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白蔻」和「豆蔻」一樣嗎
不一樣。
1、外形不同:白蔻是球形,身上有裂紋,從內向外裂開,而肉蔻則是橢圓形狀的,根部撕裂。
2、產地不同:肉蔻產自於熱帶地區,白蔻一般產自於東南亞地區。
食用白寇仁注意事項
1、白豆蔻忌見火。
2、可破碎但不能炒用,不然將喪失或變弱其獨有的芬芳美味可口。
3、濕溫初起,身熱不揚,胸悶氣短不飢,濕勝於熱者,可與甜杏仁、薏米仁、長石等搭配。
4、脾胃寒濕嘔吐者,可與半夏、藿香、薑片等搭配。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白蔻、網路-豆蔻
Ⅱ 什麼是豆蔻
豆蔻又名十開蔻、元蔻、老蔻、白豆蔻、紫蔻、白蔻仁、白豆蔻仁。為姜科植物白豆蔻或爪哇白豆蔻的乾燥成熟果實。主產於柬埔寨和泰國,我國的海南、雲南和廣西現有栽培,習稱「原豆蔻」。爪哇白豆蔻原產於印度尼西亞,也稱「印尼白蔻」。現我國的海南和雲南南部地區有栽培。原豆蔻:呈類球形,直徑1.2~1.8cm。表面乳白色至淡黃色,具淺縱向槽紋及不顯著的鈍棱線各3條,皺槽紋間有縱的隆起線(維管束)5條,頂端有凸起的柱基,中央呈空洞狀,基部有凹下的圓形果柄痕,柱基及果柄痕的周圍均有棕色絨毛。果皮木質而脆,易裂開,內表面色淡有光澤,可見凹入的維管束紋里。果實3室,中軸胎座,每室含種子7~10粒,縱向排列於中軸胎座上。種子成不規則的多面體,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種皮灰棕色,表面有細致的波紋;種臍呈圓形的凹點,位於腹面的一端。氣芳香,味辛涼,略似樟腦。
印尼白蔻:呈類球形,具3鈍棱,直徑0.8~1.2cm;每一棱上的隆起線(維管束)較白豆蔻明顯;果皮木質,無光澤;果實3室,每室種子2~4枚。種子形狀同白豆蔻。氣味較薄。
均以個大、飽滿、果皮薄而完整、皮色潔白、氣味濃者為佳。
Ⅲ 白蔻哪裡種植
你好,白豆蔻主產於國外,適合種在山地森林的背陽處,以平均氣溫23℃、平均降雨量3500毫米的地方最為理想,主產於印尼、東柬埔寨、寮國、越南、斯里蘭卡等地,我國雲南、廣東、廣西等地亦有栽培,但國內種植量較少,現在我國進口的白豆蔻中大部分為印尼白豆蔻。
1、土肥整理
種植地的附近水源充足、土壤肥沃、方便排水排灌。同時土質不宜過沙,否則會影響通透性,遇到降雨容易引起土地板結。深翻土地至少二十五厘米,施足基肥,同時搭配使用里貝里宴沃水溶肥,促進百寇生長。並且將田間的雜草根、石塊、等清理干凈。最後施入充足的農家肥(家畜糞便)或堆肥,開溝作畦,畦寬為一米左右,溝溝交融,利於排水引流。
2、育苗方式
豆蔻育苗的方式有播種育苗和分株育苗。播種育苗一般是每年秋季的八九月份進行種植,在播種前需要進行種子處理。首先將種子放入濕河沙中拌勻,然後放入盆中,放置在溫度為三十到三十五度左右的環境下進行催芽,同時要經常進行較少,保持濕度,加快催芽的速度。一般十天左右就可以進行播種。而分株種植就比較簡單,什麼時候想種,隨時挖取即可。
3、搭棚遮陰
在播種之後要立馬搭建遮陰棚,以免太陽暴曬,曬傷幼苗。在播種之後,我們在搭建好的塑料棚上還需要覆蓋一層稻草或麥草,然後等到幼苗長出來之後,就需要將上面覆蓋的草料揭除一部分,然後慢慢的降低遮陰度。等到幼苗到三十厘米左右的時候,這是就可以完全將遮陰棚撤除。
4、移苗定植
豆蔻的移苗栽種一般是在六月多雨的時候,或者是多雨的季節。然後按照每行的距離為一米五,每株的距離為一米左右進行定植。在栽種的時候需要先提前進行挖穴,穴寬和深約為三十五厘米左右,然後往每個穴中撒入適量的土雜肥,拌勻後按照合理的密度栽種,每穴中需要兩到三株苗。為了提高移栽的成活率,在栽種好之後要及時的進行澆水,將土地壓緊。
5、定植後管理
豆蔻是一種多年生的植物,所以他的定植後管理是要分多年進行的。在定植後的兩年內,每年至少需要進行兩到三次中耕除草,在中耕除草的時候不需要深耕,以免傷及到豆蔻的根部,影響植株的生長。兩年後豆蔻就開始開花結果了,這是我們只需要每年在採收之後進行田間清理以及堆肥即可。前兩年追肥主要是以人畜糞水為主,後期只需要在冬季施干遲效肥即可。同時要注意的是,在花期要適量的噴灑葉面肥,提高座果率,增加豆蔻的產量。
Ⅳ 鹵肉28種香料配方表
28種鹵肉香料有:桂皮,八角,小茴香,花椒,胡椒,陳皮,甘松,丁香,香葉,姜,甘草,山奈、肉蔻,豆蔻,蔥,山楂、紫蘇,薄荷,白芷,白梔子,草果,姜黃,砂仁,羅漢果,香茅,肉桂,辛夷,大蒜等。
1、桂皮
桂皮,學名:柴桂,又稱:香桂,為樟科、樟屬植物天竺桂、陰香、細葉香桂或川桂等樹皮的通稱。本品為食品香料或烹飪調料。
Ⅳ 中葯白蔻仁是不是豆蔻仁
豆蔻拼音名:Doukou 英文名:FRUCTUS AMOMI ROTUNDUS 書頁號:2005年版一部-115 本品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momum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或爪哇白豆蔻Amomum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 的乾燥成熟果實。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 和「印尼白蔻」。 【性狀】 原豆蔻 呈類球形,直徑1.2~1.8cm。表面黃白色至淡黃棕色,有3 條較深的縱向槽紋,頂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下的果柄痕,兩端均具淺棕色絨毛。果皮體輕,質脆,易縱向裂開,內分3 室,每室含種子約10粒;種子呈不規則多面體,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有皺紋,並被有殘留的假種皮。氣芳香,味辛涼略似樟腦。 印尼白蔻 個略小。表面黃白色,有的微顯紫棕色。果皮較薄,種子瘦癟。氣味較弱。 【鑒別】 取[含量測定]項下的揮發油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桉油精對照品溶液(必要時可分別加乙醇適量稀釋),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兩種溶液各10μl, 分別點於同一硅膠G薄層板上,以苯-乙酸乙酯(19:1) 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噴以5% 香草醛硫酸溶液,在105℃ 加熱至斑點顯色清晰,立即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顏色的斑點。 【檢查】 雜質 原豆蔻不得過1%; 印尼白蔻不得過2% (附錄Ⅸ A)。 水分 照水分測定法(附錄Ⅸ H第二法)測定,原豆蔻不得過11.0%;印尼白蔻不得過12.0%。 【含量測定】 揮發油 取豆蔻仁適量,搗碎後稱取30~50g,照揮發油測定法(附錄Ⅹ D)測定。 原豆蔻仁含揮發油不得少於5.0%(ml/g);印尼白蔻仁不得少於4.0%(ml/g)。 桉油精 照氣相色譜法(附錄VI E)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以甲基硅橡膠(SE-54)為固定相。塗布濃度10%,柱溫110℃,理論板數按桉油精計算應不低於10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取桉油精對照品適量,精密稱定,加正己烷製成每1ml含25mg的溶液,即得。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豆蔻仁粉末(過三號篩)約5g,精密稱定,置圓底燒瓶中,加水200ml,連接揮發油測定器,自測定器上端加水至刻度3ml,再加正己烷2~3ml,連接迴流冷凝管,加熱至微沸,並保持2小時,放冷,分取正己烷液,通過鋪有無水硫酸鈉約1g的漏斗濾過,濾液置5ml量瓶中,揮發油測定器內壁用正己烷少量洗滌,洗液並入同一量瓶中,用正己烷稀釋至刻度,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1μl,注入氣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豆蔻仁含桉油精(C10H18O)不得少於3.0%。 【炮製】 除去雜質。用時搗碎。 【性味與歸經】 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能與主治】 化濕消痞,行氣溫中,開胃消食。用於濕濁中阻,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飢,寒濕嘔逆,胸腹脹痛,食積不消。 【用法與用量】 3~6g,入煎劑宜後下。 【貯藏】 密閉,置陰涼乾燥處,防蛀。
Ⅵ 豆蔻味道在哪裡能買到
豆蔻
http://ke..com/view/39830.htm
可以到葯房詢問一下,這個屬於醫葯作用更加高的
希望對你有幫助
Ⅶ 有在印尼賣丁香煙的人嗎
還有丁香煙嗎?
Ⅷ 白蒄是什麼東西和作用
豆蔻 Doukou 《名醫別錄》 為姜科植物白豆蔻A. kravanh Pierre ex Gagnep. 或瓜哇白豆蔻A. compactum Soland ex Maton的乾燥成熟果實。又名白豆蔻。主產於泰國、柬埔寨、越南,我國雲南、廣東、廣西等地亦有栽培;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於秋季果實由綠色轉成黃綠色時採收,曬干生用,用時搗碎。 【葯性】辛,溫。歸肺、脾、胃經。
【功效】化濕行氣,溫中止嘔。
【應用】
1.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本品可化濕行氣,常與藿香、陳皮等同用;若脾虛濕阻氣滯之胸腹虛脹,食少無力者,常與黃芪、白術、人參等同用,如白豆蔻丸(《聖惠方》)。另外,本品辛散入肺而宣化濕邪,故還常用於濕溫初起,胸悶不飢證。若濕邪偏重者,每與薏苡仁、杏仁等同用,如三仁湯(《溫病條辨》);若熱重於濕者,又常與黃芩、滑石等同用,如黃芩滑石湯(《溫病條辨》)。
2.嘔吐。本品能行氣寬中,溫胃止嘔。尤以胃寒濕阻氣滯嘔吐最為適宜。可單用為未服,或配藿香、半夏等葯,如白豆蔻湯(《沈氏尊生書》)。若小兒胃寒,吐乳不食者,可與砂仁、甘草等葯研細末服之。
【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湯劑宜後下。
【使用注意】陰虛血燥者慎用。
【鑒別用葯】豆蔻、砂仁同為化濕葯,具有化濕行氣,溫中止嘔、止瀉之功,常相須為用,用治濕阻中焦及脾胃氣滯證。但豆蔻化濕行氣之力偏中上焦,而砂仁偏中下焦。故豆蔻臨床上可用於濕溫痞悶,溫中偏胃而善止嘔;砂仁化濕行氣力略勝,溫中重在脾而善止瀉。
【古籍摘要】
1.《開寶本草》:「主積冷氣,止吐逆反胃,消谷下氣。」
2.《本草通玄》:「白豆蔻,其功全在芳香之氣,一經火炒,便減功力;即入湯液,但當研細,乘沸點服尤妙。」
【現代研究】
1.化學成分:含揮發油,主要成分為1,4桉葉素,α-樟腦、律草烯及其環氧化物。
2.葯理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增進胃腸蠕動,制止腸內異常發酵,祛除胃腸積氣,故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並能止嘔。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作用。
3.臨床研究:據報道,以白豆蔻、石菖蒲、草果仁等六味中葯組成益腎降濁沖劑,治療70例慢性腎功能衰竭(CRF)患者,顯效51例,有效15例,無效4例,經治療後Bun明顯下降,消化功能紊亂明顯糾正,食慾顯著增進,感染有所控制,出血迅速制止,症狀明顯緩解,基本起到了消除毒素,排除體內代謝產物,緩解改善病情,保護殘余腎臟功能,處長了CRF病人存活時間(中成葯,1993,3:20)。
附葯 豆蔻殼
為豆蔻的果殼。性味功效與豆蔻相似,但溫性不強,力亦較弱。適用於濕阻氣滯所致的脘腹痞悶,食慾不振,嘔吐等。煎服,3~5g。
Ⅸ 白豆蔻的功效
葯材基原
為姜科植物白蔻和爪哇白豆蔻的成熟果實。按產地不同分為「原豆蔻」和「印尼白蔻」。 動植物形態
1.白豆蔻,多年生草本,高1.5-3m。根莖粗壯,棕紅色。葉近無柄;葉片狹橢圓形或卵狀披針形,長約60cm,寬5-12cm,先端尾尖,基部楔形,兩面光滑無毛;葉舌圓形,長3-10mm;葉蒜口及葉舌密被長粗毛。穗狀花序2-多個,自莖基處抽出,圓柱形或圓錐形,長7-14cm,直徑3-5cm,密被枯木逢春瓦關排列的苞片;苞片三角形,長3.5-4cm,麥稈黃色,被柔毛,具明顯的方格狀網紋;花著生於苞片的腑內;花萼管狀,白色微透紅,長約1.2cm,先端3齒裂;花冠管與花萼管近等長,裂片3,白色,橢圓形;唇瓣橢圓形,長1.5-2cm,寬約1cm,勺狀,白色,中央黃色,基部具瓣柄;雄蕊下彎,長約6mm,花葯寬橢圓形,長約3mm,葯隔附屬體3裂;子房下拉,被柔毛,具二枚棒狀附屬體。蒴果近球形,白色或淡黃色,略具鈍三棱,直徑1.5-1.8cm,易開裂。種子團3瓣,每瓣有種子7-10顆。花期2-5月,果期7-8月。
2.爪哇白豆蔻,本種與前種的主要區別點為植侏較小,高1-1.5m。葉揉之有松節油氣味,葉鞘口無毛,葉舌僅邊緣疏被柔毛。苞片小,長2-2.5cm。 資源分布
1.我國廣東、雲南有栽培。原產泰國、越南、柬埔寨等國。 2.我國海南、雲南有栽培。原產印度尼西亞。(爪哇) 生態環境
1.生於氣候溫暖、潮濕、富含腐殖質的林下。
2.生於排水及保肥性良好的熱帶林下。 葯用植物栽培
生物學特徵性,喜溫暖、涼爽、濕潤氣候,幼苗遇短時9.5℃低溫時,停止生長,葉片干縮,葉尖焦枯。成年植株遇0℃時地上部分死亡。極端高溫達41℃,有蔭蔽條件下,能正常生長。以選向陽、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不宜在粘土或砂礫土種植。
栽培技術用種子和分株繁殖。種子繁殖:採收成熟果實,剝除果殼.搓洗凈果肉,將種子攤於室內阻於,播前在露天濕沙催芽兩星期。條播,行距12cm。實生苗長葉2-3片時,間苗移於新的苗畦或營養袋中,畦裁行株距 12cm ×5cm。經培育1年便可定植於大田。分株繁殖:從大田株叢中,選取莖3-5條相連在一起的壯實幼齡植株,用小刀將與母叢相連的根莖切斷後拔出,便可直接定植。種植前先種好蔭蔽樹。海南省於春季3-4月或秋季8-9月進行;雲南省西雙版納地區於5-6月定植,行株距為(2-1.5)m ×1m。每1hm2種植4995-6660叢。田間管理
定植後新株每年除草4-5次。至開花結果年
限,在開花前要清除株叢內的雜草及枯枝落葉,收果後,要剪除枯、病、殘株。每年施肥5-6次,以施土雜肥為主。在海南平原地區,因缺少傳粉昆蟲,必須進行人工輔助授粉,可提高成果率。
病蟲害防治病害有摔倒病、莖枯病、葉枯病,可用多靈菌、托布律或銅氨液噴灑。
採收和儲藏 當果實成熟時,剪下果穗,曬干或烤乾。 葯用部位
生葯材鑒定 性狀鑒別,
(1)白豆蔻,果實類球形,長1.1-1.2cm,直徑1.2-1.8cm,具3條鈍棱,表面黃白色或淡黃棕色,光滑,有多數縱向脈紋,先端有突起的柱基,基部有凹入的果柄痕,兩端均有黃色絨毛;果皮薄,受壓易開裂,內表面淡黃色且有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7-10顆,種子集結成團。種子呈不規則多面形,背面略隆起,直徑3-4mm,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稍規則的顆粒狀突起,外被類白色膜狀假種皮,較窄端有圓形窩點狀種臍,另端有合點,種脊位於腹面,凹陷為一淺縱溝。氣味芳香而濃烈,略似樟腦。
(2)爪哇白豆蔻,果實類球形,全3鈍棱,直徑0.8-1.2cm,果皮無光澤,中軸胎座3室,每室有種子2-4粒。
均以粒大、果皮薄而色潔白、飽滿、氣味濃者為佳。
顯微鑒別,種子橫切面:(1)白豆蔻,尖梯形或不規則三角形,外周微波狀。假種皮細胞多列,切向延長。種皮表皮細胞徑向延長,長圓形或類長方形,長40-90μm,直徑10-45μm,外被角質層。下皮細胞1列,切向延長,含紅棕色或黃棕色色素。油細胞1列,褐紅色或棕紅色,徑向延長,圓柱形,長至26μm,直徑至21μm,胞腔含硅質塊,外胚乳細胞含由微小澱粉粒集紅成的澱粉團,並有細小草酸鈣方晶。骨胚乳細胞含糊粉粒。胚細胞含糊粉粒及油滴。
(2)爪哇白豆蔻種皮表皮細胞較小,長12-40μm,直徑8-20μm;油細胞多和徑向延長。
粉末特徵:白豆蔻淡棕色或紅灰色。①種皮表皮細胞表面觀長條形,長至662μm,直徑18-58μm。②下皮細胞長方形或多角形,長72-146μm,直徑16-50μm,常與種皮表皮細胞上下層垂直排列;胞腔內含黃棕色或紅棕色色素塊。③油細胞切面觀類方形。④內種皮厚壁細胞表面觀大多呈五角形或六角形,直徑7-23μm,壁厚,非木化,胞腔內硅質塊,直徑5-16μm;切面觀細胞排成柵狀,外壁較薄,內壁極厚,胞腔位於上端,含硅質塊。此外,有假種皮細胞、色素細胞、外胚乳細胞、內胚乳細胞及草酸鈣方晶、簇晶等。 炮製方法
揀凈雜質,篩去皮屑,打碎,或剝去果殼,取仁打碎用。
葯理作用
1.抑菌作用:本品100%殼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痢疾桿菌有抑製作用。本品所含的4-松油醇對Bacillcus thurin giensis體外有抑菌作用。
2.平喘作用:本品所含的α-萜品醇,平喘作用較強,對豚鼠氣管平滑肌0.05ml/kg劑量時,作用強於艾葉油。4-松油醇亦有顯著的平喘作用。
3.具芳香健胃、驅風作用,豆蔻油很不穩定,即使儲藏很好,也常易喪失其特有之香味,一般可作成芳香酊或醑劑。種子應在臨用前方可磨碎,有良好的芳香健胃作用,能促進胃液分泌,興奮腸管蠕動,驅除腸內積氣,並抑制腸內異常發酵。
4.白豆蔻煎劑對豚鼠離體腸管低濃度興奮;高於1%及揮發油飽和水溶液均呈抑製作用。
5.其他作用:其揮發油對豚鼠實驗性結核,能增強小劑量鏈黴素的作用。 葯物配伍
配砂仁:開胸順氣、行氣止痛;配陳皮:理氣健脾;配杏仁、薏苡仁:宣上暢中滲下;配厚朴:和胃理氣化濕;配藿香:溫中化濕、行氣止嘔;配丁香:溫中祛寒。 葯性
味辛;性溫 歸經
肺;脾;胃經 功效
化濕行氣;溫中止嘔;開胃消食 功效分類
祛濕葯;行氣葯;消食葯 主治
濕阻氣滯;脾胃不和;脘腹脹滿;不思飲食;濕溫初起;胸悶不飢;胃寒嘔吐;食積不消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3-6,後下;或入丸、散。 用葯禁忌
陰虛血燥者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