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印度為何執著於製造航母
一心一意和中國較高下的印度,看到中國近幾十年經濟的快速發展,作為近鄰,同樣都是人口大國的印度看到差距自然心裡滋味難受,加上1962年印度人感覺被解放軍打得很狼狽,所以盡管國防工業及相關配套工業落後,但是也一定要生產航母。
❷ 我們國家什麼原因要造航母是因為釣魚島事件還是什麼原因求解
中國到底要不要造航母?在下的觀點是要造。但觀點是需要論證的。為什麼要造,為什麼不要造?建造航母這樣的「吞金巨獸」,顯然不能簡單地以「大國面子」之類的邏輯來解釋。本人認為,歸根結底要從以下四個方面去看:第一,從國家戰略上看,有沒有必要;第二,從綜合國力上看,有沒有可能;第三,從軍事發展上看,有沒有作用;從技術水平上看,有沒有能力。一切關於造與不造的爭議的解決,本人認為都取決於以上四個問題的解答。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首先,我們從國家戰略的角度來看,有沒有必要造航母。「國家戰略」這個詞的發明者是美國,美國人認為,所謂國家戰略就是:「在平時和戰時,在組織和使用一國武裝力量的同時,組織使用該國政治、經濟、心理上的力量,以實現國家目標的藝術和科學。」中國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這個問題,但不使用「國家戰略」這個名詞。目前比較流行的看法是:建設和運用國家各方面的實力和人力,以實現國家總目標而採用的方略。從這點看,中國的國家戰略就是黨和國家的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什麼是當前黨和國家的總路線、總方針、總政策呢?我個人認為,就是發展。黨的十七大明確提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胡錦濤主席也強調:要聚精會神謀發展。改革開放30年,我國的經濟以驚人的速度增長,GDP平均每年增長近10%。同時帶來了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能源。由於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能源成為驅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中國經濟的持續高速發展帶動了能源消費量的急劇上升。煤炭、電力、石油和天然氣等能源在中國都存在缺口,其中石油需求量增大,已經引起的結構性矛盾,把能源說成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生死線,亦不為過。然而由於明朝以來「閉關鎖國」國策的實行,中國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能源可支配份額的佔有上處於非常不利的地位。1993年後,中國由能源凈出口國變成凈進口國,能源總消費已大於總供給,能源需求的對外依存度迅速提高。中國《能源中長期發展規劃綱要(2002—2020)》(草案)指出:「必須堅持能源作為經濟發展的戰略重點,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穩定、經濟、清潔、可靠、安全的能源保障,以能源的可持續發展和有效利用支持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如何保證能源安全日益成為我們所面臨的最大難題。中國來自中東、非洲、東南亞等地區的進口原油運輸有80%左右要通過馬六甲海峽,來自巴西、澳大利亞等國的鐵礦石、煤等大宗礦產品運往東亞市場,也要走馬六甲海峽。據測算,每天通過馬六甲海峽的船隻近6成是中國船隻。不幸的是,中國當前並沒有能力自主保護印度洋能源航線這條生死線。美國蘭德公司《中國尋求能源安全》研究報告所得出的一個結論是,中國石油安全與否仍依賴於美國海軍庇護的馬六甲海峽。馬漢在其巨著《海權論》中指出,一個國家在海軍上的投入,與其從海洋中的收益成正比。可以說,我們的死穴,現在正操於人手。從這點來看,發展航母,保護能源生命線,是我國當前的一件大事。正所謂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其次,我們從綜合國力的角度上看,有沒有能力造航母。航母的建造和使用都將耗費巨資。美國的「尼米茲」級航母全使用費用超過100億美元,其中造價即達40億美元,一個航母編隊的全使用費用超過200億美元,而新版的CVN21首批共建造三艘,總采辦費用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60億美元。法國的「戴高樂」級中型航母造價也超過20億美元。事實上,國際上將國家年度軍費預算500億美元做為發展航母的臨界點。而2009年中國國防預算為4806.86億元人民幣,超過了700億美元,國防費預算占當年全國財政支出預算的6.3%,與前幾年相比所佔比重略有下降。按照「兩會」期間,國務院提請全國人大審查的預算報告,2010年中國國防費預算比上年預算執行數增加371.16億元。《2009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0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顯示,2010年中國國防費預算比上年預算執行數增長7.5%,而國防費佔GDP比重只保持在1.4%左右,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從以上數字上看,現在造航母,在經費上是可以承受的,而且對國民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大。可以說,綜合國力上是支持的。
第三,我們從軍事發展上看,造航母有沒有作用。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每當美國遇上嚴重的外事糾紛,美國總統的第一句話往往是:我們的航母和陸戰隊在哪?為什麼說這是一個故事,因為來源無法確定。但這很形象,因為航母具有其他兵器、兵力無法企及的機動部署能力、快速反應能力和地區干涉能力,而陸戰隊是唯一不需要國會批准,美國總統就可以動用的武裝力量。建國以來,我國的海軍戰略長期是近海防禦,隨著國家綜合國力的增強,海軍在擔負近岸防禦作戰任務的同時,為滿足維護國家海上權益的需要,開始擴大海上作戰范圍,逐步向「藍水海軍」發展。進入21世紀後,隨著中國在世界經濟、政治、文化、外交等領域的作用性日益凸顯,我們必須有一支強大的海軍以保障中國的國家利益,胡錦濤主席明確指出:「海軍不僅應具備近海作戰能力,而且要逐步具備遠海防衛作戰能力。」這一要求是我國的戰略邊疆拓展的必然結果。這里再說明一下:邊疆的概念和邊界不同,邊界的特點是帶狀的、靜態的、固定的,邊疆的特點是環狀的、動態的、變化的。戰略邊疆又與代表領土、領海、領空的地理邊疆不同,它指的是國家軍事力量可以有效控制的、涵蓋本國利益的一種空間概念。航母對我國戰略邊疆的重要性有多大?上世紀90年代中期,在下有幸與「3.14」赤瓜礁海戰的一等功臣楊志亮、南沙衛士龔允沖交流過,他們都提到南沙制空權問題。事實上,「3.14」海戰結束後不久,我參戰艦艇編隊就迅速撤出了作戰海域,直到我方護航殲擊機趕到,在其保護下才最終完成了赤瓜礁建礁工作。就是怕越軍出動飛機反擊。不制空必不能制海,制海者制全球。《太白陰經》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之於事,如影之隨形,響之應聲。其相須如左右手,故曰:器械不精,不可言兵;五兵不利,不可舉事。」航母是什麼?說白了就是個海上機動機場。我國沒有美國那樣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支持,航母問題對於中國海軍就顯得尤為必要。沒有這個浮動機場,中國海軍就無法真正走向遠海,中國的國家利益就無法真正得到保障。
最後,我們從技術儲備上看,有沒有能力造航母。有人說,海軍是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和綜合國力的集中體現,此言不假。航母更是集中體現了一個國家的造船、電子、航空等尖端領域的技術水平,折射出國家綜合能力。建國以來,中國在造船領域有了長足發展。2006年,中國造船產量達到1452萬載重噸,佔世界市場份額的19%。2007年,在天津舉行的「國際海運(中國)年會」上,時任國家發改委副主任的張國寶說,中國已制定了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確定了到2010年和2015年,造船能力將分別達到2300萬噸和2800萬噸,形成上海長興、青島海西灣、廣州龍穴、大連等一系列大型造船基地。中國在航空領域也經歷了艱苦的探索。我們用了近20年時間才研製出殲10,但只用不到兩年的時間就研製出了梟龍,這充分說明了中國航空領域的飛速發展。上世紀80年代以來,我們先後購入了澳大利亞、俄羅斯的「墨爾本」、「基輔」、「明斯克」、「瓦良格」等4艘航母,對航母的結構、設備有了逐漸深入的認識。今年來,中國批量建造了以「中華神盾艦」為代表的一批大型遠洋戰艦。特別是在人才儲備上早做打算,打造了一支來之可用的骨幹隊伍,符合我國「寧可讓人等裝備,不讓裝備等人」的一貫思路。當前,雖然存在諸如「艦載機、彈射器、特種鋼」等問題,但應該說,在當前中國的國力下,通過努力是可以解決的。2007年5月,美國太平洋戰區司令基廷上將訪華時甚至表示「美國在中國建造航母問題上可以提供幫助」。對照美國《中國軍力報告》中焦慮的文字,我們不難發現,美國是認為,中國在沒有其幫助的情況下也能夠自行建造航母,才說了這番話的。
1959年,毛主席憤懣地說:「核潛艇,一萬年也要搞出來!」五十一年彈指一揮間,中國的綜合國力、技術能力與當年已不可同日而語。而在下認為,凡事不可妄自菲薄,但也不可妄自尊大。發展航母,畢竟是國之大事,仍需慎之又慎。從今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內的發展來看,中國顯然無法與美國正面對敵,我們造航母不是為了對抗美國。中國有中國的國家利益,這是包括美國在內的其他任何國家都不能損害的,我們不尋求對抗,但我們也不懼怕威脅。一句話,中國要造航母,中國造航母是為了保衛自己的國家利益。
❸ 印度的航母是怎樣來的
印度海軍司令梅塔表示,印度除建造維克蘭特號航母外,還將再建造兩艘航母,計劃在2015年前擁有一個由至少三艘航母組成的航母戰斗群。屆時,印度航母數量將僅次於擁有11艘現役航母的美國,與英國持平。印度自製航母意味著:繼美、俄、法、英之後,印度也加入了世界航母建造國俱樂部。
印巴戰爭:成也航母,敗也航母
早在20世紀60年代,印度就從英國購買了第一艘輕型航母,取名「維克蘭特」號。
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爆發。印軍航母在戰爭中大顯身手。
當時,印度海軍對巴基斯坦主要港口進行嚴密封鎖,切斷了東巴基斯坦與西巴基斯坦的海上聯系,使巴基斯坦海軍無法東西兼顧。
「維克蘭特」號航母出動海鷹戰斗轟炸機和貿易風反潛機襲擊了東巴海港及軍事基地。隨後還對巴基斯坦海上對外貿易通道實施封鎖,為印度贏得戰爭立下大功。
就在印度試圖擴大戰果的時候,在印度洋游弋的美國「企業」號核動力航母戰斗群浩浩盪盪地開進了孟加拉灣國際水域,直逼印度海軍的後方。
與來勢洶洶的美軍新型核動力航母「企業」號相比,建造於二戰時期的印度輕型航母「維克蘭特」號根本不是一個重量級的。迫於壓力,印度不得不與巴基斯坦停火。東巴趁機脫離巴基斯坦成為今天的孟加拉國。1997年,「維克蘭特」號航母退役。
那場戰爭印度雖然沒有完全達到目的,但戰果顯著,它不僅分裂了對手巴基斯坦,還佔領了克什米爾原巴控區320平方公里的土地。不過,美國航母的恫嚇行動讓印度海軍如鯁在喉。
這次挫折讓印度嘗到了受制於人的滋味,開始萌生自行建造超級航母的想法。而此後購買俄羅斯航母的曲折經歷更加堅定了他們的想法。
無力造,只能買,仰人鼻息
長期以來,包括印度在內的發展中國家都無力建造航母,只能購買發達國家的退役航母裝點門面、增強自身作戰能力,所以總是仰人鼻息。
1986年5月,印度花5000萬英鎊從英國購得退役航母,改造後成為印度海軍西部艦隊旗艦,取名「維蘭特」號。
不久冷戰結束,各國海軍新艦下水的速度大大放慢。印度原本打算從英國購買無敵級航母,但由於英國決定繼續使用此種航母,印度的計劃落空。
這時,擁有諸多武器裝備但經濟窘迫的俄羅斯進入了印度的視線。但苦於雙方在價格和武器配備等問題上存有較大分歧,始終沒能如願。
2000年10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宣布把待修多年的「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贈送給印度。這對印度海軍來說,無異於天上掉餡餅。
然而由於甲板設計問題,「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只能搭載俄制雅克飛機,但這種飛機早已被淘汰。為避免出現「有艦無機」的尷尬和其他系統問題,印度同意支付15億美元,由俄方對「戈爾什科夫海軍上將」號航母進行全面改造升級,並配備艦載機和其他武器裝備。
改裝的重點是加長飛行甲板,但是,由於艦體銹蝕嚴重,許多關鍵系統特別是動力系統基本處於癱瘓狀態,改裝費用大幅攀升。另外,由於艦體結構發生變化,航母原本具有的強大對空、對艦、反潛作戰能力大大削弱。
為了維持基本的防空能力,俄羅斯希望安裝最新型的俄式防空系統,然而印度卻希望安裝以色列的「巴拉克」系統或法國的類似防空系統。但後來發現改裝設計時根本沒有為任何導彈垂直發射系統留下空間。
根據俄印兩國最初簽訂的合同,俄方應於2008年8月將航母交付給印度海軍。但現在交付時間至少要推遲到2010年。此外,負責改裝的俄羅斯北方造船廠提出:當初嚴重低估了成本,現在印度需要支付29億美元。
❹ 為什麼各國一定要建造航母海戰必須要依靠航母供給資源嗎
現代海戰實際上打得是空戰,實戰中雙方艦艇基本都是超視距攻擊,就是互相還見不到面的時候就開打了,掌握了制空權就意味著掌握了主動權 ,不僅軍機可以有效偵查、跟蹤對方艦隊,還能引導本方艦載導彈、艦載機實施攻擊,還能防止對方偵查跟蹤本方艦隊,讓對方艦隊變成瞎子、活靶子。
艦隊所能控制的海域就是艦載機的航程和攻擊范圍、艦隊的攻擊能力就體現在艦載機的攻擊能力上。
實現這一切都必須靠艦載機,航母實際上就是移動的飛機場,而那些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潛艇首要任務都是為了保護這個移動的飛機場而已。
如果沒有航母,自然就沒有艦載機,艦隊就只能在岸基軍機的防護下行動,其控制的范圍只局限於近海,是典型的黃水海軍、近海海軍,根本就沒有遠洋作戰的能力。
❺ 美媒稱航母在亞太受歡迎,為什麼亞洲國家都在建造航母
最近這段時間,尤其是在亞洲地區,航母似有些蠢蠢欲動之勢。先前,因為巡航導彈比較笨重,一直都沒有人對航母感興趣。
一、亞太地區目前的航母格局:在亞太地區只有2個國家是擁有固定翼航母的,印度和泰國。印度的航母是50多年前由英國研製成功並從其引進的,至於泰國的航母可以說是袖珍版本的航空母艦。這2艘航母目前都只能對一些老式的跳傘噴氣式飛機進行操控指揮,然而即使是這些飛機,也大多都不能操作很長時間。印度現正打算引進2艘新型航母,其中1艘是45000噸的迪雅號航母,另外一艘是自主研發並製造的維卡蘭號航母,現在這2艘航母都在海上進行試驗。
❻ 為什麼軍事大國都要拚命的建造航母呢
可能有很多的人不知道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艦是什麼時候建造的,而且很多網友在疑惑,為什麼軍事大國都要在拚命的建造航空母艦呢?世界第一艘航母是在1918年5月完工的,在同年的9月份正式被編入英國皇家海軍的「百眼巨人」的稱號。
而軍事強國又是在經濟強國的保證下延續的,並且航母是一個軍事大國的重要標志,是各個軍事強國的軍事力量的重要的體現。同時,航母又是保證國家一系列能源命脈的重要武器,維護各個軍事大國自己國家的利益。航母在未來海軍的建設中還是有一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的,所以說各個軍事大國都在拚命的建航空母艦。
❼ 航母對一個國家有多重要為何日韓都在加緊發展航母
航母是如今及其現代化戰爭中最重要的一款武器裝備,它可以上下一場戰事的形勢,乃至可以說可以徹底決策一場戰事的輸贏,因此現階段世界各地對航母的設計方案和產品研發十分的高度重視,都會致力於發展趨勢航母,但就算是那樣,當今社會上有著航母的我國也是屈指可數。
所以說,日本也在積極主動發展趨勢自身的航空母艦,也想打造出幾萬噸級的輕型航母,運用直升飛機母艦開展改裝也是能夠的。日本國運用自身的直升飛機母艦早已剛開始改裝,42架F-35B戰斗機足夠武器裝備2艘航空母艦。可是這一切必須遭受美國的操縱,這一些武器裝備和技術性必須來源於美國,尤其是航母艦載機,不論是固定翼戰斗機和直升飛機全是美國貨,日本和韓國的國防戰略定位最後還是要服務項目美國的全球化戰略,更便捷美國在亞洲地區的發展戰略,所以說無論兩國之間如何發展趨勢航空母艦,武器裝備多優秀的航空母艦,最後的目地全是跟美國的權益掛鉤的。
❽ 為什麼各國一定要建造航母海戰必須要依靠航母供給資源嗎
之所以世界各國爭相建造航母,無非因為建造航母有如下五個優點
第一,航母都是編隊出去的,不是單槍匹馬出去的,所以必須有很多屬艦保護它,一般來說像美國有巡洋艦、驅護艦、驅逐艦,還有核動力攻擊潛艇,還有快速支援艦或者是其它的綜合保障艦艇,來把它團團圍住,保護好,所以上頭的各種反潛能力或者反艦能力、防艦能力或者防空能力都是好幾層的,你要想攻擊它比較難,但是它要想打你,作戰半徑在1000公里左右,我們通常說攻防能力很強,它可以擔負多種多樣的海上任務,包括非戰爭軍事行動任務。
第二,航母是集各種高新技術和眾多先進武器裝備於一身的「海上巨無霸」。通常用八個字「艦機合一、攻防兼備」來形容這個超強的海上作戰平台。可想而知它的防禦性有多麼強。航母的一個編隊出去,就有驅逐艦、護衛艦、潛艇等,是一個龐大的艦隊,它的防禦能力是非常好的。 以美國海軍航母編隊為例,比如說反潛,有三層反潛力量,航母編隊中過去由固定翼反潛機擔負最外層的反潛任務,包括搜尋和攻擊。但是近幾年,這款固定翼反潛機逐漸被淘汰了,也採用反潛直升機,比如說SH-60來擔負海上最外層反潛,這也能達到兩三百公里范圍。第二層,靠反潛護衛隊的水面艦艇,比如說像反潛驅逐艦,包括護衛艦,擔任第二層反潛搜索和攻擊任務。第三層,用軍用艦載直升機來擔負第三層任務。除此之外,各個屬艦上都有一定的反潛能力。基本上整個航母編隊的反潛能力可以達到三層或者更多,一般來說,現在很多航母本艦的反潛能力是比較弱的,所以通過這三層或者比三層更多的反潛能力,能夠有效保護自己不遭受對方攻擊,甚至能夠更好地打擊對方、消滅對方。
第三,一是攻擊性特別強,二是防禦性特別強。但是現在和平時期,一般都用於比如說海洋搜救,防海盜,打擊恐怖活動等等,在這些方面,航母作為一個龐大的編隊是沖在最前面的。美國不管它的航母發展多好,除了現有的11艘航母以外,它仍繼續在研製一些更為先進的航母,這是一種發展趨勢,也代表了世界的航母發展趨勢。所以,美國的海軍在引領著世界海軍發展的潮流。
第四,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從航母編隊上體現出來。如果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不強,就不太可能擁有它。隨著綜合國力的提高,特別是技術和造船工業能力的提高,才能夠使一個國家有能力發展和建造航母。從這個意義上來說,航空母艦是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體現。有了航母以後,國家的海上力量將出現立體化、體系化、綜合化和信息化的提升,將一個國家的海上活動能力從近海推向了中遠海。航空母艦是一個大型海上活動機場,可以在更遠的海域活動,所以任何一個擁有航母的國家在中遠海海域都具備這樣的能力。與此同時帶來整個國家軍事力量,最直接的就是海軍力量編制體制、指揮體系以及後勤保障的變化,甚至於法規條令、作戰理論等一系列變化,從而使國家海空力量出現結構性的調整和變化,所以它帶來的意義和影響是非常巨大的。
第五,航空母艦的建造對於提高世界各國海軍的作戰能力非常重要,已經成為海軍系統建設、武器裝備建設發展的龍頭。海軍是一個知識密集、技術復雜的軍種,海軍建設只有在精心籌劃下才能形成海上作戰能力。現在許多國家海軍的整體建設沒有大的突破,或者說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實際上很大的一個原因是沒有發展提綱挈領的重要武器裝備。發展航空母艦就牽引了其它兵種武器的發展。比如潛艇、驅逐艦、護衛艦、巡洋艦、運輸艦等,還有很多信息保障力量。所以,發展航空母艦從一定意義上講,就等於抓住了海軍建設的龍頭,帶動了海軍全面、系統、協調發展。
雖然目前有有已經有多種手段給海軍遠程作戰供給資源,包括空中運輸,海路運輸等等,但是相比之下還是靠航母建立起一個移動作戰平台最具有實際意義
❾ 造價高達百億的航母,為何各國都爭先恐後的建造航母
因為航母不僅是國力的體現,在維護國家安全上更是國之利器。
很多人都並不看好航母,主要因為航母並沒有什麼戰鬥力,只是個可以裝配許多武器的一艘船而已。而且在航海的過程中,還需要各種護衛艦艇在它旁邊保駕護航。而且航母的造價非常昂貴,很多國家不是那麼雄厚的國家只能望而卻步。但是為什麼這么多國家都想建造航母呢?原因主要有三點:
3. 促進國家軍事系統的完善。有了航母以後,國家的海上力量將出現立體化、體系化、綜合化和信息化的提升,將一個國家的海上活動能力從近海推向了中遠海。與此同時整個國家軍力編制體制、指揮體系以及後勤保障,都會因航母的發展而出現結構性的調整和變化。
所以建造航母帶來的意義和影響是非常巨大的,各國才都爭先恐後的想要建造航母。
❿ 印度航母的來歷。
「維拉特」號航空母艦原為英國皇家海軍的「競技神」號。1986年 4月,印度海軍以 2500萬英鎊較低的價格從英國購買進此艦。該航母原為英國皇家海軍的競技神號。在1982年的英阿馬島海戰中,該艦曾作為英特混編隊的旗艦參戰,發揮了不小的作用。1986年 4月,印度海軍以 2500萬英鎊較低的價格從英國購買進此艦,經過改裝和大修後改名「維拉特」號;同時購進的還有艦上使用的 12架海鷂式垂直/短距起降戰斗機。標准排水量 23900噸,滿載排水量28700噸;艦長 226.9米,寬 27.4米,吃水8.7米 ;動力裝置為 2台燃氣輪機,最大功率 7.6萬馬力,最大航速 28節。
2004年,俄羅斯和印度簽署協議,俄方將「戈爾什科夫」號航母改造後轉讓給印方,印度支付9.74億美元的費用。後來俄羅斯調高了價格,改造工作也一度推遲,直到印度政府同意了23.3億美元的總費用。
印度海軍還花費5.26億美元購買了16架米格29K艦載機,這些戰機2010年開始交付,目前已交付戰機部署在印度果阿邦的海岸地帶。「戈爾什科夫」交付印軍後將被稱為「維克拉馬迪特亞」,16架米格29K將在這艘航母上服役。
目前,印度海軍擁有一艘航母「維拉特」號,還正在建造另外一艘,據稱2014年有望服役