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印尼婚禮有哪些傳統習俗
印度尼西亞婚禮習俗:
印度尼西亞人的婚禮佳期多選擇在莊稼收割完畢後舉行。舉行婚禮之前,新郎新娘先到附近的清真寺里做禮拜,並當場交換訂金禮(現金)。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新娘身穿著名叫"卡巴雅"的禮服,新郎在腰間佩戴小刀。婚禮儀式在女方家舉行。新郎在眾親友陪同下來到女方家時,女方家門前剛剛潑灑過清水,而且在濕淋淋的地上擺有許多生雞蛋,新郎一步一滑地從濕地上走過,將一個個生雞蛋踩得粉碎。當新郎走過濕地,進人家門之前,新娘迎上前來,用一塊嶄新的布將新郎一雙濕透的鞋擦得乾乾凈凈,以表示願結為終身伴侶,同甘共苦。最後,新郎新娘雙雙進入屋內,同坐在室內一張新席上,共食一份飯菜。這時,滿室賓客致辭祝賀,屋外鼓樂齊鳴,婚禮儀式達到高潮。
當天晚上,女方家要設喜宴招待賓客。賓客每人一份飯菜,吃完後主人會及時送上來,直到吃飽喝足為止。
居住在加里曼丹島上的達雅克族青年男女結婚,要按照宗教信仰和傳統習俗舉行兩次婚禮。根據當地習俗,女青年至少年滿16歲,男青年年滿20歲才可以結婚。
成年男子可以自由戀愛,選擇對象。男青年如果愛上某位女青年,可以自己到女方家去求婚,也可以告訴自己的父母,由父母出面到"親家"家裡去拜訪。一俟雙方家長表示同意,男方父母便委託家族中最年長的人去女方家裡定親,長者帶著銅鑼、劍、毯子、項鏈等物各兩份送給女方家,並商定舉行婚禮的日期。隨後為舉行婚禮進行准備工作,主要是舂碎糯米,並用豬油炒熟,以便在婚禮上招待客人用。春碎和炒糯米,由即將成為夫妻的男女青年在晚間進行。
舉行婚禮的那一天,新郎新娘穿著民族盛裝坐在銅鑼上,八個屠夫殺死一口肥豬,將豬血灑在木屑上,並在上面放一把劍。村中長老握住新郎、新娘的右手和沾有豬血的木屑,為他們的婚事祈禱祝福,嘴裡念念有詞道:"仁慈的真主,請賜予這一對新人幸福,讓他們年年收成好,糧滿屯。滿足他們在生活道路上提出的一切請求吧!"宗教儀式結束,接著舉行傳統習俗的婚禮。
宗教儀式結束,接著舉行傳統習俗的婚禮。傳統習俗的婚禮隆重而熱烈。達雅克族少女身穿飾有珠寶、背部開口的民族長袍,戴著用藤條編織的便帽,男子身上插著稀有鳥類的羽毛,跳著輕快的舞蹈。為了表示對客人的尊重,主人還邀請來賓跳集體舞。主人還准備了豐盛的喜宴招待參加婚札的人。當客人乘船離開時,主人要在熱鬧的氣氛中向客人身上潑水,讓客人變成「落湯雞」,以表示吉祥的祝福。
蘇門答臘島上不少居民選擇午夜時分舉行婚禮。新郎新娘的父母和親友用一種從植物中榨取的紅色液汁將他們的雙手和雙腳染色,並為他們穿上婚札盛裝,然後護送新郎來到新娘家,並為新娘家送去豐厚的禮物。新娘家族中的長者不斷向人群中拋撒紅米、花瓣和錢幣,以表示對新郎的歡迎。新郎在向岳父母施過禮後,由女儐相帶領來到新房前。新房的門緊閉著,新郎親切地呼喚著新娘的名字,並說給她帶來喜愛的禮物,反復保證婚後體貼她、愛護她、忠實於她,經過一番苦苦哀求,新娘才打開門。過時,新娘的母親為她揭去頭上面紗,並將面紗交給新郎的母親,表示這樁婚事牢固地確定下來。這時,新郎興高采烈地望著新娘,並輕輕地踩一下新娘的右腳尖,新娘馬上彎腰施禮,新郎同時回禮。新郎新娘面對面施過禮後,轉過身去,背對背,一會兒功夫再轉過身來,重新面對面。來回反復三次,表示這一對新人婚後會事事如願以償。
隨後,在雙方父母注視下,新郎新娘相互交換結婚戒指,並雙雙走出洞房,接受眾人的祝福。雙方家族中的老人向新婚夫婦頭上身上灑香水,一些圍觀的青年男女也相互噴灑戲鬧。在悅耳的樂曲聲中,參加婚禮的人跳起優美的民族舞蹈,使整個婚禮氣氛歡快,場面熱鬧。
在爪哇島上的婚禮儀式中,自古以來就盛行一項「治」新郎的內容。婚禮在女方家舉行,持續七天時間,在這喜慶的日子裡,所謂「治」新郎,並不是讓新郎吃什麼苦頭或者給新郎出什麼難題,而是表演一種「治」新郎的舞蹈,而舞蹈中加入了當地民間流行的一種名叫「賓恰克」拳術的某些動作。
新郎在親朋好友和鄰居陪同下前往女方家參加婚禮,其中幾位身強力壯、動作靈活、拳術高明的年青人帶著一隻公雞,作為新郎的象徵。這一行人來到女方家附近時,女方家從親戚和鄰里中推選出的幾位手腳麻利、動作靈活的小夥子擋住他們的去路,雙方人員擺開陣勢,相互對峙。新娘方面的代表一邊跳舞,一邊將大米和玉米粒撤在地上,以顯示新娘家的富有。在對方疏忽大意時,一個小夥子沖上前去,用手去摸公雞的頭。捧著公雞的「新郎代表」竭力護衛,用空著的那隻手阻擋對方的進攻。如果雙方相持時間太長,進攻者屢屢不能取勝,捧著公雞的人有意露出破綻,讓對方有機會碰到公雞的頭,意味著撫摸了新郎的頭。這時,雙方結束對峙,握手言歡,高高興興地參加新娘家擺設的盛大的結婚喜宴。
巴厘島上大部分居民信奉印度教,該島居民的婚禮保留著印度教的禮儀。巴厘島上主要盛行兩種婚禮習俗:先求婚後舉行婚禮和先私奔後舉行婚禮。如果一位青年想要某位女子為妻,這位青年的父親便攜帶一簍檳榔到女方家提親,女方父親出面接待,當明白對方來意後,則向客人表示可以考慮對方的請求。過幾天,男方父親再帶著檳榔和椰子酒到女方家,目的是探聽對方的態度。如果對方同意,雙方便商定舉行婚禮的日期。
一對青年男女相愛,受到女方家長反對,小夥子便約姑娘離家出走,「私奔」到另外一個地區,藏匿在男方某位親戚家裡。女方父親發現女兒走失,便敲起銅鑼,前村後村地尋找。時隔數天,這位青年寫信給女方的父母和兄弟,說明他們相愛的情況,請求對方答應他們的婚事。男方父母也委託人帶著禮物到女方家請罪道歉。女方家長通常是無可奈何地表示同意,因為是女兒自己所鍾愛的人。女方家開始籌辦婚禮,一對戀人返回家裡後便按照傳統習俗舉行婚禮。
婚禮那天,新郎在親友們簇擁下來到新娘家,一對新人在雙方親友陪同下來到村中寺廟里舉行婚禮。新郎新娘盤腿坐在一位主持婚禮的僧侶面前。僧侶手搖銅鈴,口裡念著佛經,隨後交給新郎新娘一個椰子和雞蛋,新郎新娘接過後摔得粉碎,並將碎片拾起扔到寺廟外面。接著新郎新娘步出廟門,繞著廟外廣場上的一堆火走一圈後重新回到廟里,跪在僧侶面前。僧侶往他們身上灑聖水,並祝願他們婚後幸福。僧侶灑完聖水,拿出一盒飯,讓新郎新娘當眾餵食,這叫合婚飯。吃完合婚飯,新郎新娘從僧侶手中接過兩棵椰樹苗,在雙方父母陪同下,栽種在廟外指定的地方。至此,婚禮儀式結束。這種儀式通常要十多個小時,被稱為「馬拉松」婚禮。寺廟里的婚禮儀式結束後,雙方親朋好友來到男方家參加喜宴。
在邦加島上,每年鄉民們結束農事後,便紛紛舉辦婚嫁喜事,而且是鄰近幾個村落聯合舉辦,時間大約是每年8月底或9月初的一個周末晚上,其地點則是每年輪換,久而久之,集體舉辦婚禮的做法便在這個島上形成了習俗。隨著社會的進步,邦加島上的集體婚禮越辦越熱鬧,其內容越來越豐富多彩。
舉行婚禮的那一天,鄉民們從城裡請來樂隊,演奏動人的音樂,眾人載歌載舞,氣氛歡快活潑。當地的州長、縣長、區長等行政1聞訊後都趕來祝賀,祝福一對對新人互敬互愛、白頭偕老。國家電視台的記者也前往采訪,將婚禮的場面拍成電視新聞,在全國播放,為新人留下終身難忘的美好記憶。
2. 女方結婚,戴兩個黃金手鐲是不是代表嫁了很有錢男人那種
一、結婚一定要戴金手鐲嗎
佩戴黃金手鐲也是一種祝福。某些地域或民族的人們認為,黃金有驅邪保平 安的作用,佩戴某生肖、神佛或黃金手鐲等黃金飾品寓意著吉祥富貴,特別是一些家中長輩會送給年輕人黃金手鐲,也是對年輕人的一種期盼;黃金手鐲還可以被當做是傳家寶,在古代,男女成親的時候,一些長輩會送 給新娘一對黃金手鐲,這也說明了對新娘的認可,也是祝願新人可以長久;
其實佩戴黃金手鐲最根本的作用還是裝飾,黃金手等經過設計師的匠心設計 和現代工藝打造,其精美程度不輸其他金屬,不僅美觀大方,還顯得高貴文雅;佩戴黃金手鐲雖說好處比較多,但在佩戴的時候仍然有許多講究,比如在佛 學理論中,人的左手是凈手,而右手是濁手,對於黃金手鐲來說,肯定是要 佩戴在凈手,也就是左手
二、女孩子戴金手鐲是結婚了嗎
這個不一定的,有的是因為家庭條件好有這個經濟能力,還有點女孩子比較喜歡帶一些裝飾品,有些裝飾品新的時候可以以假亂真,只圖好看滿足一下虛榮心而已。但有點時候也是為了服裝的搭配,讓整體效果看起來更完美。
三、黃金手鐲有哪些款式
1、實心鐲(鏈鐲)
適合人群:結婚及日常佩戴,對款式有一定要求的人。
優缺點對比: 個人比較推薦的一款,主體部分是實心的,有個凹槽,但不影響它使用的耐久性。重量較重,一般在20g以上,款式多出新快,底部為鏈子扣住,可以有效防止手腕接觸平面將鐲子壓扁,不易變形。缺點是價格較貴。
2、空心鐲
適合人群:款式顯大,大方體面,適合結婚和送人用。
優缺點對比:最為常見,優點很明顯,用料少、體積大,性價比高,大方得體;缺點是手鐲臂薄,不適合日常佩戴,因為金少面大,很容易被壓扁,並且不可修復。
3. 結婚的時候為什麼非得買「三金」
01 民俗:很早以前就有三媒六聘一說,這個六聘其中就包括聘禮,因此聘禮是傳統,是習俗,經過這么多年的改變,三金成為聘禮中的其中一種,所以必須要買,金子可以永存,代表愛情長久,家庭富裕!
02 面子:過去的人也都攀比,那時候不比房子不比車,就比誰的過禮錢多,誰的三金重,為了給足面子,賣牛、借錢婆家也要把三金買了,新媳婦帶在身上,娘家人認為自家姑娘嫁了個好人家,婆家也覺得風光!
總結:70年代的三金是金戒指、金耳環、金項鏈,80年代的三金是金鐲子、金項鏈,金耳環,戒指變成了鑽戒,90後好像沒見過誰要三金,只跟房、車做斗爭了,結婚,錢不重要,金子不重要,但是態度很重要!
4. 福建廣東的新娘,為什麼要在身上掛這么多黃金
只是家庭實力的象徵,但有時也是被迫的好面子。婚禮高發期在每年的五月和十月,新聞中總會有一個「黃金新娘」。大多數照片都穿著紅色婚紗坐在喜慶的婚禮房間里。當然,最引人注目的是耀眼的金色。除了完美的手鐲,長壽的鎖或金豬,最令人驚訝的是,脖子上還放置了許多金手鐲。——在2014年引起人們關注的婚禮上,新娘戴了幾十公斤的手鐲。對於脖子上的金手鐲就有70個。新娘散發出濃郁的金色光芒,向每位客人展示新家庭的經濟資源。家人是否有錢都沒關系。全能的淘寶可以使新娘出現在婚禮上。
在東南亞可以找到金新娘的真實來歷。可以說福建和廣東的黃金新娘的婚禮習俗是東南亞華人引進的。在東南亞,印尼,柬埔寨,馬來西亞,泰國和寮國廣泛發現黃金新娘。其中印尼的金新娘是最誇張的,其他地區則很少。
5. 結婚為什麼買黃金
結婚買黃金的習慣,是很多原因形成的。
人類社會是很奇特的,你有我也要有,即使比不上你,也不能差太多。所以其實現在很多年輕人對黃金沒什麼興趣,但是在長輩的堅持下,結婚還是會去買黃金的。長輩們就會說,你看大家都是那樣辦的,你不這樣會被人講笑話。如果真的有人結婚沒買黃金,鄰里朋友啊也都會議論,說是不是沒有錢,或者是不得寵愛之類的。所以,與其閑言碎語不斷,還不如跟著大家一樣買呢。
還有一個就是父母對女兒的愛意。我們都知道,結婚的黃金需要八件套,一套是夫家送過來的聘金,一套是娘家添妝的。父母會對你的夫家提出各種要求,無非是因為想讓你嫁過去有面子一點,想讓你夫家知道並不是隨隨便便就可以娶得到你的。而她們給你黃金,也是在存款之外給你的另一個保障。即使你把存款用光了,或者遇到什麼大情況了,不管是父母顧不及,還是你不好意思說,至少你還能把黃金置換成現金。
還有就是古老時候流傳的說法,就是黃金手鐲都是要一對的,龍鳳鐲子。代表著吉祥安康,代表著兩個人龍鳳和鳴,就跟棗(早生貴子)這種寓意是一樣的意思。中國人都是特別注重這種東西的,因為喜歡吉利,也遵循老祖宗定下來的舊例。
不過作為一個新世紀的年輕人,我真是不太喜歡黃金,我也覺得面子不是黃金可以撐得起來的,能說服的了我買黃金的,估計也就是父母心裡的顧慮這一點可以了。
6. 結婚為什麼要戴黃金手鐲吖
手鐲雖然被認為是作為手臂的裝飾物,是人們最早萌生的一種朦朧的愛美意識,但也有許多科學家認為,手鐲最初的出現並非完全是出自於愛美,而是與圖騰崇拜、巫術禮儀有關。同時,也有史學家認為,由於男性在經濟生活中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使得戒指、手鐲等飾物有了一種隱喻拴住婦女,不讓其逃跑的蠻夷習俗。這種隱喻性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一直存在著。和耳環、項鏈、戒指一樣,手鐲作為一種首飾,被人們作為服裝的配套裝飾,作為藝術品來修飾自己,作為個人風格、愛好的一種裝扮手段,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並運用。手鐲的佩戴,其審美功能往往是第一位的。
佩戴黃金手鐲也是一種祝福。某些地域或民族的人們認為,黃金有驅邪保平 安的作用,佩戴某生肖、神佛或黃金手鐲等黃金飾品寓意著吉祥富貴,特別是一些家中長輩會送給年輕人黃金手鐲,也是對年輕人的一種期盼;黃金手鐲還可以被當做是傳家寶,在古代,男女成親的時候,一些長輩會送 給新娘一對黃金手鐲,這也說明了對新娘的認可,也是祝願新人可以長久;
其實佩戴黃金手鐲最根本的作用還是裝飾,黃金手等經過設計師的匠心設計 和現代工藝打造,其精美程度不輸其他金屬,不僅美觀大方,還顯得高貴文雅;佩戴黃金手鐲雖說好處比較多,但在佩戴的時候仍然有許多講究,比如在佛 學理論中,人的左手是凈手,而右手是濁手,對於黃金手鐲來說,肯定是要 佩戴在凈手,也就是左手。
1、實心鐲(鏈鐲)
適合人群:結婚及日常佩戴,對款式有一定要求的人。
優缺點對比: 個人比較推薦的一款,主體部分是實心的,有個凹槽,但不影響它使用的耐久性。重量較重,一般在20g以上,款式多出新快,底部為鏈子扣住,可以有效防止手腕接觸平面將鐲子壓扁,不易變形。缺點是價格較貴。
2、空心鐲
適合人群:款式顯大,大方體面,適合結婚和送人用。
優缺點對比:最為常見,優點很明顯,用料少、體積大,性價比高,大方得體;缺點是手鐲臂薄,不適合日常佩戴,因為金少面大,很容易被壓扁,並且不可修復。
3、鏤空鐲
適合人群:顯大體面,適合預算不高,但對款式要求較高的人。
優缺點對比:鏤空手鐲重量一般在20~30g左右,分為全鏤空和部分鏤空。全鏤空款式一般採用鏈式相扣,重量不大面子十足;部分鏤空款式中還要注意鐲臂是空心還是實心。此款手鐲花樣繁多,十分適合結婚之用。
4、圓鐲
適合人群:日常佩戴
優缺點對比:細圓鐲分為空心款和實心款,外觀常見光面和車花兩種,款式分整圈鐲、開口鐲和伸縮鐲。
實心細鐲較少,因為此類手鐲普遍在10~15g左右,實心會使得手鐲很細,適合手腕偏細的姐妹,此款手鐲不容易變形,耐久性好。
5、實心扁鐲
適合人群:適應不同手腕粗細的姐妹
優缺點對比:推薦款式之一,車花等款式居多。實心耐久性好,不易變形,且可以修復;口徑可伸縮,適應不同手腕粗細的姐妹的需求。缺點是平面鐲,立體感官較差。
6、婚慶鐲
適宜人群:結婚當天佩戴
優缺點對比:此類手鐲專為結婚打造,龍鳳款式居多,分為鏤空款和平面款,重量通常在50g起,分量沉金額大。
7. 南方新娘婚禮上滿身帶的金鐲子是真的嗎
是真的。
廣東尤其是中山佛山這幾個地方有這樣的風俗。婚慶帶的鐲子為了做的寬顯大氣,其實是很薄很輕,加上黃金質地比較軟,一用力邊邊上就容易變形。所以新娘們帶著也是小心翼翼的。新娘的父母、公婆、舅舅、叔叔這種關系的一般會送鐲子,如果有錢人鐲子就多送幾對。
手鐲,亦稱「釧」、「手環」、「臂環」等,是一種戴在手腕部位的環形裝飾品。其質料除了金、銀、玉之外,尚有用植物藤製成者。手鐲由來已久,起源於母系社會向父系社會過渡時期。據有關文獻記載,在古代不論男女都戴手鐲,女性作為已婚的象徵,男性則作為身份或工作性質的象徵。此外,在古代社會,人們還認為戴手鐲可以避邪或碰上好運氣。
舊時器時代後期,人類戴有裝飾品這一事實已由許多中外出土實物得以證實。在出土於維倫多夫的維納斯雕像中,小小的手腕部,就刻有手鐲一類裝飾品。在出土於伊斯圖里茲的骨雕人像中,也刻有類似手鐲的裝飾品。
在烏克蘭邁津出土的實物中,有用猛獁象牙刻的戴有裝飾花紋的美麗的手鐲。在里維埃拉海岸的格里馬迪出土的實物中,除了用魚脊椎骨製作的手鐲外,還有用貝殼、牡蠣殼、動物牙齒等製作的手鐲。
在距今六千年左右的半坡遺址,和位於山東曲阜西夏候新石器時代遺址中,考古學家均發現了陶環、石鐲等古代先民用於裝飾手腕的鐲環。從出土的手鐲實物來看,有動物的骨頭、牙齒,以及石頭、陶器等。手鐲的形狀有圓管狀、圓環狀,也有兩個半圓形環拼合二成的。
新石器時代的手鐲已具有一定的裝飾性,不僅表面磨製光滑,而且有的還在手鐲表面刻有一些簡單的花紋。商周至戰國時期,手鐲的材料多用玉石。無論是手鐲造型還是玉石色彩,都顯得格外豐富。除了玉石以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金屬手鐲。
西漢以後,由於受西域文化與風俗的影響,佩戴臂環之風盛行,臂環的樣式很多,有自由伸縮型的,這種臂環可以根據手臂的粗細調節環的大小。宋人沈括在《夢溪筆談》中寫道:「金陵人登六朝陵寢,得玉臂之,功侔鬼神」。
還有一種叫作「跳脫」的臂環,如彈簧狀,盤攏成圈,少則三圈,多則十幾圈,兩端用金銀絲編成環套,用於調節松緊。這種「跳脫」式臂環,可戴於手臂部,也可戴於手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