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萬隆會議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召開的會議有何特點
萬隆會議是在1955年,印尼萬隆召開。
會議體現了亞非國家的團結,第三世界力量開始崛起,
確立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萬隆精神。
❷ 印尼總理在萬隆會議中發表的致辭表達了什麼
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亞非獨立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與的條件下舉行的大型國際會議。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市開幕,有29個國家340名代表出席會議,與會代表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中國總理周恩來「求同存異」方針獲得普遍接受的情況下,萬隆會議排除外界干擾,圓滿結束。
萬隆會議增進了亞非國家間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同時它表明亞非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已開始登上國際舞台,並向舊的國際關系格局發起沖擊。
(2)印尼最有名的一場會議是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在萬隆會議的作用:
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五國總理的共同倡議下,第一次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史稱萬隆會議。
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在戰後國際關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高舉團結反帝的旗幟,堅持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原則,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傑出貢獻。
中國在萬隆會議上的表現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打破了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封鎖,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在中國外交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亞非會議的成功對戰後的國際形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❸ 1955年,代表地球上16億人口的29個發展中國家在印尼召開什麼會議
亞非會議 ,因為是在印尼萬隆召開的所以也叫"萬隆會議".
❹ 印尼亞非會議和萬隆會議是一個會議么
是的,一個會議!
1955年4月18日─24日,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在印度尼西亞萬隆召開首屆亞非會議,也稱萬隆會議。
❺ 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有色人種的首屆洲際大會的是
是1955年在印尼召開的萬隆會議,也就是亞非國際會議。
❻ 被稱為「人類歷史上有色人種的首屆州際大會」是什麼會議
萬隆會議1955年4月18-24日,會議沖破了重重障礙終於在萬隆隆重召開,代表著佔世界面積將近1/4(3100多萬平方公里)和世界人口約2/3(14.4億人)的29個亞非國家共計340名代表出席了會議,並有5個國家派代表團列席了會議。亞非會議是一個歷史性的偉大創舉,正如印尼總統蘇加諾所指出的,這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的有色人種的洲際會議,是世界歷史的新的起點。
❼ 求 巴厘島會議 的詳細介紹!
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的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上,以下7個關鍵詞被各國代表多次提及:
1.溫室效應。
2.氣候變化。
3.《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
4.《京都議定書》。
5.「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目前存在的全球變暖等環境問題主要是發達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不顧後果地利用環境和資源的累積惡果,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很大程度上是受害者。因此,國際環境保護合作必須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發達國家有義務在率先採取有關環保措施的同時,為國際合作做出更多切實的貢獻。這主要應表現在兩個方面:向發展中國家額外提供資金,幫助發展中國家更好地參加國際環保合作,或補償相關經濟損失;以優惠的非商業性的條件向發展中國家提供治理污染所需的先進技術。
6.碳足跡:指每個人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以二氧化碳為標准計算。一個人的碳足跡可以分為第一碳足跡和第二碳足跡。第一碳足跡是因使用化石能源而直接排放的二氧化碳,第二碳足跡是因使用各種產品而間接排放的二氧化碳。
7.食品里程和公平里程:人們每天消費的食品要經過各種運輸才能到達千家萬戶,而運輸是主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之一,食品里程簡單說就是食品所行路程。一些人希望通過給食品等添加食品里程說明,影響消費者的購買選擇。但是,發展中國家擔心食品里程成為發達國家的一種新貿易壁壘,於是出現了公平里程的概念。公平里程要求全面考慮與食品相關的生產方式、可再生能源使用等各種因素。
❽ 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召開了一次沒有西方國家參加的一次會議
1955年4月18-24日,由緬甸,印度,巴基斯坦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尼西亞五國發起,尼赫魯,納賽爾,和蘇加諾等組織,在印度尼西亞召開一次沒有西方帝國主義參加的亞非會議,又名萬隆會議,共有亞非會議,共有二十九個亞非國家參加,最後達成了萬隆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