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求印巴沖突的歷史原因和現狀
印巴沖突的歷史原因: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歷史上,印巴同為英屬印度,是英國最大的殖民地。二次大戰後,隨著世界許多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的蓬勃發展和印度人民反帝反殖斗爭的日益高漲,英國政府不得不同意向印度人移交政權。但是,為了達到在撤走後仍能控制印度的目的,英國極力在由其一手造成的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教派政黨對立的基礎上,繼續推行「分而治之」的政策,極力在印度各民族、各教派、各黨派之間製造矛盾,擴大分裂。1947年6月3日,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充分體現這一政策的印度獨立方案——「蒙巴頓方案」。
「蒙巴頓方案」將印度一分為三,即印度教徒的 印度、伊斯蘭教徒的巴基斯坦和王公土邦。規定各王公土邦有權按自願原則選擇加入上述兩個國家,或保持同英國的舊有關系。這樣一來,印度兩大教派政黨,即國大黨和穆斯林聯盟圍繞國家統一還是分治,以及爭奪各王公土邦,展開了激烈斗爭,兩大教派間發生了大規模仇殺事件。1947年8月印度和巴基斯坦正式分治後,分治矛盾以及民族、宗教、領土等各種矛盾愈益加深。1947年10月和1965年8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發生了兩次克什米爾戰爭。這些都為兩國爆發更大的戰爭埋下了火種。
印巴沖突的現狀:
多年來,雙方領導人和官員為改善關系不斷進行對話和談判,兩國關系時而緊張,時而緩和。進入21世紀以來,印巴關系依然是跌宕起伏,時緊時緩。
2012年4月8日,巴基斯坦總統扎爾達里對印度進行了短暫的私人訪問。這是巴基斯坦總統7年來首次訪印,其間與印度總理辛格舉行了會談。雙方在會後表示,願以務實的方式解決長期以來橫亘在兩國間的問題,期待實現兩國關系正常化。這是印巴關系正常化道路上具有積極意義的一步。
B. 印巴發生大規模炮戰,是否造成人員傷亡
據法新社報道,當地時間11月13日,印度和巴基斯坦這對老冤家,在克什米爾實控線附近爆發了大規模的炮戰。印度國防部駐印控克什米爾的發言人卡利亞表示,此次雙方之間的軍事沖突完全是巴基斯坦一方率先挑釁造成的。巴基斯坦軍隊使用了迫擊炮和其他火炮,對印度軍隊軍事基地和平民實施了炮擊。隨後印度軍隊動用大炮在內的重武器進行了還擊,巴基斯坦軍隊數個軍事掩體、火葯庫和發射台被摧毀。
C. 巴以沖突和印巴沖突的根源,實質是什麼
巴勒斯坦和以色列兩個民族對同一塊土地提出了排他性的主權要求是根本原因。猶太移民定居點問題和耶路撒冷地位問題則是巴以和平之路上的嚴重障礙。這些問題若不解決,巴以沖突就不會停止,中東也難以實現真正的和平。
印度和巴基斯坦不斷交惡的原因是克什米爾問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殖民地政策造成的。它處於印巴之間,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印度會被優先考慮。
(3)為什麼印尼介入印巴沖突擴展閱讀
與我國的影響:印巴沖突是包括領土、民族、宗教和軍備之爭的綜合性、長期性矛盾與爭端。沖突自1947年因克什米爾問題升級,矛盾根深蒂固;而今,特別是「9·11」事件以後南亞地區戰略格局變化、大國爭奪的影響,印巴關系再次撲朔迷離。
一旦爆發大規模沖突,將使我國處於兩難的境地。如果印度封鎖印度洋,將影響我海上石油供應線的安全,並對我邊境地區的安全帶來直接影響。
D. 印巴沖突的原因。
克什米爾問題--印巴沖突的由來
半個多世紀以來,印巴關系時緊時緩,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的武裝沖突幾乎從未中斷。兩國不斷交惡的原因,歸根到底是克什米爾問題。
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克什米爾問題是「分而治之」的殖民政策造成的。
18世紀中葉,印度次大陸開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二戰結束後,印度次大陸擺脫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獨立。1947年6月,英國最後一任駐印度總督蒙巴頓提出了把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自治領的「蒙巴頓方案」。
根據「蒙巴頓方案」的規定,印度教徒居多數的地區劃歸印度,穆斯林佔多數的地區歸屬巴基斯坦。但對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卻規定由各王公土邦自己決定加入印度或巴基斯坦,或保持獨立。當時,克什米爾地區77%的人口為穆斯林,他們傾向加入巴基斯坦; 克什米爾土邦王是印度教徒,他先是既不想加入印度,也不願加入巴基斯坦,但最後又傾向加入印度。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印、巴分治後不久,雙方為爭奪克什米爾主權於1947年10月在克什米爾地區發生大規模武裝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1947年12月,印度將克什米爾問題提交聯合國安理會。1948年8月和1949年1月,聯合國印巴委員會先後通過關於克什米爾停火和公民投票的決議,印巴均表示接受。1949年1月雙方正式停火,7月劃定了停火線。克什米爾分為印控區和巴控區,印巴分別在各自控制區內建立了地方政府。
2004年1月7日,在印控克什米爾的查謨市西北30公里靠近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傑納布河上,民間團體「印度青年之聲」的一名成員在向河中投放裝有糖果的盒子,希望這個盒子能漂到下游的巴基斯坦,把他們支持印巴對話和解的美好願望帶給巴基斯坦人民。
1953年8月,印巴兩國總理會談後發表聯合公報宣布,克什米爾爭端應通過克什米爾公民投票來解決。然而,1965年6月,印巴圍繞克什米爾問題爆發第二次戰爭。1971年12月,在因東巴基斯坦脫離巴基斯坦而爆發的第三次印巴戰爭中,印度又佔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部分土地。
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克什米爾地區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為了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領導人和部長級官員數次舉行會談,但一直沒能達成協議。1989年後,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不斷發生交火,兩國均蒙受巨大損失。
2003年11月23日,巴基斯坦總理賈邁利宣布,巴軍隊將從穆斯林的重要節日開齋節(26日)開始,在克什米爾印巴實際控制線的巴方一側實現單方面停火。24日,印度對這一建議表示歡迎,並於25日作出了積極回應。兩國軍方25日經磋商決定,自當天午夜起在克什米爾「國際邊境」、「實際控制線」和「錫亞琴實際接觸線」(印方稱為「實際地面位置線」)一帶實現停火。雙方同時表示,希望停火永久持續下去。>>
2005年4月7日,載滿乘客的公交車分別從克什米爾的印控區和巴控區雙向對開,這是近60年來印巴克什米爾地區之間的首次通車,開啟了印巴和平進程的新篇章。
2005年10月29日上午至10月30日凌晨,經過長時間的談判,巴印雙方在伊斯蘭堡達成協議,同意暫時開放克什米爾實控線5個檢查站,以允許兩邊的居民共同展開震後救援行動。
E. 印巴分治是陰謀嗎兩國剛分家為什麼大打出手
對國際局勢有所了解的讀者想必都很清楚,印度與巴基斯坦雖為鄰國,但卻完全不存在睦鄰友好關系。兩國長期處於戰備狀態,時不時還會爆發軍事沖突。造成印巴兩國劍拔弩張的直接原因是一塊叫克什米爾的爭議領土,但問題根源卻產生在距今70多年前的印巴分治事件。
在雷德克里夫的分家工作完成後,尼赫魯與真納第一時間看到了答案。果不其然,兩人都怒氣沖沖,感覺自己這邊吃了大虧。然而按照事先約定,誰也不能在劃界完成後反悔,因此雙方都只好很郁悶地接受,但這又為不久後的大規模流血沖突埋下了伏筆。
1947年8月14日,巴基斯坦宣布獨立。15日,印度宣布獨立。從表面來看,印巴分治似乎已不太圓滿地完成。可事實上,兩國的亂局才剛剛拉開序幕。許多被劃分到印度的穆斯林舉家逃往巴基斯坦,而被劃分到巴基斯坦的印度教徒則要跑到印度。短時間大規模人口流動造成了混亂、暴動、仇殺。據後來的統計,印巴分治導致至少50萬人在沖突中喪生,1200萬人無家可歸。
F. 1971年印巴戰爭的原因
印巴兩國在1947年分治後的50多年時間里爆發過3次戰爭,其中兩次均因克什米爾爭端而起。第一次印巴戰爭時間1947年10月—1949年1月1947年印巴分治時,印度依靠它控制的克什米爾議會通過決議,宣布克什米爾歸屬印度,由此爆發了爭奪克什米爾的第一次印巴戰爭。這場戰爭歷時一年零三個月,雙方參戰人數總共近10萬人。1947年秋季,印度半島擺脫了英國的殖民統治,成立了獨立的印度聯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而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雙方一直沒有商定。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邦的簡稱,位於南亞次大陸的最西北部,印巴分治前是英屬印度最大的土邦之一,面積約為21萬平方公里,人口約為500萬,其中穆斯林占總人數的77.11%,印度教徒佔20.12%,余為錫克教徒和佛教徒。克什米爾地處亞洲心臟,周圍分別與俄羅斯、中國、阿富汗、印度和巴基斯坦接壤,戰略地位極為重要。1947年10月,克什米爾土王哈里·辛格宣布,該地區將歸屬印度,並已經和印度簽署了正式合並協議。印度軍隊隨後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同受巴基斯坦支持的穆斯林武裝展開激戰。這場沖突愈演愈烈,終於在同年底發展為印巴雙方的大規模軍事沖突,即第一次印巴戰爭。戰爭最終沒有解決克什米爾問題,印巴兩國不得不把該問題提交給聯合國大會和安理會。1948年8月13日和1949年1月5日,安理會兩次決定克什米爾問題交由克什米爾人民自己來決定。但是,印度認為,克什米爾問題已經由1947年10月26日其土王與印度簽署的協議解決,而反對由全民公決來決定其歸屬。1949年7月29日,印度與巴基斯坦簽署協議,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第二次印巴戰爭時間1965年9月1日—1966年1月1日1965年8月,數千名巴控區的「自由戰士」滲入到印控克什米爾組織起義。9月1日,印巴邊界沖突演變成第二次印巴戰爭。1966年1月1日,在前蘇聯的斡旋下,印巴簽署了《塔什干宣言》,第二次印巴戰爭遂告結束。第二次印巴戰爭又稱作「第二次克什米爾戰爭」,印巴雙方沒有正式宣戰就匆匆進入了戰爭狀態。1965年8月初,克什米爾游擊隊和印度軍隊在印巴停火線附近發生激烈交火。隨後巴基斯坦正規部隊在8月14日也捲入沖突。印巴兩國軍隊在克什米爾停火線附近山地展開交戰,印度軍隊在猛烈炮火支援下攻佔了巴方控制線一側的多處山嶺。進入九月份,巴基斯坦在停火線南部地區展開反擊,並攻入印度防守薄弱的旁遮普邦。巴基斯坦地面部隊在坦克配合下,給印軍以重創。雙方在戰斗中動用了空軍支援地面戰斗並展開激烈空戰。隨後,印巴戰爭陷入僵局。9月20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一致要求印巴雙方停火。印度方面於21日,巴基斯坦方面於22日先後接受聯合國的停火決議。9月23日,印巴兩國軍隊正式停火。1966年1月,印巴雙方簽署《塔什干宣言》。巴基斯坦承諾在克什米爾問題上「不使用武力而是用和平手段解決爭端」和「互不幹涉內政的義務」。第三次印巴戰爭時間1971年12月3日—17日1971年底,印度因東巴基斯坦鬧獨立而出兵,與巴基斯坦在克什米爾再起沖突,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在聯合國的干預下,雙方於1971年12月17日實現停火,東巴基斯坦從巴國獨立出去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1971年3月,印度內閣、議會和國大黨分別開會,通過了支持東巴基斯坦建立「孟加拉國」的決議,同時在印巴邊境集結軍隊,進行軍事演習。7月,印度又制定了「解放孟加拉」的戰爭計劃。為了尋求國際支持,印度還於8月間同蘇聯簽訂了《和平友好合作條約》,並從蘇手中獲得了坦克、裝甲輸送車和地空導彈等武器裝備。巴基斯坦高度警惕印度的戰爭備戰,也進行了相應備戰。到1971年11月為止,雙方的兵力部署基本完畢。印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3個軍部、7個師,空軍12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6艘,約17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3個師8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300架,海軍艦艇20艘,約30萬人。巴基斯坦在東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4個步兵師,空軍兩個中隊,作戰飛機17架,約9萬人;在西巴方向投入的兵力共12個師6個旅,空軍20個中隊,作戰飛機200架,海軍艦艇20餘艘,約25萬人。雙方兵力對比,在東巴方向,印軍佔有明顯優勢,巴軍處於劣勢;在西巴方向,兩軍旗鼓相當,印軍略占優勢。1971年11月21日,印軍向巴基斯坦發起突然進攻,印巴戰爭爆發。23日,巴總統葉海亞·汗宣布全國處於緊急狀態,巴軍全力抗擊印軍。戰爭在東巴和西巴兩個戰場展開。印度的戰略企圖是,東攻西守,以奪占東巴為最終目標。巴基斯坦的戰略指導方針則是全力固守各戰略要地,以此粉碎印軍的突擊行動。在東巴戰場,印陸軍在海、空軍密切配合下,集中兵力,從東、西、北3個方向,對東巴實施「多路向心突擊」。在東部方向,印軍以3個師及8個營加強部隊的兵力,分3路發動攻勢行動,至12月9日攻佔了阿舒甘傑、道德坎迪和昌德普爾3個重鎮,打開了通往達卡的門戶。在西部方向,印軍沿西南和西北兩條軸線展開進攻,一路遇到巴軍頑強抵抗,但由於印軍佔有兵力優勢,至12月14日,西南一路印軍攻陷重鎮法里德普爾,對達卡構成威脅;西北一路印軍則幾度破壞巴軍防禦陣線,並經反復爭奪佔領了重要城鎮波格拉,但未能向北發展進攻,因而沒有完全實現作戰企圖。在北部方向,雙方在賈馬爾普爾、米門辛格與坦蓋爾進行攻防作戰,結果,巴軍未能守住陣地,丟失賈馬爾普爾,退守坦蓋爾地區,建立新的防禦。在三個作戰方向的印軍先後完成對達卡合圍攻擊的作戰准備後,印軍開始向達卡發起總攻。印軍第50傘兵旅首先在距達卡70公里的西北部重鎮坦蓋爾和距達卡30公里的東北要點納西格迪實施空降作戰,一舉切斷了巴軍退路,向南直逼達卡。12月15日,印軍完成從東、西、北三個方向對達卡的合圍,海、空軍則從海上和空中實施嚴密封鎖,完全切斷了東巴與西巴以及外部的任何聯系。在這種情況下,東巴守軍於12月16日向印軍投降,東巴戰場的攻防作戰遂告結束。在西巴戰場,雙方進行了以空戰為主的交戰。印軍憑藉其空軍力量的優勢,力圖重創巴空軍於基地,破壞巴交通運輸線,孤立巴軍各戰場的相互聯系,阻止巴地面部隊機動和集結,達到削弱與鉗制西巴地面部隊的目的。巴軍則努力加強要地防空,鉗制與削弱印空軍作戰力量,阻止或限制印空軍的空襲行動,保障地面作戰的進行。交戰結果,雙方均未取得決定性戰果。在空中較量的同時,雙方也進行了有限的地面作戰行動。兩軍各有攻勢行動,其中印軍以多路發動進攻,先後佔領了西巴信德省和薩克加爾地區3600平方公里的領土。此時,印軍已在東巴戰場取得勝利,因此印度於12月17日宣布,在西巴地區實行「單方面停火」。巴基斯坦接受了印度的停火建議,西巴戰場的作戰行動至此結束。第三次印巴戰爭結束後,東巴脫離巴基斯坦,成立了孟加拉共和國。此外印度還佔領了巴控克什米爾地區的320平方公里的土地。1972年7月,印巴簽署了《西姆拉協定》,雙方同意在查謨和克什米爾尊重1971年雙方停火後形成的實際控制線。
G. 印巴武裝沖突產生的原因是什麼
印巴武裝沖突指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軍隊之間發生的沖突,其原因是原不列顛殖民地印度被劃分成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國家後而出現的問題造成兩國關系緊張所致。某些帝國主義國家隨後的干涉,印巴兩國反動集團奉行的大國沙文主義政策,使得兩國關系更加復雜化了。
H. 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
印巴沖突的禍根從根本上來說是由英國殖民主義者種下的。及至1971年年初,東巴進一步掀起了大規模“不合作運動”,打出了“孟加拉國”的旗號,此後便戰爭不斷。下面是我為大家整理的印巴戰爭的起因是什麼,希望大家喜歡!
印巴戰爭原因
印巴戰爭原因起源於英國政府的不良意圖。在印度反殖民斗爭火熱的大環境下,英國不得不向印度人移交政權。然而英國政府人走心不死,還想要暗地裡控制印度,鼓動印度各黨派分而治之,削弱當地 政治 力量的統治權。
當時印度主要有印度教和伊斯蘭教兩大對立的教派政黨,兩大教派本身便存有矛盾。後來英國駐印度總督臨撤走前提出“蒙巴頓方案”,企圖把整個印度分為印度和巴基斯坦,還有王公土邦。盡管只是個提案,它卻觸發了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利益沖突。激烈的斗爭中,兩黨派的矛盾日益加深,這正合英國的意圖。當然印巴戰爭原因不僅僅是這些利益沖突,分治後的印巴因為克什米爾邦的歸屬問題終究還是發生了兩次戰爭。兩個國家間的怨恨越積越深,只要引火線一出現,針鋒相對的印巴兩國便會爆發大戰爭。巴基斯坦內部的不穩定恰恰是這條引火線。
第三次印巴戰爭原因是東巴不滿無權在手,掀起獨立運動,發生兵變,雖然巴基斯坦政府平息了動亂,但印度 決定 出兵支持東巴,並為此積極准備,養精蓄銳。萬事俱備的印度軍隊在1971年11月突然進攻奪占東巴,第三次印巴戰爭就此爆發。憑借兵力較巴方的明顯優勢,印度最終在東巴戰場勢如破竹,扛不住的巴方全線潰敗,東巴因此脫離出來,並建立孟加拉國。
印巴戰爭誰贏
印巴戰爭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分治以後兩個國家之間發生的三次戰爭,第一次發生時間是1947年10月21日開始到1948年12月31日結束,戰爭延續了15個月,第二次是1965年,第三次是1971年,因此關於印巴戰爭誰贏的問題需要分三次分析。
第一次印巴戰爭是發生在秋季,克什米爾地區,這次印巴戰爭的顯著結果就是印度半島脫離了英國的殖民統治,分別建立了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個獨立的國家,但是兩個國家關於克什米爾地區的歸屬卻沒有協商一致,為後來的戰爭埋下了伏筆。第二次印巴戰爭在 歷史 上又被稱為“第二次克什米爾地區戰爭”。印度和克什米爾的軍隊在原先設定的停火線上開始交戰。1965年8月14日巴基斯坦也開始參與斗爭。斗爭結果為繼印巴戰爭陷入僵局後,經聯合國從中調理,印巴戰爭停火。
關於印巴戰爭誰贏這個問題,在第三次印巴戰爭後落下帷幕。1971年,印度向巴基斯坦地區發起進攻戰爭在巴基斯坦東部和西部兩個戰爭發生。印度在東巴地區取得了勝利,西巴主要兩方進行了空戰,雙方都沒有什麼戰果。巴基斯坦也接受了印度的停戰協議。這時的東巴自己形成了孟加拉共和國。三次印巴戰爭後,克什米爾失去了它的獨立性,被巴基斯坦和印度劃分。以上便是印尼戰爭誰贏的問題。
印巴戰爭的影響
1947年,印度軍隊進入克什米爾地區,和巴基斯坦的穆斯林武裝隊伍爆發了第一次印巴戰爭,雙方損失士兵共達1500名。由於安理會插手協助兩國解決關於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第一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使得克什米爾人民有機會按照自己意願決定土地主權歸屬。
1965年印巴不宣而戰,激烈交火下陷入僵局,最後由 國際 社會調停。在戰爭中,印巴美三方的關系隨著立場的不同出現了改變,第二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一方面使印巴之間的戰略主動權發生了變化,使兩國之間積怨更深。另一方面印美兩國關系遇冷,巴美關系更是直線下降,中巴的關系有進一步的發展。
巴基斯坦內部發生動亂,印度趁機落井下石,支持東巴獨立,兩國展開了第三次大面積對戰,因為印度萬事俱備,征戰的軍隊勢如破竹,巴方最終全線潰敗。這次印巴戰爭中,顧慮蘇聯的美國盡管沒有直接參與戰爭,採取了偏向巴基斯坦的政策。因此第三次印巴戰爭的影響不僅使巴基斯坦一分為二後,綜合國家實力大大落後於印度,還使得印美兩國關系降到了最低點,美國在南亞的姿態也促使了蘇聯南下印度洋,以至於後來出兵阿富汗。而中國對於印度干涉巴基斯坦的內政始終持反對態度,使得巴方對中國好感日益增加。而這次印度的 軍事 奪占也使得孟加拉在建國之初始終帶有印度的印記。
猜你喜歡:
1. 巴基斯坦真的立法保護中巴友誼
2. 洞郎地區歸屬於誰
3. 新聞采訪心得體會
4. 巴基斯坦的歷史
5. 巴基斯坦有怎樣的歷史發展
I. 印巴地區爆發大規模炮戰,到底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近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圖在克什米爾地區再次沖突,雙方都使用了大炮等重型武器,各有軍民傷亡。印巴兩國數十年沖突不斷的根源是“克什米爾”歸屬問題,印巴雙方都想對克什米爾擁有主權,矛盾難以調和,戰爭不會停息。
J. 印度和巴基斯坦為什麼沖突不斷
印度和巴基斯坦這一對冤家對頭,自從各自獨立後,爭斗從未停止。雙方在克什米爾的武裝沖突,時緩時烈。今天,你打死我一名士兵,明天我炸毀你一座哨所,你來我往,好不熱鬧。他們為什麼彼此這樣仇視?沖突的根源是什麼?
印巴沖突其實歷史淵源並長,這一切都要從1947年,印度次大陸從英國殖民統治下獨立出來說起。從1858年到1947年這段時間內,整個印度次大陸都是英國的殖民地。上世紀40年代,印度已經漸漸脫離了英國的控制,獨立運動此起彼伏,其中有兩個最主要的力量。一個是由非暴力不合作的倡導者甘地影響下的國大黨(當時國大黨的領袖是尼赫魯),另一個是就是穆斯林民族聯盟,在真納的率領下。
1945年英國新工黨上台,克萊門特指認蒙巴頓為總督,決定於1947年8月15日完成權力交接。如何建國,成了各方爭論的焦點,最終決定以宗教來劃分國家。這樣一來就實際上分為了信仰伊斯蘭教的東西巴基斯坦和信仰印度教的印度。當國家建立起來那一天,不同信仰的民眾,紛紛拖家帶口開始了轉移。甚至引發了多起暴力沖突。在印度首都德里,首任印度總理尼赫魯,不得不走上街頭,勸誡人民停止暴力攻擊。
可以說,宗教沖突是印巴沖突的根本原因。其次,雙方還有領土爭端。
印巴之前的領土爭端主要是圍繞克什米爾地區歸屬問題。克什米爾是「查謨和克什米爾」地區的簡稱,位於印度、巴基斯坦、中國、阿富汗之間,面積約為19萬平方公里。
克什米爾情況很特殊,它處於印度與巴基斯坦之間,「地理因素」的考慮在這里不起作用。而克什米爾的王公是印度教徒,但居民中將近80%卻是穆斯林。按照分治方案中多數決定原則,應該歸入巴基斯坦;但按照土邦的王公決定原則,顯然印度會被優先考慮。因此印巴分治時,克什米爾的歸屬問題未能得到解決。
除了以上兩點之外,印巴沖突,也混雜著政治等許多因素。比如1971年-1972年的第三次印巴沖突中,因為,巴基斯坦與我國交好,而印度在上世紀60年代曾與我國暴發了邊境戰爭,此時中國是有心幫助巴基斯坦的,至少也會提供武器裝備等援助。但是,蘇聯因為與我國交惡(69年剛剛爆發了中蘇珍寶島沖突),與印度交好,就曾公開警告中國介入沖突的話,莫斯科將採取行動。
所以,這一沖突發展到現在,已經不是簡單的宗教或領土爭端了,還夾雜著大國之間的博弈。印度和巴基斯坦,我們要支持哪個呢?答案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