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尼西亞人口
印度尼西亞人口為2.68億。印度尼西亞有數百個民族,其中爪哇族人口佔45%,巽他族14%,馬都拉族7.5%,馬來族7.5%,其他26%。在印度尼西亞的俄人口分布中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度尼西亞人口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其他島嶼人口很少。 爪哇島人口稠密的原因是爪哇島屬熱帶雨林氣候,沒有寒暑季節的更迭,年平均氣溫為25-27攝氏度,適合人類居住。
印尼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約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陸地面積約190.4萬平方千米,海洋面積約316.6萬平方千米。北部的加里曼丹島與馬來西亞隔海相望,新幾內亞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相連。東北部面臨菲律賓,東南部是印度洋,西南與澳大利亞相望。海岸線總長54716千米。
⑵ 瓜(⊙o⊙)哇人,請問印尼有這個人種嗎
有的,爪哇族,主要分布在印尼爪哇島,是印尼最大的民族。
⑶ 印尼有多少個民族
根據印尼政府2014年公布的數字,印尼有300多個民族。
大多數印度尼西亞人為南島語族後裔,所使用的語言可追朔至發源於台灣的原始南島語系,另一個較大族群為美拉尼西亞人,居住於印度尼西亞東部。爪哇族為最大族群,佔印度尼西亞42%的人口,在政治及文化上皆居優勢地位,巽他族、馬都拉族及馬來族為最大的非爪哇族群;
印度尼西亞華人則是具有影響力的少數族群,僅占約3-4%的人口,但國家大多數商業及財富都由印度尼西亞華人掌控,但此情況也造成許多負面觀感,並發生排華運動。印度尼西亞人對國家的認同感體現在強烈的地區身分上。社會整體尚屬和諧,惟社會、宗教及族群上的緊張曾引起暴力行為。
(3)印尼爪哇族分布在哪裡擴展閱讀
民族分布:
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佔14%;馬都拉族(Mara),佔7.5%,這幾個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及附近的馬都拉島上。其他較大的民族還有蘇門答臘島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達克族(Batak)、亞齊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
尼亞斯族(Nias)、門達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島上的達雅族(Dayak)、班查爾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蘇拉威西島上的望加錫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納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島上的巴厘族(Bali);
龍目島上的薩薩克族(Sasak),馬魯古群島商的馬魯古族(Maluku)。馬來族(melayu)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分布最廣泛,在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加里曼丹島沿海以及兩島之間的海上各島都有馬來族居住。
⑷ 印尼最大的族群是爪哇族嗎
印度尼西亞是近代由荷蘭殖民者整合成一個國家,爪哇族最多、佔主導地位,爪哇族佔全國人口的47%,聚居在爪哇島周邊的的巽他族佔14%,和爪哇島東北面相鄰的馬都拉島上的馬都拉族佔7%
⑸ 爪哇語的簡介
爪哇語
印度尼西亞人數最多的民族--爪哇族的語言。屬南島語系印度尼西亞語族。分布於爪哇島中部、東部以及印度尼西亞西部部分沿海地區,使用人口約6000萬。爪哇語的歷史一般分為3個時期:12~13世紀為古爪哇語,14~17世紀為中古爪哇語,17世紀起為現代爪哇語。古代爪哇語深受梵語的影響。伊斯蘭教傳入印尼之後,使用阿拉伯字母。爪哇語有6個母音,20個輔音。重音落在單詞的倒數第二個音節上。爪哇語是分析型語言,句法關系由功能詞和詞序表示。句子的基本結構是主語--謂語--賓語。定語一般在名詞之後,狀語在動詞之後。有大量馬來語、梵語、阿拉伯語、漢語、葡萄牙語、荷蘭語及英語借詞。
⑹ 東南亞人口是多少
2018年,該區域人口共有6.55億人。
當中有五分之一生活在全球人口最密集的島嶼——爪哇島。印度尼西亞人口多達2.68億,乃全球第四。除此之外,目前有近3000萬華人生活在東南亞,主要分布在聖誕島、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泰國以及越南。
東南亞人口最龐大的民族為爪哇族,主要分布在印度尼西亞的爪哇島,人口過億。其次為京族,越南的主體民族,人口高達8600萬,主要分布在越南,但在鄰國柬埔寨及寮國亦是重要的少數民族。泰族則有超過6000萬人口,是泰國的主體民族。
緬甸是一個民族相當多元的國家,人口最龐大的民族是緬族,人口有3000多萬,占該國人口的三分之二。
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兩支民族為爪哇族和巽他族(4000萬),其他較大的族群還有馬都拉族(800萬)、米南佳部人(800萬)、布吉人(700萬)、巴厘人(400萬)、達雅族(630萬)、巴塔克人(850萬)、印尼馬來人(870萬)等。
馬來西亞人口最大的民族分別是馬來族(55%)、華族(23%)、印度族(7%)。但在東馬,民族構成則與西馬有很大不同,達雅族和達山-杜順人分別是砂撈越州和沙巴州的最大民族。
東南亞的馬來族是跨國民族,除了是西馬和汶萊是主要民族外,在印度尼西亞、泰國南部、新加坡都是重要的少數民族。
占族並沒有自己的國家,但是在越南中部和南部,及柬埔寨中部的重要少數民族。柬埔寨是一個民族較單一的國家,主體民族是高棉族,在越南南部和泰國都有分布。苗族主要分布在越南、寮國和中國的交界處。
菲律賓的民族亦十分多元,當中主要是他加祿人和比薩亞人。
經濟
該地區的商品種類繁多,但尤其重要的是胡椒、生薑、丁香和肉豆蔻等香料。
華僑華人社區在該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中國影響力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6世紀,當時來自中國南方的華人移民在印度尼西亞、泰國等東南亞國家定居。1949 年共產主義革命後,該地區的華人人口迅速增加,這迫使許多難民移居中國境外。
該地區的經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農業;大米和橡膠長期以來一直是主要出口產品。製造和服務變得越來越重要。
⑺ 印尼擁有100餘個不同人口種群,為何會這么多
印度尼西亞擁有100餘個不同人口種群是由於其地理環境及氣候造成的。
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度尼西亞位於亞洲大陸與澳大利亞大陸之間的群島,面積190.45萬平方公里。據統計,印度尼西亞有17508個島嶼,在尚未被西方殖民者統治之前,印度尼西亞諸島因為分散破碎的分布以及較為落後的生產而難以產生統一的國家,產生了諸多酋長國、邦國。
而且島之間居民的交通問題阻礙了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和整合,所以才形成了這么多的種群。 所以即使印度尼西亞作為世界第四人口大國,2.536多億人口也只能散居在約6000個島嶼上。
馬來族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分布最廣泛,在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加里曼丹島沿海以及兩島之間的海上各島都有馬來族居住。除新幾內亞島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
⑻ 印度尼西亞的人口分布及其原因是什麼
印尼最大的民族是爪哇族(Jawa),佔全國人口總數的42%。其次是巽他族(Sunda),佔14%;馬都拉族(Mara),佔7.5%,這幾個民族主要分布在爪哇島及附近的馬都拉島上。
其他較大的民族還有蘇門答臘島上的米南加保族(Minangkabau)、巴達克族(Batak)、亞齊族(Aceh)、巨港族(Palembang)、尼亞斯族(Nias)、門達威族(Mentawai);加里曼丹島上的達雅族(Dayak)、班查爾族(Banjar)、布吉斯族(Bugis);蘇拉威西島上的望加錫族(Makasar)、托拉查族(toraja)、米納哈沙族(Minahasa),以及巴厘島上的巴厘族(Bali),龍目島上的薩薩克族(Sasak),馬魯古群島商的馬魯古族(Maluku)。
馬來族(melayu)雖然人數不多,但是分布最廣泛,在蘇門答臘東部沿海,加里曼丹島沿海以及兩島之間的海上各島都有馬來族居住。
除新幾內亞島上的部分民族外,如今印尼的絕大多數民族都是外來移民的後代。最早來到印尼的移民是維達人,他們大概在第四紀冰河時代遷徙至印尼群島。
在公元前1500年左右,大批亞洲大陸南部的蒙古利亞族群遷徙至印尼群島,這些民族被稱為原始馬來人,他們定居在沿海地帶,並將維達人排擠到深山內地。現代蘇門答臘的巴達克族、加里曼丹的達雅族和蘇拉威西的托拉查族都是原始馬來人的後裔。
公元前300—前200年間,從亞洲大陸南部又來了一批移民。考古學家將他們稱作新馬來人,其身材特徵和原始馬來人相同。他們在印尼群島定居後,同化融合了一部分原始馬來人,並將另一部分排擠至內地。如今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巴厘族、馬來族等民族都是新馬來人的後代。
原因:爪哇島被大海環繞,屬熱帶雨林氣候。夏季和冬季沒有變化。年平均氣溫25-27攝氏度,雨量充沛。獨特的自然條件使島上的熱帶植物密布,植被一年四季都是綠色,咖啡,茶,煙草,橡膠,甘蔗,椰子等產品豐富。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共分為大雅加達首都特區、日惹特區、亞齊特區,和30省,共計33個一級地方行政區。二級行政區有396個縣,93個市(2014年統計)。其他的主要經濟城市包括泗水、萬隆、棉蘭、三寶壟和巨港等。
印尼是世界上生物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之一。據不完全統計,印尼約有40000多種植物,其中葯用植物最為豐富。印尼全國的森林面積為1.2億公頃,其中永久林區1.12億公頃,可轉換林區810萬公頃。印尼的森林覆蓋率為67.8%。
印尼盛產各種熱帶名貴的樹種,如鐵木、檀木、烏木和袖木等均馳名世界。印尼海域廣闊,且有一個適合各種魚類生長的熱帶氣候。印尼的漁資源極為豐富,蘇門答臘島東岸的巴干西亞比亞是世界著名的大漁場。
⑼ 印尼爪哇族的風俗習慣
爪哇族是印度尼西亞人口最多的民族,人口有7000多萬,主要分布於爪哇島。爪哇族歷史悠久,文化發達。歷史上曾創建麻喏巴歇和馬打藍等著名封建王朝,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伊斯蘭教傳入印尼後,大多數爪哇人改信伊斯蘭教,但仍有不少人繼續保持對印度教和「萬物有靈」的部分信仰。 爪哇人大部分居住在農村,從事種植水稻、旱稻、玉米、雜糧和經濟作物。沿海居民則從事捕魚業。居住在城市的主要是從事工商活動的人、政府公務員和企業職工。 爪哇人的家庭大多數是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男女青年的婚姻大部分是自由戀愛。爪哇人喜歡皮影戲、舞蹈和音樂,文化修養一般比較高
⑽ 印尼爪哇人是世界三大人種的哪一種
馬來人種
馬來人種,又稱南島-蒙古利亞人種或海洋蒙古人種,最初是由德國科學約翰·弗里德里希·布盧門巴赫提出的人種概念,認為是棕色人種一個分支。事實上是馬來人種是由爪哇白色人種與安達曼人種融合的結果。主要分布於馬來群島、波利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台灣、南九州、復活節島、馬達加斯加。現在人類學已放棄此概念,把它劃入蒙古人種中。在19世紀末和20世紀初馬來人種常用來形容南島民族。
馬來人自何處來,歷史學界尚無定論。但主要有二種說法,起源於馬來群島的爪哇島或來自緬甸、雲南。
1.馬來群島起源說
馬來群島起源說的支持有J.Crawfurd, K.Himly, Sutan Takdir Alisjahbana和Gorys Keraf等。
以下是馬來群島起源說的論據
馬來人和爪哇人在19世紀都有很高的文化。能達到這種成就只有不斷發展的本土古老文化才能達到。以此說名馬來人並非來自任何地方。而是土生土長。
K.Himly 不同意馬來語與柬埔寨語相似。認為二語相似只是表面印象,沒有足夠理據。通過比較語言學判定馬來語屬於南島語系的馬來-玻里尼西亞語族,而柬埔寨語屬於南亞語系孟-高棉語族。除了部分詞彙發音表面相似但意義卻不同之外,兩者截然不同。
爪哇島發現的梭羅猿人(馬來文:Homo Soloinensis)和維傑人(馬來文:Homo Wajakensis)化石表明馬來人是馬來群島起源,可能馬來人就是來自爪哇島。
馬來群島各族的語言與中亞屬於印歐語系的語言有異。
馬來群島起源論在世界范疇得到了多數人的支持。
2.緬甸、雲南起源說
緬滇起源說主要的支持者有R.H Geldern, J.H.C Kern, J.R Foster, J.R Logen, Slametmuljana 和Asmah Haji Omar等。
緬滇起源說的依據如下:
在馬來群島發現的古老斧頭,與中亞的某些地區類似,說明有中亞居民移民馬來群島。(但移民只是一部分,不能代表所有)
馬來族的風俗與Assam地區類似(Assam是印度與緬甸之間的地區)。(事實上馬來文化受南亞文化、印度文化的影響是中古時期的事,但同時馬來文化也影響著緬甸、孟-高棉的文化)
馬來語與柬埔寨語相似(實際上這種說法是沒有根據的,比較語言學判定兩者屬於兩種不同的語系),而柬埔寨人又被認為來自於緬甸、雲南、孟加拉等地,雲南的一部分移民沿著湄公河南下到柬埔寨。
緬滇起源說並沒有被廣大人群所接受,馬來西亞的中學歷史課本中都介紹馬來人起源於本土和移民的融合。依此學說,馬來人的祖先分為本土系和移民系,而緬滇起源說只能證明移民的那部分。二批移民在不同年代從緬甸、雲南等地遷移到馬來群島。這二批移民的祖先分別稱為緬甸人及雲南人,統稱為混血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Deutro),而本土的爪哇馬來人被稱為
3.原始馬來人(馬來文:Melayu Proto〕。
原始馬來人及混血馬來人又合稱南島人(馬來文:Indonesian),二者的文化為新石器時代的文化。南島人其實是最後移入馬來群島的人群。之前遷入的有澳洲種人(英文:Australoid),尼利多人(英文:Negrito)和美拉尼西亞人(英文:Melanesoid)。
以下對二類馬來人做出介紹:
原始馬來人
根據出土文物,公元前2500年原始馬來人就居住在馬來群島。他們有農耕技術。
混血馬來人
公元前1500年就存在於馬來群島,他們多生活在海邊,漁業發達。
4.馬來西亞人與馬來人
馬來人並非馬來西亞人的簡稱,而是馬來西亞的一個主要民族。
馬來西亞人簡稱為大馬人,(Malaysian,馬來西亞簡稱為大馬)指的是擁有馬來西亞國籍的人士,主要有三大族群,分別為馬來人、華人,印度人,以及其它一些少數族群。各族群都保留了自己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同時也尊重其他種族的文化以及風俗習慣。
5.五分法
19世紀時,有多位自然科學家在種族的問題上發表了自己的觀點,Blumenbach的五分法則是19世紀時比較常見的: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歐洲、西亞等地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主要分布在東亞
衣索比亞人種,即黑色人種,主要分布在非洲、大洋洲等地
美洲人種,即紅色人種,主要分布在美洲
馬來人種,即棕白人種,主要分布在東南亞與北亞阿爾泰民族(注意:和20世紀的棕色人種不同)
在Blumenbach之後的幾十年裡,研究人員漸漸將美洲、馬來兩個人種歸並於南島-蒙古利亞人種,結果進入20世紀初剩下三個主要的人種:
尼格羅人種,即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
南島-蒙古利亞人種,即黃棕人種
20世紀最常見的分法是由美國人類學家Carleton S. Coon提出的:
剛果人種,即黑色人種
高加索人種,即白色人種
蒙古人種,即黃色人種
澳大利亞人種,即棕色人種
波利尼西亞人:
為居住在太平洋東部波利尼西亞群島地區的土著民族集團。包括紐西蘭的毛利人、塔希提人、夏威夷人、湯加人、薩摩亞人等十餘個支系。其種族背景較復雜,一般認為,屬蒙古人種和澳大利亞人種的混合類型。有的學者認為其是介乎於蒙古、赤道和歐羅巴三大人種之間的第四大人種。語言背景則為南島語系波利尼西亞語族。
關於波利尼西亞人的來源,也曾有多種不同觀點。現今多數人主張"西來說",認為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大體上是在距今約2500年前從東南亞渡海遷徙而來的。當時東南亞海島地區,古馬來人已佔據優勢地位。」西來說「也有一定的不成立性。
事實上,波利尼西亞人與其西面兩大群島的土著居民也有很多不同之處,而與其東面美洲大陸的印第安人卻有很多相似之處。例如,在體形上,密克羅尼西亞和美拉尼西亞人都身材矮小,而波利尼西亞人則相對要魁偉些,這與印第安人更為相近。在血型上,波利尼西亞人和美洲印第安人都缺少B型和AB型血型。另外,人們還發現,波利尼西亞人的神話傳說和傳統習慣中,也有若干與印第安人相似之處。因此,有一些人類學家認為,波利尼西亞人的祖先是從東面的美洲遷來的。
泰國人和印尼、馬來西亞、菲律賓一樣是馬來人種
波利尼西亞的語言表明,他們跟居住在亞洲、澳洲之間的馬來群島上塌鼻樑、矮個子的人有較遠的血緣關系。那些人...根據種族學家的意見,從身體特徵上看,波利尼西亞人跟馬來人在各方面—從顱骨和鼻子的形狀,到身高和血型—顯著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