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東南亞風格是什麼
但是經過這幾年的發展,現在的東南亞風格摒棄了一些浮華,把耐看的元素沉澱下來,使其成為經典,這就是新東南亞風格,也就是經典東南亞風格。現在,新東南亞風格已經和簡約、古典一樣,成為了家庭裝修的常備風格。總體來說,它是一種混搭風格,不僅和印度、泰國、印尼等東南亞國家有關,還代表了一種氛圍,簡而言之就是在異國情調下享受極度舒適,它重細節和軟裝飾、喜歡通過對比達到強烈的效果。
新東南亞可以作為整體風格貫穿整個居室,也可以作為元素和各種風格搭配,中式、歐式、簡約等都游刃有餘。這里展示了幾種東南亞風格,有過時的東南亞風格,也有新東南亞風格,大家來看看是不是既熟悉又陌生。①新東南亞印度風
看起來很奢華,顏色明快,接近於印度風格,它的華麗基本都是*軟裝飾來營造的,傢具飾品都比較朴實。
②新東南亞中式風
中式風格濃郁,但一尊泰國鍍金小佛像讓整個空間變了調,往東南亞*近了不少,原因是東南亞飾品性格太強烈了,往往一件就能為空間定性。
③新東南亞鄉村風
看上去非常東南亞,但實際上它所用很多元素都不典型,沙發、壁紙、裝飾畫都是歐式鄉村味道,茶幾和主要傢具也是中式手繪風格,但這都影響不了它的東南亞氣質,原因就是它借鑒了東南亞用綠植和燈光營造氛圍的殺手鐧。①壓抑東南亞
純黑色是幾年前東南亞傢具的代名詞,它搭配紗、綢營造出的效果令多少小資為之激動,但事實證明,純黑色傢具雖然看起來很酷,但是滿屋子使用會讓空間壓抑和沉悶,再絢麗的色彩也很難緩解。
②香艷東南亞
香艷的紫色也曾經是營造東南亞風格的必備,它的嫵媚與妖冶讓人沉溺。紫色雖然美,用得過多也會俗氣,而且眼看著流行色就要倒向清新可人的藍綠色。其實少了紫色,東南亞風格一樣很純粹 ③清涼東南亞
藤製傢具天然環保,一度佔領市場,還衍生出藤鐵工藝的傢具,雖然很東南亞,但是並不適合北京的惡劣天氣,幹了不行、冷了也不行,當作工藝品還容易落土。而且藤製傢具很透氣,適合炎熱的東南亞,對於全年只熱3個月的北京來說實在有些奢侈。
東南亞風格是這幾年一直都比較流行的,不過很多人也發現單純的東南亞風格太陰柔和嫵媚,並不適合居家,反而在酒吧、會所等情調場所更出效果。所以現在都把東南亞作為一種元素,混搭在居室中。比如這個案例,整體風格看起來非常東南亞,但仔細推敲,傢具很簡約,也沒有零七八碎的小東西這個空間的東南亞性格完全是*色彩和熱帶植物營造的。
這兩年市場上的東南亞傢具越來越多,泰國、印尼最為常見,產品也最多最全,這兩年印度風格的傢具也越來越受到關注。由於這三個國家都有殖民歷史,產品很有特色,我個人認為非常適合現在流行的混搭風,尤其是印尼和印度的傢具。印尼受過荷蘭的統治,現在國內華人很多,因此印尼的傢具往往是西式傢具的功能中式傢具的外形,造型也並不復雜,而且印尼傢具喜歡用柚木,也和中國的硬木一樣珍貴,無論從色澤質感還是檔次都和中式傢具比較匹配。
印度曾經是英國的殖民地,傢具除了用傳統的工藝外,還印上了濃郁的歐式傢具烙印,比如傢具喜歡用弧線和錯銅工藝,這些都是十八世紀歐洲宮廷傢具的特點。因此,如果家裡是歐式或者美式風格,可以自如與印度傢具搭配。
如果空間足夠大,可以做一個東南亞風格的功能區,我認為最合適的地點是會客廳或者娛樂室,因為東南亞風格的紙醉金迷會讓人鬆弛和慵懶。
最後,東南亞傢具雖然細節上有差別,但是總體效果很接近,因此我建議如果想打造一個純粹的東南亞空間,最好選擇各個東南亞國家的產品進行混搭,注意不要平均用力,一定要有主題。
印度傢具是東南亞家居的最新元素! 印度傢具以實木為主,大部分採用印度檀木,色澤漂亮,價格適中;高檔的印度傢具往往用玫瑰木,這種木材木質較硬,花紋特別精美。印度傢具崇尚手工製作,故每件產品尺寸、規格都不相同,而且和中式傢具一樣喜歡舊材新作。很多印度進口傢具上都可以找到印度古老傢具甚至建築配件的影子。
包銅和錯銅工藝是印度傢具的特點,它傳達出低調奢華的氣質;印度傢具喜歡彩繪,圖案豐富,畫法細膩,類似於波斯的細密畫,只不過手法粗獷些;印度傢具還特別喜歡雕刻,但不及泰國傢具喜歡精雕細刻,有種古拙的味道。
TIPS:由於曾是英國殖民地,印度傢具樣式受到歐式傢具的影響,造型上喜歡用曲線,因此可以美式、歐式傢具混搭。
流行放大之印度風格
印度風格裝飾性極強,足可以跟西方的ART DECO媲美。
作為文明古國之一,印度風格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色彩艷麗、線條繁復。印度紡織工藝發達,這是因為按照印度的傳統,人應該是席地而坐的,漂亮的地毯和掛毯才是家裡最重要的裝飾品;也是因為席地而坐的傳統,印度傢具尺寸普遍不大,我們在市場上看到的印度大件傢具其實是非常高檔的。除了紡織品, 印度的銅器、銀器、木器等工藝品也很有特色。
TIPS:如果房子不夠大,千萬別買印度的大件傢具,因為這些傢具都是一次組裝成形,體積大得很可能上不了樓進不了門。還有印度布藝雖然漂亮,但在使用時要考慮整體環境,因為它們實在是太搶眼了。
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神秘調調。它就像個調色盤,把奢華和頹廢,絢爛和低調等情緒調成一種沉醉色,讓人無法自拔。今年,這個調色盤里又增加了新的待用色--印度風格。 印度風格為什麼流行? 這是個文化問題,當瑜珈成為地球人崇尚的生活方式時,它的原產國自然受人矚目。不過,文化永遠是高高在上的少數人游戲,而時尚卻把它變成了實實在在的物質崇拜。這次印度風格的流行也仰仗於時尚界熱衷的復古運動和東方獵奇風--尋找極致的裝飾性,印度豐富的色彩和靈動的線條,造就了華麗的氣質,這與時尚界的訴求不謀而合。
而家居是時尚風格的延伸,只不過是把概念變成了物質。就拿現在印度風格來說,時尚是著力展示其絢爛的一面,而家居則務實了許多。比如雖然印度風格善於使用色彩,但是印度傢具卻很朴實,印度家居的絢爛和華麗全*軟裝飾來體現。總體效果看起來層次分明,有主有次,搭配得非常合適。
印度家居和現在提倡的重裝飾的裝修理念對味,懂得用對比來營造氛圍。它既不一味地追求奢華也不過分沉溺於曖昧,它代表了現在流行的沉靜與熱烈並存的新東南亞風格。
B. 印尼傳統衣服是什麼
印尼人的傳統服裝名字叫:紗籠。
紗籠:一種服裝,類似筒裙,由一塊長方形的布系於腰間。布料是東南亞獨特的一種印染織布,色彩艷麗,圖案豐富。一塊紗籠大約長兩米,寬一米,男人女人都穿。紗籠的穿法不少於20種,吊帶式、斜背式、半穿式。紗籠可圍在身上做短裙、也可圍住全身做長裙,可以做浴巾、沙灘巾、衣服,披肩,桌布。紗籠所用的布料多種多樣,有純棉、真絲、化纖、織錦緞等等。
C. 印尼人喜歡什麼風格的包裝設計
印尼人喜歡大紅大綠,五顏六色,但具體哪種顏色,因人而異。
D. 印尼在包裝和平面設計上面喜歡什麼樣子的風格,和顏色呢
這個的話要你要理解當地的特色文化和當地的傳統民俗文化,這樣你就可以看到你想要的東西了。
E. 印尼是一個宗教信仰色彩比較嚴重的國家,首次去印尼需要注意些什麼
入鄉隨俗,剛到一個國家,了解其文化和風俗習慣顯得尤為重要。伴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人選擇去印度尼西亞工作、度假旅遊、休閑度假或休息。那樣,你真的掌握印尼的一些禁忌和風俗習慣嗎?
印尼是一個宗教信仰色彩比較嚴重的國家,並沒有國教,但規定一定要信仰宗教。全國約87%的人都信仰伊斯蘭,也就是說起穆斯林人口總數是世界最多的國家。約有6.1%的人信仰基督新教,其次3.6%的人信仰天主教,最後剩下的人大多數信仰印度教、佛家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尼位於亞熱帶、不產小麥,因此住戶的主食是稻米、苞米或甘薯,特別是稻米更加廣泛。稻米除煮開外,印尼人愛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稻米或檽米,裹成棱形煮熟而吃、稱之為「克杜巴」。但是,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各樣鮮面條、吐司麵包等。
印尼人吃飯無需木筷,除在官方場所有時候應用餐刀外,一般都習慣用左手抓飯。抓飯時,直接把白米飯盛在盤里,用右手指將飯揉成小包團,送至口中一口一口地吃。餐桌旁邊需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時常拿手沾沾冷水,以防使白米飯沾粘在手上。有的人也愛喝葡萄酒、純凈水等,一般不喝烈酒。
在農村地區,有嚼佬葉、檳郎的習慣,如主人家送上檳郎盤,顧客最好是嘗一嘗,以感謝主人的盛情款待。
印尼人特別注重送個人名片。初次相識,顧客應自己把個人名片贈給主人家,個人名片文本用英文。印尼人愛平和的音調、不趾高氣昂的姿態和尋找一致的良好心願,與他們商談應心態謙虛些並調低響聲。拜會印尼生意人時最好攜帶禮品,接受禮品即代表著承擔了某類義務;對別人給的禮物要毫不在意,但不要當眾開啟外包裝。印尼生意人喜愛設宴,做為顧客,在歸國前要以同樣規范收益別人一次。
規矩這么多,看了是不是有一種在印尼難以生存的感覺?但規矩是規矩,只要不觸碰一些忌諱,平常多注意,就不會有什麼問題。
F. 印尼音樂特點
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人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
印尼存在著多種多樣的音樂形態。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印尼與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國在政治經濟、音樂文化等諸多方面有較為密切的交流。在成為荷蘭殖民地後,荷蘭的音樂文化滲透進來,融入印尼文化之中。此外,印尼自身又是一個多民族、多島嶼的國家,種種歷史原因和文化背景使得印尼音樂文化演變成今天這種多樣化的局面。
提起印尼音樂,人們會很快想到《梭羅河》、《哎喲,媽媽》、《照鏡子》、《星星索》等充滿熱帶民族風情、優美動聽的歌曲。然而,這只是印尼音樂的一部分,而最具代表性的、最體現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特徵的、在世界上影響范圍最大的音樂種類是甘美蘭音樂,它是由中爪哇島發起來並流行於全爪哇島和巴厘島的一種音樂。
甘美蘭Gamelan-爪哇語主要是指以打擊樂為主的合奏音樂,同時又泛指一切合奏音樂和演奏這些音樂的樂隊。甘美蘭具有悠久的歷史,早在公元8世紀的佛教廟宇的浮雕上,就刻上了甘美蘭樂隊所使用的一些樂器。到了13世紀末至16世紀初印尼的麻嗒巴歇王朝時代,大型的甘美蘭樂隊的樂器已基本備齊,並分為室內、室外兩種樂器組合的形式。到了16世紀以後的馬打蘭王朝時代,二者又逐漸統一起來,形成了規模相當大的甘美蘭樂隊,它的音樂則用於戲劇、舞蹈、影戲的伴奏,同時也用於各種宗教儀式。在爪哇和巴厘島上甘美蘭樂隊頗多,特別是民間群眾自發的甘美蘭樂隊隨處可見,如今它不僅成為印尼傳統音樂文化的象徵,同時也是世界人民了解印尼音樂的一個窗口。
甘美蘭樂隊中最早的樂器是鑼,其數目由單個逐漸發展為多個,現在樂隊的樂器有以下四類,第一類:鑼屬樂器,包括大吊鑼、中吊鑼、小吊鑼、大釜鑼、排鑼。第二類:排琴屬樂器,包括木琴、共鳴筒、金屬排琴。第三類:管弦樂器,包括列巴布(甘美蘭樂隊中唯一的弓弦樂器)、切連朋(撥弦樂器)、豎笛(吹管樂器)。第四類:鼓類樂器,甘美蘭樂隊中使用的是雙面長鼓,大樂隊中通常為大小兩個鼓,小鼓的聲音重於大鼓,而大鼓為雄性,擔任主奏,小鼓為雌性,擔任助奏。
在上述13種樂器中,第一類中的前五種為節奏性樂器,在合奏中用來劃分句逗,第一類的第六種樂器和第二、三類中的全部樂器均為旋律性樂器。以上樂器是大型甘美蘭樂隊所必需的樂器,此外,還有一些大樂隊和民間樂隊偶爾還加入一些助奏樂器,如各種碰鈴、鐃鈸、竹木或金屬的拍子板等,然而,這些助奏樂器的存在與否,均對合奏聲部的構成無大的影響。在一些鄉間的小樂隊,其編制較隨意,但鑼與金屬排琴是不可缺少的。
在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音樂中,有一個女聲或男聲齊唱聲部,他們的歌唱柔美、輕盈,與各種樂器的聲音自然地融合在一起,令人陶醉。
甘美蘭音樂是一種支聲體的多聲音樂,凡聽過甘美蘭音樂的人都會有這樣一種感覺:甘美蘭音樂既復雜又簡單。復雜是因為它有多層的音響、多條獨立的旋律線和各種交錯有序的節奏,它區別於西方音樂中的主調和聲音樂和復調音樂,也不同於東方國家的齊唱、齊奏中派生出來的支聲音樂。簡單是因為一首長大的樂曲其核心旋律似乎是固定不變的,不斷循環往復,好似有始無終。
甘美蘭音樂使用兩種不同的音階,每種音階有三種「帕台特」(帕台特含有調式、音域、旋律型等多方面的意義),見下表:
不同的帕台特表現不同的特定內容,並同時間有聯系(即演奏時間有約束)。如:帕台特「涅姆」的樂曲多表現幸福的情感,並在晚上9——12時演奏。在這點上它與印度「拉格」的時間學說有相似之處。關於甘美蘭音樂中這兩種音階,近百年來有不少西方學者曾研究過,但結果不盡一致。
甘美蘭音樂的曲式結構都具循環性,每一音樂段落可以不斷反復,大吊鑼聲音的出現標志著前一個循環反復段落終止與下一個的開始,樂隊鼓手似乎有指揮的作用,如果沒有他轉換樂段的暗示,樂段將無休止地一直循環下去,這一特徵與印尼宗教的「輪回」觀念有關系。
此外,甘美蘭音樂採用2的倍數式節拍,每首甘美蘭樂曲都有一段序奏,把樂曲的中心內容顯示出來,並帶有一定的即興性,序奏的長短無規定,可長可短。通常爪哇島的甘美蘭的序奏短小,巴厘島的甘美蘭較為長大。
甘美蘭音樂在印尼深受各階層人士的喜愛,是宮廷貴族和民間百姓普遍接受的一種音樂,特別是在民間,是村社居民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的產生、發展與社會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是與戲劇、舞蹈混生發展的一種藝術,適用於各種典禮、儀式,以展示其威嚴與權力,並對宗教有著深遠的影響。
甘美蘭音樂流行於印尼全島,由於甘美蘭音樂起源於中爪哇島,因此前面我們所講述的均為以中爪哇島為主的甘美蘭音樂,其他地區的甘美蘭音樂在結構、音階等方面與中爪哇島甘美蘭大體相同,但在樂隊編制、演奏風格和演奏技巧上各地均有自己獨特的色彩。在甘美蘭音樂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爪哇島和巴厘島。然而兩島的甘美蘭音樂亦存在著差異。
巴厘島的音樂奔放、熱情,有時可以說是近乎於粗野。它的甘美蘭樂隊演奏的速度、力度對比十分強烈,音樂的快、慢、強、弱轉換突然,時而如急風暴雨,時而又雨過天晴,音樂進行極富戲劇性。它的甘美蘭樂隊中的金屬的或竹製的打擊樂器占支配地位,有的樂隊甚至沒有管弦樂器,如果有,其音響在合奏中也很不引人注目。樂隊的許多樂器都成對使用,相同的兩件樂器在定音上又略有差異,合奏時,音響顫抖起伏、音色更富於變化。這種樂隊演奏出來的音樂音量很大,聽起來頗有華麗輝煌之感。它的甘美蘭音樂在創作上多採用聲部鑲嵌重合的手法來構成旋律,多用培羅格音階。通常節奏較快,風格粗獷活潑,它的戲劇題材多來自民間故事,它的音樂,紮根於人民生活之中。而爪哇島的音樂則顯示得斯文典雅,近乎於單調平淡。爪哇島的甘美蘭樂隊也以敲擊樂器為主,但管弦樂器所起的作用要比巴厘島的大些,管弦樂演奏的對位層部在合奏層中作用極為突出,有些樂曲還以管弦樂器獨奏為引子,故此,整個音樂聽起來有柔美細膩之感。由於它源於宮廷,宗教色彩較濃厚,因此,它的創作風格典雅、纖細,音階多採用斯連羅音階,節奏也比較緩慢,它的戲劇多以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的故事為題材,深受人民的喜愛。
造成爪哇島和巴厘島音樂差異的原因是與其社會、經濟、文化及宗教等諸多因素有關的。爪哇社會經歷了漫長的封建制度,其中,中爪哇的甘美蘭樂隊是在蘇丹王宮廷中培育起來的,雖已流傳到民間數百年了,但其本質上還帶有宮廷音樂的特點,其形式也比較完整規范。而巴厘島在印尼獨立時還是一個村莊集體所有制的社會,村社居民無一例外地參與各種民俗節日與宗教活動,因此甘美蘭音樂的演奏必然帶上了村社群體文化的特徵,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和民間藝術的風格。爪哇人民篤信伊斯蘭教,教規雖未阻止其藝術的發展.但某種程度上影響了它的風格。而巴厘島人信奉印度教,崇尚藝術,這也許是促進其奔放活潑風格自由發展的原因。
爪哇島和巴厘島的甘美蘭音樂不僅深受印尼人民的喜愛,同時,也正逐漸被世界人民所認識。從19世紀初起,一些西方音樂學者便開始研究甘美蘭音樂,在歐洲和日本,甘美蘭音樂已成為民族音樂學最重要的研究領域之一。印尼的一些藝術團體也走出國門,參加各國舉辦的「東方藝術節」,表演甘美蘭音樂,向世界人民展示其美妙的音響和獨具特色的樂器,甘美蘭音樂——這一獨樹一幟的印尼音樂,不僅在印尼民族音樂藝術的發展史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同時也為世界人民了解印尼的傳統音樂文化打開了一扇透明之窗。
G. 什麼是東南亞風格
香艷的色彩 大花的圖案
無論是杜拉斯《情人》里的湄公河,還是承載著歷史的吳哥窟……神秘的東南亞風情讓多少人為之痴迷。更有一些時尚人士煞費苦心地將自己的居室打造成典型的東南亞風情。而這其中,居室的牆面與地面也可以迎合這種神秘的東南亞風情,在點滴之處打造一種別樣的異域風情。
香艷色彩的表達
在傳統的東南亞家居中,一面搶眼的牆是基本要素,通常以芥末黃或橙色居多,如果在客廳、餐廳或卧房都貫徹這種色調,會有一種較濃烈的熱帶風情。而這種色彩的表達通常是通過壁紙來實現的。 在今年的壁紙市場上,出現了眾多的來自東南亞的神秘色彩,熱帶的人們喜愛艷麗的色彩,這從印度婦女以及越南婦女的服飾裝束中都可看出,濃烈的桔紅色、香艷的黃色、神秘的紫色、以及明麗的綠色都是體現東南亞風情的主要色彩,這些明快的色彩使今年的壁紙有了更多的新意,以往人們很少把牆面做成很「刺眼」的顏色,而如果你的家居定位為有熱帶氣息的東南亞風格,那麼千萬別吝惜牆面色彩的運用,只要與傢具搭配得當,這些壁紙的色彩是非常動人的。
大花圖案的呈現
壁紙的花案往往是其征服消費者的法寶,它多變的圖形令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餘地,在今年的壁紙市場上,大花圖案讓東南亞風情壁紙更加絢麗多姿。
牆紙的花型重要的是與室內整體風格相協調,在一間充滿熱帶風情的居室中,用大花牆紙可以使居室顯得緊湊華麗,它的設計靈感往往來自於東南亞的服飾設計,比如華麗的衣衫或鞋子,另一方面則出自對熱帶植物的遐想。這種花型的表現並不是大面積的,而是以區域型呈現的,比如在牆壁的中間部位或者以橫條豎條的形式呈現。同時圖案與色彩是非常協調的,往往是一個色系的圖案。
東南亞風格的圖案設計是有其代表性元素的,這樣明艷的壁紙是一定要與居室中的其它飾物相搭配的,比如窗簾、傢具,甚至靠包,這樣才能營造出一個曼妙的氛圍。
地面質感強調原始氣息
在新熱帶家居設計中,有的設計師主張牆壁與地面越自然越好,不需要更多的修飾,流露出粗糙的質感為佳,比如凸出的磚頭、石塊什麼的最好保留,如果表面處理得太光滑就失去了原始的味道了。在色彩上,沒有「程式」化的要求,越接近自然、越有質感的牆面效果就越好,地面也同樣。
客廳的地面可以處理得相對自然一些,陽台、花房等處的地面做成青石板就效果非常好。而在浴室這樣的突出個性的地方,要想表現東南亞的家居風格,不妨用性格多變的馬賽克來表現它的風情,其中以玻璃馬賽克最具代表性,它色彩亮麗多樣,具有大自然的色彩,同時光澤度高,透明清晰,更能表現熱帶的感覺。
H. 什麼是巴厘島風格
巴厘(BaLi)是印度尼西亞著名的旅遊區,是爪哇以東小巽他群島中的一個島嶼,巴厘島因歷史上受印度文化宗教的影響,居民大都信奉印度教,是印尼唯一信仰印度教的地方。但這里的印度教同印度本土上的印度教不大相同,是印度教的教義和巴厘島風俗習慣的結合,稱為巴厘印度教。在島上處處可見木石的精美雕像和浮雕,因此,該島又有「藝術之島」之譽。瑪斯是該島著名的木雕中心。巴厘的繪畫別具一格,大都是用膠和礦物顏料畫在粗麻布或白帆布上,主題取材於田園風光和人民生活習俗,具有濃郁的地方色彩
巴厘建築並不僅僅是在審美上給人深刻印象的那些木製的雕刻,雄偉威嚴的石門以及絢麗的印度風格雕刻,巴厘建築還擁有極強的精神信仰象徵。很多神廟,米倉以及其他的構造都是沿襲著被稱為Asta Kosala Kosali的被傳統的記載在棕櫚樹皮書中的傳統巴厘規則,並被稱為翁達吉(Undagi)的傳統建築師翻譯過來。造就了這些非常獨特的建築一直貫穿整個巴厘的村莊,,使之與周圍的自然環境渾然一體,貫穿其中。
在巴厘式建築中,最常見的一種特徵叫做貝爾(Bale),它用茅草覆蓋屋頂並且沒有牆壁,用作一種開放式的展覽。貝爾描繪了巴厘印度教的天地萬物。屋頂是「神」的部分,牆體是「人類」的部分,地基是「魔鬼」的部分。
其他令人印象深刻並具有象徵意義的遺址建築群是巴厘的宮殿。自從十九世紀以來一直非常經典,巴厘人相信他們的國王是神聖的,他的宮殿是宇宙的復製品,是神聖的象徵。巴厘的宮殿都是有規律的方形,圍牆套著庭院,庭院裡面又套著庭院。這種建築風格應該是受中國建築的影響,我國的建築就是層層嵌套,可見當年我國文化對南洋的影響之深。
在巴厘島,所有的建築必須被稱為梅拉斯帕斯(Melaspas)的洗禮儀式賦予生命後才可居住。這是對於當地人來說是很重要的,因為他們認為所有的材料----比如木料、石塊、茅草----都是被殺死後才能讓人類使用的。所以在這個儀式上,信徒們會准備許多祭祀物品來感謝神靈的恩寵。
I. 印尼有怎樣的風俗習慣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歷史上受中國、印度、中東、西方國家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島嶼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中國企業和人員要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種民風民俗,做到入鄉隨俗,按照當地的禮儀標准開展社會交往活動。
民族、語言和宗教
民族:根據印尼政府公布的數字,印尼有3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總數的45%,巽他族佔14%,馬都拉族佔7.5%,馬來族佔7.5%,華人約占人口總數的5%,超過1000萬人。華人在印尼商貿和工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語言:印尼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官方語言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約8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大多數是遜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餘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習俗禮儀
【服飾禮儀】印尼人在衣著上總體比較保守,在公開場合人們服裝普遍十分得體。男性在辦公時通常穿著統一工裝或穿長褲、白襯衫並打領帶。長袖蠟染衫(當地稱「巴迪衫」)為印尼國服,在多數正式場合都可以穿著。婦女在辦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並避免色彩過於鮮艷。如果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比較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島,進入寺廟要在腰間束腰帶。
【儀態禮儀】在印尼,當人們坐下來時,兩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這樣做,要把一條腿的膝蓋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面。在巴厘島,坐下時兩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將嘴遮住,否則是不禮貌;不要嘲笑別人的錯誤,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動作,否則會傷害他們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時吃東西,也不要用左手與人握手、觸摸別人;與人談話或進入別人家,都要摘下太陽鏡。
【相見禮儀】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在作正式介紹時,對稱謂要多加註意,多數中間階層的印尼人有兩個名字,而許多下層人民只有一個。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長的姓和名,通常只選用一個短名和首字母縮寫名。在稱呼人時,只能使用他們的第一個姓,不能使用第二個。
【餐飲禮儀】印尼人飲食習慣上以大米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魚、蝦、牛肉等,伊斯蘭教徒忌食豬肉。印尼人習慣吃西餐。由於受當地華人的影響,他們普遍喜歡中餐。除在官方場合有時使用刀叉外,一般都習慣用右手抓飯。他們在用餐時,有邊吃邊喝涼開水的習慣,也愛喝葡萄酒、礦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務禮儀】印尼人特別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歡平和的聲調、不擺架子的姿態和尋求一致的良好願望,與他們談判應態度謙遜些並放低聲音。拜訪印尼商人時最好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對別人送的禮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當面打開包裝。印尼商人喜歡宴請,作為客人,在回國前應以相同標准回報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那會被認為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忌諱老鼠和烏龜;與印尼人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
J. 印尼人有哪些主要的習俗
印尼人喜歡客人到他們的家中做客訪問,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個時間去拜訪他們,都是受歡迎的。在印尼人家中做客,你可以看到,家家戶戶,即使不是十分富裕的家庭,其客廳的擺設布置也是很講究的。到印尼人家中做客,可增加感情的交流。已成為與印尼人交往的一個訣竅。
印尼人很懂禮貌,他們絕對不講別人的壞話,自然也不喜歡那些講別人壞話的人,與印尼人見面可以握手,也可以點點頭。
東南亞諸國的人民,一般說來都平易近人,和印尼人相處之道是不可愁眉苦臉,不要提起黛比夫人(日本有名的交際花,後嫁原總統蘇加諾)。印尼人最喜歡笑,心情舒坦就笑,順利完成某件事就笑,笑是他們的另一種語言。他們也喜歡開玩笑,他們甚至認為「笑口常開」是社交上的一種禮貌。
與印尼人同座時,有打招呼的習慣,印尼人搭火車旅行碰到陌生人同坐,他一定向對方打個招呼:「我們一起來,如何?」對方就回答:「謝謝您,請用吧」。印尼人認為左手是不潔凈的,他們習慣用右手而忌用左手或雙手去接食物及其他物品。
印尼人的習俗各異,爪哇人具有神秘的信仰,忌談誕辰。巴厘女子愛赤膊露背,以表示聖潔。客人走進羌族的居民區,必須大叫大喊,否則被認為來意不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