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華僑熊德龍有多少錢

印尼華僑熊德龍有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2-09-06 17:20:01

Ⅰ 熊德龍在印尼富豪排第幾

第一。熊德龍創辦的熊氏集團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已經在印尼地區站穩了跟腳,作為一個身上毫無中國血統的印尼頂級富商,在印尼富豪排第一,熊德龍捐款超4億,資助了很多貧困學子。

Ⅱ 熊德龍的配偶叫什麼名字

熊德龍的配偶叫楊詩晴。楊詩晴祖籍在重慶萬州,是一位印尼華僑。他們二人在印尼經商時相遇並結婚。

Ⅲ 熊德龍有中國國籍嗎

熊德龍沒有中國國籍的。1947年在印尼出生的熊德龍被父母遺棄,幸好被一對中國梅州夫婦收養並撫養成人,還給他取名熊德龍,此後,熊德龍堅定自己就是一個中國人,要用自己的後半生來報答中國的恩情。

1947年11月生於印尼,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後被旅居印尼的廣東梅縣籍華人熊如淡、黃鳳嬌收養。

熊德龍的概述

熊德龍先生,美國加州熊氏集團總裁、董事長,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美國、印尼國際日報總裁、熊氏集團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等。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客家華人。熊德龍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

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對旅居印尼的梅州籍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熊德龍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

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2018年5月29日,出席第三屆海外華文新媒體高峰論壇。

2019年10月19日在馬來西亞吉隆坡榮獲世界客屬第30屆懇親大會「全球客家事業傑出貢獻獎」,並在開幕式晚會為陳善寶創作的大會主題曲《HAKKA客家》點燃發布儀式。

Ⅳ 熊德龍的國籍是什麼

具體國籍尚未公開,但是大致為印度尼西亞籍。

熊德龍先生,美國加州熊氏集團總裁、董事長,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美國、印尼國際日報總裁、熊氏集團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等,熊德龍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客家華人。

相關信息:

熊德龍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對旅居印尼的梅州籍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

熊德龍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

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

Ⅳ 熊德龍的配偶叫什麼名字

吳佳。熊德龍先生,美國加州熊氏集團總裁、董事長,印尼《國際日報》報業集團董事長,美國、印尼國際日報總裁、熊氏集團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等,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客家華人,根據維基網路顯示,他的配偶為華人吳佳。

Ⅵ 被廣東夫婦收養的熊德龍,為我國狂捐4個億!用盡一生來報答恩情,你咋看

為我國狂捐4個億,但身上絲毫沒有我國的血統,用一生來熱愛奉獻著。只要是在我國的重大場合上我們都能看到這個人的身影,那麼這位白發蒼蒼的老人是誰呢?為什麼對我國的感情如此之深呢?又到底都為我國做出了哪些貢獻呢?

他雖然長著一副純正的外國人面孔,但是血液里流淌的全是我國的傳統文化,說他是一位真正的中國人,一點也不過分。他對養父母以及對整個我國的感情,令人動容。所以文化是人的第二張臉,同時也是真正的那張臉,接受了哪裡的文化,可以說他就是那的人,愛國從來都沒有國界之分。身為新時代的年輕人,才更應該繼承跟弘揚愛國主義精神。

Ⅶ 華僑愛國的故事

復旦大學的第二任校長李登輝。

李登輝(騰飛)祖籍福建同安,父母為南洋群島華僑。他在一八七三年夏誕生於爪哇,一八八七年轉往新加坡讀書,一八九一年赴美國留學,一八九七年於美國耶魯大學畢業後,回到南洋群島,從事華僑教育事業,並參加孫中山先生在海外倡導革命的宣傳工作。受到孫先生的幫助和鼓舞,他更加熱愛祖國,於一九○五年回國,與留美同學顏惠慶等在上海創辦「寰球中國學生會」,並參加曾少卿發起為反對美帝虐待華僑、華工而斗爭的抵制美貨運動,從事國際宣傳工作。時曾少卿又把他介紹給復旦公學創辦人馬良(相伯),擔任復旦總教習(即今教務長),兼課中國公學。一九○七年清政府招收江南留學生,曾聘他兼任主試。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時,他兼任英文《共和報》主筆,作國際宣傳。辛亥革命軍興,武漢軍政府都督黎元洪邀他為外交部長,他以「不會做官」而婉拒之,仍在滬主持復旦教務。一九一三年,復旦監督(相當於今日之校長)馬相伯年老退休,校董會董事長孫中山先生推他繼任。一九一七年復旦公學擴充為復旦大學。

李登輝從一九○五年回國後從事教育,主持復旦,直到抗日戰爭勝利前夕,達四十年之久。他中年時兒女殤亡,後又喪偶,乃以校為家。國民黨政府一再邀他為「立法委員」,他始終不就,而專心教育。一九四七年十一月,病逝滬寓,時年七十五歲。

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後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僱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後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於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清朝末年, 有個愛國華僑叫張振勛.他有一次聽法國人說, 要在瓜分中國之後, 到山東煙台建葡萄酒廠, 因為那裡生產的葡萄質量特別好.他就想: 中國的土地和物產, 為什麼中國人不能利用呢?後來, 他就到煙台創辦了張裕釀酒公司, 生產出紅、白葡萄酒20 多種, 味道十分醇美, 不但風行全國, 而且暢銷海外.在1915 年萬國博覽會上, 張裕公司製作的金獎白蘭地、雷司令等名酒獲得了金質獎章
海外僑界愛國愛鄉情懷實錄
六十年一甲子。六十年,當年咿呀學語的嬰孩已滿頭華發;當年孱弱的小樹苗已長成參天大樹;而我們的共和國,也完成了由滿目瘡痍、百廢待興到繁榮昌盛、社會和諧的滄桑巨變。新中國60華誕之際,全球華僑華人包括僑領正以各種方式表達著對祖國母親的拳拳深情。
本報記者/陳江松 發自上海
日前,本報記者從國務院僑辦了解到,本月底將有兩千多名海外僑胞應中國政府邀請,赴北京出席國慶慶典。十月一日,他們將登上天安門觀禮台,觀看盛大的國慶閱兵式和群眾遊行。這些華僑華人代表來自全世界12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來自未建交的國家和地區的僑領。
目前,有數千萬華僑華人生活在海外,由於名額的限制,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不能登上天安門觀禮台。但是,他們並沒有缺席新中國的生日慶典,正以各種方式表達著自己對這片土地的深沉之愛。
據悉,國慶前,將有數以十萬計的海外華僑華人自發組團回國參加國慶六十周年慶祝活動,其中有舉家回國,也有是坐在輪椅上被推回國參加慶典的。目前,北美、南美等華僑華人聚集的國家和地區,國慶前赴京機票已很緊張。另外,在國慶節前的半個月時間內,海外華僑華人籌備的各類慶典活動,也將在海外僑胞聚集國家和地區舉行。
如果將全球華人比作一片竹林,每個華人正像一株株直指蒼天的翠竹——它們的枝幹雖然各自挺立,但根卻糾結在一起,無法分離。一株竹的力量是微弱的,但茂密的竹林卻足以抵擋風風雨雨。當前全球華人在世界各地為新中國華誕舉行的各種慶祝活動,正是表達著綠葉對根的情意——他們的枝葉在國外,根深扎在中華大地。
「她,
就是我的祖國啊!」
在十幾年前的一次美國洛杉礬上萬華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的庄嚴儀式上,一個身材偉岸、高鼻大眼的男子漢,眼含熱淚親手將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他就是美國熊氏集團主席、美國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會長熊德龍。日前,在第五屆全球華文傳媒論壇上,本報記者有幸聆聽了熊德龍的故事,聽他飽含深情地談起自己的養父母,談起中國。他對記者說:「我雖然是『老外』的長相,沒有中國血統,但我對中國有特殊的感情,我有一顆百分之百的中國心和一腔百分之百的客家情。」
熊德龍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華人,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旅居印尼的梅縣籍客家人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
熊氏夫婦將所有的深情厚望都傾注在熊德龍的身上,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啟發他、培育他、造就他,而熊德龍也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目前,他的企業遍布美國、加拿大、中國、印尼、新加坡、柬埔寨等國家和我國港澳地區,名下擁有美國大興銀行、熊氏地產投資有限公司、印度尼西亞《國際日報》報業集團等幾十家著名企業。
熊德龍身居海外,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故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
因為從小深受父母輩中華民族傳統的影響,「愛我中華」在他心中深深地紮下了根。1979年中國剛剛開始改革開放,他懷著報答養父母養育之恩、回到梅州家鄉盡點孝心的願望,偕同夫人首次踏上中國這塊陌生而又親切的土地。他一踏上國門就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熱淚,說:「這就是我養父養母的祖國,我現在終於回來了!她,也就是我的祖國啊!」
熊德龍回到了養父養母的家鄉梅州,看望了家鄉親人,拜訪了家鄉地方官員,受到地方政府和鄉親的熱情接待。從此,他留下了難以忘懷的客家親情。他看到山區人民生活艱辛,跟西方發達國家相比差距很大,內心很不平靜,遂立志為發展家鄉經濟、文化等各項建設事業貢獻力量。
熊德龍深知教育對國家發展的重要性,自己以前上學受教育的機會有限,希望能通過自己的投資進行彌補。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他就在自己養父所在的梅江區三角鎮泮坑小學和水白中學,捐資興建校舍,改善家鄉中小學的教學條件。
1984年冬,梅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創辦嘉應大學(今嘉應學院),他得知後,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了一座現代化的德龍會堂。此後30年,他傾其所能,不斷地向中國內地進行投資,先後撥出數億元巨資資助內地的教育事業,輸送了近3000名中國的基層幹部出國培訓。
熊德龍還極其關心家鄉的公益福利事業。自1979年以來,他為梅州市的公益事業和福利事業捐資逾2000萬元人民幣。
熊先生還積極參與國內外經濟文化科技交流,協助做好僑務工作,廣泛聯絡,溝通僑情,增進友誼。從1986年開始,他分批邀請海外華僑、華裔代表團回中國參觀考察,牽線搭橋,引進資金、項目。與此同時,分批邀請祖國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領導、科技人員出國學習考察。
當有人問他,這些年在中國投資那麼多,究竟賺了多少錢,熊德龍說,我到中國不是為了做生意、賺錢,為的是實踐自己的諾言,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我的「家」在中國,我要宣傳中國,回報我的「家」。我希望中國早日富裕起來。
「我是祖國
忠誠的兒子!」

Ⅷ 熊德龍的人物經歷

1947年11月生於印尼,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後被旅居印尼的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區籍華人熊如淡、黃鳳嬌收養。
熊德龍16歲步入社會創業。1993年,斥巨資收購美國華文報紙《國際日報》,2001年元旦,回印尼在雅加達出版發行印尼版華文《國際日報》。目前該報已成為印尼第一華文大報。
1984年冬,梅州市創辦嘉應大學,他獨捐人民幣210萬元興建德龍會堂。自1979年以來,為嘉應大橋、劍英紀念大橋、市華僑博物館、梅州市梅縣區人民醫院鳳庚樓等社會公益事業捐資數千萬元人民幣。
社會榮譽:2009年度「亞太最具社會責任感華商領袖」大獎;美國梅州同鄉會創會會長、美國中華團體工商聯合會創會會長;印尼國家旅遊部形象大使;印尼客屬聯誼總會永遠榮譽主席、印尼廣東社團總會榮譽主席;梅州市等22個城市榮譽市民。
在一次美國洛杉礬上萬華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的庄嚴儀式上,一個身材偉岸、高鼻大眼、渾身上下找不到一絲一毫中國血統的男子漢,眼含熱淚親手將一面五星紅旗冉冉升起。
他,就是美國熊氏集團主席、美國中華工商團體聯合會會長熊德龍。
熊德龍先生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華人。熊德龍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對旅居印尼的梅州市梅縣區籍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熊氏夫婦將所有的深情厚望都傾注在熊德龍的身上,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啟發他、培育他、造就他,希望他能成為一條光宗耀祖的騰飛之龍。而熊德龍也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
熊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
養育之恩
熊德龍的養父母是梅州客家人,為人光明磊落、樂善好施,鄉親們有困難都樂意找養父母幫忙,而養父母在義務助人的同時,也教他一些為人處世的道理,如「遠親不如近鄰」、「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等等,使他至今受益匪淺。
養母沒有接受過正規教育,但卻是一位通情達理的客家婦女。熊德龍就是在母親溫暖的懷抱里,一邊聽她吟唱悅耳的客家山歌,一邊聽她解釋《增廣賢文》里忠孝節義的含義,在中國傳統文化熏陶中長大。
在熊德龍童年的記憶里,海外的中國人無論生存環境如何惡劣,也不會忘記逢年過節將自己的血汗錢寄回家買田買地、孝敬父母、操辦學堂,家境貧寒的熊氏夫婦也是從不間斷地寄錢回梅州市梅縣區鄉下,孝敬他們的父母。他還記得有一年年關,已身無分文的母親翻出僅有的手鐲,帶著熊德龍去當鋪當錢寄給家鄉的老人過年。
和養母一起坐在破舊的三輪車里,年僅八九歲的熊德龍望著一邊撫摸心愛的手鐲,一邊心酸垂淚的養母,感到大惑不解,養母說:「孩子,就是再苦再窮,也不能忘家忘本啊。」這句話,令熊德龍終生難忘。從此,中華民族愛國愛鄉、孝敬父母的傳統美德根植在他幼小的心田裡並助他走上成功之路。
那時,熊德龍只要有時間,就陪伴在老人家身邊。由於熊德龍的孝敬,熊如淡夫婦度過了幸福的晚年,那一年,熊德龍的母親因病告別了人間,母親的去世令熊德龍悲痛萬分。
他說:「母親的手開始腐化了,完全是用氧氣呼吸來延長生命,最後大家決定還是要讓老人家高高興興地走,所以把氧氣管拔了。一拔開,血壓由90降到80,一直跌,跌到40、50,大家就大哭,我說,大家出去,我不要你們在這里哭,不要老人家很悲哀地聽到你們在哭。我在床邊,給她梳頭,眼淚不停地流,我靈機一動,想到以前媽媽教我唱山歌,我就把一首一首山歌唱給她聽,小時候母親教過我的『月光光,秀才郎』我也念給她聽,唱了將近一個小時,護士告訴我,血壓又起了,60、70了,我以為是顯靈了,我媽媽跟著我唱,最後唱到『鷓鴣喳喳,挑水淋蔗』,我唱一句,她也答一句,唱一句,答一句。已經不省人事兩三個禮拜的母親,最後臨要過世時,還十分清醒地和我一起唱童謠,我的眼淚慢慢地流出來,我知道母親要走了,不過我一直唱歌,做最後的努力孝敬她,來報答她的恩情。」
因為受中華傳統客家文化的熏陶,這個沒有絲毫中國血統、卻充滿了中國情懷的小男孩,沒有辜負中國養父母的期望,在人生滄桑歲月的坎坷中,劃出了自己成功的軌跡。

Ⅸ 熊德龍的介紹

熊德龍先生,美國、印尼國際日報總裁、熊氏集團總裁、印尼中華總商會主席等。是一位富有傳奇色彩的印尼客家華人。熊德龍1947年出生在印度尼西亞,兼有荷蘭、印尼血統,出生後被遺棄於孤兒院。當他快兩歲的時候,一對旅居印尼的梅州籍僑胞熊如淡、黃鳳嬌夫婦收養了他。熊德龍懷著無比熱烈的報恩之心,以自己的膽識和毅力創出了一番事業,崛起於印尼工商界,進而建立起遍布全世界的熊氏企業王國,成為飲譽國際社會的著名愛國僑領。德龍先生事業有成後,雖身居海外卻心繫父邦,頻頻彰顯其百分之百中國心的愛國愛鄉情結,熱心祖國和家鄉的公益事業。

Ⅹ 熊德龍在美國富豪排第幾

第二。熊德龍是一個世界聞名的印尼國際富商,在20221年美國《國際日報》中發布的美國富豪榜中,熊德龍排名第二。

閱讀全文

與印尼華僑熊德龍有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中國銀行公對私美金結匯多久到賬 瀏覽:153
世界有多少國家援助中國疫情 瀏覽:774
中國有多少名星不是中國國籍 瀏覽:767
印尼西亞是什麼意思 瀏覽:710
伊朗國吃石餅叫什麼名字 瀏覽:796
出口越南的紹興黃酒有哪些 瀏覽:437
英國讀博士多少錢 瀏覽:806
義大利的啊狄哦但噠什麼意思 瀏覽:986
印度炸全雞多少錢一斤 瀏覽:192
現在的英國酒館都提供什麼 瀏覽:316
印度空軍基地有多少人 瀏覽:819
印度農村趕集擺攤賣什麼 瀏覽:425
splen義大利語怎麼念 瀏覽:335
中國人為什麼管印度叫三哥 瀏覽:88
中國舞前腿二級班訓練方法有哪些 瀏覽:741
沒有越南你什麼都不是 瀏覽:221
印度地毯有哪些 瀏覽:367
印尼地震及海嘯死亡多少人 瀏覽:534
越南大學屬於什麼檔次 瀏覽:133
印度脆卷餅怎麼做 瀏覽: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