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1984年發生了什麼大事
1984年發生的大事是長征三號發射成功。
1984年1月29日首次發射長征三號因第三級故障衛星未入軌;1984年4月8日長征三號成功發射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東方紅二號;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成功將美國休斯公司亞洲1號衛星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中國航天開始進入國際航天發射市場。
長征三號發射成功的意義:
長征三號是中國火箭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該火箭首次採用了液氫和液氧作為第三級火箭推進劑,首次實現了火箭的多次啟動,首次將有效載荷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使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四個具有地球同步衛星發射能力的國家。
❷ 2013年5月2日凌晨0時06分,中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運載火箭
a 就選A 就是選A
❸ 中國航天一路走來,都有哪些讓你印象深刻的經驗或者教訓
1996年2月15日凌晨3時零1分07秒,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我國新研製的長征三號乙火箭發射國際708通信衛星,點火起飛後約兩秒,火箭飛行姿態出現異常,約22秒後,火箭頭部墜地,撞到離發射架不到2公里的山坡上,隨即發生劇烈爆炸,星箭俱毀。此次事故還造成6人死亡,57人受傷住院。中國對外商業發射服務由此陷入低谷。
時至今日,每當回想起2.15事件,都令我感慨萬分。質量是政治、質量是生命、質量是效益的座右銘在我心裡久久不容忘卻。中國航天人不斷積累經驗,吸取深刻教訓,將始終秉承高質量與零缺陷作為工作目標,保後續各項重大航天任務工程圓滿成功。
❹ 航天航空知識撰寫
全國政協委員、載人航天火箭系統顧問組組長、「神舟」五號火箭總指揮黃春平表示,「神舟」七號發射時間將推遲半年左右,原定2007年的發射計劃將拖後到2008年。與「神舟五號」、「神舟六號」不同,「神舟」七號火箭在研製上的關鍵點是宇航服和氣閘艙。因為「神舟」七號將實現太空行走,航天員能否從艙內氣壓驟然適應真空環境,氣閘艙和宇航服扮演了重要角色。
王兆耀2008年9月24日下午14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的「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總指揮部新聞發布會上,受「神舟七號」載人航天飛行總指揮部的委託宣布:9月25日21時07分至22時27分直接發射,進行載人航天飛行。屆時中國航天員將首次出艙進行太空行走。當前,氣閘艙等核心技術難關已被攻克,整船已進入綜合測試階段,用於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長征二號F火箭預計在2008年12底前完成全箭總裝。據悉,「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對航天員的考核要求更高。由於航天服內的壓力比正常情況下低,有可能會使人體組織內的氮氣釋放,在血管內形成氣栓,導致減壓病,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因此航天員在穿好航天服以後,必須在氣閘艙內充分吸氧,協助工作的航天員回到內艙(即軌道艙),關閉內艙門,然後氣閘艙開始泄壓到真空,與飛船外的真空狀態保持一致,此時航天員可以出艙活動。而完成艙外任務回到艙內時,還要對航天服進行一定的減壓,再對氣閘艙充氣。szqh
「航天員出艙活動是一項高難度、高風險的活動。」專家介紹,「神舟七號」時的太空行走要求航天員必須在地面做充分的試驗和訓練,其地面訓練一般在一個對比重有一定要求的中性水池裡進行。這種水池通常建在大型的試驗房裡面,把航天器放在水池中,利用水的浮力模擬太空的失重現象,然後航天員在水池裡面進行出入艙和艙外操作訓練。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副總指揮張慶偉表示,未來的神舟七號飛船,不會是神舟六號的簡單重hjf2復,突破許多關鍵技術。發射神舟七號飛船的仍然是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此前這種火箭已經成功地將六艘神舟飛船送入太空,具有成熟的技術基礎。目前新一枚運載火箭元器件的采購與生產已經展開,火箭總設計師荊木春說,這一次他們將採用質量更高的元器件。針對前幾發火箭的飛行情況,科研人員還將對這枚火箭進行局部改進,來進一步提高火箭的可靠性。此外,他們還考慮在火箭上增加一些攝像頭。
從神舟七號開始,我國進入載人航天二期工程。在這一階段里,將陸續實現航天員出艙行走、空間交會對接等科學目標。整個二期工程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由長二F火箭擔任。
「長征」3號甲運載火箭
「長征」3號甲是在「長征」3號的基礎上改進而成。火箭全長52.52米,火箭直徑、整流罩均超過「長征」3號。「長征」3號甲同樣是三級液體助推火箭,一、二級為常規燃料,第三級為液氫液氧燃料。第三級把直徑由2.25米增大到了3米,並增加貯箱長度,推進劑由8.2噸增加到17.6噸。整個起飛重量240噸,起飛推力300噸,其同步轉移軌道的運載能力由原來的1.4噸提高到26噸。它是中國目前高軌道上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具有一箭多星和適應多種軌道衛星發射要求的能力。
1994年11月30日,「長征」3號甲火箭又把中國新一代通信衛星「東方紅」3號發射升空。「長征」3號甲不僅適用於各種大、小衛星發射的需要,而且其發展潛力很大。中國正在用它作芯級,並利用中國已經成熟的捆綁技術,發展「長征」3號乙、「長征」3號丙火箭,由此形成並利用中國運載能力最大的火箭群體,其中「長征」3號丙火箭的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可達到48噸。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CZ-3A)是一枚大型三級液體運載火箭,繼承了長征三號運載火箭的成熟技術,採用了改進的液氫液氧第三級,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GTO)的運載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由於擁有更靈活先進的控制系統,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可以在星箭分離前對有效載荷進行大姿態調姿定向,並提供可調整的衛星起旋速率,因而具有很強的適應性。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為我國下一步研製的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CZ-3B)及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CZ-3C)創造了條件,成為我國GTO運載火箭的基本型。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軌道有效載荷,同時兼顧低軌道(LEO)、太陽同步軌道(SSO)等其它軌道有效載荷的發射,也可進行一箭雙星或多星的發射。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GTO運載能力為2.65噸,全箭起飛質241噸,全長52.5米,一、二子級直徑3.35米、三子級直徑3.0米,衛星整流罩最大直徑3.35米。它的一子級和二子級使用偏二甲肼(UDMH)和四氧化二氮(N2O4)作為推進劑,三子級則使用效能更高的液氫(LH2)和液氧(LOX)。
全箭由箭體結構、動力系統、控制系統、遙測系統、外測安全系統、滑行段推進劑管理與姿態控制系統、低溫推進劑利用系統、分離系統以及輔助系統等組成。
主要有六個系統:1.箭體結構,是火箭的主體。2.控制系統,是火箭的大腦。由計算機、平台、分離機構等組成,由設計師事先設計好發射程序。3.動力系統,由發動機、燃料箱等組成,是火箭的動力源。4.遙測系統,是將工作參數和監測數據由無線電傳回地面的系統。5.外側安全系統,是火箭出現故障,地面無法操縱火箭的時候,進行空中自毀的系統。6.低溫推進劑利用系統,是合理調控燃料混合比,有效利用燃料的系統。
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在1994年2月8日首次試驗飛行,成功發射了兩顆實驗衛星。之後,連續五次成功地發射了五顆GTO通訊衛星。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的所有六次發射完全成功,發射成功率達到100%。
❺ 中國火箭發展史
從1970年4月,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開始,到今年10月底,我國已經完成 研製生產並正式
發射過的長征運載火箭的型號有9種: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 丙/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
丁,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以及長征 四號。其中, 長征二號丁和長征四號由上海
航天局研製,其他7種火箭都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 研究院研製的。長征火箭已經累計發射了49次,成功42次,
兩次由於星箭協調原因而失敗,總成 功率為87.75%。``
1.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是為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而研製的三級運載火箭。它的一、 二級火箭採用當
時的成熟技術,並為發射衛星做了適應性修改,第三級是新研製的以固體燃料為 推進劑的上面級。1967年11
月, 決定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負責研製。1968年初,完成了 火箭的總體設計,之後又用了兩年左右的時
間完成了各種大型的地面試驗。1970年4月24日,長 征一號火箭首次發射,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
號順利送入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 功。1971年3月3日,長征一號火箭第二次發射,把實踐一號科學試驗衛星准
確送入軌道,又一次 取得圓滿成功。相對於70度傾角、440公里高的圓軌道,長征一號火箭的運載能力為300公
斤,此 火箭共進行了兩次發射,均獲得成功。
長征一號的研製成功,揭開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序幕。
為了提高長征一號火箭的運載能力,適應國內外小型衛星發射市場需求,根據長征一號改 進的長征一號丁
火箭正時刻准備著進入發射市常長征一號丁的低軌道(185公里)運載能力為850 公斤,同步軌道的運載能力為
200公斤。``
2.長征二號``
在長征一號成功飛行之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又成功研製了我國的第一個大型液體 運載火箭長征二
號。長征二號火箭共兩級,推進劑採用四氧化二氮/偏二甲肼,低軌道的運載能 力為1800公斤。
1974年11月5日,長征二號火箭首次發射。但由於一根控制信號導線折斷,火箭在起飛20 秒以後姿態失穩,
火箭自毀。一年以後,長征二號火箭第二次發射,火箭工作正常,衛星准確入, 發射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我
國發射的第一顆返回式衛星。後來,在1976年12月7日以及1978年 1月26日,長征二號火箭又進行了兩次發射,
均獲得成功。
長征二號共進行了4次發射,除了第一次發射失敗以外,其餘3次均獲得圓滿成功。長征二 號的成功,使我
國成為世界上繼美國和前蘇聯之後第三個掌握衛星返回技術和航天遙感技術的國 家。``
3.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丙改``
在長征二號連續發射3次成功以後,在該火箭的基礎上,又研製成功了長征二號丙,研製 單位仍是中國運載
火箭技術研究院。自1980年開始,在連續三個批次中,長征二號丙火箭不斷得 到設計改進,其運載能力得到了
逐步提高,由長征二號的1800公斤提高到最後的3000公斤。自 1982年9月至1992年10月的10年間,長征二號丙火
箭連續發射11次,全部成功,把12顆衛星准確 送入軌道,其中有一顆為瑞典的搭載衛星。
1992年底,為了發射美國摩托羅拉公司的銥衛星,長征二號丙做了進一步的設計改進,采 用了固體上面級
以及一個衛星分配器。加有上面級的長征二號丙火箭在1997年9月1日進行了模擬 發射,兩顆模擬衛星准確入
軌,試驗發射取得了成功。1997年12月8日,在太原衛星發射中心, 長征二號丙改火箭成功地將兩顆銥衛星送入
預定軌道,首次正式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長征二號丙改火箭到1998年4月底,還將為摩托羅拉公司進行兩次銥星網的組網發射;從 1998年5月開始,
還將進行該網的補網發射。該火箭是我國目前進入國際市場,用於低軌道發射 任務的主要火箭。``
4.長征二號丁``
長征二號丁火箭是由上海航天局在長征二號的基礎上增加推進劑的加註量、提高起飛推力 而研製成的,仍
為二級火箭。主要用於發射返回式科學試驗衛星,從1992年8月9日首次發射至199 6年10月20日,長征二號丁共
發射3次,均獲得成功。``
5.長征二號捆``
1986年,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為了進入國際發射服務市場,提出了研製長征二號捆綁 式火箭(即長征二
號E)的方案,即芯級採用二級火箭,在長征二號丙的基礎上捆綁四個液體助推 器,將低軌道的運載能力提高到
9200公斤。1988年11月,長城公司與美國休斯公司簽訂發射服務 合同,利用長二捆火箭發射澳星B1衛星。航天
部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自籌資金,僅用了18 個月的時間就完成了長二捆火箭的設計生產,於1990年7月16
日進行了首次飛行試驗,把一顆模 擬衛星和一顆巴基斯坦搭載衛星准確地送入軌道。1992年3月22日,長二捆火
箭正式發射澳星B1 衛星,由於箭上程序配電器的節點間出現了多餘物,導致點火後一、三號助推發動機關機,
造成 發射中止。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進行了一系列的整頓,吸取教訓,嚴格管理,於同年8月14 日,再一
次組織發射,取得了成功。
長征二號捆火箭首次採用助推器捆綁分離技術,大幅度提高了火箭的運載能力,也為以後 的長征三號乙火
箭的研製打下了基礎
到1995年12月28日,長二捆火箭共進行了7次發射,在第3、5次發射中,均出現衛星爆炸。 在隨後的故障調
查公報中,認為故障的出現是由於星箭雙方的技術協調不徹底,存有隱患,雙方 均應採取措施,分別加強衛星
和整流罩的設計。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認真總結,從故障中學 習,進一步認識了高空風修正問題。在以後
的第6、7次發射中,長征二號捆火箭均取得成功。
長征二號捆火箭是我國目前進入國際市場,用於低軌道發射任務的主要火箭。``
6.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是在長征二號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三級火箭,可以把1600公斤的有效載荷直接送 入地球同步轉移
軌道。長征三號充分繼承了已有長征火箭的成熟技術,它的一、二級發動機採用 長征二號丙的一、二級發動
機,三級則採用世界上最先進的液氫/液氧發動機。長征三號是我國 首次使用液氫/液氧發動機的火箭。為了解
決液氫/液氧發動機的高空二次啟動等技術難題,負責 火箭設計的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在正式發射前進行了
大量試驗,終於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 幾個掌握液氫/液氧發動機技術的國家之一,為進一步開發以後的更大推
力的火箭打下了堅實的 基礎。
1990年4月7日,長征三號火箭在其第7次發射中,成功地將亞星一號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這是我國發射的第
一顆國外衛星,標志著中國正式進入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常
到目前為止,長征三號火箭共完成了12次發射,其中第1、8、11次發射均因三級液氫/液 氧發動機的問題而
使得衛星沒有進入最終的同步轉移軌道,導致失敗,其餘的9次均獲得成功。 在經歷了第11次發射的失敗以後,
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認真分析火箭飛行暴露出的問題, 並改進設計,於1997年6月10日,在長征三號的第12
次發射中,成功地將我國的風雲二號氣象衛 星送入預定軌道。
長征三號火箭是我國目前進入國際市場,用於同步轉移軌道輕型衛星發射任務的主要火箭之一。 ``
7.長征三號甲``
長征三號甲火箭是在長征三號成功之後新研製的大型三級火箭,其各方面的技術性能比長 征三號都有較大
幅度的提高。長征三號甲火箭的一、二級與長征三號的一、二級相同,三級則是 新研製的大推力的液氫/液氧發
動機,真空推力由長征三號的44.4千牛提高到158千牛,火箭的 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提高到了2650公
斤。
除了具有二次啟動能力、大推力的三級發動機外,長征三號甲火箭還首次採用了四軸撓性 慣性平台,火箭
整體的綜合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994年2月8日,長征三號甲首次發射,將我國自行研製生產的誇父一號和實踐四號兩顆衛 星准確送入預定
軌道。1994年11月30日,長征三號甲火箭又成功地將我國新研製的東方紅三號衛 星送入預定軌道。1997年5月12
日,長征三號甲火箭在其第3次發射中,又成功地把東方紅三號衛 星送入同步轉移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長征三號甲火箭3次發射,全部成功。目前長征三號甲火箭主要承擔國內衛星的發射任務, 但其優秀的實際
飛行成績已經引起了國際航天界以及商業衛星發射市場的普遍重視。``
8.長征三號乙``
長征三號乙火箭是以長征三號甲為芯級,採用長征二號捆的助推器捆綁與分離技術研製而 成的我國目前推
力最大的運載火箭,它可以把5000公斤的有效載荷直接送入地球同步轉移軌道, 這一運載能力高於歐洲阿里安
航天公司的阿里安44L型火箭。與長三甲火箭相同,長三乙火箭也 採用大推力的三級液氫/液氧發動機,慣性組
合採用四軸撓性平台。可以說,長三乙火箭是在繼 承了我國所有的長征火箭的技術優點的基礎上研製成的,是
長征火箭系列的優秀代表。長三乙火 箭的研製,引起了國際航天界的普遍關注。國際通信衛星組織在組織發射
第7、8代衛星時,就選 擇了尚在研製中的長三乙火箭,選定用第一發長三乙火箭發射該組織的708衛星,並在這
之後再 發射804、805衛星。
長三乙火箭的首次發射是在1996年2月15日。由於一個電子元器件的失效,使得慣性基準傾 斜,火箭按錯誤
的姿態信號進行姿態矯正,導致火箭在飛行22秒以後,觸地爆炸,星箭俱毀,發 射失敗。
在首飛失敗以後,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用了半年多的時間來進行故障調查、試驗驗證等 工作,在調查
分析工作每取得一定階段性進展的時候,都及時向關心長征火箭的外界用戶做了介 紹,最終的結論也得到了國
際航天保險界、衛星生產商以及用戶的廣泛認可。1997年8月20日, 長三乙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由美國
勞拉公司生產的馬部海衛星取得成功;10月17日,長 三乙火箭又把勞拉公司生產的亞太2R衛星非常精確地送入
了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根據已經簽訂的發射服務合同,長征三號乙火箭在近期內還將發射中衛�1號衛星、鑫諾 衛星、中星8號衛
星。這三顆衛星分別由美國洛克西德·馬丁公司、法國宇航公司和美國勞拉空 間系統公司生產。
在研製長三乙的同時,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還研製了另外一種型號:長征三號丙。長 三丙火箭也是采
用長三甲火箭作為芯級,但在一級周圍只捆綁了兩個助推器,其他部分基本與長 三乙相同,其同步轉移軌道的
運載能力為3700公斤。這樣,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 長征三號乙火箭就形成了發射同步轉移軌道
衛星的一個系列,其運載能力分別為:1600公斤, 2650公斤,3700公斤,5000公斤。長征系列火箭也就可以發
射現在國際上常見的所有的地球同步 軌道通信衛星。長三丙的研製工作在長三乙首飛失敗以後暫停。``
9.長征四號``
作為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的備份方案火箭,上海航天局自1979年起用了10年的時間研製 成功了長征四號
火箭。它的3級全都採用常溫液體推進劑(四氧化二氮與偏二甲肼)。1988年9月 7日,長征四號在太原發射中心
成功發射了我國的第一顆試驗氣象衛星;兩年之後,長征四號又 一次成功發射了氣象實驗衛星。長征四號火箭
共發射兩次,均取得成功。
❻ 中國火箭發展史
火箭是以熱氣流高速向後噴出,利用產生的反作用力向前運動的噴氣推進裝置。它自身攜帶燃燒劑與氧化劑,不依賴空氣中的氧助燃,既可在大氣中,又可在外層空間飛行。火箭在飛行過程中隨著火箭推進劑的消耗,其質量不斷減小,是變質量飛行體。現代火箭可用作快速遠距離運送工具,如作為探空、發射人造衛星、載人飛船、空間站的運載工具,以及其他飛行器的助推器等。如用於投送作戰用的戰斗部(彈頭),便構成火箭武器。其中可以制導的稱為導彈,無制導的稱為火箭彈。
大家知道中國是火葯的故鄉,也是火箭的祖先。中國人發明火箭這樣一個事實已經被世界所公認。中國早在三國時期就開始使用火箭,不過當時這個火箭還不是採用噴氣推進的,而是在箭桿上綁上柴草、棉布。澆上油,點燃用弓箭射出去。到了唐朝末年和宋朝初年的時候,這個時候火葯替代了早期的易燃物,就成為了真正利用噴氣推進的火箭。當時火箭用於戰爭,就是這個,左邊帶著箭頭就是飛槍劍,右邊這個帶了一個刀,就叫飛刀劍。宋朝的時候出現了很多煙花爆竹,這些爆竹也是噴氣的原始火箭。明朝時期的毛元儀在他的著作裡面就記載了30多種火箭的基本原理和結構,像其中有飛火飛天、火龍出水等。中國是從明朝開始發射火箭的,大明史嘉靖年間,萬戶進行最早的火箭升空試驗,成為現代載人飛行先驅,現在月球和火星均有以其名字命名的環形山。全世界最早的宇航員,他那次升天中壯烈殉職。最後在189米高空中爆炸。啟動裝置為36筒火箭,外置安全帶和座椅,4個氣球,這是人類歷史上最震撼的場面!可以這樣說古代火箭的基本結構和原理,為現代火箭的設計和製造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奠定了世界火箭的起跑線!
從1970年4月,長征一號火箭成功發射東方紅1號衛星開始,到今年10月底,我國已經完成研製生產並正式發射過的長征運載火箭的型號有9種,它們是:長征一號,長征二號,長征二號丙/長征二號丙改,長征二號丁,長征二號捆,長征三號,長征三號甲,長征三號乙,以及長征四號。其中,長征二號丁和長征四號由上海航天局研製,其他7種火箭都是由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研製的。長征火箭已經累計發射了49次,成功42次,兩次由於星箭協調原因而失敗,總成功率為87.75%。
一、 長征一號
長征一號是為發射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而研製的三級運載火箭。它的一、二級火箭採用當時的成熟技術,並為發射衛星做了適應性修改,第三級是新研製的以固體燃料為推進劑的上面級。1970年4月24日,長征一號火箭首次發射,將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1971年3月3日,長征一號火箭第二次發射,把實踐一號科學試驗衛星准確送入軌道,又一次取得圓滿成功。相對於70度傾角、440公里高的圓軌道,長征一號火箭的運載能力為300公斤,此火箭共進行了兩次發射,均獲得成功。長征一號的研製成功,揭開了我國航天活動的序幕。
二、 長征二號
隨著推力為120噸的YF-100液氧煤油發動機和推力為50噸的YF-77氫氧發動機先後完成長程試車,海南文昌航天發射基地審批立項,中國新一代、組合化的運載火箭系列長征-5 號的研製也進入關鍵階段。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系列以120噸和50噸兩種發動機為基礎,構成5米直徑、3.35米直徑和2.25米直徑三種模塊,形成「通用化、系列化、組合化」的新一代運載火箭系列。其中5米模塊包含兩個50噸級的YF-77發動機,3.35米模塊則包含兩個120噸級的YF-100發動機。模型便是長征-5號運載火箭系列中最為強大的型號,以5米模塊(2個50噸YF-77)為芯級,以4個3.35米模塊(2個120噸YF-100)為助推器。
❼ 關於:「長征三號」D事啊
(2003)年(5)月(25)日我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的將第(一)顆「北斗一號」巡航定位衛星送入太空,
❽ 30天內兩次火箭發射失利,對我國航天事業影響大嗎
長征七號這款火箭是我國新研製的一代中型運載火箭,其繼承了前身長二F型運載火箭的成熟技術並且應用了大量的長征五號上的新技術,新技術多達96項佔比70%,而長二F型火箭是我國的一艘載人航天運載火箭,曾經發射了「神舟一號」至「神舟七號」飛船,足以見得其穩定性。但是還是那句話,新技術就會帶來新風險,但是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在文昌首飛成功。
縱觀我國的火箭家族,那真是品種繁多,我這才說了一小部分,例如:長三火箭這個系列下,還有個長三丙子系列,這個子系列下又有很多的型號。所以我國的火箭事業發展那是經過了千錘百煉、不知多少研究人員的努力才創造了今天這么龐大的火箭家族。兩次的失敗不能論英雄,但是我們還是希望盡快找出問題、解決問題。
❾ 中國衛星發射失敗過嗎
中國衛星發射失敗過:
1、1969年12月,東方紅1(DFH-1),長征1號第2級故障,未能入軌。這是長征1的首次任務飛行。可能這件事刺激了小日本,70年2月急匆匆把他那個幾公斤的小衛星放了上去,否則我們是第4個發射衛星的國家。
2、返回式1-01號(FSW-1),長征2號第2級故障,未能入軌。這是長征2的首次任務飛行。
3、返回式1-02(FSW-1)號,第1顆進入任務狀態的FSW-1,減速傘失靈,硬著陸。
4、1984年1月,東方紅2-01(DFH-2-01),長征3號第3級故障,未能入軌。這是長征3的首次任務飛行。
5、1984年4月,東方紅2-02(DFH-2-02),成功,第1顆進入任務狀態的DFH-2,在定點過程中出現了問題,最後用非常規辦法解決,風險重重。
6、1988年風雲1號-01(FY-1-01),成功入軌,僅35天星上相機鏡頭被污染,衛星平台雖工作正常但主要功能喪失,實際已報廢。
7、1990年,風雲1號-02(FY-1-02),成功入軌,星上計算機故障導致姿態失衡。這里要請高人指點,很多報道說被搶救回來,但又說只在軌175天,怎麼回事?
8、1994年,風雲2號-01(FY-2-01),在廠房中爆炸,未發射。
9、1994年,東方紅3-01(DFH-3-01),長征3甲(LM-3A)的首次任務飛行成功,但衛星燃料泄漏,未能定點。
10、1996年,長征3乙(LM-3B)首次任務飛行,箭上姿態控制故障,火箭倒栽地面,星箭俱毀。這次失敗連同92年的奧星事件(一次發射失利,一次衛星失蹤)對正進軍國際商業發射的中國航天來說打擊是巨大的。
11、鑫諾2號(SINO-2),東方紅4-01星,目前最多的消息是星上太陽能電池板未能展開,喪失能量不能定點,應該算上它了吧。
12、2010年8月31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征三號乙」運載火箭發射印尼 「帕拉帕-D」(PALAPA-D)通信衛星,火箭一、二級飛行正常,三級二次點火後出現異常情況,未能將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❿ 時隔24天,中國火箭發射失敗兩次,對我國航天的影響有多大
我國今年的航天發射任務十分繁重,預計總發射次數將會達到40次以上,其中包括新一代載人飛船試驗船、嫦娥五號、火星探測器。想必航天人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和壓力,我們此時更應該支持和相信航天人。我國航天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經歷過巨大的困難,但我們最終還是熬過來了,沒有什麼能夠阻止我們探索宇宙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