編輯] 印度洋
主條目:印度洋港口列表
澳大利亞 南澳大利亞阿德雷得
斯里蘭卡 可倫坡
南非 德班
澳大利亞 西澳大利亞費利曼圖
印尼 雅加達
莫三比克 馬布多
索馬里 摩加迪休
澳大利亞 維多利亞省Portland
澳大利亞 西澳大利亞Port Hedland
南非 伊麗莎白港
澳大利亞 南澳大利亞林肯港
模里西斯 路易港
澳大利亞 南澳大利亞Port Pirie
澳大利亞 西澳大利亞伯斯
印度 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布萊爾港
南非 Richards Bay
肯亞 蒙巴薩
坦尚尼亞 坦噶
坦尚尼亞 三蘭港
[編輯] 亞丁灣
葉門 亞丁
Berbera, Somaliland
吉布地 吉布地市
[編輯] 阿拉伯海
印度 喀拉拉邦阿勒皮
印度 古吉拉特邦巴魯奇縣
印度 古吉拉特邦巴夫那加爾
印度 喀拉拉邦科澤科德
巴基斯坦 俾路支省瓜達爾港
印度 馬哈拉施特拉邦 Jawaharlal Nehru Port (Mum)
印度 古吉拉特邦Kandla
巴基斯坦 信德省卡拉奇
巴基斯坦 信德省Keti Bandar
印度 喀拉拉邦柯枝
印度 古吉拉特邦Lothal
印度 卡納塔克邦芒伽羅
印度 果阿邦Marmagao
印度 馬哈拉施特拉邦孟買
印度Mundra, Gujarat,India
印度 古吉拉特邦Mundra
印度 果阿邦Panaji
印度 古吉拉特邦博爾本德爾
巴基斯坦 信德省Port Qasim
印度 馬哈拉施特拉邦Ratnagiri
阿曼 Salalah
印度 古吉拉特邦蘇拉特
印度 古吉拉特邦Veraval
[編輯] 孟加拉灣
印度 泰米爾納德邦清奈
孟加拉國 吉大港
印度 泰米爾納德邦Ennore
印度 安得拉邦Kakinada
印度 安得拉邦Machilipatnam
孟加拉國 Mongla
印度 泰米爾納德邦Nagapattinam
印度 奧里薩邦Paradeep
印度 泰米爾納德邦Tuticorin
印度 安得拉邦維沙卡帕特南
印度 奧里薩邦Dhamra
[編輯] 胡格利河
印度 西孟加拉邦Haldia
印度 西孟加拉邦加爾各答
[編輯] 麻六甲海峽、柔佛海峽
馬來西亞 Johor Port
馬來西亞 Port Klang
Northport
West Port
Southpoint
馬來西亞 Penang
新加坡 新加坡港
馬來西亞 Tanjung Langsat Port, Johor
馬來西亞 Port of Tanjung Pelepas
[編輯] 安達曼海
緬甸 仰光
印尼 棉蘭
[編輯] 阿曼灣
伊朗 Port of Chabahar
阿曼 馬斯喀特
阿聯酋 Khawr Fakkan
[編輯] 波斯灣
伊朗 Bandar Abbas
伊朗 Bandar Imam Khomeini
伊拉克 巴士拉
沙烏地阿拉伯 Dammam
卡達 多哈
阿聯酋 迪拜
阿聯酋 Hamriyah Port, Sharjah
沙烏地阿拉伯 Khafji
沙烏地阿拉伯 Khobar
科威特 科威特城
阿聯酋 迪拜Jebel Ali
沙烏地阿拉伯 Jul
巴林 麥納瑪
沙烏地阿拉伯 Ras Tanura
[編輯] Port Phillip
澳大利亞 維多利亞省基隆
澳大利亞 維多利亞省墨爾本
[編輯] 紅海
約旦 亞喀巴
厄利垂亞 Asseb
沙烏地阿拉伯 Duba
以色列 埃拉特
沙烏地阿拉伯 Farasan (city)
埃及 Hurghada
沙烏地阿拉伯 吉達
沙烏地阿拉伯 Jizan
厄利垂亞 Massawa
蘇丹 Port Sudan
沙烏地阿拉伯 Rabigh
埃及 蘇伊士
沙烏地阿拉伯 Yanb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