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作為東南亞第一大國,印尼為什麼嚴重缺乏存在感
在全球國家和地區中,印度尼西亞無疑是一個十分特殊的存在。領土在赤道兩側,在地理位置上同屬於南、北半球,橫跨亞洲和大洋洲。同時,它是由1.7萬多個島嶼組成的國家,被稱作「千島之國」。毫無疑問,其海岸線長度非常驚人,高達5.47萬KM,僅次於加拿大,海洋面積也高達316.6萬平方千米。而其陸地面積也有190.4萬平方千米,居世界第15位。其人口已超過2.5億,排名世界第四。再則,印尼控制著馬六甲海峽,這也給其填上了濃墨重彩之筆。這些數據表明,印尼猶如一個小巨人般存在。
雖然,印尼是東南亞最大的經濟體,不過,2016年印尼的GDP總量才8619億美元,居世界第16位,被其體量差不多的印度甩在身後。也就是說,印尼並沒有與其體量相匹配的經濟實力。而在國際政治上,也顯得暗淡無數。
從現實來看,印尼也只不過是一個二流國家。那麼為什麼印尼空有大的體量,卻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換為現實國力?雲石君將從其內部地緣結構進行分析。
作為「千島之國」,在海洋文明時代,印尼可以靠海吃海,漫長的海岸線及眾多的港口利於發展外貿經濟。不過,這也是一把雙刃劍,群島太多,無疑會破壞地緣結構的完整性。
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海上交通也有相對改善和提高,但是海洋的隔離作用依舊不小。印尼島嶼眾多,水運運輸相對發達。不過,公路、鐵路及空運也只是集中在主要的島嶼上。印尼的公路全長34萬千米,但質量都不高,高速公路總里程才1000千米左右。總體上,印尼的基礎措施相對滯後,制約了經濟增長和投資環境的改善。再加上有數目太過龐大的島嶼,因交通聯系的不便,自然會制約各個島嶼間的經濟整合,反而各板塊會形成自成一體的局面。
島嶼眾多帶來的交通不便,不利於經濟整合。而眾多島嶼太過分散又是制約經濟發展的另一大因素。
印尼的國家地理結構呈帶狀分布,東西國土間直線距離長達5000餘公里,跨越了三個時區。在眾多島嶼中,以蘇門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五大島嶼為主,除東部的蘇門答臘與爪哇之間海域狹窄外,其餘諸島均散落於海上,彼此間距離均在數百公里,巴布亞島與最近的蘇拉威西島之間的距離則在1000公里以上。
主島除了爪哇和蘇門答臘相距不遠,可以通過跨海大橋,用公路、鐵路將它們連接在一起,而其它太過分散的島嶼因海上距離遙遠就只能通過航空和海運方式交流。
在地緣結構和氣候條件的雙重製約下,印尼就算有再大的體量,也不能最大限度的將其轉化為地緣經濟實力,經濟上也很難擠入到一流國家,甚至是二流國家。
島嶼雖眾多,但卻使得地緣結構上支離破碎,反應在經濟上是彼此相對獨立,而在政治上,便促使了分離主義的抬頭。
就算工業文明能拉近群島的距離,不過也是有一個度的。當下,工業文明將印尼群島整合為一個國家,但太過分散的地域環境也難以消除各島間的地緣隔離。
這就會導致印尼內部會存在各方政治勢力為了自己的利益而矛盾不斷,從而加重印尼的政治內耗。而帶狀的國土及各自獨立的地緣結構,在受到外部威脅時難以形成國家聚合力。如果,一旦國家經濟崩潰,或有外部大國勢力進入,將會有矛盾升級到國家分裂的地步。
Ⅱ 印尼在那裡啊
是一個國家。(印度尼西亞)
印尼,位於亞洲南端,沿著赤道羅列大大小小島嶼,綿延5,000公里。如此綿長的國土中,以蘇門達臘、爪哇、加里曼丹、蘇拉威西、伊利安加亞五大島嶼陸塊為主,全國約有300多個不同族群,方言則有365種以上。19世紀末於東爪哇出土的50萬年前「爪哇人」頭顱,是亞洲考古事紀的重大發現,而印尼各地保留的傳統文化,更是人類的重要寶藏。
除了觀光發達的都市外,印尼給人的印象多為原始、落後。長期受荷屬東印度公司殖民統治的印尼,盛產西方世界最珍視的瑰寶—香料;一艘艘香料船為荷蘭帶來無限財富,然而荷蘭對印尼的建設卻乏善可陳。印尼的農業仍停留在人力勞動階段,而手工藝品則是經濟廠區外的主要工業。
以島嶼組成的印尼,當然少不了沙灘度假的悠閑,特別是熱鬧非凡的巴厘島,已成為各國人士旅遊印尼的必到之處;然而在急速開發的同時,印尼人渴求進步的期盼與保育人士急呼的生態平衡沖擊著這個國家的發展,如何在保存紅毛猩猩、科摩多巨蜥生存空間以及提升印尼人生活水準間取得共識,仍有待各界共同努力。
國旗:紅色象徵勇敢和正義,白色象徵自由、公正和純潔。
國徽:印度尼西亞國徽是一隻金色的昂首展翅的印度教神鷹,象徵印尼人民的光榮和勝利。8月17日是印尼獨立日,神鷹尾部有八根羽毛表示8月,雙翅上各有十七根羽毛表示17日,從而紀念8 月17日這個值得印尼人民驕傲的日子。神鷹胸前有7枚盾擻,盾面上有5幅圖案:
正中的金色五角星是伊斯蘭教的象徵,印尼大多數國民都信奉伊斯蘭教;金色水牛頭展現人民主權,綠色榕樹堅實剛勁如同民族主義在印尼人民心中根深蒂固,棉桃和稻穗織出一片繁榮昌盛,金鏈環緊緊相扣象徵國內個民族一律平等。一條黑色橫線貫穿盾徽,表示赤道穿過印尼領土。神鷹雙爪下的白色飾帶上用古印尼文書寫著印尼格言「殊途同歸」。
人口:約2億(2000年統計)
語言:印度尼西亞語為官方語言。
面積:1,919,440平方公里
貨幣:印度尼西亞盾
別稱:千島之國、火山之國(活火山約佔世界活火山1 / 6 )。 宗教: 信奉伊斯蘭教的人約佔87.2%,基督教新教6.1%,天主教3.6%,其餘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民族:爪哇族佔47%,其他主要有巽他族、馬都拉族、米南卡保族、馬達族、馬來族、亞齊族以及華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等。
主要城市:雅加達:首都,人口850萬。為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海陸空交通樞紐。有食品、機械和造船工業。市東約10千米的丹戎不碌為其外港。萬隆:人口146萬,1955年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在此舉行。附近盛產金雞納霜,有紡織、橡膠等工廠。
節日:印尼的各種節日多得不可勝數,其中有紀念歷史事件和英雄人物的,有宗教節日,也有各民族的傳統節日。
習俗:印度尼西亞城市同其他國家一樣,大多是現代化建築,農村卻到處是帶有民族特色的建築。由於天氣炎熱,人們每天至少要沖洗三次澡。印度尼西亞人習慣用手抓飯,咖哩雞是馳名東南亞的美味佳餚。人們普遍喜歡吃辣的,辣椒、辣醬是餐桌上常見的佐料。
世界之最:世界最大的群島之國
自然環境:全境島嶼分布比較分散,領域范圍南北寬1900千米、東西延伸5000千米,由大巽他群島、努沙登加拉群島、馬魯古群島、伊里安島西部等組成。各島多山,僅沿海有平原。除加里曼丹島外,各島幾乎都有活火山,著名的喀拉喀托火山位於巽他海峽中,海拔813米。大巽他群島中的爪哇島北部是平原,土壤肥沃;南部是熔岩高原和山地,火山群島之間有寬廣的山間盆地,分布著許多茶園、橡膠園和金雞納樹園。爪哇島及其延伸的馬都拉島歷史上為國家重心所在,稱為內島或內省,其餘各島通稱為外島和外省。全境多屬熱帶雨林氣候,具有溫度高、降雨多、風力小、濕度大的特徵。年平均氣溫攝氏25-27度。年平均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由於季風影響,有多雨季節和少雨季節之分。
經濟:經濟以農林礦的原產品生產與出口為主。農業人口占總人口的70%以上。主要農產品是稻米、玉米、木薯、花生。種植園主要種植供出口的熱帶經濟作物。胡椒、木棉、金雞納霜的產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天然橡膠產量居世界第二位。此外還產豆蔻、丁香、甘蔗、椰子、茶葉、咖啡和棕櫚油等。工礦業產值約占工農業總產值的30%,1992年產原油560多萬桶、錫3.2萬噸。主要外貿對象有美國、日本等。出口原油(約占出口總值的3/4)、木材、天然橡膠、錫,此外還有椰干、棕櫚油、茶葉、鋁土礦、香料等。進口棉紗、棉布、糧食、工業原料和機械設備等。全國鐵路長6700多千米,公路長28萬千米,大部分集中在爪哇島。
Ⅲ 印尼的交通狀況如何
印尼基礎設施建設發展相對滯後,是制約印尼經濟增長和投資環境改善的一個主要瓶頸。與此同時,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也是保證印尼經濟能夠 年均增長6%的重要因素。印尼是群島國家,與鄰國直接接壤較少,外界互聯互通主要通過海路、航空等方式。
陸路運輸比較發達的地區是爪哇、蘇門答臘、蘇拉威西、巴厘島等。 全國公路網在1989-1993年期間已經形成。印尼公路全長34萬千米(2014年),但公路質量不髙,髙速公路建設停滯不前。截至2013年底,高速公路總里程不到1000千米。印尼將把高速公路建設列為重點工程之一,計劃以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為主,在全國建成總里程5405千米的高速路網。
印尼鐵路所有權為國家所有,由印尼國有資產管理公司經營,大規模運輸任務都由鐵路承擔。印尼全國鐵路總長6458千米,窄軌鐵路長5961千米,爪哇島和蘇門答臘島鐵路運輸比較發達,其中爪哇島鐵路長4684 千米,佔全國鐵路總長的73.6%。根據規劃,印尼將在爪哇地區發展南部鐵路以及貫通南北的鐵路線,並逐漸建設雙向鐵軌,在加里曼丹和蘇拉威西地區將進行鐵路運輸的調研及准備工作,在雅加達、泗水、錫江和萬鴉佬地區考慮建設城市軌道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