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尼有怎樣的風俗習慣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歷史上受中國、印度、中東、西方國家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島嶼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中國企業和人員要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種民風民俗,做到入鄉隨俗,按照當地的禮儀標准開展社會交往活動。
民族、語言和宗教
民族:根據印尼政府公布的數字,印尼有3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總數的45%,巽他族佔14%,馬都拉族佔7.5%,馬來族佔7.5%,華人約占人口總數的5%,超過1000萬人。華人在印尼商貿和工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語言:印尼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官方語言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約8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大多數是遜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餘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習俗禮儀
【服飾禮儀】印尼人在衣著上總體比較保守,在公開場合人們服裝普遍十分得體。男性在辦公時通常穿著統一工裝或穿長褲、白襯衫並打領帶。長袖蠟染衫(當地稱「巴迪衫」)為印尼國服,在多數正式場合都可以穿著。婦女在辦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並避免色彩過於鮮艷。如果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比較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島,進入寺廟要在腰間束腰帶。
【儀態禮儀】在印尼,當人們坐下來時,兩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這樣做,要把一條腿的膝蓋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面。在巴厘島,坐下時兩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將嘴遮住,否則是不禮貌;不要嘲笑別人的錯誤,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動作,否則會傷害他們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時吃東西,也不要用左手與人握手、觸摸別人;與人談話或進入別人家,都要摘下太陽鏡。
【相見禮儀】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在作正式介紹時,對稱謂要多加註意,多數中間階層的印尼人有兩個名字,而許多下層人民只有一個。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長的姓和名,通常只選用一個短名和首字母縮寫名。在稱呼人時,只能使用他們的第一個姓,不能使用第二個。
【餐飲禮儀】印尼人飲食習慣上以大米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魚、蝦、牛肉等,伊斯蘭教徒忌食豬肉。印尼人習慣吃西餐。由於受當地華人的影響,他們普遍喜歡中餐。除在官方場合有時使用刀叉外,一般都習慣用右手抓飯。他們在用餐時,有邊吃邊喝涼開水的習慣,也愛喝葡萄酒、礦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務禮儀】印尼人特別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歡平和的聲調、不擺架子的姿態和尋求一致的良好願望,與他們談判應態度謙遜些並放低聲音。拜訪印尼商人時最好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對別人送的禮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當面打開包裝。印尼商人喜歡宴請,作為客人,在回國前應以相同標准回報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那會被認為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忌諱老鼠和烏龜;與印尼人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
2. 在印尼,別人給幫忙,按照印尼人的習慣應該給多少小費
在印尼,別人給幫忙,按照印尼人的習慣應該給印尼盾1萬的小費。酒店幫你提行李的服務生,根據酒店星級不同,一般會給印尼盾1萬-2萬(5-10元)。理發師,一般是理發後除了付給前台的理發費用,額外給理發師1萬-2萬(人民幣5-10元)。打掃衛生的阿姨,一般給印尼盾1萬(人民幣5元)。印尼是小費制國家,有服務的地方都需要給小費。而且注意小費不要給硬幣,那是不禮貌的。
3. 印尼人最忌諱什麼中國人去印尼有什麼需要注意的風俗習慣
1、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他們把左手視為骯臟、0之手,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
2、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和污辱人的舉止。
3、印度尼西亞巴杜伊人衣著色彩除了他們只崇尚的白色、藍色和黑色之外,禁忌穿戴其他色彩的衣服,甚至連談論都不允許。
4、爪哇島上的人最忌諱有人吹口哨,認為這是一種下流舉止,並會招來幽靈。
5、印尼人對烏龜特別忌諱,認為烏龜是一種令人厭惡的低級動物,它給人以「醜陋」、「1」、「性」、「污辱」等極壞的印象。
6、他們忌諱老鼠,認為老鼠是一種害人的動物,給人以 「瘟疫」和「災難」的印象。
7、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製品,大多數人不飲酒。印尼人不喜歡吃帶骨刺的菜餚。
8、指人或物時用大拇指,而不要用食指;在正式場合忌翹二郎腿或兩腳交叉等。
9、在與印尼人談話時,最好避開與當地政治、社會和國外對他們的援助等方面的話題。
10、印尼人對來訪的客人並不一定要求非送禮不可。但出於禮節,可以送給主人一束鮮花,或最好說上幾句感謝的話等。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印度尼西亞的風俗和信仰
4. 去印尼旅遊要注意些什麼問題
1、在印尼,任何神聖的地方都需要你脫鞋才能進,地板每天都有僧人清洗,請尊重他們的信仰和勞動成果。
2、不要用左手握手,不要用彎曲手指的方式請別人過來。
3、頭部是神聖的,千萬不要拍別人的頭部,即使對方是小孩子。
4、當地人大多數信奉印度教,去餐館進餐前最好還是先看清楚是不是清真餐館。
5、不要穿短褲和短裙進入寺廟,寺廟門口有免費的紗籠和腰帶,也可自己帶一條。不要進入印度教寺廟內部,非印度教教徒是被禁止入內的。進入寺廟需脫鞋,不可露出手臂及腿,寺廟門口有供免費借用的沙龍和腰帶,但應適當布施,另外生理期的女生不得進入寺廟。
6、當地人跪拜祈禱時,不要站在其前方,這是不禮貌的行為。如想拍攝請先得到對方的許可,一方面表示尊重,再來也避免事後索取費用的紛爭。
5. 印尼的民族風俗
印尼有2.17億人口(2004統計),是世界第四大人口大國,有100多個民族,約87%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6.1%的人口信奉基督教新教,3.6%信奉天主教,其餘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印度尼西亞人大多信奉伊斯蘭教,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認為使用左手是極不禮貌的。他們十分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認為這是缺乏教養和污辱人的舉止。爪哇島上的人最忌諱有人吹口哨,認為這是一種下流舉止,並會招來幽靈。此外,印尼人對烏龜特別忌諱,認為烏龜是一種令人厭惡的低級動物。伊斯蘭教徒禁食豬肉和使用豬肉製品,不飲酒。
印尼人比較注重互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就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印尼人與初次交往的客人一般不願意談論當地政治和外國援助等問題。印度尼西亞爪哇男人,平時習慣身裹沙籠。外出或參加慶典時,總要在腰間掛著一把精緻漂亮的「格里斯」(即短劍),相信格里斯可辟邪驅穢。印度尼西亞巴厘島上的婦女搬運物品不習慣肩挑手提,而是把各種物品疊放成塔狀,用一個托盤頂在頭上。印度尼西亞人偏愛茉莉花,並把茉莉花視為純潔和友誼的象徵。
印度尼西亞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世界三大宗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和佛教在這里都有較多的信奉者,民間還盛行拜物教。由於其歷史上曾受到印度、中國、阿拉伯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大小島嶼分布范圍較廣,居民交流不便,印尼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
(一)印尼全國有90%左右的人口信奉伊斯蘭教,其主要習俗有:(1)不喝含酒精的飲料,宴席中不上酒類飲料;不食豬肉;(2)認為左手是不潔的,不用左手打招呼、接受禮物或遞交物品;(3)每星期五下午印尼穆斯林一般都要到附近的清真寺作禱告。
(二)印尼素有尊重女性的民族傳統,一般在公共場合,男士請女士先走,先用餐或先上車。而女士從男士面前經過,皆屈身彎膝而過,以示回敬。在社交場合,男士遇到女士一般不主動握手,若對一方伸出手,可以輕握。此外,印尼人視陌生人觸摸自己的頭為無禮。
(三)印尼人喜食辛辣和油炸食品,調味時喜加多種香料。一般老百姓吃飯用右手抓,宴會上使用刀、叉等。
(四)印尼的傳統服裝名為「巴迪」(Batik),實際上是爪哇人及巽他人以傳統的臘染工藝製成的紡織品,有國服之稱。高檔的巴迪布為手繪圖案,並綉以金絲等作為點綴。正式場合中男士可上身著長袖巴迪襯衫,下著深色褲子。女士一般著巴迪或其他布料的套裝,顏色普遍比較鮮艷。
6. 各國禮儀
我們主要介紹東方國家和西方國家以及非洲的主要習俗禮儀。
一。東方國家習俗禮儀.日本日本幾乎全是大和民族。居民主要信奉神道教和佛教,少數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日本至今還保留濃厚的我國唐代的禮儀和風俗。
日本是一個注重禮儀的國家。在日常生活中,都互致問候,脫帽鞠躬,表示誠懇、可親。初次見面,向對方鞠躬90度,而不一定握手。如果是老朋友或比較熟悉的人就主動握手,甚至擁抱。遇到女賓,女方主動伸手才可以握手。如果需要談話,應到休息室或房間交談。日本人一般不用香煙待客,如果客人要吸煙,要先徵得主人的同意。
日本人注意穿著打扮,平時穿著大方整潔。在正式場合一般穿禮服,男子大多穿成套的深色西服,女子穿和服。在天氣炎熱的時候,不隨便脫衣服,如果需要脫衣服,要先徵得主人的同意。在一般場合,只穿背心或赤腳被認為是失禮的行為。
在日本,「先生」的稱呼,只用來稱呼教師、醫生、年長者、上級或有特殊貢獻的人,如果對一般人稱「先生」,會讓他們感到難堪。
和日本人談論茶道,是非常受歡迎的。茶道,是日本人用來修心養性、進行交際而特有的沏茶、品茗的高尚技藝,是一種講究禮儀、陶冶情操的民間習俗。
他們喝茶不直接把茶葉放進茶杯,而是放到小巧玲瓏的茶壺里。倒的時候,用一個小過濾網防止茶葉進入杯里。而且總以半杯為敬,一般不再續茶。這常使喝慣大杯茶的中國人總覺得難以解渴。
不管家裡還是餐館里,坐位都有等級,一般聽從主人的安排就行。日本商人比較重視建立長期的合作夥伴關系。他們在商務談判中十分注意維護對方的面子,同時希望對方也這樣做。
贈送禮品時,非常注重階層或等級,因此不要給他們贈送太昂貴的禮品,以免他們為此而誤認為你的身份比他們高。
日本不太流行付小費,如果拿不準,就不給。付小費把錢放在信封里或用紙巾包裹著,日本人認為收現鈔是一件很難堪的事。
日本人不喜歡紫色,認為這是悲傷的色調,最忌綠色,認為是不祥之兆;忌荷花圖案,認為是妖花;忌「9」、「4」等數字。贈送禮品的時候,不要贈數字為「9」的禮物,因為日語里「9」的讀音和「苦」一樣。「4」的發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安排食宿時,要避開4層樓4號房間4號餐桌等。日本商人還忌諱"2月"、「8月」,因為這是營業淡季。另外,討厭金銀眼的貓,認為看到這種貓的人要倒霉。
日本人對中國的紹興酒、茅台酒非常感興趣。不吃松花蛋。用筷子很講究,筷子都放在筷托上。還有「忌八筷」的習俗,就是不能舔筷、迷筷、移筷、扭筷、剔筷、插筷、跨筷、掏筷。同時,還忌用同一雙筷子讓大家依次夾取食物,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飯里。
把書法作品或是精美的印章送給日本人,是受歡迎的。我們中國人喜歡把印章的邊緣特意刻成破碎型,以示古老蒼勁。如果這樣送給日本朋友,對方就會不高興了,他們認為這種不完整是不吉利的。
.韓國韓國是單一的民族朝鮮族,佛教徒佔全國人口的1/3。
韓國人講究禮貌,待客熱情。見面時,一般用咖啡、不含酒精的飲料或大麥茶招待客人,有時候還加上適量的糖和淡奶。這些茶點客人必須接受。
韓國人初次見面時,經常交換名片。韓國很多人養成了通報姓氏習慣,並和「先生」等敬稱聯用。韓國一半以上居民姓金、李、朴。韓國人業務洽談,往往在旅館的咖啡室或附近類似的地方舉行。大多數辦公室都有一套會客用的舒適的傢具,在建立密切的工作關系之前,舉止合乎禮儀是至關重要的。韓國人注重服飾,男子穿西服、系領帶。
如果邀請去韓國人家裡做客,按習慣要帶一束鮮花或一份小禮物,用雙手奉上。不要當著贈送者的面把禮物打開。進到室內,要把鞋子脫掉留在門口。
韓國的農歷節日和我國差不多,也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韓國人以米飯為主食,早餐也習慣吃米飯,不吃粥。還喜歡吃辣椒、泡菜,吃燒烤的時候要加辣椒、胡椒、大蒜等辛辣的調味品。湯是每餐必不可少的,有時候湯里放豬肉、牛肉、狗肉、雞肉燒煮,有時候也簡單地倒些醬油、加點豆芽。韓國人還對邊吃飯邊談話非常反感。
韓國人不輕易流露自己的感情,公共場所不大聲說笑。特別是女性在笑的時候還用手帕捂著嘴,防止出聲失禮。在韓國,婦女十分尊重男子,雙方見面的時候,女性總會先向男性行鞠躬禮、致意問候。男女同座的時候,往往也是男性在上座,女性在下座。
韓國人對「4」非常反感。許多樓房的編號嚴忌出現「4」字;醫院,軍隊絕不用「4」字編號。韓國人在喝茶或喝酒的時候,主人總是以1、3、5、7的數字單位來敬酒、敬茶、布菜,並忌諱力用雙數停杯罷盞。
.新加坡新加坡總人口華人佔76.9%。華裔多信奉佛教,馬來語為國語,英語,華語為官方語言。
新加坡人十分講究禮貌禮節,服務質量很高。新加坡華裔在禮儀方面和我國相似,而且還保留了中國古代傳統,比如兩人見面時,相互作揖。通常的見面禮節是鞠躬、握手。印度血統人仍保持印度的禮節和習俗,婦女額頭上點著檀香紅點。男人扎白色腰帶,見面時合十致意。馬來血統、巴基斯坦血統的人按伊斯蘭教的禮節行事。
華裔新加坡人信奉佛教,而且很虔誠。他們喜歡在室內誦經,誦經的時候不可以被打擾。
在新加坡隨地吐痰、扔棄物都要受到法律制裁。
.泰國泰國華裔泰人有300多萬,佛教為國教。
泰國人的待人接物,有許多約定俗成的規矩。朋友相見,雙手合十、互致問候。晚輩向長輩行禮時,雙手合十舉過前額,長輩也要合十回禮。年紀大或地位高的人還禮時,雙手不必高過前胸。行合十禮時。雙手舉得越高,表示尊重程度越高。泰國人也行跪拜禮,但要在特定場合,平民、貴官在拜見國王和國王近親的時候行跪拜禮。國王拜見高僧的時候要下跪。兒子出家為僧,父母也跪拜在地。把東西扔給別人是不禮貌行為。從坐著的人們面前走過時,要略微躬身,表示禮貌。
泰國人非常重視頭部,認為頭顱是神聖不可侵犯的。如果用手觸摸泰國人的頭部,認為是極大的侮辱。如果用手打了小孩的頭,認為小孩一定會生病;睡覺忌諱頭朝西,因為日落西方象徵死亡。忌諱用紅筆簽名,因為人死後是用紅筆把姓氏寫在棺材上。腳被認為是低下的,忌把腳伸到別人跟前,也不能把東西踢給別人,不然都是失禮。忌諱用腳踢門,否則會受到人們指責。就坐時,最忌諱翹腿。把鞋底對著別人,被認為是把別人踩在腳底下,是一種侮辱性的舉止;婦女就坐時,雙腿要靠攏,否則會被認為沒有教養。當著泰國人的面,不要踩門檻,他們認為門檻下住著神靈。在泰國,男女仍然遵守授受不親的戒律,所以男女不能過於親近。喜歡紅色、黃色,忌諱褐色。
習慣用顏色表示星期。如紅色是星期日,紫紅色為星期六,淡藍色為星期五,橙色是星期四,綠色為星期三,粉紅色是星期二,黃色是星期一。
.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素稱「千島之國」,89%的居民信奉伊斯蘭教,其餘信奉基督教、天主教、印度教、佛教等。
印尼人初次見面都要交換名片。由於多數信奉伊斯蘭教,他們在拿東西給人家或者向別人拿東西的時候,都要用右手而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左手是拿「不幹凈」的東西。很少喝烈性酒。
印尼人喜歡客人到他們的家中做客訪問,而且在一天中任何一個時間去拜訪他們,都是受歡迎的。在印尼人家裡,當你看到長相可愛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頭,如果你撫摸他的頭,對方一定反臉相向。
在印尼,進行裸體太陽浴是非法的,和他們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
和別人談話或進別人家裡都要摘下太陽鏡。拜訪印尼商人時要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如果你去的印尼人家裡鋪著地毯,那你在進屋前要把鞋脫掉。進入聖地特別是進入清真寺,一定要脫鞋。
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進入寺廟必須在腰間束腰帶。
印尼人愛吃大米飯和中國菜,早餐一般吃西餐,愛喝紅茶、葡萄酒、香檳酒、汽水等。副食愛吃牛、羊、魚、雞之類的肉和內臟。
印尼人忌諱夜間吹口哨,認為它會招來游盪的幽靈和挨打。
印尼人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他們。忌諱吃豬肉食品,忌飲烈性酒,不愛吃海參,也不吃帶骨帶汁的菜和魚肚等。
.印度印度居民大多信奉印度教,其次為伊斯蘭教、基督教、錫克教。在印度,月亮是一切美好事物的象徵。
印度人相見應遞英文名片,英語是印度的商業語言。主客見面時,都要用雙手合十在胸前致意。口中念著:「納瑪斯堆」(梵文:「向您點頭」,現在表示問好或祝福)。晚輩在行禮的時候彎腰摸長者的腳,表示對長輩的尊敬。男子不能和婦女握手。許多家庭婦女忌諱見陌生男子,不輕易和外人接觸。但如果邀請男人參加實社交活動時應請他們偕夫人同來。一般關系的男女不能單獨談話。
印度人是用搖頭表示贊同,用點頭表示不同意。人們用手抓耳朵表示自責;召喚某人的動作是將手掌向下擺手指,但不能只用一個指頭;指人時也要用整個手掌,不能用一兩個指頭。
到印度廟宇或家庭做客,進門必須脫鞋。迎接貴客時,主人常獻上花環,套在客人的頸上。花環的大小長度視客人的身份而定。獻給貴賓的花環既粗又長,超過膝蓋。給一般客人的花環僅到胸前。妻子送丈夫出遠門,最高禮節是摸腳跟和吻腳。到印度家庭做客時,可以帶水果和糖果作為禮物,或給主人的孩子們送點禮品。
用右手拿食物、禮品和敬茶,不用左手,也不用雙手。就餐的時候,印度教徒最忌諱在同一個容器里取用食物。也不吃別人接觸過的食物,甚至別人清洗過的茶杯,也要自己再洗滌一遍後才使用。
喜歡分餐進食,注重菜品酥爛,一般口味不喜太咸,偏愛辣味。主食以米飯為主,對麵食中的餅類也感興趣。不吃菇類、筍類、木耳。信奉印度教和錫克教的人,忌諱吃豬肉,牛肉。他們一般不喝酒,因為喝酒是違反宗教習慣的。但有喝茶的習慣,方式是「舔飲」,也就是把奶茶盛在盤子中,用舌頭舔著喝。印度人最不喜歡吃大葷,吃素食的人較多,等級越高,吃葷越少。喜歡中國的粵菜、蘇菜。
忌諱白色,習慣用百合花作悼念品。他們忌諱彎月圖案,視1、3、7為不吉祥數字,和印度人交談,要迴避有關宗教矛盾、和巴基斯坦的關系、工資以及兩性關系的話題。
印度奉牛為神聖,忌諱吃牛肉,忌諱用牛皮製品。崇拜蛇,視殺蛇為觸犯神靈。忌諱用澡盆給孩子洗澡,認為是「死水」,是不人道的行為。
二。西方國家習俗禮儀
.美國美國80%以上是歐洲移民的後裔,華裔約100萬。50%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和天主教,其他人信仰猶太教和東正教。
美國人一般性情開朗、樂於交際、不拘禮節。第一次見面不一定行握手禮,有時只是笑一笑,說一聲「Hi」或「Hello」就算有禮了。握手的時候習慣握得緊,眼要正視對方,微弓身,認為這樣才算是禮貌的舉止。一般同女人握手美國人都喜歡斯文。在告別的時候,也只是向大家揮揮手或者說聲「再見」、「明天見」。但如果別人向他們致禮,他們也用相應的禮節,比如握手、點頭、擁抱、行注目禮等。在美國如果有客人夜間來訪,主人穿著睡衣接待客人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行為;當被邀請去老朋友家做客時,應該預備小禮物;在朋友家做客時,打長途電話要經過主人同意,離開的時候,要留下電話費。
在美國,如果要登門拜訪,必須先打電話約好;名片一般不送給別人,只是在雙方想保持聯系時才送;當著美國人的面想抽煙,必須問對方是否介意,不能隨心所欲。
一般樂於在自己家裡宴請客人,而不習慣在餐館請客。不喜歡清蒸和紅燴菜餚。不喜歡過燙過熱的菜餚,喜歡少鹽味,味道忌咸,稍以偏甜為好。喜歡喝可口可樂、啤酒、冰水、礦泉水、威士忌、白蘭地等。不喜歡人在自己的餐碟里剩食物,認為這是不禮貌的。喜愛中國的蘇菜、川菜、粵菜。
昵愛白色,認為白色是純潔的象徵;偏愛黃色,認為是和諧的象徵;喜歡藍色和紅色,認為是吉祥如意的象徵。他們喜歡白貓,認為白貓可以給人帶來運氣。
美國人對握手時目視其它地方很反感。認為這是傲慢和不禮貌的表示。忌諱向婦女贈送香水、衣物和化妝用品。美國婦女因有化妝的習慣,所以他們不歡迎服務人員送香巾擦臉。
在美國千萬不要把黑人稱作「Negro」,最好用「Black」一詞,黑人對這個稱呼會坦然接受。因為Negro主要是指從非洲販賣到美國為奴的黑人。跟白人交談如此,跟黑人交談更要如此。否則,黑人會感到彌對他的蔑視。
忌諱別人沖他伸舌頭。認為這種舉止是污辱人的動作。他們討厭蝙蝠,認為它是吸血鬼和凶神的象徵。忌諱數字「13」、「星期五」等日。忌諱問個人收入和財產情況,忌諱問婦女婚否、年齡以及服飾價格等私事。忌諱黑色。認為黑色是肅穆的象徵,是喪葬用的色彩。特別忌諱贈禮帶有你公司標志的便宜禮物。因為這有義務做廣告的嫌疑。
.加拿大加拿大大部分是英法等國家移民的後裔。土著人佔5%、華裔佔1.2%,大部分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加拿大人因受歐洲移民的影響,他們的禮貌禮節和英法兩國差不多。在日常生活中,加拿大人著裝以歐式為主。上班的時間,他們一般要穿西服、套群。參加社交活動時往往要穿禮服或時裝。在休閑場合則講究自由穿著,只要自我感覺良好即可。握手被認為是一種友好的表示,一般在見面和臨別時握一下就行,不必反復握手。公務時間,加拿大人很注意個人儀表和衛生。所以,他們希望客人也能這樣。
他們有邀請親朋好友到自己家中共進晚餐的習慣。受到這種邀請應當理解為是主人主動顯示友好之意。如果被邀到別人家做客,明智的選擇是給主人送點鮮花。不要送白色的百合花,它們是與葬禮聯系在一起的。加拿大人以自己的國家為自豪,反對和美國作言過其實的比較。談到肯定成績的事例並對加拿大人民及其國家給予好評是最受歡迎的。
加拿大人對法式菜餚比較偏愛,並以麵包、牛肉、雞肉、土豆、西紅柿等物為日常之食。從總體上講他們以肉食為主,特別愛吃乳酪和黃油。加拿大人重視晚餐。飲食上講究菜餚的營養和質量,注重菜餚的鮮和嫩。口味一般不喜在太咸,偏愛甜味。一般以米飯為主食。對煎、烤、炸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喜愛中國的蘇菜、滬菜、魯菜。習慣飯後喝咖啡和吃水果。忌諱吃各種動物內臟,不愛吃肥肉。
忌諱「13」、「星期五」,認為「13」是厄運的數字,「星期五」是災難的象徵。
.澳大利亞澳大利亞95%的居民是英國和其它歐洲國家移民的後裔,華裔和華僑約20萬,98%的居民信奉基督教,其餘信奉猶太教、佛教和伊斯蘭教。
澳大利亞人辦事認真爽快,喜歡直截了當,待人誠懇,熱情,見面時喜歡熱烈握手,稱呼名字。樂於結交朋友,即使是陌生人,也一見如故。他們崇尚友善,並謙遜禮讓,重視公共道德,組織紀律強,時間觀念強,赴約准時並珍惜時間。女性比較保守,接觸時要謹慎。做客可以贈送葡萄酒和鮮花。
澳大利亞人的飲食習慣、口味和英國人差不多。菜清淡、不吃辣。家常菜有煎蛋、炒蛋、火腿、脆皮雞、油爆蝦、糖醋魚、熏魚、牛肉等。當地的名菜是野牛排。澳大利亞人食量比較大,啤酒是最受歡迎的飲料,其中達爾文城的居民以喝啤酒聞名。
往往是邀請友人一同外出遊玩,他們認為這是密切雙邊關第的捷徑之一。所以如果拒絕的話,會被他們理解成不給面子。
澳大利亞的基督教徒有「周日作禮拜」的習慣。他們的這種作法「雷打不動」,所以要避免在這天和他們邀約。
在澳大利亞人眼裡,兔子是一種不吉利的動利。他們認為,碰到了兔子,可能是厄運將臨的預兆。
澳大利亞人喜歡體育活動,游泳和日光浴是人們的辟好,如果有誰不會游泳,還會成為眾人嘲諷的對象。
和澳大利亞人談論跑馬,是非常受歡迎的話題。
.英國英國英格蘭人佔80%以上。其餘是蘇格蘭人、威爾士人和愛爾蘭人等。居民絕大部分信奉基督教,只有少部分人信奉天主教。
英國是紳士之國,講究文明禮貌,注重修養。同時也要求別人對自己有禮貌。注意衣著打扮,什麼場合穿什麼服飾都有一定慣例。見面時對尊長、上級和不熟悉的人用尊稱,並在對方姓名前面加上職稱、銜稱或先生、女士、夫人、小姐等稱呼。親友和熟人之間常用呢稱。初次相識的人相互握手,微笑並說:「您好!」在大庭廣眾之下,人們一般不行擁抱禮,男女之間除熱戀情侶外一般不手拉手走路。
英國人不輕易動感情或表態。他們認為誇誇其談是缺乏教養的,認為自吹自擂是低級趣味的。人們交往時常用「請」、「對不起」、「謝謝」等禮貌用語,即使家庭成員間也一樣。
英國的「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被稱為是國菜。這是用牛腰部位的肉,再把雞蛋加牛奶和面,與牛肉、土豆一起在烤箱中烤制的菜餚。上桌時,還要另配些單煮的青菜,即為「烤牛肉加約克郡布丁」。普通家庭一日三餐(即早餐、午餐、晚餐)。他們是以午餐為正餐。闊綽人家則一日四餐(即:早餐、午餐、茶點和晚餐)。
不願意吃帶粘汁的菜餚;忌用味精調味;也不吃狗肉。口味不喜歡太咸,愛甜、酸、微辣味,對燒、煮、蒸、烙、焗和烘烤等烹調方法製作的菜餚偏愛。喜歡中國的京菜、川菜、粵菜。
他們普遍喜愛喝茶,尤為婦女嗜茶成癖。「下午茶」幾乎成為英國人的一種必不可少的生活習慣,即使遇上開會,有的也要暫時休會而飲「下午茶」。不喝清茶,要在杯里倒上冷牛奶或鮮檸檬,加點糖、再倒茶製成奶茶或檸檬茶。如果先倒茶後倒牛奶會被認為缺乏教養。他們還喜歡喝威士忌、蘇打水,喝葡萄酒和香檳酒,有時還喝啤酒和烈性酒,彼此間不勸酒。
對英國人稱呼「英國人」是不願意接受的。因為「英國人」原意是「英格蘭人」,而你接待的賓客,可能是英格蘭人、威爾士人或北愛爾蘭人,而「不列顛」這個稱呼則能讓所有的英國人都能感到滿意。
忌諱用人像、大象、孔雀作服飾圖案和商品裝潢。他們認為大象是愚笨的,孔雀是淫鳥、禍鳥,連孔雀開屏也被認為是自我吹噓和炫耀。忌諱「13」這個數字。還忌諱「3」這個數字,忌諱用同一根火柴給第3個人點煙。和英國人坐著談話忌諱兩腿張得過寬,更不能蹺起二郎腿。如果站著談話不能把手插入衣袋。忌諱當著他們的面耳語和拍打肩背,忌諱有人用手捂著嘴看著他們笑,認為這是嘲笑人的舉止。忌諱送人百合花,他們認為百合花意味著死亡。
.法國法國法蘭西人約佔94%,絕大多數居民信奉天主教。
法國人熱情開朗,初次見面就能親熱交談,而且滔滔不絕。法國人講究服飾美,特別是婦女穿得非常時尚,特別喜歡使用化妝品,光口紅就有早、中、晚、之分,是世界上最愛打扮的婦女。
法國是世界上最早公開行親吻禮的國家,也是使用親吻禮頻率最多的國家。和法國人約會必須事先約定時間,准時赴約是有禮貌的表示,但不要提前。送鮮花給法國人也是很好的禮品。法國人在公共場所不能有懶散動作,不能大聲喧嘩。
法國的烹調世界聞名,用料講究,花色品種繁多,口味特點香濃味原、鮮嫩味美、注重色、形和營養。法國人烹調時用酒比較重,肉類菜燒得不太熟,如水鴨三、四分熟就行。有的肉最多七、八分熟,牡蠣一般都喜歡生吃。配料喜歡用蒜、丁香、香草、洋蔥、芹菜、胡蘿卜等。他們不吃辣的食品。
法國人忌諱黃色的花,認為是不忠誠的表現。忌諱黑桃圖案,認為不吉祥;忌諱墨綠色,因二次大戰期間德國納粹軍服是墨綠色;忌諱仙鶴圖案,認為是蠢漢和淫婦的象徵。不送香水或化妝品給戀人、親屬之外的女人,因為這些他們認為象徵著過分親熱或是圖謀不軌。
.德國德國絕大多數都是德意志人。居民中信奉基督教約佔一半,另外有46%的人信奉天主教。
德國人德國人紀律嚴明,講究信譽,極端自尊,待人熱情,十分注重感情。愛好音樂。
重視稱呼,是德國人在人際交往中的一個鮮明特點。對德國人稱呼不當,通常會令對方大為不快。
一般情況下,切勿直呼德國人的名字。稱其全稱,或僅稱其姓,也可以。和德國人交談時,切勿疏忽對「您」與「你」這兩種人稱代詞的使用。對於熟人、朋友、同齡者,方可以「您」相稱。在德國,稱「您」表示尊重,稱「你」則表示地位平等、關系密切。
德國人對發型較為重視。在德國,男士不宜剃光頭,免得被人當作「新納粹」分子。德國少女的發式多為短發或披肩發,燙發的婦女大半都是已婚者。
德國人注意衣著打扮,外出時候必須穿戴整齊、清潔;見面打招呼必須稱頭銜,不直呼名字;約會准時,時間觀念強;待人熱情、好客、態度誠實可靠;宴席上,男子坐在婦女和地位高的人的左側,女士離開和返回飯桌時,男子要站起來以示禮貌;請德國人進餐,事先必須安排好。和他們交談最好談原野風光,個人的業余愛好多為體育活動。接電話要首先告訴對方自己的姓名。
德國人最愛吃豬肉,其次才能輪到牛肉。以豬肉製成的各種香腸,令德國人百吃不厭。忌諱吃核桃。
如果同時喝啤酒和葡萄酒,要先喝啤酒,然後再喝葡萄酒,否則被視為有損健康。
在公共場合竊竊私語,被認為是十分無禮的。
在德國,薔薇專用於悼亡,不可以隨便送人。忌諱茶色、紅色、深藍色。
服飾和其它商品包裝上忌用納粹標志。
.義大利義大利主要是義大利人,90%以上居民信奉天主教。
如果有人打噴嚏,旁邊的人馬上會說:「薩爾維!(祝你健康)」。另外,當著別人打噴嚏或咳嗽,被認為是不禮貌和討嫌的事,所以本人要馬上對旁邊的人表示「對不起」。
女士受到尊重,特別是在各種社交場合,女士處處優先。
義大利人熱情好客,待人接物彬彬有禮。在正式場合,穿著十分講究。見面禮是握手或招手示意;對長者、有地位和不太熟悉的人,要稱呼他的姓,加上「先生」、「太太」、「小姐」和榮譽職稱;和義大利人談話要注意分寸,一般談論工作、新聞、足球;不要談論政治和美國橄欖球。
義大利人有早晨喝咖啡、吃燴水果、喝酸牛奶的習慣。酒特別是葡萄酒是義大利人離不開的飲料,不論男女幾乎每餐都要喝酒,甚至在喝咖啡時,也要摻上一些酒。
義大利人忌諱菊花。
.俄羅斯俄羅斯主要是俄羅斯人,東正教是主要宗教。
俄羅斯人性格開朗、豪放、集體觀念強。他們和人見面,大都行握手禮,擁抱禮也為他們常施的一種禮節。他們還有施吻禮的習慣,但對不同人員,在不同場合,所施的吻禮也有一定的區別:一般對朋友之間,或長輩對晚輩之間,以吻面頰者為多,不過長輩對晚輩以吻額為更親切和慈愛;男子對特別尊敬的已婚女子,一般多行吻手禮,以示謙恭和崇敬。吻唇禮一般只是在夫婦或情侶間流行。
主人給客人吃麵包和鹽,是最殷勤的表示。一般對晚餐要求較簡單,對早、午餐較重視。用餐時間都習慣拖得很長。樂於品嘗不同風味的菜餚,菜餚喜歡熟透和酥爛。非常喜歡中餐。
在待客中,常以「您」字表示尊敬和客氣;而對親友往往則用「你」字相稱,認為這樣顯得隨便,同時還表示出對親友的親熱和友好。外出時,十分注重儀容儀表,衣扣要扣得完整,總習慣衣冠楚楚。男子外出活動時,一定要把鬍子刮凈;赴約要准時;在社交場合,處處表現尊重女性。
和俄羅斯人說話,要坦誠相見,不能在背後議論其他人,更不能說他們小氣;對婦女要十分尊重,忌諱問年齡和服飾價格等。
俄羅斯人不吃海參、海蟄、墨魚、木耳。偏愛「7」,認為「7」預兆會辦事成功,「7」還可以給人們帶來美滿和幸福。他們普通對紅色昵愛。人們都把紅色視為美麗和吉祥的象徵。應邀去俄羅斯人家裡作客時可帶上鮮花或烈性酒,送藝術品或圖書作禮品是受歡迎的。女主人對來訪客人帶給她的單數鮮花是很歡迎的;男主人則喜歡高莖、艷麗的大花。
決不能在街上丟棄任何東西,連一張過期的電影票也不行。這種行為有損俄羅斯的整潔,而且是違規的。
對鹽十分崇拜,並視鹽為珍寶和祭祀用的供品。認為鹽具有驅邪除災的力量。如果有人不慎打翻了鹽罐,或是將鹽撒在地上,便認為是家庭不和的預兆。為了擺脫凶兆,他們總習慣將打翻在地的鹽拾起來
7. 印尼旅遊要注意哪些風俗禁忌啊
農村地區有嚼佬葉、檳榔的習慣,如主人遞上檳榔盤,客人最好嘗嘗,以答謝主人的盛情。印尼人不喜歡傲慢、粗魯的人,高聲講話、指手劃腳、翹二郎腿都被認為是不禮貌的舉動。印尼人敬煙時,總是將煙盒先磕一下,使幾支煙露出煙盒,然後再遞到客人面前。客人取煙時,一般先將露出煙盒最長的那支煙按進煙盒,然後取露出煙盒最短的一支,以示謙虛。從煙盒中取一支遞給客人,或遠拋給客人被認為是對人不敬。
印尼人講究禮節,見面時總要互打招呼,互致問候。伊斯蘭教徒之間一般使用阿拉伯語問候,並雙手合十至前額表示誠意和衷心祝福。外國人如用印尼語跟印尼人打招呼,他們會感到格外親切。男士對女伊斯蘭教徒(一般戴面紗者)不要主動伸手要求握手。去印尼人家裡,在主人沒請你就坐前,客人不可貿然就坐,請坐後客人應按主人指定的位子就坐。告辭時,須向主人道聲"謝謝"、"麻煩您了"等敬語。印尼人中尊卑、上下、長幼等級觀念較強。對成年男子一般要用"Park"("老伯"、"您"、"先生"之意)相稱。下級對上級,雖然上級年紀較輕,也要稱呼他"Park x x x",否則會被認為對他不敬。在長者、上級、客人座位前經過,一般要彎腰並將右手伸至右膝處,以示對他們的敬重。
印尼人有一些特殊的習慣,外國客人應注意尊重。他們喜歡打赤腳(尤其在鄉下),喜歡鋪席席地而坐(男土盤腿、女士跪坐),喜歡用右手抓飯吃(在非正式場合)。伊斯蘭教徒一般不喝酒,對你不太熟悉的人千萬別隨便敬酒、勸酒,只有當確切知道他不是伊斯蘭教徒時方可敬酒。不少印尼人性格比較幽默,愛開玩笑,如不是出於惡意,即使玩笑過火一點,也不必生氣。印尼人跟其他東方民族一樣,對問年齡並不特別介意,但對受過西方教育或有地位的人,最好不要問及。
印尼人忌諱別人摸他的頭部(除非家人對小孩),認為頭部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部位,代表著一個人的尊嚴。印尼人忌諱別人用左手給他遞東西。這是因為印尼人習慣便後用左手撩水沖洗,左手被認為是不潔的,如用左手遞東西,對方會覺得不尊重他。如你實在騰不開右手而不得不用左手遞時,你一定要說聲"對不起",以示謙意。印尼人在叫人、招呼人時忌諱隨便用手,尤其是用食指示意,認為那是對人的不敬。
8. 跟印尼人做生意要注意哪些(2013
跟印尼人做生意要注意的事項:
印尼商人: 只和老友做生意。
商業談判,最好選在印尼人家中。
避免談及國際對印尼的援助。
切莫撫摸小孩的頭。
與印尼商人打交道,應熟悉那裡的風土人情,這對於雙方交往是很有幫助的,印尼人不喜歡別人問他的姓名。
9. 印尼有什麼忌諱的事情
1、在印尼人家裡,當你看到長相可愛的小孩,切忌摸小孩的頭,如果你撫摸他的頭,對方一定反臉相向。
2、在印尼,進行裸體太陽浴是非法的,和他們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
3、和別人談話或進別人家裡都要摘下太陽鏡。
4、拜訪印尼商人時要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
5、進入聖地特別是進入清真寺,一定要脫鞋。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裸露的衣服。
6、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進入寺廟必須在腰間束腰帶。
7、印尼人忌諱夜間吹口哨,認為它會招來游盪的幽靈和挨打。
8、印尼人大多數信奉伊斯蘭教,所以不可以用左手拿東西給他們。
9、忌諱吃豬肉食品,忌飲烈性酒,不愛吃海參,也不吃帶骨帶汁的菜和魚肚等。
(9)印尼一般怎麼請客擴展閱讀:
印尼的美食習慣:
印尼地處熱帶、不產小麥,所以居民的主食是大米、玉米或薯類,尤其是大米更為普遍。大米除煮熟外,印尼人喜歡用香蕉葉或棕櫚葉把大米或糯米,包成菱形蒸熟而吃,稱為「克杜巴」。印尼人也喜歡吃麵食、如吃各種面條、麵包等。
印尼是一個盛產香料的國家,印尼製作菜餚喜歡放各種香料,以及辣椒、蔥、姜、蒜等。因此印尼的特點,一般是辛辣味香。印尼人喜歡吃「沙爹」、「登登」、「咖喱」等。「沙爹」是牛羊肉串。
印尼盛產魚蝦,吃魚蝦也很講究。除了煎、炸之外,有的魚開膛後,在魚肚裡塗上香料和辣醬,然後烤熟吃。吃蝦時,把活蝦放在玻璃鍋內,倒上酒精、點上火,蓋鍋蓋,片刻便把活蝦煮熟,然後蘸辣醬吃。
印尼風味小吃種類很多,主要有煎香蕉、糯米團、魚肉丸、炒米飯及各種烤制糕點。印尼人還喜歡吃涼拌什錦菜和什錦黃飯。印尼人視黃色為吉祥的象徵,故黃米飯成為禮飯,在婚禮和祭祀上必不可少。
印尼人吃飯不用筷子,而是用勺和叉子,有時也喜歡用手抓飯。抓飯時,先把米飯盛在盤上,然後用右手指將飯捏成小團,送到嘴裡一口一口地吃。飯桌邊上要放一碗清水,邊抓飯,邊不時用手沾沾清水,以免使米飯沾粘在手指上。
10. 印尼的習俗與禁忌,詳細些
印尼是一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家,歷史上受中國、印度、中東、西方國家等多種文化的影響,加之島嶼分散,居民交流不便,使各地文化習俗差異較大,種類繁多。中國企業和人員要充分尊重當地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各種民風民俗,做到入鄉隨俗,按照當地的禮儀標准開展社會交往活動。
民族、語言和宗教
民族:根據印尼政府公布的數字,印尼有300多個民族,其中爪哇族占人口總數的45%,巽他族佔14%,馬都拉族佔7.5%,馬來族佔7.5%,華人約占人口總數的5%,超過1000萬人。華人在印尼商貿和工業領域發揮著重要作用。
語言:印尼有200多種民族語言,官方語言為印尼語(Bahasa Indonesia)。
宗教:印尼約87%的人信奉伊斯蘭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國家,其中大多數是遜尼派。6.1%的人信奉基督教新教,3.6%的人信奉天主教,其餘的人信奉印度教、佛教和原始拜物教等。
習俗禮儀
【服飾禮儀】印尼人在衣著上總體比較保守,在公開場合人們服裝普遍十分得體。男性在辦公時通常穿著統一工裝或穿長褲、白襯衫並打領帶。長袖蠟染衫(當地稱「巴迪衫」)為印尼國服,在多數正式場合都可以穿著。婦女在辦公室穿裙子和有袖的短外套,並避免色彩過於鮮艷。如果參觀廟宇或清真寺,不能穿短褲、無袖服、背心或比較裸露的衣服。進入任何神聖的地方,一定要脫鞋。在巴厘島,進入寺廟要在腰間束腰帶。
【儀態禮儀】在印尼,當人們坐下來時,兩腿不能交叉,如果非要這樣做,要把一條腿的膝蓋放在另一條腿的膝蓋上面。在巴厘島,坐下時兩腿要平放在地板上。在印尼,打呵欠要用右手將嘴遮住,否則是不禮貌;不要嘲笑別人的錯誤,也不能模仿任何人的動作,否則會傷害他們的感情;不要在街上或走路時吃東西,也不要用左手與人握手、觸摸別人;與人談話或進入別人家,都要摘下太陽鏡。
【相見禮儀】印尼人友善且容易接近。在社交場合與客人見面時,一般習慣以握手為禮;在作正式介紹時,對稱謂要多加註意,多數中間階層的印尼人有兩個名字,而許多下層人民只有一個。富有者通常都有很長的姓和名,通常只選用一個短名和首字母縮寫名。在稱呼人時,只能使用他們的第一個姓,不能使用第二個。
【餐飲禮儀】印尼人飲食習慣上以大米為主食,副食品主要有魚、蝦、牛肉等,伊斯蘭教徒忌食豬肉。印尼人習慣吃西餐。由於受當地華人的影響,他們普遍喜歡中餐。除在官方場合有時使用刀叉外,一般都習慣用右手抓飯。他們在用餐時,有邊吃邊喝涼開水的習慣,也愛喝葡萄酒、礦泉水等,一般不喝烈性酒。
【商務禮儀】印尼人特別注重送名片。初次相識,客人應把自己的名片送給主人,名片文字用英文。印尼人喜歡平和的聲調、不擺架子的姿態和尋求一致的良好願望,與他們談判應態度謙遜些並放低聲音。拜訪印尼商人時最好帶上禮物,收下禮物即意味著承擔了某種責任;對別人送的禮品要欣然接受,但不要當面打開包裝。印尼商人喜歡宴請,作為客人,在回國前應以相同標准回報他人一次。
【主要禁忌】印尼人忌諱用左手傳遞東西或食物;忌諱有人摸他們孩子的頭部,那會被認為是缺乏教養的行為;忌諱老鼠和烏龜;與印尼人交談應避開政治、宗教等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