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6月中旬去西藏要穿鞋什麼要准備些什麼
我在拉薩三年了,真心建議可以帶長裙和高跟鞋,在市區逛八廓街或者布達拉宮大小昭寺可以穿,但是盡量准備一雙登山鞋或者戶外鞋,如果實在喜歡馬丁靴也可以,不過現在拉薩都熱起來了,到時候可能會熱,如果有去珠峰大本營的機會還可以帶一件防寒服,會用上的,這邊溫差大,如果想晚上出門一件衛衣或者薄毛衣很必要,希望可以幫到你。
㈡ 印尼人一般喜歡哪些品牌的鞋子呢
皮鞋的話bata算是比較常見的品牌,很多地方都有專櫃
運動鞋的話就是幾大名牌,阿迪、耐克、彪馬、銳步、fila的都有
㈢ 6月19號去歡樂谷玩穿短褲好還是穿長褲 穿運動鞋好還是穿運動鞋比較好
如果這兩款搭配的都很好看,從這個時間段來看,建議你選擇長褲。
長褲搭配一款帆布鞋就很休閑。
㈣ 6月14號爬泰山穿什麼衣服
穿大外套,主要是保暖的,不要穿太沉了,否則爬起山會很吃力(真的很累!) 一定要運動鞋子,吃的隨便帶點零食什麼的,山上有出租軍大衣的,10塊,下山的時候退了就好,但不要在山下就租,因為很多人以為山上的貴就在山下的租,沒想到一樣價錢,還累死累活地背上去。
主要是要帶兩瓶水啊~一定會渴的!有水壺更好了~
把分給我吧謝謝~
㈤ 去印度尼西亞需要帶什麼東西
個人裝備清單
1、登山鞋(經磨合):高幫,防水,高強度。
2、沖鋒衣、褲:要求較好的防水透氣性。
3、輕薄羽絨服:需要應對零上10度或極端天氣。
4、速干長短衣褲。速干短袖短褲。
5、手套:主要防曬耐磨。
6、雨衣:普通輕型雨衣。
7、厚襪子:多備幾雙,供換洗。
8、背包或駝袋:交給背夫使用。沖鋒包(20-30升小背包)
9、自己隨身攜帶必需品,如葯品、行動食品和水。
10、登山杖:作用很大,最好兩根。
11、水袋或水壺:普通水袋1個容積至少2升,保溫水壺(必備)1個1升。
12、太陽鏡:普通鏡即可,要求防風性能好一點,不必雪鏡。
13、雪套:1副,只在登頂時用。
14、睡袋:如考慮租用睡袋的清潔問題,可帶個人使用的內膽。
15、頭燈及電池:電池要足夠維持20個小時以上。
其他:
1、防曬霜及唇膏:應對強烈日曬。
2、個人洗漱用品:自備。
3、海邊旅遊時必備的泳衣和毛巾。
4、相機:輕便的易於保管的數碼相機。
5、電池、電源轉換器(歐標)。
6、適合個人的防蚊用品。
7、適合個人的備用葯品。
8、護照(有效期6個月以上)、身份證件、銀行卡。
9、其他個人物品。
㈥ 馬上要去印尼出差,請問現在是什麼天氣帶什麼衣服去呢還有哪些需要注意的么
印尼氣候:
印度尼西亞(Indonesia)位於亞洲東南部,地跨赤道,位於北緯10度至南緯10度之間,其70%以上領地位於南半球,因此是亞洲唯一一個南半球國家。東西長度在5500公里以上,是除中國之外領土最廣泛的國家。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溫度25-27℃,無四季分別。北部受北半球季風影響,七八九三月降水量豐富,南部受南半球季風影響,十二月、一月、二月降水量豐富。
在印尼需要注意的:
印度尼西亞素稱「千島之國」,89%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
印尼人初次見面都要交換名片。印尼人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他們。忌諱吃豬肉食品,忌飲烈性酒,不愛吃海參,也不吃帶骨帶汁的菜和魚肚等。
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進入寺廟必須在腰間束腰帶。
農村地區有嚼佬葉、檳榔的習慣,如主人遞上檳榔盤,客人最好嘗嘗,以答謝主人的盛情。印尼人不喜歡傲慢、粗魯的人,高聲講話、指手劃腳、翹二郎腿都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舉動。印尼人敬煙時,總是將煙盒先磕一下,使幾支煙露出煙盒,然後再遞到客人面前。客人取煙時,一般先將露出煙盒最長的那支煙按進煙盒,然後取露出煙盒最短的一支,以示謙虛。從煙盒中取一支遞給客人,或遠拋給客人被認為是對人不敬。
印尼人講究禮節,見面時總要互打招呼,互致問候。伊斯蘭教徒之間一般使用阿拉伯語問候,並雙手合十至前額表示誠意和衷心祝福。外國人如用印尼語跟印尼人打招呼,他們會感到格外親切。男士對女伊斯蘭教徒(一般戴面紗者)不要主動伸手要求握手。去印尼人家裡,在主人沒請你就坐前,客人不可貿然就坐,請坐後客人應按主人指定的位子就坐。告辭時,須向主人道聲"謝謝"、"麻煩您了"等敬語。印尼人中尊卑、上下、長幼等級觀念較強。對成年男子一般要用"Park"("老伯"、"您"、"先生"之意)相稱。下級對上級,雖然上級年紀較輕,也要稱呼他"Park x x x",否則會被認為對他不敬。在長者、上級、客人座位前經過,一般要彎腰並將右手伸至右膝處,以示對他們的敬重。
印尼人有一些特殊的習慣,外國客人應注意尊重。他們喜歡打赤腳(尤其在鄉下),喜歡鋪席席地而坐(男土盤腿、女士跪坐),喜歡用右手抓飯吃(在非正式場合)。伊斯蘭教徒一般不喝酒,對你不太熟悉的人千萬別隨便敬酒、勸酒,只有當確切知道他不是伊斯蘭教徒時方可敬酒。不少印尼人性格比較幽默,愛開玩笑,如不是出於惡意,即使玩笑過火一點,也不必生氣。印尼人跟其他東方民族一樣,對問年齡並不特別介意,但對受過西方教育或有地位的人,最好不要問及。
印尼人忌諱別人摸他的頭部(除非家人對小孩),認為頭部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部位,代表著一個人的尊嚴。印尼人忌諱別人用左手給他遞東西。這是因為印尼人習慣便後用左手撩水沖洗,左手被認為是不潔的,如用左手遞東西,對方會覺得不尊重他。如你實在騰不開右手而不得不用左手遞時,你一定要說聲"對不起",以示謙意。印尼人在叫人、招呼人時忌諱隨便用手,尤其是用食指示意,認為那是對人的不敬
祝順利,望採納!
㈦ 6月3日去黃龍、九寨溝旅遊應該帶什麼衣服、穿什麼鞋
6月去九寨溝和黃龍遊玩,早晚要穿厚外套,中午溥體恤衫和短袖襯衫,平底
鞋,旅遊鞋,登山鞋,在景區外酒店拖鞋和高登鞋都可以穿。
中午紫外線強帶上防曬霜。
㈧ 印度尼西亞 習俗
印度尼西亞習俗
(一)著裝
印度尼西亞人的民族服裝,一般是著上衣,下身圍紗籠(一種長圍裙)。女的上衣是對襟長袖,沒有衣領,下身是圍色彩艷麗的沙籠。男的上衣是有領對襟長袖,下身是圍帶格圖案的沙籠。女的一般要配帶絲綢的披肩,男的頭上包紮各式頭巾,或帶黑色無邊小禮帽。平時男女都喜歡穿拖鞋或木履。由於天熱,印尼人一般不喜歡穿襪子。 男人扎的頭巾,料子也很講究、而且往往印有各種圖案。扎的方式隨各地而異,紮成四角形、三角形或圓形。頭上戴的無邊小黑色禮帽,通常是用平絨布製作,顏色發亮。按印尼人的習慣,男人到了成年時就該戴上這種禮帽,表示已長大成人,要講究禮儀了。
(二)飲食
印尼地處熱帶、不產小麥,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類,尤其是大米更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歡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稱為「克杜巴」。不過,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面條、麵包等。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喜歡手抓飯的人,覺得這樣吃很開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喜歡手抓飯的人,覺得這樣吃很開胃。
(三)住房
印尼人的住房,城市和農村不一樣,城裡的住房一般是現代式建築,而農村則隨各族和各地的習慣,而建造不同式樣的住房。
城裡的現代式住房,有平房、二層和高層樓房。這些住房大都比較寬敞、有卧室、客廳、飯廳、廚房和衛生間。衛生間大都設有洗澡設備。由於印尼是熱帶國家,人們每天都要洗一至二次澡,人們稱為「沖涼」。隨著人口的增加、大城市也開始蓋一、二十層的高層樓房,供一般公務員和職工居住。爪哇農村的住房,如爪哇人、巽達人和馬都拉人的住房,一般是方形的,多數直接建在地面上,但也有高腳屋,不過離地面不高。富人蓋房多用木料和磚瓦,窮人則主要用竹子蓋房。
(四)禁忌
1.印度尼西亞人視頭部為神聖不可侵犯。除長輩外,如摸別人的頭則被認為是對他的侮辱和挑釁。所以不能隨便摸別人的頭部。
2.傳遞或接受物品,要用右手,切忌用左手。印尼人認為用左手傳遞或接受物品很不禮貌。 3.由於印尼人絕大部分是穆斯林教徒,所以在贈送禮品時,要考慮不要送酒類物品,因為伊斯蘭教規定禁止喝酒。
4.在餐館吃飯時,如果同桌有印尼人,切不要點用豬肉炒的菜,因為印尼人絕大多數是不吃豬肉的。
㈨ 巴厘島的最佳旅遊季節
巴厘島的最佳旅遊季節
巴厘島有"千寺之島"之稱,全島多達12500座的廟宇可以讓你看得眼花繚亂。下面是我整理的巴厘島的最佳旅遊季節,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巴厘島簡介
巴厘島位於小巽他群島西端,面積約5560多平方公里,是印度尼西亞最為著名的旅遊休閑區,被許多旅遊雜志評選為世界上最令人陶醉的度假目的地之一。
巴厘島南部擁有迷人的白色沙灘及溫暖的陽光,庫塔、杜阿島是眾多遊客最喜歡逗留的區域。游覽巴厘島中部可以說是一次巴厘藝術之旅,需要遊客細細體會:巴厘島石雕的故鄉巴土布蘭(Batubulan),銀器村蘇魯村(Celuk),藝術重鎮烏布(Ubud)等,如果喜歡尋找刺激,遊客還可參加阿勇河漂流。
巴厘東部及北部對於喜歡戶外活動的人來說,這里並不比巴厘南部遜色,相反更加吸引他們。圖蘭奔是印度尼西亞的最佳潛水點之一,而登山愛好者則喜歡攀登巴杜爾火山。
總之,無論你在巴厘島的哪個地方,都能感受到這里人們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多姿多彩的藝術文化氣氛。這里的建築、音樂、舞蹈、裝飾等全都獨具風格,讓人不由地駐足欣賞。
最佳旅行時間
巴厘島地處赤道,是典型的熱帶雨林氣候,全年平均溫度為28℃,分為乾季和雨季。
每年的Ɗ月到10月為乾季,雨量相對較少,是適合潛水、登山和騎游的最好時節。尤其5-8月是巴厘島一年中最好的月份,在這個時期天氣變得涼爽,雨下的也最少,最為適合旅遊。
12月到3月是雨季,幾乎每天都有大雨,但多為陣雨,白天大部分時間天氣晴朗,對遊玩影響不大。但空氣潮濕,感覺不太舒適。
穿衣指南
巴厘島的全年溫度在28℃左右,陽光充足且溫和。基本上穿上夏日清涼舒適的衣服就可以玩遍整個小島,如果怕曬,可以帶上薄薄的外套。在山區早晚溫差大,需要穿稍厚的夾克。當然,進入寺廟時著裝部分應當注意得體。
穿衣小貼士:
1、遊玩巴厘島,你可以穿著拖鞋。如果你想去徒步那就帶雙運動鞋,當然朔溪鞋也是不錯的選擇。
2、防曬霜建議在50+以上。准備一個遮陽帽或者遮陽傘,如果你不想帶防曬霜。
3、招蚊子的遊客在晚上要麼准備長褲,要麼准備驅蚊葯。
語言
巴厘島的官方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和巴厘語,當地最多使用的外語為英語,很多博物館展品都配有英文介紹。巴厘島很多熱門地點都是成熟旅遊目的地,基本溝通不會存在問題。
常用語:
你好(Kenken kabare) 謝謝(Matur suksma)
我不懂(Tiang sing ngerti) 多少錢?(Ji kude niki?)
歷史
巴厘人是由多種南島移民,於約公元前2500年的史前時代混血所組成。一般相信,大約在公元前300年時的青銅器時代,巴厘島已有非常進步的文化;現在仍在使用的農田灌溉組織(Subak),和灌溉系統就是沿襲自當時。
雖然考古發現大約公元一世紀的印度教遺物,但在十一世紀以前,佛教的影響多於印度教。公元670年,中國唐朝義凈和尚也曾提到,在他往印度取經的路程中,曾到過一個佛教國家「巴厘」。
大約公元十世紀時,印度文明影響全東南亞,經過爪哇島傳入巴厘島,提供後來巴厘文學、藝術、社會組織,和政治的雛形。十三世紀時,信奉印度教的爪哇人開始統治巴厘;公元1515年伊斯蘭教(回教)入侵爪哇,促使了大批印度教的僧侶、貴族、軍人、工匠,和藝術家逃亡巴厘,造成十六世紀巴厘的黃金時代。
也就在這個時候,來自歐洲的白人開始拜訪巴厘。在荷蘭探險家們的形容中,巴厘異教徒的神秘色彩、富足的社會文化和溫暖的氣候,令荷蘭人既好奇又心動,幻想著只要將荷蘭的文明和商業帶進巴厘,就可引導巴厘人走向更美好的未來。
公元1908年,荷蘭的國旗終於插遍了全印度尼西亞和巴厘島,巴厘的貴族們在幾次為尊嚴而自殺的普普坦儀式中,結束了貴族統治的時代。荷蘭人統治了巴厘34年,接著在二次大戰時日本人又占據了三年;直到公元1949年,在聯合國的干涉下,荷蘭才退出印度尼西亞,島民溫和的巴厘,自然成為獨立後印度尼西亞的一省。
宗教與文化
巴厘東部及北部對於喜歡戶外活動的人來說,這里並不比巴厘南部遜色,相反更加吸引他們。圖蘭奔是印度尼西亞的最佳潛水點之一,而登山愛好者則喜歡攀登巴杜爾火山。
總之,無論你在巴厘島的哪個地方,都能感受到這里人們虔誠的宗教信仰和多姿多彩的藝術文化氣氛。這里的建築、音樂、舞蹈、裝飾等全都獨具風格,讓人不由地駐足欣賞。
印度尼西亞大部分地區都信仰伊斯蘭教,但巴厘島是個例外,這里的居民大部分是印度教教徒。巴厘島約有 95%的人信奉阿加瑪印度教,他們相信萬物都有神明,如太陽神、月神、山神、路神、湖神、猴神、龜神等等,神無處、無時不在,因此巴厘島有「神仙島」之稱。其餘的多信奉回教、佛教、天主教或基督教等。在巴厘島,不同宗教的人都能和平共處。在巴厘島,有近兩萬個印度教寺廟,每間都有其慶祝建立日,如為每間寺廟慶祝建立日,恐怕得排滿210天,對於這類紀念日,當地人稱之為「歐達朗」。若想拍攝宗教典禮活動須事先獲得允許。
風俗禁忌
1.行走時要留意路上的祭祀用品,千萬不可踩踏。當地人經常把祭品擺放在門口,街頭有些我們看來很普通的事物如樹木也被當作神靈祭祀,所以街邊也經常擺放著祭祀用品。
2.印尼人握手或接拿東西必須伸出右手,不可用左手(當地人左手用來如廁),不要摸別人的頭,包括小孩的頭,也不可用手指人,還要時常保持微笑。
3.進入寺廟需脫鞋,不可露出手臂及腿,寺廟門口有供免費借用的沙龍和腰帶,但應適當布施,另外生理期的女生不得進入寺廟。是、
4.不要進入印度教寺廟內部,非印度教徒是被禁止進入的,不要被好奇心驅使,即使有人慫恿也應該拒絕。
5.本地人跪拜祈禱時,不要站在其前方。無論在哪裡,這至少是非常不禮貌的。
6.若有人尤其是祭師坐在地上時,千萬不可站在他的右手邊。
7.到當地人家中做客,進入房間的時候要先脫鞋。
8.頭上佩戴花飾,左邊代表未婚,右邊代表已婚。
;㈩ 印度尼西亞人穿什麼服裝
印尼政府規定凡參加全國性重大節慶、外事活動和社交活動的官員必須穿國服。印尼的國服是根據爪哇地區傳統服裝的基礎上吸收其他民族服裝特點制定而成的。
男士頭戴黑色無檐北芝(peci)帽,上身穿巴迪(batik)長袖上衣或西裝,下身穿西褲,腳穿皮鞋。女士梳發髻插頭飾,上身穿格巴雅(kebaya)長袖襯衫,肩披長披肩,下身穿紗籠(sarung),腳穿高跟涼鞋。
除新幾內亞島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並將維達人排擠到深山內地。現代蘇門答臘的巴達克族、加里曼丹的達雅族和蘇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馬來人的後裔。
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又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徵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後,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後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