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阿拉伯人什麼時候入侵的印尼

阿拉伯人什麼時候入侵的印尼

發布時間:2022-08-24 03:06:00

㈠ 阿拉伯人是怎樣開始征服戰爭的

自第2任哈里發歐默爾統治時期,阿拉伯對拜占庭和伊朗進行了大規模的征服戰爭。

636年4月,號稱「安拉之劍」的哈立德大將率2500騎兵進攻敘利亞。8月,雙方軍隊會戰於約旦河支流雅姆克河畔,阿拉伯粉碎了拜占庭的5萬軍隊,佔領了大馬士革,並趁勢攻陷安條克、阿勒頗等城,佔領了敘利亞全境。

638年,阿拉伯人進入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不久又全部佔領巴勒斯坦。雅姆克河戰役後,歐默爾集中主力部隊進攻伊朗。636年,阿拉伯騎兵在幼發拉底河畔卡迪西亞地方擊潰伊朗軍隊,次年佔領伊朗首府泰西封。624年雙方軍隊又會戰於尼哈溫,伊軍大敗,薩珊王朝滅亡。歐默爾派遣另一員大將阿穆爾進攻埃及,於642年攻佔開羅,拜占庭海軍在亞歷山大里亞投降。645年,阿拉伯人又佔領昔蘭尼加和利比亞。

7世紀末到8世紀初,倭馬亞王朝分兵兩路,揮戈東西,繼續進行大規模擴張。664~674年,1.7萬名阿拉伯騎兵穿過兩河流域,先後攻克喀布爾、布哈拉和撒馬爾罕,接著佔領了印度河流域的中亞。

西路大軍多次進攻君士坦丁堡,698年攻陷迦太基,消滅了拜占庭在北非的殘余勢力。之後降服了當地柏爾人,並以他們為主力組成騎兵隊,越過直布羅陀海峽,於次年滅了西哥特王國,迅速征服比利牛斯半島。爾後又進攻法國南部,於732年普瓦提埃戰役中,被法蘭克軍隊擊敗。阿拉伯人長達一個世紀的對外征服,為帝國疆域的擴大奠定了基礎。

㈡ 伊斯蘭文明是何時傳入印尼的

大約在11世紀左右,印尼開始出現伊斯蘭教
由於缺少確實可靠的材料支持,我們對伊斯蘭教在印尼的早期發展只能有一些零散的了解。目前殘存的日期明確的最早的穆斯林墓碑,發現於東爪哇的萊蘭,日期為伊斯蘭教歷475年,公元1082年。1292年,馬可波羅從中國回國途中,在蘇門答臘作短暫停留,在其著作中稱巴爾喇是一個穆斯林城市。蘇門答臘的第一個穆斯林統治者,素丹馬利克阿斯薩利赫的墓碑日期為伊斯蘭教歷696年,公元1297年。這是印尼-馬來地區存在穆斯林王朝的第一個明確的證據。東爪哇的特拉伍蘭和特拉拉耶發現了大量13-16世紀的穆斯林墓碑,這些可能是爪哇本地的穆斯林,由於墓碑雕刻華麗,其主人可能是爪哇貴族,甚至是王室成員。

根據目前所掌握的材料,我們無法准確的描述伊斯蘭教在印尼早期傳播的情況。我們所能確定的是:大約在11世紀左右,印尼開始出現伊斯蘭教;13世紀,在蘇門答臘出現了伊斯蘭王國;同時,在13世紀,伊斯蘭教擴展到爪哇地區,一些貴族和王室成員皈依了伊斯蘭教;16世紀,印尼社會可能發生了大規模的伊斯蘭化。

究竟是什麼人向印尼傳播伊斯蘭教的?關於這一點,同樣有很多種說法。阿拉伯人、印度人、中國人都被認為有可能曾經將伊斯蘭教傳入印尼。
澳大利亞學者李克萊弗士的觀點,即印尼接受伊斯蘭教是一個綜合的過程而並非單一的過程。基於印尼在海上貿易中所處的位置,我們有理由相信印尼可能在同一時期同時接受中國、阿拉伯和印度的影響,甚至孟加拉、埃及和波斯的影響,這種影響是並行不悖的。

㈢ 阿拉伯人侵略統治古印度

咱先說說古印度,古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之間創造了印度河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原居住在中亞的雅利安人中的一支進入南亞次大陸,征服當地土著,建立了一些奴隸制小國,確立了種姓制度,婆羅門教興起。公元前4世紀崛起的孔雀王朝統一印度,中世紀小國林立,印度教興起。1600年英國侵入,建立東印度公司。1757年淪為英殖民地。1947年8月15日,印巴分治,印度獨立。1950年1月26日,印度共和國成立,為英聯邦成員國。
仔細研究你會發現,如果說世界上哪個大國最容易被征服,那自然非印度莫屬。他們五千年的文明史,就是被外族輪流凌辱的恥辱史。我們來統計一下吧!
從雅利安人入侵開始,波斯人、馬其頓人、大月氏、突厥、阿拉伯人、伽色尼人,阿富汗人、帖木兒蒙古人、葡萄牙人、法國人、英國人,都曾做過印度的主子,據不完全的統計,印度被征服竟然多達30多次,可謂是一直被打敗,從未被超越。

㈣ 印尼是一個伊斯蘭國家,歷史上,日本人侵略過印尼,那麼日本人有接觸到伊斯蘭教嗎

日本有不少清真寺存在。穆斯林多半是外藉人員,約有13萬人,日本當地人信仰伊斯蘭的人數比較少。

編號 名稱 地址/所屬轄區 成立時間
1 神戶清真寺 兵庫縣神戶市 1935
2 東京清真寺 東京都涉谷區 1938(2000年重建)
3 一之割清真寺 崎玉縣春日部市 1991
4 伊勢崎清真寺 群馬縣伊勢崎市 1995
5 成增清真寺 東京都葛飾區 1995
6 日向市清真寺 千葉縣日向市 1995
7 境町清真寺 群馬縣佐波郡區 1996
8 市川市清真寺 千葉縣市川市 1997
9 海老名市清真寺 神奈川縣海老名市 1998
10 名古屋市清真寺 愛知縣名古屋市 1998
11 戶田清真寺 崎玉縣戶田市 1999
12 大冢清真寺 東京都利島區 1999
13 富山清真寺 富山縣新湊市 1999
14 御花茶屋清真寺 東京都葛飾區 2000
15 鳥取縣清真寺 崎玉縣鳥取市 2000
16 淺草清真寺 東京都 2000
17 足利市清真寺 櫪木縣足利市 2000
18 築波清真寺 茨城縣築波市 2001
19 新安城清真寺 愛知縣 2001
20 高松清真寺 香川縣 2001
21 白井市清真寺 千葉縣白井市 2001
22 富士清真寺 靜岡縣 2001
23 大阪清真寺 大阪府 2001
24 八王子清真寺 東京都八王子市 2002
25 岐阜縣清真寺 岐阜縣岐阜市 2002
26 新瀉清真寺 新瀉市 2002
27 館林市清真寺 群馬縣館林市 2003
28 新居濱市清真寺 愛媛縣新居濱市 2003
29 蒲生清真寺 崎玉縣 2003
30 小山市清真寺 櫪木縣小山市 2005
31 磐城市清真寺 福島縣磐城市 2005
32 京都清真寺 京都府京都市 2005
33 橫濱清真寺 神奈川縣橫濱市 2006
34 所澤清真寺 崎玉縣 2006
35 豐田市清真寺 愛知縣豐田市 2006
36 名古屋港口清真寺 愛知縣名古屋市 2006
37 濱松清真寺 靜岡縣 2006
38 坂城町清真寺 長野縣 2006
39 大阪茨城縣清真寺 茨城縣大阪市 2006
40 仙台市清真寺 宮城縣仙台市 2007
41 札幌清真寺 北海道 2007
42 春日井市清真寺 愛知縣春日井市 2007
43 結城市清真寺 茨城縣結城市 2008
44 德島縣清真寺 德島縣德島市 2008
45 小樽市清真寺 北海道小樽市 2008
46 坂戶市清真寺 崎玉縣坂戶市 2008
47 岐阜縣清真寺 岐阜縣岐阜市 2008
48 福岡市清真寺 福岡市 2008

1 日本穆斯林協會 東京都涉谷區 1952
2 日本穆斯林研究會 東京都 1961
3 東京印尼大殿堂 東京都目黒區 1964
4 日本伊斯蘭中心 東京都世田穀區 1968
5 阿拉伯伊斯蘭研究會 東京都港區 1982
6 北海道伊斯蘭研究會 北海道札幌市 1992
7 日本伊斯蘭價值協會 東京都利島區 1994
8 伊斯蘭文化中心 京都府京都市 2005

㈤ 古印度被哪些外族侵略

印度除了近代被英國佔領過以外,古印度沒有被其他外族侵略.統.治過。
... ...
所謂古印度,是對「印度次大陸」概念下數十個種.族、部族、王國、宗教領地的.統.稱,並非是.統.一獨立主權意義上的印度國家,印度次大陸成為英國殖民地以後才被.統.合。
如若不是英國人想通過印度次大陸進入中國大陸而佔領印度次大陸的話,那麼印度次大陸上至今還會仍舊依然保持著多部族、多王國和多宗教割據的混亂格局,絕對不可能形成「多部族、多王國和多宗教」混亂格局下具有.統.一政府的印度帝國或聯邦,就是形成「聯合酋長國」的機會也沒有。
其中的中國西藏地區的狀況,就是印度次大陸的佛教在宗教戰爭失敗後、逃入中國西藏地區.統.治藏人形成「藏.傳.佛教」、造成中國西藏地區「百萬農奴」奴0隸社會現象的結果。
而所謂「四大文明古國」中的「古印度」,是不能與古中國、古希臘、古埃及相提並論的,「古印度」只是印度次大陸上的某個王國、僅是西洋人的悖論。
... ...
印度與中國的概念不同,中國在五十萬年以前經過炎黃的「父系血緣家族生殖遺傳規則」改造後,始終保持著主流民族整體格局的存在、並延續了五十餘萬年之久。
古中國的夏商周也是以單體朝代的身份面世的,就是在大秦朝以前的戰國時代,也是產生於東周的侯爵封地列國的結果,相互間都有著極其強烈的.統.屬意識和訴求,戰國爭霸只是一個過渡期而已。

㈥ 有誰知道印尼國家的歷史

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一詞源出於希臘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島),意為印度各島。印度古籍稱之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為大洋之間的島嶼。至今仍有人稱印尼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獻中,有時也泛稱印度尼西亞群島為爪哇;歐洲 旅行家和探險家則稱群島為大爪哇和小爪哇;當地人稱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居民為爪哇人,稱東邊的小群島為小爪哇。荷蘭人入侵群島後,印尼被稱為荷屬東印度或東印度。19世紀中葉,西歐學者最先將「印尼」用為地理名稱。20世紀初,隨著民族運動的發展,民族主義者開始考慮政治用語。初期使用「東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學生在荷蘭成立「印尼協會」,「印尼」首次成為政治用語。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為民族和國家的名稱之後,「印尼」便被廣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為國名。
印尼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北接馬來西亞,南與澳大利亞毗鄰,東西兩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處東西交通要沖,占據重要戰略地位。印尼是由1.3萬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素有「千島之國」稱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於這些島嶼星羅棋布,分散在海洋上,故又有「海洋之國」稱號。面積 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6億(1985)。有100多個民族。爪哇人佔47%,巽他人佔14%,馬都拉人占 7%。通用印尼語。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雅加達。
原始公社時期(公元前4萬年~前2世紀) 印尼是原始人類發源地之一,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代在爪哇島先後發現「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羅人」等原始人類化石。公元前4萬年起,印尼原始居民進入氏族社會。構成印尼現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亞人(或稱澳斯特尼西亞人),是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世紀陸續從亞洲大陸東南部遷來的。由於遷移時間的先後和在印尼定居地點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但其共同點是種植稻穀,信仰萬物有靈說,崇拜祖先靈魂,實行土地公社的共同耕作,居民通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社會(公元前2世紀~公元16世紀)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南海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印度人來往群島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傳入,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公元3~7世紀,出現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奴隸制王國,如西爪哇的達魯曼、中爪哇的訶陵和東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種姓制度被移植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社會制度。5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新興地主階級以佛教為武器反對為奴隸主階級所控制的婆羅門教。經過長達3個世紀左右的斗爭,佛教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
7世紀中期,蘇門答臘和爪哇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以蘇門答臘巴鄰旁(巨港)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迅速發展為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是當時東南亞佛教中心。7世紀之後,爪哇各獨立王國之間、特別是印度教的珊闍耶王國與佛教的夏連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爭奪中爪哇的霸權。856年夏連特拉最後失敗,王子逃往蘇門答臘,繼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紀,爪哇政治中心從中爪哇轉移到東爪哇的布蘭塔斯河流域。11世紀起,室利佛逝國勢日衰,到13世紀未終於滅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國。在格爾塔納加拉統治時期(1268~1292),王朝發展為印尼第二個跨島的強國。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爾塔納加拉之婿羅登·韋查耶與中國元軍合力,擊敗復辟勢力,次年又趕走元軍,建立麻喏巴歇王國,版圖包括今印尼國土和馬來半島。13世紀末,伊斯蘭教進入印尼後廣泛傳播,屬領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區長官先後皈依伊斯蘭教,建立穆斯林政權,脫離王國。1478年東爪哇封建領主軍隊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國遂亡。
16世紀末,印尼各主要島嶼興起較為強大的穆斯林王國。爪哇有馬打藍和萬丹,蘇門答臘有亞齊,其中以農業為基礎的馬打藍最為強盛。17世紀初,馬打藍蘇丹阿貢(馬斯·朗桑)致力於統一爪哇,征服內陸印度教王國。
荷蘭殖民統治時期(16世紀末~1942年) 16世紀西方殖民者紛紛來到東南亞地區。1511年7月1日A.de阿爾布凱克率領葡萄牙艦隊侵入印尼。1596年荷蘭商人組織第1支殖民先遣隊闖入印尼。1602年荷蘭政府批准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以下簡稱公司)。1619年公司佔領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後,就以它為基地,開始了長達350多年的對印尼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殖民掠奪。在公司統治時期(1602~1799),印尼各族人民展開轟轟烈烈的反抗斗爭,其中規模較大、歷時較長的反抗有杜魯諾佐約的抗荷武裝斗爭(1674~1679)、蘇拉巴蒂起義、基·托坡領導的萬丹人民起義(1750~1755)。印尼人民持續不斷的武裝斗爭延緩了印尼殖民化的進程,加速了公司跨台。1800年荷蘭「巴達維亞共和國」接管印尼殖民地。(見彩圖)
1806年法國拿破崙一世佔領荷蘭,繼而派H.W.丹德爾斯任印尼總督(1808~1811)。1811年英軍攻佔印尼,建立短期統治(1811~1816),T.S.萊佛士為副督,推行自由主義政策,實行貨幣地租制,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816年荷蘭收回印尼的統治權,恢復公司某些剝削制度,從而侵犯封建主和伊斯蘭教阿訇的權益。日惹土邦愛國封建主蒂博·尼哥羅領導人民起義(見蒂博·尼哥羅起義)。在蘇門答臘也爆發伊瑪目·朋佐爾領導的斗爭(稱比達里運動)。荷蘭財政日絀,為搜刮印尼資源,總督J.C.van den博施於1830年實行強迫種植制,規定農民必須把大部分土地和時間用於種植歐洲市場所需要的農作物,並按規定價格賣給殖民政府。強迫種植制給荷蘭帶來神話般的利潤,大大促進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於荷蘭本國工業資本的發展和印尼農民不斷起義,荷蘭被迫廢除強迫種植制,從1870年開始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全面佔領印尼的新殖民政策。土地法頒布後,以荷蘭為首的外國資本大量湧入印尼,爭租土地,經營大種植園,興辦各種近代企業。貨幣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村社瓦解和農民分化過程。印尼逐步淪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爪哇農民運動也出現新特點,19世紀90年代,爪哇爆發規模較大的農民運動──「薩敏運動」。運動的領導人薩敏主張恢復原始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1907年,薩敏等人被流放。荷蘭所發動的大規模殖民戰爭遭到印尼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特別是亞齊人民堅持長達30多年的武裝斗爭(見亞齊戰爭)。直到1910年荷蘭才征服整個印尼。
20世紀初由於印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荷蘭在印尼實行所謂「倫理政策」,推廣歐式教育,在印尼開始出現一批新知識分子。印尼婦女運動的先驅者R.A.卡蒂尼(1879~1904)在喚起民族覺醒運動中作出重要貢獻。1908年在爪哇成立至善社(又譯崇知社)。此後,全國性和地區性的不同性質的民族主義組織相繼出現,尤其是印度尼西亞伊斯蘭聯盟(1912)和「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1914)在領導和推動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中的激進派參加伊聯工作,使「伊斯蘭聯盟」發展為民族統一戰線組織。1920年,「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改名為東印度共產主義聯盟。1921年宗教民族主義者禁止成員跨黨,共產黨人被迫退出伊聯中央。此後,在共產黨人領導下,工人運動有所發展,農民也紛紛加入黨的群眾性組織──「人民同盟」。殖民當局採取殘酷鎮壓措施,共產黨的許多領導人被流放國外。1926年共產黨人領導印度尼西亞民族大起義,但遭血腥鎮壓。
共產黨起義的失敗和伊斯蘭聯盟的衰落,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奪取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創造了條件。1926年蘇加諾在萬隆創立研究俱樂部,1927年7月成立印尼民族主義聯盟,蘇加諾任主席。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地青年代表在雅加達召開大會,通過「青年誓言」,強調印尼兒女承認一個民族、一個祖國、一種語言,有力地推動印尼民族的形成。1929年殖民當局逮捕蘇加諾等領導人,宣布民族黨為非法組織。民族黨後分裂為印度尼西亞黨和印尼國民教育黨(又稱新民族黨),從事合法活動。地主資產階級各政黨只提出溫和的改革要求,脫離群眾,致使工農運動失去革命領導,1933年「七省」號軍艦起義也很快遭到鎮壓。蘇加諾第2次被捕。30年代後半期,印尼民族主義者的有識之士決定與荷蘭合作,共同反對法西斯。由於荷蘭政府頑固地拒絕在印尼實行任何政治改革,多數民族主義者輕信日本的宣傳,幻想依靠日本人求得民族獨立。
日本佔領時期(1942~1945) 1942年3月日本軍隊侵佔印尼,荷蘭殖民當局投降。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對印尼進行瘋狂掠奪和搜刮;同時,為了拉攏有影響的民族主義者作為政治工具,就把蘇加諾和哈達從流放地接回。在日本佔領期間,多數印尼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基本上採取與日本佔領當局合作的立場,同時利用合法身份進行大量民族主義宣傳工作。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和一些民族主義抗日派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從1943年起,艾地等人領導印度尼西亞獨立運動黨,在爪哇、蘇門答臘等地舉行起義。隨著戰局的失利,日本侵略者又玩弄政治陰謀,1945年春,准許印尼籌備獨立。6月1日,蘇加諾在獨立籌備調查會(後改為獨立籌備會)上發表有關「建國五項原則」的演說。
印尼獨立與印尼共和國(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印尼人民發動八月革命(見印度尼西亞八月革命)。8月18日,獨立籌備會通過憲法,蘇加諾、M.哈達當選為正、副總統。9月確立總統內閣制,11月改行議會內閣制,地主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同年9月英軍在印尼登陸,荷蘭也企圖卷土重來。荷蘭殖民者在1947年和1948年先後發動兩次殖民戰爭。印尼人民展開英勇的捍衛民族獨立的斗爭。在帝國主義壓力下,印尼資產階級政府先後被迫簽訂《林芽椰蒂協定》(1947)和《倫維爾休戰協定》(1948),1949年11月,哈達政府與荷蘭在海牙簽訂圓桌會議協定。印尼各族人民反對和抵制保留荷蘭特權的聯邦制,強烈要求統一。1950年8月15日,蘇加諾正式宣布成立統一的印尼共和國。
共和國成立後,印尼政黨林立,主要政黨有馬斯友美黨、伊斯蘭教師聯合會(1952年退出馬斯友美黨)、民族黨、共產黨、平民黨、伊斯蘭聯盟黨和社會黨。它們基本上組成 3種政治勢力。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斗爭使國內政局動盪不定,內閣更換頻繁。50年代中期,在共產黨支持下,先後兩次組閣的民族黨奉行進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結盟的內外政策。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在印尼召開會議,發表著名的萬隆十項原則(見萬隆會議)。1956年印尼宣布廢除圓桌會議協定。在帝國主義策動下,1956~1958年在蘇門答臘、蘇拉威西等地先後發生軍事叛亂。蘇加諾為了平衡左右政治勢力,掌握政局最高控制權,於1959年宣布恢復1945年憲法,倡導「納沙貢體系」(民族主義、宗教、共產主義三大思潮合作),對外繼續奉行反帝反殖政策。
60年代在國內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擁有實力的軍人集團勢力迅速發展。1965年印度尼西亞「九·三○」事件之後,軍人集團控制政局,大規模鎮壓印尼共產黨和清洗異己勢力,並逐步剝奪蘇加諾總統的職權。1968年蘇哈托正式就任總統。此後蘇哈托多次連選連任總統。

印度尼西亞歷史蘇哈托執政期間,對外政策基本上執行親西方國家路線,但致力於加強區域性合作。對內執行大力引進外資,發展「替代工業」和「面向出口」工業,從1965年至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7%左右,國民經濟有所發展,但外國資本和新生的官僚資本控制了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經濟的發展依賴於世界市場。1976年印尼軍隊侵入東帝汶,同年7月印尼國會宣布把東帝汶「並入」印尼版圖。

㈦ 印度尼西亞人的來源

印度尼西亞人在民族成分、人種類型、語言和宗教上的復雜情況,是在歷史上受到多次移民浪潮的沖擊和外來文化的影響逐漸形成的。由於各批移民遷入的時間和地點不同,帶來的文化和生活特點不同,以及與先至居民發生混合的程度和情況不同,並經過多次分化和融合,遂逐漸形成許多不同的民族。而且,在這些民族的進一步發展過程中,又不斷混入和吸收了後來移民的印度人、中國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和歐洲人等的血統和文化。

㈧ 阿拉伯人第二次向拜占廷發起進攻是哪一年

事隔不久,623年,阿拉伯人再次向拜占廷發起了進攻。阿拉伯人所到之處以披靡之勢前進,於636年在約旦附近摧毀了赫拉克利烏斯的軍隊,然後佔領了敘利亞、巴勒斯坦和埃及。而後的50年,北非也成為他們的囊中之物。670年左右,他們建立了一支咄咄逼人的艦隊,雖然拜占廷人掌握著制海權,他們嚴守一項軍事秘密——用石油為基本原料製造的「希臘火」。總之,717年3月25日,小亞細亞主要部隊的首腦(或統帥)伊索里亞人利奧奪取了王位,局勢萬分危急,阿拉伯人乘機從陸路和海路圍攻君士坦丁堡,因為至少在托羅斯邊境還有隙可乘。至於巴爾干,帝國的勢力范圍只剩下它的愛琴海海岸上狹窄的一塊地方。

俗話說: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由於上個世紀開始的政治重組,及步步為營保家衛國的戰士的品質,帝國終於頂住了阿拉伯人的入侵。從8世紀末起,帝國加速收復被斯拉夫人佔領的特拉斯、沙爾西迪克、希臘中部和伯羅奔尼撒等領土。9世紀中葉開始,阿拉伯人再不能越過托羅斯山。相反,拜占廷重新在北方向亞美尼亞的邊境發動征戰。

㈨ 在印尼也是屬於伊斯蘭教,伊斯蘭教教是如何傳播到印尼的

通過阿拉伯商人,還有印度等地的商人傳入。他們各處遊行,擴大自己的勢力,逐漸就傳到了印尼等地。

閱讀全文

與阿拉伯人什麼時候入侵的印尼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義大利哪裡買妙巴黎 瀏覽:628
越南現在哪個城市好 瀏覽:163
越南戰斗英雄有哪些人 瀏覽:588
哪個才是真實中國 瀏覽:871
伊朗急救電話多少 瀏覽:355
伊朗為什麼總打伊拉克 瀏覽:789
義大利知名通訊社是什麼 瀏覽:100
美國為什麼要制裁伊朗小說 瀏覽:570
京族在越南叫什麼民族 瀏覽:795
坦克世界義大利重坦用的什麼成員 瀏覽:906
義大利簽證拒簽有什麼影響 瀏覽:300
英國人怎麼稱呼窮人 瀏覽:67
方舟生存進化手游哪個是中國語 瀏覽:206
和平精英國際服又出來了什麼模式 瀏覽:355
兩千年中國看哪個城市 瀏覽:629
phd是什麼學位英國 瀏覽:640
清朝時稱越南叫什麼 瀏覽:196
什麼是中國簡體數字 瀏覽:90
中國金州古鎮有哪些 瀏覽:962
短義大利面怎麼弄好吃 瀏覽: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