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有些人認為,人六十歲以上方能用壽字,如六十歲叫耆壽,七十歲叫稀壽,八十歲叫耋壽等等。但有些資料又
志學之年---十五歲(男)。及笄之年---十五歲(女)。二八年華---十六歲。花信之年---二十四歲。春秋鼎盛---壯年時期。而立之年---三十歲。不惑之年---四十歲。知命之年---五十歲。耳順之年---六十歲。花甲之年---六十歲。懸車之年---退休之年。從心之年---七十歲。古稀之年---七十歲。耄耋之年---七十至八十。
⑵ 60歲70歲80歲90歲都叫什麼壽
60歲:花甲之年。
70歲: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
八九十歲: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
拓展資料:
60歲
耳順、耳順之年、還歷之年、花甲之年:均指60歲。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60歲為「耳順之年」。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花甲:指六十歲,用干支紀年,錯綜搭配,六十年周而復始。
還歷之年:指60歲。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下壽:指60歲以上。
耆[qi]: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耆[qí]艾:古代以六十老人為耆。
70歲
從心之年:因為「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論語·為政》),所以後代稱70歲為「從心之年」。
古稀:古代人活到70歲,也就很不容易了。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耄[mào]耋[dié]之年。
杖圍之年:指70歲。
懸車之年:指70歲。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八九十歲。
耄:指八九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如:老耄、耄耋之年。
耄耋:耄[mào],《鹽鐵論·孝養》中寫道:「七十曰耄。」《禮記·曲禮》說:「八十九十曰耋。」耋[dié],《爾雅·釋言》註:「八十為耋。」把上面幾種說法合起來,我們可以看到,「耄耋」是指人的高壽,大約是「七老八十」了。耄[mào]耋[dié]:泛指晚年。耄,八九十歲的年紀。耄,七八十歲的年紀。耄(mao)耋(die)指八九十歲。毛傳又雲:「耋,老也,八十曰耋。」後人因稱八九十歲的老人為「耄耋」。
耄[mao]耋[die]之年:指八九十歲。九十歲也可稱耄耋之年。
⑶ 有誰知道,六十六歲是什麼壽
俗傳六十六也是一個「關」,語雲:「年過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作六十六大壽時,女兒要買豬肉回來祝壽,只要壽星吃過豬肉就不要緊。
「六」,在中國是個吉利的字,人們都希望六六大順。
古人以親疏為差等,稱為五服,如五服之內,再加一就成為六親。
這種在作為十之一半的「五」前再加一的做法,
自然有「過半」的意思在內,因此,「六」也有「多」的意思,
如「六街三市」、「三頭六臂」、「三推六問」等等。
中國古人很早就具有了立體思維,他們認為,宇宙是由
東、南、西、北、天(上)、地(下)六個面組成,
如果人與這個「六面體」的大自然和諧相處,就能感覺非常舒服,
「六六大順」,安泰如意。
而《左傳‧隱公三年》有雲:
「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六十六,要吃六十六塊肉」,這是紹興城鄉流傳的一句俗語。
意思就是作父母的,活到六十六歲那年,要由已出嫁的女兒
送六十六塊肉來吃。
據說不如此,父母今後的歲月就難保安康,
這一說法,也可以從紹興另一句俗語里得到佐證。
此俗語雲:「六十六,閻羅大王要吃肉。」意即人到六十六歲那年是—關,
閻羅要吃你的肉。此俗到底始於何時已不可考。
但從六十六歲和六十六塊肉這兩個「六六」之中,
似乎不難尋覓到「六六順風」、「六六大順」的意思。
「六六」是吉利數字,人活到這個吉利年紀的也不太容易。
尤其是以前活過三十六歲即已算活過了「本壽」的年代,
六十六歲已算得高壽。俗語有「七九六十三,要活也犯難」之說,
六十六歲已過了這「犯難」之年三年。又稱「人生七十古來稀」。
這六十六年離古稀已只屈指有四了,故女兒們要「六六」之年
送「六六」之肉為父母祈禱禳禍,祝願他們長壽康樂。
⑷ 六十歲叫什麼之年
六十歲叫花甲之年,也被稱為耳順之年。花甲之年是古代年齡的稱謂,取自干支紀年的傳統,來每一干支代表一年,六十年為一輪,因故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
根據計有功《唐詩紀事》卷六十六的記載:「大中咸通中效李長吉為短歌,對酒曰:『手挪六十花甲子,循環落落如弄珠』。」 由此可知,六十歲就是「花甲子」。
(4)印尼六十歲叫什麼壽擴展閱讀:
在中國古代歷法中,以六十年為一循環,一循環稱為一甲子。因為干支名號繁多且相互交錯,所以將一甲子稱為花甲。所以可以知道的是,花甲就是一循環,為六十歲。
有一種說法是,人的指甲根部有一道白色的痕跡。到了六十歲,隨著身體的愈加衰老,這道白痕就會消失不見,所以才將六十歲的老人稱作「花甲」。
除了六十的花甲之外,還有七十歲被稱作「古稀」,八、九十歲稱作「耄耋」,而一百歲的老人則稱之為「期頤」。所以,「期頤」就有壽高百歲的意思。
⑸ 滿六十歲怎麼稱呼
花甲。
花甲:天乾地支配合用來紀年,從甲起,六十年成一周,因此稱六十歲為花甲。花甲: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所謂干支,是天乾地支的簡稱。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乾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
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年齡的稱謂: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是三四歲至八九歲的兒童。總角是八九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弱冠是男子二十歲。而立是男子三十歲。
不惑是男子四十歲。知命是男子五十歲。花甲是六十歲。古稀是七十歲。耄耋指八十歲。鮐背之年指九十歲。期頤指一百歲。
⑹ 人生六十歲稱壽,七十歲稱八十歲九十歲一百歲
天命:五十歲。(《論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知非之年:五十歲。(《淮南子·原道訓》:「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說春秋衛國有個伯玉,不斷反省自己,到五十歲時知道了以前四十九年中的錯誤,後世因而用「知非」代稱五十歲。)
耳順、花甲之年:六十歲。(我國自古以來用天乾地支互相錯綜相合紀年,可組成六十對干支,因而稱作「六十干支」或「六十花甲子」,所以六十歲又稱作「花甲之年」。)
古稀:七十歲。(杜甫《曲江二首》:「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
耄耋:八十、九十歲。(《禮記·曲禮》:「八十九十曰耄。」人們根據這解釋,把耄耋兩字連用代稱八、九十歲。)
期頤:百歲之人。(《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意思是人生以百年為期,所以稱百歲為「期頤之年。」元人陳浩解釋說:「人壽以百年為期,故曰期;飲食起居動人無不待於養,故曰頤。」)
⑺ 96歲老人被稱為什麼壽
在我國傳統的壽稱中,常見的有「花甲」(六十歲)「古稀」(七十),「耄耋(讀「冒迭」音)」(八九十歲),「期頤」(一百歲)等,而「喜壽」,「米壽」,「白壽」,「茶壽」的壽稱則鮮為人知。
喜壽:七十七歲。因「喜」的草書近似豎寫的「七十七」故稱。
米壽:八十八歲。因「米」字拆開來剛好是數字「八十八」故稱。
白壽:九十九歲。因「白」子乃「百」子缺「一」,故稱。
茶壽:一百零八歲。因茶字的草字頭即雙「十」,相加即「二十」,中間的「入」分開即為「八」;底部的「木」即「十」和「八」相加即「十八」。中底部連在一起構成「八十八」,再加上字頭的「二十」,一共是「一百零八」,故稱。90——鮐背之年
90歲
上壽:九十為上壽。
99歲
白壽:指99歲,百少一為99,故借指99歲。
之間的好像沒有,這個你自己去參照吧!
⑻ 60歲叫什麼名稱
六十歲,別稱為花甲之年或耳順之年。
更多信息:
1,古稀:指70歲。
語出杜甫《曲江》詩:「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亦作「古希」。
2,皓首:指老年,又稱「白首」。
《後漢書·呂強傳》:「故太尉段潁,武勇冠世,習於邊事,垂發服戎,功成皓首。」
3,耄耋:指八九十歲
語出《漢·曹操·對酒歌》:「人耄耋,皆得以壽終。恩澤廣及草木昆蟲。」
5,黃發: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魯頌· 宮》「黃發台背」。老人頭發由白轉黃。曹植《贈白馬王彪》:「王其愛玉體,俱享黃發期。」陶淵明《桃花源記》:「黃發垂髫,並怡然自樂。」
6,鮐背:指長壽老人。
語出《詩經》,如《詩·大雅·行葦》「黃台背」,「台」與,「鮐」通用。《爾雅·釋詁》:「鮐背,壽也。」老人身上生斑如鮐魚背。
7,期頤:指百歲。
語出《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謂百歲老人應由後代贍養。蘇軾《次韻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閑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8)印尼六十歲叫什麼壽擴展閱讀:
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經常會碰到一些表達年齡稱謂的詞,如:「弱冠」、「耄耋」等。學生往往對此很費解。其實類似這樣的詞還很多,都是我們在閱讀古文的過程中所必須了解的知識。
古人的年齡稱謂來源不一,大多根據不同年齡的生理特徵而命名,但也有一些是因襲前人所言而成為固定稱謂的。
在所有的年齡稱謂中,「九十」的稱謂可謂最多最有趣。或叫「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皮膚。又人到暮年,皮膚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還有依據生理特徵命名的,如:人初生叫「嬰兒」,是因為人初生需要抱在胸前餵奶。嬰可與膺通假,膺者胸也。嬰兒即為抱在胸前之兒。
七歲除叫做「悼」外,還叫「齠齔」也叫做「毀齒」,因為正是換牙時期,所以有此稱呼。十五歲叫做「童」,「山無草木曰童」。古代十六歲成年,十五歲男子未加冠,女子未及笄。此處用的是比喻意。
另外,我們現在常說的「而立之年」、「不惑之年」、「知命之年」,則來自於《論語·為政篇》的記載:「子曰: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從心所欲不逾矩。」
漢人戴聖所輯《禮記·曲記篇》中說:「人生十年曰幼,二十曰弱,三十曰壯,四十曰強,五十曰艾,六十曰耆,七十曰老,八十、九十曰耄,百年曰期。」其中還有耄年有罪不加身的說法。但後人卻常把「幼學」、「弱冠」等作為年齡稱謂,這恐怕是後代詞彙由單音節向雙音節發展的原因吧
我國還有干支紀年的傳統,六十年為一輪,故又有六十歲為「花甲之年」的說法。杜甫有詩句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於是,七十又有了「古稀之年」的別稱。
當然,古代年齡稱謂並不止這些,還有許多散見於各類古書中,因較少使用而未被流傳下來。上面所述這些因使用頻率高,生命力強而被後人沿用了下來。有些還已經進入了我們的日常交際之中,如:「三十而立」。再如,從「嬰兒」和「兒童」兩個詞中,我們已看不出歷史和今天的區別了。
⑼ 60歲70歲80歲90歲都叫什麼壽
60歲叫作花甲壽,70歲叫作古稀壽,80歲叫作耄壽,90歲都叫耆壽。
在古代,人有上、中、下壽之分,100歲稱上壽,80歲稱中壽,60歲稱下壽。所以年輕人慶祝生辰,只能稱「做生日」,不能稱「做壽」。50歲或60歲以上者慶祝生辰,才可稱「慶壽」。
做壽時注意事項:
在為老人做壽時,民間有做「九」不做「十」、做虛(歲)不做實(歲)的習俗。也就是說遇到50、60、70和80等整十歲壽辰時,要將其提前到虛歲49、59、69、79歲時來舉行。
到了整十生日時,反而無所表示。因為民間認為「十」有到頭、到頂的意思,「十全為滿,滿則招損」,這當然是不吉利的。所以人們將整十的壽辰提前到虛歲逢九的壽辰來做,「九」與「久」諧音,以表示壽還沒有盡頭。
主辦慶壽時需准備柬帖、壽桃、壽面、壽聯、壽幛等,還要設立「壽堂」,這些將在明天繼續分享。
⑽ 六十六稱什麼壽
俗傳六十六也是一個「關」,語雲:「年過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作六十六大壽時,
女兒
要買豬肉回來祝壽,只要壽星吃過豬肉就不要緊。
「六」,在中國是個吉利的字,人們都希望六六大順。
古人以親疏為差等,稱為五服,如五服之內,再加一就成為六親。
這種在作為十之一半的「五」前再加一的做法,
自然有「過半」的意思在內,因此,「六」也有「多」的意思,
如「六街三市」、「三頭六臂」、「三推六問」等等。
中國古人很早就具有了立體思維,他們認為,宇宙是由
東、南、西、北、天(上)、地(下)六個面組成,
如果人與這個「六面體」的大自然和諧相處,就能感覺非常舒服,
「六六大順」,安泰如意。
而《左傳‧隱公三年》有雲:
「君義、臣行、父慈、子孝、兄愛、弟敬,所謂六順也。」
「六十六,要吃六十六塊肉」,這是紹興城鄉流傳的一句俗語。
意思就是作父母的,活到六十六歲那年,要由已出嫁的女兒
送六十六塊肉來吃。
據說不如此,父母今後的歲月就難保安康,
這一說法,也可以從紹興另一句俗語里得到佐證。
此俗語雲:「六十六,閻羅大王要吃肉。」意即人到六十六歲那年是—關,
閻羅要吃你的肉。此俗到底始於何時已不可考。
...
展開
春卷8426 | 14-01-21
俗傳六十六也是一個「關」,語雲:「年過六十六,閻王要吃肉」,作六十六大壽時,女兒要買豬肉回來祝壽,只要壽星吃過豬肉就不要緊。
「六」,在中國是個吉利的字,人們都希望六六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