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印尼海域7.0級地震,有無造成人員傷亡
在北京時間8月19號的時候,在印尼蘇門答臘島南部海域發生7.0級地震, 震源深度10千米。詳細情況還沒有報道。
地震可謂是天災中最為危險的了,當發生地震的時候一定不要驚慌,發生地震的時候一定不要急於逃跑,因為是跑不掉的,短暫的幾秒鍾時間里不但撤不出去,還容易摔傷踩傷; 我們可以躲在衛生間的角落裡面。可躲避在堅實的傢具下、牆角處、轉移到承重牆多,開間小的廚房、 尤其是管道經過處,支撐力強,抗震系數較大。
在地震的時候,如果有時間的話第一時間關閉火源還有電源,因為我們在家避難的時候,這些東西也是會對我們的生命造成很大的危害的。地震平靜以後不要急著回家,以免發生餘震的時候來不及逃跑。被埋住的時候仔細的聽外面的動靜,也不要長時間的呼喊,可以用敲擊的方法呼救,盡量的維持自己的體力。創造生存條件。
㈡ 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印度尼西亞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因此多火山、地震等地質災害。
印度尼西亞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它是地球上最主要的地震帶,環繞太平洋一周,也把大陸和海洋分隔開來。該地震帶發生的地震約佔全球地震總數的80%,集中了全世界80%以上的淺源地震、90%的中源地震和幾乎全部的深源地震。
地震形成的原因:
岩層在地殼運動過程中,由於受到擠壓或者拉伸,當擠壓力或者拉伸力超過了岩層的承受力時,岩層就會發生斷裂,從而把岩層中集聚的能量釋放出來,就形成了地面的震地,簡稱地震。同樣也可以是自然界的原因,比如構造地震、火山地震、塌落地震等。
㈢ 印尼塔勞群島發生6.9級地震,印尼為何頻發地震等地質災害
印尼是一個非常危險的國家,它位於幾個構造板塊交界處,周圍火山環繞。該國的島嶼位於全世界最不穩定的一個區域。這周的火山爆發和由強震引發的海嘯,顯示印尼位於不穩定的地質構造上。作為全球最大的島國(由1.75萬座小島組成),印尼坐落在世界上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和世界第二大最活躍地震帶——阿爾卑斯帶之間。夾在這種地震多發帶中間,意味著這個島國會經歷全球最強的地震和最猛烈的火山爆發。據美國地質調查局(USGS)說,環太平洋地震帶學術上又稱環太平洋帶,是全球最強的一個地震帶,它的一系列斷層線從西半球的智利穿越日本和東南亞,一直延伸2.5萬英里(4.02萬公里)。
㈣ 印尼地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由於印尼位於太平洋地震帶和歐亞地震帶的交界處,大陸板塊在這里交接,地震和火山活動頻繁,每年發生的大小地震不下數千次。
印尼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靠近印尼東海岸區域的印度洋是3個主要板塊構造帶的結合處。這3個板塊分別是亞歐板塊、印度洋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
印度板塊與緬甸小板塊集中處斷裂所導致。印尼發生的地震產生於更南的位置,原因是澳大利亞板塊的東北端下降到巽他板塊下面,並因此而下降至中爪哇省下部,形成所謂的潛沒帶。潛沒帶中處於下部的板塊向下滑降通常都會引發地震。專家們指出,印尼地區發生的地震原因是兩大板塊在共同運動中互相擠壓,對兩大板塊潛沒線後更小的斷層線加壓,導致板塊側向斷裂,從而引發地震。
印尼地震多還是日本地震多?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地震最頻繁的地區之一,這里每年發生大大小小的地震上千次。其中2004年震驚世界的「印度洋海嘯」就是由印尼的蘇門答臘島附近發生的地震引起的,這場海嘯導致了20多萬人死亡,其中印尼的遇難人數就多達17萬。
地震
同樣的,日本也是一個多火山、地震的國家。日本每年發生的有感地震多達1500次,平均每天就有4次地震,而且危害比較大的地震每3年就會發生一次,可以說地震次數比我們一日三餐還頻繁。其中,2011年日本的3·11地震震級達到了9級,由於地震過於猛烈,也引發了巨大的海嘯,給日本東北部沿海城市造成了毀滅性的破壞,導致了將近1.6萬
㈤ 印尼為什麼經常地震
01 因為印尼處於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處於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而板塊和板塊的交界處是最不穩定的,容易相互碰撞擠壓,因此就容易產生地震或者火山爆發。
印度尼西亞,一個由約17508個島嶼組成的國家,號稱“千島之國”,同時,印尼也是世界上擁有火山數量最多的國家,全國共有火山數量超過400座,其中活火山數量達129座之多,也有“火山之國”之稱。印尼幾乎每年都會發生幾起火山地震。
其中,印尼地震海嘯給大家印象最深的,是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附近海域發生里氏9級的超級大地震,並引發了超大海嘯。海嘯的高度高達10多米,10多米的海浪,加上巨大的沖擊力,不管是建築還是人類,在它的面前沒有任何的反抗餘地,此次海嘯對印度尼西亞以及東南亞等國都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並造成印尼及周邊國家30萬餘人失蹤或傷亡。
許多人不禁好奇,為什麼印尼會有那麼多的地震海嘯發生呢?
這是因為印尼處於全球最活躍的地震帶—環太平洋地震帶上,還處於印度洋板塊、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的交界處,而板塊和板塊的交界處是最不穩定的,容易相互碰撞擠壓,因此容易產生地震或者火山爆發。
地震時,海底地層擠壓發生斷裂,部分地層出現猛烈上升或下沉,造成從海底到海面的整個水層發生劇烈“抖動”,釋放大量能量,並以地震波的沖擊波的形式傳遞,海水緊緊挨著大陸架,所以當海底地震,海水作為震動媒介繼續傳遞能量,傳到海面的形式就是海嘯了。當然,只有當地震震級足夠大時,通常在6.5級以上的地震,震源深度小於20-50公里,才可能引發海嘯。
㈥ 為什麼這么多地震襲擊印尼
印度尼西亞位置正好處在亞洲板塊和澳洲板塊之間,這里地殼運動活躍,地殼運動引起密集的地震和火山噴發。
㈦ 印度尼西亞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印尼處於印度洋板塊和太平洋板塊交界處,而板塊和板塊的交界處不穩定,容易相互碰撞,一碰撞了就產生地震或者火山爆發。
板塊的消亡邊界多發地震和火山噴發,全球有兩大火山地震帶,分別是地中海-喜馬拉雅火山地震帶和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印度尼西亞剛好地處兩大火山地震帶的交匯處。
印度尼西亞自然環境:
印尼河流眾多,水量豐沛,但都比較小。較大的河流有爪哇島的梭羅河以及加里曼丹島的巴里托河、卡普阿斯河、馬哈坎河,其中梭羅河全長560公里。較大的湖泊有多巴湖、馬寧焦湖、車卡拉湖、坦佩湖、托武帝湖、帕尼艾湖等,其中蘇門答臘的多巴湖為印尼第一大湖。
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無四季分別。北部受北半球季風影響,7~9月降水量豐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風影響,12月、1月、2月降水量豐富,年降水量1600~2200毫米。
㈧ 印尼地震已致78人死逾800人傷!為何地震殺傷力這么強
印尼西蘇拉威西省當地時間15日發生了6.2級地震,已經造成了數百人傷亡,隨著球員人員從廢墟裡面找到更多的遇難者,死亡人數也上升到78人,另一面,大雨也阻礙了搜救工作的推進。印尼地處環太平洋地震帶,每年都會發生大小地震數千次。2018年9月,印尼中蘇拉威西省棟加拉縣發生了7.4級地震,地震極其引發的海嘯造成了2000多人的死亡,那麼地震為何殺傷力那麼大呢?
地震發生後,能量通過波的形式傳遞,主要體現下P波和S波上,P波的傳遞速度快,達到了每秒6公里左右,可以通過固體、液體和空氣傳遞,而橫波的傳遞速度比較慢,每秒3.5公里。與體波相對應的面波,面波沿著地表傳播,因此破壞力上看,面波的威脅最大,其次是橫波和縱波。震級在7.8級的地震,其能量釋放大約是3000顆廣島原子彈,是非常可怕的。
㈨ 印尼蘇拉威西島地震遇難者人數升至42人!為何多數人無法從地震逃生
印尼蘇拉威西島地震造成了遇難人數上升至42人,很多的人無法從地震的災難當中逃出,是因為當地震來臨的時候是突發性的。這種突發性的危機很可能會造成人們的反應時間不足而導致傷亡的出現。對於地震而言,我們首先要了解地震為什麼會給我們帶來危害。地震的作用機理是通過地震波的方式進行傳遞的。地震波的傳遞又分為橫波傳遞和縱波傳遞。對於橫波傳遞而言,是對地上建築物產生左右晃動的危險,而對於縱波傳遞而言,是對於地上建築物產生上下跌宕的危險。因此對於建築而言,很容易會因為地震波的影響而導致坍塌的危險出現。
地震災害在板塊的交界處時有發生,所以在地震高發的地區特別需要避險知識的應用。只有在平常的時候對避險知識能夠深入人心,貫徹到實際當中,才能夠在危險來臨的時候更好的應對相關危險。應該危險是非常重要的,雖然我們無法預計危險什麼時候來臨,但是卻能夠在危險來臨的時候將傷亡最小化。
㈩ 印尼為什麼突發7.4級地震
是的,印尼突發7.4級地震,主要因為印尼位於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所以地震和海嘯多發。
印尼位於太平洋火山地震帶,靠近印尼東海岸區域的印度洋是3個主要板塊構造帶的結合處。這3個板塊分別是東面的巽他板塊、西北面的印度板塊和西南面的澳大利亞板塊。印度板塊與緬甸小板塊集中處斷裂所導致。印尼發生的地震產生於更南的位置,原因是澳大利亞板塊的東北端下降到巽他板塊下面,並因此而下降至中爪哇省下部,形成所謂的潛沒帶。潛沒帶中處於下部的板塊向下滑降通常都會引發地震。專家們指出,印尼地區發生的地震原因是兩大板塊在共同運動中互相擠壓的結果。
地震等級情況:
1、一般將小於1級的地震稱為超微震
2、M≥1級,小於3級的稱為弱震或微震。如果震源不是很淺,這種地震人們一般不易覺察。
3、 M≥3級,小於4.5級的稱為有感地震。這種地震人們能夠感覺到,但一般不會造成破壞。
4、 M≥4.5級,小於6級的稱為中強震(如9·7彝良地震)屬於可造成破壞的地震,但破壞輕重還與震源深度、震中距等多種因素有關。
5、M≥6級,小於7級的稱為強震(如8·3魯甸地震,2·6高雄地震)。
6、M≥7級,小於8級的稱為大地震(如8.8九寨溝地震,4·14玉樹地震,4.20雅安地震,7.18俄羅斯堪察加半島地震)。
7、8級以及8級以上的稱為巨大地震(如5·12汶川地震,3·11日本地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