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印尼資訊 > 印尼的三角龍怎麼解釋

印尼的三角龍怎麼解釋

發布時間:2022-09-25 13:36:57

㈠ 三角龍的資料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褶皺三角龍、究竟三角龍,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

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1)印尼的三角龍怎麼解釋擴展閱讀:

三角龍的外形特徵: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四肢短,前腳掌有五個短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腳趾。

全長6—10米、高2.4-2.8米、重5—10噸。他們有非常大的頭盾,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1.5米。

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超過80公分。

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

㈡ 三角龍的資料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
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褶皺三角龍、究竟三角龍,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
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2)印尼的三角龍怎麼解釋擴展閱讀:
三角龍的外形特徵: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四肢短,前腳掌有五個短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腳趾。
全長6—10米、高2.4-2.8米、重5—10噸。他們有非常大的頭盾,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1.5米。
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超過80公分。
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網路-三角龍

㈢ 三角龍的簡介150字(習性.引食.相貌)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㈣ 三角龍的資料(多一點)

三角龍的資料(多一點)
有獎勵寫回答
匿名用戶
2015-01-11
拉丁文學名 triceratops 三角龍 體長 9米長 體重 6噸 食性:草食 生存年代: 晚白堊世 (7000萬-6500萬年前) 分布 北美洲 分類 鳥臀目 緣頭龍類 角龍類 角龍科 開角龍亞科 釋義 在拉丁文中:tri是三的意思 keratos是角的意思。 三角龍是一種具短褶葉的角龍類,體型強而有力以保護自我,大約6-10米長,2.9米高,體重大約6噸,它是屬於大型的角龍類。它二隻額上的尖角大約一百零二公分長,第三隻從鼻後伸出的角較為短而厚重。幾乎肯定的,三角龍被激怒後會以12噸的體重沖出,每小時可達十五公里。 如果要問活到最後的恐龍是什麼,三角龍應該是其中之一。6500萬年前,所有的恐龍都突然滅絕,三角龍也沒能倖免。三角龍是大型角龍,髖部高3米,重12噸,跟現在的兩頭大象差不多。與所有的角龍一樣,它的頭完全是一堆結實的骨甲。嘴呈角質的喙,鼻上有一隻短角,兩眼上方各有一隻超過1米的眉角。腦後是盾牌一樣的骨質頸盾。 辨認要決: 二隻額上的尖角長,第三隻從鼻後伸出的角較為短而厚重。來歷:它和巨大的暴龍在同一時期生存於現今的北美大陸,也許它曾經以自己強壯結實的體格與尖銳的三角和暴龍展開過無數次的大決斗! 簡 介: 三角龍與暴龍共存同一時期,是一種具短褶葉的角龍類。它的體型強而有力以保護自我,它是屬於最大型的角龍類。它額上有兩只尖角第三隻從鼻後伸出的角較為短而厚重。三角龍為溫馴的角龍類;但是受到激怒後,它會被迫還擊,沖出去每小時可達三十五千米。 參考資料:恐龍課堂 齒列與食性三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因為它們的頭部低矮,所以它們可能主要以低高度植被為食,但它們也可能使用頭角、喙狀嘴、以身體來撞倒較高的植被來食用。 三角龍的顎部前端具有縱深、狹窄的喙狀嘴,被認為較適合抓取、拉扯,而非咬合。 三角龍的牙齒排列成齒系(Tooth batteries),由36到40個牙齒群所構成,上下顎兩側各有3到5個牙齒群,牙齒群的牙齒數量依照動物體型而改變。三角龍總共擁有432到800顆牙齒,其中只有少部份正在使用,而三角龍的牙齒是不斷地生長並取代。 這些牙齒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來切割食物。 三角龍的眾多牙齒,顯示它們以體積大的有纖維植物為食,其中可能包含棕櫚科與蘇鐵, 而其他人員則認為包含草原上的蕨類。 角與頭盾關於三角龍頭部裝飾物的功能,目前已有許多假設,其中兩個主要的理論為戰斗與求偶時的展示物,而後者現在被認為極可能是主要功能。在早期歷史中,假設這些頭盾是作為顎部肌肉附著點使用,可增加肌肉的大小與力量,以協助咀嚼。 這個理論被其他研究人員接受了一段時間,但後來的研究並沒有發現頭盾上有大型肌肉附著點的證據。 長久以來,三角龍被認為可能使用角與頭盾,以與類似暴龍的掠食者戰斗;這個構念首先由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Hazelius Sternberg)在1917年所提出,而在70年後再度由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提出。 有證據顯示曾有暴龍以三角龍為食,一個三角龍的骨盆上曾發現暴龍的齒痕,以及痊癒的跡象,顯示這個傷口是在該動物存活時留下的。 在2005年,BBC的電視節目《恐龍凶面目》(The Truth About Killer Dinosaurs)之中,節目單位測試三角龍將如何抵抗大型掠食者如暴龍的攻擊。為了暸解三角龍是否如同現代犀牛般沖撞敵人,節目單位製作了一個人工的三角龍頭顱,並以每小時24公里的時速撞向模擬的暴龍皮膚。三角龍的額角刺穿的模擬皮膚,但是額角與喙狀嘴則無法刺穿,而且頭顱的前段斷裂。結論是三角龍無法利用沖撞敵人來自我防衛,如果它們遭到攻擊時,應該會採取堅守策略,當敵人接近時,使用它們的角來牴刺敵人。除了將頭角用於抵抗掠食者以外,三角龍可能會使用頭角互相碰撞。研究顯示這種互相碰撞的行為是合理的、可行的, 但沒有證據顯示三角龍擁有這種行為。 三角龍與其他角龍科的頭顱骨上的瘡孔、洞孔、損害、以及其他傷口,常被認為是以頭角互相戰斗造成的傷痕。一個最近的研究則認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傷痕是因為打鬥而留下的,也沒有感染或痊癒的證據。而骨質流失、或不明的骨頭疾病,是這些傷痕的來源。三角龍的大型頭盾可能用來增加身體的表面積,以協助調節體溫。 劍龍的骨板也被推測擁有類似的功能,但這個理論無法解釋角龍科不同成員的頭盾形狀變化。 頭盾與角是兩性異形特徵的理論,是由Davitashvili在1961年首次提出,並且逐漸獲得更多人的支持。 頭盾與角在求偶以及其他社會行為上,被視為重要的視覺辨認物;這個理論可從不同角龍類恐龍擁有不同的裝飾物而得到證實。而現代現代擁有角狀物或裝飾物的動物,也將它們作為視覺辨識物使用。 最近,一對於最小型三角龍頭顱骨的研究,確定該頭顱骨屬於一個幼年體,並顯示頭盾與角是在年紀非常小的時期開始發展,早於性發育;因此三角龍的頭盾與角可能作為視覺辨認物使用。 而該幼體化石的大型眼睛與較短的頭盾與角,也顯示三角龍的親代具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編輯於 2015-01-11
提交成功!
感謝你的認可,不表個態再走嗎?
評論
四川大型模擬恐龍 侏羅紀模擬恐龍展 自貢模擬恐龍
¥4000 元
購買
愛采購廣告
「阿里巴巴」恐龍雕塑海量貨源,一站購齊,特價搶購!

恐龍玻璃鋼雕塑模擬寫實恐龍雕塑擺件園林景觀公園大型動物雕塑
¥8000 元

專業博物館侏羅紀恐龍雕塑定製製作廠家大型恐龍製作公司
¥7800 元

博物館科技館恐龍主題研學大型雕塑模型廠家定製
¥12000 元

玻璃鋼恐龍模型模擬恐龍模型雕塑大型恐龍雕塑擺件主題公園恐龍
¥4888 元

創意主題恐龍餐廳雕塑模擬恐龍造型玻璃鋼大型動物雕塑
¥13800 元
1688.com廣告
更多專家
三角龍的資料(多一點)
專家1對1在線解答問題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馬上提問
最美的花火 咨詢一個游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lanqiuwangzi 咨詢一個游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garlic 咨詢一個游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188****8493 咨詢一個游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籃球大圖 咨詢一個游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動物樂園 咨詢一個游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AKA 咨詢一個游戲問題,並發表了好評
2條評論
熱心網友贊
三角龍也沒能倖免
查看全部2條評論
評論詳情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恐龍-京東玩具樂器,早教益智,成長陪伴!
恐龍,「京東玩具樂器」匠心品質,貼心夥伴,啟迪心靈,美好童年,寶貝快樂成長!
廣告2021-11-11
三角龍的主要特點
2贊·1播放
三角龍的特點有幾樣?
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具有頭盾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公尺,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 三角龍所謂的三個角其實不是角,它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在眼睛上方還有一對角狀物,可長達1公尺。
53贊·3,876瀏覽
三角龍有些什麼特點?
三角龍的頸盾沒有任何孔洞,是一塊完整的骨板,這就能夠很好地保護自己的脖子不被肉食恐龍咬到。三角龍的頸盾上很可能有鮮亮的彩色圖案。由於其頸盾化石的不同,三角龍曾被分為13個種以上,但最近的研究表明,這些不同的種是由雌雄或不同生長期的個體差異造成的。 三角龍頸盾邊緣的裝飾也隨年齡而變化,青少年時,像箭頭一樣的三角骨頭長在頸盾的邊緣。隨著年齡的增長,這些箭頭似的邊緣就變平了,到成年時就幾乎看不見了。所以很多被叫做長角龍或多角龍的恐龍其實就是三角龍。 同樣的,三角龍的角也具有相同的個體差異,小恐龍的角只有大約 2.5 厘米長,隨著恐龍年紀越來越大,角會變長和變彎,少年時向後彎曲,青壯年時又長直,最後成為成年三角龍角的永久形狀 向前彎曲。有些專家認為,雄性三角龍的頸盾在活著時可能是五顏六色的,用以吸引雌性;雄性三角龍間也會因為爭奪首領位子而大打出手。只可惜,我們無法再回到史前世界,否則就能看到三角龍的爭雌爭斗,去體驗一下生物的生存競爭是何等激烈。 三角龍的嘴繼承了祖先的鸚鵡式,角質喙較大,這是角龍類最大的特點之一,它可以毫不費力地咬斷嚼碎各種植物。另外,它的嘴還有一個用途,就是刨坑,即挖出地下植物的根基或產卵時輔助四肢挖掘。三角龍的牙齒也很堅硬,上面覆蓋有琺琅質,很適合切斷植物的枝葉。 它的牙齒也是舊的磨掉就長出新牙來代替,這點有些像鴨嘴龍類。但不同的是,三角龍的牙不像鴨嘴龍類那樣具有碾壓和磨碎的作用,它的牙齒是剪切用的,所以有強而有力的喙狀突,以便把剪刀力傳到喙部和牙齒,可以剪切棕櫚和蘇鐵的葉子。美國著名的恐龍專家奧斯特羅姆曾經對三角龍的咀嚼方式進行了系統的力學研究,深感三角龍在進食方式上有巧奪天工之妙。 關於三角龍的咀嚼方式還有另一種研究理論 面頰理論。一位名叫威特曼的教授研究了一項古生物學家的假設:三角龍像現在的牛、馬和人類一樣擁有面頰。以前的古生物學家認為,面頰的作用是用於兜住食物,以方便恐龍咀嚼或反芻這些食物。但威特曼通過比較認為,擁有面頰的動物一般都有骨骼作支撐,而三角龍卻沒有骨骼支撐的面頰,所以威特曼提出,三角龍的面部形態其實更加類似於現在鳥類的喙,它很可能是用這種尖利的喙從植物上咬下嫩葉,然後不經咀嚼就整塊吞進肚裡,在胃中完成了咀嚼的過程。
9贊·261瀏覽
三角龍的資料(多一點) — 找答案,就來「問一問」
2626位專家解答
5分鍾內響應 | 萬名專業答主
語音介紹三角龍的特點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10贊·176瀏覽2016-07-18
霸王龍有什麼特點有什麼特長三角龍有什麼特長
霸王龍的特點特長如下: 1、如同其他暴龍科,霸王龍擁有非常小的前肢,長度只有後肢的22%,一般個體的長度僅有80厘米左右,相對霸王龍的巨大體型和後肢來說,前肢顯得非常細小,相當於一個成年人的手臂。 2、從霸王龍的頭骨形狀來看,其上頜寬下頜窄,咬合的時候上下頜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對,有利於咬斷骨骼。霸王龍的牙齒成圓錐狀類似香蕉,適合壓碎骨頭。 3、從身長上看,大部分食肉恐龍都可以超過霸王龍,包括鯊齒龍、蠻龍、魁紂龍、索倫龍,但霸王龍的身體寬度、頸椎寬度、腿長、骨盆大小、肩胛骨大小遠遠超過馬普龍和魁紂龍等幾乎所有的異特龍超科恐龍。 三角龍的特長: 1、三角龍最顯著的特長是它們的角和頸盾。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1.5米。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超過80公分。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 2、三角龍四肢短,前腳掌有五個短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腳趾。 (4)印尼的三角龍怎麼解釋擴展閱讀霸王龍的棲息環境: 在霸王龍發現地的附近,仍然有霸王龍時代的針葉植物和它的親緣植物,當時的景物和佛羅里達州或喬治亞州南部相類似,這個區域有些小樹,高約15~25米,樹干直徑不到0·3米。在它生活的時代,現代的各科植物都已經出現了。 且恐龍種類相比侏羅紀減少,所以霸王龍生活的環境並沒有想像的奇特。 2019年5月18日,世上最大霸王龍「斯科蒂」的骨架在加拿大薩斯克徹溫省展出,它身長13米,生前體重超8.8噸,比此前被認為的最大霸王龍還重5%

㈤ 三角龍是那個國家的恐龍

位於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院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特里赫特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和暴龍生活在一個時期,同一個地方,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植食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目前已有2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

㈥ 誰給我介紹下 三角龍

基本資料
化石時期:晚白堊
紀 位於布魯塞爾比利時皇家自然科學研究院 保護現狀 滅絕(化石) 科學分類 域:真核域Eukarya 界:動物界Animalia 門:脊索動物門Chordata 綱:蜥形綱Sauropsida 總目:恐龍總目Dinosauria 目:鳥臀目Ornithischia 下目:角龍下目Ceratopia 科:角龍科Ceratopsdae 亞科:角龍亞科Ceratopsinae 屬:三角龍屬Triceratops Marsh, 1889 種 *恐怖三角龍T. horris (模式種) * T. prorsus Marsh, 1890 異名 三角龍與人比例圖
* Sterrholophus Marsh, 1891 * ?碎嘴龍Claorhynchus Cope, 1892 *陋龍Ugrosaurus Cobabe & Fastovsky, 1987
編輯本段動物簡介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
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大約有7.9到9公尺,臀部高度為2.9到3公尺,重達6.1到12噸。它們有非常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雖然沒有發現過三角龍的完整骨骸,它們仍因大量從1887年起發現的大量部分骨骸標本而著名。長久以來,關於它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最近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
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目前已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屬被命名。 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雖然三角龍與暴龍居住在同一陸地上,但不確定它們之間是否有過電影與兒童讀物里所描述的打鬥。 犀牛的角是由皮膚構成的,而三角龍的角則是實心的骨頭長出來了,因此可能有強大的破壞力。根據最新科學研究表明,三角龍的角可承受360000磅左右的力量,這相當於一輛大卡車。毫無疑問,三角龍已經演化出坦克一般的形態,是白堊紀最強的草食恐龍之一。
編輯本段形態特徵
三角龍個體的身長被估計有7.9到9公尺長,高度為2.9到3公尺,重達6.1到12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大型頭顱,是所有陸地動物中最大之一。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2公尺,可以達到整個動物身長的1/3。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公尺。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大多數其它有角盾恐龍的頭盾上有大型洞孔,但三角龍的頭盾則是明顯地堅硬。 三角龍各種有結實的體型、強壯的四肢、前腳掌有五個短蹄狀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蹄狀腳趾。雖然三角龍確定是四足動物,它們的姿勢長久以來處於爭論中。三角龍的前肢起初被認為是從胸部往兩側伸展,以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這種站立方式可見於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與魯道夫·札林格(Rudolph F. Zallinger)的繪畫中。然而,角龍類的足跡化石證據,以及近期的骨骸重建,顯示三角龍在正常行走時保持者直立姿勢,但肘部稍微彎曲,居於完全直立與完全伸展(現代犀牛)兩種說法的中間。但這種結論無法排除三角龍抵抗或進食時會采伸展姿態。
編輯本段科屬分類
三角龍的分布
三角龍是角龍科中最著名的一屬,角龍科是群大型北美洲角龍類恐龍。多年以來,三角龍於角龍下目中的位置處於爭論中。混淆來自於三角龍的短、堅硬頭盾類似尖角龍亞科,而長的額角類似角龍科(或稱開角龍亞科)。在第一個對於角龍類的研究中,理察·史旺·魯爾(Richard Swann Lull)提出出兩個支系,一個往三角龍發展的支系包括獨角龍、尖角龍,另一個支系包括角龍、牛角龍,這個假設使三角龍屬於尖角龍亞科。較晚的研究支持這個觀點,並將這個短頭盾支系正式命名為尖角龍亞科(包含三角龍),另一長頭盾支系為開角龍亞科。 在1949年,查爾斯·斯騰伯格(Charles Mortram Sternberg)首次對這假設提出質疑,並基於頭顱與角的特徵,而認為三角龍與無鼻角龍、開角龍關系較近,使得三角龍屬為三角龍亞科(尖角龍亞科)。然而,斯騰伯格的分類與約翰·奧斯特倫姆(John Ostrom)、大衛·諾曼(David Norman)將三角龍置於尖角龍亞科不同。 後來的發現與研究支持了斯騰伯格的觀點,Lehman在1990年為兩個亞科定義,並基於數個形態上的特徵,而將三角龍歸於角龍亞科。事實上,除了短頭盾以外,三角龍相當符合角龍亞科的特徵。彼得·達德森(Peter Dodson)在1990年的親緣分支分類法研究與1993年的形態學研究,加強三角龍歸類為角龍亞科的論點。
編輯本段種系發生學
在種系發生學的分類中,三角龍通常作為恐龍定義中的一個參考點;恐龍被定義為三角龍與新鳥亞綱(現代鳥類)與共同祖先,的所有後代。而鳥臀目的定義為:所有親緣關系與三角龍接近,而離現代鳥類較遠的擁有共同祖先之物種。
編輯本段物種起源
很多年來三角龍的起源非常不明確。在1922年,新發現的原角龍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認為是三角龍的祖先。然而,近年來發現數種與三角龍祖先有關系的物種。發現於90年代晚期的祖尼角龍,是角龍下目中已知最早有額角的恐龍。而2005年發現的隱龍,是目前已知唯一的侏羅紀角龍下目恐龍。 這些新發現非常重要,並描繪出角龍類恐龍的起源,它們起源於侏羅紀的亞洲,而真正有角的角龍類出現在晚白堊紀之初。三角龍越來越常被認為是角龍亞科的一個成員,三角龍的祖先可能外表類似開角龍,開角龍生存時間早於三角龍約500萬年。
編輯本段發現與種
命名
第一個被命名為三角龍的標本,是在1887年發現於科羅拉多州丹佛市附近,由一個頭顱骨頂部,與附著在上面的一對額角所構成。這個標本被交給奧塞內爾·查利斯·馬什(Othniel Charles Marsh),他認為該化石的所處地層年代為上新世,而該化石屬於一種特別大的北美野牛,因此將它們命名為長角北美野牛(Bison alticornis)。第二年,馬什根據一些破碎的化石,發現了有角恐龍的存在,因此建立了角龍屬;但他仍認為長角北美野牛是種上新世的哺乳類。直到第三個更完整的角龍類頭顱骨,才改變他的想法。這個由約翰·貝爾·海徹爾(John Bell Hatcher)在1888年於懷俄明州蘭斯組發現的標本,起初被敘述成角龍屬的另外一個種,但馬什經過熟慮之後,他將這個標本命名為三角龍(Triceratops),並將原本的長角北美野牛改歸類於角龍的一個種(後來也成為三角龍的一種)。三角龍的結實頭顱骨使得許多頭顱骨被保存下來,允許科學家們研究不同種與個體間的變化。除了科羅拉多州與懷俄明州之外,隨後在美國的蒙大拿州與南達科他州、加拿大的亞伯達省與薩克其萬省也發現了三角龍的化石。

在三角龍第一次被命名的前十年內,發現了不同的頭顱骨,這些骨骸與馬什最初命名的恐怖三角龍(T. horris)頭顱骨有或多或少的不同;恐怖三角龍的種名horris在拉丁語中其實意為「凹凸不平的」,意指原型標本的凹凸不平表面,該標本後來被確認為老年個體。這些頭顱骨的差異可歸類出三種不同尺寸,這些差異來自於不同年齡與性別的差異,以及化石化過程中的不同程度或壓力方向。這些不同頭顱骨被命名為個別的種(可見於以下列表),並形成數個系統發生學研究。 魯爾發現這些種可分為兩個生物群,但他並沒有說明如何分辨它們;其中一群由恐怖三角龍、T. prorsus、短角三角龍(T. brevicornus)所構成,另一群由T . elatus、T. calicornis所構成。鋸齒三角龍(T. serratus)與扇形三角龍(T. flabellatus)則不屬於這兩個生物群。在1933年,魯爾將之前他與海徹爾、馬什先後完成的角龍下目專題論文重新出版,他維持原本的兩個生物群與兩個未定種的分類法,並增加了第三個支系,由鈍頭三角龍(T. obtusus)與海氏三角龍(T. hatcheri)所構成,特徵是非常小的鼻角。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以及短角三角龍所構成的生物群,此時被認為是最傳統的支系,頭顱骨較大,鼻角較小。而T. elatus、T. calicornis所構成的第二個生物群,有大型額角與小型鼻角。查爾斯·斯騰伯格作了些調整,他將寬頭三角龍(T. eurycephalus)視為第二與第三個生物群之間的連結,而非恐怖三角龍所屬的第一生物群。這個分類法持續用到80年代與90年代。 不同角龍類的頭顱骨代表者單一種(或兩個種)之內的個體變化,這個論點在近年來逐漸普及。在1986年,奧斯特倫姆與彼得·沃爾赫費爾(Peter Wellnhofer)公布一份研究,他們宣稱三角龍屬只有一個種,恐怖三角龍。其中一個理由是在一個地區中,通常只存在者單一或兩個大型動物群;例如現代非洲的非洲象與長頸鹿。 Lehman在魯爾與斯騰伯格的支系研究中,加進兩性異形與年齡變化,他認為由恐怖三角龍、T. prorsus、短角三角龍所構成的第一個生物群是雌性個體,而T. elatus、T. calicornis所構成的第二個生物群是雄性個體,而鈍頭三角龍與海氏三角龍所構成的第三個生物群是年老的雄性個體。他的理由是雄性個體的體型較高、頭角較直、頭顱骨較大,而雌性個體的頭顱骨較小、頭角較短。 數年後,凱薩琳·佛斯特(Catherine Forster)對奧斯特倫姆與沃爾赫費爾的研究提出質疑,佛斯特對三角龍的化石材料做了更廣泛的研究,並認為三角龍只有兩個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而海氏三角龍因擁有獨特頭顱骨,足以成立新的屬,目前已改為海氏雙角龍(Diceratops hatcheri)。她發現數個種其實屬於恐怖三角龍,而T. prorsus與短角三角龍是同一個種,因為有許多種被分類於第一個生物群,佛斯特提出前兩個生物群其實分別代表恐怖三角龍與T. prorsus。但在這個新分類法之下,這兩個種仍有可能是兩性異形的結果。
已確定種
*恐怖三角龍(T. horris):奧思尼爾·馬什1889 (模式種) * T. prorsus:馬什1890
可疑種
*亞伯達三角龍(T. albertensis):斯騰伯格1949 *長角三角龍(T. alticornis):馬什1887 *寬頭三角龍(T. eurycephalus):施賴克耶爾1935 * T. galeus:馬什1889 *碩大三角龍(T. ingens):魯爾1915 *大三角龍(T. maximus):布朗1933 * T. sulcatus:馬什1890
錯誤歸類種
*短角三角龍(T. brevicornis):海徹爾1905 ( = T. prorsus) * T. calicornus:馬什1898 ( =恐怖三角龍) * T. elatus:馬什1891 ( =恐怖三角龍) *扇形三角龍(T. flabellatus):馬什1889 ( =恐怖三角龍) *海氏三角龍(T. hatcheri):魯爾1907 ( =海氏雙角龍) * T. mortuarius:愛德華·科普1874 ( =大師龍,疑名) *鈍頭三角龍(T. obtusus):馬什1898 ( =恐怖三角龍) *鋸齒三角龍(T. serratus):馬什1890 ( =恐怖三角龍) *森林三角龍(T. sylvestris):科普1872 ( =森林奇跡龍,疑名)
編輯本段古生物學
雖然三角龍常被描述成群居動物,但目前沒有直接證據顯示它們為群居動物。但有些角龍類恐龍的發現地點常有數十或數百個個體。明尼蘇達科學博物館的古生物學家Bruce Erickson宣稱在蒙大拿州海爾河組發現了200個T. prorsus的標本。巴納姆·布郎(Barnum Brown)則宣稱在該處發現了超過500個頭顱骨。因為在北美洲西部的蘭斯組(晚馬斯垂克階,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發現了豐富的三角龍牙齒、角狀物碎片、頭盾碎片、以及其他的破碎頭顱骨,因此三角龍被認為是該時代的優勢草食性動物之一。在1986年,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估計在白堊紀末,三角龍的數量佔了蘭斯組動物群的5/6。三角龍的頭骨較常被發現,而非身體部分,與大部分動物不同。 三角龍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之前最後出現的角龍類之一。三角龍的近親雙角龍與牛角龍、以及遠親纖角龍也生存在同一時期,但它們的化石較少被發現。
編輯本段齒列與食性
三角龍是草食性動物,因為它們的頭部低矮,所以它們可能主要以低高度植被為食,但它們也可能使用頭角、喙狀嘴、以身體來撞倒較高的植被來食用。三角龍的顎部前端具有長、狹窄的喙狀嘴,被認為較適合抓取、拉扯,而非咬合。 三角龍的牙齒排列成齒系(Tooth batteries),每列由36到40個牙齒群所構成,上下顎兩側各有3到5列牙齒群,牙齒群的牙齒數量依照動物體型而改變。三角龍總共擁有432到 800顆牙齒,其中只有少部分正在使用,而三角龍的牙齒是不斷地生長並取代。這些牙齒以垂直或接近垂直的方向來切割食物。三角龍的眾多牙齒,顯示它們以體積大的有纖維植物為食,其中可能包含棕櫚科與蘇鐵,而其他人員則認為包含草原上的蕨類。
編輯本段角與頭盾
關於三角龍頭部裝飾物的功能,目前已有許多假設,其中兩個主要的理論為戰斗與求偶時的展示物,而後者現在被認為極可能是主要功能。 在早期歷史中,魯爾假設這些頭盾是作為顎部肌肉附著點使用,可增加肌肉的大小與力量,以協助咀嚼。這個理論被其他研究人員接受了一段時間,但後來的研究並沒有發現頭盾上有大型肌肉附著點的證據。 長久以來,三角龍被認為可能使用角與頭盾,以與類似暴龍的掠食者戰斗;這個構念首先由查爾斯·斯騰伯格在1917年所提出,而在70年後再度由羅伯特·巴克(Robert Bakker)提出。有證據顯示曾有暴龍以三角龍為食,一個三角龍的骨盆上曾發現暴龍的齒痕,以及痊癒的跡象,顯示這個傷口是在該動物存活時留下的。三角龍的腳其實很脆弱,還容易斷掉。 在2005年,BBC的電視節目《恐龍凶面目》(The Truth About Killer Dinosaurs)之中,節目單位測試三角龍將如何抵抗大型掠食者如暴龍的攻擊。為了了解三角龍是否如同現代犀牛般沖撞敵人,節目單位製作了一個人工的三角龍頭顱,並以每小時24公里的時速撞向模擬的暴龍皮膚。三角龍的額角刺穿的模擬皮膚,但是額角與喙狀嘴則無法刺穿,而且頭顱的前段斷裂。結論是三角龍無法利用沖撞敵人來自我防衛,如果它們遭到攻擊時,應該會採取堅守策略,當敵人接近時,使用它們的角來牴刺敵人。
除了將頭角用於抵抗掠食者以外,三角龍可能會使用頭角互相碰撞。研究顯示這種互相碰撞的行為是合理的、可行的,但沒有證據顯示三角龍擁有這種行為。三角龍與其他角龍科的頭顱骨上的瘡孔、洞孔、損害、以及其他傷口,常被認為是以頭角互相戰斗造成的傷痕。一個最近的研究則認為沒有證據顯示這些傷痕是因為打鬥而留下的,也沒有感染或痊癒的證據。而骨質流失、或不明的骨頭疾病,是這些傷痕的來源。 三角龍的大型頭盾可能用來增加身體的表面積,以協助調節體溫。劍龍的骨板也被推測擁有類似的功能,但這個理論無法解釋角龍科不同成員的頭盾形狀變化。由此顯示這些頭盾可能具有基本的求偶功能。 頭盾與角是兩性異形特徵的理論,是由Davitashvili在1961年首次提出,並且逐漸獲得更多人的支持。頭盾與角在求偶以及其他社會行為上,被視為重要的視覺辨認物;這個理論可從不同角龍類恐龍擁有不同的裝飾物而得到證實。而現代現代擁有角狀物或裝飾物的動物,也將它們作為視覺辨識物使用。最近,一對於最小型三角龍頭顱骨的研究,確定該頭顱骨屬於一個幼年體,並顯示頭盾與角是在年紀非常小的時期開始發展,早於性發育;因此三角龍的頭盾與角可能作為視覺辨認物使用。而該幼體化石的大型眼睛與較短的頭盾與角,也顯示三角龍的親代具有親代養育的行為。
編輯本段大眾文化
三角龍三角龍
獨特的外形,使得它們經常出現在電影、電腦游戲、以及電視節目中。在1993年的電影《侏羅紀公園》中,出現了一隻因為不適應現代植被而生病的三角龍。而在1933年的電影《金剛之子》(Son of Kong)中,一隻類似三角龍的恐龍追趕者進入叢林的人類,該只三角龍模型是由早期的電影特效專家Willis O'Brien所操作。三角龍也出現在三個以恐龍為主題的電視節目:《與恐龍共舞》(Walking with Dinosaurs)、《恐龍凶面目》(The Truth About Killer Dinosaurs)、以及《史前公園》(Prehistoric Park)。 三角龍因為它們頭部的三根大型角而著名。它們常在英文中被昵稱為「Three-horns」,例如動畫電影《歷險小恐龍》(The Land Before Time)與其續集。它們也常在兒童讀物、動畫節目中被簡稱為「Trike」,例如《哈利與小恐龍》。 在兒童讀物中,經常出現三角龍與暴龍打鬥的場景,因此這兩種恐龍普遍被認為是天敵或是敵手。但在1966年的電影《公元前一百萬年》(One Million Years BC)中,三角龍的打鬥對象,從暴龍替換成角鼻龍,但角鼻龍與三角龍其實生存於不同的時期。 三角龍也出現在《侏羅紀公園》周邊的電視游戲,或是其他類似主題的游戲,例如1997年的電腦游戲《Jurassic Park: Chaos Island》與《恐龍獵人》(Turok: Dinosaur Hunter)、以及2000年的電腦與Playstation游戲《恐龍危機》(Dino Crisis 2)。三角龍也出現在任天堂的游戲中,例如《大金剛賽車》(Diddy Kong Racing)、《星戰火狐大冒險》(Starfox Adventures)。三角龍也是南達科他州的官方州化石,以及懷俄明州的官方州恐龍。

㈦ 三角龍的簡單介紹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7-9米、高2.4-2.8米、重5.5-10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角和頸盾。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1.5米,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超過80公分。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恐龍,全長7-9米、高2.4-2.8米、重5.5-10噸。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角和頸盾。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1.5米,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超過80公分。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

1、物種起源:

很多年來三角龍的起源非常不明確。在1922年,新發現的原角龍被亨利·費爾費爾德·奧斯本(Henry Fairfield Osborn)認為是三角龍的祖先。然而,如今發現數種與三角龍祖先有關系的物種。發現於90年代晚期的祖先角龍,是角龍下目中已知最早有額角的恐龍。而2005年發現的隱龍,是已知唯一的侏羅紀角龍下目恐龍。

2、科屬分類:

三角龍是角龍科中最著名屬,角龍科是群中型北美洲角龍類恐龍。多年以來,三角龍於角龍下目中的位置處於爭論中。混淆來自於三角龍的短、堅硬頭盾類似尖角龍亞科,而長的額角類似角龍科(或稱開角龍亞科)。在第一個對於角龍類的研究中,理察·史旺·魯爾(Richard Swann Lull)提出出兩個支系,一個往三角龍發展的支系包括獨角龍、尖角龍,另一個支系包括角龍、牛角龍,這個假設使三角龍屬於尖角龍亞科。較晚的研究支持這個觀點,並將這個短頭盾支系正式命名為尖角龍亞科(包含三角龍),另一長頭盾支系為開角龍亞科。

㈧ 三角龍的動物定義

三角龍(屬名:Triceratops)鳥臀目角龍下目角龍科的草食性恐龍的一屬,化石發現於北美洲的晚白堊紀晚馬斯垂克階地層,約6800萬年前到6500萬年前。三角龍是最晚出現的恐龍之一,經常被作為晚白堊紀的代表化石之一。
三角龍是一種中等大小的四足植食性恐龍,成年後全長大約在6-8.5米之間,臀部高度為2.45-2.85米左右,一般5-6體重噸左右,最重可達到10噸,它們有非常巨大的頭盾,以及三根角狀物,令人聯想起現代犀牛。雖然沒有發現過三角龍的完整骨骸,它們仍因大量從1887年起發現的大量部分骨骸標本而著名。長久以來,關於它們三根角以及頭盾的功能處於爭論中。傳統上,這些結構被認為是用來抵抗掠食者的武器,但如今的理論認為這些結構還可能用在求偶,以及展示支配地位,如同現代馴鹿、山羊、獨角仙的角狀物。古生物學家們還不確定三角龍在角龍科的正確位置。有兩個有效種:恐怖三角龍、T. prorsus,但還有其他種被命名。
三角龍也是最著名的恐龍之一,也是在通俗文化中非常受歡迎的恐龍。三角龍與霸王龍居住在同一陸地上,且根據新近發現的化石表明,霸王龍與三角龍確實會發生戰斗。
三角龍是霸王龍最愛吃的食物。但是一般霸王龍對三角龍優先挑幼年下手,因為肉嫩更好吃且容易得手。
三角龍最顯著的特徵是它們的角和頸盾。它們的頭盾可長至超過1.6公尺。三角龍的口鼻部鼻孔上方有一根角狀物;以及一對位在眼睛上方的角狀物,可長達1公尺。頭顱後方則是相對短的骨質頭盾。
三角龍有著結實的體型,同身長情況下三角龍是陸地恐龍中胸腔最寬的恐龍之一。三角龍的四肢不算長,但是十分粗壯、前腳掌有五個短蹄狀腳趾、後腳掌則有四個短蹄狀腳趾。雖然三角龍確定是四足動物,它們的姿勢長久以來處於爭論中。三角龍的前肢起初被認為是從胸部往兩側伸展,以助於承擔頭部的重量。這種站立方式可見於查爾斯·耐特(Charles R. Knight)與魯道夫·札林格(Rudolph F. Zallinger)的繪畫中。然而,角龍類的足跡化石證據,以及如今的骨骸重建,顯示三角龍在正常行走時保持者直立姿勢,但肘部稍微彎曲,居於完全直立與完全伸展(現代犀牛)兩種說法的中間。但這種結論無法排除三角龍抵抗或進食時會采伸展姿態。

閱讀全文

與印尼的三角龍怎麼解釋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越南董姓有多少人 瀏覽:764
伊朗在什麼大洲 瀏覽:479
在英國沒有永居身份怎麼辦 瀏覽:774
英國三五牌是什麼牌 瀏覽:613
100日元在越南能買什麼 瀏覽:362
和平精英國際主播公開賽哪裡能看 瀏覽:415
越南整條魚怎麼處理 瀏覽:653
越南疫情有什麼補貼 瀏覽:897
現在去印尼打工怎麼樣 瀏覽:1002
越南的中國煙從哪裡來的 瀏覽:757
印度服裝怎麼生產的 瀏覽:585
沉香香煙多少一條越南 瀏覽:566
4月印尼有什麼節日 瀏覽:108
印度位於亞洲哪個片區 瀏覽:890
中國本土貓怎麼分辨 瀏覽:314
英國巫婆成什麼樣子 瀏覽:87
義大利人簽證被拒怎麼辦 瀏覽:121
中國球員有多少人去nba 瀏覽:820
義大利好的學校在哪裡呢 瀏覽:735
中國四大行哪個行免費辦不收費 瀏覽: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