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古時候印度尼西亞叫什麼
印尼:爪哇、三佛齊
菲律賓:呂宋
新加坡:淡馬錫、星洲
馬來西亞:馬六甲、柔佛
泰國:墮羅缽底、暹羅
2. 請問現在還有梭羅國嗎它的歷史
沒有了。
在1586年,信奉伊斯蘭教的當地領主蘇塔·威查亞·森納帕提(Suta Wijaya Senapati,1586~1601在位)利用巴章素丹同各領主之間的矛盾,舉兵打敗巴章國素丹衛隊,逼迫素丹阿里亞·潘吉里引退淡目,滅巴章國。
將國都從巴章遷到馬打藍首府克爾塔(Kerta),自稱素丹,建立伊斯蘭教馬打藍國。
森納帕提繼續征戰,擴張疆域。
在17世紀初,王國領有中、東爪哇及西爪哇的一部分土地。國家的核心部分是素丹的世襲領地克臘帕亞克、馬打藍、巴章和葛都,即包括當代惹、梭羅和葛都,由素丹直接統治。
後改國都為巴剎格德,並在那裡建造王宮。在素丹馬斯·佐朗(Mas Jolang,1601~1613在位)執政時,由首相楚魯馬爾塔尼(Jurumartani)輔弼,平息國內親王叛亂,使王國免於分裂。
1604年,討伐並攻佔淡目都城,打敗地方叛軍,俘獲普格爾親王。
在1609~1610年,王國軍隊先後征服克爾托索諾、諫義里、威羅索諾(莫佐阿貢)及蘇魯馬益(泗水)。
拉登·朗桑(Raden Rangsang,1613~1645在位)執政時,以素丹·阿貢(Sultan Agung,即最高素丹)自稱。
經過多次征戰,討伐叛逆,進一步統一了中爪哇和東爪哇地區,攻佔了爪哇沿海的泅水、馬都拉和井裡汶,並將勢力伸展到蘇門答臘東部和加里曼丹南部。
在1628和1629年,拉登·朗桑兩度率大軍攻擊巴達維亞(即雅加達)的荷蘭侵略者都未成功(巴達維亞戰役)。此後他集中力量發展國內經濟,鼓勵島際貿易。
在1633年制定印尼第一部伊斯蘭教法典,並改用以伊斯蘭教歷為基礎的爪哇歷法。
在素丹阿芒·古拉特一世在位時期(1645~1677),因暴虐和苛稅,加之荷、英的侵略,喪失海運控制權,貿易遞減,生產下降,國勢衰落。
在1674年馬都拉的特魯諾佐約(Trunadjaya)領導人民舉行抗荷武裝起義,後進軍爪哇,曾攻佔馬打藍首都,佔領東爪哇全部沿海地區。
在1677年,阿芒·古拉特二世在荷蘭殖民主義者支持下,繼承素丹位,並與荷蘭東印度公司簽訂奴役性條約,成為其附庸,荷蘭奪得勃良安地區。
在1686年,聯合米南加保國共同驅逐荷蘭殖民勢力,未果。1704年後,馬打藍國大部領土為荷蘭東印度公司佔領,淪為其附屬國。
後國內發生3次爭奪王位繼承的戰爭,結果在1755年被荷蘭分裂為日惹國和梭羅國,兩國均被迫臣服於荷蘭東印度公司。
現梭羅( Solo /Surakarta,又譯「蘇拉加達/索拉卡爾塔」),印度尼西亞中爪哇省主要城市之一。
(2)印尼歷史上有多少個國王擴展閱讀:
梭羅是印尼很古老的城市,當時印尼獨立時的首都就是設在這里。現在在印尼的一些地方仍保留著地域性的國王,在日惹和梭羅都有國王保留著王宮。梭羅的王宮佔地面積雖然沒有日惹的大,但是保留的十分完好。
據說是因為在荷蘭殖民時期梭羅的國王一直抵制荷蘭人,所以印尼獨立後,印尼的政府仍然給予他一定的權力,不用經過民選直接世襲當地省的省長。
3. 印度歷史上有哪些王朝﹖
一、從十六國到四雄爭霸
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北印度開始了從小邦林立到統一的政治國家的進程。較強的一些王國不斷吞並鄰邦,從喀布爾河流域到哥達瓦里河兩岸,逐漸形成了十六國。它們是鴦伽、摩羯陀、迦屍、憍薩羅、弗栗特、末羅、車底、跋沙、俱盧、般闍羅、婆磋、蘇羅婆、阿濕波、阿盤底、犍陀羅和甘蒲闍。其中犍陀羅和甘蒲闍兩個國家在西北印度,婆磋在拉賈斯坦,阿濕波和阿盤底分別位於文底耶山脈以南和以北,其餘十一國都在恆河流域。在政治上,九國為君主制,七國為共和政體。這兩種制度並非互相排斥,也有從一種政體轉化為另一政體的,如甘蒲闍就從君主制轉變為共和政體。
到公元前6世紀下半葉,隨著兼並的加劇,北印度形成了四國爭雄的時代。它們是阿盤底、跋沙、憍薩羅和摩羯陀。
二、孔雀帝國的繼承者
公元前183年,時任軍隊總司令的普什亞米多羅謀殺了孔雀王朝的最後一王,創建了巽伽王朝。巽伽王國初期曾擁有幾乎整個恆河流域和西北印度的部分地區,但由於抗擊希臘人和羯陵迦的入侵日益衰落,公元前73年被甘華王朝所取代。甘華王朝碌碌無為,統治權力勉強維持,約公元前28年,被薩塔瓦哈那王國所滅。
同時期的東南,曾被阿育王重創的羯陵迦重新崛起,在國王卡羅毗拉的統治下,征服了德干西部;打敗了摩羯陀國,佔領王舍城;攻擊了印度西北的希臘人;橫掃了南部的潘地亞。但這一切只是曇花一現,卡羅毗拉去世不久,羯陵迦就被薩塔瓦哈那所滅。
薩塔瓦哈那,中國古籍稱之為「安度羅」,是操泰盧固語民族建立的政權,雄踞於德干高原中部,公元前1世紀建國初期,在西穆卡和薩達加尼一世時期實力強盛。滅亡了甘華王朝和羯陵迦王國,薩達加尼一世去世還抗擊了北部入侵的希臘人和塞人,征服了南方後,他舉行「馬祭」,宣告強權帝國成立,但他死後不久,薩塔瓦哈那便衰落了。
但公元2世紀,薩塔瓦哈那重新崛起,打敗了希臘人、塞人,達到極盛。但在2世紀末,由於地方長官紛紛要求獨立,薩塔瓦哈那衰落,終於被婆臘伐所滅。
公元3-6世紀,伐卡塔卡崛起,於公元5世紀達到鼎盛,征服了馬爾瓦、羯陵迦、安度羅、古吉拉特等地,此後迅速衰落,6世紀時遮婁其所滅。
三、泰米爾三邦
印度南端自古以來是泰米爾三邦稱雄,它們是朱羅、潘地亞和其羅,公元前3世紀,三邦就出現在阿育王的銘文中。其中朱羅位於泰米爾半島的東海岸,潘地亞在朱羅的西南,其羅在潘地亞的西北,具有西海岸的控制權。
三國中最強大的是朱羅,公元1-4世紀,國王加里加爾在文尼戰爭中取勝後,朱羅取得了半島南端的霸權,力壓潘地亞和其羅。但公元4世紀以後,朱羅遭到婆臘伐和潘地亞的攻擊,一度衰落。
公元9世紀,朱羅王國重新崛起,並達到歷史鼎盛,以後再詳細介紹。
四、西北外族
孔雀帝國滅亡後,安息人、大夏人、塞人、月氏人都曾入侵過印度,公元前2世紀,大夏人進入旁遮普,順印度河流域挺進三角洲地區。公元前175年,大夏以興都庫什山脈為界,分裂成南北兩部分。20年後,北大夏亡於塞人。而南大夏則統治了200多年,他的首都設於五河流域的奢羯羅,在米南德時期,南大夏打到恆河流域,進攻巽伽王朝,盛極一時。公元1世紀後,南大夏為貴霜帝國所吞並。
約公元前88年,塞人通過波倫山隘,擁入印度河流域,定居西印度。約公元前80年,進入印度的第一位塞人國王毛伊斯在犍陀羅建立政權,此後他們分而治之,在西北印度形成了許多相對獨立的小國最遠達到臨近於德里的馬土臘,印度人稱他們為塞人州長。公元4世紀,笈多帝國將它們一一征服。
嚈噠人於約公元458年第一次進入北印度,但被犍陀羅打退。5世紀末,打敗了波斯人的嚈噠人卷土重來,佔領了西北印度大片土地。嚈噠人在印度以原來南大夏的奢羯羅為首都,對北印度大肆劫掠,過著富庶的生活。屢遭劫掠的印度各邦,終於攜手組成聯軍。將嚈噠人趕出平原,後來西突厥和薩珊波斯合計嚈噠人,公元565年嚈噠人徹底被打敗。
五、笈多帝國衰落到戒日王時期
從笈多王朝衰亡到公元7世紀初戒日王崛起,北印度是小邦林立,其中有五個主要王國:後笈多諸王、穆克里、坦尼沙、梅特拉卡和高達。
所謂後幾多諸王並非笈多王族後裔,實際上是季度完成的封臣,他們見中央逐漸衰落而紛紛宣告獨立。他們先盤踞在摩揭陀地區,後被穆克里王國逐次逐出,遷至馬爾瓦地區。
梅特卡拉源出於伊朗,統治著古查特拉地區,直到8世紀中葉才屈服於阿拉伯人的攻擊。
高達位於東邊的孟加拉地區,它後來一直是戒日王在東印度最強勁的對手,直到619年一仗後,勢力才削弱。
穆克里控制著以曲女城為中心的周圍地區,坦尼沙占據著德里北方。這兩國建立聯姻同盟,穆克里的國王娶了坦尼沙的公主,穆克里的國王被高達擊殺後,坦尼沙王國的戒日王統一兩個國家。後戒日王在公元647年左右短暫了北印度。
六、拉其普特時期
戒日王時期結束後,印度在一次陷入了分裂割據的局面。公元7世紀後,拉其普特人占據了主導地位。拉其普特人是公元5世紀隨嚈噠人進入西印度的外族人。三強爭奪曲女城是這一時期北印度的主題。
普拉蒂哈拉是拉其普特人的一支翟折羅的後裔,公元8世紀,國王納加巴塔一世在成功組織了阿拉伯人的入侵之後,就向東擴展,他的侄孫弗少王曾把勢力擴張到孟加拉,但後來被拉喜特拉庫塔擊敗。8世紀末,弗少王的兒子納加巴塔二世時期,普拉蒂哈拉重新崛起,從波羅王朝手中奪過曲女城,但最終敗於世仇拉喜特拉庫塔的戈文達三世。納加巴塔二世的兒子波闍王時期,普拉蒂哈拉達到鼎盛,力壓拉喜特拉庫塔和波羅,擊敗了孟加拉的高達,阻擋了阿拉伯人的入侵。波闍王死後,普拉蒂哈拉就走向衰落,公元1018年被突厥人所滅。
波羅王朝位於恆河下游的富庶地區,控制了孟加拉和比哈爾的大部分。8世紀末,達摩波羅征服了曲女城,雖然他的兒子提摩波羅丟掉了曲女城,但對鄰國的的征服也有所收獲,此後波羅王朝衰落。到摩西波羅時,波羅王朝重新崛起,但他生不逢時,盛極一時的朱羅國王拉金德拉遠征孟加拉,將波羅王朝擊敗,此後,波羅王朝衰落,12世紀讓位於犀那王朝。
拉喜特拉庫塔於公元8世紀中葉在德干高原上崛起,9世紀成為德乾地區的霸主。10世紀拉喜特拉庫塔進入恆河流域爭奪,916年攻取了曲女城,但在南北沖突中,拉喜特拉庫塔耗盡了力量,973年被後遮婁其所取代。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印度並非只有這三國,還有很多重要的小國,如迦濕彌羅、迦摩縷波、沙希亞,及拉齊普特族的帕里哈爾、喬漢、索蘭克、帕瓦爾。
七、中世紀南印度
6世紀中葉以後,位於巴達米的遮婁其和位於康契普拉姆的婆臘伐以德干高原為主戰場,展開了長達300年的沖突。6世紀中,遮婁其擊敗伐卡塔卡並取而代之,以德干高原西部為基地,進而擴展到高原大部分地區。補羅稽舍二世擋住了戒日王的進攻後,向東征服羯陵迦,擊敗婆臘伐。但晚年卻被東山再起的婆臘伐重創,首都瓦達比被毀滅。之後遮婁其的超日王一世統一了王國,與婆臘伐進行了曠日持久的戰爭,雙方損失慘重。後來,超日王二世一雪前恥,攻入了婆臘伐的首都建志城。
婆臘伐和遮婁其都曾兼並對方,但都無法抱住對方的疆域,可見雙方軍事上是勢均力敵的。但8世紀中,局勢發生了變化,泰米爾半島的潘地亞加入了這場爭斗,並擊敗了一蹶不振的婆臘伐。
9世紀中期,朱羅再次崛起,羅闍羅闍一世時期,朱羅王國進入全盛時期,他攻擊其羅、錫蘭、潘地亞三國同盟,向西征服了其羅和潘地亞,向北佔領了羯陵伽,並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渡海征服錫蘭國,摧毀了錫蘭的首都,他還發動過對馬爾地夫群島的進攻。其子拉金德拉一世時期更上一層樓,在陸海兩路上所向披靡。他擊敗了後遮婁其王國,基本控制了南印度,還揮師北上遠征恆河流域,佔領恆河三角洲地區,把恆河聖水帶回了朱羅首都。他利用強大的海軍,與印尼蘇門答臘島的室利佛逝王國爭奪印度洋東部的霸權,曾佔領了沿馬六甲海峽的許多戰略要地,甚至緬甸南部的勃固地區。
此後,朱羅被霍伊薩拉王國、卡卡提亞王國和亞達瓦王國聯軍擊敗,而這三國都是遮婁其的封臣,朱羅削弱了遮婁其而使它們獨立。後來潘地亞給予朱羅致命一擊。13世紀,潘地亞取代朱羅,成為泰米爾地區的支配力量。
八、德里蘇丹的北地方政權
德里蘇丹國統治了以德里為中心的廣大地區,但對外圍地區常常鞭長莫及,在北印度的地方政權中,較強大的有七個。
德里蘇丹奴隸王朝的建立者艾伯克的恩主穆罕默德,曾派其另一猛將伊克迪亞爾遠征孟加拉,在艾伯克建立奴隸王朝時,孟加拉已建立獨立的穆斯林政權。後來德里蘇丹圖格魯格王朝征服孟加拉,但在1345年,孟加拉重新獨立,直到1490年,孟加拉一直伊利亞斯王朝統治,在1490年被阿比西尼人奪權。1493年,薩伊德·海珊奪權,並一度開疆拓土。他死後,孟加拉衰落下去,並最終於1538年被舍爾沙征服。
1301年,印度教王公蘇訶提伐建立了克什米爾統一國家,1339年,沙·米扎爾奪權,建立起伊斯蘭政權。克什米爾值得一提的統治者有兩個,錫坎達爾和扎因·烏爾·阿比丁,前者使克什米爾全境完成了伊斯蘭化,後者減輕稅負、整頓治安、實行宗教寬容、發展文化藝術,人稱「克什米爾的阿卡巴」。巧的是,克什米爾最終正是被阿克巴所征服。
古查拉特位於西印度,曾在艾哈邁德·沙、貝加爾哈、巴哈杜爾三位驍勇善戰的君主的統治下,開疆拓土,達到鼎盛。但後來被胡馬雍擊敗,最終被阿克巴大帝征服。
馬爾瓦被德里蘇丹征服後,趁帖木兒入侵印度之際獨立。1436年,馬爾瓦的王位被大臣馬茂德奪取,馬茂德在位期間,連年征戰,但鮮有勝績。馬茂德死後,馬爾瓦衰落下去,並最終為古查拉特所征服。
趁帖木兒入侵印度時獨立的,還有江普爾。在易卜拉欣沙統治時期,江普爾曾一度成為北印度伊斯蘭文化中心。1479年,江普爾重新被德里蘇丹征服。
與上述國家不同,美華爾是印度教國家。這個國家有作為的君主有拉納·古姆帕和拉納·桑加,前者崇文,留下很多建築和文學作品,後者尚武,一度擊敗古查拉特和馬爾瓦,但最終被巴布爾所滅。
拉瓦爾建立的邁華爾也是印度教王國,在喬達國王時期一度強盛,後於1520年左右解體,最終都歸於阿克巴之手了。
這應當是印度最全面的歷史了。
4. 有誰知道印尼國家的歷史
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印度尼西亞一詞源出於希臘文的Indo(印度)和 Nusus(各島),意為印度各島。印度古籍稱之為「努珊塔拉」 (Nusantara)或德威安塔拉(Dwipantara),意為大洋之間的島嶼。至今仍有人稱印尼為「努珊塔拉」。印度人、中國人和阿拉伯人的古代文獻中,有時也泛稱印度尼西亞群島為爪哇;歐洲 旅行家和探險家則稱群島為大爪哇和小爪哇;當地人稱爪哇、蘇門答臘和婆羅洲的居民為爪哇人,稱東邊的小群島為小爪哇。荷蘭人入侵群島後,印尼被稱為荷屬東印度或東印度。19世紀中葉,西歐學者最先將「印尼」用為地理名稱。20世紀初,隨著民族運動的發展,民族主義者開始考慮政治用語。初期使用「東印度」,1922年印尼留荷學生在荷蘭成立「印尼協會」,「印尼」首次成為政治用語。1928年「青年誓言」宣布「印尼」為民族和國家的名稱之後,「印尼」便被廣泛使用。1945年正式定為國名。
印尼共和國位於亞洲東南部,北接馬來西亞,南與澳大利亞毗鄰,東西兩面分別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地處東西交通要沖,占據重要戰略地位。印尼是由1.3萬多個大小島嶼組成,素有「千島之國」稱號,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由於這些島嶼星羅棋布,分散在海洋上,故又有「海洋之國」稱號。面積 1904569平方公里。人口1.6億(1985)。有100多個民族。爪哇人佔47%,巽他人佔14%,馬都拉人占 7%。通用印尼語。大多數居民信奉伊斯蘭教。首都雅加達。
原始公社時期(公元前4萬年~前2世紀) 印尼是原始人類發源地之一,19世紀末和20世紀30年代在爪哇島先後發現「爪哇人」、「瓦甲克人」和「梭羅人」等原始人類化石。公元前4萬年起,印尼原始居民進入氏族社會。構成印尼現代居民的祖先古印度尼西亞人(或稱澳斯特尼西亞人),是公元前2000多年到公元前2世紀陸續從亞洲大陸東南部遷來的。由於遷移時間的先後和在印尼定居地點的不同,形成不同的風俗習慣和語言。但其共同點是種植稻穀,信仰萬物有靈說,崇拜祖先靈魂,實行土地公社的共同耕作,居民通行互助合作的生活方式。
古代社會(公元前2世紀~公元16世紀) 隨著原始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南海交通與貿易的發達,印度人來往群島的增多以及印度文化的傳入,大約在公元前2世紀下半葉出現最早的奴隸制國家──葉調。公元3~7世紀,出現受印度文化影響的奴隸制王國,如西爪哇的達魯曼、中爪哇的訶陵和東加里曼丹的古泰。印度種姓制度被移植來作為統治人民的社會制度。5世紀佛教開始傳入。新興地主階級以佛教為武器反對為奴隸主階級所控制的婆羅門教。經過長達3個世紀左右的斗爭,佛教取代婆羅門教的地位。
7世紀中期,蘇門答臘和爪哇開始進入封建社會。以蘇門答臘巴鄰旁(巨港)為中心的室利佛逝王國,迅速發展為海上商業帝國。室利佛逝是當時東南亞佛教中心。7世紀之後,爪哇各獨立王國之間、特別是印度教的珊闍耶王國與佛教的夏連特拉王朝(山帝王朝)在爭奪中爪哇的霸權。856年夏連特拉最後失敗,王子逃往蘇門答臘,繼承室利佛逝王位。到10世紀,爪哇政治中心從中爪哇轉移到東爪哇的布蘭塔斯河流域。11世紀起,室利佛逝國勢日衰,到13世紀未終於滅亡。
1222年爪哇建立新柯沙里王國。在格爾塔納加拉統治時期(1268~1292),王朝發展為印尼第二個跨島的強國。1292年新柯沙里王朝亡。1293年2月,格爾塔納加拉之婿羅登·韋查耶與中國元軍合力,擊敗復辟勢力,次年又趕走元軍,建立麻喏巴歇王國,版圖包括今印尼國土和馬來半島。13世紀末,伊斯蘭教進入印尼後廣泛傳播,屬領王公和爪哇海岸地區長官先後皈依伊斯蘭教,建立穆斯林政權,脫離王國。1478年東爪哇封建領主軍隊攻陷麻喏巴歇首都,王國遂亡。
16世紀末,印尼各主要島嶼興起較為強大的穆斯林王國。爪哇有馬打藍和萬丹,蘇門答臘有亞齊,其中以農業為基礎的馬打藍最為強盛。17世紀初,馬打藍蘇丹阿貢(馬斯·朗桑)致力於統一爪哇,征服內陸印度教王國。
荷蘭殖民統治時期(16世紀末~1942年) 16世紀西方殖民者紛紛來到東南亞地區。1511年7月1日A.de阿爾布凱克率領葡萄牙艦隊侵入印尼。1596年荷蘭商人組織第1支殖民先遣隊闖入印尼。1602年荷蘭政府批准成立具有政府職權的聯合東印度公司(以下簡稱公司)。1619年公司佔領雅加達(改名為巴達維亞)後,就以它為基地,開始了長達350多年的對印尼和亞洲其他國家的殖民掠奪。在公司統治時期(1602~1799),印尼各族人民展開轟轟烈烈的反抗斗爭,其中規模較大、歷時較長的反抗有杜魯諾佐約的抗荷武裝斗爭(1674~1679)、蘇拉巴蒂起義、基·托坡領導的萬丹人民起義(1750~1755)。印尼人民持續不斷的武裝斗爭延緩了印尼殖民化的進程,加速了公司跨台。1800年荷蘭「巴達維亞共和國」接管印尼殖民地。(見彩圖)
1806年法國拿破崙一世佔領荷蘭,繼而派H.W.丹德爾斯任印尼總督(1808~1811)。1811年英軍攻佔印尼,建立短期統治(1811~1816),T.S.萊佛士為副督,推行自由主義政策,實行貨幣地租制,客觀上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1816年荷蘭收回印尼的統治權,恢復公司某些剝削制度,從而侵犯封建主和伊斯蘭教阿訇的權益。日惹土邦愛國封建主蒂博·尼哥羅領導人民起義(見蒂博·尼哥羅起義)。在蘇門答臘也爆發伊瑪目·朋佐爾領導的斗爭(稱比達里運動)。荷蘭財政日絀,為搜刮印尼資源,總督J.C.van den博施於1830年實行強迫種植制,規定農民必須把大部分土地和時間用於種植歐洲市場所需要的農作物,並按規定價格賣給殖民政府。強迫種植制給荷蘭帶來神話般的利潤,大大促進荷蘭資本主義的發展。由於荷蘭本國工業資本的發展和印尼農民不斷起義,荷蘭被迫廢除強迫種植制,從1870年開始在印尼推行土地法和全面佔領印尼的新殖民政策。土地法頒布後,以荷蘭為首的外國資本大量湧入印尼,爭租土地,經營大種植園,興辦各種近代企業。貨幣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加速村社瓦解和農民分化過程。印尼逐步淪為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爪哇農民運動也出現新特點,19世紀90年代,爪哇爆發規模較大的農民運動──「薩敏運動」。運動的領導人薩敏主張恢復原始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1907年,薩敏等人被流放。荷蘭所發動的大規模殖民戰爭遭到印尼各族人民的英勇反抗,特別是亞齊人民堅持長達30多年的武裝斗爭(見亞齊戰爭)。直到1910年荷蘭才征服整個印尼。
20世紀初由於印尼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荷蘭在印尼實行所謂「倫理政策」,推廣歐式教育,在印尼開始出現一批新知識分子。印尼婦女運動的先驅者R.A.卡蒂尼(1879~1904)在喚起民族覺醒運動中作出重要貢獻。1908年在爪哇成立至善社(又譯崇知社)。此後,全國性和地區性的不同性質的民族主義組織相繼出現,尤其是印度尼西亞伊斯蘭聯盟(1912)和「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1914)在領導和推動民族解放運動中發揮了重大作用。「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中的激進派參加伊聯工作,使「伊斯蘭聯盟」發展為民族統一戰線組織。1920年,「東印度社會民主聯盟」改名為東印度共產主義聯盟。1921年宗教民族主義者禁止成員跨黨,共產黨人被迫退出伊聯中央。此後,在共產黨人領導下,工人運動有所發展,農民也紛紛加入黨的群眾性組織──「人民同盟」。殖民當局採取殘酷鎮壓措施,共產黨的許多領導人被流放國外。1926年共產黨人領導印度尼西亞民族大起義,但遭血腥鎮壓。
共產黨起義的失敗和伊斯蘭聯盟的衰落,為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奪取民族解放運動的領導權創造了條件。1926年蘇加諾在萬隆創立研究俱樂部,1927年7月成立印尼民族主義聯盟,蘇加諾任主席。1928年10月28日,印尼各地青年代表在雅加達召開大會,通過「青年誓言」,強調印尼兒女承認一個民族、一個祖國、一種語言,有力地推動印尼民族的形成。1929年殖民當局逮捕蘇加諾等領導人,宣布民族黨為非法組織。民族黨後分裂為印度尼西亞黨和印尼國民教育黨(又稱新民族黨),從事合法活動。地主資產階級各政黨只提出溫和的改革要求,脫離群眾,致使工農運動失去革命領導,1933年「七省」號軍艦起義也很快遭到鎮壓。蘇加諾第2次被捕。30年代後半期,印尼民族主義者的有識之士決定與荷蘭合作,共同反對法西斯。由於荷蘭政府頑固地拒絕在印尼實行任何政治改革,多數民族主義者輕信日本的宣傳,幻想依靠日本人求得民族獨立。
日本佔領時期(1942~1945) 1942年3月日本軍隊侵佔印尼,荷蘭殖民當局投降。日本侵略者一方面對印尼進行瘋狂掠奪和搜刮;同時,為了拉攏有影響的民族主義者作為政治工具,就把蘇加諾和哈達從流放地接回。在日本佔領期間,多數印尼資產階級民族主義者基本上採取與日本佔領當局合作的立場,同時利用合法身份進行大量民族主義宣傳工作。印度尼西亞共產黨和一些民族主義抗日派在困難的條件下堅持抗日斗爭。從1943年起,艾地等人領導印度尼西亞獨立運動黨,在爪哇、蘇門答臘等地舉行起義。隨著戰局的失利,日本侵略者又玩弄政治陰謀,1945年春,准許印尼籌備獨立。6月1日,蘇加諾在獨立籌備調查會(後改為獨立籌備會)上發表有關「建國五項原則」的演說。
印尼獨立與印尼共和國(1945~) 1945年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印尼人民發動八月革命(見印度尼西亞八月革命)。8月18日,獨立籌備會通過憲法,蘇加諾、M.哈達當選為正、副總統。9月確立總統內閣制,11月改行議會內閣制,地主資產階級奪取了政權。同年9月英軍在印尼登陸,荷蘭也企圖卷土重來。荷蘭殖民者在1947年和1948年先後發動兩次殖民戰爭。印尼人民展開英勇的捍衛民族獨立的斗爭。在帝國主義壓力下,印尼資產階級政府先後被迫簽訂《林芽椰蒂協定》(1947)和《倫維爾休戰協定》(1948),1949年11月,哈達政府與荷蘭在海牙簽訂圓桌會議協定。印尼各族人民反對和抵制保留荷蘭特權的聯邦制,強烈要求統一。1950年8月15日,蘇加諾正式宣布成立統一的印尼共和國。
共和國成立後,印尼政黨林立,主要政黨有馬斯友美黨、伊斯蘭教師聯合會(1952年退出馬斯友美黨)、民族黨、共產黨、平民黨、伊斯蘭聯盟黨和社會黨。它們基本上組成 3種政治勢力。各種政治力量之間的斗爭使國內政局動盪不定,內閣更換頻繁。50年代中期,在共產黨支持下,先後兩次組閣的民族黨奉行進步的和反帝反殖的不結盟的內外政策。1955年,29個亞非國家在印尼召開會議,發表著名的萬隆十項原則(見萬隆會議)。1956年印尼宣布廢除圓桌會議協定。在帝國主義策動下,1956~1958年在蘇門答臘、蘇拉威西等地先後發生軍事叛亂。蘇加諾為了平衡左右政治勢力,掌握政局最高控制權,於1959年宣布恢復1945年憲法,倡導「納沙貢體系」(民族主義、宗教、共產主義三大思潮合作),對外繼續奉行反帝反殖政策。
60年代在國內外基本矛盾激化的情況下,在政治、軍事和經濟上擁有實力的軍人集團勢力迅速發展。1965年印度尼西亞「九·三○」事件之後,軍人集團控制政局,大規模鎮壓印尼共產黨和清洗異己勢力,並逐步剝奪蘇加諾總統的職權。1968年蘇哈托正式就任總統。此後蘇哈托多次連選連任總統。
印度尼西亞歷史蘇哈托執政期間,對外政策基本上執行親西方國家路線,但致力於加強區域性合作。對內執行大力引進外資,發展「替代工業」和「面向出口」工業,從1965年至1980年國內生產總值年平均增長率達7%左右,國民經濟有所發展,但外國資本和新生的官僚資本控制了國民經濟主要部門,經濟的發展依賴於世界市場。1976年印尼軍隊侵入東帝汶,同年7月印尼國會宣布把東帝汶「並入」印尼版圖。
5. 鄭和下西洋期間東南亞及印度、非洲沿岸的國家的情況,王朝名稱、國王、名人等,越詳細越好。
編輯本段第一次下西洋
永樂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達爪哇島上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鄭和下西洋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佔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佔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於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斗。然而,鄭和身負永樂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開殺戒,沿路西洋各國恐懼明朝前來侵略,之後又得知這是一場誤殺,鑒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爪哇島三寶壟紀念鄭和六百周年活動組委會成員向記者談及此事,都十分敬佩,說鄭和對各國不論強弱親疏,平等對待,一視同仁,即時兩國發生沖突,仍能保持極大的剋制,委曲求全,以理服人,表現出對鄰國的和平共處,睦鄰友好,使中國和印尼兩國人民的傳統友誼源遠流長,我們定居在這里也感到臉上有光,我們以鄭和為驕傲。 印尼的學者認為,鄭和艦隊是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特混艦隊。而鄭和七下西洋的二十八年中,真正意義上的對外戰爭僅有錫蘭(今斯里蘭卡)一次,而且是在被迫無奈的情況下的防衛性作戰。鄭和在處理「爪哇事件」中,不但不動用武力,而且不要賠償,充分體現了鄭和是傳播和平的使者,他傳播的是「以和為貴」的中國傳統禮儀,以及「四海一家」、「天下為公」的中華文明。
編輯本段第二次下西洋
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鄭和回國後,立即進行第二次遠航准備,主要是送外國使 鄭和下西洋地圖
節回國。這次出訪所到國家有占城、渤尼(今汶萊)、暹羅(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爪哇、滿刺加、錫蘭、柯枝、古里等。到錫蘭時鄭和船隊向有關佛寺布施了金、銀、絲絹、香油等。永樂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鄭和、王景弘立《布施錫蘭山佛寺碑》,記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現存科倫坡博物館。鄭和船隊於永樂七年(1409年)夏回國。 第二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000多人。
編輯本段第三次下西洋
永樂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隊從太倉劉家港啟航,11月到福建長樂太平港駐泊伺風,同年12月從福建五虎門出洋,順風經過十晝夜到達占城。鄭和船隊離開占城又到真臘,然後順風到了爪哇、淡馬錫(今新加坡、滿刺加)。鄭和在滿刺加建造倉庫,下西洋所需的錢糧貨物,都存放在這些倉庫里,以備使用。鄭和船隊去各國的船隻,返航時都在這里聚集,裝點貨物,等候南風開航回國。鄭和船隊從滿刺加開航,經阿魯、蘇門答刺、南巫里到錫蘭。在錫蘭,鄭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隊到加異勒(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鄭和親率船隊去小葛蘭、柯枝,最後抵古里,於永樂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國。
編輯本段第四次下西洋
永樂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鄭和進行規模更大的一次遠航。永樂十一年(1413年)冬開航。首先到達占城,後率大船隊駛往爪哇、舊港、滿刺加、阿魯、蘇門答臘。從這里鄭和又派分船隊到溜山——今馬爾地夫群島。而大船隊從蘇門答臘駛向錫蘭。在錫蘭鄭和再次派分船隊到加異勒,而大船隊駛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魯謨斯(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這里是東西方之間進行商業往來的重要都會。鄭和船隊由此啟航回國,,途經溜山國。後來鄭和船隊把溜山國作為橫渡印度洋前往東非的中途停靠點。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國。這次航行鄭和船隊跨越印度洋到達了波斯灣。第四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670多人。
編輯本段第五次下西洋
永樂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鄭和送「十九國」使臣回國。鄭和船隊於永樂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遠航,首先到達占城,然後到爪哇、彭亨、舊港、滿刺加、蘇門答刺、南巫里、錫蘭、沙里灣尼(今印度半島南端東海岸)、柯枝、古里。船隊到達錫蘭時鄭和派一支船隊駛向溜山,然後由溜山西行到達非洲東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馬里境內)、麻林(今肯亞馬林迪)。大船隊到古里後又分成兩支,一支船隊駛向阿拉伯半島的祖法兒、阿丹和刺撒(今葉門民主共和國境內),一支船隊直達忽魯謨斯。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鄭和船隊回國。
編輯本段第六次下西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鄭和送十六國使臣回國。為趕東北季風,鄭和率船隊很快出發,到達國家及地區有占城、暹羅、忽魯謨斯、阿丹、祖法兒、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異勒、錫蘭山、溜山、南巫里、蘇門答刺、阿魯、滿刺加、甘巴里、幔八薩(今肯亞的蒙巴薩)。永樂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鄭和船隊回國,隨船來訪的有暹羅、蘇門答刺和阿丹等國使節。
編輯本段第七次下西洋
寶船從龍江關出水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鄭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閏十二月初六,船隊從龍灣(今南京下關)啟航,2月3日集結於劉家港。在劉家港,鄭和等立《婁東劉家港天妃宮石刻通番事績碑》。船隊到達福建長樂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天妃靈應之記》石碑。兩碑都記下了他們六次出航的歷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隊從五虎門出洋。這次遠航經占城、爪哇的蘇魯馬益、蘇門答刺、古里、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然後返航。當船隊航行到古里附近時,鄭和因勞累過度一病不起,於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鄭和 鄭和下西洋地圖
船隊由正使太監王景弘率領返航,經蘇門答刺、滿刺加等地,回到太倉劉家港。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鄭和船隊到達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數據載有27550人。
6. 印度尼西亞是什麼政體有國王嗎
印度尼西亞共和國,政體是總統制共和制,國家元首是總統,沒有國王。
7. 三佛齊王國的歷史沿革
公元5世紀至6世紀,中國南北朝時期,蘇門答臘島曾有干陀利國。蕭梁武帝時,干陀利國王陀利奉表,陀利死後其子披邪拔摩繼位。
公元647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一年),已利鼻國來到中國進貢,已利鼻國是三佛齊王國最早見於中國史籍的名字。
公元650年(唐高宗永徽元年),佛逝國取代干陀利國而興起。
公元671年(唐高宗咸亨二年),唐代高僧義凈,曾到「佛逝」國取經,停留六個月。
公元904年(唐昭宗天祐元年),中國文獻改稱為三佛齊,時以勃林邦(今巨港市)為首都。三佛齊一詞音譯自阿拉伯語Zabadj和爪哇語Samboja。
公元960年至961年(宋太祖建隆元年及二年),三佛齊王國國王悉利大霞里壇遣使貢方物。
公元962年(宋太祖建隆三年)三月、十二月,王室利烏耶遣使貢方物。
公元974年(宋太祖開寶七年),三佛齊王國向北宋朝廷進貢象牙、乳香、薔薇水、萬歲棗、白砂糖等。
公元981年(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三佛齊王國國王夏池遣使茶龍眉至北宋朝廷進貢。
公元992年(宋太宗淳化三年),印尼東爪哇國崛起,統一爪哇島,勢力擴展到巴哩島,並和三佛齊王國交戰,戰後吞並了三佛齊王國國都渤林邦,三佛齊王國被迫遷都詹卑。後來情勢逆轉,三佛齊王國取得了三佛齊與東爪哇之戰的勝利,東爪哇國國王穆羅茶(Dharmvamca)亦被三佛齊王國所擒殺。
公元1004年(宋真宗咸平六年),三佛齊王國國王立佛寺為宋真宗祝壽,宋真宗賜以「承天萬壽」鍾。
公元1017年(宋真宗天禧元年),三佛齊王國國王遣使向北宋進貢珍珠、象牙。
公元1029年(宋仁宗天聖六年),三佛齊王國國王室離疊華遣使進貢。
公元1078年(宋神宗熙寧十年),三佛齊王國國王遣使地華伽羅進貢,賜以為保順慕化大將軍。
公元1079年(宋神宗元豐二年)七月三日,三佛齊王國國王占卑使群陀畢羅、陀旁亞里來貢方物,宋神宗賜白銀一萬五百兩,封群陀畢羅為寧遠將軍,陀旁亞里為保順郎將。
公元1089年(宋哲宗元祐三年)十二月,三佛齊王國遣使貢方物。
公元1091年(宋哲宗元祐五年),三佛齊王國遣使皮襪又貢,皮襪得封為懷遠將軍。
公元1225年(宋理宗寶慶元年),南宋泉州市舶司提舉趙汝適所著《諸蕃志》中有專條詳細敘述三佛齊國。當時三佛齊王國勢強盛,有十五個屬國,其中包括彭亨、吉蘭丹、日羅亭、登牙儂、潛邁、蘭無里、細蘭等。
公元13世紀中葉,三佛齊王國遠征細蘭(錫蘭)失敗,國力漸衰。
公元1369年(明太祖洪武二年),明太祖派趙述出使三佛齊,王坦麻沙那阿遣使隨趙述進貢。
公元1371年(明太祖洪武四年),三佛齊王國國王遣的力馬罕亦里麻思奉金字表文朝貢。
公元1376年(明太祖洪武九年),坦麻沙那阿死,子麻那者巫里請紹封,獲封為三佛齊國王。
公元1377年(明太祖洪武十年),三佛齊王國遣使進貢黑熊、火雞、孔雀、鸚鵡、胡椒、肉豆蔻等。
公元1397年(明太祖洪武三十年),爪哇滿者伯夷國王滅三佛齊舊王朝,國中大亂;當時旅居三佛齊的華人一千多人擁戴廣東南海人梁道明為三佛齊王。梁道明王領兵守衛三佛齊北方疆土,對抗滿者伯夷。十年間有幾萬軍民從廣東渡海投奔梁道明王。
公元1402年(明建文四年)滿剌加王國 建立,開始攻打三佛齊王國!
公元1405年(明成祖永樂三年),明成祖派梁道明國王的同鄉監察御史譚勝受和千戶楊信帶敕書前往招安;梁道明國王和臣子鄭伯可一同入朝貢方物,留下副手施進卿帶領眾軍民。
公元1407年(明成祖永樂五年),三保太監鄭和從馬六甲回航,經舊港,遭遇海盜陳祖義襲擊,施進卿請鄭和協助,鄭和陳兵大破陳祖義,押回京師受戮。同年施進卿派女婿往京朝貢,明成祖昭命施進卿為舊港宣慰使。
公元1423年(明成祖永樂二十一年),施進卿卒,其子施濟孫繼位。
公元1450年(明景泰帝元年)滿剌加王國 佔領 馬來半島!
公元1470年(明憲帝成化六年),三佛齊王國 被滿剌加王國 滅亡!
8. 西哈努克親王是誰
諾羅敦·西哈努克一、簡歷
諾羅敦·西哈努克(Norodom Sihanouk,1922年10月31日— ),柬埔寨王國政治家、國王(1993~2004年退位),出生於金邊。早年畢業於越南西貢夏斯魯巴法文中學和法國索姆爾騎兵和裝甲學校。1941年繼承王位。1955年3月西哈努克讓位於其父。同年4月組織人民社會同盟,任主席。9月舉行普選,人民社會同盟贏得國民議會全部91個議席,西哈努克任首相並組成政府。1960年其父去世後,宣布就任國家元首。1970年3月朗諾發動政變後到中國,5月在北京組成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和王國民族團結政府,任陣線主席和國家元首。1975年4月17日金邊解放後回國,擔任民柬國家元首。1976年4月發表聲明宣布退休。1981年,建立爭取柬埔寨獨立、中立、和平與合作民族團結陣線 。1982年7月,任民主柬埔寨聯合政府主席。1990年2月任柬埔寨主席。1991年7月任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主席。1993年9月任柬埔寨王國國王。
二、大事記
1922年10月31日生於金邊,系諾羅敦和西索瓦兩大王族的後裔,已故諾羅敦·蘇拉瑪里特國王和哥沙曼·尼亞里麗王後之子。
他早年曾就讀於越南西貢(今胡志明市)和法國巴黎,1941年4月被王位委員會推選為國王。1946年至1948年,他在法國索繆爾騎兵軍事技術及裝甲兵學院接受高等教育。1952年至1953年,他以柬埔寨國王身份向法國提出獨立要求,並於1953年11月9日使柬埔寨獲得完全獨立。
1955年4月,西哈努克將王位讓與其父蘇拉瑪里特後,開始組建「人民社會同盟」,並親自擔任該聯盟主席至1970年。
1955年4月,他代表柬埔寨出席萬隆亞非會議,並宣告柬埔寨為中立國。1955年至1957年,他3次出任柬埔寨首相兼外交大臣,並於1956年2月至9月任柬埔寨王國駐聯合國常任代表。1956年,他與南斯拉夫總統鐵托、阿拉伯聯合共和國總統納賽爾、印尼總統蘇加諾和印度總理尼赫魯共同簽署了不結盟運動宣言,成為不結盟運動的締造者之一。1958年7月,他再次出任柬埔寨首相。
1960年其父逝世後,西哈努克宣誓就任國家元首。1970年3月18日朗諾·施里瑪達集團政變後,他寓居北京,並於同年3月23日宣布成立柬埔寨民族統一陣線並任主席,領導民族解放斗爭。1974年4月17日,民族統一陣線在柬埔寨取得全面勝利後,他就任民主柬埔寨國家主席。1976年4月,他辭去國家主席職務。1981年3月,他成立爭取柬埔寨獨立、中立、和平與合作民族團結陣線,並親自擔任主席至1989年8月27日。1982年7月9日,他就任民主柬埔寨(1990年2月3日改名為柬埔寨)主席。1991年7月17日,他被推舉為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主席。同年10月23日,他率柬埔寨全國最高委員會全體成員出席巴黎會議,並簽署了「關於全面政治解決柬埔寨沖突的協定」。11月14日返回金邊後,他被柬埔寨四方一致擁戴為國家元首。
1993年6月14日,柬制憲會議通過決議,完全恢復西哈努克親王在1970年3月18日違憲政變前的一切權利和地位,並授予他國家元首的所有權力。同年9月24日,柬埔寨頒布新憲法,恢復君主立憲制。同日,王位委員會一致選舉西哈努克為國王、終身國家元首。2004年10月6日,西哈努克國王發表告同胞書,宣布由於健康等原因決定退位。
西哈努克國王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他長期致力於中柬友好事業,並多次訪問中國。他曾先後創作了《懷念中國》、《萬歲,人民中國;萬歲,主席毛澤東》和《啊,中國,我親愛的第二祖國》等贊頌中柬友好的歌曲。他也曾多次慷慨解囊,向中國遭受自然災害的地區捐款。
西哈努克1952年4月與諾羅敦·莫尼列·西哈努克結婚。他們生育了諾羅敦·西哈莫尼國王和諾羅敦·諾林達拉邦王子。
9. 世界上還有幾個君主制國家
君主國的歷史非常悠久,迄今已有數千年。但隨著時代的發展,18世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以前遍布世界的君主制國家,到現在只剩下幾十個,其中亞洲有科威特、約旦、阿曼、卡達、巴林、沙烏地阿拉伯、柬埔寨、不丹、尼泊爾、日本、泰國、汶萊等;歐洲有英國、盧森堡、挪威、瑞典、西班牙、丹麥、荷蘭、比利時、摩納哥、列支敦斯登等;非洲有摩洛哥、賴索托、史瓦濟蘭;大洋洲和美洲還有澳大利亞、紐西蘭、加拿大等十幾個英聯邦成員國也實行君主制。
君主制在歷史上有過不同的類型,如西歐封建社會早期,由於地方割據勢力強大而出現了國王的行政權力有限的貴族君主制;後來,在反對封建割據的斗爭過程中,歐洲出現了等級君主制,其特徵是國王通過召開等級代表會議來尋求民眾的支持。當然,無論東方還是西方的封建制國家,最典型、最主要的政體仍是專制君主制。雖然在不同國家,專制君主制的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其核心思想卻是相同的,即認為君權神授,國王或皇帝的權力至高無上。
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人民民主意識的增強,君主專制制度日益成為社會發展的障礙,人們要求推翻或變革專制君主制。1688年英國的「光榮革命」,標志著君主制的歷史命運發生了重大的變化。
此後,在大多數國家裡,人民民主取代了君主專制,平等自由戰勝了階級特權。只有少數國家仍然保持著君主立憲制。
在君主立憲政體下,君主的權力不是無限的,而是受到了憲法和議會的限制,但在不同情況下君主的權力仍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按照君主掌握權力的大小,當代世界的君主立憲制一般可以分為兩種形式:二元君主制與議會君主制。
二元君主制的主要特徵是,君主的權力雖然受到憲法和議會的限制,但國家實際權力並不掌握在議會手中,而是由君主以及君主親近的少數人控制。政府內閣是君主行使行政權的機構,內閣首相的任命、內閣的去留由君主決定。此外,為了有效地控制議會,君主可以任命或者指定部分議員。目前還保留這種制度的只有極少數國家,例如約旦、尼泊爾、不丹、汶萊、湯加、摩洛哥、史瓦濟蘭等。
今天大多數君主制國家實行的是議會君主制。議會是國家的最高立法機關,君主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其職責多是禮儀性的。內閣由議會產生並對議會負責。議會擁有最高立法權,政府向議會負責。政府內閣如果得不到議會多數的信任,就會出現政府總辭職或解散議會、重新進行大選的情況。君主一般只承擔禮儀性的職責,比如簽署法律、主持集會、出席公眾儀式、作為國家元首出訪等。在有的國家,君主甚至沒有這種形式上的權力,而僅僅是象徵性的國家元首。像瑞典和荷蘭的國王,不僅不能挑選政府首腦,而且完全不能幹預政府的工作,他們甚至要與普通公民一樣納稅。
英國是最早實行議會君主制的國家。從法律上看,英王可以說是英國權力的最大統治者。但是,實際上英王早已成為「臨朝而不理政」的人物。法律賦予英王的權力,都必須經由內閣和議會行使。這種制度後來逐漸擴展到歐洲大陸。到19世紀末,西班牙、葡萄牙、荷蘭、比利時、瑞典、挪威等也先後採用議會君主制。二戰後迄今,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模里西斯、牙買加等大多數英聯邦成員國,以及日本、泰國、西薩摩亞、賴索托等國都實行了這種政體。
客觀地說,君主制在歷史上曾經發揮過積極的作用,推動了文明的發展和民族國家的形成。在今天,君主及其王室成員們雖然因為享有的特權、奢華的生活、龐大的財富而成為媒體關注的焦點,有時甚至成為人們抨擊的對象,但在另一些人看來,君主是民族團結的象徵和維系社會的力量,這是直到今天它們還未被徹底送進歷史博物館的原因。
10. 關於印度尼西亞的常識有哪些
國名:印度尼西亞共和國(The Republic of Indonesia)
首都:雅加達
面積:190.4443萬平方千米
人口:2.15億(2004年)
民族:全國有100多個民族,歷來是種族遷徙的橋梁。主要民族有爪哇族、巽他族、馬都拉族、馬來族等。華人900多萬。
語言:通用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是在馬來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另外還有爪哇語、巽他語等民族語言200多種。
貨幣:印度尼西亞盧比(通稱盾)
國家地理
印度尼西亞(簡稱印尼)位於東亞與西亞、亞洲與大洋洲之間的十字路口,是橫卧於兩大洲(亞洲、大洋洲)、兩大洋(太平洋、印度洋)之間的千島之國,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印尼地跨赤道,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17508個大小島嶼組成,海岸線長54716千米是東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島國。境內土地肥沃,加之高溫多雨的熱帶雨林氣候,植被豐富、四季常青,整個印尼群島就像掛在赤道上的一串綠寶石。北部的加里曼丹島與馬來西亞接壤,新幾內亞島與巴布亞紐幾內亞相連。東北部面臨菲律賓,西南部是印度洋,東南與澳大利亞相望。境內以山地和高原為主,僅沿海有平原,多火山。地震頻繁,是世界上活火山最多的國家,全國有400座火山,其中100多座活火山,有火山之國之稱譽。主要島嶼有爪哇島、蘇門答臘島、加里曼丹島南部、伊里安島西部、蘇拉威西島等。蘇門答臘島為世界第六大島。伊里安島的查亞峰海拔5029米,為全國最高點。印尼有河流短、海水深的特點。印尼除努沙登加拉群島的平原、山谷地區屬熱帶草原氣候外,其餘地區均屬熱帶雨林氣候,具有高溫、多雨、風小、潮濕的特點。無寒署季節變化。
印度尼西亞國名的由來
國名源於希臘語中「印度」和「群島」二詞,合在一起即「印度群島」。20世紀20年代印尼青年集會通過《誓詞》喊出:我們是「一個民族,一個祖國——印度尼西亞;一種語言——印度尼西亞語」的口號。從此「印度尼西亞」逐漸代替了「荷屬東印度」,成為國名。
雅加達
雅加達是印尼首都,全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位於爪哇島西北部沿岸,是一座充滿熱帶風光的美麗城市,也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古城。雅加達是印尼的海陸空交通樞紐。亞洲南部與大洋洲的航運中心。近年來最引人注目的變化是公園與旅遊景點日益增多。位於莫迪廣場中央,有一座高達137米的大理石塔,塔頂的火焰部分是用30公斤的純金打造而成的,象徵著印尼的獨立和自由。
萬隆
西爪哇省省會,是座群山環抱、花木繁茂、風景優美、空氣清新的山城。萬隆有全國最大的天文台,頗具規模的地質博物館和數十所高等學府。世界聞名的、印尼唯一的奎寧工廠,生產專治瘧疾的金雞納霜(奎寧),約佔全國產量的90%,暢銷世界。萬隆是歷史名城。具有深遠意義的1955年亞非會議(又稱萬隆會議)曾在此舉行。林邦、倫邦湖、達哥瀑布、巽他山下的溫泉浴池和覆丹火山口等,均為著名景點。
婆羅浮屠
婆羅浮屠是世界七大奇跡之一,舉世聞名的歷史遺跡,其工程之浩大。建築之壯觀。可與埃及金字塔相媲美。「婆羅浮屠」意為「千佛壇」,位於日惹市西北約30千米處的一座丘陵上。建於公元850年。高42米。壇分9層,外形是階梯狀的錐體。上3層為圓形,下6層似方形,最上面為昂然矗立的鍾形塔,全部用石塊砌成。塔的每層都有迴廊。塔的第一至第五層迴廊的左右壁面有2100多面浮雕,刻著精美的《佛傳》、《本生事》和《華嚴五十三參之圖》等。四方形的階層上安放著432尊佛像,第六層以上小塔林立。計72座小塔。每小塔內罩一佛像。環繞著大塔而立。構圖精美。氣勢磅礴。這是古代中爪哇夏連特拉國王利用90萬名奴隸花了10多年時間修成的。在一個信仰伊斯蘭教的國家,竟然有著世界上最大的佛教神塔,至今令人費解。
巴厘島
巴厘島面積5623平方千米,95%的人信奉印度教。巴厘島環境優美,風景如畫。有菜松巫火山和阿貢火山,名勝古跡星羅棋布。擁有廟堂寺院4000多座,神廟中最著名的是柏沙基陵廟。巴厘島還是詩之島、舞之島,已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