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尼發現世界最古老洞穴壁畫,這些壁畫是何時產生的
近日 ,考古學家在印度尼西亞蘇拉威西的一處洞穴內發現了一幅最早可追溯到4.5萬多年前的壁畫。澳大利亞格利菲斯大學科考團隊表示,該洞穴內發現的壁畫表現內容主要是半人半獸的形象獵殺野豬和野牛。科考團隊表示,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洞穴壁畫,比歐洲同類型壁畫早了2.1萬年。
在此之前,人們所發現的最古老的具象洞穴藝術可追溯至3.5萬年。而人類有記錄的最古老的洞穴藝術是抽象的,由尼安德特人(大約12萬到3萬年前居住在歐洲及西亞的古人類)創作,其歷史可追溯至6.4萬年,壁畫上僅僅具有線條,點和動物的形狀。
2. 印尼舞蹈分為幾種
印尼人善舞,舞興濃,舞藝高,舞豐厚。人們喜歡把腳下的土地變成舞台,每逢節慶、假期、重大儀式或重要朋友到來時都要載歌載舞。舞著舞著,海島便被冠以舞島之名。
印尼民族眾多,各民族的音樂各具特色。爪哇族的音樂旋律悠揚、柔和,音調低沉;西爪哇巽他族的曲調與爪哇族的相似,但更纏綿、傷感;巴厘族的音樂氣勢雄渾;馬魯古和巴達克族的曲調熱情奔放;馬來族的曲調活潑明朗,節奏歡快。因此,印尼舞蹈種類繁多,風格各異,有許多已經是聞名世界的經典之作,這與印尼的音樂是息息相關的。
從舞蹈的內容和表演手法來劃分,印尼舞蹈可以分為古典舞和現代舞,古典舞大多取材於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中的傳奇故事和印尼各地的歷史故事。現代舞多是在民間舞蹈的基礎上吸收其他國家尤其是西方國家的舞蹈藝術而創編的新型舞蹈,其典型代表是根據《羅摩衍那》史詩及印尼民間故事改編的芭蕾舞。按舞蹈的功能劃分,印尼舞蹈可分為禮儀性舞蹈和娛樂性舞蹈。禮儀性舞蹈是在舉行各種禮儀活動時跳的舞蹈,其中包括宗教舞、宮廷舞、迎賓舞、婚禮舞、喪禮舞等。娛樂性舞蹈則是人們在喜慶和休閑娛樂時跳的舞蹈,這類舞蹈多為民間舞,有不少是表達慶豐收等歡快心情的,有的則是模擬自然風景或表現男女愛情的,例如,傘舞、扇舞、孔雀舞、盤燭舞等。
3. 中國史籍有哪些對印尼歌舞藝術的記載
從音樂舞蹈來看,中國史籍也有不少對印尼歌舞藝術的記載,如《新唐書·南蠻列傳》的室利佛逝條記載:「室利佛逝,一曰屍利佛誓………咸亨(670-674)至開元(713~741)間,數遣使者朝……又獻侏儒、僧抵女各二及歌舞……」《咸賓錄》爪哇條載:「咸通(860~874)中,獻女樂……」《新唐書·南蠻列傳》訶陵載:「咸通(860~874),遣使獻女樂」(訶陵位於中爪哇)。1225年成書的《諸蕃志》中婆國條稱爪哇「樂有橫笛、鼓板,亦能舞」。1617年出版的《東西洋考》卷三下條載爪哇西部「樂有橫笛、鼓板,自為夷舞,諺所謂『大平婆之徵』也」。1849年《海島逸志》記:「番戲名曰濃迎。番婦之頗有色者,帶虯發(捲曲的頭發),纏錦幔,插金花,搖紙(紙扇),裸衣赤腳,歌番歌,舞番舞,搖頭閃目,鶴立鷺行,演唱雜劇……或兩婦對舞,或三四婦共跳舞。閑人亦可人其中,與之對舞,名曰弄濃迎。弄畢則酬以金。每於清夜遠遠聽之,其音凄切悲楚,所謂異鄉之樂,礻氏令人悲耳。」從以上記載可知印尼有女樂表演的舞蹈,有濃迎舞,面具舞,除此之外還有皮影戲。這些記載為我們了解印尼樂舞藝術提供了參考。印尼的音樂與中國有近似之處,如西方學者貝那特·澤特拉在《印度尼西亞》雜志發文介紹,印度尼西亞音樂中豐富的節奏和合演中的技巧與中國音樂有共同特點,「印尼的打擊樂器來自古代雲南的銅鼓」。民間習俗樂舞也多來自中國,如杜爾在《華僑在印尼》一書中談到爪哇人舞動假獸的舞蹈:「即使它的身軀頗短,沒有形成蛇狀,但顯而易見,它和中國的舞獅是相同的」;「世世代代,這種假獸舞已成為人們喜慶時的娛樂活動」。
4. 中國史籍對印尼歌舞藝術的記載在哪些文獻上可以看到
從音樂舞蹈來看,中國史籍也有不少對印尼歌舞藝術的記載,如《新唐書·南蠻列傳》的室利佛逝條記載:「室利佛逝,一曰屍利佛誓………咸亨(670-674)至開元(713~741)間,數遣使者朝……又獻侏儒、僧抵女各二及歌舞……」《咸賓錄》爪哇條載:「咸通(860~874)中,獻女樂……」《新唐書·南蠻列傳》訶陵載:「咸通(860~874),遣使獻女樂」(訶陵位於中爪哇)。1225年成書的《諸蕃志》中婆國條稱爪哇「樂有橫笛、鼓板,亦能舞」。1617年出版的《東西洋考》卷三下條載爪哇西部「樂有橫笛、鼓板,自為夷舞,諺所謂『大平婆之徵』也」。1849年《海島逸志》記:「番戲名曰濃迎。番婦之頗有色者,帶虯發(捲曲的頭發),纏錦幔,插金花,搖紙(紙扇),裸衣赤腳,歌番歌,舞番舞,搖頭閃目,鶴立鷺行,演唱雜劇……或兩婦對舞,或三四婦共跳舞。閑人亦可人其中,與之對舞,名曰弄濃迎。弄畢則酬以金。每於清夜遠遠聽之,其音凄切悲楚,所謂異鄉之樂,祗令人悲耳。」從以上記載可知印尼有女樂表演的舞蹈,有濃迎舞,面具舞,除此之外還有皮影戲。
5. 什麼是印尼文化
印尼擁有豐富而多樣的傳統文化和藝術形式。印尼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精髓都鑲在了五彩的掛毯裝飾中, 人們通過互助"gotong royong"或者公共集會和會議"musyawarah"達成一致"mufakat"。這一傳統的理念起源於原始的農業,今天仍然滲透於社會生活體系中。印尼古老而悠久的傳統和風俗還深深地紮根在社會生活和典禮儀式以及印尼傳統的法律中,其對印尼的生活有著很大的影響,特別是在維護婦女的社會生活平等地位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印尼漫漫歷史長河中,宗教所帶來的影響遍布了整個群島和村莊。像世界其他地方的文化發展那樣,印尼的藝術形式不僅僅起源於其歷史傳說,其中一部分還是由前王朝的宮廷文化發展演變而來。如巴厘島文化就整合了宗教儀式的元素。著名的爪哇島和巴厘島的舞蹈劇都起源於印度神話和印度古代梵語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
6. 印尼民歌的特點
1、印尼民歌有其鮮明的特點--多元化。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同時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又融人荷蘭的音樂文化。
2、印尼自身的多民族、多島嶼的特殊構成,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
3、最具代表性的、最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在世界上影響范圍最大的音樂種類是甘美蘭音樂,它是由中爪哇島發起來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音樂。主要是指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泛指一切合奏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甘美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8世紀的佛教廟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蘭樂隊所使用的一些樂器。
7. 印尼銅鼓紋飾主要有哪些
印尼銅鼓大多屬於第一類型,但是巴厘島的銅鼓,則有自己獨特的形制和風格。印尼銅鼓文飾主要有光體、青蛙、載魂船與羽人。光體就是太陽,太陽與青蛙並鑄,表現了與農業有關的意義。銅鼓上的羽人,是羽人氏族的圖騰。但根據民族學家考察:馬來-波利尼西亞人,在跳戰爭舞的時候,在頭上有盛飾的羽冠,魯昂島上的銅鉞紋刻中也刻縷著一個頭戴盛飾的羽冠形的人形假面;在玉縷銅鼓上的羽人也有表現為樂器吹奏者和舞蹈者的,而遊船(載魂船)上的羽人,則又表現為手執武器和捶擊銅鼓的。
法國學者維克拉·科魯波在他所著的《東京及北越之青銅器時代》一文中,談論到東山發現的靴型青銅斧上所刻縷的羽人形象時指出:「這一吹著笙型的樂器的畫面,恐怕是在跳圖騰舞,是和這一動物的鳥同名的氏族模擬這一動物的動作。」
同雕刻和繪畫藝術發展的同時,音樂和舞蹈藝術也有所發展。銅鼓以外還有皮革製成的象腳形的銅鼓。在中國西南地方,象腳鼓大鼓是皮革制的,象腳形的銅鼓是象腳鼓的仿造。可能是印度尼西亞的某些部落曾經使用過象腳鼓這種打擊樂器,在達雅克人的載魂船圖和極樂圖上,也有銅鼓形的畫面。
8. 印尼產木雕嗎
印尼產木雕。
印尼木雕在小飾品家居裝飾類中,其主要原材料是印尼當地的一種叫「Asbesia wood」的木材,它是一種質輕,細膩堅韌,易於造型的木頭,也是印尼特有的產品。而在傢具大類中,印尼木雕大都用質地堅硬、花紋細密的雨樹、柚木等木料雕刻而成,其造型千姿百態。
印尼木雕的特色
印尼木雕不但沿用了印尼殖民時期遺留下來的工藝,而且受來到印尼的荷蘭雕刻師和英國雕刻師技藝影響。印尼雕鑿還吸納西式雕刻之長,融會貫通,形成獨特的風格。
在印尼木雕中可以看到印度佛教中的佛頭和一些類似佛面的裝飾品。又能看到一些帶有中國文化特色的龍鳳雕刻,還有歐洲荷蘭的一些小鞋子,文化的交融,給了印尼木雕更獨特的藝術象徵和賦予了木雕印尼文化藝術。
9. 哪些是印尼代表性舞蹈
在印度尼西亞群島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巴厘島和爪哇島的舞蹈。這兩個地區的舞蹈深受印度文化的影響,尤其印度兩大史詩《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的影響。印度尼西亞舞蹈接受印度和中國舞蹈文化影響之後,經過長時期的發展,逐漸擺脫了兩國文化影響的束縛,形成了獨具本民族文化特色的舞蹈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