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度尼西亞女人頭巾顏色代表什麼
印度尼西亞女人頭巾顏色無特殊含義。印尼女人大都包頭巾是因為印尼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伊斯蘭教信仰真主,真主為每一個信奉主的穆斯林規定了所有的合法與非法,允許與禁止,而穆斯林女性在規定中,她除了手和眼睛外,其餘都是羞體,不能夠外露,所以就用頭巾包裹著。
印度尼西亞女子著裝樸素、大方。她們喜歡佩戴首飾,如項鏈、耳環、手鐲、別針等。女士在辦公室上班時,穿裙子和有袖短外套,但避免色彩過於鮮艷。在社交場合,女士一般是裙裝,配絲綢披肩。
印尼穆斯林婦女不戴面罩。由於天熱,印尼人一般不穿襪子,平時男女都喜歡穿拖鞋或木履,不過現在也有很多女子愛穿高跟鞋。
印度尼西亞的風俗禁忌
1、印尼有90%的人是穆斯林,待人很有禮貌,不講別人的壞話,但卻很難成為知心朋友,一旦建立了推心置腹的交情,與之合作就比較容易,而且可靠。和印尼人相處不可愁眉苦臉。不可擺出一副先進國民的架子。
2、印尼人最喜歡笑,心情舒坦就笑,笑是他們的另一種語言。他們也喜歡開玩笑,他們甚至認為「笑口常開」是社交上的一種禮貌。印尼人同座時有打招呼的習慣。
3、印尼人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手,他們習慣用右手而忌用左手或雙手去接食物及其他用品。
② 印度尼西亞人穿什麼服裝
印尼政府規定凡參加全國性重大節慶、外事活動和社交活動的官員必須穿國服。印尼的國服是根據爪哇地區傳統服裝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服裝特點制定而成的。
男士頭戴黑色無檐北芝(peci)帽,上身穿巴迪(batik)長袖上衣或西裝,下身穿西褲,腳穿皮鞋。女士梳發髻插頭飾,上身穿格巴雅(kebaya)長袖襯衫,肩披長披肩,下身穿紗籠(sarung),腳穿高跟涼鞋。
除新幾內亞島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並將維達人排擠到深山內地。現代蘇門答臘的巴達克族、加里曼丹的達雅族和蘇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馬來人的後裔。
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又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徵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後,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後代。
③ 日本尼姑頭上頂的那塊布叫什麼
這種嗎?
縹帽指淡青色之帽子。又作縹帽子、縹冒。俗稱華帽子、帽子。亦稱裹頭。源於印度裹頭之制;佛世時,以印度北方天寒,佛陀乃允許比丘以毳制之帽裹頭。傳說隋煬帝尚為晉王時,曾請天台智顗大師授菩薩戒,因當時天氣嚴寒,晉王便自解其縹袖,裹於智顗之頭上,此即為我國縹帽之由來。
④ 印度人日常穿的服裝,有什麼特殊的名稱嗎
服飾:印度男子的傳統服裝,下身是托蒂,實際上是以塊纏在腰上的寬幅的白棉布,也有麻制或絲制的,長度一般為3.6至4.5米,纏在腰間,垂至膝蓋或垂至腳面,有的還帶滾邊。上身穿較肥大、長至膝蓋的「古爾達」上衣。頭巾的色澤各異,纏法也不同。拉賈斯坦人的頭巾和錫克人的頭巾很有名,有時人們還在頭巾上插上羽毛。
在印度農村,男子一般不穿上衣,只在肩上搭一條汗巾,或用一塊布為主上身,一端搭在肩上,人們叫它「恰達」。
印度婦女的民族服裝是「紗麗」。紗麗通常用一塊長6米左右、寬1.1至1.3米的布料做成。紗麗的穿法是從腰部纏起,最後披蓋在肩上或蒙在頭上。紗麗一般分棉布、絲綢、紗和尼龍幾種。
印度的服裝與當地氣候有關,夏天氣溫可以高過40°C,冬天也在20°C以上,因此服裝要求透氣、清爽。現在,城市中的居民,服裝一大部分西化,男的也穿襯衣、褲子,平常也多西裝革履。女的仍以穿紗麗的為多,也有不少改穿牛仔褲的。然而,各地區的民族還保持著自己的民族特色。許多穆斯林男人喜歡戴一頂波斯羔羊皮的土耳其帽。錫克族的婦女通常穿著遮到膝蓋的長衫和一種叫做沙爾沃一麥卡茲的寬大的裙子。
印度人喜歡佩戴各種各樣的首飾,名目繁多,如發飾、耳飾、額飾、鼻飾、項鏈、腦飾、腕鐲、上腕飾、指環等,大多為金、銀或寶石製品。有些地方的人甚至把首飾看得懂於衣裝。根據傳統的風俗,印度男子把首飾贈與女子被視為應盡的義務,女子把戴首飾視為生活的重要內容,但寡婦不能帶任何首飾。頭飾是一種用小鏈子和小鉤子固定於頭頂與額部的製品。鼻飾多為金銀製品,它是已婚女子的裝飾標志。頸飾中的項鏈被當作避邪之物而在婚禮中有新郎給新娘帶上,只要不離婚,妻子要將這根鏈子戴一輩子,印度農村至今仍有此俗。
⑤ 印尼的民族風俗
印尼有2.17億人口(2004統計),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約87%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度尼西亞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他們十分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和污辱人的舉止。爪哇島上的人最忌諱有人吹口哨,認為這是一種下流舉止,並會招來幽靈。此外,印尼人對烏龜特別忌諱,認為烏龜是一種令人厭惡的低級動物。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肉製品,不飲酒。
印尼人比較注重互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就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印尼人與初次交往的客人一般不願意談論當地政治和外國援助等問題。印度尼西亞爪哇男人,平時習慣身裹沙籠。外出或參加慶典時,總要在腰間掛著一把精緻漂亮的「格里斯」(即短劍),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驅穢。印度尼西亞巴厘島上的婦女搬運物品不習慣肩挑手提,而是把各種物品疊放成塔狀,用一個托盤頂在頭上。印度尼西亞人偏愛茉莉花,並把茉莉花視為純潔和友誼的象徵。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在這里都有較多的信奉者,民間還盛行拜物教。由於其歷史上曾受到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大小島嶼分布范圍較廣,居民交流不便,印尼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
(一)印尼全國有90%左右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其主要習俗有:(1)不喝含酒精的飲料,宴席中不上酒類飲料;不食豬肉;(2)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不用左手打招呼、接受禮物或遞交物品;(3)每星期五下午印尼穆斯林一般都要到附近的清真寺作禱告。
(二)印尼素有尊重女性的民族傳統,一般在公共場合,男士請女士先走,先用餐或先上車。而女士從男士面前經過,皆屈身彎膝而過,以示回敬。在社交場合,男士遇到女士一般不主動握手,若對一方伸出手,可以輕握。此外,印尼人視陌生人觸摸自己的頭為無禮。
(三)印尼人喜食辛辣和油炸食品,調味時喜加多種香料。一般老百姓吃飯用右手抓,宴會上使用刀、叉等。
(四)印尼的傳統服裝名為「巴迪」(Batik),實際上是爪哇人及巽他人以傳統的臘染工藝製成的紡織品,有國服之稱。高檔的巴迪布為手繪圖案,並綉以金絲等作為點綴。正式場合中男士可上身著長袖巴迪襯衫,下著深色褲子。女士一般著巴迪或其他布料的套裝,顏色普遍比較鮮艷。
⑥ 印度尼西亞亞的女人為什麼包裹頭呢
佩戴頭巾並不是印尼自古以來的傳統,這是外來的阿拉伯伊斯蘭宗教文化。伊斯蘭宗教教義規定,女人們只能讓家裡人(更嚴格只能是丈夫)看到自己的頭發,婚後的婦女尤其要如此。在外面一定要帶頭巾。
伊斯蘭教經典古蘭經中第二十四章第三十節告訴了世人:你當告訴眾穆民男子:俯首下視,遮其羞體。這是於你們至潔的。你當告訴眾穆民女子:俯首下視,遮其羞體,不得現露裝飾,除非那外露的。當令他們把面紗垂在衣領上,不要露出裝飾。
這一段經義,昭訓了我們不要俯視他人的羞體。羞體是指人體在禮教上必遮之處。兩男女在生理上的有別,因此男女在羞體的定義上也因性別而不同。男性的羞體即:人體中膝蓋以上,肚臍以下的部位,而女性的羞體則因其個體之構造及其引目的特性,除臉部、雙手之外,皆為女性的羞體。
伊斯蘭之所以要求人們不要俯視他人的羞體,也正是合乎禮教中的「非禮勿視」之意。除此之內外,伊斯蘭在穿的禮俗方面,也看重了禮儀的要求,而人類從古至今在穿著的進化上,著衣的目的除了避寒之外,其次的最大目的也莫過於遮羞護體。
因此在伊斯蘭得體的穿著上,並非以新潮流行為重,而仍是以合乎禮儀及莊重的服飾為著眼點。由此,伊斯前要求了他的子民,特別是婦女穿著起遮住其羞體的適容當服飾。此種服飾也就類似於今天我們所見的中東婦女所穿看的長袍或長裙及包著頭巾。
(6)印尼服裝裹頭的叫什麼簡介擴展閱讀
伊斯蘭教的一些禁忌:
根據伊斯蘭教的規定,伊斯蘭教徒禁食豬、馬、驢、騾、狗和一切自死的動物、動物血,禁食一切形象丑惡的飛禽走獸,無論牛、羊、駱駝及雞禽,均需經阿訇或做禮拜的人念安拉之名然後屠宰,否則不能食用。另外,在日常生活中,不抽煙、不飲酒。
伊斯蘭教律禁止撒謊、爽約、隱瞞、誣蔑、作偽證、讒言等。教律還規定,同他人談話時不能看不起對方而別轉臉去,走路時不能趾高氣揚、目中無人。伊斯蘭教提倡語言文明、優美,規定說話要低聲,待人和顏悅色,切忌粗暴,不能對人譏諷、攻擊、以諢名相稱、以惡語排謗。伊斯蘭教還提倡寬恕、公正、排解糾紛,禁正怒、妒忌、背後非議、刺探、惡意猜測等。
⑦ 穆斯林林婦女蒙在頭上布叫什麼
蓋頭`就是這個叫法`我就是個穆斯林`
⑧ 我想知道,印度人穿的服裝叫什麼如圖
稱為裹裙(dhoti)和搭帕(patta)。
男性的裹裙覆蓋了從腰部到小腿或小腿根部的裹裙,用一根腰帶在前面打結固定,有錢有地位的男性腰帶在兩端結成球形,並飾以精緻的刺綉。除了裹裙和腰帶外,第三件裝束是長長的棉質搭帕,貴族一般把搭帕的兩頭分別搭在肩上,讓中間垂下遮住胸脯或者把搭帕的一頭搭在肩上,也可以披在後背再用手腕抬住。
但是對苦力和手工藝者來說,搭帕更適合扎在頭上擋住陽光或者是捆在腰上方便工作,或者是作為擦汗的毛巾。
同時,女性的裹裙穿法跟男性不同,裹裙從最開始的不透明後來變得越來越透明了。 女性的裹裙由短小的布條纏成,另一塊布固定在正面腰帶中間再穿過兩腿之間並固定在背後的腰帶上。比較長的裹裙遮住了膝蓋,還有一種穿法是緊緊的把布條裹住臀部做成筒裙。
貴族婦女的搭帕是用薄布做成並裝飾了邊緣搭在頭上。同時她們的腰帶跟男式相似,有時還會在腰帶一端繫上裝飾性的手帕。底層人群僅僅能穿著粗糙的布裹裙和頭巾,跟現代印度底層人群的穿著是一樣的。
(8)印尼服裝裹頭的叫什麼簡介擴展閱讀
印度服裝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紗麗(SARI),紗麗並不是裙子,而是一塊尺寸約為5米乘1米5的大布料。先穿上襯裙(PETTICOAT)和長度剛剛蓋住胸部的打底小襯衫(CHOLI),然後用一種特殊的方法層層疊疊的把那塊大布料巧妙的裹在身上,再把關鍵部位用別針固定,就是我們平時看到的紗麗了樣子了。
從面料來講,南部的女性偏愛絲綢和棉布的,北部的多為雪紡。因為南部是絲綢產區,相對便宜,而婚禮等大型活動所用的紗麗絲綢就很昂貴了。根據地區的不同,紗麗也有很多穿法,腹部褶皺的數量,後面那一段是搭著還是蓋在頭上或掖在腰間,都有不同。
通常來講,紗麗是已婚女性的專利,未婚的女性多穿的是一種叫做「旁遮普服」的套裝,旁遮普服最早是印度北部旁遮普省錫克教女性們的服飾,所以由此得名,後來因為好看又方便,便傳遍了印度全境,成為一種被大眾廣泛接受的服飾。
⑨ 印度傳統服裝叫什麼
印度傳統服裝叫「紗麗」(sari )。
紗麗(sari),印度民族服裝。古代的紗麗原為飾有寶石的寬大腰帶,圍束時露肚臍。現代的紗麗已成為南亞大陸婦女的主要外衣。紗麗是成幅的綢緞或棉布,寬約1米,長4.5~9米不等,色彩鮮艷明亮,通常綉花,或鑲花邊、嵌亮片等。常與開襟短袖的緊身上衣喬麗、寬松的長襯裙卡格配套穿用。穿著紗麗的方法是,先將其一部分裹住腰身、折出數個褶飾,再將上端塞入裙腰間固定(可與喬麗之間裸露一段腰身),餘下的部分則經胸部披向左肩或頭部,然後掛於左背或搭於左臂垂下。印度女孩12歲起普遍穿紗麗,新娘按傳統習慣穿綠喬麗、紅紗麗。
⑩ 黑人明星球星平時帶的一種類似帽子緊緊包裹住頭部的東西叫什麼,可以買到嗎
那個頭巾充其量也只是塊布..你自己找個面料好點的也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