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萬隆會議的意義
出席萬隆會議是新中國第一次參加的大型多邊國際會議,對擴大中國的國際影響和推進國際形勢和國際關系的積極發展意義重大。中國政府高度重視,決定由周恩來總理親自率團與會。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和台灣蔣介石集團對此非常害怕,製造了震驚中外的克什米爾號飛機空難事件,妄圖謀害周總理,阻撓中國與會。但周總理從亞非團結反殖的大局出發,置個人安危於度外,以大無畏精神毅然堅持與會,並促成大會取得圓滿成功。
萬隆會議是在困難和復雜的條件下召開的。在29個與會國中,有社會主義國家,有參加美國拼湊的《馬尼拉條約組織》和《巴格達條約組織》的國家,有中立的民族主義國家;有與我建交、對我友好的國家,有未與我建交、對我不友好甚至敵視的國家。這些對會議的順利進行帶來難度。尤其是帝國主義、殖民主義勢力為維護舊的強權秩序,千萬百計進行干擾和破壞活動。它們見阻撓會議召開不成,便改變策略,在與會國中進行挑撥離間、分化拉攏,陰謀製造分裂,挑起爭吵,改變會議的反殖性質和方向。美國就為此派出了70多人組成的龐大的「記者」團到萬隆活動。這些對會議產生了很大的干擾和消極影響,使會議雜音時起,出現波折和爭吵。雖然多數國家堅持反帝反殖的正義立場,但也有相當部分國家宣揚西方觀點。有的代表在會上攻擊共產主義是「專制」、「獨裁」、是「新殖民主義」,有些國家還在會上宣讀一份提案,提出「譴責一切形式的殖民主義」,說社會主義即為其中的一種;有的代表反對「和平共處」的提法,說這是「共產黨的詞彙;有的國家的代表甚至公開攻擊中國利用華僑對鄰國搞顛覆活動。就在會議可能偏離正軌、步入歧途和爭執不下、陷入僵局的關頭,周總理先後發表了三次極具針對性和說服力的重要演講,並在會下廣泛而深入地做工作,以鞭辟入裡的真知灼見、合情合理的切實主張、親切友好的坦誠態度和妥善解決問題的客觀公正立場,感動了與會者,贏得了人心,連有些對我不友好的國家的代表也為之心悅誠服。周總理在會議上重申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倡導的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精神,提出的反帝反殖、尊重各國的獨立和主權、維護新興國家的和平等國際地位、促進地區和世界和平的主張,成為與會者的普遍共識和會議的基調。這為會議取得歷史性重要成果,為萬隆精神和「十項原則」的產生奠定了基礎。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所展示的大智大勇、顧全大局的氣度、非凡的領袖魅力,和為會議的成功作出的巨大貢獻贏得了與會的各國代表和國際輿論的高度評價。黎巴嫩代表團團長當面稱贊周總理「在會上的每次辯論中都獲得勝利」,「取得比任可其他與會者都要大的成功」。外電評論說「周恩來是萬隆會議的靈魂人物和真正主角」。
周總理在萬隆會議上卓有成效的工作和非凡的風度,增進了亞非國家和整個國際社會對新中國的了解與信任,在很大程度上消減了不少國家對我國的誤解、偏見和疑慮,為新中國贏得了朋友,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影響。萬隆會議後,我國的對外關系打開了一個新局面,出現了一個外國同我國建交的高潮。在短短的5、6年時間里,到1961年,僅亞非地區新增同我建交國即達十個之多,並為十年後即1971年恢復中國在聯合國合法席位後出現的第二次建交高潮奠定了基出。
周恩來總理率團出席萬隆會議並取得巨大成功,在中國外交史上寫下了輝煌篇章,同時也為開辟國際關系新時代作出了寶貴貢獻。
B. 萬隆會議提出什麼方針及影響
周恩來總理在補充發言中提出的求同存異的方針。「求同存異,協商一致。」是中國代表團提出的會議原則。所以說萬隆會議是提出十項國際原則,其中包括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而會議精神為求同存異。
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亞非獨立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與的條件下舉行的大型國際會議。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市開幕,有29個國家340名代表出席會議,與會代表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中國總理周恩來「求同存異」方針獲得普遍接受的情況下,萬隆會議排除外界干擾,圓滿結束。
萬隆會議增進了亞非國家間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同時它表明亞非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已開始登上國際舞台,並向舊的國際關系格局發起沖擊。
1、萬隆會議的成功召開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結晶。會上共同倡導了處理國際關系的十項原則,形成了以「團結、友誼、合作、和平共處、求同存異」等為核心的萬隆精神,為亞非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提供了指導原則,為和平解決國家間歷史遺留問題和國際爭端指明了有效路徑,成為國際社會普遍承認並遵循的國際關系和國際法基本准則。
2、萬隆會議有力推動了亞非國家的聯合自強,鼓舞了廣大發展中國家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開啟了南南合作與不結盟運動的序幕,推動了國際秩序的深刻演變。
萬隆會議促進了各國的相互了解和尊重,加強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是和平共處的生動體現。萬隆會議的成就是亞非人民團結合作、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精神的結晶,是與會各國共同努力的結果。
萬隆會議作為亞非團結反帝事業中的一個具有偉大意義的事件載入史冊。它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
C. 萬隆會議是什麼時間,在什麼地方召開的會議有何特點
萬隆會議是在1955年,印尼萬隆召開。
會議體現了亞非國家的團結,第三世界力量開始崛起,
確立求同存異、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萬隆精神。
D. 什麼是萬隆會議
又稱亞非會議。亞非獨立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與的條件下舉行的大型國際會議。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市開幕,有29個國家340名代表出席會議,與會代表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中國總理周恩來「求同存異」方針獲得普遍接受的情況下,萬隆會議排除外界干擾,圓滿結束。萬隆會議增進了亞非國家間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同時它表明亞非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已開始登上國際舞台,並向舊的國際關系格局發起沖擊。
E. 萬隆會議在哪裡召開周恩來在會議上提出什麼方針
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召開,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萬隆會議又稱亞非會議。亞非獨立國家第一次在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與的條件下舉行的大型國際會議。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印尼萬隆市開幕,有29個國家340名代表出席會議,與會代表就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了熱烈的討論。在中國總理周恩來「求同存異」方針獲得普遍接受的情況下,萬隆會議排除外界干擾,圓滿結束。
萬隆會議增進了亞非國家間的相互了解,提高了被壓迫民族和人民的自信心,推動了亞非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同時它表明亞非國家作為一支新興的政治力量已開始登上國際舞台,並向舊的國際關系格局發起沖擊。
(5)印尼萬隆發生了什麼擴展閱讀:
中國在萬隆會議的作用:
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
1955年4月18日至24日,在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度尼西亞和巴基斯坦五國總理的共同倡議下,第一次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史稱萬隆會議。
這是亞非國家第一次在沒有殖民國家參加的情況下討論亞非人民切身利益的大型國際會議,在戰後國際關系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周恩來總理率領中國代表團出席會議。會議期間,周恩來總理高舉團結反帝的旗幟,堅持求同存異、協商一致的原則,為會議的成功作出了傑出貢獻。
中國在萬隆會議上的表現促進了亞非國家的團結,打破了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的封鎖,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在中國外交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亞非會議的成功對戰後的國際形勢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F. 萬隆會議出現了哪些不協調的聲音 周恩來是如何應對的
分別是「克什米爾公主」號和「空中霸王」號。根據安排,代表團分批前往印尼。
沒想到,1955年4月11日卻傳來一個震驚世界的消息:「克什米爾公主」號在印尼納土納群島上空爆炸,代表團部分人員和隨行記者遇難。
他沒有乘坐,克什米爾公主號
G. 萬隆會議發生了什麼爭執
萬隆會議的矛盾之爭:二戰後美蘇之間日益加劇的冷戰對峙局勢,嚴重威脅著亞非國家的獨立與安全。由於帝國主義對中間地帶的爭奪,亞非地區成為世界各種矛盾和沖突集中的地區。許多亞非民族主義國家從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出發,在對外政策方面,堅持執行和平、中立和不結盟政策,拒絕參加侵略性軍事集團,反對在自己國家領土上建立外國軍事基地。越來越多的亞非國家認識到,為維護政治獨立,發展民族經濟與文化,有必要加強國際合作,並要求與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建立和發展友好關系。因此,亞非會議的召開也是亞非新興國家與帝國主義、新老殖民主義矛盾和斗爭的產物,反映了億萬亞非人民爭取和保障民族獨立、反對侵略戰爭、維護世界和平、促進亞非國家團結合作的共同願望。
1954年6月,周恩來總理訪問印度和緬甸,在中印和中緬兩國總理會談的聯合聲明中一致同意,並共同倡導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惠和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家關系的准則。五項原則的公布,受到國際輿論、特別是亞非拉和歐洲國家廣泛的支持和響應。這大大促進了亞非各國之間團結合作的發展。在這種形勢下,亞非會議召開的主客觀條件成熟了。
H. 萬隆會議前,發生了什麼變故
帝國主義甚至利用特務搞駭人聽聞的克什米爾公主號事件。4月11日,中國代表團先行人員包乘「克什米爾公主號」專機自香港飛往印尼途中,因飛機上被蔣幫特務安放定時炸彈在沙撈越西北海面上空爆炸而墜海罹難。由於周總理應邀取道仰光同緬甸等國領導人會晤,敵人以暗殺手段阻撓以周總理為首的中國代表團前往萬隆參加會議的陰謀未能得逞。在亞非國家和平中立傾向進一步發展的情況下,經過亞非國家的共同努力,亞非會議排除了帝國主義的干擾和破壞,如期舉行。
I. 萬隆會議的主要內容有哪些
1954年,中印、中緬倡導了著名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即在國際關系中「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幹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充分表達了亞非國家希望建立國家間平等友好新關系的強烈要求。亞非會議於1954年由緬甸、錫蘭(今斯里蘭卡)、印度、印尼和巴基斯坦5國發起,翌年4月在印尼萬隆舉行。
1955年4月18日,亞非會議在萬隆的獨立大廈隆重開幕。參加會議的有29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政府代表團。與會國家分屬於不同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在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和經濟發展程度等方面也都存在著差異。它們之間有的已經建立外交關系,或者相互友好;有的彼此沒有任何關系,或存在著隔閡或疑懼。盡管如此,經過與會國的一致努力,終於還是找到了共同點,即和平、獨立、合作、團結、協商、求同。
會議期間,美國派出的記者團利用亞非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挑撥離間,擴大分歧,企圖使會議陷於失敗。
在第二天的亞非會議上,為了防止會議被引入歧途,周總理作了一個很有說服力的發言,他開宗明義地指出:「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令人信服地將會議重新納入到宜於討論的氣氛之中。中國代表團申明大義、求同存異的立場和主張,受到了各國代表的好評。
4月24日晚上,萬隆會議舉行最後一次全體會議,與會國家的代表一致通過會議決議,通過了《亞非會議最後公報》,為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作出了巨大貢獻。
J. 亞非會議是何時召開這次會議有何特點
亞非會議的召開是戰後國際形勢和亞非地區形勢變化,民族獨立運動蓬勃興起的產物。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亞洲民族獨立運動勃興,特別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誕生,推動了非洲、拉丁美洲人民的解放運動的發展。一系列前殖民地的獨立敲響了殖民統治的喪鍾。到20世紀50年代中期,在亞非兩大洲己涌現出30個獨立國家。這是幾百年來國際關系史上一個空前未有的變化,它為亞非國家獨立自主地召開一次大型國際會議創造了條件。
1955年 印尼萬隆亞非會議是亞非兩大洲歷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具有偉大的國際意義和深遠的影響。亞非會議高舉獨立、和平、友好與合作的旗幟,形成了舉世聞名的萬隆精神。這個精神貫穿於會議所通過的各項決議之中,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50年來,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但是萬隆會議的原則和精神並未過時,更沒有消失,相反,經歷了國際風雲變幻的考驗,它更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歷史表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萬隆會議所制定的十項原則,是穩定世界局勢、解決國際爭端的最好方式,對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國際合作與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