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是什麼意思
「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比喻摸不清某種事物其中的奧秘。
費長房東漢時任汝南小吏,為人聰敏好學。一天,他發現一位賣葯老翁在集市散場後忽然跳進酒店牆上懸掛的葫蘆里,感到老翁不是凡人,於是便在酒店掛葫蘆的下方,備好一桌酒席。待老翁從葫蘆中出來時,他立即跪拜,請求老翁收他為徒,以學醫術。
這是史籍中的神話。從神話角度講,葫蘆既可容賣葯老翁,當然葯也在葫蘆之中。自然也就出現了「葫蘆里裝什麼葯」的俗語。它原指醫葯而言,後來人們把它引申到社會生活方面,把「葯」泛指為意見、措施、辦法、對策、內情等。
葫蘆的名稱來源
葫蘆在中國古代有許多記載,同時關於其名稱也有多種叫法,「瓠」、「匏」、「壺」、「甘」、「瓠」、「壺盧」、「蒲盧」均指葫蘆。「壺」、「盧」本為兩種盛酒盛飯的器皿,因葫蘆的形狀和用途都與之相似,所以人們便將「壺」、「盧」合成為一詞,作為這種植物的名稱。
㈡ 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意思
指一個人行動詭秘、心機莫測或故弄玄虛,不知道對方真實意圖。殷商時期甲骨文上已有壺字。古代道士,常用葫蘆作為盛放丹葯的容器。細腰葫蘆成熟後將其中間挖空晾乾,可用來裝酒、裝丸葯。正是葫蘆有這種用處,用葫蘆裝葯、賣葯,就成為古代的一種現象,加上對醫生的不了解,就有「不知道『葫蘆里賣的什麼葯』」的說法。
指一個人行動詭秘、心機莫測或故弄玄虛,不知道對方真實意圖。殷商時期甲骨文上已有壺字。古代道士,常用葫蘆作為盛放丹葯的容器。比如「八仙」之一鐵拐李,就常背一個裝有「靈丹妙葯」的葫蘆,周遊四方,治病救人,細腰葫蘆成熟後將其中間挖空晾乾,可用來裝酒、裝丸葯。正是葫蘆有這種用處,用葫蘆裝葯、賣葯,就成為古代的一種現象,加上對醫生的不了解,就有「不知道『葫蘆里賣的什麼葯』」的說法。
這句話源於漢代成語「懸壺濟世」。葫蘆里賣什麼葯,實際上是指大夫拿什麼葯給病人治病。這個典故最早出現於漢代,漢代有一個叫費長房的大夫,今天叫做游醫,費長房給人看病時就會把一個葫蘆掛在高處,讓所有人看見。因此直到今天,中醫還認為葫蘆是其標志和象徵。中國文化源遠流長,關於葫蘆最早記載是在《詩經》里,叫「七月食瓜,八月斷壺」。所謂「七月食瓜」是夏歷七月吃瓜,「八月斷壺」的「壺」,指葫蘆。
㈢ 「葫蘆里賣的什麼葯」最早出處
我國人民對一個人行動詭秘、心機莫測或故弄玄虛時經常用不知道他「葫蘆里到底賣的什麼葯?」去形容這種人。這句話的來歷有一段故事。
相傳東漢時,有一個管理市場的官吏,名叫費長房。一天,他正閑坐在樓上,看見鬧市中心,一個老人在賣葯,一隻壺懸掛在葯鋪旁邊。集市散了以後,只見這老人一躍,跳進了壺中。別人都不知道,唯獨費長房看得一清二楚,他感到異常驚奇,斷定這老人是一個了不起的神奇人物。從那以後,費長房看見老人常常在鬧市中出現。
於是,費長房帶著老酒和干肉,去拜訪了老人。老人知道費長房對他不同凡人已有所發現,便對費說:「你明天再來」。第二天,費長房按時來到。老人帶他一起進入了壺中,只見壺內宮殿庄嚴華麗,滿桌美酒佳餚,老人和他飽吃足喝了一頓,然後走了出來。
老人對他說:「你千萬不能把這件事告訴別人」。並說:「我是神仙,因為有過錯而罰下凡來賣葯,如今事已了結,可以離開塵世了。你能跟我一起去嗎?……」費長房決心向老人學習道術,跟從老人進入了深山。久而久之,關於老人的故事就傳開了,這位老人被稱為「壺公」。「壺公」一詞後來也就成為神仙的代名詞了。
以上不過是一則神話,但是後來的人們卻將行醫和賣葯稱作「懸壺」。元代張昱寫的一首詩中說:「賣葯不二價,懸壺無姓名。」
前一句說的是《後漢書》上所載的韓康賣葯不討價還價的故事;後一句指的就是懸壺賣葯的壺公。葫蘆,古代又寫作壺盧、胡盧等。有人說,葫蘆原來產於非洲和印度,這種說法並不可靠。考古工作者在浙江河姆渡出土的植物遺存中,發現了葫蘆的種子,距今已有7千年歷史了。殷商時期的甲骨文上也已經有壺字。葫蘆有好幾種,形狀各異。有的葫蘆可以食用,有的能夠做葯。中醫一般將它的果殼入葯,葯性平和,葯味甘,功能是利水消腫,主要用於治療水腫腹脹等症。
有一種細腰葫蘆,成熟後將它中間挖空晾乾,可用來裝酒、裝丸葯。正是葫蘆有這種用處,用葫蘆裝葯、賣葯,就成為古代的一種現象,加上對醫生的不了解,就有了「不知道他『葫蘆里賣的什麼葯』」的說法。
㈣ 葫蘆里賣的什麼葯的解釋是什麼
葫蘆內賣出什麼葯來,亦作「葫蘆里頭賣的是什麼葯兒」。比喻不知人到底打的什麼主意。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十:「元普分付眾人道:『你們多退去,只留朝雲在此。」眾人領命,一齊都散,不留一人。元普便叫朝雲閉上門,朝雲正不知劉元普葫蘆內賣出什麼葯來。
《宦海》第一回:「那班兵役都懷著鬼胎,面面相看,不曉得金方伯葫蘆里頭賣的是什麼葯兒。」
近義詞:
一、故弄玄虛
釋義:故意玩弄花招,使人迷惑,無法捉摸。
出處:鄧拓《你看山水風景美不美》:「似乎在故弄玄虛,不叫人懂,真使人納悶。 」
二、莫測高深
釋義:高深的程度無法揣測,指處世的態度、或說話、文章的內容(多不用在正面,帶貶義)。
出處:魯迅《華蓋集·這個與那個》:「知縣當然別有我們所莫測高深的妙法在。」
㈤ 關於葫蘆的歇後語
1、反轉一個葫蘆,側轉一個扁蒲---出爾反爾。
2、沒把的葫蘆---抓不住。
3、悶葫蘆盛葯---不清楚內情。
4、葫蘆里賣啥葯---不知底細。
5、鐵拐李葫蘆里的葯---治不好自己的病。
6、孟良摔葫蘆---火啦。
7、草窠里長葫蘆---沒見日頭就老了。
最初的歇後語與現今的歇後語的表現形式並不相同,是對當時通用的成語、成句的省略,歇後語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圍受到了限制。
後來的歇後語在結構上是「比喻——說明」式的俏皮話。使用的人往往只說出比喻部分,後面的解釋部分則讓對方自己領悟。
設比恰當是歇後語的共同特點,「比喻總是跋足的」,歇後語的前半段比喻部分,有時不免有不恰當或不可取之處,有的還會涉及一些生理缺陷、迷信說法和舊風俗等,這都是為了取其某種性質或特點,以引出所比喻的意義。
㈥ 歇後語葫蘆里賣的是什麼葯
供你參考
㈦ 「葫蘆里賣的什麼葯」圖片里寫的什麼字
山高水長。
就這四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