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世界各國民歌的歌名
(一)、日本民歌
日本位於亞洲東部,是太平洋西部的一個島國。它與我國隔海相望。日本的民間音樂十分豐富多彩。日本音樂多與戲劇等其他藝術形式結合在一起,並成為戲劇的重要表現手法之一。如謠曲是古典劇「能劇」的一個要素,義太夫調是大阪木偶戲的音樂,常盤津調、清無調是日本歌舞伎的音樂。日本的民歌同日本人民的勞動、日常生活、宗教祭祀和民間的風俗緊密聯系在一起,反映出日本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感情。日本民歌按體裁可分為10類:田歌、場地歌曲、山歌、海歌、作業歌、路歌、祝賀歌、節日歌、游戲歌、兒歌。`
日本音樂受我國傳統音樂的影響較大,特別是受五聲調式的影響,因此日本民歌的顯著特點是多運用五聲音階性質的調式。日本民歌的五聲調式可分為無半音調式和有半音的五聲調式兩種。
如無半音調式有:Sg5M=Z
律調式: 5 6 1 2 3 5 民謠調式: 6 1 2 3 5
有半音調式的有:
都節調式: 3 4 6 7 1 3 琉球調式: 1 3 4 5 7 1 作品賞析
《拉網小調》
顧名思義,《拉網小調》是日本漁民的拉網號子。日本周圍環海,國土又呈四個大島和若干小島,漁業發達。漁民在海上捕魚是跟大海及風浪搏鬥,有捕獲魚群的喜悅,也有許多風險,這種生活使他們性格堅毅豪邁,也對命運把握不定,所以難免又有些迷信色彩。這首歌的實際內容並不多,但生動地體現了海上漁民的生活情景。大量的虛詞、語氣詞、半說半唱的「喊號」表現了拉網時的緊迫節奏。
這首歌在我國也曾廣泛傳唱,有些歌唱家以此歌作為自己的代表曲目。
(二)、印度尼西亞民歌
在亞洲大陸與澳洲大陸之間,太平洋與印度洋浩瀚遼闊的洋面上,有上萬個大小島嶼組成的,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那就是美麗的千島之國—印度尼西亞。印尼是一多民族的國家,共居住著100多個民族,歷史上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都有過經濟、文化的交往,近代又長期成為荷蘭的殖民地,由於種種原因,印尼音樂的形態多種多樣。在印尼人民的生活中,音樂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在中爪哇發展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叫做「佳美蘭」的音樂,印尼人民視加美蘭音樂為國寶,在世界上(特別在西方國家中)也有很大的影響。
佳美蘭音樂使用二種音階。一種叫「斯連德羅」的五聲音階;一種叫「佩洛洛」的七聲音階。印尼歌曲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流行於西爪哇的傳統歌曲「鄧邦」。它分為大、中、小、3種類型。不同類型的歌曲,表現其特定的內容,如愛情、思鄉、道德等,:「鄧邦」的節奏緩慢,曲調一般帶有傷感孤寂的情調。到了近代,在印尼各地流行著一種叫「克龍宗」的歌曲。它是一種受西方文化影響而發展起來的歌曲形式。16世紀,葡萄牙人因戰敗而成為荷蘭人的俘虜,居住爪哇各地,在他們中間傳唱一種叫「法多」的葡萄牙民歌,在印尼人民中流傳,並與佳美蘭音樂和鄧邦歌曲的一些因素融合,從而形成了克龍宗歌曲的風格。著名的《梭羅河》、《椰島之歌》、《莎麗楠蒂》等就是克龍宗歌曲。>)
作品賞析
《星星索》
星星索是一首印尼蘇門答臘中部地區巴達克人的船歌。巴達克的主要分布有蘇門答臘中部和北部山區,大多數聚居在多巴湖的周圍。他們主要從事農業,這里湖水清澈,風和日麗,陽光明媚,巴達克人經常在湖上泛舟歌唱。星星索是劃船時隨著漿起落節奏而發出聲音。
(三)、俄羅斯民歌
俄羅斯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早在原始氏族公社時就出現了崇拜偶像的儀事歌曲。這種歌曲與一定的祭祀儀式結合在一起,或是表現婚喪內容,或是歡樂的歌舞,或是哀傷的哭腔,以後又產生了儀式歌曲以外的抒情民歌。俄羅斯民歌在15至16世紀漸完善和定型,並形成 了其獨特民族風格。俄羅斯民歌體裁眾多,最曲型的是「悠長歌」。這種歌曲的旋律自由寬廣,調式交替變更,節拍節奏靈活,單聲部和多聲部結合。此外還有儀式歌曲、歷史歌曲、敘事歌曲、頌歌等。儀式歌曲主要反映人民的生活習俗,如婚禮歌,是由新娘的親屬,女伴們唱的,表示離別之情。像《飛去的燕子》就是這類歌曲。抒情歌曲以反映愛情為內容,旋律優美,並多採用二聲部或三聲部,或一人領唱眾人合唱,歌手們可自由選擇聲部自由組合,並可隨時調整,以保持聲部的均衡,如《漁夫之歌》。這首歌聲部採用富有特色的俄羅斯自然小音階,低聲部採用旋律小音階,旋律抒情。有名的敘事歌曲有《兒子戰死在疆場》、《一個果園綠叢叢》等,常用四聲部合唱形式,且有明顯地庄嚴肅穆的色彩。
1、《三套車》
這是一首反映俄羅斯勞動人民貧困生活經歷的民歌。我國民歌《腳夫調》、《長江苦》等與之近似,也表現了同樣的內容。這首歌調式為和聲小調式,4/4拍分節歌形式。歌曲以中庸的速度和憂郁的音調,訴說著人世間的不平。歌曲共有三段歌詞,第一段詞是以敘述者的口吻唱出的,第二段是乘車人的問話;小夥子你為什麼愁,為什麼低著你的頭?第三段是趕車人道出積郁在心中的苦悶,這一段旋律以變奏的手法沖向高音區,形成全曲的高潮,而後歌曲又重新回到前面的旋律上來,並反復著這一音調而結束全曲,表現出一種悲哀和無奈的嘆息。
2、《伏爾加船夫曲》
這首歌曲反映出伏爾加河岸邊纖夫的痛苦生活,歌曲的性格沉重,粗獷而富於反抗精神。此曲為4/4拍,調式為自然小調,適合於男低音演唱。俄羅斯傑出的男低音歌唱家夏利亞平對這首歌的藝術處理深入細致,使這首本來只是在民間傳唱的歌曲,藝術形象更加完整,他採用極好聲音控制力從弱到強再到弱的演唱處理手法,十分形象地表現出纖夫拖著沉重的貨船由遠到近,又由近到遠的情景,經過夏利亞平的演唱這首歌已流傳到世界各地,並成為一首世界名曲。
(四)、英國民歌
英國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的簡稱。人口的80%是英格蘭人,還有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等。居民多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歷史上英國和愛爾蘭曾居住著凱爾特、朱特、盎格魯、撤克遜和諾曼等民族,國世紀時法國北部某些地區也曾轄屬於英國。愛爾蘭獨立後,英國與愛爾蘭仍有不少微妙聯系,因此英國音樂文化較為復雜。英國民歌是七聲自然調式,還有很多是五聲音階的調式,曲調具有哀愁傷感的特色。英國的民間鄉土音樂還有盎格魯、撒克遜人的風俗習慣和基督相結合垢特色,有聖誕頌歌「凱羅爾」和在節日里圍著花柱跳舞的摩里斯舞曲。I
蘇格蘭、愛爾蘭和威爾士的民間音樂獨具特徵,以至一直吸引著像海頓、貝多芬、格林卡等許多卓越的音樂家對這些民間音樂的興趣。在英國、蘇格蘭的民間音樂中,敘事體裁有著重要意義,蘇格蘭民間音樂的特點是以五聲音階為基礎的調式,旋律豐富,節奏明顯。愛爾蘭民間音樂的調式是採用七聲自然調式為基礎的,其中五聲音階的因素明顯突出。愛爾蘭民歌中有很多獨特的五拍子和拍子節奏,從中可看到古老說唱所留下的痕跡。
作品賞析
《友誼地久天長》
這首民歌是蘇格蘭民歌中的佳作,由於這個曲子出現在美國40年代影片《魂斷藍橋》里,使這首歌曲在世界范圍內已家喻戶曉。這首歌還有一個名字叫《一路平安》,人們習慣在和朋友告別時演唱這支歌。這首歌的歌詞是由18世紀蘇格蘭著名的詩人羅伯特•彭斯根據原蘇格蘭古老民歌《過去的好時光》而寫的。歌曲為2/4拍,採用典型的蘇格蘭五聲調式寫成。歌曲分為AB兩段,前八小節是A段,B段是副歌部分,歌曲結構規整,節奏鮮明,其特點是以附點的節奏型貫穿全曲。這首歌曲的旋律優美婉轉,情感豐富,歌詞純朴自然,深切感人,歌曲還通過副段重復的歌詞,更加渲染了分別時依戀不舍和分別後思戀之情的氣氛,此歌唱出友誼地久天長的主題。這首歌還有三拍子的記譜,電影《魂斷藍橋》中就是以三拍子的圓舞曲出現的。
(五)、義大利民歌
義大利人的性格熱情豪放,喜歡歌唱,義大利的音樂有著悠久的傳統,也是美聲唱法的發源地。義大利民歌美麗動人,豐富多彩,按地區可分為南部、北部、中部和撒丁地區。南部的民歌特點是曲調清晰,採用小調式,節奏自由,曲調高亢。北部曲調以三和弦的和弦音為主,調式為大調和小調,曲調華麗而富於裝飾性,常常有加復調的合唱,節奏型嚴格,多為分節歌形式。中部地區的民歌曲調華麗,富於裝飾,節奏有嚴格的和自由的兩種,撒丁地區的民歌有復雜的多聲部結構的四重唱,歌唱以領唱開始,其它聲部只唱襯詞,歌手嗓音深沉,曲調華麗,多裝飾音,近似西班牙和阿拉伯風格。
義大利民歌的種類有:船歌、戀歌、牧歌、敘事歌、情歌、小夜曲、飲酒歌等,義大利民歌流利生動,極富歌唱性和浪漫色彩。
作品賞析
1、《桑塔•露琪亞》
這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船歌」。船歌是一種聲樂體裁,在義大利各地都有。《桑塔•露琪亞》是一首由義大利作曲家科特勞按民族風格創作的歌曲,這首歌採用了3/8拍的節奏,突出了船歌的特點,給人以一種水面上起伏晃動的感覺。歌曲採用了大調式音階,用分節歌形式寫成。這首歌配有伴奏,適合於用吉它伴奏,傳說桑塔•露琪亞是一個女神的名字,她是美麗幸福的象徵。桑塔•露琪亞是首愛情歌曲,歌曲表達了人們熱愛生活和呼喚愛情的主題。這首歌的節奏充滿活力,旋律優美婉轉,歌調和唱詞結合緊密,是一首美麗動人的歌曲。它受到世界各國聽眾的喜愛,也是男高音歌者喜歡的曲目之一,可謂「雅俗共賞」。
2、《重歸蘇蓮托》
這支歌不僅是一首著名的義大利民歌,也是男高音歌者最喜歡演唱的獨唱曲之一。其實這首歌是由義大利人詹巴第斯塔•德•庫爾蒂斯、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兄弟倆創作的,弟弟埃爾內斯托•德•庫爾蒂斯曾寫了很多拿坡里歌曲,《重歸蘇蓮托》是最著名的一首。
拿坡里是個海濱城市,游覽勝地蘇蓮托距此不遠。這里風景秀麗,氣候宜人,山坡上長滿果樹,每逢秋季,果實裡面散發著誘人的芳香。許多建築都建在海邊的懸崖峭壁上,景觀奇特。蘇蓮托還是「文藝復興」時期義大利著名詩人塔索的故鄉,因此世界上許多名人都到過此處。
《重歸蘇蓮托》這首歌屬拿坡里船歌體裁,採用3/4拍節奏,節奏稍慢,歌詞清新優雅,這首歌採用了大調式和小調式交替,第一部分從第1至第8小節為E小調,旋律優美柔和,第二部分為E大調,旋律也較明亮開放,從21小節處運用了調式的交替,使旋律的表現力豐富,歌曲的最後部分,結束在E大調上。
3、《我的太陽》
這是義大利19世紀作曲家卡普阿創作的歌曲,最初是在拿坡里民歌節上演出的,具有濃郁的拿坡里民歌風格,歌的旋律優美華麗,情緒奔放熱情,加之類似探戈的伴奏音型的烘托,十分迷人,這首歌為2/4拍,大調式音階,兩段體寫成,1至16小節為第一段,17至34小節為第二段。歌曲的第一段旋律在中低聲區進行,曲調柔和宛轉,贊美了輝煌的陽光,格調清晰。第二段的旋律高亢明亮情緒熱情激動,與第一段對比強烈,歌中把愛人比喻成太陽,並以此來抒發內心的情懷。
4、《啊!朋友》
這是一首我國人民十分熟悉的歌曲,由於它出現在南斯拉夫電影《橋》中,有人誤認為它是南斯拉夫民歌,實際上它是一首義大利民歌,南斯拉夫電影《橋》描寫了第二世界大戰中,南斯拉夫游擊隊在反法西斯斗爭中戰斗生活的內容,是我國觀眾十分喜愛的影片,電影《橋》的插曲《啊!朋友》也在我國廣泛傳唱。
這首歌為2/4拍,弱起音型的節奏生動富有動力感,准確地反映出遊擊隊機智勇敢,堅定樂觀的形象,旋律舒展流利,質朴感人,由於使用了小調性的音階,音調略帶有些傷感的情調。
(六)、南斯拉夫民歌
南斯拉夫民間音樂中最重要的體裁是塞爾維亞即興詩人的史詩性敘事歌曲。它具有傳統的旋律型,音域不寬,塞爾維亞民歌的節奏變化豐富,其特點是旋律中常有增二度音程。調式多為自然大調式,南斯拉夫民歌的種類除古老的敘事歌曲外,還有抒情歌曲、詼諧歌曲、婚禮歌曲、儀式歌曲。單聲部和二聲部居多。
作品賞析
《深深的海洋》
這是一首十分有名的南斯拉夫民歌。歌曲以3/4拍的節拍特點描繪出浩翰大海的那種晃動和起伏不定的形象,歌曲的旋律委婉抒情,歌曲配置的二聲部的低音旋律,抒情流暢,與高音旋律形成三、六度的和聲關系,和聲效果協和豐厚,突出了這首歌曲的抒情特點。歌曲的詞曲結合緊密,在表現愛情歌曲的同類題材的民歌中,具有鮮明的特色,敘事、傾訴、抒情三者結合很好,較好地反映出這首民歌以情感人的藝術特色。這首歌曲的情緒內在深沉傷感和憂郁,反映出戀愛時的失落。
(七)、美國民歌
美國於北美洲中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所屬阿拉斯加州位於北美州西北部,夏威夷州位於中太平洋北部。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今天,生活在美國的人民是匯集了各大洲100多個民族的後裔,美國也因此有「民族熔爐」之稱。因此美國民歌的特點是各式各樣、品種繁多,美國民歌的形成和發展同原居住在美國境內的各民族的民族文化密切關聯,並經過長時期的相互影響、融合而形成了獨特的美國風格。在哥倫布發現之塊新大陸之前,那裡居住著印弟安人。當時印弟安人還處於原始公社的階段,他們的歌曲主要是勞動、婚喪、作戰的內容,用鼓等打擊樂器伴奏,以五聲音階為基礎,旋律和節奏都很獨特。16世紀後,隨著西班牙、荷蘭、法國、英國先後在北美建立的殖民地,各國的移民也把各自國家的音樂文化帶入了美國。其中英國音樂對美國音樂影響最大。移民們常唱起從家鄉帶來的英格蘭、蘇格蘭和愛爾蘭民歌。在偏僻的肯塔基,田納西等地區,至今還保留著英國古老的民間歌舞,在與墨西哥接壤的南部,民歌和舞蹈的特點與墨西哥、西班牙的風格近似,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歌曲中明顯帶有法國民歌的痕跡,1619年當第一批非洲黑奴被販運到北美,又給美國民歌增加了新的內容,非洲黑人酷愛音樂,善於邊勞動邊歌唱,非洲黑人音樂動人的曲調和獨特的切分節奏,對美國的音樂發展起到巨大作用。美國19世紀傑出的作曲家福斯特熱愛並鍾情黑人音樂,他運用美國黑人的音調從事創作,並成為最優秀的黑人歌曲作家。他的代表作《老黑奴》、《故鄉的親人》、《我的肯塔基故鄉》等,不但流行於美國,而且已成為世界名曲。他一生共創作了200餘首歌曲,有很多歌曲都吸收了外國民歌的特點,最著名的還有《美麗的夢神》、《金發的珍妮》、《噢,蘇姍娜》等。
作品賞析
1、《念故鄉》
這首民歌是我國廣大音樂愛好者最熟悉的歌曲之一,尤其是它的曲調,最早出現有捷克著名作曲家德沃夏克1893年創作的《自新大陸交響樂》第二樂章里,關於這首民歌,有兩種說法,其一是說這首歌是德沃夏克所創作的曲調,由後人填詞,其二是說本曲原是美國民歌,德沃夏克是經過整理改編後用於交響樂中。無論怎樣,這首歌曲的音樂是非常優美迷人的,從歌曲的名字念故鄉便可清楚地說明這是一首思鄉歌曲。歌曲是帶再現三段體結構,六聲大調式音階,音階排列為:1、2、3、5、6、7,曲調中省去了第四級「4」音,歌曲以緩慢的、節奏寬廣悠長的旋律,細致而深入地刻畫出人們懷念家鄉思念親人的感情。同其它的思鄉曲一樣,這首歌表現出一種寂寞、孤獨的傷感情調。
2、《老人河》
這首歌是美國音樂劇《游攬船》中一首描寫美國黑人悲慘生活的歌曲。這首歌曲採用歌謠體寫成,每段採用了不同的節奏型,以突出不同段落的性質和情緒。此歌為大調式,2/2拍,歌曲旋律吸收了黑人靈歌的因素,每一段的情緒各不相同。第一段突出了敘事性,情緒壓抑;第二段情緒激動,表現出一種憤怒的情緒;第三段和第一段相近;第四段速度徐緩,聲區低沉,表現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第五段是歌曲的高潮,表達出黑人勞動者不甘心忍受白人統治者的奴役而奮起反抗的堅定信心。
(八)、加拿大民歌
加拿大位於北美洲北半部,東臨大西洋,西瀕太平洋,北臨北冰洋,面積居世界第二。加拿大本土原居住著印弟安人和愛斯基摩人,他們的音樂具有獨特的風格。印弟安人的音樂有著古老悠長的歷史,民歌有狩獵歌、武士歌、巫醫歌、宗教儀式歌、情歌等。歌聲為2/4拍,伴奏的鼓聲為3/4拍,音階五聲居多,也有六聲、七聲音階的。生活在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的民歌主要是狩獵歌、劃船歌、婦女勞動歌等,愛斯基摩伯音樂是單聲部的,五聲音階式。加拿大是一個移民國家,因此加拿大的民間音樂既有法國風格的民歌,也有英國風格的民歌,這些歌都是由移民從原來國家帶來的,形成了加拿大獨具特色的民歌風格。
作品賞析
《紅河谷》
這是一首反映愛情題材的歌曲,表達了一位姑娘即將與情人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心情。歌曲的語言純朴,感情真摯動人,以中速4/4拍的節奏和分節歌的形式,體現出歌曲 的敘事性特點。歌曲的音域不寬,只有一個八度,但旋律卻十分悅耳動聽,有百聽不厭之感。
(九)、埃及民歌
埃及的民歌樸素動人,表現出阿拉伯民間音樂的風格,埃及民歌有勞動歌曲、生活歌曲、悼歌、戰爭歌曲、儀式歌曲等。19世紀埃及成為英國殖民地,歐洲音樂對埃及亦有很大影響,埃及的軍樂也因此十分著名。
作品賞析
《尼羅河畔的歌聲》
這是我國人民非常熟悉和喜愛的一首埃及民歌,歌曲表現了生活在尼羅河畔的埃及人民勤勞樂觀的生活和精神風貌。歌曲為2/4拍,兩段體結構,大調式音階,歌曲由四小節前奏為引導,使歌唱部分進入。1至8小節是歌曲第一部分A樂段,A段兩小節的過門之後是B樂段(11至18小節),B段重復演唱兩遍,第二遍用「啊」字唱出前四小節後面四小節,歌詞與前面相同。歌曲結束時加入了一個小的尾聲。
這首歌曲共有兩段歌詞,第一段歌詞唱道:「太陽剛剛爬上山岡,尼羅河畔閃金光,家鄉美麗的土地上,勞動的人們在歌唱……」。描寫了埃及人民在美麗富饒的土地上勞動生活的場面。第二段歌詞描寫了月光下的夜晚,在椰樹下面,人們吹奏起「阿拉戈」,搖著鈴鼓,載歌載舞的熱鬧情景,表現出埃及人爽朗豪放的性格。這首歌曲的節奏歡快活潑,具有濃郁的埃及民族特色。
(十)、西班牙民歌
西班牙的民間音樂具有地區特色,由於西班牙所處地理位置是地中海西岸,為歐洲、非洲交通樞紐,歷史上除受希臘、羅馬文化,基督教文化影響外,還受到阿位伯文化和吉卜賽文化的影響。因而西班牙的音樂豐富多采。西班牙人民能歌善舞,其中「恰空」、「薩拉班德」、「霍塔」等舞在民間非常流行,這些舞曲體裁還被歐洲藝術音樂所採用。西班牙民歌主要是單聲部的,同歐洲其它國家一樣,12世紀時民間藝人和游吟歌手是世俗音樂的主要傳播者和創作者。西班牙浪漫曲和田園歌是很重要的民歌形式。浪漫曲流行於16——17世紀,多為抒情的和史詩性的,內容多樣,常帶有哀怨的性質.。田園歌在15——16世紀最為流行,其特點是敘事和抒情性相結合,有時富於東方色彩,表情豐富,力度變化多樣,表達出人民對生活和歷史事件的內心感受和豐富復雜的感情世界。西班牙的民間樂器主要是吉它等彈撥樂器,還有打擊樂響板和鈴鼓等。
作品賞析
《鴿子》
是西班牙著名作曲家塞巴斯蒂安•依拉蒂爾創作的一首歌曲。他寫過很多歌曲,大都帶有濃厚的西班牙民歌色彩。《鴿子》這首歌是依拉蒂爾在古巴的哈瓦那僑居時所作,歌曲採用古巴民間舞蹈哈巴涅拉的節奏。一般採用中速或慢速,2/4拍,哈巴涅拉是19世紀傳入並流行於西班牙的一種舞曲,據說依拉蒂爾和法國作曲家比才是好朋友,依拉蒂爾給比才以西班牙音樂的影響,而比才的歌劇《卡門》中的著名的哈巴涅拉舞曲《愛情像一隻自由鳥》就是直接引用依拉蒂爾的曲調。
《鴿子》為D大調,三段體曲式寫成,1至19小節為第一段,20至34小節為第二段,後面的部分為第三段。每段都是由上下兩樂句組成。它的句式特點是三段中後句均是前面樂句的完全重復,而每段終止處都是落在調式中的「3」(mi)音上,只是歌曲結束句時旋律音略有變化,最後結束在調式主音上。第一樂段歌曲以弱起節奏進入與三連音和附點音符結合,給人一種動盪不安的感覺,音樂帶有傷感的情緒。第二樂段旋律從正拍上進入,三連音音型熱烈而激動人心,同後面切分音連接,使情緒就變得明朗奔放,表現了對戀人的一片深情。第三樂段彷彿是對昔日戀人的呼喚:「親愛的小鴿子呀!請您來到我身旁,我們飛過藍色的海洋,走向遙遠的地方。」這里主人公把戀人比喻成「小鴿子」,非常充分地表達了主人公內心迫切地想與心上人相見的深厚的感情。這首歌節奏強烈,旋律優美,情緒熱情奔放,三連音的運用獨具特色,是首帶有浪漫氣質的優美迷人的歌曲。這首歌不僅流傳於西班牙,而且在拉美國家中也廣泛流傳,我國人民也非常喜愛這支歌。
② 《劃船歌》歌詞
《劃船歌 》(印度尼西亞民歌)
演唱者:雲雀合唱團
譯配:林蔡冰
發行時間:2006-05-19
所屬專輯:《天籟童聲》
快快劃呀 小船兒飄盪
蘇拉巴亞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記華麗的衣裳
千萬不要把我遺忘
快快劃呀 小船兒飄盪
蘇拉巴亞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記華麗的衣裳
千萬不要把我遺忘
一陣陣北風吹著小船東西搖晃
我撐著船舵用力劃向前方
你可忘記華麗的衣裳
千萬不要把我遺忘
---Music---
快快劃呀 小船兒飄盪
蘇拉巴亞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記華麗的衣裳
千萬不要把我遺忘
快快劃呀 小船兒飄盪
蘇拉巴亞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記華麗的衣裳
千萬不要把我遺忘
一陣陣北風吹著小船東西搖晃
我撐著船舵用力劃向前方
你可忘記華麗的衣裳
千萬不要把我遺忘
一陣陣北風吹著小船東西搖晃
我撐著船舵用力劃向前方
你可忘記華麗的衣裳
千萬不要把我遺忘
③ 尋劃船曲(印尼)原版歌詞!!!!加分!!
印尼語言翻譯,有需要幫助可以聯系我~至於音樂,我也很想聽,以前在印尼學語言的時候,經常聽那邊的音樂.回來後,就很難找到那邊的音樂聽.有什麼好的印尼語音樂網站,能發出來共同享受嗎?QQ:71054179
④ 二泉映月的資料,鄭和下西洋的資料
二泉映月
本曲為華彥鈞(瞎子阿炳)的代表作。阿炳生前為無錫的出家道士。無錫惠山之泉被譽為「天下第二泉」。阿炳未瞎之前常去二泉,並為其對月冷清泉之境所迷。後阿炳患眼疾雙目失明,生活極為坎坷凄涼,故常獨拄此曲以表心中悲憤不平之情,樂曲旋律時而如泣錄訴,時而慷慨悲歌,於凄惋中見悲憤,於優美中見風骨,使聆聽者無不心靈為之震憾而嗟嘆不已。
樂曲共分六段。其變奏手法主要是通過句幅的擴棄和減縮,並結合旋律活動音域的上升和下降以表現音樂的漸層發展和迂迴前進。它的多次變奏不是表現相對比的不同音樂情緒,而是為了深主題,所以樂曲所塑的音樂形象是較單一集中的。從段式結構的擴充、縮減、再擴充、再縮減來看樂曲的藝術構思,它是:陳述——開展——下伏——亢進——收束。
鄭和下西洋
永樂四年(一四0六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佔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佔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於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斗。然而,鄭和得知這是一場誤殺,又鑒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爪哇島三寶壟紀念鄭和六百周年活動組委會成員向記者談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說鄭和對各國不論強弱親疏,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即時兩國發生沖突,仍能保持極大的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現出對鄰國的和平共處,睦鄰友好,使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我們定居在這里也感到臉上有光,我們以鄭和為驕傲。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無疑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是一支無敵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從一四0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鄭和先後七次出使西洋,加強了中國和西洋各地的聯系,擴大了國際貿易。其對「唐人」產生巨大而深遠的影響,則是人們沒有想到的。林先生不無感慨地說,鄭和的船隊一到有「唐人」的國家,居住在這些國家的「唐人」便奔走相告,欣喜萬分。他們的這種欣喜,是因為鄭和帶來的是強大的國威。鄭和每到一個地方,先按國之禮節去拜訪該國的國王,並送上攜帶的珍貴禮物,僅這些代表中國文化的珍貴禮物,就令所在國的國王、大臣、王公貴族刮目相看。當地人則更為鄭和龐大的船隊所敬佩,得知這些「唐人」的後面原來有這么一個強大的國家,因而對「唐人」不敢輕視,從而大大提高了「唐人」在國外的地位,促使了唐人街的形成。
馮夢龍是明小說家、戲曲家,畢生致力於小說、戲曲、民間文學的研究和編選通俗小說。他在《智囊》一書中記載,明英宗天順年間英宗皇帝好寶玩,有宦官出主意說,三十年前宣宗宣德年間曾派遣三寶太監出使西洋,獲得無數珍奇寶玩。英宗就命宦官到兵部查找鄭和當年到西洋的海上路線圖。兵部侍郎劉大夏得知,就把有關鄭和航海資料找出,偷偷藏去並燒毀。《智囊》所記的劉大夏毀檔史實雖有爭議,但卻證實了鄭和確實留下了航海圖和其他航海資料。
祝允明是明書法家,江南才子,與徐禎卿、唐寅、文徵明號稱「吳中四才子」。祝允明在他所撰的《野記》中記述:「正德辛末歲(一五一一年),巴喇西國遣使臣沙地白入貢,去其國在南海,甚遠。始領其王命,在洋舶行凡四年半,被風飄至西瀾海面,舶壞,唯存一腳艇。又在洋飄風八日,至得吉零國(今孟加拉北部),住十一個月。又住地名秘得(今不丹)住八個月,乃遵路行二十六日至暹羅國。以情白王,玉賜日給,又與婦人四人,住彼又四年。至今年五月,才附番,人奈林船入廣。其所貢:木閘六枚、內金葉表文、祖母綠一塊、珊瑚樹四株、玻璃瓶四把、玻璃盞四個及瑪瑙珠、胡里丹」。
話說六百零二年前,有一個鄭姓太監,帶著他的第七房夫人,並率數萬將士,組建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船隊,七下西洋,名義上是經商貿易,實質是尋找失蹤的小皇帝。
在長年的航海過程中,小夫人無所事事,悶的積郁成疾。許多將士也因海上生活單調枯燥和思鄉之苦,精神萎迷不振。
鄭和看了非常著急,擔心長此下去,後果不堪設想。為了給夫人解悶,也為了振興將士們的士氣,鄭姓太監開始尋找解決方案。方案原則如下:
一、必須可以四個人同玩:自己、小夫人、副帥、主要軍官一名。以便聯絡感情、監視軍情。
二、規則簡單,但可以不斷更改。方便學習,更方便根據小夫人的戰況調整游戲規則。
三、持續時間長而不厭,適應海上的連續枯燥的生活。
經過冥思苦想,終於想到了切合現實的解決方案:
利用船上現有的毛竹做成竹牌,刻上文字圖案,再制定游戲規則,放在吃飯的方桌上就能供四人同時娛樂。
在文字圖案的確定上,紅「中」代表中原大地,又符合中國紅的原則。
竹牌刻上「發」字,暗合航海的經商名義,發財的數量則從「一萬」到「九萬」,按照中國的習俗,過滿則溢,所以沒有更多的萬。萬字牌定下來之後,其他的就照推了,船上糧食以大餅為主,於是,一餅到九餅;餅吃得膩了,魚吧,一條到九條魚。行船靠風向,有了「東」、「南」、「西」、「北」風。「春桃」、「夏荷」、「秋菊」、「冬梅」代表一年四季;用白板代表白茫茫的大海。
游戲一經推出,盛況空前,海上浩盪船隊一片嘩啦之聲。
將士中,有一麻姓將軍,屢戰屢勝,勝了之後則高聲說唱,極大鼓舞了全軍上下的士氣,久之,竹牌正式取名「麻將」。
小皇帝找到沒有無從考證,但從此誕生了一個風靡中國大地六百餘年仍然生生不息的游戲。並衍生出幾乎可以代表中國文化的文化:麻將文化。
有人說,「麻將文化」作為中國文化的一種象徵,表現出中國人強調自我、善於獨立生存的文化特徵。
其實麻將與其他體育活動最大的不同是四方參加的游戲。不象圍棋、象棋等都是雙人對戰,橋牌雖然是四個人卻實際上是分成兩邊配合的。雙方參與的互動再復雜也有限,而麻將的四方作戰就更為錯綜,從此意義來說,麻將反而是一種虛擬現實得更加真實的高智商游戲。
關於西安清真大寺,還有著一段傳奇故事。明朝,當鄭和准備率領龐大的遠洋艦隊再次下西洋時,雖使團人員近兩萬,卻唯獨缺少精通阿拉伯語和錫蘭語的翻譯。於是鄭和便千里迢迢,專程來到久已聞名的長安城清真寺求賢選才。
經過認真考核、仔細挑選,他選中了寺院的掌教哈三,並且任命他為西洋使團的總翻譯。哈三聰慧穩重、不負「鄭」望,在出使途中,不僅為鄭和出謀劃策,排憂解難,而且順利完成使命。回到京城,鄭和為哈三報功請賞,哈三均婉言謝絕,他只要求聖上能恩澤清真寺,撥款修葺。鄭和領旨重返長安,親自設計繪圖,召募巧匠,選擇良材,使清寺大寺面貌一新。
清真大寺,歷經數朝。1200多年來,寄託著穆斯林民族的希望和心願。至今它依然是西安數萬穆斯林虔誠禮拜、聯絡感情、文化交流、慶祝節日的聖殿。
每個中國人都知道三寶太監鄭和七下西洋的故事,但是鄭和這個人終始就是一個謎。一個生在雲南的穆斯林的小孩子怎會來到萬仞高牆之內的皇宮?在明初那樣復雜的政局之中,一個宦官怎麼會受到皇帝的青睞脫穎而出?成就鄭和一世英明的航海生涯究竟是怎樣的波瀾壯闊氣象萬千?
帶著疑問,我去尋找真實的鄭和,當我第一次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上看到了他的畫像,不由眼前一亮,他身材高大,器宇軒昂,目光堅定地望著前方,有一種不怒自威的王者風范。後來,我又在雲南看到了鄭和的塑像,冷峻的花崗岩石塑像,與畫像相比,少了幾分衣著的華麗色彩,卻增添了幾分儒雅飄逸,《鄭和下西洋》一書上也記載:"鄭和身高九尺,腰大十圍,四岳峻而鼻小,是極貴的面相,而且眉目分明,耳白過人,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音洪亮",原來他生來就是一位神采豐儀的非凡人物。
鄭和,一定是智慧兼具儀表,才華兼具膽識,才能成為古代最偉大的航海家與外交家之一。我果然沒料錯,在關於他的專著上寫道:"鄭和在航海、外交、軍事、建築等諸多方面都體現出卓越的智慧和才華。"
鄭和的傳奇一生,與他的人生經歷息息相關,要更好地了解他,就要追溯到他的祖先,北宋神宗熙寧三年(1070年),他的十世祖--中亞布哈拉的普化力國王或教長所非爾,率5000多人和5000多匹駝馬來中國朝貢,並申請歸誠,神宗封他為寧彝候。他的五世祖--賽典赤贍思丁趕上偉大的忽必烈時代,被封為咸陽王,駐鎮滇南。從此,他們成了雲南的貴族大姓。雖然變成了地道的中國人,但是依然信奉伊斯蘭教,鄭和的祖父和父親都曾去遙遠的聖地朝拜過。他在幼年時,常在其父膝下聽其講述朝聖麥加途中的種種見聞。父親跋山涉水的驚險旅程,遠方異國他邦的風土人情,給小鄭和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印象,說不盡的新奇事物,道不完的天方夜譚,象磁鐵般深深地吸引了他。身受家庭父輩這種冒險精神的熏陶,小鄭和從小就立下鴻鵠之志,准備將來遠航西洋,朝聖麥加。他常常坐而冥思,起而力行,刻苦學習劃船、使帆、游泳,還潛心於航海史籍的研讀,好像刻意要成為一代航海家、冒險家似的。
正當他小心翼翼地編織著美好前程之夢的時候,命運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頭上。1385年洪武皇帝朱元璋出兵平定雲南,鄭和的父親不幸蒙難,那時他還不叫鄭和,他叫馬三保,11歲的馬三保成為無數被俘、並被立刻閹割兒童的之一。這是艱辛的開始,也是榮耀的伏筆。
千古奇才鄭和之二 —— 軍事才能終身護航
從1385年開始,11歲的馬三保隨著明軍征戰南北,塞外、北平,處處都留下他幼小的足跡。戰爭,讓這個孩子吃盡了苦頭,但也讓他迅速成長。在他十六歲時,見到了當時的燕王,後來的永樂皇帝朱棣,當即被選為燕王的貼身侍衛,從此伴王左右。毫無疑問,那時他已是一名出類拔萃的少年,並且從那時開始,他就已是一名武林高手,當我在《海上絲路珍藏冊》中看到,他右手握著腰間佩劍的劍柄,一副蓄勢待發的樣子,不禁想像他一劍出鞘,是怎樣迅疾凌厲;亦不知他的劍術較之秦代的荊柯,宋代的岳飛又如何。少年的他十分刻苦,在燕王府日日練刀舞劍,夜夜苦讀詩書。
1399年8月,明王朝爆發了長達四年之久的"靖難之戰"中,他跟隨朱棣出生入死,軍事才能與日俱增,屢立戰功。在"靖難"之初,便立下大功,為朱棣後來的勝利奠定基礎。"靖難"剛開始時,燕軍頗為孤立,政治、軍事和經濟都處於下風,勢力范圍僅限於燕趙的幾座孤城(今北京通縣、津薊縣、居庸關、懷來等地),明將李景隆趁朱棣進攻大寧之機,包圍北平,結九營於鄭村壩(今北京東20里),燕王還師交戰,馬三保獻計,一旦李景隆兵動,以奇兵左右夾擊。燕王採納他的計謀,並令他親臨戰陣,三保出生入死,連破李景隆七營,斬首數萬級,李景隆不敵,南逃德州,頓時軍心大亂,燕軍一下獲降軍數萬,戰馬2萬匹,取得了自"靖難"後的首次大捷,從此扭轉了整個戰局,朱棣對此念念不忘。1402年7月,朱棣登基當上了皇帝,馬三保也被封官,任內官監太監,相當於正四品,在經歷二十多年難苦卓絕的生活後,他成了地位顯赫的大內太監。1404年,又被賜姓"鄭",中國歷來有"馬不入宮殿"的說法,馬三保在鄭村立下他最大的戰功,所以賜姓"鄭";三保出生時父母為祈求真主保佑,世道平和,小孩能平安成長,所以給他取名為和;從此他改名為鄭和,原來的名字慢慢被遺忘。在中國古代,賜姓是至高無上的榮耀,而宦官被賜姓則是絕無僅有,可見永樂皇帝是多麼倚重與信任鄭和。
多年的軍中生活,歷練了鄭和的軍事才能。他既有謀略家運籌帷幄的才能,又有戰將親自上陣殺敵的本領,不愧是一位傑出的軍事人才。軍事才能正是他一生取得各種成就的基礎,在航海上也派上極大的用場。在船隊,他既是外交正吏,也是兵將首領,航海途中,船隊曾經歷了三次極其險惡的戰役,但憑著鄭和的軍事才能,都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
⑤ 星星索是哪一國家的民歌
《星星索》印尼民歌
在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中部托巴湖周圍地區,居住著巴達克人。他們主要以農為業,但亦常在托巴湖上駕帆船航行,而用「星星索」的哼聲,為劃船時船槳起落節奏作伴襯。《星星索》就是在這種生活情景中產生的一首民歌。全曲以固定音型的四部合唱:「啊,星星索」為背景,托出男高音節奏悠長、旋律委婉、對心愛的姑娘傾吐的深切思念。由於歌曲優美抒情,合唱手法運用得簡練集中和富有詩意,逐漸成為世界許多國家無伴奏合唱的保留曲目。六十年代初,這首印尼民歌在我國流行。
⑥ 甜蜜蜜,你笑的甜蜜蜜,這是哪首歌~
這首歌叫《甜蜜蜜》。
《甜蜜蜜》是鄧麗君演唱的歌曲,歌曲曲譜取自印度尼西亞民謠,由庄奴作詞[。
歌曲由香港寶麗金公司製作,最早被台灣歌林唱片收錄在鄧麗君的個人專輯《難忘的一天》中,於1979年9月20日在台灣等地代理發行。隨後,香港寶麗金將歌曲收錄在專輯《甜蜜蜜》中,於1979年11月15日在香港等地發行。
此歌曲於1979年11月第三星期成為香港商業電台中文歌曲擂台陣冠軍歌曲,是最早在中國大陸普及和傳唱的流行歌曲之一[1] 。2008年,《甜蜜蜜》被《南方周末》報評選為改革開放三十年十大經典歌曲之一
《甜蜜蜜》的曲譜取自印度尼西亞民謠《Dayung Sampan》,此民謠上世紀50年代先後被改編成多首華語歌曲,如黃源伊演唱的《劃船歌》和巫美玲演唱的《可憐阿伯大》等。70年代中期,鄧麗君為答謝印度尼西亞等地歌迷的愛護,簽約印度尼西亞Indra Records公司,錄制了28首印度尼西亞語歌曲。這些歌曲多數是以鄧麗君的代表作品重新填寫印尼語歌詞,另外幾首則為她演唱的印尼本地歌曲。這其中便有她1977年錄制的印尼民謠《Dayung Sampan》。
由於鄧麗君在1977年錄制《Dayung Sampan》時對此曲的旋律比較滿意,上世紀70年代末,香港寶麗金公司唱片製作人在與鄧麗君籌備國語唱片之際,決定選用《Dayung Sampan》的曲調製作國語歌曲。最終曲譜被寶麗金員工交由庄奴填詞,庄奴接過曲譜後,向人詢問得知這首歌是交給鄧麗君唱的。因為庄奴和鄧麗君以往素未謀面,庄奴只是在電視上看見過鄧麗君本人,在他的腦海里一下子浮現出那個人長得很甜並且歌聲很美的女歌手,便和「甜蜜蜜」這個詞聯系在一起。於是,僅僅五分鍾就完成了《甜蜜蜜》的歌詞[4] 。庄奴稱如果不是因為鄧麗君,他也許寫不出這樣的歌詞,如果不是想到寫給鄧麗君,也許歌詞就會大不一樣了。庄奴說他的文筆並不好,但是旋律很好。讓別的詞作家寫,可能比他寫得好,可是偏偏碰上他,填了個《甜蜜蜜》,又偏偏是給鄧麗君唱,都是巧合 。
1979年,鄧麗君於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大學留學期間,製作人鄧錫泉帶著製作好的音樂伴奏和母帶從香港飛抵美國,鄧麗君於美國洛杉磯的Music Grinder錄音室完成了人聲錄制。
⑦ 甜蜜蜜簡譜
甜蜜蜜簡譜:
(7)印尼劃船曲什麼吋侯傳入中國擴展閱讀:
《甜蜜蜜》是70年代末最早進入內地的鄧氏歌曲之一,從那個時候開始《甜蜜蜜》就成為內地青年情侶互訴衷腸的定情小調,港台流行曲也以鄧麗君為代表伴隨著卡式錄音機,合並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得以普及開來並傳唱至今。
歌曲鑒賞:
《甜蜜蜜》歌曲聽起來讓人覺得甜和美,其實也在一定程度上概括了鄧麗君甜而不膩的演唱風格。《甜蜜蜜》結合了東方女性傳統的唯美,和西方女性現代的風情。歡快輕盈的曲調以及易於理解的歌詞,還有鄧麗君甜蜜蜜的歌聲成為永恆的經典。
⑧ 佚名的《劃船曲》 歌詞
劃船曲
印尼民歌
(原文演唱)
快快劃呀,小船快飄盪
蘇臘巴雅 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記 美麗的衣裳
但願不要 把我遺忘
快快劃呀,小船快飄盪
蘇臘巴雅 就在那前方
你可忘記 美麗的衣裳
但願不要 把我遺忘
一陣陣微風吹得我的小船
我撐著船舵 向前方
你可忘記 美麗的衣裳
但願不要 把我遺忘
——END——
http://music..com/song/37569650
⑨ 」寶貝你爸爸正在過著動盪的生活」這首歌的名字叫什麼
歌曲:寶貝(印度尼西亞民歌)。
印度尼西亞民歌有:《寶貝》、《星星索》、《梭羅河》、《莎里楠蒂》、《椰島之歌》、《故鄉》、《恰利利、恰利》、《哎喲媽媽》、《船歌》、《劃船曲》等,這些都是我們比較熟悉,耳熟能詳的民歌。
基本信息
印尼人口2.62億,是世界第四人口大國。有數百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45%,巽他族14%,馬都拉族和馬來族分別佔7.5%。民族語言共有200多種,官方語言為印尼語。約87%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
13—14世紀在爪哇形成強大帝國、16世紀末淪為荷蘭殖民地。1942年被日本佔領。1945年獨立,1950年8月成立共和國。
印尼是東南亞國家聯盟創立國之一,也是東南亞最大經濟體及20國集團成員國,航空航天技術較強。石油資源可實現凈出口,印尼曾是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1962—2009年),近期正在重新加入該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