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印尼軍事實力和越南相比如何
與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相比,最大的兩個優勢是海軍和空軍。印度尼西亞的軍事力量比越南強得多,未來成為東南亞第一軍事強國也不是不可能。 印度尼西亞最大的優勢是人口多,超過1億人,所以經濟總量也很大,進入了G20集團。 也就是說印度尼西亞的經濟總量在世界前二十以內。
當然,海軍和空軍是最燒錢的軍種。 像越南這樣經濟量有限的國家,不能自然建設,但說到印度尼西亞和越南的軍事力量,兩國隔海相望,印度尼西亞被稱為千島國。 所以,他們最好比海軍和空軍吧。 印度尼西亞海軍45000多人,分為東部和西部兩個艦隊,還有一個軍事海運司令部,這些編制類似於美國海軍的部署。最後,印度尼西亞空軍裝備了大量的蘇-30MKK和蘇-35戰斗機,還有80架美國製造的F-16戰斗機。 相比之下,越南空軍只有20多架蘇-27SM戰斗機和少量蘇-30MKK戰斗機。 不足以與印度尼西亞空軍對抗。
所以,印尼的軍事力量要比越南強大,主要還是因為有錢,買得起先進裝備,而且買的還不少。至於說單兵素質嘛,那還是越南強,但是在導彈面前,恐怕越南那點單兵素質,也無法完全展現了吧。
② 軍備競賽,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內卷化現象,為世界帶來了什麼呢
所謂軍備競賽,一般是指和平時期敵對國家或潛在敵對國家互為假想敵、在軍事裝備方面展開的質量和數量上的競賽。各國之間為了應對未來可能發生的戰爭,競相擴充軍備,增強軍事實力。是一種預防式的軍事對抗。實際上,自從人類歷史有戰爭開始,軍事競賽就已經開始,只不過由於冷兵器時代武器裝備大多沒有本質差別,因此那時的軍事競賽主要是“軍人競賽”,即以士兵數量和訓練為主,以後軍糧儲備為輔的競賽。然而到了熱兵器時代,尤其是“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機槍的出現,極大改變了人數在戰場上的傳統優勢;而同時期蒸汽機、鐵甲艦在海戰中表現出的巨大威力,更讓先進武器裝備的重要性凸顯無疑。裝備更先進、更多的武器裝備成為各國軍事競賽的首選,真正意義上的“軍備競賽”就開始了。
二戰德國虎式坦克
2.二戰前列強間的軍備競賽
由於一戰時期戰爭催熟了很多先進武器,如飛機、坦克、潛艇等等,二戰前的軍備競賽顯得尤為激烈。雖然《凡爾賽和約》在表面上限制了世界各國軍力,但每一個國家都在想盡各種辦法增加產能、瘋狂擴充。以德國為例,《凡爾賽和約》規定德國全國總兵力不允許超過10萬,德國和當時同為“歐洲賤民”(英國首相勞埃德·喬冶語)的蘇俄合作,將坦克、飛機等很多研究、生產、訓練設施搬到了蘇聯境內,為德國培養了大批的裝甲兵、飛行員及其他兵種。而百廢待興的蘇聯則藉助德國先進的工業和科技,短期內一躍成為世界軍工大國,並在日後擊敗了帶給自己先進技術的德國侵略者,不得不說歷史充滿了黑色幽默。
③ 關於歷史
美國——第二個要倒的帝國大廈
2004年6月18日星期五
前幾天,里根的葬禮,讓人們再次回想起第一個倒下的帝國大廈——蘇聯。有人說,是
美國總統里根的軍備競賽將蘇聯拖垮了;也有人說,蘇聯的垮台是蘇聯的本身原因,這
個腐朽的帝國大廈,美國總統里根只不過是輕輕的一推,倒下了。
其實,蘇聯的垮台的原因,根本上是本身的原因。外部因數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外
部因數並不是靠美國一家,是美國拉著日本、歐洲、中國、沙特等國一起推了一下這個
龐大的帝國大廈。如果當時的蘇聯,出現的不是戈爾巴喬夫,而是鄧小平,情況也許不
會這樣。反之,中國如果在20年前出現的不是鄧小平,而是戈爾巴喬夫,情況又會如何
呢?
然而,在蘇聯垮台的同時,美國卻培植二個僅次於美國的次經濟帝國,日本與德國。日
本與德國這二個次經濟帝國的存在,對美國來說是好事嗎?未必。
布希父子二次打了伊拉克戰爭,第一次是老爹,打的真漂亮,雖贏得了戰爭,但丟掉了
總統寶座;小布希打伊拉克戰爭可沒那麼幸運了,那個次經濟帝國的德國,那個昔日共
同推倒蘇聯帝國大廈的歐盟大佬,就是不買美國的賬,竭力反對。也許是今年諾曼底戰
役60周年吧,德國人會感謝美國嗎?,盡管德國總理說德國被解放了。
那個次經濟帝國的日本,以小泉為首的政府,拚命地追隨美國,像是美國的鐵哥們。請
不要忘記,日本是唯一遭受核彈頭的國家,這個對日本進行核攻擊的就是美國。也許還
沒到時候,會有那麼一天,當美國這個帝國大廈腐朽的話,日本會用當年推蘇聯100倍
的力量來推倒美國。
美國會垮台嗎?也許會有95%的人認為,那隻是天方夜談,做夢而已。其實美國與蘇聯
一樣,真的要倒下來,是美國本身的原因,誰也攔不住,也沒人會去阻攔。看一下美國
人的揮霍吧,盡管有5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盡管有5000多億美元的財政赤字,美國
人照樣大膽消費,美國政府照樣大膽擴充軍備。
像美國這樣的巨額雙子赤字,放在任何一個國家,盡管沒那麼嚴重,早就破產了,葉立
欽的俄羅斯如此,阿根廷如此,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也如此,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
如此。曾經是中等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阿根廷,貨幣的貶值,一夜之間使一半人淪為貧
民;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達人均GDP1000美的印尼,亞洲金融危機讓印尼的1億人口淪為
貧民。這些國家的破產,共同的特點就是過多的舉債所導致。
為何美國人能那麼過度地揮霍卻什麼事也沒有呢?這是因為全世人都喜歡美元,美國人
所揮霍的錢,可以從聯邦儲備局用白紙無止盡地印出來。
今天,日本購買了近500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國債,外匯儲備近9000億美元;中國購買了
1000多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國債,到今年末的外匯儲備可能超過6000億美元。換言之,日
中兩國的政府所持的外匯儲備今年將超過15000億美元,如果加上民間與銀行與企業的
外匯,至少是22000億美元。這22000億美元中,如果70%是美元,也就是說,中國與日
本人手裡有15000億純美元資金。再加上東洲各國的外匯,東亞手裡至少有25000億純美
元資金。
到2010年,東亞手裡的純美元資金將超過4萬億美元;2015年,東亞手裡的純美元資金
將超過5.5萬億美元。
有那麼一天,美國人要買石油時,中東的石油生產國說:「對不起,美元我們不收
了。」其他所有賣商品的人都對美國人說:「對不起,美元我們不收了。」會產生什麼
後果呢?
2015年,如果東亞人將美元全部拋出的話,美國還存在嗎?
柯林頓是一個偉大的總統
對美國人來說,柯林頓可以說是一個偉大的總統,盡管他的拉鏈經常拉的不緊。他在任
期8年中,在日本與歐盟經濟不斷下滑的同時,使美國的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在他
離任的前幾年,他扭轉了30多年來美國一直是財政赤字的狀況,最高取得多達2000多億
美元的財政贏余,同時使美國的失業率將低到4%左右。為什麼柯林頓總統能取得如此驕
陽的成就呢,可歸結為一句話,柯林頓總統始終如一地貫穿著[以經濟建起為綱] 要
領,利用世界上一切可利用的經濟資源。
在柯林頓總統離任之前,美國已經強大到,在世界任何事務中可藐視歐盟與日本的地
步。換言之,美國已經強大到可單挑世間任何事務的地步,科索沃戰爭就是個例子,希
拉里第一夫人在歐洲給柯林頓掛了個電話,柯林頓就馬上下令轟炸南聯盟,而且歐盟無
法使美國停止,要不是有人搗鬼誤炸了中國大使館,南聯盟也不知被轟炸到何時。再舉
一例,柯林頓總統訪問中國,飛機是飛越了日本直飛到中國,再從中國直飛回美國,日
本人是一片嘩然,被日本人稱為是[越頂外交]。近30年來,美國總統訪問中國肯定要順
道去日本一次,而柯林頓總統卻藐視日本。當柯林頓西安受到皇帝般的迎接時,日本人
心裡是酸溜溜的,但又不敢言。
小資料:
1. 柯林頓1992年11月,擊敗老布希獲得總統大選時,美國當年的GDP還不到6.0萬億美
元;在柯林頓要離任時的2000年GDP達到9.8萬多億美元,名義增長了63%之強。同時還取
得了2000多億美元的財政贏余。
2. 反觀日本,1992年的GDP是484兆日元;2000年的GDP為513兆日元,名義GDP才增長了
6%之弱,當年的財政赤字達44兆日元。
布希總統在加速帝國大廈的倒塌
布希在佛羅里達州,以微弱的多數取得了勝利,從而取得了總統的寶座。但是,如果將
全美國的選民的選票統計一下,布希的選票比戈而還少了2個百分點左右。
這位牛仔出身的總統,一上任就任命了一批他老爹時代的干將,一改前任柯林頓的國
策,建立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超保守方針。
美國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曾經在1975年11月至1977年1月任國防部長,當時是美國
歷史上最年輕的國防部長;美國副總統切尼,1989年3月21日,擔任老布希總統的國防
部長,並參與策劃了第一次打擊伊拉克的「沙漠風暴行動」。這二位超級鷹派,連同布
什家族,背後有著巨大的石油與軍事工業財團的利益。他們利用「9.11」事件,挾克林
頓總統留下的強大的美國經濟的餘威,將美國引向一個單邊的強權主義的道路,目空一
切。特別是拉姆斯菲爾德,叫囂還要建立一支太空軍隊,由於去年2月的美國哥倫比亞
號太空梭解體墜毀(至今還沒有重返太空),加之巨額的財政赤字,也許只能永遠是
個睡夢。
布希總統,在國內經濟政策上,實行了大規模減稅,受益的大部分是富人;在軍事上,
一改柯林頓前總統的抑制軍備的政策,大量擴充軍備,養肥了與拉姆斯菲爾德以及切尼
密切的軍事工業財團;對外,解決了阿富汗後,覺的沒油水,於是就將戰爭的魔爪強行
伸進到伊拉克。
伊拉克第二次戰爭,是布希總統的一箭三雕。
第一, 攻打伊拉克,可消耗大量的武器與巡航導彈,可給軍事工業財團帶來巨大的利
益;拿下伊拉克後,布希與切尼背後的石油工業財團,可掌握佔世界第二位儲量的石
油,所帶來的利益簡直無法比喻。還有,可讓伊拉克脫離歐佩克,每天生產出800萬桶
石油,一舉打破歐佩克對石油價格的控制,讓石油價格降到13美元一桶,使美國的經濟
能持續穩定地增長,有利於布希總統的連任。
第二, 薩達姆曾經派人暗殺過老布希,並將織有老布希頭像的地毯鋪墊在薩達姆宮殿
里,任人踩踏。所以,布希總統,只要一聽到薩達姆的名字,氣就不打一處來。拿下薩
達姆,可給布希總統出一口惡氣,以解心頭之大恨。
第三, 俄羅斯,這個前蘇聯的繼承者,盡管在經濟上已經是微不足道,對美國來說,
可忽略不計。可俄羅斯的核武器與軍事力量,還是讓美國怕五分。俄羅斯的經濟靠石
油,但石油的開采成本遠高於中東,每桶石油的開采費大約在10美元以上。如果世界的
石油價格降到了13美元一桶,那麼俄羅斯每賣一桶石油,去掉運費可能是虧本的。所
以,伊拉克石油一旦落入美國之手,俄羅斯將遭到滅頂之災,所以將不得不俯首地受美
國控制。還有就是沙特,控制著歐佩克,總是將石油價格搞的高高的,美國頗有微詞;
特別是「9.11」,美國人發現, 沙特政府贊助了拉登。因此,美國早就計劃甩掉沙特皇
室,只要拿下伊拉克石油,這種計劃就有可能實現。
布希總統的單邊強權主義,強行攻打伊拉克,終於撼動了美國,這個帝國大廈的根基。
德國,這個歐洲共同體老大,長年以來是美國忠實的盟友,與美國前總統里根的一道,
為推倒蘇聯帝國立下了汗馬功勞;在美國的幫助下推倒了柏林牆,統一了德國。按理
說,德國對美國應該感謝不盡,追隨美國才是。
尼克松曾經說過,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時過境遷,對德國來講,蘇聯的
威脅已不存在了;蘇聯的繼承者俄羅斯已不是敵人,俄羅斯豐富的石油資源與其它礦產
資源,是德國經濟賴以生存的保證,換言之,俄羅斯是德國的夥伴。既然昔日的敵人蘇
聯不存在了,而且也永遠不可能復活,德國也統一了,所以,[兔死走狗烹],美國軍隊
在歐洲的繼續存在,對德國來講,其實是多餘的了。如果說德國存在敵人,那就是經濟
競爭的對手,這個經濟競爭的主要對手就是美國,或者說就是美元。光憑德國的力量,
是不可能撼動美元在世界霸王的地位,盡管德國是一個次經濟帝國。
布希總統強行攻打伊拉克,會給德國人想起什麼?
會使德國人想起,二戰時美國飛機的狂轟濫炸;還會使德國人想起,戰敗後德國東部數
百萬德國人被趕出世代相傳的土地給割讓給波蘭,上百萬德國婦女被盟軍(特別是被蘇
聯軍隊)強暴。盡管這些是希特勒的過錯。
日耳曼人是偉大的,決不允許美國為了石油讓數千萬伊拉克人民遭殃。於是,德國堅定
不移地站在反戰的立場,反對美國對伊拉克動武。
作為美國的盟友,終於分道揚鑣了。與其說是伊拉克戰爭讓德國離開美國,到不如說,
德國本來就想離開美國,伊拉克戰爭只不是一個契機而已。
法國,這個歐洲共同體老二,在蘇聯垮台之前,長年協調於美國與蘇聯之間,從來沒屈
服於美國,充分發揮著大國的作用,享盡了冷戰所帶來的好處。
當年的戴高樂將軍所領導的法國,獨自研製核武器時,遭到美國的阻止,還被美國取消
了用於核武器試驗的電子計算機訂單。然而,戴高樂將軍不屈不撓,不僅研製出原子彈
與氫彈,還首先沖破了美國的阻力,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以法國為首的歐洲空中巴
士,去年的定單首先超過了美國波音公司,換言之,歐美在世界客機市場上,正在進行
著一場殊死搏鬥。
在冷戰時代,法國的工作重點,其實是放在了歐洲統一上。前總統密特朗與當時的德國
總理科爾,建立了以法德為軸心的歐洲統一,並創立了歐元,以抗衡美元的霸主地位。
布希總統強行攻打伊拉克,法國堅定不移地站在反戰的立場,並拉著德國與俄羅斯一起
反美。美國總統安全顧問賴斯對法國是耿耿於懷,認為法國是傳統的反美,並威脅要報
復。
盡管建立了以法國與德國為軸心的歐元,即便就英國今後加入歐元,但歐盟內部25國
(過幾年還要擴大)的差異,要整合好還需時日,至少要10-15年時間。所以,歐元能
真正能挑戰美元霸主的地位,可能要到2015年以後。
與德國一樣,法國沒有敵人。如果非說法國受到威脅,那就是美國的單邊霸權主義。為
什麼要建立統一的歐洲,就是為了抗衡美國,實質上就是為了抗衡美元。
法德兩國的聯合,盡管不能抗衡美國,但他們把希望投向了中國。中國的強大,對法德
兩國來講,是百利而無一害。首先,中國越強大,他們可得到更大的市場,其次,中國
越強大,又多了一個抗衡美國的力量。法德兩國竭力要出售武器給中國,不僅僅是商業
上的需要,還有另一個目的,就是增強中國抗衡美國的力量。
再重復尼克松曾經說過的話,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
俄羅斯,這個前蘇聯帝國的繼承者,到1991年為止的100多年來,在世界事上始終能發
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可今天的俄羅斯,特別是葉立欽最後時刻的俄羅斯,從來就沒有
那麼窩囊過。
蘇聯帝國,戈爾巴喬夫時代,人均GDP大概在1萬美元左右,按理說也算是個中等發達國
家的水平。可是,蘇聯的國力,大部分消耗在對外擴張上,每年大約將國民生產總值的
20-30%用在軍事上;為了控制東歐朝鮮古巴等國,每年付出了高昂的代價。所以,蘇聯
人民的生活水平遠低於中等發達的國家。加之蘇聯官員的腐敗,蘇聯人民早就對蘇聯共
產黨政權失去了信心,葉立欽就是利用蘇聯人民的願望,輕而易舉地取得了政權。
可惜,葉立欽太幼稚了。葉立欽大概認為,東方陣營與西方陣營的斗爭,只不過是共產
黨制度與民主制度的斗爭而已;俄羅斯今天放棄了共產主義,實行了民主,所以,俄羅
斯也就成為西方陣營的一員了,是美國的朋友了;所以,西方國家應該對俄羅斯進行援
助,讓俄羅斯人也富裕起來。
為了得到美國的援助,為了得到像二戰後美國的馬錫爾式的援助,葉立欽帶著編制的數
百億美元的受援計劃訪問了美國;為了討好美國,在美國國會上向美國國會議員宣稱,
決不讓共產主義在俄羅斯復活。美國的國會議員聽了葉立欽的報告,給予了熱烈的鼓
掌,他們說:「俄羅斯不僅僅只應該擁有民主,還應該擁有麵包。」言中之意,俄羅斯
理應得到美國的援助。
當年二戰後美國對歐洲的援助,實行了馬錫爾計劃,讓西歐經濟迅速復甦,其目的是為
了共同對付俄羅斯的前身——蘇聯帝國。葉立欽想讓美國再搞一個馬錫爾計劃,讓俄羅
斯富裕起來,美國會嗎?美國這么去做,又為了什麼呢?所以,一直到葉立欽離任前,
俄羅斯根本就沒有得到,也不可能得到美國的巨額援助。
1992年元旦,葉立欽推行了西方陣營給開的「休克療法」的經濟葯方,想讓俄羅斯跑步
進入資本主義。葉立欽想,我全盤接收了西方陣營的「休克療法」,萬一在經濟改革中
有什麼困難,以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會伸出手幫助他。然而,結果又是如何呢?
1992年,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突然進入資本主義,整個社會根本就無法適應,物價上漲,
國民經濟迅速地下降,當年的GDP大概下降了15%左右;1993年-1994年兩年的GDP,大概
又每年下降10%以上。換言之,俄羅斯的GDP,在3年中大約下降了一半,俄羅斯有一半
人生活水平大概倒退了30年,就在三年裡,國有資產被少數人給瓜分了。到1995年,俄
羅斯的GDP,按美元計算,已經降到了人均2240美元的地步,只有前蘇聯時代的25%;實
際生活水平,比起前蘇聯時代下降了50%左右;前蘇聯時代,90%的俄羅斯人生活貧富差
別不大,而1995年時的俄羅斯人,至少有30%的困難民眾,其實際生活水平,比起前蘇
聯時代至少下降了70%。
就在這俄羅斯最困難的時候,美國政府伸出手來援助了嗎,根本沒有。其實,美國政府
在幸災樂禍,當時的柯林頓總統也許在想,俄羅斯的經濟要是再下跌70-80%,也許會用
放棄核武器來向美國乞討。
1996年-1997年,俄羅斯經濟稍微有了點起色,盧布的匯率有所上升,1997年的GDP按美
元計算上升到人均2680美元;好景不長,1998年金融界危機襲擊了俄羅斯,金融大鱷索
羅斯在俄羅斯的債券投資大約也虧了20億美元,俄羅斯又進入了經濟衰退,到2000年俄
羅斯GDP按美元計算下降到了人均才1660美元。俄羅斯終於徹底默默地倒下了。葉立欽
也終於回天無術,於1999年12月31日將政權交給了普京。
就在葉立欽焦頭爛額的時候,美國人做了些什麼?首先要進行北約東擴,其次,在1999
年轟炸了俄羅斯的天然盟友,共同信仰大正教的南斯拉夫。
離任的葉立欽在想什麼呢?也許在想,俄羅斯已經成為了民主的一員,是美國人的朋
友,美國人為何不僅不來幫助俄羅斯反而落井下石呢?美國人為何這樣地玩我葉立欽呢
?
也許葉立欽會終於明白過來了,美國人根本目的,就是為了削弱一個強大軍事敵手——
前蘇聯與他的繼承者俄羅斯;至於俄羅斯是不是個民主國家,對美國人來說,好像並不
那麼重要。
當年日本NHK記者采訪戈爾巴喬夫時,戈爾巴喬夫說,俄羅斯之所以會敗落到這個地
步,是葉立欽太天真了,上了美國人的當,美國人沒有去兌現他們承諾。葉立欽也許是
太天真了,可戈爾巴喬夫又如何呢?
普京的俄羅斯
普京,這位前克格勃官員,在1999年的最後一天,他接受了一個千瘡百孔的俄羅斯。當
年的俄羅斯外匯儲備只剩下了120億美元,對於高達近千億美元的外債來講,這么一點
外匯儲備只是杯水車薪罷了。經過普京努力奮斗,2000年俄羅斯的GDP增長了10%,可由
於盧布匯率的下跌,按美元計算GDP下降到蘇解體以來的最底谷,人均才1660美元。在
西方八國峰會上, 普京力圖保持大國的風范,有時還對一些國際事務發表一些獨自的看
法,可又怎麼樣了呢,最多像個花瓶一樣。刻薄的義大利總理曾經甚至說,俄羅斯只不
過是在幻想中還在做他的大國夢。
也許好運在伴隨著普京,「9.11」以後,石油價格開始漲價,盛產石油的俄羅斯國家財
政因此而一舉擺脫了困境。到2002年年末,俄羅斯的不僅開始償還外債,還有了478億
美元,盧布匯率也在穩步上升。
就在俄羅斯的經濟穩步復甦,財政的狀況日益好轉時,小布希要執意攻打伊拉克,並公
開譴責石油輸出國組織(OPC)操縱油價,說石油價格應該是13美元1桶,說要讓伊拉克
每天生產800萬桶石油,取代沙特。普京非常清楚地知道,俄羅斯開采每桶石油的成本
大約在10美元或更高,加之運往國際市場的費用,可能每桶的石油的成本就達到了13美
元,假如美國真的控制了伊拉克石油,使伊拉克每天生產出800萬桶石油,世界每桶石
油價格,就是超過13美元,也不會超過20美元,這對俄羅斯來講,就算不是滅頂之災,
也會讓俄羅斯被打進十八層地獄,永世不得翻身,說不準美國還踩上一隻腳。布希又是
如何想的呢?或許認為,俄羅斯到了那一步,只能向美國低頭認罪了,說不定還會交出
核武器呢。
美國如此之惡毒,也許戈爾巴喬夫與葉立欽都沒想到吧。普京早就洞察了美國的陰謀詭
計,於是就聯合法德兩國,為阻止美國攻打伊拉克,進行了殊死努力。畢竟美國太強大
了,誰也阻止不了布希這個牛仔美國總統。
也許好運的確是終究要伴隨著普京。美國在2003年拿下伊拉克後,石油價格非但沒有下
跌,反而突破了歷史最高點,今年的一段時間,石油價格更是超過了42美元一桶,俄羅
斯因此而發了大財。正可說是事與願違,美國人打伊拉克,越打石油價格越高。
今年俄羅斯的石油產量突破了每天900萬桶,出口600萬桶以上,假如每桶石油比正常價
格(25美元)高出10美元,俄羅斯一天將多收入6000萬美元,一年就要多收入的200億
美元。前些時候,每桶原油超過40美元,每桶石油比正常價格(25美元)高出了15美
元,俄羅斯出口2個月的石油,就賺回了往年1年的利潤。
普京擔任總統後,GDP連續4年取得了增長,4年增長分別為10%,5.1%,4.7%,7.3%。特
別是2003年,國民平均收入增加了10%以上,不僅償還了到期的170多億美元的外債,外
匯儲備(2004年2月)還增加到了880億美元(是葉立欽離任時的7.3倍多),盧布的匯率
也迅速地提升,人均GDP達到2992美元大關(世界銀行數據)。可以說,俄羅斯已經基本
上擺脫了經濟上的困境。
基辛格博士在柯林頓時代,曾批評過美國政府,原話我記不清楚了,意思是:[美國政
府在俄羅斯經濟困難時期表現的太刻薄了,還趁機過分地打壓了俄羅斯,大大刺傷了俄
羅斯的自尊心。別忘記,俄羅斯擁有將美國毀滅100次的核武能力,一旦俄羅斯的經濟
恢復了,在今後的國際事務以及核擴散談判中,美國將付出沉重的代價]。換言之,基
辛格博士批評柯林頓將天真的葉立欽玩的太過分了。
這個拉鏈不緊的柯林頓怎麼會在乎將來呢,如果是萊溫斯基吹風的話,也許他會聽。克
林頓終於將葉立欽玩倒了;小布希想模仿柯林頓的做法來玩一下普京,看來還是嫩著
點。
里根葬禮時,90%的年長的俄羅斯人對里根是耿耿於懷,俄羅斯人民永遠不會美國人給
他們帶來的恥辱。
盡管俄羅斯不可能在經濟上單獨挑戰美國,但俄羅斯的石油將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去
年,美元對歐元匯率下跌到1歐元=1.1美元時(2000年10月,1歐元=0.82美元),普京
曾經呼籲石油以歐元來計價,可石油輸出國沒人敢響應,終是孤掌難鳴。
但是,哪一天要是美元帝國搖搖欲墜時,俄羅斯將會盡全力來推倒它,也會讓美國人嘗
一下帝國大廈倒塌的滋味。
沙特,在世界上以「石油王國」而著稱,石油和天然氣資源極為豐富。截止2001年,沙
特已探明石油儲量約362億噸(2642億桶),佔世界儲量的25%,居世界第一位。石油和
石化工業為沙特的經濟命脈,年產原油4~5億噸,去年的石油收入約800多億美元。按
目前石油產量估算,沙特的石油仍可開采80年左右。
沙特的石油在世界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長期以來,一直依從美國,以換取美國對沙
特的保護,但有時為了本國的利益,也會做出讓美國非常窩火的事。
推倒蘇聯——這個帝國大廈,沙特是立了首功。當年裡根政府為了打擊蘇聯的經濟,伙
同英國等國,讓沙特的外匯儲備從比利時法朗換成英鎊,再聯手在外匯市場上購入英
鎊,並拋出比利時法朗,強行讓英鎊對比利時法朗大幅升值,然後再讓沙特購回比利時
法朗。就這么一去一來,沙特的外匯儲備賺取了100多億美元。隨後,沙特便聽從美國
人的指示,大幅提高石油產量,將每桶石油價格從30美元打壓到20美元以下,沉重打擊
了蘇聯的經濟。不過,那幫石油輸出國組織的小兄弟們也因此遭了大殃,因為他們沒倒
外匯儲備。
不過,沙特與美國也玩了二次大牌。
1. 第一次石油危機。1973年10月,第四次中東戰爭暴發,沙特帶領石油輸出國組織
(OPEC)對支持以色列的美國實行了石油禁運,並以次契機將石油價格大幅提高,2個
月內使石油價格升到原來的4倍,每桶石油從3美元上升到12美元。其實,石油價格的大
幅提高還有一個重要的背景:尼克松總統宣布了停止了美元與黃金的交換制度,導致美
元大幅的貶值。然而,這次石油價格大幅提高,造成了世界經濟的衰退。
2. 第二次石油危機。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上台的霍梅尼精神領袖威脅要停止
石油出口,以沙特為首的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趁機推波助瀾地將每桶石油從13美
元提升到了34美元,沉重打擊了美國的汽車工業(美國車耗油大),日本汽車因耗油少
而一舉佔領了大片的美國汽車市場。其實伊朗的石油出口只佔世界的5%,只要沙特等國
增長一下石油便可應付過去,可沙特也是趁火打劫,至今美國都耿耿於懷。
沙特,已探明的石油儲量有362億噸,遠景至少也有500-700噸億石油儲量,以每噸100美
元計算(今年每噸超過250美元),石油財富就超過了5萬億美元,夠沙特王室再延續個
5代國王也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所以,富貴的沙特,習慣上用錢來買周邊的平安。
1979年伊朗發生伊斯蘭革命,由於過激的行動,導致伊朗政府的內外交困,野心勃勃的
薩達姆趁機發動了兩伊戰爭想佔領伊朗的戰略要地。當時的沙特,害怕伊朗的伊斯蘭革
命蔓延到其它王國,於是就出錢支持了薩達姆。
因兩伊戰爭而大傷元氣的薩達姆突然襲擊佔領了科威特,導致了第一次海岸戰爭的暴
發。沙特王室為來讓美國長期保護他們,不僅出了近百億美元的軍費給美國打伊拉克,
還讓美軍在沙特建立了軍事基地。
然而,這位忠實美國50多年的沙特王室,「9.11」與第二次海岸戰爭終於讓沙特與美國
的關系終於走到了盡頭。
「9.11」讓數千名美國人在本土遭恐怖襲擊而喪身,這對美國人來說真是一個大恥辱,
當年日本人偷襲珍珠港,也沒在美國本土。後來,美國人又發現,恐怖襲擊不僅與大量
的沙特人有關;而且,沙特王室為了不讓拉登襲擊沙特,作為交易,還向拉登提供了數
億美元的資金。「9.11」受害者的家屬,終於向美國政府提出,要求沙特王室賠償上萬
億美元,並要求凍結沙特王室的資產。沙特王室在美國大概有4,000-6,000億美元的資
產,他們被美國人憤怒給嚇壞了,很快就將幾乎所以的資產轉移到了歐洲。
更讓沙特王室對美國寒心的是,第二次海岸戰爭前,美國對沙特王室的赤裸裸的威脅。
美國要攻打伊拉克,必然要使用在沙特的軍事基地。可沙特就是不肯讓美軍從沙特的軍
事基地去攻擊伊拉克。因為,如果同意美軍使用在沙特的軍事基地攻擊伊拉克,沙特肯
定會被基地組織襲擊。此時此刻,美國根本就不顧幾十年來,沙特王室一直追隨美國的
友情;小布希也根本就不顧沙特王室與他老
④ 二十世紀初列強瘋狂擴充軍備的目的
備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搶奪世界殖民地
⑤ 孟加拉國采購大批中俄武器,促使孟加拉國擴充軍備的動力是什麼
孟加拉國採取的各種軍事現代化措施當中,有一項最出人意料,那就是從中國購買2艘035型常規動力潛艇。為購買這2艘經過翻新的潛艇,孟加拉國向中國支付了2.03億美元。但此舉令印度感到不安,其公開表示不滿,還派出一名政府高級代表前往孟加拉國交涉。印度媒體同時也大肆批評這項軍購。報道稱,該型潛艇比較陳舊,不過按照孟加拉國的要求進行了升級,增添了先進的魚雷和聲吶。孟加拉國海軍有計劃將潛艇數量增至8艘,並計劃興建大型潛艇基地。海軍已經開始組建航空兵部隊,目前裝備了一批直升機和飛機。
9月3日,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結束對緬甸的友好訪問和醫療服務,離開仰光迪洛瓦碼頭繼續下站訪問。6天訪問期間,醫院船醫務人員為緬甸當地民眾和部隊官兵9000多人提供診療和體檢服務,受到民眾和官兵的歡迎和稱贊。圖為當日,在緬甸仰光,緬甸海軍官兵向中國海軍「和平方舟」醫院船揮手道別。
⑥ 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軍備情況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1914—1918年帝國主義國家兩大集團——同盟國與協約國之間
為瓜分世界、爭奪殖民地和霸權而進行的首次世界規模的戰爭。戰爭先在8個歐洲國家
(德國、奧匈帝國及其敵對國英國、法國、俄國、比利時、塞爾維亞和黑山)之間開始,
後來逐漸有38個國家15億人捲入戰爭。戰場遍及歐、亞、非三洲和大西洋、地中海、太
平洋等海域。歐洲特別是法國戰場是決定戰爭全局的主戰場。海上則以北海為主戰場。
第一次世界大戰,究其根源首先是帝國主義時期資本主義發展不平衡性的加劇,導
致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求重新瓜分世界。19世紀末20世紀初,資本主義由自由競
爭階段發展到以壟斷為特徵的帝國主義階段,各國政府代表本國壟斷資本集團為獲取最
大限度的壟斷利益,積極推行對外擴張和侵略政策,在世界各地以武力爭奪殖民地。老
牌殖民帝國英、俄、法佔據了世界絕大部分殖民地,而經濟發展迅速、國家實力急劇膨
脹的德、日、美等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所擁有的殖民地卻相對很少,這種經濟發展和殖
民地分配的不均衡導致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尖銳起來,新興的帝國主義國家強烈要
求瓜分老牌的帝國主義國家的殖民地。其次,資本主義國家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和國內階
級矛盾的尖銳化也使帝國主義各國統治不穩,各國紛紛擴軍備戰、尋找同盟,企圖通過
對外發動侵略戰爭來緩和國內階級矛盾。
早在1882年5月,德國、奧匈帝國和義大利在維也納簽訂同盟條約,形成了侵略性
的軍事政治集團——同盟國。
1892—1907年,俄、法、英三國先後簽訂協約,逐步形成了與同盟國相對立的協約
國。兩大軍事集團的對立,加速了雙方擴軍備戰和爭奪戰略要地的步伐。巴爾干半島和
地中海成為雙方爭奪的焦點。從1905—1913年,兩大軍事集團為爭奪戰略要地製造了一
系列國際危機,甚至引起局部戰爭。隨著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的加深,各帝國
主義集團迫切希望從戰爭中尋求出路。
戰爭爆發前,兩大軍事集團都加緊擴充軍備。交戰雙方總的經濟軍事力量對比,協
約國占優勢。1914年僅英、法、俄三國(含殖民地)總人口就達7.045億人,動員完畢
時,陸軍兵力達977.7萬人;德奧兩國(含德國殖民地)總人口只有1.3億人,動員完
畢時,陸軍兵力為634萬人。在空軍和海軍力量上,協約國也明顯強於同盟國。英國有
飛機258架,法國有156架,俄國有263架;德國僅有232架軍用飛機。戰爭開始前,協約
國海軍編制內有各種水面艦艇762艘和潛艇74艘;德國和奧匈帝國有水面艦艇403艘和潛
艇35艘。
各主要參戰國的戰略方針都是根據各自的侵略目的制定的,其共同點是:片面強調
戰略進攻,輕視防禦;都企圖依靠一兩次決戰決定戰爭勝負;立足於依靠戰前物資儲備
打短期戰爭,沒有挖掘經濟潛力以滿足戰爭的需要和進行持久戰爭的准備。反映在戰爭
計劃上,各國都把打一場速戰速決的短期戰爭作為制定戰爭計劃的前提。德國為避免東
西兩線同時作戰,按照著名的施利芬計劃(或稱施利芬一小毛奇計劃),准備在6-8周
內首先征服法國,爾後揮師東進,幾個月內打敗俄國,結束戰爭。鑒於法國極欲奪回阿
爾薩斯-洛林地區,德國對法作戰的設想是:以部署在德法邊境的兵力牽制和吸引法軍
主力,同時以強大的主攻集團突然通過中立國比利時,向法國腹地實施深遠遷回,從背
後打擊法軍主力。
在東歐戰場,則以少量兵力牽制俄軍。在海上,集中海軍主力對付英國海軍,同時
以少量兵力牽制俄國海軍於波羅的海。
奧匈帝國的戰爭計劃受制於德國,准備以主力與俄國作戰,同時又對巴爾乾地區的
塞爾維亞、黑山作戰。法國的戰爭計劃是以主力集結於法國東北部地區,視戰局發展情
況進攻阿爾薩斯-洛林地區,反擊德軍入侵。法國海軍的主要任務是保障地中海的海上
交通,並封鎖奧匈帝國海軍於亞得里亞海。俄國的戰爭計劃富有極強的進攻色彩,准備
對德國的東普魯士和奧匈帝國的加利西亞同時發動攻勢。英國計劃把戰爭中陸上作戰的
重擔推給法國和俄國,只派遣為數不多的遠征軍配合法軍行動。海軍則用於保障英國及
協約國交通線的安全,破壞德國的海上交通線,封鎖德國海軍,伺機與敵艦隊進行爭奪
制海權的總決戰。
綜觀各國戰爭計劃,各國都過分誇大了純軍事因素的作用,而且都局限於爭奪本國
利益,各自為戰,各軍種也是單獨作戰。因此,各國沒有很好協調陸軍和海軍的行動。
盟國之間也沒有制定總的聯合作戰計劃。
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弗蘭茨·斐迪南為對塞爾維亞炫耀武力,到波斯尼
亞檢閱部隊,在薩拉熱窩遇刺。
這一事件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7月28日,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宣戰。俄
國根據有關條約,為支持塞爾維亞,於7月30日宣布軍事總動員。8月1日,德國對俄宣
戰。8月3日德國對法宣戰。8月4日英國對德國宣戰。大戰由此全面展開。
在歐洲大陸首先點燃的戰火,迅速蔓延到中近東、遠東和非洲一些地區。其中歐洲
戰場是主要戰場,由西線戰場、東線戰場、巴爾干戰場以及義大利戰場組成。參戰國還
進行了多次海戰,並把空軍第一次用於實戰。第一次世界大戰按戰爭進程可分為以下幾
個階段:
1914年,雙方速決戰計劃破產,西線由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大戰爆發後,德軍擔任主
攻的部隊和擔任牽制任務的部隊按計劃行動。8月21-25日,德軍同法軍和英國遠征軍
在法國東北邊境進行多次交戰,即「1914年邊境之戰」。德軍突破法軍防禦,向法心臟
地區進軍。9月,法軍組織了反擊德軍的「馬恩河戰役」,迫使貿然南進的德軍撤退,
瓦解了德軍的速決戰略。至此,西線大部地段的軍事行動開始形成陣地戰。
但9—10月,在法國北部地區,德軍和英法聯軍相互迂迴對方翼側而實施連續機動
作戰。在東線,東普魯士德軍挫敗了俄國優勢兵力進攻,迫使俄軍退守涅曼河和鮑勃爾
河一帶。但俄軍在加里西亞打敗了奧匈帝國的軍隊。德國為援助奧匈,對俄軍發動了大
規模進攻,德軍失利。德國對東線戰爭規模的擴大使其陷入了兩線同時作戰的不利境地。
日本在遠東地區趁火打劫,於1914年8月宣布對德宣戰,乘機奪取德國在華利益,出現
了遠東戰場。土耳其於1914年11月宣布加入同盟國作戰,在近東開辟了新戰場。戰局更
趨復雜。此外,英法德在北非的爭奪也非常激烈。在這一階段,英德海軍的海上軍事行
動,主要是8月和11月在北海的兩次黑爾戈蘭海戰和12月在南大西洋的福克蘭群島海戰。
雙方圍繞著封鎖與反封鎖,進行了一系列規模不等的海上戰役。
1915年,戰爭重心轉到東線,東部戰場進入了對峙狀態戰爭使雙方人力物力消耗巨
大,軍隊的後備兵員和後勤補給發生嚴重困難,迫使各國加緊國民經濟的總動員。英法
在西線基本上轉入戰略防禦,以便養精蓄銳,恢復元氣。為了減輕德軍對西線的壓力,
它們要求俄國在東線加緊進攻。德國改變了戰略方針,在穩定西線戰局的情況下,集中
兵力進攻俄國,企圖一舉擊垮俄國,爾後打敗英法。1915年1—3月,俄軍對德奧聯軍發
動了兩次大規模的冬季攻勢,均遭慘敗。德國抓住戰機,集中優勢兵力於5月初對俄國
戰線中部發動了著名的戈爾采戰役,迫使俄軍全線潰退,損失慘重。德軍乘勝深入俄境,
企圖迫使俄國退出戰爭。同年5月,原同盟國成員義大利轉而對奧匈帝國宣戰,在奧匈
東南部開辟了新戰區。9—10月,整個東線也從運動戰轉為陣地戰。同年10月,保加利
亞參加同盟國作戰,德奧保聯軍以優勢兵力佔領了塞爾維亞。
這一年,西線戰局相對平靜。英法聯軍利用德軍兵力東調之機,發起了幾次規模不
大的進攻戰役,企圖牽制德軍,減輕俄國戰線的壓力。德軍也發動過數次局部反擊。其
中在4—5月的伊珀爾戰役中,德軍首次大量使用毒氣。
1916年,戰爭重心再次轉到西線,協約國逐步取得戰略主動權。
1916年,德國把進攻重點再次轉向西線,力爭打敗法國。
從2月21日起,德法展開了歷時10個月的凡爾登戰役。由於兵力不足,德軍猛攻不
克,傷亡慘重,從此逐步走向最後失敗。與此同時,英法聯軍為了減輕凡爾登所受的壓
力,對索姆河上德軍堅固防線發動猛烈進攻,史稱「索姆河戰役」。
此役中,英軍首次使用了坦克作戰。
東線俄軍按照協約國協調一致進攻的戰略方針,為策應西線英法聯軍作戰,對德軍
發動了大規模進攻,突破了奧匈軍隊的防線。此間,意軍也對奧匈軍隊進行了數次規模
不等的進攻戰役。同年8月,羅馬尼亞參加協約國作戰。1916年的海上戰場,5月31日—
6月1日,英德海軍主力在日德蘭半島以西,進行了整個大戰期間最大的一次海戰。
1917年,德國轉入全面防禦,俄國爆發革命,美國參戰。
經過兩年半戰爭,德國人力物力消耗巨大,協約國方面卻增強了實力,戰場形勢越
來越不利於德國。德軍被迫在東西兩線轉入防禦,同時寄希望於海上開展「無限制潛艇
戰」,企圖切斷英法海上交通線。在戰爭中一直保持中立,利用戰爭大發橫財的美國借
口德國宣布恢復「無限制潛艇戰」和德國密電墨西哥企圖結成德墨反美聯盟,於1917年
4月對德宣戰,成了協約國在財政和軍需方面的支柱和直接參戰者。同時也使美得以參
與重新瓜分世界。
1917年,西線的主要戰役是4—5月法軍對德軍發動的「尼維爾攻勢」戰役。由於德
軍預有準備,法軍的進攻遭到慘敗,並引起法軍大規模騷亂。為配合法軍作戰,英軍也
單獨發動了數次有限進攻,均未取得重大進展。東部戰線,該年9月,德軍發起里加戰
役,這是東線最後一次規模較大的軍事行動。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俄國爆發了十
月社會主義革命,開辟了人類歷史的新紀元。以列寧為首的蘇維埃政府宣布退出帝國主
義大戰。
1918年,協約國發動總攻,同盟國土崩瓦解。
俄國退出戰爭後,德國得到了片刻喘息之機。1918年,德國集中兵力於西線,企圖
在美軍主力到達法國之前,迫使英法屈服。英法則決定在西線固守陣地,待美軍主力到
達後發動總攻。為實現統一指揮,法國將軍福煦被任命為協約國最高軍事統帥。7—9月,
英法軍發動局部進攻,取得進展。9月,美國遠征軍在總司令潘興率領下,發動了聖米
耶爾戰役。9月26日,英法美聯軍發動總攻。在協約國軍步步緊逼下,德國的興登堡防
線全面崩潰。9月29日保加利亞投降,10月30日土耳其投降,11月30日奧匈投降。11月
初,德國十一月革命爆發,德皇威廉二世退位,社會民主黨組成臨時政府,宣布成立共
和國。11月11日,《貢比涅森林停戰協定》簽訂,德國投降。歷時4年零3個月的第一次
世界大戰以協約國的勝利告終。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各國人民蒙受了空前的災難。戰爭期間,協約國總計動員軍隊
4218萬人,損失2210萬人,其中死亡515萬人。同盟國總計動員軍隊2285萬人,損失
1540萬餘人,其中死亡380萬人。交戰雙方直接戰費約為1863億美元。
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帝國主義各國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德國戰敗,割地賠款;
奧匈帝國徹底瓦解;英法雖取得了勝利,但在戰爭中元氣大傷,受到削弱;美國在戰爭
中牟取暴利,一躍成為經濟強國。戰後帝國主義奴役掠奪戰敗國和宰割弱小國家的《凡
爾賽和約》等分贓條約,雖暫時調整了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的關系,但沒有消除它們之
間的根本矛盾,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第一次世界大戰促進了各國的革命運動。在俄國十月革命影響下,德國和匈牙利等
國,也先後爆發了革命,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運動蓬勃興起。1919—1920年召開的
巴黎和會,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分贓會議。蘇俄遭到排斥和敵視;塞爾維亞等小國
受歧視。作為協約國一員參戰的中國,在會上非但未能品嘗到勝利的果實,反而成為列
強宰割的對象。日本勾結英法美等國,妄圖迫使中國承認將德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轉讓
予日本,因而激起中國人民的強烈反對,導致爆發偉大的「五四運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對軍事學術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戰後出現的總體戰、
閃擊戰、坦克制勝論、空軍制勝論等各種軍事理論的出現,都是從不同角度總結大戰經
驗的結果。
⑦ 第一次世界大戰前的歐洲各國軍備情況,全部國家。
主要參戰國:
協約國
·塞爾維亞王國
·俄國
·法國
·比利時
·大英帝國與其殖民地
·日本
·義大利王國(1915年5月,義大利退出三國同盟,加入協約國)
·羅馬尼亞
·希臘
·美國
·中國等
同盟國
·德意志帝國
·奧匈帝國
·奧斯曼帝國(又稱奧斯曼土耳其)
·保加利亞軍備兩大軍事集團在戰前進行了激烈的軍備競賽:德國於1900年制訂海軍法,將海軍規模大加擴充,英國為保持海上力量優勢以維持安全,在1905年開始建造無畏艦,並在1907年德國開始建造無畏艦時以二對一海軍政策,即保持自身無畏艦數為德方之兩倍以相應付,在第二次摩洛哥危機後,又聯同法俄兩國實施三國海軍聯防,即英國在北海、法國在地中海、俄國在波羅的海分別對付德奧兩國海軍;而在陸軍方面,由1880年到1913年,德國常備軍由42萬擴充至87萬,法國則由50萬擴充至80萬,俄羅斯也准備由80萬增加到230萬,可是最後雖未達標,唯其陸軍已有140萬,是全歐之冠,不過其質素卻甚為低下,無法和德法兩國的陸軍相比;奧匈的軍隊由27萬擴漲至80萬,義大利由20萬擴大至35萬,而奧意兩國的陸軍質素皆不及德法,最後美國也相應歐洲局勢緊張將軍隊數由3萬4千人擴張至16萬。 以下數字是從一九〇九年到一九一四年各強國建造新艦的費用比較(單位為英鎊),看完即可一目瞭然:
年份英 國法 國俄 國德 國190911,076,5514,517,7661,758,48710,177,060191014,755,2894,977,6821,424,01311,392,851191115,148,1715,876,6593,215,39611,701,899191216,132,5587,114,8786,897,58011,491,1871913 16,883,8758,093,06412,082,51611,010,883191418,876,08011,772,86213,098,61310,316,244
⑧ 中國造航母為什麼需要那麼久
在這方面還有幾個問題需要解決: 一、政治問題:中國主張和平,不希望在自己所在的地域范圍內引起動盪的因素,中國造出航母,很有可能會引起周邊國家的不安,比如日本,韓國,印度,印尼,馬來西亞,泰國等,還有美國,他們會把這看成是一種威脅,會有理由擴充自己的軍備,處理不慎就會引起地區軍備競賽,這就造成新冷戰。特別是日本,早就想重溫自己昔日的海上大國夢,突破本土防禦的限制。 二、地緣問題:中國的海岸線雖長,但都離自己的本土很近,岸基飛機、導彈可以到達,飛機、導彈不能解決的,一般的艦艇基本上也都能解決,就是台灣問題也是如此,況且國際海上運輸線也沒受到什麼大的威脅,對航母的需求不是很迫切。 三、技術問題:雖說我國的造船事業水平還高,但造航母畢竟不像造普通船,它需要更高,更為先進的技術,而且我國歷史上還沒造過航母,沒有這經驗,在關鍵技術方面國外不可能支持。艦載機也是個問題,依我國目前的技術,還沒能設計出合適的艦載機,也曾有傳聞可以從俄羅斯購買蘇—33,但那畢竟不是自己的 四、艦隊問題:航母不是自己一艘出海,還得有其他眾多的艦艇為自己護航,各艦艇之間還要相互密切配合,相互兼容,在這方面我國還有一些不足需要克服。 五、經費問題:在美國,造一艘航母需要近50億美元。造出來後還要配製大量的人員,日常維護也要很大的開支,加起來就是筆不小的開支了。
⑨ 西方五國是指哪五國
美國,日本,德國,法國,英國
美國——第二個要倒的帝國大廈
2004年6月18日星期五
前幾天,里根的葬禮,讓人們再次回想起第一個倒下的帝國大廈——蘇聯。有人說,是美國總統里根的軍備競賽將蘇聯拖垮了;也有人說,蘇聯的垮台是蘇聯的本身原因,這個腐朽的帝國大廈,美國總統里根只不過是輕輕的一推,倒下了。
其實,蘇聯的垮台的原因,根本上是本身的原因。外部因數的作用是有限的。而且,外部因數並不是靠美國一家,是美國拉著日本、歐洲、中國、沙特等國一起推了一下這個龐大的帝國大廈。如果當時的蘇聯,出現的不是戈爾巴喬夫,而是鄧小平,情況也許不會這樣。反之,中國如果在20年前出現的不是鄧小平,而是戈爾巴喬夫,情況又會如何呢?
然而,在蘇聯垮台的同時,美國卻培植二個僅次於美國的次經濟帝國,日本與德國。日本與德國這二個次經濟帝國的存在,對美國來說是好事嗎?未必。 布希父子二次打了伊拉克戰爭,第一次是老爹,打的真漂亮,雖贏得了戰爭,但丟掉了總統寶座;小布希打伊拉克戰爭可沒那麼幸運了,那個次經濟帝國的德國,那個昔日共同推倒蘇聯帝國大廈的歐盟大佬,就是不買美國的賬,竭力反對。也許是今年諾曼底戰役60周年吧,德國人會感謝美國嗎?,盡管德國總理說德國被解放了。
那個次經濟帝國的日本,以小泉為首的政府,拚命地追隨美國,像是美國的鐵哥們。請不要忘記,日本是唯一遭受核彈頭的國家,這個對日本進行核攻擊的就是美國。也許還沒到時候,會有那麼一天,當美國這個帝國大廈腐朽的話,日本會用當年推蘇聯100倍的力量來推倒美國。
美國會垮台嗎?也許會有95%的人認為,那隻是天方夜談,做夢而已。其實美國與蘇聯一樣,真的要倒下來,是美國本身的原因,誰也攔不住,也沒人會去阻攔。看一下美國人的揮霍吧,盡管有5000多億美元的貿易逆差,盡管有5000多億美元的財政赤字,美國人照樣大膽消費,美國政府照樣大膽擴充軍備。
像美國這樣的巨額雙子赤字,放在任何一個國家,盡管沒那麼嚴重,早就破產了,葉立欽的俄羅斯如此,阿根廷如此,80年代的拉美債務危機也如此,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也如此。曾經是中等發達國家生活水平的阿根廷,貨幣的貶值,一夜之間使一半人淪為貧民;上個世紀90年代初就達人均GDP1000美的印尼,亞洲金融危機讓印尼的1億人口淪為貧民。這些國家的破產,共同的特點就是過多的舉債所導致。
為何美國人能那麼過度地揮霍卻什麼事也沒有呢?這是因為全世人都喜歡美元,美國人所揮霍的錢,可以從聯邦儲備局用白紙無止盡地印出來。
今天,日本購買了近5000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國債,外匯儲備近9000億美元;中國購買了1000多億美元的美國政府國債,到今年末的外匯儲備可能超過6000億美元。換言之,日中兩國的政府所持的外匯儲備今年將超過15000億美元,如果加上民間與銀行與企業的外匯,至少是22000億美元。這22000億美元中,如果70%是美元,也就是說,中國與日本人手裡有15000億純美元資金。再加上東洲各國的外匯,東亞手裡至少有25000億純美元資金。
到2010年,東亞手裡的純美元資金將超過4萬億美元;2015年,東亞手裡的純美元資金將超過5.5萬億美元。
有那麼一天,美國人要買石油時,中東的石油生產國說:「對不起,美元我們不收了。」其他所有賣商品的人都對美國人說:「對不起,美元我們不收了。」會產生什麼
後果呢?
2015年,如果東亞人將美元全部拋出的話,美國還存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