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有什麼寵物

印尼有什麼寵物

發布時間:2022-08-23 18:25:48

⑴ 珍稀鸚鵡有哪些特徵

現存數量比較稀少的鸚鵡就是珍稀鸚鵡。
介紹部分給你:
葵花鳳頭鸚鵡
葵花 鳳頭鸚鵡(大、中巴丹)是美麗優雅的大型鳳頭鸚鵡,早期走私來台的鳳頭鸚鵡中常能見它們的蹤影,由於天性活潑聰明,常被訓練至馬戲團表演,它們在澳洲當地是普遍且便宜的寵物鳥,在許多農耕區甚至被視為農業害鳥,但是叫聲大而響亮、破壞力強是其缺點 ,相近亞種約有4種,包括了Sulphur-crested Cockatoo(產於澳洲,最大型的種類,)、Mathews' Cockatoo(產於澳洲)、Triton Cockatoo(產於新幾內亞與希巴布亞群島)、Eleonora Cockatoo(產於印尼境內的一些島嶼)。
體長:依亞種不同約44-51cm
分布:分布在澳洲的北部、東部與南部及塔斯馬尼亞、袋鼠島,印尼的東摩鹿加群島、新幾內亞、國王島、艾魯島等,也引進一些非原生地的地方如紐西蘭及數個島嶼。
整體概述:葵花鳳頭鸚鵡通常群居,常常數百隻成群,在覓食時會各自分散為一小群,通常在地上覓食,有些會在樹上警戒,注意有無危險,有危險的狀況時會警告正在覓食的同伴,主要食物有種子、堅果及水果、 飛行時常發出沙啞響亮的巨大叫聲,有時會到農作物區覓食,造成很嚴重的農業損失,被視為害鳥,在某些地區的農民被允許可以獵殺破懷農作物的葵花鳳頭鸚鵡,也有人為了它們的美麗羽毛而獵殺他們;築巢於高聳的樹洞中,澳洲南方的繁殖期在8-1月,北方在5-12月,一窩約有2-3顆蛋,通常2顆,30天後孵化,70天後羽毛長成;飼養葵花 鳳頭鸚鵡就像飼養其它的鳳頭鸚鵡一樣,需對它付出多一些的關心與注意,尤其只飼養一隻時;它們常常只親近主人一人,而對他人有攻擊性,可學會一些把戲,一些野外捕捉的野生鳥也可變的很馴服,公鳥的說話能力較母鳥佳;他們需要大籠舍,至少5x1.2x2m的規格,最好是6x2x2m較理想,有時巨大的叫聲非常吵雜,尤其是晨間及傍晚,啃咬力很強,籠舍必須夠堅固,提供新鮮樹枝與玩具供咬嚼,也可消除無聊。
繁殖:
在澳洲葵花鳳頭鸚鵡在澳洲本土的繁殖不多,因為有許多野外的幼鳥能夠合法的捕捉,因為葵花鳳頭鸚鵡在野外的數量算是穩定且安全(全世界總數量約有50萬只以上),在繁殖期間會明顯地變安靜,提供的巢箱要加上堅固的金屬邊,可使用金屬制巢箱,或將其外掛於籠外,否則強大的咬合力會嚴重地破壞木製巢箱 ,4、5歲以後有繁殖能力,一次約產2至3顆蛋,孵化期約30天,9至10星期後羽毛長成,有時對巢箱檢查會顯的敏感與不安。
小葵花&橘冠 鳳頭鸚鵡 (Lesser Sulphur-crested & Citron-crested Cockatoo)
小葵花 鳳頭鸚鵡(小巴丹)是最常見的走私鸚鵡之一,共有4種亞種,包括了美麗的橘冠鳳頭鸚鵡(左下圖),小葵花鳳頭鸚鵡是很普遍寵物鳥,生性聰明活潑,飼養它們需要付出更多的注意力與時間與其互動,與人類有良好互動的小葵花 鳳頭鸚鵡會很友善,它們在野外的數量原本很多,但在70年代開始其數量年年驟減,人類的捕捉是其族群衰退的最大因素,其次則為棲地的破壞;繁殖成果很常見,性別易於分辨,幼鳥與公鳥一樣有著深黑褐色的虹膜,所以一歲內的幼鳥較難辨別性別,母鳥的虹膜則明顯的呈紅棕色。
體長:
約33-38cm(13-15 吋
分布:
所有亞種均分布在印尼境內,主要在弗洛瑞斯海的許多島嶼上,包括蘇拉威希、蘇巴、帝汶等鄰近島嶼,曾經引進到新加坡與香港。
整體概述:
它們的4種亞種 — 小葵花鳳頭鸚鵡(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ua s. supphurea),橘冠鳳頭鸚鵡(Citron-crested Cockatoo,Cacatua s. citrinocristata),艾波氏小葵花鳳頭鸚鵡(Abbott's Lesser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tua s. abbotti),帝汶鳳頭鸚鵡(Timor Cockatoo,Cacatua s. parvula),野外的數量僅剩第一種的數量較多,橘冠巴丹從1986至1989年間數量驟減80%,當地政府已於1992年頒布禁令禁止出口橘冠 鳳頭鸚鵡,艾波氏 的野生數量則只剩9隻,捕捉售至寵物鳥市場與嚴重的棲息地破壞使得大部分的族群岌岌可危;它們喜棲息於各種森林、開闊的林地、農地、森林邊緣地區、半乾燥的林地等等,大部分都成對或3-9隻左右一起覓食與活動,但有時被發現會有較多的數量群集於有果實的樹上覓食,也會與折衷鸚鵡一起聚集覓食,聚集時相當吵雜,休息時通常棲息在森林地區,之後會成群地到低海拔的地區與農作物區內覓食,有時會遭農民捕殺;天然食物包括了種子、水果、穀物、漿果、堅果、嫩芽、花苞等,繁殖季節因地而異,大多始於9-10月與4-5月,一次產2-3顆卵,公母鳥輪 流孵蛋,孵化期約28天,10周後幼鳥羽毛長成,但仍會依賴親鳥一起生活約2個月;人工繁殖的小葵花 鳳頭鸚鵡不難照顧,適應環境後身體會很強健,且能耐低溫,啃咬破壞力很強,巢箱與籠舍需相當堅固,若飼養一對常會發生公鳥對母鳥十分具侵略性與攻擊性的行為,公鳥常會追著母鳥跑,甚至攻擊母鳥,有時會發生使母鳥致死的情況,給予公鳥適當的剪翅以及提供它們寬敞的鳥舍會使情形改善,最好也能提供一些樹枝或玩具供其啃咬。
繁殖:
除了避免購買野生鳥外,公鳥與母鳥是否合得來也須注意,不然會容易發生上述公鳥攻擊母鳥的情形,繁殖期間公鳥對母鳥會更具攻擊性,此情形若發生,過小的籠舍會使母鳥因受攻擊卻無處多藏而死亡,所以飼養於較大的鳥舍中較為理想,而使用有兩個出入口的T字型巢箱可以使母鳥較不易受公鳥的嚴重攻擊;約在3至4歲時始有繁殖能力,人工繁殖鳥的繁殖難度不高,一窩約產2至3顆蛋,親鳥會輪孵蛋,孵化期約22-25天, 幼鳥太晚移出巢外有時會遭公鳥攻擊,8至10周大時羽毛長成。
藍眼鳳頭鸚鵡 (Blue-eyed Cockatoo)
藍眼 鳳頭鸚鵡(非一般國內說的藍眼葵花巴丹)是很少見的珍稀種類,有別於葵花鳳頭鸚鵡,它的頭部與冠羽的形狀和摩鹿加鳳頭鸚鵡(朱路冠)較為相似,由於在葵花鳳頭鸚鵡的4種亞種中有3種也有藍色的眼圈,唯一沒有藍色眼圈的是產於澳洲體型最大的亞種 - Sulphur-crested Cockatoo(Cacatua galerita),所以分辨藍眼鳳頭鸚鵡與葵花鳳頭鸚鵡主要是以頭部與冠羽的形狀與較亮的藍色眼圈來作區隔,人工飼養的數目非常的稀少,母鳥的虹膜顏色較公鳥呈紅棕色.
體長:50cm(20 吋)
分布:藍眼鳳頭鸚鵡原產於巴布亞紐幾內亞東岸畢斯馬克群島的新不列顛島以及新愛爾蘭島上。
整體概述:
藍眼鳳頭鸚鵡棲息在海拔1000公尺以下的森林區、低地、森林邊緣地區與較空曠的林地內,較常在低海拔的地區發現它們的蹤跡,除了部份分布地區外它們在當地算是常見的鸚鵡,但近年並無新的藍眼巴丹數量統計與生態觀察所以現今的情形並不清楚,但數量很可能較以往低,主要還是捕捉販售至寵物市場與原始棲地的人為破壞;它們常單獨、成對或一小群一、二十隻聚集活動,常在枝頭間或是飛行時大聲嘶叫,很引人注意,天然食物包括種子、堅果、水果、漿果、無花果、昆蟲等,行為大致上應與葵花 鳳頭鸚鵡相去不遠;繁殖季節不詳,一次約產2顆蛋,由公鳥與母鳥輪流孵蛋,孵化期約需30天;大部分的藍眼巴丹都非人工繁殖鳥,剛引飼養初期較為膽小害羞,人工繁殖鳥很快可適應新環境,之後即便的強壯,叫聲響亮吵雜,破壞力強,籠舍中宜提供樹枝或耐咬的玩具供其啃咬,將它們安置於大的籠舍中較為理想。
繁殖:
由於籠養數目非常地稀少所以繁殖成果相當的少,除了少數如英國徹斯特動物園與美國幾個繁殖中心外,其成功繁殖相當少見,繁殖的資料也相當有限,可參考葵花 鳳頭鸚鵡與摩鹿加鳳頭鸚鵡的繁殖資料,提供較深的堅固巢箱供其使用,一窩產1-2顆卵,孵化期通常持續28-30天,幼鳥通常羽毛長成至斷奶需8-9個月。
摩鹿加鳳頭鸚鵡 (Moluccan Cockatoo)
摩鹿加 鳳頭鸚鵡(朱路冠)是早期最常走私來台的野生鳳頭鸚鵡之一,棲息地破壞及非常嚴重的盜補走私行為使它們已成為瀕臨絕種的鸚鵡,碩大的體型與美麗的外表是它們受人喜愛的最大原因,由於摩鹿加 鳳頭鸚鵡已列為保育類動物,但是在台灣還是有許多人飼養,有些是以前留下來的,也有些人成功的繁殖這些美麗的大型鳳頭鸚鵡;公母外表無明顯差別,但母鳥的虹膜有點帶紅色,公鳥則為黑褐色。
體長:約52cm(20.5吋)
分布:
印尼摩鹿加群島的西瑞島及周圍鄰近的小島,在沙巴魯亞島及哈魯古島的族群已絕種,曾再次引入安本島野放,但現今也不見它們的蹤跡了。
整體概述:
在1970年代時摩鹿加鳳頭鸚鵡在當地還是常見的鸚鵡,由於貪婪的人類的盜補使的這2、30年來數量急遽下降,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調查報告,在1981-1985年間,每年至少有5000隻摩鹿加 鳳頭鸚鵡被出口至無華盛頓公約管制的國家,或是利用走私入境,這個數目不包括印尼國內買賣的數量,所以盜捕野生鳥的情形十分嚴重,1987年一個自然保育的團體(PHPA)訂法限制了摩鹿加 鳳頭鸚鵡的出口,1989年它們正式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I 的瀕臨絕種鳥類,雖然列為瀕臨絕種的生物,但是在許多印尼的鳥市也是有來自野外的摩鹿加鳳頭鸚鵡待價而沽,走私野生鳥至國外的交易也都悄悄進行著,全世界的總數量約有8000隻,眷養的數量可能比野外更多;棲息地的海拔大概在100-1200m之間,超過海拔900m就很少有其蹤跡,常棲息於開闊的林地、紅樹林、沼澤區、溪河邊的森林區等地,通常單只、成對或一小群活動,偶爾大批聚集時約有16隻,但由於數量嚴重下滑,這種景象已不常見到,在早晨離開棲樹與傍晚返回棲樹時會發出響亮的鳴叫,主要食用堅果、椰果、種子、漿果、昆蟲等,繁殖期在7-8月間,築巢於高聳樹洞內,一窩產2顆卵,約28天後孵化,它們約在4、5歲時成熟;盜獵者用尼龍質漁網放置於摩鹿加 鳳頭鸚鵡棲息的樹上捕捉它們,或利用馴服的摩鹿加巴丹引誘野生摩鹿加巴丹進入陷阱中,盜獵者也跟隨成鳥的蹤跡找出巢穴,再將幼鳥捕獲,捕獲的鳥兒會被抓到海邊交易,再用小船轉運至安本島;籠養的摩鹿加 鳳頭鸚鵡非常吵,聲音非常大,尤其是公鳥,十分容易興奮與過度反應,野生鳥會非常緊張,啃咬破壞力超強,籠舍一定要夠堅固,巢箱除了需用厚實木板製成外,最好在邊緣加上堅硬的金屬質材,定期提供新鮮樹枝及玩具供啃咬;它們是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瀕臨絕種的一級保育類鸚鵡。
繁殖:
提供的空間需夠寬敞,需注意公鳥經常攻擊母鳥的行為,尤其在空間不夠的情形下,由於摩鹿加鳳頭鸚鵡體型大,育雛期間不要常驚動親鳥,不然可能發生親鳥因驚嚇而使幼鳥受傷甚至踩死幼鳥,它們算是較多產的 鳳頭鸚鵡一年可多至3-4胎,,一窩產2顆蛋,孵化期約29天,羽毛長成約需14-15個星期,全年均可能繁殖。
雨傘鳳頭鸚鵡 (Umbrella Cockatoo)
雨傘 鳳頭鸚鵡(大白)是最多產的鳳頭鸚鵡之一,它們的冠羽是所有鳳頭鸚鵡中最大的,潔白無瑕的羽毛十分美麗,在國際的鸚鵡養殖中算是常見的種類,在野外的數量卻愈來愈少,人類捕捉販賣是主要原因,國內的雨傘巴丹與其它許多東南亞白色系的 鳳頭鸚鵡一樣,絕大部分都是野生鳥進口或是走私來台的;其個性非常溫和及友善,能學會許多把戲及技巧,母鳥的虹膜有點帶淡紅色。
體長:46cm(18吋)
分布:分布在印尼摩鹿加省的北摩鹿加群島
整體概述:
喜愛棲息在海拔600m以下的山丘地森林、開闊林地、森林邊緣地帶、紅樹林、沼澤區等地,通常成群或一小群約3-10隻左右活動,有時在棲息處會聚集較大群約50隻的族群,天然食物包括堅果、種子、漿果、水果等,整天大部分的時間都待在樹上,獵人常用馴服乖巧的雨傘巴丹引誘野生的雨傘巴丹進入陷阱,在1984年時約有12193隻野生的雨傘 鳳頭鸚鵡被捕獲,出口或走私至別的國家,不包括約有7-10%的野生鳥在未被販賣時即死亡,以及印尼國內買賣的數量,當地居民有時也獵殺它們作為食物,加上棲息地破壞導致的巢穴不足等問題,使它們的數量不停地下滑,全世界的總數量約在5萬至20萬只之間,但有可能更多,築巢於中空樹洞中,繁殖期約在4月間;籠養的雨傘 鳳頭鸚鵡有時非常吵雜,喜愛啃咬東西,啃咬力十分強勁,剛引進飼養時較害羞,能很快地適應新環境。
繁殖:
雨傘鳳頭鸚鵡是鳳頭鸚鵡中較容易繁殖的種類,全年均可繁殖,最好選擇堅固厚實邊緣加金屬的巢箱,或是將巢箱外掛在籠外,否則可能會被它們咬的離離落落, 通常一窩產2 顆卵,公鳥與母鳥輪由孵蛋,約30天後孵化,3個月後羽毛長成,親鳥常常只專心照顧一隻雛鳥,所以常檢查巢箱及幼鳥的情形是必須的,有飼養雛鳥經驗的人最好能夠抓出手養以確保每隻幼鳥能順利健康的成長與發育。
戈芬氏鳳頭鸚鵡 (Goffin's Cockatoo)
戈芬氏 鳳頭鸚鵡(小白)是體型最小的巴丹之一,外表十分可愛及討人喜歡,它們的說話能力在鳳頭鸚鵡中算是較好的,非常愛嬉戲,能容易地學會許多把戲及技巧,是很友善的 鸚鵡,現已成為保育類的鸚鵡。
體長:32cm(12.6吋)
分布:
主要棲息在印尼南摩鹿加群島的塔寧巴島,鄰近的島嶼如牙德納島、拉瑞島、希拉魯島也有其族群,也曾引進到凱群島上。
整體概述:
戈芬氏鳳頭鸚鵡雖然在1970年代時就受棲息地破壞與捕捉販賣等環境沖擊,但在1981年時的數量還算普遍,由於它們分布的范圍小,所以任何棲息地的流失與盜補行為對整個族群數量的影響很大,在1983至1989年間光是有記錄的出口數量(不包括走私的數量)就有52000隻,它們也會因在當地造成農作物損失而被農民捕捉或射殺,世界上的總數量應該超過20萬只,而在1992年時戈芬氏 鳳頭鸚鵡即列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的保育類野生動物;常出現在海岸邊的低地森林內,有時會至農作物區內覓食,尤其愛在玉米田中吃農作物,築巢於樹洞內, 一次產 2-3顆蛋,公母輪由孵雛,30 天後孵化,10周左右後羽毛長成;人為飼養的戈芬氏 鳳頭鸚鵡成鳥剛飼養時較害羞,通常表現的很沉默,但很快可適應新環境,爾後即非常活潑好動,啃咬力強;戈芬氏巴丹為華盛頓公約附錄一之一級保育.
繁殖:
許多國外的繁殖者成功的繁殖戈芬氏鳳頭鸚鵡,國內則較少見,難度略高,也因幾乎全是野生鳥的原因;將巢箱安置在陰暗的角落,一窩約產3顆卵,但常有未受精的蛋,公母輪由孵蛋,孵化期約28-30天,8-10周後羽毛長成,有時對於巢箱的檢查會顯得緊張。
杜柯波氏鳳頭鸚鵡 (Ducorp's Cockatoo)
在台灣的杜柯波氏 鳳頭鸚鵡大都是野生鳥,體型稍微較戈芬氏鳳頭鸚鵡大一些,手養鳥十分乖巧與安靜,有學話的能力,個性溫和且愛親近人,是小型鳳頭鸚鵡中不錯的選擇,可惜數量不多也不普遍 。
體長:33cm(13吋)
分布:分布在南太平洋的索羅門群島上
整體概述:
息於多種類型的地區內,從海岸線到山區內,包括森林、森林邊緣地帶、小鎮上、花園內等,在海拔700公尺左右最常發現它們的蹤跡,通常成對或成一小群一起活動,成群活動時吵雜且引人注目,主要食用種子、漿果、水果、嫩芽、花朵及昆蟲,7-9月是它們的繁殖期,築巢於樹洞內,一次約產2-3顆卵,籠養的杜柯波氏 鳳頭鸚鵡數量不多,但野外數量還算穩定,全世界總數量在10萬只以上,在當地村落是普遍的寵物,但受棲息地日益因破壞而減少,及遭捕捉販賣至鳥市、走私等因素,數量也是在下降當中。
繁殖:
繁殖成果少,繁殖期間有侵略或攻擊性,公鳥有時會攻擊母鳥,不要經常打擾它們或改變環境,因為它們對這些行為十分敏感,一窩產2-3顆卵,孵化期約28天,羽毛長成8-10星期,常發生親鳥不餵食雛鳥的情形,最好趁早將幼鳥移出手養。
粉紅胸鳳頭鸚鵡 (Rose-breasted Cockato)
粉紅胸 鳳頭鸚鵡(桃色、粉紅巴丹)是澳洲分布最廣的鸚鵡之一,在許多地區被視為農業害鳥,但在澳洲以外的國家合法進口的粉紅胸鳳頭鸚鵡價格卻是一直不低,它們美麗的粉紅羽色十分迷人,手養鳥非常聰明及愛嬉戲,即使野生鳥遭捕捉飼養後也會變的友善與乖馴,飼養它們需對它們付出多一些的注意與關懷,提供多種玩具,以避免無聊所產生的拔羽症,母鳥的虹膜呈紅棕色,公鳥與幼鳥則是暗黑色,約有2-3種亞種,差別在於羽色深淺及體型的大小不同等差異,即使是乖巧的手養鳥,成熟後有可能變的有侵略性.
體長:約35cm(14吋)
分布:廣布於全澳洲
整體概述:
粉紅胸鳳頭鸚鵡遍布於澳洲各地,在當地是非常常見的鸚鵡,在過去50年間它們的數量及棲息地迅速成長,估計世界總數量應超過5百萬只,野外數量非常的多,常對穀物田等農作物造成相當大的損失,許多地方可以合法的獵殺以控制過多的數量造成農作物的危害的問題;粉紅胸 鳳頭鸚鵡喜愛棲息在開闊的草地與林地、農作物區、都市、小鎮等地,群居性,常數百隻成群結隊地活動,覓食時會各散為一小群,通常在地上覓食,主要食物有— 水果、種子、核果、昆蟲、嫩芽、漿果等,可能有些會與米契爾少校 鳳頭鸚鵡(車輪冠 Major Mitchell's Cockatoo)及長嘴鳳頭鸚鵡(Long-billed Corella)雜交,澳洲北部的繁殖期在2-7月,南部在7-12月,常將巢穴彼此築的很接近,利用樹葉與小樹枝在樹洞內築巢,一窩約產3-4顆蛋,公母輪流孵雛,孵化期約30天,幼鳥約在8星期後離巢;在澳洲粉紅胸 鳳頭鸚鵡與葵花鳳頭鸚鵡一樣是常見的寵物且售價低廉,繁殖它們的人也不多,因為野外數量很多,且有些地區能合法的捕捉,餵食上與其它鳳頭鸚鵡較不同的是油脂含量多的種子不應過量餵食,否則容易長出脂肪瘤,籠養鳥是吵雜、啃咬力強且生命力十分強韌的 鳳頭鸚鵡,最好能時常提供新鮮的樹枝供它們啃咬。
繁殖:
粉紅胸鳳頭鸚鵡是鳳頭鸚鵡中較多產的,提供厚實堅固的巢箱,在籠內放置稻草、小樹枝、樹葉等供公鳥築巢,一對成熟的成鳥一旦開始繁殖後即能固定的繁殖,一窩通常產3顆蛋,但可多至5顆,孵化期約25天,公母輪由孵蛋,7個星期後羽毛長成,幼鳥很快即能離巢。
[尖嘴鳳頭鸚鵡 (Slender-billed Corella)
尖嘴鳳頭鸚鵡是原產於澳洲東南部的鳳頭鸚鵡,體格粗壯,外型特殊,它們的外表與一般鳳頭鸚鵡較不同,冠羽較小,眼圈呈藍灰色裸面,上喙部很長,也是它們最大的特色;在世界各地的鸚鵡養殖界中是很稀少的種類,數量遠比一般巴丹少的多,市場上不容易見的到(主要是與一般澳洲種的 鳳頭鸚鵡一樣難有野生鳥的緣故,而市面上東南亞種的鳳頭鸚鵡則絕大多數都是野生鳥),尖嘴鳳頭鸚鵡是說話能力最佳的鳳頭鸚鵡之一,寵物鳥非常活潑好動,智商高表演欲強,由於數量太少,價位高,所以被當為寵物鳥的尖嘴 鳳頭鸚鵡相當少。
體長:37-41cm
分布:僅分布於澳洲的東南部地區。
整體概述:
尖嘴鳳頭鸚鵡棲息地主要為水源區旁的森林地帶、開闊的林地、農耕區、草原與牧場等等,活動區域通常都不會離開水源地,通常都群體約上百至2千隻左右聚集活動,尤其是在夏季尋找豐盛食物的期間會比較常出現大量聚集的情形,常被發現與澳洲葵花 鳳頭鸚鵡一起活動,有時會因覓食農作物造成損失而被當成害鳥,尖長的上喙主要是用於在地上覓食,主食包括堅果、種子、水果、蔬菜類、植物的嫩芽、花苞與根莖、漿果類以及一些穀物作物等;野外的尖嘴 鳳頭鸚鵡多在9月至10月間築巢准備繁殖,有些較早可能7月時就築巢,他們通常選擇在近水源地附近高度高的樹洞內築巢,也有些會在岩壁內築巢,一次約產2到4顆蛋,親鳥通常只能成功帶大一隻幼雛;人工繁殖的尖嘴 鳳頭鸚鵡非常活躍,很快能適應環境與親近飼主,人工繁殖鳥和人的互動性高且頻繁,與其它大型鳳頭鸚鵡比較起來他們比較不吵鬧,然而叫聲依舊是滿響亮的,尖嘴 鳳頭鸚鵡是很強壯的鳥兒,良好的飼養條件下不容易出問題,咬勁相當大,籠舍內所有的器材必須是強韌的材質所造才能避免被嚴重破壞,定期提供一些木頭、樹枝給他們啃咬比較理想,籠舍內的其它器材也比較不會被他們破壞。

繁殖:
繁殖尖嘴鳳頭鸚鵡最好能提供各種巢箱供其選擇,因為有些繁殖者的的經驗顯示他們可能有時會比較挑巢箱,提供多種選擇也會加大成功繁殖的機率,由於他們有著強勁的咬合力,所以一定得使用堅固的材質製成的巢箱,不然很可能會被嚴重破壞,一次繁殖約產下2-3顆卵,孵化期需要24天左右,幼鳥羽毛長成約2個月,手幼鳥說話能力佳,活潑親人,相當聰穎易訓練,是風評頗佳的寵物鳥。/size]
[棕櫚巴丹 (Palm Cockatoo)
棕櫚鳳頭鸚鵡是很十分美麗且獨特的 鳳頭鸚鵡,由於臉部沒有羽毛的特色與金剛鸚鵡一樣,所以又 有人稱椰子金剛,它們的喙部尺寸僅次於藍紫金剛,是體型很大的黑巴丹,共有3種亞種—艾特瑞木斯棕櫚鳳頭鸚鵡Aterrimus Palm Cockatoo)、戈利亞棕櫚 鳳頭鸚鵡(Goliath Palm Cockatoo)、范沃特氏棕櫚鳳頭鸚鵡(Van Oort's Palm Cockatoo),前2種較常見,戈利亞體型最大,艾特瑞木斯體型最小;棕櫚 鳳頭鸚鵡在國外合法的售價非常的高,通常比藍紫金剛還貴,國外一隻人工繁殖鳥通常要7、8千元美金至1萬多元美金,以"鳥類飼養繁殖研究中心"(Avicultural Breeding & Research Center--簡稱ABRC)為例,他們販售人工繁殖的斷奶棕櫚鳳頭鸚鵡幼鳥來籌募棕櫚鳳頭鸚鵡保育基金,通常一隻艾特瑞木斯幼鳥售8000美元,而戈利亞售13000美元,由於在歐美非常稀少且不易繁殖所以他們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
體長:依亞種與性別不同約55-68cm(21.6-26.7吋)
分布:分布在新幾內亞與周圍的島嶼,以及澳洲昆士蘭的約克角半島北部地區。
整體概述:
在新幾內亞的族群多棲息於熱帶雨林中,森林邊緣地帶、開闊稀樹的草原地帶等,澳洲族群分布在森林、尤加利樹林地及其鄰近的雨林區等地,有時單獨一隻活動,常成對或5、6隻聚集活動,用巨大有力的嘴剝開食用又大又硬的種子與堅果,水果、嫩芽、漿果也是主要食物,它們臉部的顏色會依情緒而改變,受驚嚇或興奮時會由粉紅色變深紅色,在澳洲,繁殖期約在8-2月,在新幾內亞約在8月間;棕櫚 鳳頭鸚鵡被盜捕的情形非常嚴重,加上棲息地破壞與當地人民獵殺他們作為食物,數量正在快速下滑中;籠養的棕櫚鳳頭鸚鵡很活耀,一但適應新環境後即非常強壯,但若綁在站架上或小籠舍中則會顯的了無生氣,看似十分沉默與封閉,啃咬力強,提供新鮮的樹枝供啃咬,適應期可能有餵食的問題,是因食物改變與環境的改變所產生的問題,甚至不吃食物,這尤其易發生在野生鳥的身上,棕櫚 鳳頭鸚鵡是華盛頓公約附錄一 ,一級保育的稀有品種。
繁殖:
由於棕櫚鳳頭鸚鵡的繁殖本來就很困難,在歐美都很少見,而台灣與亞洲的棕櫚鳳頭鸚鵡幾乎都是走私的野生鳥,要繁殖成功非常困難,繁殖需要大的鳥舍,繁殖期間對環境的變化十分敏感,一窩只產1顆卵,偶爾兩顆,孵化期約28-35天, 羽毛長成約13-16個星期。/size]

很可惜我級別不夠,不能傳上述十種鸚鵡照片

⑵ 印尼虎魚能活多少年

印尼虎的壽命還是比較長的,那麼到底印尼虎魚能活多少年呢?從理論上來講,印尼虎魚的壽命在15年左右,但是也有印尼虎活不長時間的,那就是野生的或者家養的,由於被攻擊或者疾病的威脅,導致印尼虎英年早逝。但是,仍有一些資深的寵物家飼養虎魚多年,然而他們飼養印尼虎魚壽命有的也達到了六年或七年。
印尼虎身材修長,身長和身高的比例和 泰虎相差甚遠。 印尼的中紋絕大多數是比較直的由背鰭鏈接至腹部,但也有少數的異類彎刀印尼虎。印尼虎的狀態絕大多數是不穩定發黑,容易變化印尼能黑到你找不到紋, 印尼的尾部中紋是環尾的(連接著)。 印泥尾紋3紋,多紋、尾部三紋。

⑶ 蘇門答臘虎魚的壽命和長度是多少

印尼虎的壽命還是比較長的,那麼到底印尼虎魚能活多少年呢?從理論上來講,印尼虎魚的壽命在15年左右,但是也有印尼虎活不長時間的,那就是野生的或者家養的,由於被攻擊或者疾病的威脅,導致印尼虎英年早逝。但是,仍有一些資深的寵物家飼養虎魚多年,然而他們飼養印尼虎魚壽命有的也達到了六年或七年。
印尼虎身材修長,身長和身高的比例和 泰虎相差甚遠。 印尼的中紋絕大多數是比較直的由背鰭鏈接至腹部,但也有少數的異類彎刀印尼虎。印尼虎的狀態絕大多數是不穩定發黑,容易變化印尼能黑到你找不到紋, 印尼的尾部中紋是環尾的(連接著)。 印泥尾紋3紋,多紋、尾部三紋。
綜上所述,
蘇門答臘虎魚長到50公分需要10—15年的時光,希望對你有用!

⑷ 有關珍珠鳥的資料。快一點。

珍珠鳥是金山珍珠的別名,學名叫斑胸草雀(學名為Poephila guttata,英文名為Zebra Finch),也叫脅草雀、錦花鳥、錦華鳥、小珍珠、錦花雀等。

斑胸草雀隸屬雀形目、梅花鳥科、草雀屬,原分布於澳洲東部和印尼東部熱帶森林中。中國大約在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由澳大利亞引進,現已繁殖培育出駱駝色、白色、花色等多個品種。這種鳥羽色艷麗,體形嬌小玲瓏,叫聲細柔,給人以美的享受,是馳名世界的人工繁育鳥。

在國內有些養鳥專著將金山珍珠另立一種,實質上金山珍珠與斑胸草雀是同種異名。

(4)印尼有什麼寵物擴展閱讀:

珍珠鳥體長大約10厘米左右。全體羽色青藍灰色,雌雄鳥羽色有明顯的區別,易於識別。珍珠鳥的頭部呈藍灰色,嘴基的兩側及兩眼下方,均有黑色的羽紋,眼先為白色,嘴基及眼下方黑羽之間,彷彿是眼下「淚痕」。

喉和胸淺灰藍色,背、肩及翅等藍、灰棕色。飛羽深灰褐色,尾羽較短,多為黑色,常被長的尾上覆羽所遮蓋,尾羽並有較規則的白色橫紋,故亦名斑馬雀。嘴多為深紅色,跗蹤及足也為深肉紅色。

雄鳥胸部下方兩側及兩脅,呈栗紅色,並布有小白色圓點,狀如珍珠,故又名珍珠鳥、珍珠雀或金山珍珠鳥;雌鳥體羽暗淡,胸下部兩側及兩脅無栗紅色羽塊及小白色圓點。

雄鳥喉至上胸色,還具有波狀黑紋數條,黑白相問,增添幾分觀賞價值。雌鳥喉至上胸無波狀黑紋。

珍珠鳥在人工飼養培育的環境下,又經過人工選擇,產生了白色和駝色的品種,其嘴和腳仍為紅色,這些品種的雌雄鳥,可以從嘴的顏色區別,雄鳥多為鮮艷的深紅色,富有光澤,雌鳥嘴色較淡,光澤也較差,白色品種名曰「白珍珠」,駝色品種又曰「駝珍珠」。

⑸ 蜥蜴的資料

澤巨蜥基本上就是生活於沼澤地區,特別是紅樹林區的大型巨蜥.體長可以長達兩公尺以上,十分龐大.但是由於不挑食的習性,使得它們可以棲息在大型動物無法生存的沼澤區域.澤巨蜥可以吃下任何可以吞下的肉食如魚蝦,螃蟹,鳥類,蛋類,蜥蜴,老鼠,蛙類,蛇類,甚至是死屍或垃圾等.這種來者不拒的個性也賦予它們過人的生存能力.在人工飼養下,適應良好.印尼繁殖場每年出售數以千計的澤巨蜥至國內外寵物市場或是皮革市場,也可以算得上是一種經濟動物.

澤巨蜥是所有巨蜥中最為溫馴的一種 ,屬於半水棲日行性蜥蜴,幼體的體色也十分出色,但長成之後體色則趨於黯淡,不過個別體色還是有差異存在.飼養環境與尼羅巨蜥相似,對水的需求很高,食物可以 喂一般蟋蟀,麵包蟲,小鼠,雞蛋等,幼體成長快速,所以鈣粉和維他命的補充也很重要最好每周供應一次.

雄性體型同樣大於雌性 ,雄性在100-130公分以上就屬於成體,雌性則為50-120公分.雌蜥在交配後4-6周就會產下6-25顆軟殼蛋於事先挖好的洞穴中,再掩埋好.經過2.5-3.5個月就可以孵化,幼蜥大約兩年後成年,壽命與一般巨蜥相同大約是十五年.
學 名 Varanus salvator

原 產 地 印度,斯里蘭卡,馬來西亞及印尼等國

棲息環境 沼澤或紅樹林區

體 長 全長100-200公分

適 溫 攝氏25-30度

學 名 Iguana iguana

原 產 地 中南美洲墨西哥至巴拉圭等國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70-160公分

適 溫 攝氏25-30度

鬣蜥 ,由字面上看得出來就是指有棘鬣的蜥蜴,種類不多,其中最有名氣的自然要屬加拉巴哥群島的海鬣蜥和陸鬣蜥.但如以寵物蜥蜴來說,綠鬣蜥可就算是最受歡迎的蜥蜴之王了,它也是體型最大的鬣蜥種類,是最被廣泛飼養的代表性寵物蜥蜴.中國自從2001年底開放人工繁殖個體進口後.身價由數千元急跌至數百元一隻,對於喜愛大型蜥蜴的人來說這不啻是一大福音.

綠鬣蜥是日型性的樹棲型蜥蜴 ,屬於雜食性,幼年期較能接受蟋蟀,麵包蟲,雞蛋等動物性食物,成年後會轉變為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可以菜葉,水果餵食.在野外,綠鬣蜥主要是棲息於鄰近溪流的森林樹冠層,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水盆是不可缺少的設備.外皮十分堅韌,不易受傷,但必須注意保溫燈具的距離,經常發生燙傷的意外.超長的尾巴在危急時也會自行斷落以自保,所以再把玩時要小心尾巴,不過段落的尾巴會再生,所以不會造成永久性的傷害.由於寵物市場需求量很大,所以在美國佛州和南美洲各國都有大規模的專業養殖場大量生產上市.可以說是產量最大的蜥蜴.

雄性綠鬣蜥後腿部有股孔 ,頸部的肉垂遠大於雌性,耳孔下方還有著一個特大的圓形鱗片也是遠大於雌性.交配是在樹上進行,懷孕的雌蜥會將卵產餘地上挖出的洞穴中,掩蓋覆土後就不會再理會卵窩,因此孵化的幼蜥

從小就得自力更生 .不過雌蜥有時會多掘幾個洞穴以擾亂掠食者的注意.綠鬣蜥產卵數量很大,經常一窩可以產下30-50顆卵,大經過75-90天可以孵化.初生幼蜥需要兩年的時間才能成年.如果飼養正確,綠鬣蜥可以活上十年以上.

學 名 Cordylus cataphractus

原 產 地 南非

棲息環境 沙漠岩石區

體 長 全長15-2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9度

犰狳蜥因為避敵方式酷似哺乳類中的犰狳而得名 .屬於日行性的小型蜥蜴.通常以家庭為單位聚集在多岩沙漠區域的岩堆間棲息.遇到掠食者便快速沖進石縫中躲藏.躲避不及的犰狳蜥就會將尾巴含在口中,將身體捲成一個帶刺的圓球以保護脆弱的腹部,這種自保措施與犰狳一模一樣.在哺乳類和爬蟲類中都有避敵方式如此神似的動物,確實是 自然界少見的巧合.

犰狳蜥十分溫馴 ,也很好養,可以很快適應人工環境,但是比一般蜥蜴要膽小一點,在沒有完全適應以前最好不要抓它把玩.在食性上是以一般昆蟲及無脊椎動物為主,可以餵食蟋蟀和麵包蟲,幼體特別喜歡吃白蟻.如果找得到的話,白蟻是最營養的食物.成體也可以餵食乳屬.飼養環境以砂為底材,堆置一些岩塊供它們攀爬和躲藏,水盆要大一點因為它們喜歡泡水,要有UVB加溫燈供它們曝曬.

在雌雄辨別上 ,犰狳蜥是非常困難的,但是因為價格不高,可以3-5隻群養讓它們自然配對,雄性通常頭部較大花紋較鮮明,股孔也比較明顯,不過准確性較其它蜥蜴低.雌性每次可以直接生下一隻幼體,一年只生一次,是典型的胎生蜥蜴,初生幼體包覆在一層透明薄膜中,約三年可以成熟繁殖.每次的幼體都可以與父母共同生活,不會有被吃的危險,因為犰狳蜥是群居性動物,但是以家庭成員為群聚對象,如果是外來的陌生個體便有遭受攻擊的危險.

經過人工飼養的犰狳蜥會逐漸失去捲曲成球的自衛本能 .市面上所見的個體絕大多數是野生個體,因為人工繁殖數量太低沒有經濟價值,除此之外,犰狳蜥是只飼養樂趣很高的蜥蜴.甚至適合初學的新手飼養.

學 名 Tiliqua scincoides

原 產 地 澳洲與新幾內亞各島

棲息環境 乾燥草原及森林區

體 長 全長45-60公分

適 溫 攝氏22-28度

藍舌蜥的外型不但少了一般蜥蜴類的猙獰 ,反而還多了一份滑稽,加上那特殊的藍色大舌頭,自然也吸引 了不少愛好者.藍舌蜥在澳洲共有六個亞種分布,最常見的亞種就是俗稱東部藍舌蜥或是斜紋藍舌蜥的Tiliqua s. scincoides,主要分布在澳洲,少部份分布在印尼和新幾內亞等地.族群和數量都很多,可以算是澳洲 最普遍的蜥蜴,經常在住家後院出沒.藍舌蜥很活潑也很容易馴養,只要常接觸,很快就會失去警戒心而變得很溫馴,是很適合初學者當寵物的蜥蜴.如果飼養得當,通常都能活上20年以上.類似的亞種是Tiliqua s. intermedia 稱為北部藍舌蜥,外型與東部種十分相似,主要以眼後的黑斑來區分.

由於四肢短小 ,藍舌蜥不善攀爬,所以需要較大的地面空間,四尺的飼養箱可以養一對成體比較足夠,底材以無菌土比較適合,可以供它們挖掘巢穴.溫度日間保持攝氏28度左右,夜間保持23度左右最適合.加溫燈是必須的,燈下溫度保持在攝氏33度左右.它們是會喝水的蜥蜴,所以需要放置水盆提供飲水.藍舌蜥屬於雜食性,一般蔬果和蟋蟀,麵包蟲等活餌都能接受,而且食量頗大,每周都需要定期補充鈣質.與一般蜥蜴比較不同的是藍舌蜥能夠吃死的昆蟲或小老鼠,不需要活餌.

雌雄的判別很容易 ,雄性的頭部比雌性來得寬大許多.藍舌蜥是胎生的蜥蜴,經過冬天的低溫刺激後,在初 春時會進行交配,在飼養箱中設置生產箱,箱內鋪上略濕潤的報紙或干水草,在交配後3-5個月,雌蜥會產下10-15隻左右的幼蜥,幼蜥的飼養並不困難,只要餵食與成蜥相同的食物即可,只是食物的體積必須要小一點.三年左右可以成年,這時就會成為石龍子科中最大的一個種類.

學 名 Dracaena guianensis

原 產 地 南美巴西,厄瓜多,秘魯,蓋亞那

棲息環境 河流沼澤地帶.

體 長 頭尾120-150公分.

適 溫 攝氏20-26度.

南美鱷蜥 對大多數人來說是一種陌生的蜥蜴 .雖然在南美洲分布很廣,野生族群也還不少,不過由於受到嚴格的保護,因此在寵物市場上仍然難以得見,就算是在歐美日市場上也是可遇不可求的珍稀品種.

南美鱷蜥不論是在外型或是習性上都可以說是巨蜥和鱷魚的混合體 ,成蜥可以長到一公尺以上,擁有巨蜥的體型和開叉的舌頭,卻又擁有鱷魚的鱗甲和水性.它們屬於日行性的半水棲的蜥蜴,但是爬樹的功夫也很好,平日除了在水中活動之外,就喜歡在濱水的樹枝上曬太陽,一有風吹草動就立刻遁入水中逃逸.因此基本飼養環境最好布置類似飼養水龍的環境,以水為主,陸地面積可以盡量縮小,多設置枯枝幹供攀爬.

大多數的人都知道南美鱷蜥以蝸牛為主食 ,但是因為絕大多數人都沒有經驗,也不知道那種蝸牛才適合餵食,原產地的信息也只有不完整的片段,所以幾乎所有的飼主都以飼養巨蜥的方式來飼養它們,餵食小鼠和蛙類,雖然也能夠成功飼養,但是卻與它們實際的需求相差甚遠.

事實上 ,南美鱷蜥是完全以水生蘋果螺科(Ampullariidae)的螺類為主食 的.這個秘訣在爬蟲市場上幾乎無人知曉,站長也是因為在尋找蘋果螺的資料時意外發現的.這些螺類體型碩大,普遍分布於南美洲各水系,主要有四個 大屬:

Asolene, Felipponea,Marisa 和 Pomacea.其中又以Pomacea屬為南美鱷蜥最主要的食物.

說到 Pomacea屬的螺類,它們可算是惡名昭彰,台灣也 在很多年前由農業單位自南美洲大量引進養殖做為食用螺,卻因為風味不佳而又大量棄養,如今已經成為台灣水生植物最大的禍害,它的名字就叫福壽螺(Pomacea canaliculata).有很多不同的體色.目前水族市場上仍然常可見到金黃色的黃金螺,它正是福壽螺的分身.南美鱷蜥經過百萬年的演化而發展出強有力的上下顎和粗短而平整的牙齒,正是用來咬碎螺貝類的最佳工具.它們的牙齒並不適合用來捕食其它活體食物.如果在台灣飼養南美鱷蜥,食物的來源倒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 ,雄性的臉部橘紅色澤較深而全面,雌性色澤較淺且范圍較小.同時雄性在兩腿之間有較明顯的八字型兩道股孔,雌性就沒有.至於繁殖資料現在仍然所知不多,仍然有賴飼主自行摸索了.

學 名 Tribolonotus gracilis

原 產 地 新幾內亞及外圍島嶼

棲息環境 潮濕森林區

體 長 全長18-25公分

適 溫 攝氏16-27度

紅眼鱷蜥屬於中小型蜥蜴 ,眼睛周圍有一個橘紅色的大眼圈,由正面看起來好象兩個大紅眼睛,頗有威嚇掠食者的功用.當然這也是它們名字的由來.鱷蜥共有八個種類,紅眼鱷蜥可以算是最出色的一種,一般棲息於熱帶雨林中緯度比較高的山區森林瀕臨溪流的區域.屬於肉食性蜥蜴,以昆蟲和軟體甲殼類為主食,喜歡在水中活動.所以在飼養時需要注意這些要點.

飼養紅眼鱷蜥只需一尺半的缸子就足夠飼養一對 .布置1/3水區,2/3陸區,底材以無菌土混合樹皮碎片最為合適,可以保持較高的濕度.太乾燥的環境容易造成脫皮不順.因為它們夜行的傾向,所以不需要特別的照明,冬天最好在缸角裝置加溫墊以保持適當的溫度.鱷蜥腳爪尖銳善於爬樹,因此缸蓋要蓋緊.紅眼鱷蜥有一個特點,就是它們雌雄兩性都能發出唧唧的叫聲,音調尖細,雌性頻率較雄性低沉.

雄蜥體型略大於雌蜥 ,雄性後腳三個腳趾內側都有一排細小的肉墊,雌性則無,另外在肚臍的位置雄性會有一片特大的方形鱗片.紅眼鱷蜥生性溫和,但是雄性會為爭奪雌性而打鬥,所以不要把兩只雄蜥養在一起,兩只雌性養在一起也不適合,所以最好成對或多對飼養.產卵期多數在秋天,雌蜥每次只產一顆蛋,約60天左右可以孵化.孵化溫度最好不要超過攝氏29度,以27度最為理想.溫度與性別沒有關聯.幼蜥在第三年就可以達到成熟階段,只要注意濕度,紅眼鱷蜥應該可以活至少十年以上.算是比較容易飼養與繁殖的蜥蜴類.

學 名 Chlamydosaurus kingii

原 產 地 澳洲與新幾內亞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6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9度

傘蜥的外型和體色就和一般人觀念中的蜥蜴相差無幾 ,很少人知道其實傘蜥不但容易飼養,個性也十分溫馴而且活潑,是蜥蜴中少數最適合做為寵物的種類.而它們張開獨特頸傘的樣子更是令人百看不厭.這種中大型蜥蜴分布在澳洲和新幾內亞,市面上販賣的個體通常都是印尼的半野生個體.購買時最好買越年輕的個體越好,比較容易馴養.

傘蜥個性溫和 ,不太會攻擊他種蜥蜴,不過同種間還是會有爭斗,所以不適合混養體型相差太多的個體.體色由茶色到棕色到灰色甚至黑色都有,多半是區域性的變化.由於傘蜥屬於日行性樹棲型,因此飼養箱要以高度為主,底材可用樹皮碎屑,多放置枯枝幹供攀爬,UVB燈和水盆都是必須的設備.傘蜥食量很大,食物則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蟑螂,甚至小鼠都是不錯的食物,多數個體也會吃青菜,豆類和水果,魚肉,蝦肉和肉食蜥蜴飼料 等餌食,所以可以多試試它們的口味.傘蜥通常是在遭受威脅或驚嚇的情況下才會張開頸傘,因此一般馴養的傘蜥張傘的機會就會比較少見.要注意的是傘蜥的尾部是體長 的兩倍長,要注意不要被同伴咬斷.

在雌雄的判別上不是很容易 ,特別是在幼體階段,成體的雄性體型比雌性大很多,頭部和頸傘也比較大,泄殖腔下方也會有凸起,體色比較鮮明,個性反而比較溫和.傘蜥在一年左右就會繁殖,不過最好養到兩年以上再繁殖比較安全,以免雌性體 型過小造成卡蛋致死.在繁殖過程中讓它們經歷一段低溫乾燥的期間,可以促進交配行為.交配通常在地面進行,懷孕的雌性會直接在地面挖洞產卵,必須事先准備產卵的土堆.孵化溫度最好控制在27-29度之間,不要超過30度,否則有可能造成胚胎死亡.再正常的飼養狀態下,傘蜥的壽命是十五年.

學 名 Corytophanes cristatus

原 產 地 墨西哥至哥倫比亞北部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30-40公分

適 溫 攝氏22-28度

Corytophanes屬共有三個成員: C. cristatus, C. hemandesii,和C. percarinatus.其中就是以被稱做海帆蜥 的C.cristatus 最常見於寵物市場.海帆蜥屬於鬣蜥科的一員,與綠鬣蜥,犀牛鬣蜥,刺尾鬣蜥,斐濟鬣蜥等同科.不但有一般鬣蜥所有的下巴肉垂和背脊上的鬣鱗外,其中最特別的就是頭上的冠.很像船帆而且可以隨意伸縮.這也是其它 鬣蜥所沒有的特徵.尾巴是體長的兩倍.海帆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蜥蜴.平日多在直立的樹幹上或是灌木叢中活動,距離地面的高度並不高.在所有鬣蜥科成員中,海帆蜥算是比較溫和文靜的一種.

飼養的方式類似雙冠蜥 ,只是海帆蜥比較不需要大量的水.食物以節肢動物,昆蟲,蜥蜴,小鼠,蚯蚓等為主,同時也需要添加維他命和鈣粉.飲水盆必須准備.最好還要每天噴水2-3次以保持較高的濕度.

雌雄辨別較容易 ,雌性的頭冠比較小,股孔也較不明顯.雌性每窩產下6-10顆蛋,大約60-75天可以孵化,不過海帆蜥的繁殖難度頗高,因此成功的繁殖記錄非常稀少,還有很大的發揮空間.

學 名 Eumeces chinensis formosensis

原 產 地 台灣特有亞種

棲息環境 1000公尺以下山區及平地草叢

體 長 全長30-40公分

適 溫 攝氏22-35度

台灣的石龍子種類有十餘種之多 ,其中也不乏體色出眾的品種.中國石龍子可以算是比較普遍的種類.也是台灣本島的特有亞種,其它還有四個亞種分別分布在綠島,國內與東南亞地區.族群數量都不大,喜歡出沒於1000公尺以下的低地田野草叢或灌木叢,一般人並不容易見到.冬天有 鑽入土中冬眠的習性.

中國石龍子是日型性地棲型蜥蜴 ,一般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主食,.偶而也會攝取植物莖葉.個性溫和而膽小,對於人工環境的適應力頗高.以一般熱帶雨林地棲蜥蜴的環境來飼養就可以養得很好.對於一般蟋蟀,麵包蟲食餌接受度也很高.不過尾巴與守宮一樣容易自割,要避免抓取尾部.

雄性個體尾巴根部較粗大 ,耳後的紅斑面積較大較密.雌性每窩可產下15-20顆蛋.算是比較多產的蜥蜴

學 名 Basiliscus plumifrons

原 產 地 宏都拉斯,尼加拉瓜,巴拿馬,哥斯大黎加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7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4-35度

雙冠蜥是標準的熱帶雨林爬蟲 ,需要高溫多濕的環境,由於它們多棲息在瀕河的樹木上,因此環境的濕度非常高,可以達到75-100%. 在人工環境中飼養,濕度控制就成為最重要的關鍵.雙冠蜥共有四個亞種,最常見的就是棕雙冠蜥(Basiliscus basiliscus),其次是條紋雙冠蜥也叫紅雙冠蜥(Basiliscus vittatus)和西部雙冠蜥(Basiliscus galeritus),最後是綠雙冠蜥(Basiliscus plumifrons).嚴格來說,只有綠雙冠蜥頭冠分為兩片,是明符其實的雙冠蜥其它三種都是單片的.由頭冠的形狀就可以分辨各個亞種.當然,頭冠和背上的鰭都是只有雄性個體才有.西部雙冠蜥因為數量很少,市面上很難見到.人工繁殖的個體通常頭冠和鰭部都比野生的小,體色也比較黯淡一點.

雖然只要條件適合 ,雙冠蜥的飼養難度並不高,不過因為它們生性比較膽怯,容易受驚嚇,與飼

主的互動程度也比較低 ,所以並不適合喜歡把玩寵物的人飼養.雙冠蜥喜歡棲息河岸的樹木 西部雙冠蜥上,遇到威脅可以立刻跳進水中水遁,它們在地面上多以後肢奔跑,由於體重輕,後肢粗壯發達, 後腳掌不但特大,而且腳底有特殊的鱗片可以發揮滑水板的作用,使得雙冠蜥可以在水面上奔跑很長的距離,然後才沉入水中快速游離危險.所以在飼養環境上應該盡量符合這個特點.與水龍的飼養環境很類似.

雙冠蜥也是典型的日行性樹棲型蜥蜴 ,飼養缸以高度為主,設置枝乾和綠色盆栽,底部可以放置較大的水盆,底材可用樹皮屑或無菌土,UVB加溫燈也是必需的設備.由於雄性的領域性頗強,不能有兩只雄性共處一缸.在食性上屬於蟲食性,可以餵食蟋蟀,麵包蟲,小鼠,小魚.在野外雙冠蜥有時是會捕食魚類的.

成體在雌雄的辨別上並不困難 ,雄性體型較大,又擁有頭冠和背鰭尾鰭,不過在繁殖上難度比較高,最主要就是在於濕度的控制上,其它如日照時間和溫度也都要配合得當.像棕雙冠蜥就需要更高的濕度.將雄性和雌性分開飼養一段時間可以增加成功交配的機率.在成功交配後約4-6周,雌性會在地面掘洞產卵,每窩可產15-17顆軟殼蛋,每季可以產卵4-5次之多,可以算是多產蜥蜴.

孵化溫度應保持在攝氏 28-29 度 , 約 8-10 周可以孵化 , 孵化後的幼體最好留在孵蛋器中直到卵囊吸收後才移到個別飼養缸中 . 幼蜥在一年半到兩年之間可以成熟 , 不過雄性在六個月左右就會出現爭斗 , 最好分開飼養 . 幼蜥還有一種獨特的避敵絕技 , 就是裝死 , 這在其它蜥蜴並不多見 . 如果飼養得當 , 雙冠蜥可以活上 15-20 年之久 .

學 名 Pogona vitticeps

原 產 地 澳洲中部至東南部

棲息環境 半沙漠區或乾燥疏林區

體 長 全長40-60公分

適 溫 攝氏21-28度

鬃獅蜥在世界各地都是極受歡迎的寵物蜥蜴 ,普及性可以說與綠鬣蜥在伯仲之間.成蜥鼓起頭部棘刺那種威武的氣勢,確實吸引了許多人的眼光,體型上比綠鬣蜥小得多也是它們更適合居家飼養的主要原因.鬃獅蜥有許多亞種,體色因種類的不同而稍有變化,加上人為的培育,因此鬃獅蜥的體色變化越來越多樣化,由白色到紅色各種色澤都已經出現,目前美國也已經培養出全紅的種類,身價十分高昂.

食性上屬於雜食性 ,但比較偏愛肉食,舉凡蟋蟀,麵包蟲, 螞蟻等昆蟲都來者不拒,占日常食物量70%,當然也會吃點青菜水果和花朵,約佔30%.每次餵食量以10-15分鍾能吃完的量為准.幼蜥蜴一天喂2-3次,成蜥約每周餵食2-3次蟋蟀,但青菜須每天餵食一次.底材以細紗或細沙與無菌培養土的混合土最為適合,樹皮類或木屑類的底材都應該避免.飼養空間幼蜥只要兩尺缸就足夠,但一對成蜥就需要四尺缸才足夠.鬃獅蜥不太會喝水盆中的水,因此可以不需放置水盆,但需要每兩天噴灑一次水供它們飲用.如果飼養良好,鬃獅蜥可以活到十年以上.同類

間的打鬥 ,尤其是雄性間的爭斗有時很激烈,但一般不會造成傷害.

幼蜥階段的雌雄辨識十分困難 ,約一年左右就可以達到成熟的階段,雄蜥在繁殖期下巴會轉為黑色,但並不是絕對的,因此要分辨雌雄還是以尾部的差異來看比較准確.雌蜥會在地面上有遮蔽的處所掘洞產卵,每次可以產下10-25顆卵,孵化期大約是90天.由於鬃獅蜥擁有特殊的體溫控制機能,因此比其它蜥蜴更能承受較高或較低的氣溫,但冬天保溫的燈光設備仍然不能少.如果常常把玩鬃獅蜥,它會成為十分溫馴的好寵學 名 Physignathus cocincinus

原 產 地 中國,泰國,越南等地

棲息環境 濱河森林區

體 長 全長60-90公分

適 溫 攝氏24-31度

爬蟲市場上所見到的水龍主要有兩種 :中國水龍P. cocincinus和澳洲水龍P. lesueurii兩種,雖然同屬還有其它1-2種水龍,但是並未出現在市場上.以水龍而言,中國水龍受歡迎的程度高於澳洲水龍,或許是顏色較討喜的關系.基本上兩種水龍的分布地區不同,中國水龍分布在中國和中南半島,澳洲水龍則分布於澳洲東部,所以也被稱為東部水龍(Eastern Water dargon).但是習性和食性卻仍然十分類似.最大的不同在於承受溫度的范圍大為不同,澳洲水龍可以承受0度以下的低溫,但無法長期忍受28度以上的高溫,個性比較穩重,而中國水龍則對20度以下的低溫很敏感,高溫的承受力卻很好,個性上比較膽怯.因此以台灣來說,飼養中國水龍會比較適合.澳洲水龍比較容易因為過熱脫水而死.

飼養環境以保持濕度為主要原則 ,以熱帶雨林的模式布置,水龍都是日行性半水棲的爬蟲,底材可以樹皮屑混合無菌土鋪成,濕度保持80%以上,每天必須噴水2次以上才能保持高濕度,UVB也是必須的.另外不能或缺的當然就是一個大水盆,水龍很喜歡靜靜的坐在水中泡水.只要飼養箱夠大,水龍是可以多隻雄性共養的.在食性上一樣是以昆蟲為主,蟋蟀,麵包蟲和小魚都是不錯的主食,蔬菜水果也可以餵食,成體還可以餵食乳鼠.維他命和鈣粉必須定期添加.

雌雄的辨別在成體來說並不困難,雄性水龍的背上鬣棘發達,體型也比雌性大很多,股孔更加明顯,雄性澳洲水龍的胸部會出現鮮艷的橘色至紅色色澤,中國水龍則出現橘色到黃色色澤.雌性的斑紋一般都比較黯淡模糊.只要環境適合,水龍的繁殖並不困難,但是至少要兩歲或60公分以上的個體比較適合繁殖.通常水龍不用經歷低溫期也能將配產卵,但是給他們兩個月左右的20-23度低溫期和每周一次的餵食,日照時間降至10小時以下,兩個月之後當溫度恢復正常時,雄性便會展開求偶行為,交配之後約兩個月雌性會在地面挖洞產卵.通常每次產卵約10顆左右.將卵放入孵蛋器中保持28-30度,約55-70天可以孵化.幼體可以餵食螞蟻蟋蟀和小麵包蟲.只要環境合宜,水龍可以輕易活上10年以上.
學 名 Varanus komodoensis

原 產 地 印尼科摩多島及外圍島嶼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及乾燥草原區

體 長 全長200-300公分

適 溫 攝氏26-32度

大名鼎鼎的科摩多龍相信大家在Discovery頻道上應該都看過,這種地球上最大的蜥蜴才是真正的巨蜥,甚至是上股恐龍的現代版.體長可達三公尺.野外族群數量 現在只有大約2,500-5,000隻.其中雌性卻只有大約350隻.科摩多龍屬於CITES的一級保育類,台灣卻也有少量進口幼蜥.盡管成體體色朴實無華,但幼體可是體色特殊而華麗.幼體通常棲息在樹上直到一公尺左右才會回到地面上活動,這個樹棲期間大約是一年.這是躲避成年科摩多龍襲擊的 天生本能.

科摩多龍是最高層的掠食動物 ,在原生地沒有天敵,但是因為繁殖不易,所以仍然有滅絕的危險.它們主要是以伏擊的方式獵捕大型哺乳類動物如山羊,野豬,鹿甚至水牛為食.通常也會吃食死屍.科摩多龍的唾液中帶有大量細菌,被咬傷 的獵物通常會在兩天內因傷口發炎而死.此時嗅覺靈敏的科摩多龍就可以輕易找到獵物加以吞食.所以飼養時要特別避免被咬傷,因為傷口會很難癒合.它們也是少數有群居習性的蜥蜴.嗅覺主要是依賴分叉的舌頭,而不是鼻孔.人工飼養時主要以老鼠和雞鴨或肉類為主.除非有 寬大的戶外飼養場所,否則這種巨蜥是不適合當作寵物飼養的.

幼體經過五到七年就能繁殖 ,自五月到七月間是繁殖季節,雄性會互相爭奪雌性交配,自七月到九月間是產卵季節,雌性會產下15-30顆軟殼蛋,經過大約200-250天可以孵化.孵化期較一般巨吸長得多.幼體以昆蟲和守宮為主食.壽命約20-35年

.學 名 Varanus timorensis
原 產 地 印尼帝汶及周邊島嶼
棲息環境 熱帶雨林區
體 長 全長60-70公分
適 溫 攝氏22-32度

⑹ 印尼一小鯨鯊游近碼頭,張開大嘴向漁民要魚吃,你覺得這樣的小鯨鯊可愛嗎

動物雖然不具有像人類那麼高的智慧,但是他們往往也能做出一些意想不到的舉動。而就在印尼的碼頭附近,就有居民發現有一個小鯨鯊,為了能夠填飽肚子而向人類索要食物。它的行為憨態可掬,而人們也因為它這樣的舉動,給他投餵了很多的食物。這樣也能體現出動物跟人類之間其實是能友好相處的,只是人類總是太過貪婪。

如何看待動物的這些行為?

雖然自然界中的很多動物,因為人類的存在生存空間越來越小,但是它們依然沒有做出傷害人類的行為。往往他們的存在還幫助到了人類,有些人就是因為根據自然界動物的一些生活習慣,發明了現在的交通工具。像飛機和船等,這些都是參考自然界的動物而發明出來的。

⑺ 誰知道瀕臨滅絕的物種在線等!!!

你是否知道地球上動物種類正在急劇減少,一個接一個,一種接一種都消失了.地球上的生物原本自然形成食物鏈而互相依存.有人問如果這世界上只剩下人類,人類還能支撐多久?請看令人憂心的近年動物滅絕記載:渡渡鳥(印度,1781),藍馬羚(南非,1799),馬里恩象龜(舌塞爾,1800),大海雀(大西洋,1844),歐洲野馬(歐洲,1876),斑驢(亞洲,1883),白臀葉猴(中國,1893),旅鴿(北美,1914),佛羅里達猴(北美,1917),卡羅萊那鸚鵡(北美,1918),中國犀牛(中國,1922),高加索野牛(歐洲,1925),巴厘虎(印尼,1937),紅鴨(印度,1942),普氏野馬(中國,1947),袋狼(澳洲,1948),冠麻鴨(亞洲,1964),爪哇虎(印尼,1972)……也有材料談到我國頻臨滅絕的動物如:糜鹿(全世界3*!000頭),華南虎(50頭),雪豹(1*!000~2*!000頭),揚子鱷(1*!500隻),白暨豚(100隻),大熊貓(1*!000隻),黑犀牛(3*!500頭)指猴(9隻),絨毛蛛猴(100隻),滇金絲猴(1*!000隻),野金絲猴(700隻),白眉長臂猴(70隻). 1 動物有益於人類 地球上人類起源與動物起源在茫茫歷史長河中時間相隔不算太長.人類形成後依賴林果漁獵以生存和進化.後來發展了農業(第一次社會大分工)和畜牧業(第二次社會大分工),生產上去了,有剩餘價值可以剝削,於是原始社會進步到奴隸社會. 人類和動物的關系非常密切也非常復雜.人和動物在地球食物鏈中互爭口糧又互相依存,接觸頻繁.一般按人類需要分其為6類: 1.1 食品動物(Food Animals) 供應人類豐富營養來源的肉、乳、禽、蛋、魚等. 1.2 役用動物(Labor Animals) 馬、驢、騾、駱駝等.騎、馱、拉,被譽為"不要能源」的動力,有戰略意義. 1.3 經濟動物(Economic Animals) 生產羊毛、裘皮、皮革等.如綿羊、長毛兔、海狸鼠、黃鼬、藍狐等. 1.4 實驗動物(Laboratory Animals) 以科學實驗為目的、定向培育出的特種動物,有嚴格遺傳學和生物學要求,目前以小鼠、大鼠、豚鼠、倉鼠為代表. 1.5 醫用動物(Medical Animals) 生物製品原料如血清馬、雞胚等;檢測工具如家兔;中葯原料如鹿(茸)、熊(膽)、牛(黃)、馬(寶)、虎(骨)等. 1.6 觀賞動物(寵物,Pet) 貓、狗、鸚鵡、金絲雀、金魚等.動物園、馬戲團動物皆屬之. 2 動物對人類也有有害一面 動物約有200種傳染病、80種寄生蟲病,其中半數可以感染給人.1967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把這類在動物和人之間傳播的疾病定名為Zoonoses,原意是"動物源性病」,其後WHO/FAO聯合專家委員會又把它界定為"在人類與脊椎動物之間可以自由傳播的疾病」.

⑻ 這只蜥蜴是什麼種類

蜥蜴屬於爬行綱動物,其種類繁多,在地球上分布大約有3000種左右,我國已知的有150餘種。大多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其生活環境多樣,主要是陸棲,也有樹棲、半水棲和土中穴居。多數以昆蟲為食,也有少數種類兼食植物。蜥蜴是卵生,少數卵胎生。
目前,我們知道和能見到的蜥蜴大多是變色龍、鬣蜥、龍蜥、草蜥、石龍子等種類。能從市場買到飼養的蜥蜴主要有長尾鬣蜥、麗紋龍蜥、北草蜥、大渡石龍子這幾種。

常見的寵物蜥蜴大致有以下種類:
星背飛蜥 中國水龍 日本樹蜥 短肢樹蜥
牧氏樹蜥 斯文豪氏樹蜥 琴頭蜥 印尼帆蜥
埃及刺尾蜥 蝴蝶蜥 綠鬣蜥 犀鬣蜥
飛鼬蜥 藍岩蜥 環頸蜥 頭盔鬣蜥
綠色水上飛 孔雀刺蜥 秘魯熔岩蜥 面具卷尾蜥
綠安祿蜥 古巴安祿蜥 牙買加安祿蜥 高冠變色龍
豹紋變色龍 三角變色龍 噴點變色龍 柏臣變色龍
奧力士變色龍 盔甲變色龍 豹紋壁虎 肥尾壁虎
四腳蛇 托凱壁虎 綠眼壁虎 白線壁虎
巨型日間壁虎 四眼日間壁虎 腰紋日間壁虎 希拉毒蜥
科莫多龍 莫頓水巨蜥 水巨蜥 平原巨蜥
孟加拉巨蜥 杜氏巨蜥 粗頸巨蜥 帝汶巨蜥
綠樹巨蜥 黃樹巨蜥 紅樹林巨蜥 藍尾巨蜥
紅泰加 猴尾石龍子 印尼藍舌石龍子 西部藍舌石龍子
粉紅舌石龍子 刺尾石龍子 犰狳蜥 巨型環尾蜥
翠綠草蜥 寶石草蜥 日本草蜥 瑤山鱷蜥
你在南方還在北方

閱讀全文

與印尼有什麼寵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印尼養什麼寵物好 瀏覽:174
中國戰疫彰顯了什麼 瀏覽:759
赴英國簽證怎麼辦 瀏覽:486
中國疫情是怎麼被發現的 瀏覽:536
英國貴族是什麼狗 瀏覽:425
買義大利冠軍怎麼買 瀏覽:944
義大利哪裡買妙巴黎 瀏覽:628
越南現在哪個城市好 瀏覽:163
越南戰斗英雄有哪些人 瀏覽:588
哪個才是真實中國 瀏覽:871
伊朗急救電話多少 瀏覽:355
伊朗為什麼總打伊拉克 瀏覽:789
義大利知名通訊社是什麼 瀏覽:100
美國為什麼要制裁伊朗小說 瀏覽:570
京族在越南叫什麼民族 瀏覽:795
坦克世界義大利重坦用的什麼成員 瀏覽:906
義大利簽證拒簽有什麼影響 瀏覽:300
英國人怎麼稱呼窮人 瀏覽:67
方舟生存進化手游哪個是中國語 瀏覽:206
和平精英國際服又出來了什麼模式 瀏覽: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