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佛消失600多年重現人間,留下一千古謎題,巨佛為何會消失
縱觀我國的封建歷史發展就會看出,在中國宗教事業發展的過程中,佛教一直都是中流砥柱一般的存在,雖然說佛教並不是從中國起源的,但是,自從佛教進入中國之後,它的存在也對我國人民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而通過一些統治者的帶動,佛教就逐漸成為了人們心中的最為重要的一種宗教類型,在我國的各個地區,都會有一些佛像和寺廟的出現,而這些佛教產物的存在也證明了在中國人的心中,佛教的重要地位。
曾經,在我國出現過這樣一個奇怪的佛像,它曾消失了六百多年,而後又重現人間。可以說,這座佛像的存在也為我們留下了一個千古謎題,那麼,在這座神秘的佛像背後,究竟隱藏著怎樣特殊的歷史故事呢?
通過對蒙山大佛的歷史變革進行研究,我們會發現,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無論是百姓還是建築,都會在時代的影響之下發生著一定的巨變。對於蒙山大佛來說,雖然它是一個巨大的佛像,但是,在面臨戰爭時,它的安全也是很難得到保障的。通過對蒙山大佛進行重建,我國有關專家對於佛教的歷史文化研究也有了一定的突破,相信在未來的日子中,蒙山大佛也會為我國佛教事業的發展貢獻出更多的力量。
通過蒙山大佛的故事,我們能夠感受到和平的重要性,在和平年代中,蒙山大佛的價值與意義才能夠得到真正體現。因此,在未來中國社會發展的進程中,我們也應該繼續維持和平的發展態勢,這樣一來,我國的文化事業發展水平也將有著大幅度的提升。
『貳』 盧舍那大佛的名稱來源
傳說盧舍那佛像是按照武則天的形象塑造的。
在佛教中,盧舍那是報身佛。盧舍那這個名字其實就是法身「毗盧遮那」的簡稱,釋迦如來在立名時,把他的報身和法身立在同一個名中,表示法、報不二。
佛有三身,法身即是最本質、最圓滿的智慧,是無相可言的。法身佛就是宇宙的人格化,一切佛的智慧和宇宙本身平等不二,所以一切佛的法身根本無分別,都是摩訶毗盧遮那佛(漢譯為 大日如來)。
報身是佛的修行依因果感召而來的報應身,是修行圓滿、大徹大悟的表現。阿彌陀佛、葯師佛等都屬於報身佛,盧舍那如來也是。釋迦如來原本是蓮華藏世界中,盧舍那座下的十地菩薩,也是盧舍那的化身、分身之一,他來到娑婆世界,依照法門修行而成就了盧舍那的報身。
釋迦牟尼佛則是化身。他以盧舍那化身的身份,來到娑婆世界示現成佛。一切佛像實際上都是以他為根本原型而塑造的,包括我們不曾見過的阿彌陀佛、葯師佛、盧舍那佛,甚至毗盧遮那佛等等。
20世紀20年代,瑞典漢學家喜龍仁寫了一本有關龍門石窟的專著,對龍門石刻藝術給予很高的評價。過去西方學者總是用鄙視的眼光看待東方的雕刻藝術,而喜龍仁在深刻透析過龍門石窟的雕刻藝術後,認為東方雕塑更具「整體平靜的和諧」。
『叄』 樂山大佛是怎麼來的
傳說在唐代的時候,三江匯合之處(大渡河,青衣江,岷江),渡船到了那裡,常常翻船,不知道什麼原因。大家都說是有水鬼在作怪。
後來有一位名叫海通的法師,實在看不下去了,就想造一座佛來鎮壓妖怪。
海通就化緣、招募工匠等等,來修造大佛。
那個時候沒有機械化工具,全憑手工開山造佛。修了很久,我記得好像是90年吧,反正就是一代接一代的修。終於修好了。
嘿,你還別說,自從修了大佛,水不急,船不翻,過河也平穩了,現在走一次當過去走五次。
其原因,實際上是,修造大佛時,有很多的石頭掉到了江裡面,然後把原來會形成旋渦的地方都填平了,水流也就沒有那麼湍急了。
這就是大佛的由來。。。
全憑記憶,純手打。。。。
『肆』 關於盧舍那大佛
同感!沒有去過之前是只聞其名,真正接近了她才能發現那種無以倫比的每.
庄嚴美麗的大佛盧舍那,是龍門石窟的象徵。
一花一世界,一步一佛陀。沿著高高的石階徐步而上,當盧舍那一步步映入眼簾的時候,震懾之餘,心中湧起的竟然是淡淡的哀愁與恬美。
同行者中,有新當選之海淀區人民代表孔慶東同志,其凝視盧舍那之慧目良久,即放肆贊曰:此豈佛陀乎?――觀其目光,如美少女企盼情人薄暮而至,似農家婦召喚勞作之夫君歸來也!
盧舍那大佛,據說為唐武則天仿自己面容而建造,因此,她既是華夏唯一按照女性面容而建造的盧舍那佛像,恐怕也是世上最美麗的佛陀了。――「孔代表」肉眼凡胎,自然算是個粗人,故也難怪會發此感慨――將大佛「盧舍那」,認成「美女雕塑之維納斯」。
而欲知道何謂「盧舍那」,那就必須先知道所謂「佛有三身」:即應身佛「釋迦牟尼」、法身佛「毗盧折那」,以及報身佛「盧舍那」。而其間區別,權簡述如下,以備多識者指正: 首先,所謂應身佛,乃根據釋迦牟尼儀容所塑造,因此,說白了――她不過就是釋迦牟尼的遺像罷了。而法身佛,乃「佛法」之人格象徵物。她強調的是:釋迦牟尼肉身雖逝,而佛法永存。既如此,法身佛「毗盧折那」作為佛法之人格象徵物,就既保存了釋迦牟尼的部分特徵,又集中了當世面相的全部優點,所以應該說是世間完美形象之集大成。
而佛之「三身」之中,也只有報身佛「盧舍那」,才宣稱「現世現報」,我即是佛,佛就是我,人人皆可為佛陀。而武則天以女人之身,不但敢於稱帝,而且敢於稱佛,更按照自己的形象建造庄嚴美麗之盧舍那――這在佛陀世界算起來,那也應該屬頭一份的豪舉。
眾所周知,佛教有大乘、小乘之分。小乘佛教,盛行「拜像」和坐禪,積極於個人的「解脫」。它認為眾生在佛的指引下雖然得入涅磐,但最多也只能成為阿羅漢,而不能人人成佛,修來拜去,將來可以躋身佛界的,其實也只有彌勒一人。所以,小乘佛教專事燒香磕頭拜彌勒。其在藝術上造詣不高,充其量也就是大造彌勒佛像,以供燒香磕頭而已。而我們所謂「迷信」者,多指這一路中人。
而大乘佛教,則恰恰相反,它認為佛有許多化身――特別是:積下許多功德得入「涅磐」的人,可以暫時不入,而是降下人世,普渡眾生。而且,任何人不必出家苦行,只要信仰虔誠,敬佛與菩薩,則人人皆可成佛。「頓覺眼前生意滿,回首世上苦人多」――大乘佛教因此廣泛傳播佛生前無數次犧牲、為善的動人故事(一般稱為佛本生譚),謳歌「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獨立人格,其對於佛教藝術、特別是北魏以來的石窟藝術影響深遠。從莫高窟壁畫到龍門、雲崗石窟藝術,充滿了對佛陀苦行、苦節的生動感人的敘述,且夾雜入社會生活和人生斗爭的描述。這些栩栩如生的藝術畫卷,才是佛教藝術最寶貴的財富,其中則滲透著捨身求法、為民請命的大乘精神,而這種精神,就遠非小乘的獨善其身、專事向彌勒佛像磕頭請安所能比擬。
一般來說,魏晉貴族階級所推崇的為小乘,而北魏之後,大乘佛教方成了一點氣候。這就是魯迅在談到魏晉佛學時所感慨的:渺渺茫茫說教的成了主流,而捨身飼虎的反而成了旁門左道。而魏晉統治階級之所以不能容忍大乘佛教,主要原因,乃是因為其「人人皆可成佛」之信念中,蘊涵著強烈的「眾生平等」訴求。對於任何統治階級來說,悠悠萬事,其中「平等」這一件,當然最為他們所反對。因此,魏晉時代的佛教塑像中,主張現世報應、人皆可成佛的「盧舍那佛」,自然就十分的稀有和少見了。
而武則天之所以有一點平等的思想,首先乃是因為她是女性。北方少數民族無漢族一般歧視婦女之偉大歷史傳統,鮮卑北魏更是幾代母後掌握大權,以至於造成北魏道武帝拓跋圭,以「子貴母死」這種前所未有的殘酷方式,來與自己的母系爭權(見田余慶《拓跋史探》),拓跋圭被逼得山窮水盡,竟出此下策,也可見鮮卑女人大大地厲害。唐初母系多鮮卑貴族,故初尚有此「女強人」之流風余韻,這也是武則天能夠上台的特殊歷史條件之一。
武則天在歷史上是有爭議的人物,而爭論之焦點,則集中於她所發動的政治上的最大革命:這當然就是所謂開「文辭進士科」。郭沫若先生等認為此舉非常了得,非但因為從此後,天下讀書人均可以「文辭進士科」出人頭地,即所謂布衣入卿相,而且從制度革命角度來講,武則天發動的這一社會革命,方才從根本上動搖了千年以降的中國社會的等級制度,更變此「死制度」為「活制度」,為下層人可以進入社會上層,開啟了大門,也為社會各階級的良性互動,製造了條件。而這種基於社會平等的制度構想之所以能夠在武則天手中完成,不但是由於武則天本人出身不屬於如何貴族集團――包括關隴軍事貴族集團,而且更是由於她受「人人皆可成佛」的大乘思想影響,而此思想,甚至比近世之男女平等的「女權思想」,更高一籌。
但對於武則天的這一重大政治革命,歷史學界也向來有更為強烈、尖銳的否定意見。陳寅恪先生即認為:武則天此舉自私自利,缺乏遠見,完全出於個人政治目的。正因為她不屬於關隴貴族集團,所以要想站住腳,就必須通過開文辭進士科來扶植一個新階級,而與原來的關隴貴族集團抗衡。但是,正是因為武則天別出心裁,開文辭進士科,結果才造成了唐代開國之基石――關隴貴族集團瓦解,換句話說,武則天盡管不重男輕女,但卻重文輕武,重漢輕胡,重視提拔知識化之年青人而不照顧老幹部,從而造成嚴重社會對立,這實際上更為要不得。武則天之後,原來為關隴兵府制度所凝聚起來的文武合一、胡漢合一體制重新破裂,這尤其集中地體現在河北六鎮軍事集團與洛陽文士集團的對抗,那就是所謂初唐之胡人軍隊老幹部子女,與武則天提拔的漢族知識分子年輕幹部尖銳對立。此南北發展之嚴重不協調的結果,就是玄宗朝的「漁陽鼙故動地來」――故與其說唐之衰敗,是由於安史之亂之六鎮造反,不如說是由於武則天的政治革命分裂社會,種下了惡果所致。
但是,無論贊成武則天如郭沫若,還是貶斥她如陳寅恪,武則天的政治革命――開文辭進士科,的確一舉摧毀了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這一點則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關隴軍事貴族集團,這個中國歷史上最強大的貴族集團,由於出了武則天這個媳婦而崩潰,從而就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後的一個貴族集團。而武則天之後,進士科卻被延續下來,修修補補從此成為中國歷代王朝的立國之基石。在這個意義上,確實就是武則天為中國歷史劃定了一個時代,在某種程度上,就是這個將自己塑造成了盧舍那的女人,以她的智慧與膽略,結束了驚心動魄、金戈鐵馬的中古時代,因此,對波瀾壯闊之中古時代而言,武則天真所謂「歷史的終結與最後一個女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A LAST 『 WENMAN』)。
而武則天之後,佛教也逐漸結束了它在華夏最為轟轟烈烈的時代,並日益從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走向衰落。這里的原因當然非常復雜,而其中最為關鍵的,乃是與作為統治階級意識形態的佛教,逐步喪失了其內含的平等訴求和革命精神有關。
『伍』 印尼婆羅浮屠佛塔是什麼建築風格
印尼中爪哇的婆羅浮屠佛塔(Borobur)的建築形式體現大乘和密宗教義的結合,整個建築物猶如一個巨大的曼荼羅(壇場)。
婆羅浮屠是實心的佛塔,沒有門窗,也沒有樑柱,完全用附近河流中的安山岩和玄武岩砌成,約用200萬塊石頭,底層石頭每塊重約1噸。佛塔的基層呈四方形,塔基地面部分佔地1.23萬平方米。從塔底到塔頂最尖端,原高42米,據傳塔頂鍾形大佛龕的尖端因觸雷而被毀掉,因而現在實際高度近35米。
『陸』 關於大佛的典故和知識
佛教認為的佛是無限的。
早先,佛僅是佛陀的簡稱。這個詞是從印度梵文翻譯過來的,它的意思是「覺悟者」。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覺悟的人,是一個對於宇宙人生徹底明白的人,真正圓滿覺悟的人;印度話稱這種人叫「佛陀」。所以,按照小乘佛教的觀點來看,佛陀不是神,是一個真正得到究竟圓滿覺悟的人。
大乘佛教認為,人人都可以成佛,而且世界所有生命的最終歸宿都是成為佛。有的教派認為可以即心即佛,立地成佛。只要心中沒有妄想、分別、執作,處處都是極樂世界。在佛看來,這個世界是不空不有的,與凡夫所見的世界有山有水不同,凡夫執著於有,所以《金剛經》以空來破有。佛,比如如來,《金剛經》里說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其緣由是如來是一個理體,也就是僅僅是一個概念,他也是不空不有的,是無法探測到的,不要說不同於一塊鐵可以以鐵的相示現於人,他比磁場更為虛無飄渺,是為不能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之緣由。
以下是列舉的佛的介紹:
1、如來:
如來本是佛的代號,實際上佛有十種不同名稱,如來是一種,佛是一種,世尊也是一種。不過,中國人搞慣了,經常把他們連起來,所以我們常常聽到如來佛的稱法。如來及佛是通稱,等於我們中國稱聖人,孔子是聖人、周公也是聖人、文王、堯舜都是聖人。聖人就是通稱,而孔子、周公就是特稱。所以一切佛皆稱如來,像葯師如來、釋迦牟尼如來、阿彌陀如來等等,如來是通稱,葯師、釋迦牟尼、阿彌陀等都是特稱。
但在許多小說中,一般都把釋迦牟尼佛稱為如來佛,尺寸想這大概是因為如來佛叫著順口些,不像釋迦牟尼這幾個梵文譯音那麼叫著咬嘴。雖然這於佛經不符,但中國人叫慣了都不願意深究,所以尺寸在《孫悟空之死》中也是這么安排的。
《金剛經》中佛自己對如來下了一個註解:「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無來也無去,換句話說,不生也不滅,不動也不靜,當然無喜亦無憂,不高也不矮,都是平等,永遠存在,這個道理就是如來。用現在的觀念說,他永遠在你這里,永遠在你的前面,只要有人一念虔信,佛就在這里。
2、五方佛:
根據唐不空所譯《菩提心論》記載,大日如來為教化眾生,將其自身具備的五智變化為五方五佛:中央毗盧遮那佛(大日如來)代表法界體性智;東方阿閦佛(不動如來),代表大圓鏡智;南方寶生佛,代表平等性智;西方阿彌陀佛,代表妙觀察智;北方不空成就佛,代表成所作智。這就是極為有名的「五方佛」的來歷!
【註:密宗把釋迦牟尼稱為毗盧遮那佛,意譯即為大日如來。梵文「毗盧遮那」為「日」的別稱,即把釋迦牟尼比作永遠不落的太陽】
3、混沌邪神
許多人都認為在盤古開天闢地之前還有一個混沌神,也就是生養盤古的天地混沌的本位神,尺寸也已經發現許多小說中都出現了混沌神的身影,但我國並沒有關於那個被盤古劈開的混沌之神的記載。唯一一個記載了混沌的資料是《莊子·內篇·應帝王第七》——
「南海之帝為儵(音shu)北海之帝
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於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但這個混沌顯然不是盤古劈開的那個宇宙混沌,只是一個有著混沌特徵的人——沒有七竅,混沌一團。而且這兩個混沌顯然都是不幸的:一個被強大的盤古用斧子劈成了兩半(就算是有混沌神恐怕也被劈死了);另一個更倒霉了,他好心招待儵和忽兩個朋友,結果卻被這兩個朋友給鑿死了,雖然人家也是好心想幫他鑿開人人皆有的七竅,但畢竟是被害死了,而且死的還挺窩囊!
4、豎三世佛:
過去佛燃燈古佛,「生時,一切身邊如燈,故名然(燃)燈太子,作佛亦名然燈」;現在佛釋迦牟尼佛,即中國俗稱的如來佛;未來佛彌勒佛,彌勒意為「慈氏」,這是佛教菩薩名,《阿彌陀經疏》解釋道「或言彌勒,此言慈氏,由彼多修慈心,多入慈定,故名慈氏。修慈最多,名無能勝」。彌勒佛本是如來的弟子,為彌勒菩薩,居住在六欲天中的兜率天宮,在那裡講經說法,由於釋迦牟尼佛預記他在兜率天壽命終盡時將下生人間,繼之為佛,因此他又被稱為一生補處菩薩,即下一輩子即可替補成佛的菩薩。由於他將來必定成佛,因此也被稱為彌勒佛。
最初的彌勒信仰基本上完全照搬印度佛教,尤其表現在上生信仰上,基本上全是依照印度佛教經典;在造像上,最初的彌勒多為頭戴寶冠、身披瓔珞的菩薩裝,姿勢基本上是交腳坐式,其造型帶有濃郁的印度風格。晚唐五代之後,以遊方僧人契此為原型的「大肚彌勒」流行起來,成為長期流傳和普遍歡迎的中國彌勒佛。
契此,生活在唐末五代,是一個下層遊方僧人,由於經常被著一個布袋,又被稱為布袋和尚。他的形貌很有特徵,「形裁腲脮,蹙頞皤腹」,皺鼻樑,大肚子,身體十分肥胖。作為一個遊方僧人,契此是十分貼近民間的,因而很受普通百姓的喜愛。他的形象和藹可親,雖然不象金身彌勒那樣庄嚴肅穆,卻增加了一種親和力。他雖然顯現神通,卻又只是暗示於人,更不以此為己謀利,直到臨終,他才暗示自己就是彌勒的化身。
以契此為原型,後人又加上了笑口常開的特徵,從而形成矮身大肚、蹙鼻笑口的典型的彌勒佛的形象。
『柒』 盧舍那大佛真以武則天為原型露天大佛是怎麼抗住千年風霜不倒的
盧舍那大佛不是以武則天為原型,這座露天大佛可以保持1400年之久,是因為佛像的選址比較考究,三面環山,將佛像緊緊保護在中間。
一、盧舍那大佛
盧舍那大佛是報身佛,據說在佛教里是智慧廣大的意思,這尊大佛很特別,臉上帶著蒙娜麗莎般的微笑,從外形上來看,還透出一股女性的柔美,因此才會被人懷疑是以武則天為原型創造的。另外這尊大佛出現的時間正好是武則天採取很多動作想要奪權的時間。所以才會有人有這方面的懷疑,我覺得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嚴格來說的話,那一時期還是唐高宗是最高掌權者,雖然武則天負責辦很多的國家大事,但是按照武則天的臉來雕刻佛像的可能性還是比較低的,至多就是武則天對佛像的臉產生一些影響。
『捌』 樂山大佛是怎麼來的
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樂山大佛位於樂山市東凌雲山麓,依山臨水。大佛通高71米,肩寬28米,耳長7米,鼻長56米,僅腳背上就可圍坐100多人。這是迄今世界上最大的石刻佛像。
樂山是四川比較早的佛教聖地。唐代時樂山凌雲九峰,峰峰皆有寺廟。樂山大佛是凌雲山上凌雲寺的海通和尚發起建造的。凌雲山坐落在青衣江和岷江交匯處,江水湍急,常常覆舟歿入。海通和尚目睹慘狀,決定鑿佛鎮妖,消除水患。他櫛風沐雨,歷盡艱辛,化緣20年,才籌得一筆可觀的經費。佛像未建,卻有郡吏來敲榨海通積聚的銀錢,海通怒道:自目可剜,佛財難得!郡吏威脅說:嘗試將來海通當即自抉其目,捧盤致之。不久,沒等大佛鑿成,海通和尚就故去了。後來,劍南川西節度使韋皋,徵集工匠,繼續開鑿,朝廷也詔賜鹽麻稅款資助。這樣,開鑿了唐玄宗開元初年(713年)的樂山大佛,歷經90年,至唐貞元十九年(803年)才告完工。大佛鑿成後,曾建有13層樓閣覆蓋,並彩繪全樓,後毀於戰火。
樂山彌勒大佛雍容肅穆,和一般寺廟里的袒腹大笑的彌勒佛不一樣。佛經說,釋迦牟尼生前預言,他死57億多年後,有彌勒佛下降人世,繼承他的佛位。而到五代後梁時期,浙江奉化有個叫契此的大肚和尚,自稱彌勒轉世,佛徒竟信以為真。所以五代後的彌勒佛都是笑模笑樣的,都是以契此和尚的形象為藍本的。而樂山大佛早在唐朝時就完工了,所以神情和其它佛一樣,端莊慈祥,比較庄嚴。
『玖』 世界上最高的雕像,自由女神像只能排底氣,其它的都是什麼
全世界最大的雕像除開自由女神像也有三亞南海觀音、團結雕像、魯山大佛。現如今大家生活水準的不斷提升,大夥兒所追求完美的已不是普通意義上的考慮,許多人剛開始找尋精神實質上的撫慰,由於生活工作壓力愈來愈大,大家必須尋找一個方法來釋放壓力自身。 第4名,自由女神像,這一雕像被說成是全世界十分有名的雕像之一,她是英國的一大代表性房屋建築。
第1名,魯山大佛,這座大佛被譽為全世界之最,坐落在河南平頂山市的魯山大佛,高度超過208米,這是全世界目前最大的一座佛像。這座佛像的修建用了近11年的時間,我國5a級旅遊景區,很多信佛的人會趕到這兒參拜,摸一摸也可以產生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