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蘇門答臘島
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在中間與赤道相交叉,由兩個地區組成:西部巴里散山脈(Barisan Mountains)和東部的沼澤地。 高峻的巴里桑(Barisan)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綿亘1,600公里(1,000哩),其中葛林芝(Kerinci)山海拔達3,800公尺(12,467呎)。山脈以東為沖積平原,有許多河流蜿蜒經過,當中以哈里(Hari)河最長,可通航480公里(300哩)。托巴湖面積1,140平方 蘇門答臘島地形圖
公里(440平方哩)是諸多山湖中最大者。西半部山地縱貫,有90餘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東半部為平原,南寬北窄,最寬處約100千米以上。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當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富熱帶森林,覆蓋率60%。 巴里散山脈為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脈的連續,縱貫蘇門答臘島。該地區發現了煤、黃金礦床。火山所噴發的礦物質使得土壤肥沃。山脈景象優美而迷人,如多巴湖(Lake Toba)周圍區域。 在東部,強大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平地,遍布沼澤和湖泊。雖然該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是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也出產油」:棕櫚油和石油。 蘇門答臘島位於亞歐板塊的東南邊緣,該島以南地區位於印度洋板塊邊緣,是歐亞地震帶的一部分。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地震引發的10米高海嘯席捲蘇門答臘西部的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在印尼就有超過八萬人死亡,災情主要集中在亞齊省和北蘇門答臘省。
B. 蘇門答臘島的歷史
歷史:
蘇門答臘島處於海上絲綢之路要道,所以經濟繁榮,出現了一些著名的貿易城市,主要是在東部。印度宗教,特別是佛教,也隨之滲透到這個地區。歷史上,蘇門答臘島上有室利佛逝、蘇門答臘、八昔、亞齊、那孤兒、黎代等古國。中國南北朝時(5-6世紀)有干陀利國。
宣德十年(1436年)明宣宗昭封少漁翁王的兒子繼承王位。後來,蘇門答臘國被亞齊酋長國所滅,亞齊酋長國一直延續到20世紀,而蘇門答臘成為全島的名字。
蘇門答臘島位於赤道之上,是大巽他群島四個主要島嶼之一。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中國海,東南隔巽他海峽與爪哇島相望,北面為安達曼群島。
蘇門答臘島古名為Suvara Dvipa(梵語:黃金島嶼),在中國古代文獻中稱為金洲,因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島山區盛產黃金。16世紀時,其「黃金島」之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島尋金。
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主要由兩個部分組成:西部巴里散山脈(Barisan Mountains)和東部的低地平原。而西部沿海平原過於狹窄。
西半部的巴里散山脈是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脈的連續,呈西北—東南走向,綿亘1600千米,縱貫全島。有90餘座火山,其中最高峰為葛林芝峰(Mount Kerinci),海拔達3800米。由於火山灰的影響,部分地區土地肥沃,利於農業。
湖泊遍布,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山脈北部的多巴湖,面積1140平方公里,它是印尼第一大淡水湖,也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湖。
C. 蘇門答臘島的詳細資料
蘇門答臘
Sumatera,Pulau
蘇門答臘的古名為suvara dvīpa(梵文:「金島」),中國文獻中也稱為「金洲」,馬來語稱為Pulaw Emas ,也指金洲,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山區出產黃金。16世紀時「金洲」之名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尋金。【概況】世界第六大島,印度尼西亞第一大島嶼,僅次於婆羅洲。大巽他群島島嶼之一,經濟地位僅次於爪哇島。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海和爪哇島東南與爪哇島遙接。南北長1790千米,東西最寬處435千米。面積43.4萬平方千米,包括屬島約47.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4。西半部山地縱貫,有90餘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東半部為平原,南寬北窄,最寬處約100千米以上。常年高溫多雨,各地溫差不大,降雨則有明顯差異。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區可達4500~6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當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富熱帶森林,覆蓋率60%。有石油、煤、鐵、金、銅、鈣等礦藏。農產以稻米、咖啡、橡膠、茶葉、油棕、煙草、椰子等為主。工業有煉油、采礦、機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蘭、巴東、巨港等。【名稱來源】關於蘇門答臘島名稱來源有兩種說法:一說島名來源於梵文SamudraDvipa,samudra意為「海」,dvipa意為「島嶼」,故蘇門答臘古時曾叫蘇瓦納布米(Sumutrabhumi),意為「光輝綺麗的鄉土」,這個名字的同義詞即蘇門答臘布米(Sumutrabhumi),蘇門答臘即從蘇門答臘布米演變而來。蘇門答臘古稱安達拉斯,此名源於阿拉伯語。數百年前,該島廣為種植橡膠樹,人們便把它別稱為「帕齊亞」,印尼語意即「橡膠島」。印度尼西亞獨立後,該島又贏得「希望之島」的美稱。蘇門答臘島印尼語寫作Sumatera,英語習慣拼作Samudra。關於蘇門答臘這一名稱我國古籍很早便有記載,以《元史?世祖紀》著錄最早。其中記述了公元1282年蘇木都刺國遣使來朝。蘇木都刺即是我國史籍中對該島的最早譯名。在《元史?世祖紀》中則譯作速木都刺。嗣後它的名字屢屢見於我國的正史和其中多種典籍中,只是譯名不甚統一而已,到了清代改譯名為蘇門答臘,近代圖書就沿襲這一譯名至今。【自然地理】 地形
蘇門答臘島呈西北—東南走向,在中間與赤道相交叉,由兩個地區組成:西部巴里散山脈(Barisan Mountains)和東部的沼澤地。
高峻的巴里桑(Barisan)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綿亘1,600公里(1,000哩),其中葛林芝(Kerinci)山海拔達3,800公尺(12,467呎)。山脈以東為沖積平原,有許多河流蜿蜒經過,當中以哈里(Hari)河最長,可通航480公里(300哩)。托巴湖面積1,140平方 蘇門答臘島地形圖 公里(440平方哩)是諸多山湖中最大者。西半部山地縱貫,有90餘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東半部為平原,南寬北窄,最寬處約100千米以上。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當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富熱帶森林,覆蓋率60%。
巴里散山脈為青藏高原新生代山脈的連續,縱貫蘇門答臘島。該地區發現了煤、黃金礦床。火山所噴發的礦物質使得土壤肥沃。山脈景象優美而迷人,如多巴湖(Lake Toba)周圍區域。。
在東部,強大河流把淤泥帶到下游,形成了遼闊的平地,遍布沼澤和湖泊。雖然該地區宜耕土地少,對農業不利,但是其對印尼經濟發展的重要性不可低估,因為「地上出產油,地下也出產油」:棕櫚油和石油。
蘇門答臘島位於亞歐板塊的西緣,該島以北地區位於印度板塊邊緣,是歐亞地震帶的一部份。2004年12月26日,2004年印度洋大地震引發的10米高海嘯席捲蘇門答臘西部的沿海地區,造成嚴重破壞,在印尼就有超過八萬人死亡,災情主要集中在亞齊省和北蘇門答臘省。
植被
蘇門答臘島的大部分地區被被熱帶森林覆蓋,這些森林曾經是寶貴動植物(紅毛猩猩、老虎、貘、Rafflesia等)的棲息地。各類熱帶植物覆蓋全境,到處生機盎然。交疊錯落的山脈被原始森林淹沒,波平如明鏡的河流被高大挺拔的椰樹簇擁,無論是城市、鄉村、田野、道路都浸潤在綠色的海洋中。而綠色的海洋和蔚藍的天空構成一幅和諧美麗的風情畫卷,成為蘇門答臘亘古不變的亮麗景觀,給旅遊者留下深刻印象。不幸,當局的貪污風氣和非法森林開發使得這些原始森林目前面臨毀滅的危險。連所謂的「保護區」也遭到砍伐。
海岸
蘇門答臘島雖然海岸線很長,但缺乏天然良港。原因是經常受到「印度洋拍岸浪」的襲擊。一種高高捲起的拍岸浪呈一長排或兩排、三排向岸上推進,其力量極大,可以把漁船舉至浪巔,然後翻轉倒下。由於「印度洋拍岸浪」現象的存在,致使蘇門答臘、爪哇兩個主島,幾乎無天然良港。
氣候
由於常年高溫多雨,各地溫差不大,降雨則有明顯差異。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區可達4500~6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000~30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
人口
蘇門答臘人口密度不高(85 人/平方公里),人口稠密的地區包括北蘇門答臘、以及西蘇門答臘的中央高地,最大的市區集中在巨港和棉蘭。
當地居民使用52種不同語言,均屬於南島語系,文化方面也很接近。在東部,最普遍的語言是馬來語,但在其他地區不同的民族使用其他語言:南部和中部有Lampung語和Minangkabau語,北部的山區有Batak語, 最北部沿海地區有亞齊語。在市區也有華僑使用閩南語。
蘇門答臘大部分人信奉伊斯蘭教,但Batak族信基督教(荷蘭人傳播的宗教),除此之外,也有印度教徒、佛教徒、天主教徒等。
生物資源
蘇門答臘島占據著印度尼西亞國家領土的1/4。這里是一個名副其實的生物寶庫。島上僅僅哺乳類動物就有176種之多。除此之外還有眾多的爬行類,兩棲類動物。
除高地外,蘇門答臘氣候炎熱且極為潮濕。植被有蘇門答臘松、南洋松(Pinus merkusii)、大王花(Rafflesia arnoldii)、香桃木、竹、杜鵑花、蘭花、棕櫚樹、櫟樹、栗樹、烏木、鐵木、樟樹、檀香木及多種可用來製作橡膠的樹種。島上的動物包括猩猩、各種猿類、象、貘、虎、兩角聳立的蘇門答臘犀牛、長臂猿、樹鼩、飛狐猴、野豬和靈貓類。島上3座國家公園(勒塞〔Leuser〕山、葛林芝-塞布拉〔Kerinci Seblat〕和南巴里桑山〔Bukit Barisan Selatan〕)於2004年一起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遺產保護區。
隨著人類在當地雨林中活動的增多,生物資源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威脅,目前,猩猩不到5000隻,而根據印尼野生動物保護基金會的統計,在2001年,蘇門答臘犀牛隻有132頭了。蘇門答臘的生態環境問題已經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希望蘇門答臘島這座天然的生物寶庫能夠保持它的原貌。
D. 印尼有什麼寶石
印尼主產的應該是犀牛角和冰彩玉髓。
犀牛角,即犀角,為犀科動物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蘇門答臘犀牛等的角。根據種類的不同,長角的數量也不同。非洲的白犀牛和黑犀牛都有兩只角,而亞洲只有蘇門答拉犀牛有兩只角,其餘的兩個品種都只有一隻角。犀牛角從皮膚中長出來,質地很硬,每年可以長7.6厘米。
冰彩玉髓也稱冰種彩色玉髓,質佳者罕有產出,是石英質寶石中的稀缺品。玉髓在不含其它礦物質時呈無色到白色,在晶粒的母體中或其晶面侵入其它礦物時,便會體現其礦物的顏色,因而呈現出絢麗的色彩,因此得名冰種彩色玉髓,
冰種彩色玉髓主要代表品種為金黃色的金水菩提。又因其顏色豐富、冰瑩剔透,進而也稱之為冰彩玉髓。
冰彩玉髓以無色至白色較為常見,其他顏色也均有產出,但是因為紅,綠,藍紫等顏色的寶石較多見,所以在冰種玉髓中以金黃色最為珍貴。
冰彩玉髓的特點:
冰彩玉髓具有天然玉髓的靈氣,天然玉石看多了,也就能感覺到冰彩玉髓的靈氣,市場上那些冒牌貨自然騙不了您的火眼金睛。天然的冰彩玉髓在感覺上講究「冰」「潤」「透」「亮」。
冰:這是說冰彩玉髓摸起來有一種冰沁的感覺,那種清新脫俗的靈氣,似乎可以凈化浮躁的心靈、沉澱虛幻的浮世。
潤:這是說冰彩玉髓的水頭足,質地細膩,潤澤光滑,看起來水靈靈的,晶瑩欲滴。
透:冰彩玉髓呈勻凈的半透明至透明狀,對光觀察時透光現象明顯,有絢麗的光暈現象,加工好的成品晶瑩剔透。
亮:這是從顏色上來看的,通常冰彩玉髓色澤亮麗,給人極強的親和力,感染力,會有賞心悅目的感覺。
正是具備了這些要素,所以成就了冰彩玉髓不菲的價值。通俗地講,冰瑩剔透,色澤亮麗,觸感絲滑的冰彩玉髓就是值得珍藏的。
E. 蘇門答臘島的特產
蘇門答臘的特產是黃金。有金島和金洲之稱。
F. 北乾巴魯沉香和蘇門答臘沉香區別
星洲鷹木沉香
蘇門答臘沉香(也有人稱為:蘇門達臘沉香)屬星洲系,特點是味烈濃醇,或甜或涼,單一性,熟結香味張揚。被稱為「星州鷹木沉香」,外表看來在灰褐色木肉中有一絲絲的黑線,很像老鷹的翅羽色,所以稱為鷹木。這種生長在赤道地區的瑞香科植物,因為氣候的關系,其木質部樹脂腺的演化,和中南半島有所不同,最大的差別在樹干肉質的顏色比較深,樹脂腺也更為明顯粗大,因此一旦結香時,往往結的很大塊,所以香木的量大而氣味穩定。
由於赤道地區的日照長而雨量充足。季節變化不大且樹木生長快速,所以香結得不含太密太硬。不像其他地區生產的沉香,往往硬如鐵石很難再加工處理,或者質量氣味變化太大,不容易在氣味上給予固定的名稱。
北乾巴魯沉香
早期蘇門答臘沉香主要通過北乾巴魯出口到新加坡,是星洲沉的主要來源。然後經新加坡再銷售到中國大陸、香港、台灣、日本等東南亞國家。
北乾巴魯是印尼蘇門答臘島廖內省的首府。在那裡發現石油之前,北乾巴魯是一個寧靜的西雅克河河邊碼頭,只有這種安靜的地方才能產出高品質的沉香。然後社會發展到今天,北乾巴魯已經變為一座現代化的商業中心,也是那些熱衷於探索印尼內陸和腹地奧秘的冒險者的大門。北乾巴魯的沉香其實在古代非常出名,名號不亞於芽庄、惠安這些響當當的名區,品質也是跟越南的高品質沉香不相上下。然而商業的發展促使著對利益的瘋狂追求,因此北乾巴魯的沉香在很早以前就被採伐殆盡了,而新的沉香生成的環境也由於現代文明的發展而遭到摧毀性的打擊。
蘇門答臘島東海岸中段北乾巴魯原始叢林的野生沉水沉香原材,現已極為稀少,沉水原材更為稀有,蘇門答臘沉香具有星洲沉的主要特徵,但氣韻上略帶清涼香甜味,而北乾巴魯產區則的醇厚味道,香韻悠遠變化,非常奇妙。
不了解的可以咨詢香至尊的專家,或者可以到香至尊的官網看一下,上面有很多沉香專業知識,還有很多沉香實物圖片。
G. 蘇門答臘島在哪個州
亞洲
蘇門答臘的古名為suvara dvīpa(梵文:「金島」),中國文獻中也稱為「金洲」,馬來語稱為Pulaw Emas ,也指金洲,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山區出產黃金。16世紀中葉時「金洲」之名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尋金。 世界第六大島,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島嶼,僅次於婆羅洲。大巽他群島島嶼之一,經濟地位僅次於爪哇島。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海和爪哇島東南與爪哇島遙接。南北長1790千米,東西最寬處435千米。面積43.4萬平方千米,包括屬島約47.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4。西半部山地縱貫,有90餘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東半部為平原,南寬北窄,最寬處約100千米以上。常年高溫多雨,各地溫差不大,降雨則有明顯差異。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區可達4500~6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300~31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當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富熱帶森林,覆蓋率60%。有石油、煤、鐵、金、銅、鈣等礦藏。農產以稻米、咖啡、橡膠、茶葉、油棕、煙草、椰子等為主。工業有煉油、采礦、機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蘭、巴東、巨港等。
H. 印尼的蘇門答臘島有誰能介紹一下啊
蘇門答臘的古名為suvara dvīpa(梵文:「金島」),中國文獻中也稱為「金洲」,馬來語稱為Pulaw Emas ,也指金洲,顯然是因為自古以來蘇門答臘山區出產黃金。
16世紀中葉時「金洲」之名名聲,曾吸引不少葡萄牙探險家遠赴蘇門答臘尋金。
蘇門答臘是世界第六大島,印度尼西亞第二大島嶼,僅次於加里曼丹島(婆羅洲),為世界最大群島——馬來群島所屬的大巽他群島島嶼之一,經濟地位僅次於爪哇島。
蘇門答臘東北隔馬六甲海峽與馬來半島相望,西瀕印度洋,東臨南海和爪哇島東南與爪哇島遙接,。南北長1790千米,東西最寬處435千米。面積43.4萬平方千米,包括屬島約47.5萬平方千米,佔全國土地面積的1/4。中部有赤道穿過,西半部山地縱貫,有90餘座火山,最高峰葛林芝火山,海拔3805米。東半部為平原,南寬北窄,最寬處約100千米以上。常年高溫多雨,各地溫差不大,降雨則有明顯差異。西海岸年降水量3000毫米,山區可達4500~6000毫米;山脈東坡至沿海平原年降水量2300~3100毫米,島的南北兩端年降水量1500~1700毫米。河流眾多,主要有穆西河、巴當哈里河、因德拉吉里河、甘巴河等,多能通航。熱帶雨林廣大,覆蓋率60%。有石油、煤、鐵、金、銅、鈣等礦藏。農產品以稻米、咖啡、橡膠、茶葉、油棕、煙草、椰子等為主。工業有煉油、采礦、機械、化工、食品加工等。重要城市有棉蘭、巴東、巨港等。
I. 誰能給個龍魚的介紹
龍魚,原產地稱之為AROWANA,華人的發音為「亞羅娃娜」,是西班牙語「長舌」的意思。其學名「SCLEROPAGES」是舌頭、硬咽狀的意思,按分類學上龍魚隸屬於OSTEOGLOSSIDAE科(骨舌魚科,又叫骨咽魚科)。
介紹
魚屬肉食性魚類,從幼魚到成魚,都必須投喂動物性餌料,以投喂活動的小魚最佳。動物內臟,易妨害消化系統,不可投喂。投喂的人工配合飼料多選用對蝦飼料(浮性) 。提醒您一點的是:魚和人一樣需要各種養份,不可以投喂一種餌料,應制定出一份營養豐富的菜單,以確保它的營養均衡。 龍魚適應的水溫介於24~29℃均可,如果魚只適應良好,甚至可以適應22~31℃的溫度。不過龍魚和其他的觀賞魚一樣,切忌水溫急劇變化。 中國大陸稱為「龍魚」、香港人稱之為「龍吐珠」(可能是由於幼龍的卵黃囊象龍珠的緣故),骨咽魚科的魚分別產於四個地方:亞洲、南美洲、澳洲、非洲。主要產於印尼和馬來西亞。
簡介
龍魚全身閃爍著青色的光芒,圓大的鱗片受光線照射後發出粉紅色的光輝,各鰭也呈現出各種色彩。
極品龍魚(7張)不同的龍魚有其不同的色彩。例如,東南亞的紅龍幼魚,鱗片紅小,白色微紅,成體時鰓蓋邊緣和鰓舌呈深紅色,鱗片閃閃生輝;黃金龍、白金龍和青龍的鱗片邊緣分別呈金黃色、白金色和青色,其中有紫紅色斑塊者最為名貴。這一科龍魚的主要特徵還有它的鰾為網眼狀,常有鰓上器官。 龍魚屬肉食性魚類,從幼魚到成魚,都必須投喂動物性餌料,以投喂活動的小魚最佳。動物內臟,易妨害消化系統,不可投喂。投喂的人工配合飼料多選用對蝦飼料(浮性) 。提醒您一點的是:魚和人一樣需要各種養份,不可以投喂一種餌料,應制定出一份營養豐富的菜單,以確保它的營養均衡。 龍魚適應的水溫介於24~29℃均可,如果魚只適應良好,甚至可以適應22~31℃的溫度。不過龍魚和其他的觀賞魚一樣,切忌水溫急劇變化。 中國大陸稱為「龍魚」、香港人稱之為「龍吐珠」(可能是由於幼龍的卵黃囊象龍珠的緣故)、台灣人稱之為「銀帶」、日本人稱之為「銀船大刀」。骨咽魚科的魚分別產於四個地方:亞洲、南美洲、澳洲、非洲。主要產於印尼和馬來西亞。亞洲龍魚按純正血統可細分為七種:辣椒紅龍、血紅龍、橙紅龍、過背金龍、紅尾金龍、青龍、黃尾龍 辣椒紅龍:生長於仙塔蘭姆湖以南的地方,是目前價格最高的紅龍。它又有兩種:第一種鱗片的底色是藍的;第二種的頭部則長有綠色的魚皮。辣椒紅龍的價昂是因它的稀罕及其身上所覆蓋著的粗框鱗片(故其深紅的色彩)、深紅色的鰓蓋還有比較大的鰭和尾鰭。此魚的幼魚可從它較寬的身體、較大的眼睛、菱形的尾鰭、較尖和突出的頭部以及紅色的鰭,特別是其胸鰭,輕易地被確認出來。它大眼睛的直徑通常相等於眼睛和嘴尖的距離。鱗片帶有淡淡的綠和黃或橙色。不過,此魚的色彩最快也要等一年半的時間才會顯現出來,慢的話就要等上四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了。
龍魚種群分類
分類簡介
根據龍魚的分布幾種類,大致上可分為下列幾項:
亞洲:
(1)辣椒紅龍〔Scleropages formosus) (2)血紅龍 〔Scleropages formosus) (3)橙紅龍 〔Scleropages formosus) (4)青龍魚 〔Scleropages formosus) (5)過背金龍〔Scleropages formosus) (6)高背紅尾金龍 〔Scleropages formosus) (7)紅尾金龍 〔Scleropages formosus) (8)黃尾龍 〔Scleropages formosus)
美洲:
(1) 銀龍魚〔Osteglossum bicirhosu〕 (2) 黑龍魚〔Osteoglossum ferrerirai〕
澳洲:
(1) 星點龍魚〔Scleropages jardini〕 (2) 星點斑紋龍〔Scleropages leichardti〕
非洲:
非洲黑龍〔Heterotis niloticus〕
分類詳述
亞洲龍魚按純正血統可細分為七種:辣椒紅龍、血紅龍、橙紅龍、過背金龍、紅尾金龍、青龍、黃尾龍 辣椒紅龍:生長於仙塔蘭姆湖以南的地方,是目前價格最高的紅龍。它又有兩種:第一種鱗片的底色是藍的;第二種的頭部則長有綠色的魚皮。辣椒紅龍的價昂是因它的稀罕及其身上所覆蓋著的粗框鱗片(故其深紅的色彩)、深紅色的鰓蓋還有比較大的鰭和尾鰭。此魚的幼魚可從它較寬的身體、較大的眼睛、菱形的尾鰭、較尖和突出的頭部以及紅色的鰭,特別是其胸鰭,輕易地被確認出來。它大眼睛的直徑通常相等於眼睛和嘴尖的距離。鱗片帶有淡淡的綠和黃或橙色。不過,此魚的色彩最快也要等一年半的時間才會顯現出來,慢的話就要等上四年或者更長的時間了。 血紅龍:血紅龍的原產地和辣椒紅的恰恰相反,是在仙塔蘭姆湖以北的地方。血紅龍成魚的身體主要由細框的鱗片覆蓋著,鰓蓋也同樣是紅色的。此魚有紅色的鰭,不過身體卻比較細長。和辣椒紅不同的是,血紅的色彩會很快地在一年後便顯現,所以甚受人們的喜愛。更何況,此魚的售價也因其充裕的供應量而比辣椒紅來得低。它幼魚的身體比辣椒紅龍幼魚的相對地來得長,鰭和眼睛也比較小。此外,血紅龍幼魚的鰭也一樣是紅色的。所不同的是,它的尾鰭呈圓形,頭部也不比辣椒紅龍幼魚的突,鱗片略帶淺綠和粉紅的色澤。 橙紅龍: 產自科同加烏河[RiverKetongau]和其支流。完全發育的橙紅龍身體比血紅龍相對地長,一般可長至九十cm。此魚的鰓蓋為橙紅色,鱗片通常也只是橙色的。有些橙紅龍的鰭是橙紅色的,而一些劣等橙紅龍的甚至是黃色的呢。獨特的是,幼魚的頭部比較圓。此紅龍鱗片上的色彩亦因為常常遠不及血紅或辣椒紅的亮麗而越發使人覺得它暗淡無光。除此之外,眼睛比辣椒紅小的橙紅龍也是三種紅龍當中價錢最低的。可是此魚卻少有人問津。 過背金龍:顧名思義,這種普遍被稱為馬來亞骨舌魚[MalayanBonytongue]、馬來西亞金龍[MalaysianGolden]、布奇美拉藍[BukitMerahBlue]、太平金[TaipingGold]、柔佛金[JohoreGold]等的龍魚原產自馬來西亞半島〕。過背金的魅力和美麗之處在於其鱗片的亮度。和紅尾金不相同,成熟的過背金全身都長了金色的鱗片。前者的只長到由腹部算起的第四排而已。不僅如此,過背金的顏色也會隨著魚齡的增加而加深,就好比從魚身的一邊跨越到另一邊去似的。過背金有幾種不同的底色,但多以紫色為主。其他較為罕見的尚有藍、綠、金。高價的紫底細框過背是日本人最為偏愛的品種。細框指的是魚鱗上的紫色多於金,那金只顯現在鱗片的邊緣罷了。這使得魚兒看起來就象一尾鱗片鑲金以及鰓蓋呈金的紫色龍魚,既華麗又貴氣,令人不禁為之側目。7-8cm長的幼魚,其鰓蓋可見一抹金。緊接著便是由頭部延伸到尾部那青黃色的直線。長到9-10cm長的時候,紫色過背金的紫色色底鱗片就已經長到第四排了。最後到了適宜出口的12-15cm長的時候,有些龍魚的甚至已達到了第五排呢,最起碼也有背鰭周圍的部分吧。這般長度的六~七個月大過背金鱗片上的金色邊緣已經很明顯了,僅僅兩周歲的魚便已宛如閃亮耀眼的純金塊。雖然過背金與紅尾金尾巴和鰭的顏色都一樣,但前者的這一大特徵卻和價格較低的後者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不過,有些過背金也會有顏色較淺的鰭。鑒於價昂的過背金和價格大眾化的紅尾金之間的相似之處,所以新手在購買時還是先征詢專家的意見為宜,再不然就是向可靠的養殖者購買。 紅尾金龍:原產自印尼蘇門答臘島的紅尾金龍,於當地的北乾巴魯河[Pekanbaru River)和坎葩爾河[KamparRiver)生長。其身體的上半部,包括它第五和第六排整整兩列的鱗片都是很獨特的黑或深褐色。因此,它鱗片上的金色色彩最多也只能達到第四排。這一點絕對有別於過背金。它和過背金還有另一個差別,就是尾鰭上端三分之一的部分和背鰭都是深綠色的。至於尾鰭下端三分之二的部分,則與臀鰭、腹鰭和胸鰭一樣都是橙紅色的。這一點倒是和超級紅頗相象的。和青龍相似,一條7-8cm長的紅尾金所有的鰭都是黃色的。只有在魚兒的主食是富含紅色素(beta~carotene)的小蝦時,鰭部的紅色才會在它長至10~12cm長的時候顯現。到了它15~20cm長的時候,鱗片的金邊亦已形成。這種鑲金邊的鱗片最多會一直『攀爬』到第四排為止。然而,如果你把過背金和紅尾金並排的話,你就會清楚察覺到兩者之間的差異。縱使兩條龍魚都一樣為十五cm長,而且色彩均已達到了第四排的鱗片,但你一樣會發覺到過背金的金色到底還是比紅尾金的來得深。不過有些魚齡為5-8歲,也就是65cm及更長的特級紅尾金身上的金色色彩卻會達到第五,又或者甚至是第六排呢。人們一般認為紅尾金比紅龍更具攻擊性,但卻肯定比過背金來得溫馴。正因如此,於一個水族箱內同時飼養八到九條的紅尾金或超級紅比起飼養一整缸的馬來西亞金龍相對地容易。和過背金相似,這種龍魚亦有不同的底色~藍、金和青。 青龍:在所有受到華盛頓公約(英文簡稱CITES)保護的亞洲龍魚品種當中,青龍的售價乃最低廉。這主要是因為野生青龍的產地遍布東南亞多個國家。鑒於它在日本極受當地高校生的喜愛,因此大多數在華盛頓公約下注冊的養殖場都有培育此魚。既然如此,日本水族進口商,一次購買過四百~五百條的青龍幼魚亦不足為奇。有些青龍的鱗片是半透明的,更有些是不透明的。它的側線在其灰綠色的鱗片當中更是顯眼。上好青龍的身體上部會有淡淡的藍或紫色。成魚的頭部也較圓和較小,看起來和其他的龍魚品種真有如天淵之別。由於青龍幼魚的頭部和身體比較成比例,故人們多認為它比成魚更好看。 黃尾龍:此龍魚亦常常被稱為黃龍魚或者黃尾龍魚。黃尾龍幼魚鰭上的粉紅色會隨著它的成長而逐漸消失。成魚全部的鰭都是黃色的,故得以命名。人們時常誤以為此魚是超級紅和黃尾或青龍在野外交配而得,其實不然。它本身確實為一個龍魚的品種。因為此魚的色彩一點都不鮮艷,所以並不受到人們的喜愛。由於商業價值低,因此並沒有幾家養殖場在培育純正血統的黃尾龍;反而只是常拿它來和超級紅配種,以便繁殖出一號半紅龍。此魚多生長在加里曼丹北部城市,班扎爾馬新[Banjarmasin)附近的河流和支流。 澳洲的龍魚有兩種:星點龍、和星點斑紋龍 星點龍Scleropages leichardti:產於澳大利亞東部,和星點斑紋龍很相似,幼魚極為美麗,頭部較小,體側有許多紅色的星狀斑點,臀鰭、背鰭、尾鰭有金黃色的星點斑紋,成魚體色為銀色中帶美麗的黃色,背鰭為橄欖青,腹部有銀色光澤。各鰭都帶有黑邊。屬夜行性魚類。近年澳大利亞政府大量放養此魚魚苗所以數量不會少。 星點斑紋龍 Scleropages jardini:產於澳大利亞北部及新幾內亞,體形較小,口部尖,體色為黃金色中帶銀色,半月形鱗片,腮蓋有少許金邊,尾鰭背鰭有金色斑紋。飼養容易,可人工繁殖。 南美洲骨舌魚科的魚類主要有三種:銀龍、黑龍、象魚(又叫海象、巨骨舌魚) 銀龍:Osteoglossum bicirrohomus 出要產於巴西亞馬遜河流域。1929年被魚類學家溫帶理(Vandelli)首先發現。在當地是一種食用魚。1935年引入美國。1955年引入日本。1966年日本神戶的宮田先生在九州阿蘇長陽的熱帶養殖場利用溫泉首先人工繁殖成功。但我國市場上所見的還是由南美經過美國轉口引進的人工繁殖的極少。此魚鱗片巨大、呈粉紅的半圓形,魚體呈現象是金屬的銀色,其中含有鈷藍色、藍色、青色等顏色混合,閃閃發亮。背鰭、臀鰭向後生長其基部很長,尾鰭短、胸鰭大。 黑龍:Osteoglossum ferreirai 形狀和銀龍幾乎一樣,成魚為銀色,但體形長大時會趨向黑色帶紫和青色,有金帶。極具觀賞價值。幼魚有明顯的黑色體紋胸鰭下掛著卵黃囊所以香港人稱之為黑龍吐珠。 象魚:Arapaima pirarucu 產於哥倫比亞、巴西。體形巨大可長至5米長。在原產地被作為食用魚。近年由於數量銳減已經被當地政府禁止捕撈和販賣,更加不讓出口。我只在武漢新世界水族公園見到過一尾兩米長的象魚。體色黑,鱗片有橙紅色的框。力量極大當它的尾部掃到水族箱的玻璃壁的時候會發出很大的聲響。 非洲骨舌魚只有一種稱為尼羅河龍魚Heterotis niloticus 分布於尼羅河中上游和熱帶西非洲。外形類似於亞洲及澳洲龍魚。其吻端到背鱗前位置的輪廓不是直線型的,此外口部較大而不開裂,覓食時才會張開。體色為橄欖色帶灰色而不是黑色,天然水域中的尼羅河龍魚可長達一米,重6公斤。在水族箱中可長至80厘米。須注意的是此魚不吃小魚而是吃浮游生物,象淪蟲、紅蟲等等,這樣巨大的魚吃這么小的東西有趣吧?它的第四、五腮面的上部是螺旋狀的類似於迷宮科魚類的呼吸器官。
J. 印度尼西亞特產有哪些
1、巴迪布
印尼巴迪布布上印有多姿多彩的彩色圖案,如花卉、蝴蝶、螺旋或幾何圖案等,設計別致,極具特色。巴迪布色彩一般以黃、黑、紅為主色,鮮艷明快。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印度尼西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