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國的包子和日本的饅頭有什麼區別
包子皮是完全不一樣的,日本的很軟而且加糖是甜的。
『貳』 叉燒包和包子有什麼區別!
叉燒包和包子的區別:
1、餡料不同
包子包括叉燒包,叉燒包屬於包子一個品種,包子可以放很多中餡。
叉燒包的餡是叉燒。
2、概念不同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一般由麵包裹著餡,主要製作材料有麵粉和餡,起源於四川,相傳由三國時期蜀漢諸葛亮發明。包子常用餡心為豬肉、羊肉、牛肉、酸菜、粉條、香菇、豆沙、芹菜、茄子、包菜、韭菜、豆腐、木耳、乾菜肉、蛋黃、芝麻、茴香等。
叉燒包是廣東地區具有代表性的特色傳統西關名點之一,是粵式早茶的「四大天王(蝦餃、干蒸燒賣、叉燒包、蛋撻)」之一。叉燒包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蚝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
3、包制方法不同
包子可以捏成各種形狀。
叉燒包包制時要捏製成雀籠形,因為發酵適當,蒸熟後包子頂部自然開裂,實際上是一種帶有叉燒肉餡的開花饅頭。
(2)印尼包子有什麼區別擴展閱讀:
叉燒包以切成小塊的叉燒,加入蚝油等調味成為餡料,外面以麵粉包裹,放在蒸籠內蒸熟而成。好的叉燒包採用肥瘦適中的叉燒作餡,包皮蒸熟後軟滑剛好,稍為裂開露出叉燒餡料,滲發出陣陣叉燒的香味。
包子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還有灌湯包。
常用餡心為豬肉、羊肉、牛肉、酸菜、粉條、香菇、豆沙、芹菜、茄子、包菜、韭菜、豆腐、木耳、乾菜肉、蛋黃、芝麻、茴香等。三鮮餡分為素三鮮和肉三鮮,其中素三鮮為韭菜、雞蛋、蝦仁,肉三鮮為肉、韭菜、雞蛋。
『叄』 包子跟饅頭的區別
包子和饅頭的區別有很多,比如外形和口感不一樣。包子吃起來有餡,外形上看有褶,而饅頭沒有餡,更沒有褶,只是圓圓的一塊面。包子和饅頭的製作,都是需要經過發酵的,只有發酵的面團才能製作成包子或饅頭。
包子和饅頭都是主食,早上的時候,可以吃些包子,喝一些豆漿,當作早餐食用即可。饅頭可以在中午或者晚上的時候吃,搭配一些素菜吃最好,當然,也能搭配一些肉類的食物。
饅頭和包子都是發酵出來的食物,對身體沒有什麼壞處,可以經常食用。如果早上只吃包子的話,會使營養過於單調,因為包子裡面主要成分是澱粉,蛋白質含量比較低,建議增加牛奶或豆漿、蔬菜、水果、雞蛋等食物獲取蛋白質和維生素,保證早餐的營養均衡。
包子和饅頭裡面都可以添加一些酵母粉,這種物質對身體沒有害處,反而很健康。發面的過程中,如果使用了酵母粉,可以增加面的營養價值,供人的吸收和食用,對人體有許多好處。但是在購買酵母粉的時候,一定要買國家標準的酵母粉。
『肆』 麵包和包子有什麼區別
區別:
麵包沒陷,包子有陷。
包子主料麵粉,麵包主料小麥粉。
包子是蒸汽蒸的,麵包是烤箱烤的
麵包,也寫作麺包,是一種用五穀(一般是麥類)磨粉製作並加熱而製成的食品。以小麥粉為主要原料,以酵母、雞蛋、油脂、糖、鹽等為輔料,加水調製成面團,經過發酵、分割、成形、醒發、焙烤、冷卻等過程加工而成的焙烤食品。
法式麵包
【原料】高筋麵粉80%低筋麵粉20%鹽2%乾酵母1%美極牌1% 0. 8%水60—65%
【製作】攪拌過程,將材料配方1用慢速攪拌1分鍾,加入配方2再攪拌2分鍾,改用快速攪拌8—10分鍾至完成。
2. 面團溫度26攝氏度。
3. 基本發酵環境溫度26℃,相對濕度75%,基本發酵時間60至90分鍾。
4. 最後醒發溫度32攝氏度,相對濕度85%,最後醒發時間50至60分鍾。
5. 烘烤溫度:上火220度,下火190度。(生量300克面團),烘烤時間:約30至40分鍾。註:如麵粉筋度不足,無需配低筋粉。
包子是一種古老的傳統麵食,相傳由三國時期諸葛亮發明(距今1800多年)。包子這個名稱的使用則始於宋代,《燕翼詒謀錄》:「仁宗誕日,賜羣臣包子。」包子後注曰:「即饅頭別名」。饅頭之有餡者,北人謂之包子(意思就是說饅頭沒有餡兒,包子有餡兒)。包子一般是用麵粉發酵做成的,大小依據餡心的大小有所不同,最小的可以稱作小籠包,其他依次為中包、大包。常用餡心為豬肉、羊肉、牛肉、粉條、香菇、豆沙、芹菜、包菜、韭菜、豆腐、木耳、乾菜肉、蛋黃、芝麻等,出名的有揚州富春包子、天津狗不理包子、開封小籠包、開封灌湯包、商丘永城薛湖牛肉水煎包、廣東叉燒包、杭州小籠包,上海灌湯包、山東王老土大包等等。
米包子做法:
1.青豆和玉米化開,用刀背壓一壓,稍微切幾下;乳酪切小丁、紅柿子椒也切小丁
2.自製的臘腸煮熟切碎、再切點青蒜和姜,放點朝鮮辣醬、再放點鹽、白鬍椒粉、牛肉粉伴勻
3.大米與糯米4:1的比例蒸熟,案板上放保鮮膜,盛點米飯鋪上,放上拌好的菜料4、提起保鮮膜裹成球狀即可。
『伍』 蒙古包子和狗不理包子的區別在那裡
兩者最大的區別在於包子餡和麵皮的不同:
蒙古包子主要以羊肉為餡,狗不理包子主要以豬肉為餡。
蒙古包子的麵皮為燙面(採用小麥麵粉,用熱水和好後,稱為燙面),狗不理包子的麵皮是發酵面(麵粉加水、面肥和成面團,放入溫暖處發酵而成)。
『陸』 各種包子的不同花紋除了表明身份,還有什麼含義
包子好吃不在褶上.
<廣告營銷論>:包子為什麼會有褶,首先是由「包」這個工藝流程直接導致,其次褶是一個標志。人為什麼吃包子?增加營養,因為有肉;可以解饞,因為有肉;在過去還可以顯身份,窮人是吃不起肉的。看來一個包子可以滿足人們不同的需要,或者說是利益,既有肉體上的也有精神上的。但是,很可惜包子不是專利.會做包子的人實在太多,選擇成為擺在你面前最首要的問題,吃哪家的包子呢?在你沒有條件進行充分嘗試的時候,本能告訴你似乎應該選擇褶子多的包子,因為它可能會肉多。
如果說包子是產品,包子褶就是一種廣告方式,它營造了可能肉多的價值感(無論真實與否),而你買包子就是廣告導致的消費行為。這種選擇方式科學與否並不重要,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你買了之後發現肉餡小、味道差,你一定不會再買的。
包子到底是不是饅頭的一種呢?為什麼有好多種包子,即肉包子、菜包子和豆沙包呢?如果說包子是饅頭的一種。那麼,為什麼買饅頭的時候只要說饅頭而不要指明是包了餡的饅頭呢?而且北方的小販也是一直這么宣傳的。他們每次都要沿街喊:豆包花捲精面饃咧~就算大家是為了區分方便而故意把不帶餡的饅頭叫做饅頭。但是據我所知,南方人也有把帶餡的那種饅頭叫饅頭的,或者說他們把包子和饅頭合起來叫做饅頭!這種叫法簡直是駭人聽聞,我看比XXgong還要過分!至少他們沒有把包子當作包子來看!
下面是我的五論駁斥:
一.外形論:
1.饅頭與包子的差別,包子上面一般是有褶的,這是在外形上以適區別。而饅頭不是這樣的。
2.包子為什麼定名為"包子"?為什麼裡面有餡兒就可以叫包子?為什麼餃子不是包子?餃子一樣可以叫包子,為什麼大家要叫餃子是餃子?這是因為餃子和包子的區別很大,有空我再專門寫文章給大家看。
二.基因論
從歷史學和烹調學的角度來看,無論菜包肉包豆沙包,他們的祖先都是一個,就是包子!但饅頭不一樣,饅頭只需要面和水就夠了,它們和包子不是一個種族的。
三.內容論
包子是有內容的,符合我們傳統美德。饅頭則不同,表裡如一。實在沒有新鮮感。二者的味道也因此截然不同。一般除非餓急了,否則不會有人干吃饅頭。但湯包卻常常有人什麼都不放連吃幾籠。這也是饅頭不於包子的有力證據。
四。地域論
根據三國的故事,當諸葛亮七擒孟獲之後,為避免蠻族在祭祀中殺人,而創「蠻頭」以替代之,後演變為「饅頭」一詞。但諸葛亮的饅頭里有沒有餡兒已不可考,但至少說明饅頭的起源很可能在四川一帶,繼而流向全國各地。在流傳的過程中,發生了某些變化。從而導致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稱呼不同的現象。但至少在北方地區,饅頭和包子是明顯不同的。
五。科學發展觀
至少我們發現,用饅頭來稱呼饅頭,用包子來稱呼包子,是科學的,方便的,有利於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因此用科學發展的眼光來看,我們提出包子和饅頭是完全不同的。
總之,包子和饅頭是否一樣,關鍵在於哪一種說法更符合三個有利於的標准。依此來看,我們認為包子和饅頭是不同的。所謂包子和饅頭相同的說法,是沒有根據的以訛傳訛而已。
選自網路
『柒』 饅頭和包子有什麼區別啊,為什麼肉包子還是肉饅頭都這么叫法,那饅頭和包子有什麼區別嗎
大體上主要區別是「褶」與「餡」,還有外形:包子頂部有褶,裡麵包有餡,半球狀。饅頭表面圓滑,內外一體無餡,外形有圓有方。
肉包子、素餡包子有摺有餡半球狀叫包子,扁形為餃子。肉饅頭、豆包、有餡沒有褶,不能叫包子。個別叫法隨本地習慣起名 隨它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